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极品闲人(刺刀)-第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杜睿说着,从宫娥手中接过药碗,膝行到了太宗的床榻之前,道:“圣上,微臣知道这样做会有人说微臣谄媚圣上,可微臣恳求圣上,恩准臣来服侍圣上吃药。”
说着一边抽泣,一边用银勺子把药汁递入太宗的口中,太宗一笑,也没有拒绝,浑浊的目光也微微有些亮光。
杜睿一边喂着,一边还用嘴将药汁吹凉,太宗看着他这些轻柔的举动,脸上浮现出笑意。也许他这一生最中意的臣子就是眼前这杜睿了,谦虚谨慎、才华横溢、气节高昂、淡泊贞节、忠君爱民,而且还温润俊朗,可以从他身上找到所有美好的品德。
可是一想到自己居然几次三番的猜疑杜睿,心中也不由得有些愧疚,每一次遭贬,杜睿都不会自暴自弃,正应了当初杜睿的那句话一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单人独骑跟随李承乾远征吐谷浑,扬帆出海,为大唐拓地百万里,带回来的财富足够大唐上百年吃用不尽,单单是这份忠贞为国,将李承乾交给杜睿,太宗放心。
喝完了药,太宗的精神气也好了些,可杜睿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回光返照,太宗时间,只怕是不多了。
这一次太宗说话也变得流畅起来,道:“承明!朕知道,朕的时间不多了,朕还有事要托付于你!”
“是!圣上请讲,臣无所不从!”杜睿泣道。
太宗看了李承乾一眼,道:“太子仁孝,可以坐稳江山社稷,然只可守成,进取不足,此乃朕之忧也。还望你能多加教导,万勿使朕九泉之下为其忧心!”
杜睿闻言,忙道:“圣上放心,太子殿下宽仁厚德,朝野称颂,且圣上与太子殿下皆对微臣父子有大恩,臣岂能不万死以报万一!”
太宗摆手道:“承明啊!无需说这些,要说当真有恩的话,也是你对太子有恩,当年太子年少,要不是你的话,早就铸成大错,太子能以你为友,是他的大幸!”
一个臣子能得到君主这样的评价,绝对是滔天之幸了,杜睿连连道不敢。
太宗摆手,止住了杜睿的话,又对着褚遂良道:“褚爱卿,你也上前来!”
褚遂良不敢怠慢,连忙上前。
太宗唤过李承乾,挣扎着抓住李承乾的手,交到了褚遂良和杜睿的手中,道:“太子虽然仁孝,然却性格软弱,朕今日便将太子交由二位爱卿的手中,还望二位爱卿念在君臣多年的情份上,早晚看顾太子,如今朝中老臣多以物故,朕遍观满朝文武,唯二位爱卿堪以此重任托付,还望勿要推辞!”
太宗托孤,褚遂良和杜睿又是激动,又是伤怀,一向英明神武,高高在上的太宗皇帝,何曾以这样的语气和人说过话,但是今天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他也不得不如此了。
褚遂良和杜睿连忙跪拜于地,口称:“臣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太宗闻言,也满是欣慰的点了点头,精神都跟着好了很多,李承乾已经有了着落,他相信,在杜睿和褚遂良这两位大臣的辅佐之下,李承乾可以守住李家的江山,可以延续贞观之治的辉煌。
松了一口气,会想起自己的一生,有自得,但同样也有遗憾,当初和杜睿总论天下事,曾立誓要纵横寰宇,气吞八荒,可天不假年,如今已然没有这个机会了。
“承明,你可曾还记得贞观五年的时候,你曾在承庆殿内和朕说过的那番话!”
杜睿一愣,立刻就回想了起来,忙道:“圣上!微臣不敢旦夕忘却!”
太宗点头道:“这就好!你我君臣曾立誓要让炎黄子孙成为整个世界的主宰,现在朕不能去实现这个宏远,就只有靠你了!澳洲,美洲,欧罗巴!朕会在天上看着你去实现这个所有炎黄子孙的愿望的!”
杜睿面色郑重的答道:“圣上,臣可以向圣上保证,微臣一定会辅佐太子殿下,实现圣上未尽的夙愿!”
