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借天改明(叫天)-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阎应元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好吃,不过这种味道最好,口感甚佳。”
钟进卫只问这食物好吃不好吃,跟自己的需求风马牛不相及。阎应元回答到这里,还是忍不住了,问钟进卫道:“妹夫,你倒是帮登莱想想办法,解决下我和九台的困难吧!”
钟进卫一听,笑了起来说道:“我这不就是帮你们解决问题么,就是这?”
他说到这里,一指桌面的这两种食物。
阎应元一见就更奇怪了,他疑惑地问钟进卫道:“是说给登莱送这些吃的?”
钟进卫听了笑笑,他不再继续打哑谜了,向阎应元解释道:“不是,国企马上就将制作这两种食物,食材就由登莱提供,这样能解决登莱的百姓安置问题。”
原来是自己想岔了,阎应元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然后看着钟进卫道:“妹夫你就把整个计划都给我讲一遍吧,没头没尾地听着让人难受。”
钟进卫拿起桌面的东西,自个当零食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说道:“这两种食物其实就是一种而已,叫做鱼松。只不过一种是精制而成,还有一种就没有费那么多功夫做了。两种鱼松的价格相差几倍。”
这么一来,阎应元就明白了,原来是让登莱捕鱼提供给国企做这鱼松,以养活自己。
这方法倒是可以,登莱就是沿海地区,还管辖着各个岛屿。那些需要安置的民众多少会点捕鱼的方法,只是有一个问题,他对钟进卫说道:“妹夫,登莱百废待兴,一切物资都缺乏,渔船、渔网都没多少。”
钟进卫一边嚼着鱼松一边笑着说道:“这个不用担心,一切都由国企提供。登莱只提供人力就行,能出海打鱼的就出海打鱼,不能出海打鱼的妇女老人和小孩就在这鱼松厂干活,剥皮去骨,烧火炒鱼的活儿应该都会吧。”
阎应元一听,连忙道:“这没问题,当然没问题了!妹夫啊,如此一来,你可是帮九台解决了他最大的问题啊!”
他先夸了下钟进卫,然后马上把上身倾向钟进卫问道:“那国企什么时候能过去,最好是越快越好。”
钟进卫想了一下才回答道:“既然如此,我今天就进宫面圣,马上就办这事。”
阎应元一听,“呼”地一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急切地对钟进卫说道:“如此我就不耽搁妹夫的时间了,家里也有很多事情要忙,你大婚的日子也没几天了。”
钟进卫一见,就跟着站了起来道:“好,那我进宫面圣了。”
等阎应元回到自个家后,才发现好像自己的事情还没解决呢,一激动就给忘记了。
他想起在岛上看到的那个叫“二狗子”的小孩,想起在岛上看到的其他人的生活状况,心中便不再后悔自己的健忘。
钟进卫的速度就是快,当日下午时分,事情就通过了崇祯皇帝和内阁的同意,由传旨钦使带着御厨和国企的人赶往登莱,开始实施肉松计划。
在他们到了之后,就由登莱出人,国企出技术和资金来生产鱼松。其中粗制而成的鱼松将占大部分产量,以平价提供给军中所需,部分粗制鱼松则会由朝廷购买运往内地赈灾。至于选择鱼肉中的最精华部分精致而成的鱼松,则将会是国企的主要利润来源,销往各大城市。
这个时候,让钟进卫感觉到了国企人手的不足,就建议崇祯皇帝把各个衙门想送人进国企的愿望统统给予满足。只是有个条件,这些送进来的人不是来国企当大爷的,必须做实事,否则不收。
这事一做完,已是又耗了两日。阎应元则又一大早找上门来,向钟进卫诉说自己的苦难。
阎应元的事情不外乎缺船少人,钟进卫告诉他道:“船的事情你不用操心,朝廷很快就会要建造大量船只,而且还会要求你们登莱水师要足够的强大,你的春天要来了。”
阎应元一听,先是一喜,但马上就感到压力好大了。
