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极品闲人(刺刀)-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画屏上的老虎当然不会出来。
杜睿喊了一阵;说:“诸位使臣;也请你们在画屏后边吆喝吆喝;把老虎轰出来。它不出来;我没法捆啊!”
倭国使臣不知如何是好,犬上三田耜却按捺不住了,道:“你这孩童说什么?画上的虎还想让我们赶出来?岂有此理!”
杜睿闻言,道:“这就奇怪了。刚才贵使请求圣上的时候;不是说了吗;这只虎每天晚上都出来乱闯。它自己都能出来;轰还轰不出来?”
犬上三田耜无话可说,只能道:“好吧;我甘拜下风。”
太宗和朝臣们见这么一个难题居然被杜睿轻轻松松迎刃而解,也不禁大声叫好。
杜睿看着犬上三田耜,笑道:“贵使不知还有什么难题,也请一应拿出来就是了,在下虽然不才,于朝堂之上诸位大臣相比,自是万万不如,但是为贵使解决几个小问题,却也不算什么!”
杜睿这话既给足了其他人面子,又贬低了倭国使臣,在场的诸位朝臣不禁捻须而笑。
犬上三田耜被说得面色铁青,道:“既然如此,我这边还有一道难题,便请这位小才子给解答一下好了!”
说完又让一个随从取来了一根竹竿,上面吊着一个礼盒,道:“这礼盒中是敝国送于大唐皇帝陛下的国礼,但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杜睿闻言不禁大笑,也不说话,接过竹竿便走出了太极殿,太宗等人见状,也不解其意,只好跟着出来了。
杜睿寻得一口救火用水井,然后把竹竿向井里放,当竹竿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太宗见状,不禁拍手称赞:“好!你这孩子还真是有些急智!”
杜睿忙躬身一礼,道:“草民不敢当圣上称赞,不过是一时的歪才罢了!”
太宗大笑道:“虽是歪才,却也不能不赏,你且说说,想要什么?”
杜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了犬上三田耜,道:“不知贵使还有没有难题,要是没有的话,在下可就要向我皇帝陛下讨赏了!”
第一篇 蛰居 第五十四章 术数
犬上三田耜接连两道难题都被杜睿给破解了,想要还击也没了招数,看着杜睿一脸戏谑的笑容,不禁掩面而退,副使药师惠日见状,也不甘折了面子,扬声而起。
“小童无礼!”药师惠日缓步走到杜睿的面前,他虽然年近四旬,然身高却与刚刚十岁的杜睿相差无几,一旁席上的李承乾见了,自是忍俊不禁。
药师惠日道:“既然你这小童口出大言,便也解了本使这道难题。”
杜睿凛然不惧,笑道:“贵使请出题!”
药师惠日沉吟了片刻道:“一农家某日来了不少客人。客多,碗少,所以客人们除饭碗是每人一个外,菜碗和汤碗都是共用的。菜碗是两人共用一个,汤碗是三人共用一个,这样一共用了220个碗。现在客人们走了,那农家想要记录一下昨天一共来了多少位客人。可却怎么也算不出,请阁下帮忙算算。”
殿上诸位朝臣闻听了这道题,也不禁纷纷皱眉,此时节术数之学尚未流通,似这般问题,便是朝中的重臣,一时间也难以算出。
太宗此时也是一脸担忧的看着杜睿,此事虽说是游戏而已,但却也关乎大唐的脸面,是玩玩不容有失的。
杜睿听了题,闭目琢磨了一会儿,微微一笑说:“我知道有多少位客人了,一共有120位客人,可对?”
药师惠日闻言也是一惊,不禁脱口说道:“对,是120位客人。”
杜睿意味深长地盯了药师惠日一眼不慌不忙地算起来:“饭碗是每人1个,菜碗是2人1个,汤碗是3人1个,也就是说1人用1个饭碗,1/2个菜碗,1/3个汤碗,合起来1个人用的碗数就是1+1/2+1/3=11/6个。因为总共用了220个碗,每个人用了11/6个碗,所以客人就是:220÷11/6=120位。”
杜睿说完,不等药师惠日反映,紧接着便道:“既然贵使精通术数,在下这里也有一题,请贵使代为解答,今有贷人千钱,月息三十。今有贷人七百五十钱,九日归之,问息几何?”