这个时候,再说那些虚的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就连太宗自己都知道,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单凭喊上两句万岁,就当真能让太宗病愈的话,杜睿宁愿喊上一千次,一万次,可是这个当口,什么都不如说上几句实在的话。
太宗也是欣慰的叹道:“如此的还,这下朕就放心了。”
说完又是长叹一声,眼睛看着幔帐,眼神之中颇有些英雄迟暮之感,他的丰功伟业,他的盖世豪情,就要终结了,未尽的夙愿,也只能交由后世来完成了。
突然太宗的目光变得凌厉起来,伸手指向了西方:“还有~~~~~”
杜睿自然知道太宗想到了什么忙道:“圣上不用担心,臣家中商队往来东西,对那边的情形也有所探查,如今三家混战,此消彼长,打得不亦乐乎,微臣早晚会将他们收拾了!”
太宗闻言,这才放心下来,点点头,对着王德道:“叫他们都进来吧,朕有旨要宣。”
王德知道太宗所指的是那些还候在外面的大臣,于是把他们喊进来。
太宗当着众臣地面道:“杜睿接旨。”
杜睿连忙跪下,道:“臣杜睿在。”
“加杜睿太子太师衔,领总参谋部,兵部尚书职司。”
众大臣听了丝丝倒吸了口冷气,这些官职无不是二品,甚至从一品地官职,而且太宗将总参谋部,兵部全都交到了杜睿的手上,分明就是将这一国的兵权都给了杜睿。这是何等的信任,可是杜睿会接受吗?以他一向淡泊名利的态度,他会接受吗?
可是没有想到杜睿却答道:“微臣杜睿领旨谢恩。”
太宗点点头,接着道:“承乾,杜爱卿,你们过来。”
杜睿和李承乾对望了一眼,走到太宗地身前,太宗将他们的手拉在一起,说:“朕眼看是不行了。”
杜睿和李承乾连忙打断太宗的话:“圣上(父皇),您现在精神好转了,很快就没事了。”
李承乾悲从中来,泣道:“父皇,您会没事的。”
太宗闻言,笑着用手抚着李承乾的头说:“痴儿!人哪有长生不死的!朕这个父皇对你严厉了一辈子,你可不要怪父皇啊!”
太宗在李承乾面前当了一辈子的严父,直到此时,才算是真情流露。
李承乾忙道:“儿臣知道,儿臣都知道,父皇对儿臣严厉,是为了儿臣好!”
太宗点点头,然后望着杜睿道:“杜爱卿,你真是我大唐福星,贞观之治能有今日的景象,你出力不小,朕都知道,最难得的你不贪功,朕今天便将太子交给你了!”
杜睿忙道:“微臣在这里向天发誓,此生定然帮助陛下和太子殿下铸造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盛世。”
太宗听了很高兴,道:“很好!很好,那样朕就可以安心地去了。”
第五篇 风云 第十七章 太宗驾崩
太宗居然真的向杜睿托孤,在场的大臣们一个个全都瞪大了双眼,太宗看重杜睿,这点他们早就知道,可是谁都没想到太宗对杜睿的重视居然达到了这种程度,以一国之事托付,这是多大的恩宠和信任。
杜睿也被太宗的举动吓了一跳,忙道:“微臣不敢担当此重任,还请圣上收回成命。”
太宗看了看杜睿,脸上突然泛起了笑容,道:“杜爱卿,你不用过谦,朕是看好你的,你有大智慧,大忠心,将太子托付与你,朕放心。”
杜睿闻言,虽然内心感动,可面上却是一阵踌躇,他想答应,可是心里却还有所顾虑。
太宗显然看出了杜睿在担心什么,接着又补充了一句:“诸位爱卿!朕还要说一句话,你们都要听好了。”
这些大臣见到太宗虽然精神气很好,可脸上泛起一大片潮红,知道他已经没多长时间留在这世上,现在他每说一句可以关系到以后大唐的去向,连忙应诺。
太宗鼓足了力气,道:“朕要和你们说的话就是杜睿此子自幼就是自学成才,没有人指导,他有些事不合礼制,然无论他做什么,只要不谋逆,众卿皆不可谏。”
不可谏!