本来他以为建虏无水师,他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实践水战之法。阎应元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胜任这个水营统领,是没有问题的。
但听钟进卫的口气,登莱水师怕是要重用,要打大仗。可自己出身陆战,这海上的战事最多只局限于纸上谈兵,口头说说而已。
阎应元想到这里,脸色微涩地对钟进卫道:“妹夫,你是知道我的出身,对水战并不熟悉,如果时间紧迫的话,我怕会辜负了妹夫的期望。”
钟进卫点点头,想着也是,打仗可不能光靠口头说说就能说死敌人。这战场的形势也是千变万化,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把所有情况,应对策略给说全了。
开发北美洲的事,崇祯皇帝和那帮子文臣都是相当重视的,而且都想着尽早实现并且要保证不出错。
按照理论上来说,大明前往北美洲这条航线,应该没有什么水上的敌人,除了朝鲜和日本两国。
钟进卫想到这里,眉头就皱起来了。朝鲜现在臣服于建虏,算是敌对势力了。
他们就有水师,而且也算是比较厉害的吧。钟进卫对此了解不多,就问阎应元。
但阎应元到登莱的时间并不长,对此也不了解。钟进卫得不到任何信息,想着给卢象升追加一个命令,让他调查朝鲜的情况。
他记下这事后,又开始担心另外一个国家,就是日本,这个国家其实是最危险的。
不管是从大明之前还是在后世,日本国内的有识之士都极力想从贫瘠的岛上逃离,找到一块大陆安身。
这一点,让钟进卫换位思考的话,他也会这么做。
现在日本国内的情况也是不了解,如果他们骚扰或者和大明一起去抢占北美的土地,那也会给大明这个藩王宗室封建海外之举带来好多变数。
钟进卫想到这里,觉得很有必要先去了解下日本的情况。
这么一想,他便坐不住了。就先让阎应元回去,他要赶去紫禁城找崇祯皇帝去了解下情况再说。
第四百三十三章孙传庭出山
崇祯皇帝对于钟进卫的求见总是优先处理的,不过当他听到钟进卫是问日本国内情况时,他也不是很了解,就传首辅温体仁过来询问。
温体仁倒是知道一些,他给崇祯皇帝和钟进卫介绍道:“大明立国之后,日本掌权者足利义接受大明的国王封号,向大明纳贡。。。”
钟进卫听得眉头一皱,打断温体仁的话道:“温大人,你说得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崇祯皇帝听得倒有兴趣,对钟进卫说道:“钟师傅,听听也无妨。”
温体仁向崇祯皇帝作揖回应了一下,然后才对钟进卫道:“中兴侯,你担心的是日本对今后我们大明的北美航线的影响,不妨先听听日本和大明的历史关系,或有一个参考的。”
钟进卫想想也是,就有点不好意思地道:“还是我太心急了,温大人继续说。”
温体仁微微一笑,并不介意,继续讲解道:“后来倭寇侵袭沿海,在永乐初年曾派当时的太监郑和率舰队前往日本,索要倭寇头目并要求其严查之。日本国王源道义当时积极配合,很快抓住并活煮了二十多个盗魁回应之。”
钟进卫听到这里,又吃惊地打断温体仁道:“我一直只听说过郑和下西洋,这还曾经下过东洋啊!”
温体仁点点头,脸上继续保持着之前的微笑,没有丝毫嘲笑钟进卫孤陋寡闻之意:“是的,此次郑和下东洋取得圆满成功,日本对大明也很是顺从。因此成祖便准其十年纳贡一次,每次都给其丰厚回礼。双方礼尚往来,一直保持到嘉靖年间。”
嘉靖年间的倭寇之患应该是路人皆知的事情,也因此成就了戚继光的威名。
钟进卫这次反而没有插话,听着温体仁的讲解,免得又有啥是自己不知道的。
“嘉靖末期,日本国内诸侯为抢进贡之权在大明境内大打出手,祸及大明百姓,最后更是酿成了大规模的倭寇之祸。虽最终平息,却让日本国内更是觊觎大明。以致在万历年间更是两次侵朝,企图以朝鲜为跳板图谋大明。最终被大明和朝鲜联军打败后就偃旗息鼓到现在,未再有任何举动。”
温体仁说到这里后,便住口不说了。
钟进卫听完后,等了一会还未见温体仁继续,就问道:“下面没了?”
