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极品闲人(刺刀)-第2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志宁任职期间,曾先后预修《隋书》、《大唐仪礼》、《留本司行格》、《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本草》。

当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时,于志宁态度暧昧,武后憎恶于志宁不趋附自己,免去其职,被贬出京城,降为荣州刺史。

此间,于氏族人恐有灭门之罪,离开于家庄,避居在于潜川、于家嘴等偏远地带避祸。唐高宗麟德元年,转华州刺史,旋即年老告退,死于老家,时年78岁。朝廷赠幽州都督,谥曰定。唐高宗上元三年,又追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师。

于志宁知识渊博,秉性刚直,曾为朝廷撰令律,修礼典,编史志,并与司李世绩修定本草并图54篇,其他文集20卷。

于志宁之子立政为太仆侍少卿,孙辈无人入官。曾孙于休烈进士及第,官至国子监祭酒、工部侍郎、散骑常侍、太常卿、工部尚书等职,封爵东海郡公,赠尚书右仆射。其二子于益、于肃,相继为翰林学士。

因为历史发生了改变,李承乾没有犯下那么多荒唐过错,顺利登基称帝,于志宁也是水涨船高,先是担任尚书右仆射,后来又接任尚书令。

于志宁见李承乾问起,他很想说杜睿一定能胜,却也担忧,到嘴边的话只得咽了回去。不过,他相信为了取胜,杜睿一定会竭尽全力的。

“圣上!臣以为宋国公定然不会辜负圣望!”

李承乾闻言,心中不大满意,他此刻就好像个落水求生的人一样,总想着所有人都能给他以信心,接着又看向了尚书左仆射张行成。

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年幼时曾跟随刘炫学习,勤学不倦。

刘炫曾对门生说:“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才也。”

隋炀帝大业末年,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王世充废黜皇泰主杨侗,为郑国皇帝,以张行成为度支尚书。

公元621年,王世充被大唐击灭后,张行成以前隋的资历补宋州谷熟县尉。应制举乙科,改陈仓县尉。

吏部侍郎张锐向高祖皇帝推荐,高祖授张行成雍州富平县主簿,有能干的名声。任职期满,补殿中侍御史。

张行成弹劾不避权戚,太宗对房玄龄说:“古今用人没有不通过别人介绍,而行成是朕自己发现的。”

太宗在宴会上,提到山东人、关中人时,常常有所区别。

张行成道:“天子四海为家,没有东西之别。如果有,将会被人看作偏狭。”

太宗认为他说得对,赐名马一匹、钱十万、衣一袭。开始让张行成议论大政方针,累迁给事中,后转刑部侍郎,任太子少詹事,让他辅佐太子李承乾。

太宗皇帝尝谓群臣:“朕为人主,兼行将相事,岂不是夺公等名?舜、禹、汤、武得稷、蒐、伊、吕而四海安,汉高祖有萧、曹、韩、彭而天下宁,兹事朕皆兼之。”

张行成退,上疏曰:“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在原本的历史上,高宗即位,封张行成为北平县公,监脩国史。时晋州地震不息,帝问之,对曰:“天,阳也,君象;地,阴也,臣象。君宜动,臣宜静。今静者顾动,恐女谒用事,人臣阴谋。又诸王、公主参承起居,或伺间隙,宜明设防闲。且晋,陛下本封,应不虚发,伏愿深思以杜未萌。”

高宗然之,诏五品以上极言得失。俄拜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永徽四年,自三月不雨至五月,行成惧,以老乞身,制答曰:“古者策免,乖罪己之义。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乃赐宫女、黄金器,敕勿复辞。

张行成固请,高宗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

张行成惶恐,不得已复视事。未几,卒于尚书省舍,年六十七。诏九品以上就第哭。比敛,三遣使赐内衣服,尚宫宿其家护视。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祭以少牢,谥曰定。弘道元年,诏配享高宗庙廷。

和于志宁一样,因为历史发生了变化,张行成身为东宫旧属,李承乾登基之后,也得享高位,位居上书左仆射之职。

“张爱卿以为,此战若何!?”