那岂不是让杜睿可以为所欲为了?这如何使得!
褚遂良第一个走上前,道:“圣上,这个不合礼制,杜大人既然位居朝中重臣,手握重权,一言一行自当恪守为臣之道,受人约束,若是不可谏的话,岂不是~~~~~~”
太宗此时是回光返照,脑子也清醒过来,他看着褚遂良道:“褚爱卿,朕知道你是忠心于皇室的,也知道你的担忧,可是你们大家都来想想,杜睿虽然年纪尚轻,可做了多少事情。”
听了这句话,众人顿时默然不语,说到杜睿这些年创造的功业,贞观一朝,还当真无人能比,可以说贞观之治之所以能如此辉煌,杜睿当居首功之臣。
几次三番率军出征,为大唐开疆拓土,倡导变法,使大唐民富国强,出海远洋,更是为大唐带来了无数的财富,开拓了眼界,这等功绩,便是房玄龄,魏征,李靖等人复生,也无法与之相比。
褚遂良默然无语,但这时却有一人奏道:“可是圣上,要牢记王莽之鉴。”
居然将杜睿比作了王莽,杜睿闻言面色也是陡然一变,回头看去,见说话的乃是工部尚书许敬宗。
许敬宗,字延族,杭州新城人。少有文名,隋大业中,举秀才,授淮阳郡司法书佐,不久入谒者台,奏通事舍人事。其父许善心被宇文化及杀害后,即参加李密瓦岗起义军,为元帅府记室,瓦岗军失败后降唐,后唐太宗闻其名,召为文学馆学士。
公元634年,累除著作郎,兼修国史,不久改中书舍人。
公元643年,因完成武德、贞观两朝《实录》封高阳县男,权检校黄门侍郎。
公元645年,太宗亲征高丽,许敬宗为本官检校中书侍郎。太宗在辽阳驻跸山大败高丽兵,许敬宗立于马前起草诏书,深得太宗赞赏,从此专掌诰令。
唐高宗嗣位,任礼部尚书。后因子女嫁娶、受贿被弹劾,贬为郑州刺史。
公元652年,入为卫尉卿,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奉敕主编《文馆词林》一千卷,分类纂辑自先秦至唐代各体诗文,保存了大量文献。
公元655年,复拜礼部尚书。此年高宗欲立武则天为后,众大臣谏阻,惟许敬宗促成其事。
公元656年,加太子宾客。不久拜侍中,监修国史。
公元658年,进封郡公、中书令。
公元662年,改任右相,加光禄大夫。
公元663年,拜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仍监修国史。著有文集80卷。子许昂、孙许彦伯俱历官太子舍人。
历史上的许敬宗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许敬宗为官累任中书令和太子少师,这不仅是凭他支持武则天为后换来的,曾监修国史,两为帝师,这个人非常有才气,这也是太宗皇帝、高宗和武后一直欣赏他的原因之一。之所以有争议,就是因为他支持高宗立武氏为后。在封建王朝的正史中都是以李唐为正统,武则天被称为篡位的,因此许敬宗自然也就变成了阿谀奉承的势利小人。
在原本的历史当中,这个时候,许敬宗本应因为将自己女儿许嫁蛮人,收受大量财物,被指私德有亏,贬为州刺史的。
可因为杜睿的出现,历史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许敬宗也因为在侯君集谋反案之中,大量揭发与侯君集勾结的朝臣,最终被太宗提拔,坐上了工部尚书的位子。
许敬宗今天虽然有幸与重臣同列,被太宗召入内室,可在众人的眼中,他不过就是个小人物罢了,可是方才的一句话,顿时让大臣们对这个小人物另眼相看了。
王莽,王太后娘家的人,在他没有篡夺西汉江山之前。同样因为为人艰苦朴素,品德端正,为天下人所诵扬,的确,杜睿出现得太妖异,才华也太妖异,而且可以说他身上简直是没有缺点,爱国爱民,忠心耿耿,才华出众,低调谦虚,简直是所有完美名词的化身。