“没了。”温体仁点点头。
温体仁说得这些事情,钟进卫除了得到一点日本一直觊觎大明之心的信息外,没有任何一点近些年来的消息,特别是日本国内的局势如何,那么自己之前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得到真正答案。想到这里,钟进卫的眉头不由又皱了起来。
温体仁却没理会钟进卫,他对崇祯皇帝总结道:“大明强,则日本顺从;大明稍微露出疲态,日本则生觊觎之心,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一个事实。”
崇祯皇帝从温体仁的这些话中已经明白这个意思,他点点头,感叹道:“大明四周群狼环视啊!”
崇祯皇帝能清楚这点,温体仁很欣慰。只有这样,才不会懈怠;不会因为最近所取得的一点成绩而生自满之心。
温体仁的欣慰不是没道理的,历史上就有一件类似的事情。
唐朝末年,也就是史称后唐的开国君王李存勖,在取得成绩,有中兴唐朝的迹象之后,就开始自大贪逸,终日与伶人为伍,最终也死在了伶人之手。
同时温体仁也知道自己的解答并没有解决中兴侯的问题,只有一个大体上的答案。
他想了一下,又向崇祯皇帝禀告道:“陛下,日本已多年未见声息,但大明东南海商应有往来日本,不妨让厂卫调查之。”
听温体仁这么一说,钟进卫真想拍自己的脑袋,他也在一边提议道:“陛下,那个郑芝龙应该知道。”
崇祯皇帝点点头,马上传召东厂提督王承恩前来觐见。
对于王承恩来说,这种事情倒不难。但钟进卫在一边补充了一句道:“此事越快越好。”
王承恩看看钟进卫,想着中兴侯别再加一句“最好你亲自去”,那就惨了。
他连忙应了下来,就匆匆告辞去安排此事,免得真被中兴侯说出那句话来。
因为他知道,如果中兴侯说出这话的话,崇祯皇帝肯定不会有意见,那就要哭了。
看着王承恩出殿而去,温体仁想了一下,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日本国内的形势如何或许可以从海商那打听到。但日本当权者对于大明的态度如何,是海商不容易得到的消息。”
崇祯皇帝见温体仁如此说,知道他必然有所考虑,就顺势问道:“那依温卿之意呢?”
钟进卫也是看着温体仁,不知道他有什么好主意。
“陛下,臣建议派出钦使质问日本国王,何时恢复朝贡。”温体仁说出了他的建议。
钟进卫一听,也向崇祯皇帝说道:“温大人的这个提议不错,一来可以试探日本对大明的态度如何,二来也可以趁机观察下日本的形势,再和海商提供的信息对照,就更靠谱了。”
崇祯皇帝见两位臣子都这么说,他自然也没意见了,不就是派个人么,小事一桩而已。
但温体仁马上在钟进卫话的基础上又补充道:“陛下,中兴侯说得有理,不过如此一来,对钦使就有比较高的要求了,否则难以完成此次出使的目的。”
这对一个皇帝来也不是问题,他回答温体仁道:“此事就交由内阁,选一个合适的人选作为钦使,前往日本即可。”
他见温体仁躬身领命后,就转头对钟进卫道:“钟师傅,你大婚在即,朝廷之事就先放一放,否则朕就太亏欠你了。”
