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叫天)-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咋一看奏章之下,也是和崇祯皇帝一样的感觉,整一个奏章都是大白话,很是鄙视。不过对于内容,却越看越严肃,越看越认真。

虽然大白话很没有一点文学功底,可胜在直白,加之有标点符号作为辅助,整篇文章的意思一目了然,不会有误解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里面的内容,让人震耳发聩,耳目一新。

自古以来,君主和武将之间一直是防之用之,防甚于用,以致于外敌入侵之时,武将之能力不能十全十的发挥,从而战事糜烂。此策却把监视将领之手段用到士卒军需上,掐将领之命脉却又不限制将领之发挥,且有层层监督,互相监督之手段,防其**。妙啊!妙啊!

不过,马上,他意识到这个奏章还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当下就想向崇祯皇帝提出来,可又觉得有点不妥,一时有点两难。

…………

不小心码过了十二点,就把今天的发了吧。

第三十九章查漏补缺

崇祯皇帝看到温体仁好像有点yù言又止的样子,于是就问道:“爱卿,可有何话想讲?”

“陛下,臣观钟先生之策,确实闻所未闻,其监督制度,监督对象,都与列朝列代大有区别。臣以为,若我大明实施此策,确能改当前军队之弊端。”温体仁把奏章合起来,然后侃侃而谈。

崇祯皇帝听的点了点头:“朕也是这个意思。”

“不过,陛下,此策之中未言明军需官从何而来,既要能不贪不枉,公正严明,又需教导士卒忠君爱国,而士卒多为粗鄙之人,需其口才甚佳才行。一军好说,可若推而广之,则军需官之来源于何处?”

温体仁一番话说的崇祯皇帝连连点头,不错,此等要求甚高。

温体仁的话还没说完:“军需官随军而动,条件艰苦,此又限制军需官之选取。如若不落实此等选拔之策,则空此策变为纸上谈兵,甚惜。”

崇祯皇帝很是赞同温体仁的观点,之前自己还没想到这个想法是好,但落实的难度却很高。想了想,对温体仁道:“朕现把钟先生请过来,我们一起探讨看看,是否能有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否则,此法弃之不用太过可惜。”

“陛下,臣以为,如若方便的话,是否诏兵部尚书孙承宗一起过来探讨?原因有二,其一,此事事关全**制革新,兵部尚书理应参与;其二,孙阁老长年带兵征战,对军事甚熟,有利补漏查缺。”温体仁躬身谏言道。

这个奏章上的内容,崇祯皇帝是打算保密的,不想还没有颁布,就传的风风雨雨,特别是涉及军队,如果到时候搞出事情来,就是大事情了。不过对于孙承宗,不管是钟先生的推荐也好,还是这段时间来的表现也好,都让自己很满意。而且温体仁说得也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提议。让王承恩去通知孙承宗和钟进卫过来主敬殿商讨军制革新之事。

钟进卫接到通知的时候,真是既有点胆怯,又有点兴奋,毕竟,他前世只是一个软件开发的项目经理而已,虽说电视里经常看到国家主席啊,总理什么的。但现在是要和他们那个级别的人去面对面,正儿八经的讨论事情;兴奋的是在前世,自己如果去摆个摊体验生活的话,还得被城管赶的货,而现在,却是和一国首脑们去谈论天下策略,以后要还是想去体验生活,看古代的城管敢赶不?