其实许敬宗说这话也是硬着头皮,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揣测帝意,太宗虽然信任杜睿,可内心当中也同样担心杜睿夺了他子孙的江山,这个时候,为了在太宗最后的时刻,加深一下印象,他也算是拼了。
听到他这一说,旁的人也顿时来了精神,礼部尚书高季辅便道:“圣上,上善莫若水,天降水土以哺万物,水最柔,可也要用堤坝挡之,否则一旦由着它的性子,让它泛滥成灾,天下地局面不可收拾。故天生圣人,孔子传《论语》《礼记》,修诗书,以正天下礼份,规范礼制。自古以来功臣不少,周之太公,汉之子房,功业无论是谁也都胜过杜大人数倍,可臣未曾听过那一个不受礼制规范,不可谏的。”
这话可是说得有理有据,无论杜睿做出再大贡献,他也比不上姜太公,张子房。况且现在杜睿年未及而立,就有了这样的权利,又不受礼制节制,一旦他掌握地权利越来越大,无疑就象没有防范的洪水会泛滥成灾。
听了高季辅的话,众人也是纷纷附和,就是其他原本事不关己的大臣也觉得很不妥,也向太宗进言,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原本李承乾和杜睿的关系就已经很近了,要是旁人当真连弹劾,规谏的权利都没有了,天下还有谁制得住杜睿,一旦杜睿生了别样的心思,那天下岂不是大乱了。
太宗之所以要赋予杜睿这个特权,是因为他很了解杜睿,知道杜睿总会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大多在今人眼中都是难以理解的,而且他相信杜睿是个有分寸的人,当初杜睿担任尚书左仆射之时,也没见他恃宠而骄,他不让大臣们弹劾杜睿,只是为了让杜睿将来行事的时候更为方便罢了。
当然太宗还有补偿杜睿的心思,他很清楚除非现在就把杜睿给杀了,不然的话,杜睿若是当真生了别样的心思,这天底下根本就没有人能制得住他。
示之以无上的恩宠,让杜睿对皇室归心,这也是太宗没办法的选择。
见大臣们纷纷反对,太宗也怒了,现在他毕竟还活着呢,这些大臣就敢如此违逆自己的意思,这还了得,鼓起了全身的力气,大喊了一声,道:“住口!”
方才还群情激奋的大臣们顿时安静了下来,一个个冷汗直冒。
太宗想了想,这些大臣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一个大臣如果不受礼法节制,手中再掌握着大权,到时也容易会异心,但他不能推翻自己的决定,更不能解释,越解释这些大臣越会得寸进尺,于是道:“当然你们也可以享有这待遇,什么时候你们有杜睿的节气和才能,朕也可赋于你们这个特权,整日里只知道争吵,能写出《满江红》,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会是王莽之流?”
众臣闻言,谁还敢应声,只是跪伏于地,哑口无言。
这时,太宗已到了人生最后一步,方才一通发火,更是让他将剩余的精力发挥到了最大地步,可是他现在心里亮得像灯笼一样,这些大臣们,无论是忠是奸,心里想着的都是权利,如今他赋予了杜睿无上的特权,那些自感利益受到了威胁的大臣们自然不肯答应。
可是为了杜睿能永远忠心于皇室,忠心于李承乾,他并不介意将这个特权给予杜睿,看着杜睿也不言语,太宗道:“杜爱卿,你还不接旨!”
杜睿无奈,只好拜道:“微臣领旨谢恩。”
太宗见杜睿接旨,微微点头,然后对大臣们道:“好!承乾,你亲手把朕这道旨意写下,以后非谋逆大罪,谁敢对杜睿谏言的,贬职三级,再谏再贬。”
众大臣听了又是丝丝直冒冷气,一谏贬三级,三谏不是连尚书令到最后也变成平民了?
李承乾虽然也觉得太宗这道圣旨有些不妥当,可是如果这个特权赋予杜睿的话,他自然也就没有意见了。
看到李承乾落下最后一笔,太宗才放下心来,结果心事一了,太宗的精神立刻就没有方才那么好了。
“来人!将寰宇图拿来!”