钟进卫一听,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回答崇祯皇帝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崇祯皇帝和温体仁被钟进卫这句不贴切地回答给逗笑了,不过他们也明白钟进卫的心思。
散会之后,温体仁马上就去办理出使日本的钦使一事。经由底下人的推荐,最终启用一个赋闲在家的人作为钦使前往日本,他就是孙传庭。
在钟进卫的蝴蝶翅膀效应下,历史已经变了。孙传庭提前出山,从未有过的出使日本之事也发生了。
第四百三十四章大家都来捧场
钟进卫大婚的这一日终于到了,一条街上的两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两家都不是世家大族,其中阎家的人丁稀薄,从通州刚搬来京师,不但没有一个亲戚,连邻居是什么人都不知道。
而钟进卫这边,就更彻底了。钟进卫孤身一人,来自海外,就亲戚家人来说,连阎家都不如。唯一的四个侄儿,还是干的。
因此,钟进卫和阎家的意思,这婚事就不用搞得那么隆重,徒然浪费银子。而且真要搞隆重的话,也没那么多银子。
阎家是普通百姓出身,并无积蓄,置办嫁妆的钱还是钟进卫送过去的。
而钟进卫这边,他一心扑在国事上面,并没有想着替自己捞钱。因此除了俸禄之外,就只有崇祯皇帝御赐的那间铺面有些钱财来源。但因为铺面开张没有多久,所以并没有很多收入。
而且钟进卫打算在把大明皇家银行的普通金融业务拆分出来后,入股那家将要成立的普通银行。这股本可是多多益善,稳赚不赔,是件福延子孙的事儿。
他也偷偷把此事告诉了阎家,两家人都在尽量省着银子。
最最关键的原因,其实和钟进卫的低调性格有关系,否则打肿脸当胖子的事情也是有不少能力不到的人在做着的。
想钟进卫刚来大明的时候,他还想着就在幕后给崇祯皇帝出出主意就得了。可现在最终也跑到了前台,不少事情还亲自赤膊上阵。
可见事情并不会一直如愿,那么钟进卫这婚事呢?
这日午后,迎亲队伍并不大,都是侯爵府里的家人各司其职所组成的。犹如鬼子进村,声张得不要,只要花姑娘的干活。
就算如此,两家人都很欢乐,衷心祝福钟进卫和阎应芳百年好合。要是两家亲戚多的话,说不得就有人对此不合身份的婚礼大发微词了。
但钟进卫没想到的是,刚把阿奇迎进门,还未等到吉时拜堂,就有人上门祝贺了。
钟进卫只好着一身大红的新郎服,去府门迎接。今天是大喜的日子,不论身份,有客来,一律亲迎。
“属下恭喜侯爷新婚大喜,没得请帖也上门来叨点喜气,还望侯爷不要见怪。”锦衣卫百户于海静满脸喜气地拱手向钟进卫祝贺。
他在押解八大晋商进京后就一直留在京师,能有今日,都是钟进卫所赐。因此他一直惦记着中兴侯的婚事,虽没得请帖,还是赶来祝贺了。
钟进卫满面笑容地看着痛改前非的于海静道:“哪里,哪里,我是一个请帖也没发,并不是说忘了兄弟。来,来,来,里面请。”
“侯爷,这就是您的不是了,人生大事,怎么能一个请帖都不发呢!一点薄礼不成敬意。”于海静一边笑着说道,一边把礼单给了钟进卫边上的门房老彭。
钟进卫听了笑笑,幸好还是多准备了几桌酒席。也不怕多来几个意外之客。
他刚准备把于海静迎进府内,门外边传来一个响亮的女声:“中兴侯,大婚咋也不通知下,是看不起我们土司出身么?”
