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朽大皇帝-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397章

  这些小国家的赔款,大多是赔偿给其余小国的,占了总数的一半有余。
  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九个小国的财力是很有限的,加起来都还没有一个晋国富庶。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赔款并不是凑到一起划分给各个国家,而是划分给周围的那些胜利的小国。
  从金额上来看,各大战胜国都获得了一定的利益,比如武国就获得了一千万两白银的赔款,相当于其国内两年多的赋税结余,而当初的付出,只有区区不到两百万两而已。
  一直炎国,因为在大战后期支援了苍国五十万石军粮,也获得了五百万两的赔款,获利何止十倍!
  小国的赔款问题商议完毕,就到了主要的晋国了。
  晋国的富庶,在整个大礼王朝都是有名的。
  自古以来,晋国所占的广大地区,水系发达,是盛产粮食的地方,矿产丰富,自从晋国吞并各国以后,就独占了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国力强横,足以支撑起源源不断的大战。
  所以,到了赔款的时候,晋国一下子成了当之无愧的大户,几番商讨下来,一共需要付出八千多万两。
  听起来,似乎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如果把那些失地撇除在外,那么被瓜分过后的晋国,负担就非常之大了。
  且不说其余的国家如何,就说苍国,就获得了一笔巨大的赔款,总计五年还清的赔款,一共高达两千多万两。
  这个赔款数额,是根据出兵人数与伤亡两个因素一起确定的,苍国出兵人数虽达到了将近百万,但是整体伤亡并不是很高,所以也两千多万两的数额,倒也正常。
  由于时间有限,后续的计划只是暂缓了下来,留待明日再议。
  待散场之后,各国皇帝陆陆续续回到了行宫。
  只有阮国女帝与邵国皇帝,慢吞吞的留了下来。
  果不其然!
  杨沐暗自偷笑,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前者是食髓知味,在不胜簪的药力下,对他难舍难分,并且在生理本能的驱使下,不自觉地留了下来。
  而后者,则是国家利益。
  很明显,眼下的苍国是邵国的唯一希望,邵国皇帝紧紧抓着苍国这根救命稻草,此时表现得急不可耐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你还没有回去?”
  杨沐看着阮国女帝,似笑非笑。
  “你管得着么。”
  阮国女帝一副冷淡的样子,没给他好脸色,转身对身边几个侍女低说了一声。
  “陛下,这……”
  听了她的话,为首的侍女很是迟疑,颇有为难之色,而后警惕的看了杨沐一眼,虽然一句话都不说,但是其中的警惕之意不言而喻。
  把我当贼一样防么?
  杨沐心里里暗暗不爽,他知道,这些人都是阮国女帝的贴身侍女,肯定是心腹中的心腹,昨晚发生的事情肯定是知道一二的,或许昨天皇后与妙曦二人在掳人的时候,还将她们制服,这个时候表现出一些敌意,也是情理之中。
  只是,什么时候几个侍女,也敢给皇帝脸色看了?
  当即,杨沐的脸色就掉了下来,变得十分难看,重重地哼了一声,对沈安使了一个颜色。
  立即,沈安从杨沐的侧面冲了出来,拂尘一抖,直接攻向了几个侍女。
  “嘭!”
  一声闷响,为首的侍女直接飞了出去,后退了十丈有余,直接靠在一张案几上,颇为狼狈。
  杨沐的眉头皱了一下。
  怎么说,他也不是以前那个什么都不懂的武学小白了,一眼就看出来,这个侍女的武功其实并不比沈安弱,在对招之前,也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可以看出整个过程中,侍女根本没有抵抗的心思。
  显然,她是在忍让。
  当然,承受这一击的阮国侍女并未受太重的伤,只是咳嗽了几声,就再次站起身来。
  杨沐明白,这是作为一个侍女的基本素养,没有皇帝的授意,不可因为任何的己身因素,贸然做出什么有深意的行为。
  因为,在外人看来皇帝身边的贴身之人,就代表着皇帝本身的态度,一旦造成了误解,那就是无法挽回的后果。
  “真是没劲,朕想找个机会惩罚一下几个侍女都不可能了,实在是太无趣了。”
  无趣,这是杨沐心里最直接的想法。
  身为帝王,特意为难几个侍女那就太没劲了,其实他也有一些旁敲侧击的意思,想要探一探阮国女帝的虚实。
  “陛下万乘之尊,何必为了一点点小事动怒,朕留下来是要商讨会盟中的几处大事,可没时间在这里干耗。”
  哟!