这道题即是《九章算术》的“贷人千钱”,其实题目并不难,可是药师惠日对术数不过也是一知半解,顿时被难住了,殿上的大臣听了题,也纷纷默算了起来,却怎么也算不出。
杜睿笑道:“贵使既然不会,如诚心诚意向在下请教的话,在下自然会告之!”
药师惠日闻言,不禁脸色涨红,艰难道:“请赐教!”
杜睿一笑,道:“其实这题也没什么难的,题目之中的月利率是千钱每月息三十,若用百分数来表示,就是:假定其借款时间为一个月,那么这750文钱应该付的利息就是750x3%=750x0。03=22。5文。然而,他的借期只有9天。根据借贷常规,如果要按日计算利息的话,那么每月就以30天来计算。所以这9天应付的利息便是:22。5/30x9=750x0。03=6。75文,贵使可曾明白!”
药师惠日听了杜睿的解答,心中还在默默的核对,杜睿见状,知他不服,又道:“想来贵使是嫌弃这题过于简单,不屑回答。”
药师惠日丢了面子,却也强辩道:“正是,你这题不过如此,解之何难!?”
杜睿闻言,忙装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道:“原来如此!”
太宗君臣却是一脸的不屑,心中鄙夷药师惠日的为人,便是犬上三田耜也以袖掩面,羞愧不已。
杜睿却不动声色,道:“既然如此,贵使再请听题,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
数清脚共五十双,各有多少鸡和兔?”
药师惠日此时更是脸色惨白,他自以为于术数之学以小有所成,在国内便无敌手,何曾想如今在大唐国土上,一个小小的孩童便将他难住了,顿时满面羞惭。
杜睿道:“其实这题也不难,解法一,在下称之为砍足法,将所有的兔子都隐去两只脚,则应该有:72只脚;现在有100只脚,故隐去了28只,则有兔子数目是:28/2=14,则得到鸡22只;解法二,在下称之为添足法,所有的鸡多长出两只假脚来,则应用有144只,现在有100只脚,有假脚44只,故鸡的数目是:44/2=22只,则得到兔子的数目是:14只;解法三,在下称之为折半法,假设所有的鸡都金鸡独立,所有的兔子都抬起两只前脚,则地上的脚有:50只,地上的脚中,每只兔子有2个,比头的数目多一个,每只鸡只有一个脚在地上,有36个头,地上若一个头一个脚,则有36个脚在地上,现在有50个脚在地上,比头多的只有兔子,且每个兔子多一个地上的脚,因此有14只兔子,得到鸡22个;解法四,在下称之为假设法,假设笼中都是兔子,应该有36*4=144个脚,而现在只有100个脚,需要去掉兔子,去掉一个兔子换成一个鸡,则减少2个脚,现在需要减少44个脚,需要将44/2=22个兔子换成鸡,因此有22个鸡,12个兔子,在下这般解答,贵使可曾明白!”
药师惠日虽然还有心强辩,但是却也自知以杜睿这般题,便是强留下来也是自取其辱而已,只能掩面而退。
这时使节团中又占其一人,看装扮应是倭国的一家贵公子人物:“阁下鄙人太甚,我也有题,阁下可敢作答!”
杜睿也不说话,只是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那人张口便道:“什么东西越热越爱出来?”
说完还一副自鸣得意的神态,杜睿闻言,顿时睁大了双眼,感情斗智斗得,连脑筋急转弯都出来了。
“是汗!”似这般斗智,杜睿也觉得自己的智商在不断的倒退。
那人见杜睿这么轻易便答了出来,再道:“什么越洗越脏,不洗有人吃,洗了没人吃?”
“是水!”
“什么鸡没有翅膀?”
“田鸡!”
“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因为眼睛在耳朵前面!”