钟进卫回头一看,竟然是秦良玉和她的儿子媳妇,正骑马而来。
他吩咐一声跟在身后的四个侄儿,让他们中的一人把于海静先迎进去。自己则又迎回府门口,笑着看向翻身下马的几人道:“呵呵,秦总兵开玩笑了,我和瑞征不是兄弟胜似兄弟,怎么会看不起呢!只是我生性低调,因此没有发一个请帖而已。”
“大喜的日子低调个啥,先恭喜侯爷新婚大喜了。”秦良玉带着儿子媳妇抱拳恭贺道。
“请,请,请。”钟进卫满面笑容地把秦良玉、马祥麟和张凤仪迎了进门。
可他还未来及安排座位,就又报门口来客,不得不向秦良玉等人告罪,然后又迎了出来。
钟进卫对于来人并不是很熟,是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亲自过来道贺了。只见他满面笑容地和钟进卫打招呼,仿佛他俩是很亲的那种。钟进卫自得一番客套,又把他迎了进去。
说实话,刚才这些客人能不请自来,过来祝贺自己的婚礼,虽然钟进卫的性子比较低调,但也有一丝自豪感和满足感。
但很快,他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就不是一丝了,而是爆满。
钟进卫再次迎出府外,被一大群人埋怨,连个请帖都没有,让一大群老头子厚着脸皮跑过来蹭饭吃。
钟进卫丝毫没有被埋怨地不满,笑着道:“小子怕是请不动各位阁老的大驾才不敢声张,来来来,各位阁老请里面坐。”
在京的大明内阁所有辅臣一起过来祝贺,这事实在是不常见,当是给钟进卫大大捧场了一把。
钟进卫在陪着内阁辅臣们进府的时候,偷偷问温体仁道:“你们都这么早来了,皇上那边怎么办?”
温体仁一听,看向钟进卫道:“就是皇上特旨允许我们提前散衙,前来恭喜中兴侯的,而且。。。”
他说到这里,还故作神秘地拖了下长音,然后才笑着说道:“而且皇上还言明不得白吃白喝,老夫是把家中的积蓄都拿出来当贺礼了,这次一定要放开肚子吃些本钱回去。”
钟进卫听得哈哈大笑,温体仁就是再能吃,能吃几个钱。同时他心中也暗自感激崇祯皇帝,原本一直见他没动静,心中还微微有点失落,没想崇祯皇帝还让群臣给自己送礼。
没多久,又陆续来了很多客人。除了徐光启、毕自严等人外,其他的六部九卿,各级官员,甚至还有皇亲勋贵,他都不熟甚至不认识。
府里招待不下了,那些级别低的人自觉地送了礼就走,还有很多得到消息晚的人还在陆续赶来送礼。
这些人,一是因为钟进卫是目前皇上面前的大红人,二是崇祯皇帝有意无意地透露了让群臣去恭贺钟进卫的意思,包括他让内阁所有辅臣都去恭贺这事,也是大张声势,因此消息传播地很快。
就在吉时将到,要行拜堂礼的时候,崇祯皇帝的圣旨到了。
这让到场的群臣知道,皇上本想亲自过来,但因皇后有孕在身,行动不便,就不来了。特赐了一大堆贺礼,其中还有两间旺铺,给中兴侯捧场。
东厂提督王承恩在宣读完圣旨之后,也把自己那份贺礼送了,才告个罪,回宫复命去了。
当崇祯皇帝听到王承恩的回复后,笑着说道:“钟师傅一直操心国事,为国库增收了那么多银两,自己却没钱操办婚事。朕这也算是能让他在银钱上不再窘迫了吧。”
钟进卫的这次婚礼,最终还是没有低调起来,反而成了京师百姓的一大话题,差点就冲淡了事先布局的票号之事,这也是始作俑者崇祯皇帝所没有想到的。
大龄青年的洞房花烛夜,可想而知有多激动,一直闹腾到快天亮,钟进卫才抱着阿奇沉沉睡去。
刚新婚,应该没人会如此不识像的来打扰吧,这是钟进卫睡着前的念头。
可他想错了,天亮没多久,崇祯皇帝就紧急传诏他入宫觐见。
第四百三十五章急报之议
钟进卫知道肯定发生了大事,才会这么不讲情理地传诏自己。
他当即不敢怠慢,忍受着腰酸背疼赶往紫禁城。
果然,当他进了文华殿之后,发现内阁辅臣,六部尚书全部都在。而且一个个脸色严峻,见到钟进卫进殿,都只是微微点头示意。
要是换作平时,经过昨天的婚礼,至少会问候一下,再恭喜一声。
钟进卫在脑中想着这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可实在想不起来在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崇祯皇帝拦住了钟进卫的行礼,先给他介绍道:“钟师傅,前线传来急报,才不得不把你传来。”
钟进卫一听,脑中马上就想到对虏战役,可大凌河战役好像是一六三一年的事情吧。自己也没听说孙承宗那边有行动,他闹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事情,就赶紧问道:“陛下,是何急报?”