张行成出班答道:“圣上以宋国公为前军都督,奈何久候捷报不至,便横加猜测,圣上知人善任,既以宋国公为帅,何必又反复忧心,以损龙体,此非社稷之福!”

李承乾闻言,不禁一阵赧然。

这时,刚刚被李承乾下旨,列班朝堂的太子李弘,大声道:“父皇,儿臣相信宋国公此战必胜。”

李弘虽然年纪幼小,但说起话来掷地有声,让人不禁侧目。

“哦!”李承乾闻言,颇感兴趣,问道,“太子何以觉得宋国公此战必胜!?”

“父皇,您不是一直相信宋国公吗?您想想,这么多年宋国公奉旨办事,何曾让您失望过?就是吐蕃那么难打,宋国公不是一样拿下来了吗?前翻西域势微,群臣皆以为不可胜,可到最后,宋国公出马,还不是经大食百万精兵杀得望风鼠窜,这一次大食更弱,而大唐更强,何以不能胜!”

李弘的话,虽然说得毫无根据,可是这份胆气,不由得不使人欣慰了。

只不过那些最近这些年被李承乾提拔上来的少壮派闻言,却是一阵担心,听李弘的言语,分明对杜睿十分崇拜,要是等以后李弘登基的话,定然会格外重用杜睿,到时候,哪里还有他们说话的份。

李承乾闻言,也是一阵欣慰,点点头,笑道:“是呀,杜睿是从来都没有让朕失望过,吐蕃,先帝二十余年都不曾灭了,却没有挡住他,区区大食一定也挡不住。”

李承乾的嘴上虽然这么说,可是心却依然悬着,毕竟这一次要面对的可是大食,不是吐蕃,大食的疆域比起吐蕃更广阔,装备更加精良,训练有素,骠悍善战,更有易布拉西?默罕默德这样的人杰为敌,对于胜利,李承乾还是有些不自信。

李承乾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吐蕃哪能与大食比,无论是疆域还是人口武器装备,两者间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儿,而是相差很远很远,可以说天差地别。

遇到这样的敌人,谁也不能说百分百能战胜,即使有很高的胜算。要知道,战场上瞬息万变,上一刻还是胜算在握,下一刻就可能全线崩溃,尤其是遇到大食这样的强敌更是如此,龟兹一战,唐军好歹还是本土作战,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可这一次确实要翻越葱岭,到大食的腹地征战,难度可想而之。

“应国公!你通晓兵事,你来说说看。”李承乾又将目光重新放回到了李世绩的身上,出言问道。

李世绩闻言,面上不禁挂上了一丝苦笑,他也知道这位皇帝,可不像当初的太宗皇帝一般有耐性,当初为了报仇雪恨,隐忍了多少年,用于准备,才最终一战平定了颉利,可是李承乾最是心急,恨不得今天大军出征,明日就能传来捷报。

李世绩仔细的思索了一番,结合着传来的军报,他也猜到了杜睿之所以越过葱岭之后,不急于出战,定然是有所图谋,而且这个图谋必然不小。

“圣上,臣以为宋国公所谋甚大。即使先卫国公统军也不可能比他有更好的谋划了。”李世绩的话说到这里,突然话锋一转,道,“不过,所谋越大,难度就越大,能否成功,只能看临机决断,不过宋国公用兵一向稳健,臣以为还是耐心等待为好!如今西边没有战报传来,便是好事!”

李承乾其实也知道,要想打败易布拉西?默罕默德的百万大军,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取胜,只能要靠战场上的临机决断。

“我们也只能等待了。”李承乾知道,他眼下除了等待,什么事也做不了,只能耐着性子等着。

“西域大捷!”

“歼灭大食百万之众!”

