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极品闲人(刺刀)-第2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90年正式登上帝位,改唐为周。
从这就可以开始看出她的性格,为了权利可以不惜一切,甚至自己的女儿和儿子。似乎是个十足毒辣的女人!有人说“女人有了政治野心绝对不是好事!”的确,在她当了皇后又连生了三个儿子地位非常稳固的情况下;;她跳出来和儿子争权夺利是没什麽必要。可武媚娘就是这样一个有这强烈政治欲望的女人!
武媚娘,似乎就是这样一个多面性的人物!有吕后的果断,有长孙的才华,有慈禧的勇气,也有她自己的独到之处!作为一个女人,武媚娘已经超越了关心政治的范围;作为一个女人,武媚娘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本分。
如今的武京娘和历史上的武媚娘何其相似,她们都是耐心的等待机会,成为一国之母,不同的是,武媚娘是主动争取,而武京娘则是显得更加甘于蛰伏,不过结果是一样的,他们都挤掉了原来在那个位子上的主人,坐到了原本不属于她们的位子上。
武京娘因为性格温婉,得到了李承乾的喜爱,信任,在得到了这一切之后,她开始慢慢显露出了她的野心,就像她的姐姐在历史上所做过的一样,扶植亲信大臣,打击元老势力,步步为营,野心慢慢滋长。
杜睿面对这一切,只觉得太可怕了,一切都太可怕了!
当初他为了阻止历史重演,千方百计的阻挠武媚娘和皇室搭上关系,甚至将武媚娘变成了他的女人,可是天意弄人,少了一个武媚娘,历史又滋生出来了一个武京娘,一样的血脉,一样的地位,一样的机会,类似的让杜睿都觉得无所适从。
杜睿的话让武媚娘也沉默了,她是个聪明绝顶的人,自然能看得出自家小妹和以往越来越不一样了,别的连她这个一母同胞的姐姐都快要认不出来了,她现在才发现此前自己有多天真,原来武京娘先是大唐皇后,然后才是她的妹妹。
“夫君!你当真觉得小妹会~~~~~~~~~”
此刻武媚娘还没有意识到自家妹妹的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只是担心武京娘一时糊涂,欲行吕后故事,当然现在的武京娘也同样没有意识到,对于一个女人的权利巅峰究竟是什么。
武媚娘见杜睿没说话,忙道:“夫君!你帮帮小妹,千万不能看着她就这么一步步走入险境啊!”
杜睿苦笑道:“帮她,怎么帮她,是帮着她一起将太子托上皇位,还是帮着她将武氏推上一姓之尊容!”
武媚娘闻言顿时愣住了,细细的品味着杜睿的话,眼神之中突然满是惊恐之色,道:“这~~~~~~这怎么可能!”
杜睿叹息道:“媚娘!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就好像当初我跟人说,这世界是个圆球的时候,一样没有人相信,可是结果呢?”
武媚娘还是不相信,虽然她曾经从伊莎贝拉公主那里听到过很多关于女人称王的先例,可这是在华夏,这里是男人的世界,纵然武京娘有天大的野心,难道她还当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见武媚娘似乎还要再问,杜睿抢先道:“媚娘!这件事不要再说了!若是她能迷途知返,或许一切都还有转机,否则的话,就听天由命吧!”
武媚娘闻言一愣,好半天才反应过来,默默的起身,走出了书房,虽然杜睿说是听天由命,可是听他的语气就知道,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杜睿可是受过太宗皇帝托孤之重的!
#¥#¥#¥#¥#(分割线!以前的长了点儿,编辑说有骗字数的嫌疑,从今以后就这么短小精干好了)
车辚辚!马萧萧!
转眼数天,武京娘一行人便回到了长安,没有耽搁,武京娘将李弘,李贤两兄弟交给了宫娥内监之后,便摆驾到了承庆殿。
李承乾也早就在此等候了,他现在迫不及待想要问问武京娘,杜睿究竟有什么好主意,可以灭了大食,成就他一番雄霸伟业。
虽然内心之中对杜睿有些忌惮,然而他忌惮的正是杜睿无与伦比的才华,在他的印象当中,似乎就没有什么事情是杜睿解决不了的,因此即便杜睿已经被他贬谪,他在遇到了难题的时候,还是情不自禁的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去找杜睿求教。
然而~~~~~~
“什么?杜承明当真这么说的!?”李承乾的眉头紧紧的皱在了一起,眼神之中带着疑惑,似乎并不相信。
武京娘点点头,道:“圣上!臣妾如何敢有所欺瞒,宋国公当真说大唐如今对大食开战,战之必不能胜,他还说~~~~~~~~”
李承乾脸色阴沉,道:“他还说了什么?”