立刻就有内监出去,很快便将当初杜睿出海归来之后,整理出来的寰宇图捧到了太宗的床榻之前。
太宗侧着头,细细的看着,伸手在那些已经被杜睿描红,属于大唐的疆土上一丝一毫摩挲着,澳洲,美洲,这些虽然还不能算是大唐疆土的地方,也被描上了红色,还有依然被描成了黑色的欧罗巴,非洲大陆,太宗的手指紧接着一路向西指了过去。
好半晌太宗才抬起头,向杜睿问道:“承明,朕还是没能实现此生夙愿,未竟的大事,便只能交给你和太子了!”
杜睿正色道:“圣上请安心,微臣一定会辅佐太子殿下扫清六合,一统八荒,将我大唐的旗帜,插遍寰宇的每个角落。”
太宗闻言,面露笑意,道:“那就好,那就好。”
然而看到他们君臣相处融洽,许敬宗的脸色越加的阴沉,方才他妄做小人,结果不但被太宗呵斥,还隐隐得罪了李承乾,现在将这一切都算在了杜睿的身上,其他大臣中也有一些人不知道在想什么,只是低头思索着。
太宗接着又看向了李承乾,道:“乾儿!承明乃天授大唐的贤良,你要善待于他,礼敬于他,万勿相疑!可记下了!”
李承乾闻言,双眼含泪,连连点头答道:“儿臣记下了!儿臣知道承明是一个罕见的良臣,以后儿臣一定会重用他的。”
太宗闻言不禁暗暗叹息,当初他如果不是几次三番的猜忌杜睿的话,如今这贞观盛世很有可能还要再上一个台阶的。
太宗接着又道:“你们都过来。”
杜睿和李承乾相视一眼,连忙近前,太宗道:“朕希望你们就象刘备与诸葛亮一样,以后君臣相好,不过,乾儿,切不可学阿斗。”
李承乾点头道:“儿臣知道。”
太宗接着又看向了众臣,道:“朕与诸位爱卿,相从日久,却没想到今日一朝分别,望诸位爱卿看在往日君臣的情分上,忠于职守,万万不可懈怠。”
“臣等遵旨!”
太宗接着又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等旧臣招到了床榻前,此时程咬金和尉迟敬德两人早就已经泣不成声。
“当年跟随朕打天下的老臣,就剩下卿等数人了,风云变幻,物是人非,那些老臣大多都已经物故了,如今朕也要先走一步,不能再与诸位爱卿相聚,还望诸位爱卿善自保重。”
程咬金泣道:“圣上!万万不可如此说啊!圣上!您一定能好起来的,您去年秋天的时候还和老臣说过,要和臣再比试比试涉猎的,圣上!君无戏言,您可不能食言啊!”
太宗闻言,微微一笑,道:“程爱卿,这一次,朕恐怕是真的要食言了!”
接着太宗又把韦贵妃叫到了床前,道:“爱妃!”
韦贵妃这几日衣不解带的侍候在太宗床前,形容憔悴不堪,闻言连忙上前,攥住了太宗伸出的手,泣道:“圣上!臣妾在此!”
太宗道:“这些年来,朕亏待你了!你可曾怨恨过朕!”
当初太宗之所以迎娶韦贵妃,完全就是为了安抚山东士族,对于韦贵妃,他一向是不喜欢的,所以自打韦贵妃进宫以来,也不曾受到过怎样的恩宠。
韦贵妃连忙摇头,道:“臣妾得天幸,能侍候圣上,如何敢有怨言!”
太宗点点头道:“爱妃!太子年纪尚轻,今后还需你多加照料。”
韦贵妃连忙点头,道:“圣上放心,臣妾自会照料太子殿下!”
太宗接着下诏让太子李承乾继皇帝位,尊韦贵妃为皇太后,这时他已耗尽了最后一丝元气,连说话也不能,只是看着杜睿和李承乾两人淡淡的一笑,最后崩于他的寝宫延庆殿。
“父皇!父皇!”