  还挺傲!
  杨沐怎么能不知道阮国女帝的真实想法,他非常理解这种表面上的傲气,只是一种在外人面前的坚强掩饰罢了。
  或许,她以前并不是这样,但是当久了皇帝,或多或少都会沾染这种上位者的气息。
  上位者,就该是高傲的。
  杨沐也是上位者。
  所以,他也有自己的高傲。
  于是,干脆就不管不顾,直接撇过头,对邵国皇帝道:“还请陛下移步,共参大事。”
  这一句话,引得邵国皇帝心花怒放。
  这正是他所期待的。
  所谓大事,除了支援邵国之外,还能有什么?
  “苍皇陛下不必客气,你我同属国君,苍国又为天下做出了莫大贡献,乃我崇尚之人。”
  “哈哈哈……”
  杨沐哈哈大笑,心里并不言破。
  邵国的身份是战败国,而造成邵国成为战败国的最大因素,就是苍**队的逆袭。
  邵国皇帝这句话,可能说言不由衷。
  果然,一切都是实力说话呀!
  今日的会盟商谈,给杨沐最深的感觉应该就是实力二字了,第一次会盟的时候,很多国家其实并不把苍国当回事,但是第二次会盟中,他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都有一言九鼎的作用。
  譬如,划分地盘的策略,战败国该赔款多少,自谈判时开始,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没人敢直接反驳,顶多也就迂回探讨一下,到了最后的决定时刻,还得要他同意,才能最终拍板。
  “群敌环饲,与当初的苍国处境何其相似,朕很能体会邵国的处境。”杨沐顿了顿,道:“陛下也不必忧心,朕相信邵国一定能冲破眼前的困境,成为诸强之一!”
  邵国皇帝心头热血沸腾,这句话从诸强之一的苍国皇帝嘴里说出来,与臣子说的就是不一样。
  不过,马上他就是神色一黯:“苍皇陛下高抬了,邵国尺寸之地,邦弱国小,何德何能可以成为诸强之一,眼下能保住国家宗庙,就谢天谢地了。”
  “区区小事,何必劳烦天地大驾?”杨沐开了一句玩笑,大手一挥:“有我苍国的相助,邵国灭不了!”
  顿时,整个大殿诡异地安静了几秒。
  然后,邵国皇帝忽然涨红了脸,退后了一步,深深的一拱手:“若果真如此,苍皇陛下大恩大德,邵国举国上下没齿难忘,从以后定为苍国马首是瞻,绝无二心!”
  哟!
  还挺上道!
  杨沐心里暗自点头,他想要的不多,就是邵国皇帝的这种态度!
  纵横之道,多几颗棋子,苍国以后的路会好走很多。
  这时,只见邵国皇帝又退后了几步,从怀里摸出一把匕首,左手指天:“今我邵国在此立誓,愿与苍国永修盟好,同进共退,有违此誓,有如此指!”