武京娘低着头,似乎很是为难的模样,道:“臣妾返程之日,宋国公说了,他已然心灰意冷,无心于国事,今后只想与妻妾儿女逍遥江湖,安享富贵,不再过问朝中之事了!”
李承乾闻言,脸色变得更加阴郁起来,眼神之中带着深深的怒火,咬着牙,拳头紧紧的攥着,道:“好!好!好!不再过问国事,好!杜承明!今后你便安安心心的陪着你的妻妾儿女逍遥江湖,安享富贵去吧!朕就不相信,离了你杜承明,朕就果真做不成大事!来人啊!传旨,召李世绩进宫!”
在一旁侍候的侯义闻言,面色为难道:“圣上!李大人~~~~~~~李大人~~~~~~”
李承乾此刻正在气头上,见侯义吞吞吐吐,不耐烦道:“你这狗才,难道也要逍遥江湖,安享富贵了不成!”
侯义被吓得连忙跪倒在地,辩解道:“奴才不敢,只是李世绩大人已经因病告假两月之久了!听府上人说,李大人身染恶疾,已然下不得床榻了!”
李承乾冷哼一声道:“好啊!朕到用他们的时候了,一个个就只会推搪,不用找他了,将苏定方找来!”
侯义应诺,连滚带爬的去了。
武媚娘等侯义走了之后,忙劝道:“圣上!还请息怒,保重龙体要紧!”
李承乾抚着额头,脸色痛苦的说道:“京娘!朕也知道,是朕负了杜承明,可是他~~~他不该如此啊!当初他曾答应过朕,要辅佐朕成就一代圣君伟业,可如今~~~~~”
李承乾的话没有说完,那是因为他突然记起来,当初他也曾承诺过一件事,要和杜睿做一对古往今来最为相得的君臣,仔细算起来,还是他先违背了承诺。
想到此处,李承乾也是一声长叹,道:“罢了!终究是朕亏欠了他的!既然他无心过问国事,便让他安享富贵去吧!”
第七篇 永徽 第十五章
李承乾现在的表现简直就像是一个赌气的小孩子一样,对待杜睿,他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少年时代的挚友,患难与共的兄弟,亲近信任的大臣,可登上了皇位之后,李承乾看事情,看人的角度不一样了,他突然发现杜睿的才华,让他深深的忌惮,正是因为忌惮,他才最终下定了决心,将杜睿贬谪除了朝堂。
其他的大臣犯事,遭到贬谪,最多也就是离开长安,到地方任职,最了不起的也就是打发到穷山恶水之间,去为大唐料理地方,可是杜睿却被一撸到底,除了保全了名爵之外,什么都没有了,总参谋部尚书,兵部尚书,中书令,曾经的辉煌,就因为李承乾心中的忌惮,全都没有了。
虽然这次让武京娘前往杜陵求策,李承乾本身也没抱太大的期望,只是习惯性的在大事发生之前,去征求一下杜睿的意见。
可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这么一个结果,听武京娘所转述的杜睿那些话,李承乾不难听出杜睿对他还有着深深的怨气,甚至居然断言大唐若与大食交兵,必不能胜。
这让一心想要做一个明君圣主的李承乾如何能忍得了,你杜睿说不能胜,难道纵横天下,所向无敌的大唐铁骑就当真胜不了了。
李承乾此刻居然生出了一种,一定要剿灭大食,用一场大胜来给杜睿看看的心思,他要让杜睿知道他才是这个天下的主人,是上天之子,大唐能有今日这般气象也都是他们父子两代人苦心孤诣的结果。
李承乾要向杜睿证明,即使离开了他杜承明,身为大唐皇帝,他一样能成为一代明君圣主!