钟进卫前往客场作战,那是大臣议事,阿奇就不能陪了,帮钟进卫整理了下衣服,又嘱咐了一些细节上的内容,才放钟进卫走。

钟进卫到达主敬殿的时候,孙承宗还没赶来,一看殿里面的三个人都是自己熟悉的,崇祯皇帝,王承恩,温体仁,紧张的心情就放松了些。

温体仁看着慢慢进来的钟进卫,有点憔悴,不过jīng神头还是可以的,体型嘛,比起上次看到,好像瘦了不少。

钟进卫也是一边走进来,一边打量着温体仁,只是感觉他还是老样子,一点没变。现在应该是他的事业上升期吧,chūn风得意,当然不会变老了。

见礼完毕后,崇祯皇帝知道钟进卫还没完全恢复,特意在温体仁的左下方设了座,让他坐着。

“钟先生,温卿已观看过你的两个奏章。”崇祯皇帝等钟进卫一坐好,就说正题了。

哦,这个老江湖不知道是怎么看的,被后世实践检验的东西,没问题的吧。钟进卫心里想道。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的时候故意停了下,看看钟进卫的表情,察觉到了他的期待之意,心里不由起了一点捉弄之意:“可知温卿如何评价否?”

钟进卫转头看看温体仁,根本就无法从温体仁的脸上发现一丝有用的信息。无奈,钟进卫转回头对崇祯皇帝道:“陛下,我相信陛下都说过不错的,温大人应该与陛下所见略同吧?”

无语,这个钟进卫什么时候这么会说话了。崇祯皇帝没想到钟进卫会把自己给绑上。还好,温卿跟自己的意见差不多,否则的话,不是让温卿难堪了么。

崇祯皇帝对着钟进卫点点头,说道:“先生那标点符号的法子,温卿以为可以推广之,朕同意了,让其cāo办此事。”

钟进卫一听,无声的笑了笑,都不是老顽固,不错,合作愉快。

“至于军制革新之策,温卿有话说。”崇祯皇帝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只是吊着钟进卫,让温体仁来说,自己一边看着。

温体仁一看圣上让自己说,也就不客气了:“此策确实绝妙非常,出人意料之外,有治当前军队顽疾之功效。”

看到钟进卫那开始得意的笑容,温体仁一个转折:“不过此策乃有未曾言及之处,致使此策成为赵括之言,纸上谈兵而已。”

啥,咋可能呢,钟进卫不信:“怎么可能,你说来听听?”话音刚落,就感觉到自己太急躁了,人家既然这么说了,肯定是有原因的。于是又改口道:“请温大人赐教。”钟进卫说完还站起来学着古人的样子,双手抱拳,做了一稽。

孺子可教,温体仁心里微微点头:“此策的中心可否为dúlì之军需官?”

“是啊。”

“然则军需官的要求甚高,其来自何处可以胜任?”

“当然是党校啦!”钟进卫毫不犹豫的说道。

什么,崇祯皇帝和温体仁都没有听懂。正准备问的时候,内侍进来禀告:兵部尚书孙承宗前来觐见。

只好先让孙承宗进来再说了。

孙承宗刚回去,以将要过年为由,传达了汰弱留强,裁减勤王军的旨意。然后就接到说崇祯皇帝有要事相商,就赶紧赶了过来。

进入主敬殿一看,除了崇祯皇帝之外,还有礼部尚书温体仁也在,有点意外,要事还跟礼部有关系?王承恩自动的被他忽略了。然后又看到一个穿着一身番子衣服的年轻人坐那,就更意外了,这个是什么人,怎么在圣上面前有如此殊荣。

他给崇祯皇帝行礼后,也被赐座,就在钟进卫一侧的前头。

崇祯皇帝等孙承宗坐定之后,笑着对他说道:“孙师傅可知坐你身后之人?”

孙承宗转头过来再次确认带着笑容的钟进卫,还是不认识。于是摇了摇头,回道:“臣不知。”

“他可是与你有关系的哦?”崇祯皇帝没捉弄成钟进卫,现在竟然拿孙老头开刷了,看来心情不错。

孙承宗这次看也不看了,直接说道:“陛下,此人看似庙宇和尚返俗未久,加入了东厂。臣不识此人。”

要是温体仁的话,肯定不会这样直接说了,孙老头就是直啊!