  一道寒光闪过,一截手指掉落在地上,鲜血四迸。
  “邵皇陛下……这又是何必……”
  杨沐叹息了一声,从邵国皇帝后退,摸出匕首的那一刻,他就约莫知道了什么,但是没想到邵国皇帝还真是豁得出去。
  看来,苍国确实是成了邵国最后的救命稻草。
  紧接着,他叫人过来扶着邵国皇帝包扎去了,有了这个誓言,苍国与邵国结盟一事算是铁板钉钉上的事,余下细节再商量也不迟。
  整个过程,都被阮国女帝看在眼里,眸子中异彩连连,感觉有些疑惑在一瞬间茅塞顿开。
  “好了,女帝看了这么久也该累了,不如就去找个地方坐坐,探讨一下细节吧。”杨沐一本正经。
  阮国女帝没有反驳,只是不发一言,率先向后宫的方向走去。
  其余的侍女,也不知道是得到了什么命令,守在后宫之外,不再进去。
  诸国皇帝动心,杨沐便顺势推进。
  “朕决定,只要是与我大苍有邦交关系的国家,在不损伤我大苍利益,不威胁我大苍安全的同时,朕愿意与之分享我大苍的各种武器,也就是说只要是得到我苍国认可的国家,就能够获得我大苍包括兵器在内的诸多物品。”
  此言一出,一些皇帝的眸子一亮。
  如果苍国的武器和水泥等战略物资可以当作寻常的货物一般贩卖,那么哪一国就都将有机会得到。
  换句话说,这给了一些军事羸弱的国家一个机会。
  只要舍得花大价钱从苍国购买武器和战略物资,那么何愁不能强大?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又是一个骑虎难下的事。
  如果敌国购买了武器,自己能不购买吗?
  如果敌国与苍国交好了,而自己能与之交恶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从而,就会像是比试一样,互相之间竞争追逐,一旦军队对苍国的武器产生了依赖,为了维持军队的战斗能力,就只能是源源不断的购买苍国的兵器了。
  在这些国家中,最吃亏的应该是阮国。
  众所周知,在此之前阮国与苍国的关系一向非常的密切,包括苍国内最先进的武器,譬如骑兵所有用的弯刀与步兵所用的朴刀等等,苍国都非常慷慨的卖给了阮国。
  除了阮国之外,就只有楚国和魏国在几年前因为战略需要,购买了一批。
  而其余的物资,例如大白纸和压缩饼干,或者是书本与雨伞之类的,民间的商队来往密切,两国都从中获得了实打实的好处。
  从某种意义上来,阮国就是在借势。
  借用苍国先进的技术,壮大本国的力量。
  这一点,杨沐非常的清楚。
  因为,在地球上的十九世纪时期,寻求对外扩张的日本也是这么做的,在其军工产业上,其实在尖端之处也非常的弱小,但就是通过不断的购买其余国家的装备,比如军舰和火炮飞机等等,迅速壮大己国,而后一跃成为亚洲的军事第一强国。吴国皇帝的心情,犹如黑暗中的一盏蜡烛。
  他明白,四周都是黑暗。
  但是不知道在前方的什么地方,肯定还会有希望!
  希望在哪里?
  会盟结束后,他连夜率领人马出城,快马加鞭返回国内。
  由于今日天气晴朗,所以道路也都通畅,在苍国内有水泥路和轨道辅助,出了苍国之后又有四通八达的商道,只是十几日的时间,他便返回到了吴国。
  一回到国内,便紧急召开了一次大朝议。
  商讨会盟之后,吴国的避难之策。
  一时间,国内人心惶惶,贵族势力纷纷外逃。
  吴国皇帝也不后悔,毕竟这个消息迟早要传到吴国,不如趁早平息负面影响好。
  于是,在几位皇族大臣的建议之下,吴国皇帝下令,以铁血手段接连杀了上千贵族,终于暂时止住了这一股外逃风。
  其后,就是振奋人心的策略了,散尽皇宫内库之财,赏赐给边关将士。
  同时,目标一致对邵国开战!