武京娘在一旁看着,她突然有些担心,脑海之中回响着的都是杜睿那一日所说的话,她突然觉得杜睿说得很有道理,大唐如今的疆域辽阔,需要驻守的地方太多了,兵力太过分散,若是贸然与大食这么一个当世强国交兵的话,首先出现的就是兵力不足的情况,一旦深陷其中,稍有差池,可就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了。
可是她现在又不能劝,此刻的李承乾已经被满心的怒火勾起了冲天的欲望,他灭了大食,成就千古一帝的伟业。
武京娘只能担心,她只能祈祷,祈祷这场大战不会将大唐拖入无尽的深渊。
时候不长,苏定方便到了,他如今也已经老了,不过身为一员战将,五十多岁的年纪,他依然十分健壮,花白的头发似乎并没有将他的精力耗尽。
自打征战西突厥归来,这么多年,他一直担任着飞虎军大将军的位子,负责拱卫长安,再也没捞到出征的机会,不过今日侯义一到他的府上,他就感觉机会来了。
最近这些天,朝中关于是否对大食用兵,闹得纷纷扰扰,虽说李义府受了皇命前往大食与对方和谈,可是天子的心思,谁又能猜得透,说不得今日召他入宫就是为了大食战事。
如今杜睿被罢黜,离开了长安,李世绩卧病在床,朝中能称得上名将的也就只有他了,余下的不过垂垂老矣,再也有什么作为了。
苏定方是一员沙场宿将,对他来说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沙场,两军决战之间,从离开家的那一刻,他满腔的热血就沸腾起来了。
“臣苏定方参见圣上!”
李承乾快步上前,一把将苏定方拉了起来,道:“苏爱卿!你来!”
也不曾说得分明,就将苏定方拉着到了承庆殿内的那副寰宇图前,指着西域边上大食的位置,直接道:“朕欲对大食兴兵,爱卿如何看?”
苏定方一愣,他没想到李承乾居然说得这么直接,反应过来,赶紧思考,这一路上,他都在想着如何对大食用兵,如何战而胜之,心中已经有了成算。
“圣上!大食国内如今叛乱丛生,外又有突厥人和拜占庭人为敌,大唐若是倾力一战,未必不能战而胜之,可遣一军出葱岭,吸引大食的主力,再命吐蕃杜鲲鹏,天竺王玄策两人起兵呼应,则一战可成!”
李承乾闻言大喜,心中暗道:杜睿说如今与大唐开战,战不能胜,可苏定方却是如此信心满满,由此可见,杜睿不是没有取胜的法子,而是心怀怨气,不愿意说罢了。
心中这么想着,不禁对杜睿又看轻了几分。
“朕欲使爱卿为帅,征伐大食,不知爱卿可堪驱驰!?”
苏定方闻言大喜,忙道:“圣上!廉颇年八十,尚且能纵横沙场,臣如今不过五十岁,如何就不能供圣上驱驰了,圣上但有皇命,臣万死不辞!”
“好!好!”李承乾闻言兴奋的拍了拍苏定方的肩膀,道,“苏爱卿既有为国效力之心,朕岂能辜负了,苏爱卿这便回家,理出一个章程来,明日呈于朕看!”
“臣遵旨!”
苏定方领了皇命,兴冲冲的回府了,一到家就让人将长子苏麟唤了过来,出征大食,毕竟是件大事,他也想着和苏麟商议一番。
苏麟到了府上,苏定方便将此事据实以告,苏麟闻言,也是一惊,前些天,李承乾还派李义府去大食和谈,怎的今日又要出兵征伐了。
“父亲!圣上此意为何?不是要与大食人和谈的吗?怎的又要出兵!?”
苏定方笑道:“圣上之意,其实我等臣子可以胡乱猜忌的,今日叫你过来,也是想要与你商议一番,当年你随宋国公远洋之时,曾在那埃及与大食人有过交锋,依你之见,大食兵力与我大唐相比如何?”
苏麟沉吟了一阵,道:“父亲!依孩儿看来,这大食诚为我大唐的劲敌,当初宋国公在埃及能以弱敌强,战而胜之,凭借的乃是猛火油和出其不意,若是两军排开阵势,放手较量的话,兵力相等的情况下,这胜算也只是四六开,我大唐虽然有优势,却也并非万无一失,圣上若是要以父亲为帅的话,此事还需好好斟酌一番!”
苏定方见苏麟居然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正要发怒,不过再一想,苏麟行事一向沉稳,既然这么说了,定然别有深意。
“依你之见,此战胜负难料!”