似这般有趣的问答,太宗君臣也是闻所未闻,不禁觉得有趣,不时的大笑起来。
杜睿听得不耐烦,便道:“既然贵使相问,在下这里也有题,还请阁下作答!一本书放在地上什么地方你跨不过去?”
那贵公子闻言,顿时目瞪口呆。
杜睿自问自答道:“放在墙角!三个人,竖着站成一排。有五个帽子,三个蓝色,两个红色,每人带一个,各自不准看自己的颜色。然后问第一个人带的什么颜色的帽子,他说不知道,然后又问第二个人带的什么颜色的帽子,同样说不知道,又问第三个人带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他说我知道。问第三个人带的是什么色帽子?告诉你,是蓝色的!回去好好想想吧!什么东西做的人知道,买的人知道,卖的人知道,用的人却不知道?是棺材!阁下不是想要在长安也买上一口带回去吧!?”
那贵公子见难不倒杜睿,自知不是对手,也只好退下了。
杜睿正想向太宗复旨,倭国使节团那边却突然扬起了一声佛号(贞观年间,佛教是否传入了日本,小弟也不知道,就只当有好了)。
“阿弥陀佛!施主奇智近妖,瞒得过他人,却瞒不过贫僧,真当贫僧看不出施主的来历吗?”
第一篇 蛰居 第五十五章 内华夏而外夷狄
“阿弥陀佛!施主奇智近妖,瞒得过他人,却瞒不过贫僧,真当贫僧看不出施主的来历吗?”
来历!?
杜睿闻言,不禁莫名其妙,看着倭国使节团中,站起一个胖大和尚,笑道:“大和尚所言何意?在下生在长安,长在长安,难道连在下自家都不知来历吗?”
殿上众人听杜睿说的有趣,不禁阵阵大笑。
那和尚却不为所动,缓步走到杜睿身前,合手道:“施主还要隐瞒到几时,你却不是这世上之人!”
杜睿闻言,也不禁心中一惊,不知道这和尚是故弄玄虚,还是真的道行高深,居然这能看得出自家根脚。
杜睿还未等开口,那和尚便换了一副模样,横眉立目高声道:“妖孽!还不现身,难道真要贫僧施法,将你拿获方才肯伏法吗?”
杜睿闻言,顿时睁大了眼睛,看来刚才他还是高看着大和尚了,居然大言不惭的指着自己口称妖孽。
太宗闻言,不禁呵道:“你这和尚,弄什么玄虚,在这金殿之上也敢口无遮拦,殿前武士,将此人拿下!”
和尚见太宗发怒,却不慌张,道:“大唐皇帝陛下,请稍安勿躁,贫僧有话要说。”
太宗也想看看这和尚在搞什么名堂,便道:“讲!如若讲不通,便是外使,朕也要治你一个妄语之罪!”
和尚指着杜睿言道:“这少年绝非凡间之物,乃是贫僧十年前在比睿山捉妖时,逃遁的一个妖物,乃是草木之精化形,贫僧也找了他多时了,却不曾想到这妖物却逃到了大唐,又在为祸人间。”
殿上众人闻言也是一惊,纷纷看向了杜睿,李泰不禁满脸的兴奋,前次杜睿扫了他的面子,这让他至今耿耿于怀,闻言也不禁出声附和道:“原来如此,本王早就在想,一个十岁的少年,便是聪慧,又怎能如此多智,原来却是一个妖怪!”
李承乾则是满脸担心,道:“四弟不要乱言,承明哪里是什么妖怪,分明是那和尚诋毁!”
太宗心中也是将信将疑,此时节佛教在中原尚未盛行,然却也有不小的影响力,与本土的道教分庭抗礼,还隐隐有压倒之势,其中道行高深之辈也是比比皆是,常听人说这和尚也善捉妖,难道杜睿还真是妖物不成。
“你这和尚,说那少年是妖物,可有凭证!”
和尚坦然道:“贫僧自由妙法,请大唐皇帝陛下取一个铜盆来!”