孙承宗没有猜出来,崇祯皇帝目的得逞,呵呵的笑了,然后说道:“他就是之前救驾之人,孙师傅听说过吧,也是向朕举荐孙师傅之人。”

救驾之人,被民间传的神乎其神,孙承宗有所耳闻,不过没想到是眼前之人,更没想到是他推荐了自己,使自己有了重新出山之rì,在家抱孙养老实非己本意。

钟正军从孙承宗一进来就一直在打量他,干瘦,花白胡须却又很jīng神的一个老头,穿着大红绯袍,显得颇有点威严,说话嗓门大大的,中气十足,走路微微有点罗圈腿,却又很稳健。

听孙承宗说自己的时候,不由得摸了摸自己的头发,前世理的是平头,现在几个月没有理发,已经长了不少,但比起古代之人,差距还是很大的,难怪被误会了。

“这里有钟先生所献两策,一为标点符号,此事与孙师傅关系不大,已让温卿办理此事;此次诏孙师傅前来,就是为了第二策,军制革新。”崇祯皇帝言归正传道。

此人如此年轻,能献什么军制革新之策。孙承宗颇有点不以为然。

崇祯皇帝看孙承宗表情,就知道他不是很相信钟进卫能有什么良机妙策。

“孙师傅不要小瞧了钟先生,你先看看他到底说的是什么。”崇祯皇帝说完让温体仁把奏章转给孙承宗。

孙承宗基本和之前温体仁看的时候一样的反应,也看出了温体仁看出的问题,而且,还更进一步,除了说出温体仁之前指出的缺陷之外,还有一些,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臣再补充一点:军需官单独dúlì之后,如何晋身,以何晋身,也未有言明。另外,一军之中,如有两首,如何号令全军?”

崇祯皇帝点点头,不愧为老于行伍之人,能看得更远。

既然意见都提出来了,怎么解决首先就得看提出主意的人了。

刚才听到意见的时候,钟进卫参考后世,已有一个想法了,见大家都看向他,也不慌乱,说道:“刚才提的这些意见,是我之前没有讲清楚,我再补充一下。”

这些都是难题,在座几人一时也都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此时见钟进卫说只是之前没有讲清楚,方法是有的,不由得集中了注意力,都想听听钟进卫怎么说。

……………

一大早就有事要忙,没时间上网更新。今天迟了,不好意思!

第四十章军需官

“军需官的条件是比较苛刻,就目前来讲,全国挑一些,应该还是能挑出来,但诚如两位大人所说的,推广全**队的话,显然不可能有那么多现成的。那么既然没有那么多现成的,那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培养呢?”

几个人一听,是啊,为什么不自己培养呢?之前崇祯皇帝,包括经历和经验丰富的温体仁和孙承宗都没有想到的原因是:他们下意识的把军需官归为武官一类。在明朝都是世袭的,不管是兵丁还是将领,哪有主动去培养武官的道理。现在还有不少总兵级别的武将都是文盲,大字不识一个的,更何况是低于总兵好多级的军需官呢。

“但朝廷培养武官,在本朝尚未有先例。怕是与祖制不符。”孙承宗首先开口说道。

一旁的温体仁也跟着点点头。

打破传统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能用的,会遇到很多守旧人员的反对,孙承宗怕崇祯皇帝不知道轻重,首先点出了这点。

钟进卫一听,也不说话,拿眼睛看向上面的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知道钟进卫看自己的意思,就是要自己表态,以前钟进卫跟自己说过帮自己中兴大明,会有很多祖制的东西要打破。现在就是一个了。

再想想军队的**,关外未开化的建虏在众多勤王军的包围中,如入无人之境,以致关内的生灵涂炭,哀鸿遍野,也迫使自己下勤王诏。再要不革新军队系统的话,建虏多来几次,朕这个位置都很难说还能坐多久了。

崇祯皇帝深深的体会到军制革新的迫切xìng和必要xìng,所以用力坚定的点了点头:“孙师傅不必担心,等我们把这个革新之策完善好之后,朕有决心实施之。”

孙承宗和温体仁都不是因循守旧之人,只是担心这军制革新会损及很多人的利益,拿祖制说话。如果没有圣上坚定的支持,再好的策略革新,都是难以推行的。献策之人,还会变为众矢之的。

崇祯皇帝对孙承宗说完后,看向钟进卫,道:“钟先生,如何培养军需官,可有良策?”