苏麟不想打击自己的父亲,可是却也不得不据实以告,道:“父亲!中亚一代,大食人盘踞数十年,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再我,近些年,我大唐虽然与大食在葱岭一代偶有争锋,可对大食人的了解还是太少了,不过若是宋国公为帅,那就不一样了,宋国公对天下事,了然于胸,当初在埃及之时,便看出那穆阿维叶是个枭雄,纵横千里追杀,只可惜让他给逃了,若是宋国公愿意代为谋划一番的话,则事可成!”
苏定方并没有因为苏麟如此高抬杜睿而生怨,他知道苏麟说的都是实情,只是~~~~~~
“延辉!你可知道前些时日,皇后省亲之事!”
苏麟道:“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天下尽人皆知,孩儿自然知晓,一国皇后,驾临臣子府中,依孩儿看来,宋国公圣慻不衰!”
苏定方摇了摇头,苏麟虽然心智超人,可总归在政治上眼界还是窄了些。
“皇后若是省亲,依着圣上节俭的性子,哪能如此铺张,省亲不过是个名目,求策才是真的。”
苏麟闻言一愣,登时醒悟过来,道:“既然如此,今日圣上召父亲入宫问大食之事,那岂不是说,宋国公也不看好此战的胜败,这~~~~~~~~~”
苏定方笑着摆了摆手,道:“延辉!不管宋国公如何看,这一战,为父都要去打,为父年纪大了,日后为国效力的机会只怕是不多了,这一战无论如何,为父都要去争取!”
苏麟闻言顿时一阵漠然,好半晌才道:“唉!要是当初圣上不将宋国公贬谪就好了,父亲还能找人商量一番!”
苏定方笑道:“便是宋国公在,这一次只怕圣上也不会以他为帅的!”
苏麟奇道:“这又是为何?”
苏定方长叹一声道:“漫漫人生,宋国公即使活到六十岁,也还有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他还有很多为大唐立功的机会,以他之才,他要立功有何难处?不说别的,就是即将进行的击破大食一战,若是宋国公统兵的话,灭掉大食,到时候会封何功?他如今已经贵为国公,离朝之时更是位极人臣,就再也没有升官晋爵的余地了,而宋国公不过而立之年,你说,到时候如何封赏?圣上总不能将这个天下封给他吧!?”
“这个~~~~~~~~”苏麟一脸的震惊之色,这种事他还真没想到过。
苏定方说得没错,以杜睿离开长安之前的境况,赏无所赏,封无可封,在这样的情形下,杀掉杜睿就是最好的解决途径。
自古以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多是因为无法封赏;不得不杀的先例,秦杀商鞅,刘邦杀韩信,皆是如此未。
苏麟闻言不禁抱怨起来:“宋国公一心为国,却遭此猜忌,空有满腔壮志,一身才学,不得施展,这是朝廷的损失,圣上他~~~~~~~~~~”
苏定方见苏麟居然如此言语,急道:“不可乱言!”
苏定方制止了苏麟,可他却也是一声长叹,杜睿眼下不过三十一岁,他原本还有大好的前途,哪怕杜睿活到六十岁,也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然而在这剩下的三十余时间中,杜睿却因君王猜忌,怕是以后就没有为大唐建功立业的机会了。
一想到这个,苏定方也是深深的惋惜,杜睿虽然是他的后辈,可是杜睿的才华,即便是他,也不能不说一个服字。
苏麟为杜睿抱不平道:“父亲!当年圣上与宋国公,总角之交,两人甚是亲厚,为何~~~~~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这又有什么奇怪的,人一旦到了高位,自然就会有人依附,即使杜睿无作恶之心,依附的人多了,谁还能保证他还会一如既往的安分守己,圣上也正是因为有此担心,这才将他贬谪的!毕竟,这些年来,杜睿的威望实在是太大了!”苏定方感慨道。
杜睿久居高位,即使他不想,也必然会有人依附他,托庇于他,久而久之,就算是杜睿没有别样的心思,那些依附于他的人为了自身利益,也会变着法的让杜睿往上走。历史上的赵匡胤不就是如此吗?