  此时,诸国皇帝都还在会盟商讨细节,周边各国的皇帝都好不在国内,这便给了吴国一个很大的可趁之机。
  策略一立定,立即开始了紧迫有序的运转。
  大军正在云集,头一件大事是任将。
  目下,吴国大将吴贲与楚国交战之外,其余的诸多大将也都有使命在身,原本一班齐整整的大将顿时显得单薄起来。
  反复思忖,吴皇接受了臣下的建议,赐几位遭受贬谪的大将无罪,重新启用。
  中军司马、幕府大将、统帅、先锋等等,任将之事方初告了结。
  第二件大事,是会同国尉府等相关官署,一一确定调兵事宜。
  自灭国大战开始,无论分合,吴军对外出动的总兵力始终保持在一个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当年所有的大军始终在关外作战。
  伐晋之打了一年多,因始终未出现兵力匮乏之困境,也就没有再行征发国人入军。
  目下,伤亡连同既往伤亡,新军兵员已经锐减三十万余,再减去留镇边疆的,主力大军统共只有二十万余,距预计的五十万大军相差尚远。
  故此,要调集五十万灭邵大军,实际上便是要以这二十余万新军为主力并聚合整个吴国的兵力。
  大举调兵关涉各方,须得皇帝亲自出马筹划并随时决断。
  丞相人等,由四方各出一名精干大吏组成一个聚兵署,依照四方长官商定的方略实施调兵,主要关塞守军,一律调出由副将率领的三成兵员,合计二万上下,另外的驻兵重地是拱卫皇都的,同样调出八成,最后总共合计,堪堪五十万大军。
  此后,一旦被外邦军队突破边关,吴国内再无抵抗之力。
  但是,他只能这样了。
  冒险一战。
  吴国皇帝给所有的发令官署都明白限定了时日,无论艰难险阻,十日之内所调军马必须开到指定大营,完成兵将统属之整编。
  第三件大事,备细确定兵器打造修葺与粮草辎重方略。
  吴**队的兵器装备经历了诸多大战,早已经残败不堪,此时便要凑出一套可用的兵器。
  根基疏浚完毕,已是十日之后了。
  此时,各国皇帝刚刚回国。
  譬如邵国皇帝,还在苍国皇宫。
  幕府人马辚辚上路。
  “诸位将军,灭邵之功,在此一役!”
  几日之后,幕府人马抵达南阳大营,


第398章

  吴国攻邵,算是一个很突然的决定。
  事关生死存亡,从上到下每一个吴国臣民,都非常清楚打赢这一战有多重要。
  消灭了这最弱的邵国,便有机会雄踞关口,不让楚国的王畿之军入关。
  吴国君臣很明白,吴国的处境很糟糕,在这种大环境下,没有一个国家会帮助吴国,同样的也不可能有一个国家,会放弃吴国这块肥肉。
  不说其余小国,就说楚国与莽国,甚至是阮国都不会善罢甘休。
  解决了晋国,这些大国可以高枕无忧,放心的扩张了。
  吴国当然知道,一旦诸国真的对吴国发力,那么吴国的生存处境将会变得极为艰难,几乎没有幸存的可能。
  唯一的希望就是,吴国能抵住最初的压力,表现出誓死抵抗的决心,让几个大国明白,吴国不是那么好灭的。
  这样一来,各国还舍得投入大兵力来侵夺吴国吗?
  是的,吴国在豪赌。
  赌的是,会盟之后各国不会就此安宁,赌的是几个大国之间暗暗较劲,急于对周围的效果扩张。
  比如,阮国的周围有临国、曹国、曹国、兰国等,这些国家可多要比吴国好灭得多,而且在地理位置上,阮国先解决掉这几个近邻,所带来的国力提升,远远比距离阮国遥远的吴国要好得多。
  吴国君臣料想,这场战事最大的变数就是阮国。
  阮国之所以在会盟中,赞同诸国攻灭吴国,无非就是看在吴国腹背受敌,被周围的诸国所不容,所以进来分一杯羹罢了。
  真正打起来,得不到十足的利益的时候,阮国会不会调转方向还不一定。
  然后,就是楚国那边。
  吴国和楚国是世仇,去年还因为坑了楚国一把,让楚国遭受了百年来最大的惨败和损失,所以压根就没有抱有任何和解的想法。
  所以,吴国的想法是,顶住第一波压力,待到阮国的意志动摇之后,就可以通过许诺给阮国一些利益,请求阮国退兵。
  那个时候,吴国再寻求与云国等几个在会盟上支持吴国的国家结盟,便是水到渠成。
  至于苍国那边,只能说可笑。
  会盟的时候,当吴国皇帝听到苍国皇帝的话,还是被吓得不轻,一颗心凉到了底。
  但是,在回来的一路上,吴国皇帝仔细思量,心里渐渐冷静了下来。
  会盟中,楚国对苍国的戒心那么严重,会让苍国有机会染指吴国?