突然之间,原本平静的长安城突然沸腾了,惊天动地的吼声响彻天际,震得地皮都在颤抖。

“外面好像有声音?”李承乾好象装了弹簧似的,从宝座上一蹦老高,站了起来,眼睛瞪得老大,屏住呼吸,竖起耳朵,凝神静听。

李世绩也站了起来,花白的须发飘动,身子有些打颤,双手紧握成拳,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

“捷报!一定是捷报无疑。”李弘对杜睿有着无比的信心,可到底是小小年纪,此刻已经忍不住跳起来了。

“西域大捷?诸位爱卿!外面喊得可是西域大捷!”李承乾隐隐约约的听清了,可是又不敢确认,只得向群臣求证。

这些天来,他无时无刻不在盼着胜利,此时捷报似乎已经到了,可他反而有些不敢相信了。

“西域大捷,是西域大捷没错!”李世绩双手紧握成拳,激动的大喊道,“圣上!是~~~~~~~是捷报到了,捷报到了!”

外面的喊声越来越清晰,李承乾已经确认当真是捷报到了,不由得身子一晃,跌坐在龙椅之上,神色激动,难以抑制。

真的胜利了!

#¥#¥#¥#¥#¥#¥#¥#

中亚,撒马尔罕!

大唐的各路人马已经汇集到了一处,就在杜睿发动大战的同时,吐蕃都护府的杜鲲鹏,天竺都护府的王玄策也同时出兵。

杜鲲鹏进军后世的克什米尔地区,王玄策则出兵后世的阿富汗地区,一路之上,兵不血刃,将这么一块大大的疆域完全纳入了大唐的版图之内。

至此大半个中亚都已经被纳入了大唐的掌控之中,易布拉西?默罕默德逃亡了布哈拉,也是朝不保夕,这一场大战,大唐已经赢定了。

杜睿的既定目标也已经差不多完成,剩下的也只是扫尾工作了。

什叶派也趁机在雷伊,也就是日后伊朗的首都德黑兰附近举事,趁着易布拉西?默罕默德焦头烂额之际,宣布创立了伊斯兰王国,以哈乃菲叶为玛目,正是**。

对于这个伊斯兰王国的建立,杜睿当然是乐于看到的,能多一个牵制穆阿维叶的盟友,帮着大唐挡住来自西方的威胁,有什么不好。

杜睿当即就选择与哈乃菲叶签订了一份盟约,大唐帮着伊斯兰王国训练兵士,提供武器,而哈乃菲叶需要作出的,就是承认中亚为大唐所有。

尽管这个盟约让哈乃菲叶万分憋屈,可是却也不得不认下,毕竟新生的伊斯兰王国急需要得到大唐的支持,不然的话,恐怕等到唐军那边一休战,他的王国就会遭到穆阿维叶毁灭性的打击。

可以说伊斯兰王国的成立,是在阿拉伯帝国的身上燃烧起了一把大火,这个时候,自然也有人提出,趁势攻入阿塞拜疆,将大食彻底的灭了,不过杜睿知道,那基本不可能实现,纵然他能不顾牺牲,灭了大食,可是之后呢?

打下来仅仅是开始,必须要治理好,那些土地才能真正属于大唐。现在这些土地只是暂时属于大唐的,如果打下广阔的土地,却没有治理好,最终丧失了所有权,这在历史上比比皆是,蒙古帝国不就是如此吗?

蒙古骑兵纵横欧亚,打下来的疆域旷古绝今,可是他们真正能够掌控在手中的又有多少!?

杜睿正想着该如何进行收尾的工作,却不曾想,这个时候居然有人来了,而且还是来给他找麻烦的。

第七篇 永徽 第五十八章

“波斯人!他们来此作甚!?”