后周显德六年,世宗柴荣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质受顾命扶助柴荣幼子柴宗训继立为恭帝。这时恭帝年仅7岁,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势,一个由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策划的军事政变计划也就酝酿开了。
翌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执政大臣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兵变计划就付诸实践了。
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正月初三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
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
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敢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
人言,识时务者为俊杰,面对变局,作为一个强者,首先需要的是认清形势,面对变化,如何采取行动。
22岁开始从军的赵匡胤,不可能在最初就有一统天下,称孤道寡的野心,至于各种神迹,不过是后人在人家成功之后的附会。人的野心是随着形势而不断变化的。
25岁的时候,赵匡胤正式投到柴荣门下,做了自己第一个选择。27岁的时候,赵匡胤主动请战,激战高平,做了自己第二个选择。30岁的时候,赵匡胤采纳赵普意见,巧取清流关,做了自己第三个选择。34岁的时候,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登上皇位,做了自己第四个选择。
但与前三个选择不同,第四个选择既是赵匡胤顺应时势,更是赵匡胤主动创造时势,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不是偶发事件,是以赵匡胤、赵普、赵光义三人主谋的一场蓄谋已久的政变。
政变的第一步是去除障碍。
赵匡胤夺取政权的最大障碍当然是周世宗,但是周世宗威望极高,幸好此时已经病重。而周军三巨头之一的李重进,因为和世宗不和,一直在淮南担任节度使,对于中央,已经失去了威胁,于是只剩下当时担任殿前都指挥使的张永德。
张永德是柴荣妹夫,从周世宗即位之前,就和世宗关系密切,在郭威临终之时,也主动下跪,表示臣服,得到了柴荣的信任。
一直以来,柴荣最精锐的部队都是由担任殿前都检点的张永德率领。于是在世宗六年,张永德率领大军在前方冲杀,率领后周主力和北汉激战。世宗却在送来的文书之中看到“检点做天子”的文字,一打听,军中早已流传。这让世宗极为恐慌。作为郭威女婿的张永德,有着和自己一样的名位,更是一位精通兵法的优秀统帅,完全有机会、有实力在自己死后夺取自己的天子宝座。于是世宗即刻传令罢免张永德都检点官职,改由自己的第二心腹赵匡胤做都检点。
第二步是巧夺兵权。
公元960年正月,周世宗去世不久,此时朝廷皇帝年幼,七岁的柴宗训当然不能理政,由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当权。作为禁军最高统帅的赵匡胤看时机成熟,准备发动兵变,于是赵匡胤开始命人四处散播留言:北汉联合契丹大举来犯了。
其实,这根本就是谎言,但是在那个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真相一时难辨。而朝中符太后是一介弱智女子,完全不懂朝政,听闻消息大惊失色,竟然屈尊求教宰相。
范质考虑朝中唯有赵匡胤可以出战,于是推荐赵匡胤。赵匡胤很高明,以自己兵微将寡拒绝出战,此时的符太后慌作一团,又怎能去查明赵匡胤的野心,于是下令允许赵匡胤调动全国兵马,去迎战北汉联军。
第三步是散步流言。
赵匡胤于是率领大军前进,到了距离京城20里的陈桥驻扎下来。由其弟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指挥,让军士在军中散步谣言“检点做天子!”同样的谣言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巨大的效力,可以想见,每个人都想起了去年的事情,都会去想,哦,原来检点做天子,说的不是张永德,而是我们的主帅赵匡胤大人啊。赵匡胤假意让人禁止流言,而赵光义则四处活动,告知诸位将领,拥立赵匡胤前程似锦,而一旦此时传到京城,受制于人,作为赵匡胤亲信的将军们都将受到牵连。于是大家都作出了明智的选择。
众位将领在赵光义的带领下拥到帐下,高喊:“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还未等赵匡胤回答,赵光义就将早就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众人下拜,高呼万岁。此时的赵匡胤也并不推辞,只是问到:我有号令的话,你们能听从吗?
众将都说:唯命。
赵匡胤即刻率领大军返回京城。几天之后,小皇帝宣布禅位,三百年大宋江山从此开始。
李承乾当然不可能知道几百年之后发生了什么,可是他所担心的却相差无几,他现在正值盛年,可是一旦有所差池的话,他的太子年幼,杜睿权势滔天,万一生出了别样的心思,就好像后世的赵匡胤一样,到时候,谁人能制止他?