崇祯皇帝听了转头对首辅温体仁道:“把急报给钟师傅看看。”
于是,温体仁把转了一圈又回到他手里的急报递给钟进卫。
文华殿内的人都看着钟进卫,等待他看完后有什么建议。
在对虏战事上,谁都没有钟进卫所取得战事辉煌。自然地,他的意见在对虏战事上就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在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的心中,却还有另一层意思。他们知道钟进卫来自后世,故而想从他这里了解到具体是个什么情况。
因为孙承宗传来的急报中只是说夜不收发现锦州被几万鞑子所围,其中甚至还有两万左右的蒙古鞑子。出动如此之多的帮凶,不知道建虏此次发动战事规模到底有多大,其目的又是如何,在急报中只做诉述并无明确说明。
因为没有底,所以崇祯皇帝对孙承宗在急报中的要求是否要满足,就不好衡量。毕竟援军的远距离调拨,都是需要花费大笔钱粮的。
钟进卫现在看这繁体字已没有困难,标点符号又已在重要公文中强行普及,因此他无障碍地快速看完了急报。
看完之后,他的脸色也变得严峻起来,他抬头回奏崇祯皇帝道:“陛下,孙大人派出的援军必败,恐怕也达不到多少牵制作用。臣以为,孙大人的要求必须尽快满足才行。”
兵部尚书梁廷栋一听,有点好奇中兴侯怎么这么肯定,他质疑道:“中兴侯,为何你如此肯定援军必败?”
其他人也有这个疑问,听梁廷栋一问,都看着钟进卫,等待他解答。
钟进卫转身看向梁廷栋道:“因为我对援军将领有所了解,此人胆小如鼠,对虏无敢战之心。只怕建虏对他稍有压力,就会逃回宁远或者直接跑回山海关也不一定。”
温体仁听了,皱着眉头问钟进卫道:“中兴侯,你是指吴襄还是指宋伟?”
孙承宗就是派出了吴襄和宋伟两人领六千兵马前往救援锦州,不要求他们打败建虏,只求他们对建虏实行牵制,并让锦州城知道朝廷会派兵救援,他们并非孤军作战。
宋伟怎么样,钟进卫并不知道。但吴襄可是大大有名的逃跑将军,而且他还有一个大汉奸儿子,就是吴三桂。因此,钟进卫对吴襄这人有印象。
“吴襄。”钟进卫毫无顾忌地直接回答道。一般明军将领此时碰见了兵力比自己强大的建虏,基本都会选择逃跑,更何况是鼎鼎大名的逃跑将领呢!
“吴襄胆小如鼠?他可是武进士出身,和被围在锦州的祖总兵又是姻亲,这不可能吧?”梁廷栋听了有点不相信。
但崇祯皇帝和温体仁却是相信,钟进卫事先又没和吴襄接触过,这么直接了当地下结论,显然这吴襄在历史上在这方面是有名的了。
崇祯皇帝当即说道:“如此,朕就同意孙师傅所请如何!”