“陛下,对于军需官的种种要求,两位大人刚才已经提出了,既然要求已经提出来了,我们就可以有针对xìng的进行培养。”

孙承宗和温体仁都微微点头。

“首先,必须有一定的身体基础,能跟上军队行军作战,则军需官胆子要大,也需要cāo练,只是不以cāo练杀敌为目的,而是强身健体。”

钟进卫说的兴起,也不管身体没有完全恢复,站了起来,伸出左手的一个指头道。

“其次,军需官的本职职位是分配军需,则应懂算术,会记账。这些前提首先就是要求识字。”钟进卫伸出左手的第二个指头。

“第三,军需官还需做思想教育工作,则必须能说会道,有一定口才才能胜任。”钟进卫伸出左手的第三个指头。

“第四,军需官做的思想工作主要是面对士卒,所以必须能和士卒打成一片,不能高高在上,视士卒为卑贱之人。所以军需官还应有与士卒同甘共苦的jīng神,士卒才会听从,敬佩,由此的思想教育效果也会更好。”钟进卫伸出左手的第四个指头。

“第五,军需官必须忠于陛下,忠于朝廷,奉公守法,公正廉明才行。”钟进卫伸出左手最后一个卷着的大拇指。

钟进卫在两位大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对于军需官的具体要求。然后他晃了晃伸着五个指头的左手,然后又握成拳,重新伸出三个指头。

“总结来说,其实一共是三点:身体素质,所需技能和思想教育。不知大家是否认可。”

崇祯皇帝和孙承宗,温体仁都点点头,连站边上的王承恩都不自觉得点了点头。

“所以,我们可以开设一个学校,就是学堂,招收各类学生,可以是来自军队的士卒,或民间的秀才这类知识份子,或者是普通百姓,哪怕是贱籍的百姓都没问题,只要其能通过入学考试,就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让所有的人竞争上岗,每过多少时间进行一次考试,如果通过,则符合了我们的条件,可以使用,考试不通过,继续学习,三次不过,则不再具备学习资格,成本太高。”

整个主敬殿内只有钟进卫一个人的声音,侃侃而谈,透着一股自信。

“不识字的怕不行吧?”温体仁发言了。

钟进卫转向温体仁,说道:“温大人,我以为只要其有忠君报国之心,能说会道,善于沟通,则学习算术,记账都不是难题。”

人心是最难测的,谁都可以口头说忠君报国,但实际上又有谁能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大家其实都知道这点,但明面还必须得提。

“另外,由于目前的士卒基本上是不识字的,所以编写一些通俗易懂的歌曲,让军需官教给士卒传唱,会有非常好的效果。歌曲么,反映忠君爱国,保家卫国为主。或者再把军纪也编写进去。”

“戚大帅当年有编过曲子,不错,钟先生见识广博。”孙承宗听到这里赞扬道。

呵,那是,我比你们多四百多年的见识呢。钟进卫在心底暗暗的说道。

说到士卒,钟进卫想起了点什么,接着说道:“陛下,其实,不但军需官,将领需要识字,连士卒最好也识字。”

这话一说,几个人都面面相觑。士卒都识字,那朝那代都没有过的事情啊。

崇祯皇帝透着好奇,问道:“钟先生,此言何解?”