杜睿听到来人居然是波斯遗民,为首的更是号称萨珊波斯的末代皇子裨路斯,登时一愣,不过很快就想到了对方的来意。

说起这波斯,在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大帝国,公元三世纪立国,全盛时期领土东至巴基斯坦,西北至土耳其、欧洲的马其顿、色雷斯,西南至埃及。后世的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曾经属于当年波斯帝国的版图。

然而接连不断的战争削弱了波斯帝国的实力,为了夺取叙利亚、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整个阿拉伯半岛的控制权,与强大的罗马帝国交战了数年。直到公元364年,罗马人才和波斯人签订了一份和平条约。

后来,当罗马帝国分裂之后,波斯人将他们令人生畏的军事力量又投入到一系列新的战争中。他们的新敌人就是拜占庭。

波斯人开始从拜占庭的边境地区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土耳其,发动了持续不断的猛攻。波斯人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终于在公元619年来临了。波斯人完全征服了整个埃及地区和高加索山脉。

公元626年,波斯人联合阿瓦尔人,包围了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波斯人用大型战舰进攻金角湾,但是被拜占庭的火攻击败。同时,从陆地上进攻的阿瓦尔人也被守军击退。而亲政的皇帝伊拉克略在东线战场也取得了胜利。

波斯沙皇库萨和二世无法抵御,只好撤离,围城以失败告终。阿瓦尔人从此一蹶不振,而拜占庭人则趁机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入侵波斯帝国的领土。

多年来的无休争战,事实上已经为这两个原本实力强大的文明敲响了丧钟。公元628年,在双方都已精疲力竭之际,波斯方面发生了政变,太子卡巴德杀死沙皇库萨和二世登上皇位,向拜占庭求和。

统治者们终于同意签订了迟来以久的和平条约。在这之后,被战争极大削弱的波斯帝国被来自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军团攻占了。

穆斯林势力在短短十年内征服了波斯帝国,并完全占有了波斯帝国的领土。

在历史上,波斯帝国并非由一家一姓主宰,和华夏一样,也分为好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被后世的史学家称为波斯“第一帝国”,又称阿契美尼德帝国。

公元前559年居鲁士二世统一波斯,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并击败了当时统治波斯的米底人,使波斯成为一个强盛的帝国,公元前前539年,居鲁士占领巴比伦。

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国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向东大流士进军印度河流域,在西线对希腊的进攻,则由于马拉松战役的失败而功败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后来再度对希腊用兵,同样遭受失败,不过阿契美尼德帝国依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

第二个阶段则可以被称为希腊时期,公元前334年,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大帝的希腊大军击败大流士三世,波斯成为马其顿帝国的一部分。

不过亚历山大的帝国很快就分崩离析,亚历山大手下大将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叙利亚为中心,统治波斯地区。

这一时期波斯成为东西方的交流的一个枢纽,丝绸之路也由此连接中国,佛教从印度传来,琐罗亚斯德教则西去影响了犹太教。

塞琉西王朝的后期在前238年东部的安息和大夏**之后,东部被贵霜王朝所扰,西面又面临罗马帝国的扩张,最终被罗马帝国和安息帝国瓜分。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安息帝国时期,安息帝国发源于后世的伊朗的东北部,鼎盛时包括今天伊朗全境和一些周边地区,与罗马帝国隔幼发拉底河为界,首都泰西封位于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

两个帝国之间连年战争,同时安息帝国与东邻贵霜王朝也是战事频传,帝国国力衰竭,各地军阀割据。

第四个时期,也就是被阿拉伯帝国所灭的萨珊王朝,公元224年,安息帝国的一个地方总督的儿子阿尔达希尔一世,由于扩张地方势力而和帝国开始战争。

经过两年的战争,推翻安息帝国,于226年建立萨珊王朝,首都泰西封,萨珊王朝因阿达希尔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国之后第一次统一,被认为是第二个波斯帝国。萨珊帝国多次与罗马帝国开战,甚至还曾俘虏过一个罗马的皇帝。

萨珊帝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全体人民分为教士、军人、文人、和平民四等,基督教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则得以发展。

由于对东罗马帝国的连年征战,萨珊帝国对臣民横征暴敛,同时加强对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乱迭起,在629年和642年,两任皇帝遇刺,又受到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国的攻击,帝国终于崩溃。