他的话已是带着肯定的语气,表明他内心已有决断。只是在形式上,既然是开会讨论,自然也要征求群臣的意见了。
“臣附议。”钟进卫躬身赞同。
“臣附议。”温体仁紧接着也同意道。
其他臣子一听,崇祯皇帝,中兴侯和首辅都同意了,他们也不再有意见。
只有户部尚书毕自严微微有点抱怨,这战事一起,钱粮又如流水般往外流了。
崇祯皇帝见群臣都没有异议,就下令道:“传石柱总兵秦良玉觐见。”
秦良玉正在京营训练五军营,离紫禁城并不是很远,听到急诏,当即快马赶过来。
“臣石柱总兵秦良玉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女中豪杰秦良玉推金山,倒玉柱,跪行大礼。
“秦卿快快请起。”崇祯皇帝按住性子吩咐道。
毕竟没有几个人能有中兴侯的待遇,秦良玉还是个武将,因此在这群臣环视之下,礼仪没少。这也是崇祯皇帝为秦良玉好,否则一帮群臣唧唧歪歪,就会多不少事情。
秦良玉看了殿内情况,就知道有重大事情发生,因此站定之后,就抬头看向崇祯皇帝。
“秦卿,五军营训练得如何了?”崇祯皇帝问道。
这话问得比较空泛,不是很好回答,秦良玉想了一会才回答道“回陛下,此时的五军营比起边军,当为强者之一。就算遇到建虏,也有对阵之心。”
五军营原本就是从勤王军中的有功之卒中选拔出来的,再加上这段时间内的军纪训练,能达到这个效果也没有出乎众人的意料。
不过听到久经战阵的秦良玉说出这番评语来,更具有权威,也更能让人安心。
崇祯皇帝点点头道:“如此甚好,今有一事,还需秦卿率你白杆军前往。”
“陛下,可是辽东建虏又有进犯?”秦良玉的眉头一扬,问崇祯皇帝道。
她刚才已经做了一番猜测,觉得应该是这个原因。
果然,崇祯皇帝点点头道:“建虏携蒙古部族兵困锦州,目前并不知晓战事规模多大。孙督师已派部分兵力前往查探牵制,随后准备组织大军救援,特向朕要求调白杆军前往。”
秦良玉一听,两话没说,直接回奏道:“臣遵旨。”
仿佛她只是接到了一个普通的任务,面对的不是威名赫赫的建虏,而只是一群土鸡瓦狗而已。
秦良玉回答的干脆利落,让崇祯皇帝满意地点点头,他转向户部尚书毕自严道:“毕卿,你即日便给足秦卿的军饷粮草,军情紧急,明日白杆军就得出发。”
“是,陛下。”毕自严领命。
大家以为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可马上又有急报至,推翻了这个应对之法。
第四百三十六章白杆军归
听闻又是急报至,殿内众人顿时就有种祸不单行的感觉。
果然,崇祯皇帝看完急报之后,一边让内侍把急报给殿内群臣过目,一边说道:“兵部尚书,总督云、贵、川、湖、广西军务兼贵州巡抚朱燮元急报,言安氏余孽又在串联鼓动四川诸部土司随他叛乱。需有良将震慑四川,免于叛乱之发生,特请旨调秦良玉部还驻石柱。”
钟进卫听到说是西南土司的事,就不了解了。毕竟在明末历史上,这个好像从来不是热门话题,因为那些土司叛乱最终都被明军剿灭了。
他不知道的是,因为他的蝴蝶效应,大明在北部边疆所取得的战绩比历史上要好,但西南土司叛乱却比历史上要严重。贵州水西土司安邦彦之弟安位并没有和历史上一样在一六三零年春乞降,反而派人入川鼓动其他土司响应。
因为消息的滞后,朱燮元只知道朝廷已在京畿之战中取得大捷,又听闻白杆军有调往张家口。因此才上奏朝廷,请求调回白杆军以震慑群小,以避免战事再起,生灵涂炭。
温体仁看完后把急报又给其他同僚看,自己则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臣以为蜀地虽繁华,但已经历过一次奢安之乱,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如若叛乱又起,则西南必然糜烂,再要恢复怕就不是几年能恢复的事情了。”
兵部尚书梁廷栋此时已看完急报,听到首辅的意见,心中并不同意,他也出列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臣以为,辽东事急且近,当以辽东战事为先。”
一个是出于民生恢复考虑,一个是出于军情的紧急度考虑,各有各得道理。崇祯皇帝一时也难以决断,他看着其他臣子,等待其他人的建议。
但他没想到得是,支持首辅和支持兵部尚书的人差不多各占一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人多嘴杂想法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