太宗准奏,不多时一个内监便捧着铜盆到了大殿,摆在了那和尚的面前,只见那和尚,将腰间的一个葫芦取下,将里面的清水倒在了铜盆当中,然后又取出了一张黄裱纸,贴在了杜睿的身上,杜睿见状也不阻止,已然猜到了那和尚的招数,却也不急着拆穿,好整以暇的看着,那和尚口念佛号,将手伸入铜盆之中,用清水洗了洗,然后猛然,大呼了一句“阿弥陀佛”,然后猛的向杜睿胸口的黄裱纸拍去。
待到那和尚将手移开之时,原本普普通通的一张黄裱纸上便显出了一个血迹斑斑的掌印。
“大唐皇帝陛下!这妖物已被贫僧击伤,请速速遣人捉拿,若是晚了,等到着妖物恢复了法力,便是贫僧也无能为力,到时他定要暴起伤人!”
太宗也不曾见过这等事,见状也是一愣。
李泰却早就跳了起来,大声道:“来人!快来人!护驾!护驾!将那妖怪抓起来!”
殿前武士闻言,便扑了进来,将杜睿团团围住。
杜睿却不惊慌,而是大笑道:“你这和尚,这般计量瞒得过他人,却瞒不过在下!”
和尚闻言道:“你这妖孽,死到临头,还要狡辩!”
李泰也道:“对!对!快将他拿下!”
李承乾自是不信杜睿是妖怪,若杜睿真是妖怪的话,他和安康公主时常出入杜府,哪里还能有命在,见状忙道:“住手!父皇!且听听杜睿怎么说。”
太宗点点头,杜睿便走到了那铜盆之前看了看,又拿起那张黄裱纸闻了闻,笑道:“你这不过是江湖术士的鬼把戏,如何能等得了大雅之堂,还在圣上面前卖弄,圣上,草民曾听邻人说,曾有巫师在他妻子的房内烧香念咒作法,手持宝剑在空中乱舞,用“神仙一把抓”的方法由病人身上抓出疫鬼,扔在一个剪好的黄裱纸人身上,然后将宝剑蘸水后砍在纸人上,纸人立刻被砍出斑斑血迹。鬼被杀了,病也就算治好了。其实那不过是胡言乱语,这黄裱纸是蘸了姜黄水的,清水其实是碱水。二者相合,自然便成了红色,如圣上不信,可取来黄姜水,与碱水一试便知!”
太宗闻言,忙遣人取来试验,见果然如杜睿所言,再看那和尚此时已是两股战战,惊慌失措,不禁怒道:“你这妖僧,安敢欺瞒朕!来人,将那妖僧拿下,押往刑部大牢之罪,再将那倭国使节驱逐出长安,择期遣返回国,胆敢迁延时日,必严惩不贷。”
犬上三田耜闻言,大惊失色,慌忙离席拜倒在地:“大唐皇帝陛下,我等实在不知那僧人是个欺世盗名之徒,还请大唐皇帝陛下恕罪,我等奉我天皇陛下旨意,前来大唐乃是通两国盟好,实在~~~~~~~”
太宗闻言,更是暴怒,厉声道:“那倭国国主唤作什么?”
犬上三田耜一惊,顿时明白自己言语有失,但话已出口,却也不好收回,只能咬牙道:“是天皇陛下!”
“天皇!”太宗闻言怒道,“朕这天下之主尚自称天子,取义上天之子,你那弹丸之国,安敢妄称天皇。”
长孙无忌见状,忙出班拜道:“圣上!倭人无礼,当行天兵讨之!”
其余臣工也是纷纷附言。
犬上三田耜大惊失色,忙道:“大唐皇帝陛下,我主并非有意无力,乃是这天皇尊号,自上古时期便为我主尊号,我主久慕大唐,实实不敢有半分不敬,外臣这里还有我主亲书国书奉上!”
“呈上来!”
早有太监上前,取了国书,奉给太宗,太宗只看了一眼,便将那国书投掷于地,怒道:“小邦安敢无礼!”
长孙无忌见了,忙将国书拾起,方才看了一眼,也是怒不自胜,开篇头一句便是“日出之国天子,奉日落之国天子”。
“小邦狂悖,臣请圣上发天兵讨之!”