“读书,识字,明事理啊。如果士卒都明事理了,就不会盲从。心怀叵测之人,就是有鼓动煽动,最底层的士卒也会分辨其心好坏。”

钟进卫见几个人好像并不是非常赞同的样子,就继续说道:“比如现在当兵吃粮,有nǎi便是娘,暂时没有粮草就要闹事。这就是不识字,大老粗的表现。如果明事理了,则会多考虑闹事的后果,也更知道忠君爱国的道理。”

钟进卫话不停歇:“还有,侦察兵,哦,现在是夜不收,侦察敌情的时候,如果读书过的,更容易计算分析敌情,然后将有效情报,更准确的传达回来吧。”

崇祯皇帝,孙承宗和温体仁都陷入了沉思,钟进卫不管他们,自己说着:“士卒识字,就会多读书,就能多长见识,遇到紧急情况,比如战场混乱,无法接受到上级指令,也不大会慌乱,多一份胜算。”

最后,钟进卫做了总结:“就是士卒如果能读书识字,则那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什么情况下该怎么选择,都能比不识字的士卒更容易正确的做出选择。”

崇祯皇帝想着钟进卫所说的话,脑海中想着:如果真的连士卒都识字的话,连唐宗宋祖都会惊的目瞪口呆吧。

“这太耸人听闻了,读书乃读书人之特权,如让士卒都读书的话,怕读书人不会同意。”温体仁提醒道。

“温大人,这没什么耸人听闻的,这个只会是趋势,自古以来,读书人也是从不读书过来的,士卒也是人,凭什么不能读书了。”钟进卫反问道。

孙承宗倒不管这些,虽然他是文臣,但他更多的是待在军伍中。他问道:“士卒如此之多,如何让其读书识字?”

钟进卫又转头看向孙承宗:“可让军需官在训练打仗之余教士卒读书识字,不要求士卒能吟诗作对,只需识字就成。”

崇祯皇帝倒是不反对士卒识字,都是朕的子民,现在的这些读书人都读成孔方兄了,利yù熏心,朕迟早要治治他们,但如果让士卒读书识字,那额外需要多少纸笔,多少钱啊。于是说道:“朕暂时没有余钱给士卒买笔买纸让其读书识字啊!”

钟进卫笑着对崇祯皇帝道:“陛下不用担心,费不了多少钱的。当年岳飞岳武穆传说中也是家境贫寒,是在沙盘上用树枝练习写字的。”

停了停,然后又得意的问崇祯皇帝道:“陛下,可记得我以前搞出来的那块黑板么?”

崇祯皇帝想起钟进卫以前把一块木板涂成黑sè用来写字的情形,于是,点了点头。

温体仁在一旁反倒恍然大悟了,知道这个东西可以用上。

“有了这个黑板,就不需要纸了,上面可以写字,然后擦掉再写,反复利用。士卒练字,可以在地上反复写字擦掉,节约了纸张。而且有了这个黑板,一个军需官可以同时教很多的士卒一起读书识字,都没有问题。”

崇祯皇帝听钟进卫这么一说,才发现原来那块黑板有那么大的用处,能省不少钱啊,不由连连点头,好东西啊。

“而且,大块黑板如果难以携带,可以让士卒自己背一块小黑板,方方正正的一块。平时如果没有遇到沙地泥地比较松软的地方,就可以在小黑板上写写画画。休整扎营时候一起读书识字的时候,又可以把小黑板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黑板,让军需官来教。”

几个人又都点头,钟进卫忽然想起士卒背小黑板上战场的情景,好像还有一个功效,不由开着玩笑道:“小黑板临敌之际,还能当个小盾牌用,挡挡箭呢。”

这话说的在场的几个人都笑了,这也太夸张了。

既然是这种学习方法,那些既得利益的读书人怕也是无处反对了,还是可以的。

说了这么久,孙承宗忽然想起钟进卫还是没有说到军需官如何晋身,以何晋身,一军之中,如有两首,如何号令全军的解决方法,只是回答了第一个问题而已。于是,孙承宗把话题拉了回来,问这个的解决方法。

钟进卫这时才想起,怎么一下扯那么多了,好,那就说这个问题吧。

………………

周末多赶了章,下午下班后再更新一章。这里感谢下默默投红票的书友,谢谢!