可以说如果杜睿想的话,他成事的机会实在是太大了,首先在军中,杜睿大唐战神的名号天下传扬,如今为大唐戍卫四方的大将大多都曾在杜睿的帐下效力。
再加上杜睿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谓树大招风,杜睿的能力和权势已经彻底危及到了皇统,李承乾焉能不猜忌。
当初的太宗皇帝精明过人,看到了这种危害,屡次打压杜睿,甚至两次将杜睿罢黜,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这种危害,将杜睿留给李承乾来用,结果很显然,太宗实在是小看了杜睿的能耐,李承乾登基以来,杜睿又屡建奇功,到了李承乾都不敢用的地步了。
苏麟道:“宋国公善谋,能征善战,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帅才,如此帅才,如今居然不能用,真乃社稷之憾!”
苏麟感叹了一声,便将此事放在了一旁,问道:“父亲!此次兵发大食,父亲心中可有成算!”
成算!?
苏定方心中能有什么成算,他对大食完全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大食究竟有多达,他唯一知道的就是,这个大食国比被他灭掉了的西突厥,更加难对付。
不过这些他都不想去考虑,他只想着要挂帅出征,他的年纪大了,还不知道以后有没有这个机会了,如今军界一批青年人已然崛起,像是薛仁贵,年纪轻轻便为国镇守一方,余下的王玄策,席君买,哪一个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不能再等了,他要抓住这次机会,接着平灭大食的功绩,将自己的军旅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李承乾这一次之所以选中苏定方,就是不想把大唐的安危寄托在杜睿一个人身上,他就是想要向杜睿证明,即使离开了杜睿,他依然能创造出一番丰功伟业,所以他选中了苏定方,他要为大唐打造一根擎天柱。
苏定方父子两个在家中密议良久,次日一散朝,苏定方便求见李承乾,君臣两个又在承庆殿内商谈到了天色将黑的时候,总算理出了一个章程。
#¥#¥#¥#
次日太极殿大朝,群臣毕至,就连许久未露面的李世绩都来了,谁都知道,这节骨眼儿,在太极殿举行大朝意味着什么,关于是否对大食用兵一事,如今已经纷纷扰扰的闹了这么许久,昨日苏定方被李承乾招入承庆殿的消息,众臣也早就知道了,如今显而易见,李承乾决心已定,是该出兵的时候了。
李承乾身着皇袍,头戴皇冠,大袖飘飘,快步而来,整个人极为精神,精神头十足,走路轻快,向在飘似的。
纠结在心头许久的一件事,总算是到了该了解的时候,出兵大食,击破大食,这是李承乾成为像太宗皇帝那样千古一帝的最好机会,尤其是在杜睿反对的情况下,如果他成功了,从今以后,他在面对杜睿的时候,心中便不会再有那种让他很不舒服的感觉了。
李承乾和杜睿虽然是挚友,事实上一直到今天,他依然将杜睿当成他最好的朋友,可是朋友归朋友,首先他的身份还是大唐的皇帝。
还是太子的时候,李承乾就时常从太宗皇帝那里听到关于两人的评判,毫无疑问,在太宗皇帝的眼中,他虽然是嫡子,虽然是大唐的储君,但是说到才学,能力,他都远远不如杜睿。
就连天下人都说,他能登上皇位,靠的不是他自己的才德,而是杜睿大力扶持,纵然是再好的朋友,李承乾也难免要心生嫉妒了。
这一次他就是要向太宗皇帝证明,向杜睿证明,向天下人证明,他并不比杜睿差。
群臣见礼,李承乾手一挥,道:“免了。”
站在宝座前,扫视群臣,群臣神情各异,尤其是褚遂良等一般老臣,更是忧心忡忡,反观那些新近走进朝堂的少壮派,这是满脸的激动,还有那些武将,他们生来就是为了战争,只有在战场上,他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如今这个机会来了,又到了他们建功立业的时候了,他们自然是满心的期盼。
出兵大食,这是大唐男儿的梦想,这一刻,他们哪能不欢喜的,哪能不精神大振。
“今日~~~~~~~~”
“圣上!”
李承乾刚说了两个字,就被人打断了,这让众臣都是一惊,纷纷看过去,见出言打断了李承乾说话的果然是褚遂良。
之所以说是果然,那是因为从一开始,褚遂良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