李承乾见太宗手臂下垂,连忙上前,见太宗已经没有了生气,顿时放声大哭,众臣想到了太宗的好处,也是悲从中来,痛不欲生。外面等候的太宗众子女也纷纷扑进了寝宫,见太宗已然驾崩,一样是痛哭流涕。
众人哭了一阵,杜睿上前,劝住正在哭泣的李承乾,道:“殿下!大事要紧,还请尊先帝遗诏,即可登基,以安天下万民之心!”
其余的大臣也纷纷言道:“臣等叩请太子殿下即可继皇帝位!”
李承乾好半晌才止住了哭声,道:“如今父皇驾崩,孤已然没有了主意,此时可否等父皇大殡之后,再行商议!”
褚遂良道:“太子殿下岂可如此妇人之见,国不可一日无君,殿下若不继位,岂不是违逆了先帝的圣意,平白的担了这不孝的罪名!”
见李承乾闻言,还在犹豫,杜睿劝道:“殿下!先帝降旨,让殿下继承大位,乃是为了天下事,殿下不可迟疑!当早早继承大统,安天下人之心,也好震慑宵小之辈!”
说完,便跪倒在李承乾的面前,行大礼叩见,也不管李承乾是如何难受,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身份要立即确定下来。杜睿也知道其中的关健,协同众臣劝解。
李承乾见群臣如此,也无可奈何,只能答应了下来,杜睿等人见李承乾应了,这才放下了心头的一块大石,再次叩拜新皇。
李承乾在太宗的遗体前继承了大位,敲定了一国之君的名分,接下来自然就是太宗的殡仪了,此事自然有礼部料理,太宗的昭陵早已修建完毕,倒也省去了不少麻烦。
第五篇 风云 第十八章 身后事
忙活了半晌,李承乾才在杜睿的陪同之下,暂时返回了东宫,这几日李承乾都在太宗的病榻之前衣不解带的侍候,早已经疲惫不堪,如今太宗驾崩,李承乾心伤之下,更是坚持不住了。
到了东宫,李承乾依然神色颓唐,双眼无神,好半晌才道:“承明啊!你说为兄~~~~~”
杜睿忙提醒道:“圣上!请自称朕!”
李承乾一怔,道:“此处只有你我兄弟二人,何必如此拘礼!”
杜睿忙道:“圣上若是还体恤微臣,今后切不可再提兄弟之事,否则臣不敢担待!”
李承乾见杜睿面色郑重,也是长叹一声道:“难怪但凡帝王都要称孤道寡,如今连你也不愿意与我做兄弟了,罢了!罢了!朕!朕!承明!朕如今神情恍惚,也不知道该如何办了,做了二十几年的太子,如今一朝成了皇帝,可这个皇帝该怎么做,朕的心里是一点儿主意都没有!朕既不会行军打仗,也不懂百工,什么都不会啊!”
杜睿正色道:“圣上可百事不需要会做,只要会做一个皇帝就行了。”
李承乾闻言,却疑惑起来,问:“怎样才能叫会做皇帝?”
杜睿说道:“皇帝第一是以身作则,不要有不良的习惯,让下边人跟着学习,这边叫做上行下效。第二善于用人,象汉高祖就因为用了萧张韩陈四人,才典定了天下,先帝也是因为聚拢了天下英才为己所用,才有了贞观盛世。圣上,还记得微臣布衣之时,圣上向微臣问过的君子与小人之别吗?”