第四十一章不成熟

钟进卫说道:“陛下,两位大人,我以为军需官也应以军功晋身,效仿秦朝军功封爵制度。”

孙承宗听了不由得摇摇头,说道:“这个本朝都有,公侯伯三等,非军功不能封。”

说到这里,看看崇祯皇帝,又道:“当然,外戚也能封爵。”其实还有例外,一些强力宦官的子弟也有封公侯的,比如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曾被封为宁国公。

“这就是,没有一个制度化的东西。”钟进卫马上接过话题说道:“而且,公侯伯三等爵位,应该只限于高级将领吧,秦朝的军功封爵分二十等,从士卒到将军,都有份。这样,才能激励将士上下用命。”

温体仁在一边提醒道:“秦用此等军功封爵,士卒疯狂,战力飙升是没错,可刚过易折,故二世而亡,后世因此而都不采用之。”

崇祯皇帝在上首就看着底下几个臣子的辩论,不以人身攻击,而是就事论事,为解决事情而辩,这种做事态度很是满意。不过好像又偏题了吧,不是说军需官以何晋身,如何晋身么,怎么讲到将领士卒上去了,难道后面还有一个转折来讲军需官之事?想到这里,也不发言,就静静的看着。

钟进卫回答温体仁道:“温大人说的好,因此,我们可以取其长,避其短。使我大明军队的战力飙升,却又不疯狂。如此一来,岂不两全。”

“如何两全?”大嗓门在钟进卫的耳边响起。

“第一,实行军功封爵;爵位和待遇挂钩,刺激士卒将领立功;第二,不以首级为唯一实现军功条件,不以首级作为士卒个人军功条件。”

怎么算军功,历来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很头疼这个事情。听钟进卫说到重点,都认真听着。

“第一点就不用说了吧,我们重点说第二点,就秦朝的二十等军功来说,是士卒按照首级来分的,军功算到具体士卒头上。如此一来,会造成首级假冒,就是杀良冒功,士卒拼抢首级,或不顾军纪,或不顾同袍之情。可是,大家想过没有,如果战场上只有你一个人,你能割对方的首级么?没有同袍的掩护,拼命,你能割对方的首级么?没有将领优秀的指挥,你能割到对方的首级么?”钟进卫一连问了三个反问语句。

孙承宗、温体仁和崇祯皇dìdū点点头,表示不可能。

“所以,战场其实是讲究团体作战的,戚大帅有一点其实就做的很好,他的兵是按照一个小团队进行的,其中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割首级,然后整个小团队共分首级功劳。”

钟进卫忽然意识到自己好像偏题了,更关键的是,这个话题继续不下去了,没想好!!!

挠了挠头,脸sè微红:“不好意思,我又偏题了。我还是说回军需官的事吧。”

士卒将领军功确认之事,对于长于军伍的孙承宗来说,也是极为关心的事情,所以也不在乎钟进卫所说的偏题之事,没等崇祯皇帝发言,就先开大嗓门了:“无妨,你且说来。”

“对不起,我还没想好!”

孙承宗和温体仁面面相觑,啥,没想好。。。。。。。这,这是御前啊,你没想好就说了,这是君前失仪,要降罪的。

没想这个时候,上头的崇祯皇帝呵呵笑了,然后说道:“钟先生,幸好现在不是大朝议,否则鸿胪寺的人想为难你,参你个御前失仪,朕都不好说话。”

孙承宗和温体仁都不是迂腐之人,看钟进卫如此年轻,又有如此才干,如果因为这点小事而遭罪,显然不是爱护人才之意。现在看崇祯皇帝明显回护钟进卫之意,就当刚才没听到钟进卫说话了。