波斯帝国与中原王朝的交流,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华夏帝国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较频繁,《魏书》记载,波斯使臣来中国交聘达数十次之多,给北魏皇帝带来的各种礼品,有珍物、训象等。

当萨珊波斯帝国崩溃后,萨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儿子俾路斯曾逃到长安,向太宗皇帝请求救兵抗击阿拉伯入侵,太宗皇帝也曾护送其返回,在雷伊,也就是后世伊朗的首都德黑兰一带建立波斯督护府,但不久终为阿拉伯帝国所灭,那也是大唐和阿拉伯帝国的第一次交锋。

不过杜睿听说,这个裨斯路后来失踪了,怎的今日又突然出现,如果是真的,其来意不言自明,显然是打着让杜睿助其复国的注意,不过这个可能吗?

杜睿看向了席君买,道:“席将军料想,此人来此何意!?”

席君买道:“无非是想要让大帅助其复国,呼罗珊乃是波斯旧地,当初先帝也曾想助其复国,在西方牵制大食,怎奈着裨斯路徒有虚名,波斯都护府设立未足一年,便被易布拉西?默罕默德剿灭!”

杜睿也是一笑,要是放在以前,帮助波斯复国,为大唐牵制大食倒也划算,可是现在,易布拉西?默罕默德已经被唐军打残,当初萨珊波斯的国土,大半都在大唐的掌控之下,这个时候,裨斯路如果想着让大唐助其复国,无异于天方夜谭。

大唐将士舍生忘死,付出了那么大的牺牲,才将中亚这块地方给打下来,裨斯路想要来摘桃子,岂不是太天真了。

“大帅!这些地盘都是咱大唐将士打下来的,岂能白白的送给波斯人!”秦束当先大喊了起来。

苏麟也道:“大唐将士舍生忘死,方得今日大胜,波斯人又不曾出力,如何能将大唐国土交给不相干的人!”

苏麟此时已经得知了苏定方战死的消息,对大食人恨之入骨,几次三番的向杜睿请令,想要日后,留在中亚,为父报仇,如果大唐将中亚交给波斯人的话,他报仇的心愿如何还能达成。

杜睿摆了摆手,道:“诸将且勿多言,此事本帅自有计较,且将那裨斯路带进来,看其有何言语!”

不多时,一个身材瘦高的波斯胡人进来,身着华贵的绸衣,气质还不错,他就是波斯王室的末代皇子裨斯路。

自贞观末年,波斯被大食灭亡之后,这些年来,他一直东奔西走,筹谋着复仇,这次杜睿大败易布拉西?默罕默德,让他不禁喜出望外,连夜便赶到了撒马尔罕,面见杜睿。

“萨珊波斯王子裨斯路见过天朝大将军!”裨斯路见杜睿并不曾起身相迎,心中便有些不悦,不过现在是他有求于人,也只得低头,当先向杜睿见礼,他曾在长安生活了很长的时间,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话。

杜睿面色平淡,微微颔首,道:“王子无需多礼,不知此次前来面见本帅,所为何事!?”

裨斯路学着中原人的礼仪,对着杜睿一拱手道:“在下前来,是希望天朝大将军,能够兑现当初天朝皇帝对波斯许下的承诺!”

承诺!

杜睿当然知道,当初太宗皇帝曾对裨斯路做出过一个承诺,要帮助波斯帝国复国,不过那是出于大唐当时的国家利益考虑,想要用波斯来牵制大食。那个时候大食异常强盛,已经威胁到了大唐的西陲,大唐也确实需要在西方有一个强有力的盟友,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保证西方的边境安全。