其余的大臣也都看过之后,顿时群情激奋,你那弹丸小国的国主都是日出之国的天子,反倒是富有四海的大唐皇帝成了日落之国的天子,无礼太甚。
太宗盛怒之下,当天便将犬上三田耜等倭国使臣驱逐出了长安,并严令沿途州城府县押送,早日逐出大唐国境。
待处理完倭国使臣之事,太宗也没了饮宴的心思,拂袖而去,临走之前道:“太子和杜睿随朕来!”
在群臣异样的目光注视下,李承乾和杜睿跟随太宗去了承庆殿。
到了殿内,太宗仍旧愤愤不平,一个称号在后世或许无关紧要,但是涉及到一国的脸面,便也成了大事,况且这时节,人们最终正统之说,小邦国主敢称天皇,那他着大唐的君主应该自称什么。
“杜睿!你且说说,这倭国之事当如何处理!”
杜睿闻言,却也不慌,道:“圣上!草民想问圣上,何为华夏,何为夷狄!如今虽是小邦无礼,然牵一发而动全身,草民想问圣上,今后与他国邦交,该依何成例而行?”
太宗原本想要问问杜睿,却不曾想反被杜睿给问住了,何为华夏?何为夷狄?这岂是一两句话便能说清的。
杜睿也不等太宗作答,侃侃而谈道:“孔子作《春秋》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也就是说,夷狄到了中原地区,习用了华夏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了华夏族,而中原华夏族如果进入了边远地区,习用了夷狄的文化习俗,他们就成为了夷狄,是夷狄还是华夏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所习用的文化,就是说华夷之辩不是血统上的区别而是文化上的差异。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样的民族区别的观念,进一步提出“中国圣王无种说”,认为中国的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他有志气有才能,都可以统治中华成为圣王正统,他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文王生于歧周,卒于郢,西夷人也。”更强调要“以华变夷”,反对“以夷变华”这里的“变”是“改变”的意思,就是要用华夏的文化礼仪制度来改变四夷的文化礼仪制度,把四方之民纳于华夏文化之下,化“夷”为“华”,也就是主张民族同化融合。华夷之别非血统之别乃文化之别,华夷之辩也就是华夷之别,华夏族和四夷之间的区别不是血统上的区别乃是文化上的不同。原本是夷狄戎蛮民族,在和华夏族接触的过程中习用了华夏的文化礼仪制度,从而认同华夏族,就会转变成为华夏族,这个就是由“夷”变成“华“;原本是华夏族的因为僻处四方,和中原诸夏不相往来,习用诸夷狄的文化礼仪制度,就会给排除出诸夏之列,不在以华夏族来对待,这个就是由“华”变成“夷”。因此无论血统本来是“华”还是“夷”,只要习用华夏族礼仪,就可以成为诸夏;只要屏弃了华夏族之礼仪,就可以归之为夷。”
太宗见杜睿居然说起了华夷之别,不禁大惑不解道:“杜睿!你说这些做什么?”
杜睿突然跪拜于地,道:“圣上!虽然先贤皆以为华夷之别乃是文化不同,主张一仁德教化,易其风俗,然草民却不敢苟同,华夏便是华夏,夷狄便是夷狄,便是教会了他们礼仪,却也难将其化“夷”为“华”,而今小邦无礼,圣上震怒,尚且有人主张以仁德教化,派人申斥,却不曾想,一旦教会了他们更加先进的文化,将会给我华夏亿万子民带来什么下场。所以草民主张,对待诸夷,唯有用战刀,利矛,使其顺服,用铁血告诉他们什么是华夏,方才是化“夷”为“华”,否则,不过是给后人留下后患罢了!”