“朕永远都会记住。”李承乾也不禁想起了当初化名与杜睿相交的日子,如今已经过去了快二十年了。
“不错,也许一个好皇帝什么事都不会做,但他只要做好这两件事,就肯定是一个好皇帝。无论什么事,大唐帝国数千万的子民,总有一个能把它做好,而不必要圣上事必躬亲。比如杨坚,可以说是一个最勤快的皇帝,可他在历史上的位却远远不如文景,再比如诸葛亮~~~~”
“哦,诸葛亮不是好丞相?朕可是记得你是最祟拜他的,你那一本《三国演义》,可是将诸葛武侯好一通夸奖。”李承乾好奇地问。
“圣上,人无完人,物无尽善之物。微臣是祟拜他那么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精神。却不是说明他什么都做对了,臣写地那本《三国演义》也是为了宣扬这种精神,才将他完美化。他一生最大的缺点就是事必恭亲,结果自己活活累死,而蜀国的其他大臣因为诸葛武候一人就将事情做光了,得不到煅练机会,在诸葛亮死后,蜀缺少真正可用的大臣,才迅速灭亡。”
“承明的意思是要朕什么事都要放手给大臣去做?”李承乾更是疑惑了。
“也不是,也是,圣上不是什么事都要放手,关健是识人,知道下边大臣的长处,这样才能让他们担任适当的地位,比如谏官就要象魏征大人这样的倔脾气担任,而尚书令就要像褚遂良大人这样肚量大,沉稳公正的人担任,再比如先帝让微臣担任兵部尚书,总领总参谋部,便是看中了微臣在军学上的造诣!”
李承乾闻言,若有所思,过了半晌才道:“可朕终归比不得你,怎样才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呢!?”
杜睿听了,不禁一阵暴汗,皇帝居然说他比不上自己,这还了得,幸好这没有旁人,否则传到那些言官的耳中,还不知道会做出多大的文章。
虽说太宗降旨,任何人都不得弹劾杜睿,可是纵观华夏历史,历朝历代的言官,哪一个是怕死的,真要是触怒了皇上,气的皇上要挥刀杀人,他们不但不会害怕,还极有可能会满心兴奋的将脑袋伸过来,挑衅一番:你杀!有本事你就杀!杀了老子,老子可就出名了,而你在史书上可就是个昏君桀纣。
李承乾也感觉自己的话有些问题,忙转换了话题,道:“可是就如你所说,现在朕登基未稳,朝中大臣去向不明,朕希望承明能不辞劳苦,多多辅佐朕,料理好政事,这朝中,真正让朕信任的只有你一人了。”
杜睿闻言,更是苦笑不已,李承乾这话说得,越来越让人承担不起了,满朝文武就信他一个人,这叫什么话,要是让别人知道,他可就是众矢之的,李承乾这话说得,非但杜睿没办法感激涕零,分明就是在将他放在火上烤啊!
两人又说了一阵,还是武京娘心细,命人准备了晚膳,只是因为太宗的驾崩,两人都吃得不香,草草用完后,杜睿才向李承乾告辞,临离开皇宫时,杜睿再次来到麟德殿,太宗灵柩前恭恭敬敬的跪了三个响头,让其他地内监和宫娥看见,都说杜睿忠心。
#¥#¥#¥#¥#¥#¥#¥#¥#¥#¥#¥#¥#¥#¥#¥#¥#¥#¥#¥#¥#¥#¥#¥#¥#¥#¥#
第二天,长安的百姓就得知了太宗驾崩的消息,顿时举国哗然,州城府县随着讣告到来,四处都是哀嚎声,几乎全国百姓都自发的披麻戴孝。太宗虽然喜欢对外炫耀武力,在位期间,几次发动大规模的战争,然而,在他统治这个帝国的时候,大唐的发展速度迅猛,百姓也落到了不少实惠,至少自先秦时代,就一直压在他们头上的那些世家大族被一举扳倒,让他们总算是体会到了一种扬眉吐气的畅快感觉,所以百姓都念着他的好处,第二天长安几乎所有人都飘白,自发的为太宗披麻戴孝。在华夏历史之上,能让百姓们如此怀念的君主,也就只有后世的宋仁宗可以媲美了。
刚刚登基为皇的李承乾随即颁下喻旨,大赦天下,除杀人者与忤逆不孝的罪犯外,余者尽皆释放,百官各进一等,优赏诸军。太宗大殡与新皇登基诸费,全部从国库里拿出,不要百姓加赋。
同天宗正府进言:“准礼例,差官奏告天地、社稷、太庙、诸陵,应祠祭惟天地、社稷、五方帝诸大祠,宗庙及诸中小祠并权停,俟庙礼毕,仍旧。”
次日李承乾正式即位,杜睿身为太宗的托孤之臣,当朝兵部尚书,总参谋部尚书,太子太保,理所当然的位居武将班列的首位,引得那些前来观礼的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