可是现在大唐已经不需要这么一个盟友了,因为杜睿已经给大唐选择了一个更加合适的盟友一一什叶派。

论实力,裨斯路几乎可以说没有,身边除了一些整天坐着复国美梦的白痴之外,连一个兵都没有,而什叶派可是有着上百万的信徒,数十万大军,选择哪一个,不言而喻。

而且这个裨斯路居然拿着当初太宗皇帝一个小小的承诺来要挟杜睿,这么一个蠢货,如何成事,杜睿的心里已经做出了决断。

第七篇 永徽 第五十九章

一个王国的皇子,一个颠沛流离的波斯贵族,居然跑到当世第一强国大唐西征军的中军大帐之中,向杜睿这个大唐帝国目前最有权势的公爵面前要求兑现什么狗屁承诺。

如果不是还顾及大唐的形象,顾及着自己的身份,杜睿真的很想跳过去,给对方一个耳光,让这个裨斯路好好的情形一下,看看现在的撒马尔罕究竟是谁的地盘。

杜睿扫视了一下帐内的众将,见众人的脸色都是微变,隐隐含着怒气,顿时长出了一口气,他还真的很担心,这个时候突然跳出来一个脑残患者,抱着大国人道主意,和他唱反调。

毕竟当初太宗皇帝是真的答应了裨斯路,要帮助他复国的,并且还曾给予过实际行动上的支持,派出了一部分兵力,帮助他成立了一个波斯都护府,虽然这个都护府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如果裨斯路拿着太宗遗命相要挟的话,杜睿还真的不好处理这件事了,不过好在裨斯路不大可能有什么信物。

裨斯路见杜睿不说话,还以为杜睿被他在气势上压倒了,顿时得意起来,道:“天朝大将军!波斯和大唐交往日久,双方一向友好,当初大唐皇帝陛下也曾因为那些邪恶的阿拉伯人灭亡了波斯,而深表分开,曾答应帮助我复国,现在我来到您的军帐之中,就是想要将军能够兑现当初贵国皇帝陛下曾许下的承诺,帮助波斯重获新生!伟大的阿胡拉?马兹达将不会忘记您的帮助!为您赐福!”

听裨斯路这话的意思,就好像波斯复国已经成了既成事实一样,甚至连波斯人信奉的智慧之神都搬出来了。

杜睿在心里已经为裨斯路贴上了愚蠢的标签,他好像已经忘记了现在是谁在求助谁,是他在向大唐求助,裨路斯就应该为了复国大计,向大唐摇尾乞怜,许下无数的承诺,换取大唐的帮助,可是看他现在的模样,好像是大唐在求着他继续做波斯国王一样。

杜睿虽然不想将到手的利益分出去,不过如果这个裨路斯是个雄才大略的人物,杜睿倒也不介意,在波斯的中东故地,选择一块土地,帮助裨路斯复国,然后帮着大唐牵制阿拉伯帝国。

当然裨路斯至少也应该是薛西斯一世那样的人物,历史上的薛西斯虽然混蛋,但怎么说也是一个让人生畏的雄主。

薛西斯的父亲大流士在马拉松之役失败后,率波斯大军撤回。适逢埃及发生叛乱,正当他考虑再次出征希腊还是先平定埃及叛乱时突然死去。

大流士有众多妻妾,这些女人为他生下许多孩子。其中只有一位能成为波斯之主,他就是薛西斯。薛西斯继承王位毫无悬念。他的母亲是大流士的王后,也是波斯开国之王居鲁士的女儿。在所有波斯王子中,薛西斯是最尊贵的一位。

公元前485年,薛西斯成了波斯第四代国王。在美国电影《斯巴达300勇士》中,薛西斯是一个俊美诡异的青年,脸颊上挂着成串的金环,身材高得不合常理,张嘴就是一口沙哑的英语。

当然那些都纯粹是歪曲,是美国人自以为是的产物,事实上,薛西斯脸上没有金环,反而蓄着长须,但他确实非常高大英俊,在整个波斯帝国里都罕有其匹。

从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中看,薛西斯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他认为自己处于世界之巅,从那里俯视着蝼蚁般万千众生。他的举动时而宽宏,时而暴虐,难以揣摩。他的本性并不残忍,在某些特殊的时刻,他甚至像诗人一样心思细腻,感怀伤世。如果拿中国的帝王和他比较,最接近于他的是隋炀帝。