太宗闻言也是一阵沉吟,好半晌突然摆了摆手,示意李承乾和杜睿下去,杜睿也知道自己所言,太宗这个在原本历史上成为了天可汗的伟男子需要好好的思量一番。
第一篇 蛰居 第五十六章 兵权
征讨倭国的事最终还是被暂且放到了一边,群臣也没有再因为这件事上奏,其实谁都知道太宗当时不过是一时之怒,真的要跨海远征倭国,以大唐如今的处境,显然还做不到。
突厥的颉利尚在一旁虎视眈眈,这个时候因为一时之怒去征讨倭国,岂不是自讨苦吃。自武德九年,渭桥之战后,太宗心里时时刻刻念着的便是北伐,年初之时,突厥寇边,血洗了绥州,更是让太宗北伐的心思,更重了几分。
然正想杜睿对李承乾所说的那样,北伐非一日可成,突厥非一朝可灭,这个时候如果仓促之间贸然北伐的话,非但不能成事,还会给好不容易恢复了些许元气的大唐带来灭顶之灾,太宗对此也不得不慎之又慎。
北伐时机尚且未到,但准备工作,却不能不抓紧了,如今大唐在兵力方面远胜于突厥,但士卒悍勇,却大大不如,这也是一直压在太宗心头的一块大石。
李承乾见太宗每日里愁眉不展,心中也是烦闷,恰巧这时李纲进言,既然要准备北伐,太子何不请命再成一军,一来可以为太宗分忧,二来也可再立新功。
李承乾对此也是不置可否,但偏偏在此时,从内廷中传出了消息,太宗打算再立飞虎军,对于飞虎军,武德九年时,尚且年幼的李承乾也有些许记忆。
当年也曾有过一直飞虎军,便是侯君集投太宗时,在乡里间招募的士卒,因人人敢死,作战勇敢,故而得名,然武德九年,渭桥一战,飞虎军损失殆尽,千余人只有十三人活了下来,从那时起,飞虎军也成了太宗的一块难以化去的心病,他时常觉得是自家害了那数百忠勇的将士。
本来这次太宗是打算让侯君集再建飞虎军的,但是侯君集却拒绝了,只言:“飞虎军之所以能战,只有一个秘诀,就是敢死。如今老的飞虎军都已战死在了沙场上,臣又何忍再为这世间添那么多孤儿寡妇!”
侯君集推辞了,但是太宗重建飞狐军队的心思却没有淡,于是便有了这个传言。
蜀王李恪自然也得知了这个消息,但却偏偏没有轻举妄动,此时居然在府中后花园池边一座小亭子里读书,亭子的栏杆上架着一根鱼竿,他的死党柴哲威和权万纪走过来。
生性粗豪的柴哲威是平阳公主和柴绍的长子,向来与李恪相善,也被化作了蜀王一党,说来柴哲威和柴令武这一奶同胞的两兄弟也真是奇怪,一个攀附魏王李泰,一个跟从蜀王李恪,平日里两兄弟也是多有不和,为着柴绍的爵位继承之事,时常争斗,平阳公主巾帼豪杰,所生的两个儿子却是不成器。
柴哲威见李恪在这要紧时节,居然还一副优哉游哉的模样,忍不住远远的就嚷着:“殿下,你真沉得住气,都什么时候了,还有闲心在这里垂纶。”
李恪的目光从书上抬起来道:“什么什么时候了?有何要紧事,竟然连书都读不的,鱼都钓不得!?”
柴哲威几步走到李恪跟前说道:“皇上正为飞虎军选兵择将,宗室贵戚中的不少子弟都争着往里头挤呢,听说东边的也都在争那主帅的位子。”
权万纪也在一旁道:“我替殿下草拟了一份自荐表章,这个兵权咱们可得争上一争!绝不能白白便宜了东边,如今太子一党本就势大,再让他得了这飞虎军的兵权,就更难搬动了。”
说完权万纪递上一份文稿。
李恪接过来看完,放到桌上,看了二人一眼,道:“你们说宗室贵戚子弟都在争着往里头挤?”
柴哲威说道:“不错,连我爹都托了人要把我弄进去呢,他说这支兵,皇上看得比御林军还重,要是能挤进去的话,将来战场上立了战功,以后便是拜将封侯也不无可能,可是条终南捷径。”
李恪闻言,淡淡一笑,道:“你们知道父皇为什么要组建飞虎军?这可是为北伐准备的劲旅,是父皇对付颉利的杀手锏!就那些个宗室贵戚子弟能练成个什么样子,你还不清楚?父皇把北伐看得那么重,要是这支兵练不成钢刀利刃,那这个飞虎将军怎么向他老人家交代呢?这颗将军印,抢过来可是个祸害呀!”