“钟先生,你继续说军需官之事。”崇祯皇帝继续说道。

钟进卫感激的看了崇祯皇帝一眼,然后开始说军需官的事儿:“对于军需官,我认为应该要有爵位对应,不一定要是公侯伯,可以再设一些低级的爵位。理由是:军需官都是忠君爱国的先行者和教导着,如果只是发银子之类的物质奖励,我觉得不够,而且也利益化了。给了大明的爵位,给他们荣誉,这样,他们会更加的忠于大明,忠于陛下。”

这个靠谱,崇祯皇帝点点头。

“第二,军需官的功劳认定,我认为可以根据他的职责来评。首先,是所负责的士卒的识字率。可以给一个识字率的标准,低于标准的要处罚,等于标准的算一般,不处罚,也不奖励,高于标准的就奖励,记功;其次,所负责的士卒违纪违规情况,也和识字考核一样,给定次数标准,低于则处罚,高于则奖励;最后,所负责的士卒立功情况,立功越多,分润给军需官的功劳也就越多。可以分一定的等级来评论。”

“还有么?”温体仁比较细心,提醒钟进卫道。

“嗯,还有,比如士卒也可以给军需官打分,有否克扣军饷,是否有偏袒之类的,进行不记名打分,给巡查的官员。如果军需官做的够好,就不用担心打分会低,当然,如果做的不好,就要小心这个打分了。低着扣功劳,高则加功劳,如此。”

钟进卫在温体仁的提醒下,又补充了一点。

这个,好像有点超出崇祯皇帝和孙承宗、温体仁的认识了,民告官也允许?不过都没有对此进行发言。

孙承宗皱着眉头问另外一事:“此等军需官如此重要,又不归统兵将领管辖,则一军之中,以谁为主?”

哦,还是漏了一个问题,好记xìng不如烂笔头啊,钟进卫赶紧回答道:“军队是打仗的,当然是以统兵将领为主了,但统兵将领只管打仗,而其他辅助类的事情以军需官为主,不过军需官不得干涉军事,和统兵将领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崇祯皇帝看到钟进卫不再说话了,知道他已讲完,就问孙承宗和温体仁:“孙师傅和温卿以为如何?”

孙承宗站起来回答崇祯皇帝道:“陛下,臣以为此法加上之前所说的军制革新和军需官之培养,非常之妙!”

“臣附议!”温体仁也站起来回答道。

钟进卫一听他们都赞同自己提出来的想法,心里美滋滋的。

孙承宗提高了声音:“然则,建虏还在关内,当前各勤王军正在整顿,臣以为短时不可实施推广。”

崇祯皇帝点点头,表示知道这点。

温体仁也开口道:“而且推行此法,不禁军队中树立军需官之威信需钱粮支持,培养军需官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崇祯皇帝一听这个,心里就发愁,都是问题啊!然后看向钟进卫道:“钟先生,你回去整理下,写个完整的策略方案给朕,以便后续在合适时间加以革新推广。”

“好,不过,我只会写大白话啊。”钟进卫有点不好意思。

“没关系,朕认可之后会让人重新写一份的。”崇祯皇帝笑着安慰道。

“对了,先生身体已然大好,朕想让先生出来帮朕,不知可好?”因为钟进卫之前表示过不想当官,只在台后帮自己。但这样没有身份不是很方便。所以崇祯皇帝咨询钟进卫的意见。

“我现在就是在出主意啊!”

“不是这个意思,朕是想赐先生同进士出身,受翰林院士,列席朝堂,共商国事。”

这待遇不可谓不高了,一介布衣,一跃成为朝廷重臣,而且多少人一辈子努力一辈子,都没有进士的身份,他一下就有了。孙承宗和温体仁都看向钟进卫,想听听他怎么说。

“陛下,我不想跟那些人打交道,我不擅长这些。宁可什么都不要,就在后面出主意好了。”谁知道钟进卫摇摇头。钟进卫在前世其实就是觉得自己人际沟通能力不行,所以就选择了技术行业。

“先生推荐大才给朕,又给朕出如此妙策,还有救驾之功,不赏就让人以为朕刻薄寡恩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