除了希罗多德以外,还有一个关于薛西斯的资料来源,那就是《圣经》。《旧约?以斯贴记》里记载了他后宫里的一个传奇。

在这个故事里,薛西斯握有难以想象的权力,他左手握着生,右手握着死。而他伸出哪只手,没有人可以揣度。

帝国里所有人都匍匐在他脚下,除了他,没有人享有安全和尊严。

王后是他的奴隶。他曾在酒后,命令王后走到那些醉汉面前展示自己的美丽。他就像一个富翁在炫耀自己的珠宝。王后拒绝了这个命令,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但她付出了惨痛代价。她马上被废黜,打入冷宫。后宫里的嫔妃,如果不蒙他召见而擅自进入寝宫,都会有生命的危险。如果薛西斯向她伸出了金杖,那么她将被赦免。如果他没有伸出,那么她就会被处死,哪怕她是王后。

首相是他的奴隶。他可以轻易的扶植起一位首相,也可以同样漫不经心地处死他。虽然首相可以聚敛起庞大的财富,拥有显赫的权势,但薛西斯的一次愤怒,就可以让这一切化为乌有。

至于那遍布帝国的犹太人,则更是他卑贱的奴隶。整个犹太民族的生死完全系于他一念之间。是遭受可怕的灭族,还是享受国王的恩宠?

全体犹太人战战兢兢地等待着苏撒皇宫的王谕。一个民族在生死之间的等待与挣扎,构成了《以斯贴记》的核心。

《以斯贴记》成书于较晚的时期。作为一个故事,它是杜撰的。作为一个历史小说,它的细节描述也是不准确的。但是,它传达出了薛西斯帝国的气氛:薛西斯的意志是遮蔽天地的网,整个帝国的臣民都在网中。

他在即位后不久镇压了一次埃及的暴。乱,埃及人极其反对波斯帝国的统治。

公元前480年,薛西斯的网撒向了爱琴海。他率大军入侵希腊,洗劫了雅典,但在萨拉米海战中被打败。这场海战的失败宣告希波战争以好大喜功的薛西斯一世彻底失败而告终。

最终,薛西斯一世死于一场宫廷政变。他的宰相阿尔达班谋杀了他,并拥立阿尔塔薛西斯一世为国王。

虽然薛西斯在历史上的形象给杜睿的感觉就好像个神经病患者一样,而且结局不咋地,但是怎么说也是个实力超群的枭雄人物。

如果裨路斯是个薛西斯那样的人物,杜睿当然不介意帮助他复国,为大唐在阿拉伯帝国的旁边再放一个助力,但是很可惜,裨路斯就算是活到死,也到不了薛西斯那个地步,他充其量也就是个整天想着复国大计的妄想狂,外加一个傻缺青年,这样的人根本对大唐未来的计划毫无用处,甚至还会带来麻烦。

见裨路斯那张嘴巴还在不停的阐述着大唐帮助波斯复国的正义性,和波斯对大唐的重要性,杜睿实在是忍不住,打断了裨路斯。

“裨路斯王子!本帅并不信仰你们的神明!而且你今天来这里要求本帅帮助波斯复国,在本帅看来,对大唐根本就没有任何必要!”

杜睿的话,如同兜头一盆冷水,将裨路斯浇了一个透心凉,在来的路上,他甚至都已经计划好了,要在什么地方举行登基典礼,就连王后的人选,他都已经决定好了,可是现在杜睿的话,分明就是将他全部的希望都击了个粉碎。

“将军!你这是什么意思!?帮助波斯复国,是当初贵国的皇帝陛下作出的承诺!我今天来,不过是要求你们兑现当初的承诺,难道大唐要做言而无信的国家吗?”

“放肆!”

“无礼!”

“大帅!将此人逐出去!”

“大帅!这人分明就是得了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