权万纪闻言,顿时恍然大悟道:“唉呀!我怎么没悟到这一层呢?我这表章险些误了殿下。”说完,拿起那份表章就要撕毁。
李恪却一把将他拦住道:“别撕,把它给我!我誊写一份,这就上奏。”
柴哲威和权万纪面面相觑,二人都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怎么方才还说是个祸害,如今却又要上表力争?
李恪看着他们不解的神情笑着说道:“要是我不拿自己当上一回饵,有长孙无忌那老狐狸在后面跟着,还有那个少年郎,东边的会上钩吗?”
权万纪是个机灵人,一下就明白了李恪的用意,用狡黠的目光看着他说道:“您是想拖太子趟这趟浑水?”
李恪眼睛盯着池塘,没有说话。这时水面上的鱼漂晃了一下。李恪赶忙收竿,一条大鱼刷地一声被拖出了水面。
柴哲威喜道:“嘿!这鱼还真就上钩了!”
李恪的花招果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东宫的智囊听到蜀王要争飞虎将军的消息,纷纷撺掇李承乾上表自荐,其中曾经当过李建成太傅的张玄素最为起劲,从隐太子建成的败亡上,他深深体悟到兵权的重要,因此竭力主张李承乾把飞虎军的将印争到东宫来。
李承乾原本还想着去找杜睿求教一下的,但是见张玄素,李纲,于志宁等人将其中的利害关系分析的头头是道,却也动了心思,想来总归不是什么坏事,便应了下来。
这些自荐的表章送到太宗手中后,几个皇子的心态,都被他看了个一清二楚。虽然李家的子弟一向有年少从军的传统,太宗自己便是十六岁上的战场,弟弟元吉更是十五岁就替父亲李渊统兵坐镇太原,可太宗比谁都明白,自己儿子这一茬人压根儿不能和上一辈相比,真让他们带兵,非一败涂地不可。
其实这一点,那些皇子们也都清楚,却一个个当仁不让地抢着出头,他们争的不是打仗的机会,而是各自在军中的势力。对此,太宗的心里跟明镜似的,却不去戳穿这一层,大笔一挥就让李承乾出任了飞虎将军。
左仆射户部尚书房玄龄在尚书省看到诏书后惊出一身冷汗,忙不迭地跑到承庆殿劝太宗收回成命。
房玄龄委婉的劝道:“太子虽然天纵英才,但终究年龄太小,还需历练,请皇帝另择朝中善战之将编练飞虎军。”
太宗却不以为然,道:“这就是最好的历练。”
只一句话,就把房玄龄顶了回去。
房玄龄当然不知道太宗的心思,太宗这次之所以要用李承乾任飞虎将军是假,逼侯君集出山才是真,他算准了李承乾不可能胜任这个位置,把李承乾赶上架,待到他上下两难的时候,侯君集自会站出来替这个未来的女婿出头的。
李承乾与侯君集女儿的婚事,早在贞观元年的时候,太宗便提起过,虽然还没正式定亲,但是却也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
太宗很清楚,这个飞虎将军舍了侯君集,谁来都不行!
只可惜李承乾和东宫之人却不知道这一节,领来将符后,东宫上下像是拣回了一个天大的便宜,上上下下一齐张罗,飞虎军的营盘很快扎了起来。
第一篇 蛰居 第五十七章 太子掌军
如愿取得了飞虎军的军权,对李承乾这个太平太子确实是件好事,然李承乾忝位东宫之时,这天下依然被他的祖父辈打了下来,他没有太宗那般少年从军的经历,从出生到现在,也没经历过任何的阵仗,如今贸然让他统领一军,实在是强人所难了。
说白了,李承乾确实不是带兵的料,更何况如今飞虎军中,混进来的多是些仗着父辈的功勋,习惯了安逸生活的纨绔子弟,或许这些大唐版的官二代家学渊源,大多数人自小便被各自的老爹操练,都有些手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