  划分王畿之地时,苍国会舍近求远谋取毗邻吴国的城池吗?
  很明显,不太可能。
  楚国,一定会出于战略考量,对苍国所夺之地进行限制。
  这样一来,除非是真如苍国皇帝所说的那样,诸国到了撑不下去的那一刻,否则苍国还真不可能会出兵。
  于是,整个局势就明朗起来了。
  吴国君臣想通了这一点,几乎是欣喜若狂。
  在这之前,吴国的军队中,就已经弥漫起了这样的一种思想,虽然有高层刻意营造的成份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士卒们都很受用认同。
  于是,就为今天的谈话,奠定了基础。
  在大家看来,灭了邵国之后,战局就会明朗很多,吴国的希望还很大,仅仅是一个楚国,吴国还是能够应付的。
  即便是在这次危机中,失去一些土地城池,在吴国君臣的眼里,也是划得来的。
  当然,这是一种乐观态度。
  在吴国皇帝等少数几个臣子的心里,仍然明白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很多事情,都要归结在巧合之上。
  譬如,此时在帐内,吴国皇帝扫视了帐内诸位将军,继续道:“邵军若放弃陈地诸城,转而不断撤退,则我军兵分两部,主力进逼相持,既不立即开战,亦不能使其脱离,另分一军在后,一城一城接手整肃城防,巩固我军后方,待到邵国大军再无后撤之路时,我军再行整合,寻机与邵军决战!明白否?”
  “明白!”
  “可有异议?”
  “没有异议!”将军们整齐一声,没人犹豫。
  毕竟,大家都不傻子,皇帝陛下平日里根本不涉及军旅,现在布置得井井有条,显然是预先就与谋士大将商量好的,定然也没有应变之力,这个时候提出什么异议,万一皇帝陛下没有准备,应答不上来,岂不是打脸么?
  一来,可能平白地恶了皇帝陛下。
  二来,大战在即,全军最重要的是统一心思,此时若是把皇帝陛下搞懵了,以至于让整个战局出什么岔子,对全军不利。
  即便是有什么建议,还是私底下再说为好。
  “此战关乎国运,决战以总方略为上,但有异议,尽可明说。”吴国皇帝特意补充了一句。
  “扎实!可靠!易行!陛下雄才大略,臣等佩服!”
  “实乃吴国之福,避了此劫后,定要叫那楚国好看!”
  “灭了邵国,让诸国看看我吴国实力!”
  诸将义愤填膺,血气十足。
  “陛下,末将有话要说。”
  忽然,从靠近帘处站出来一位将军,拱手道:“陛下,当今天下诸国,目光都聚集在苍城会盟,听闻邵国皇帝并未归国,一应大小事宜,由先从苍城返回的太子储君及一应大臣决断,这正是我们的一个大好机会。”
  此话一出,诸位大将心思各异。
  有嗤之以鼻的,有认真揣摩的,有心里厌恶的,也有为之担忧的,不一而足。
  吴国皇帝眉头一挑,他刚才心里还暗暗有些窃喜,以为自己的三言两语,就调动了全军将军们的士气,没想到这个时候,跳出来一个反对的声音。
  不是说不喜,但是总的来说,心里还是有些反感的。
  那将军约莫四十来岁,叫什么名字他也不清楚,但还是问道:“将军请说。”
  “陛下!臣以为大战之中,软硬兼施,攻心为上!”那大将跨前一步,拱手高声道:“臣以为,陛下该派出大臣,前往邵城策反邵国重臣,许之以利,赤诚相待,趁此邵国皇帝不在国内的机会,正好大展宏图,若果真有成效,则我吴军可保存力量留待防守诸国入侵,又可得邵国财宝粮草,甚至可凝聚二十万大军为吴国所用,何乐而不为?”


第399章 吴邵之策

  保存力量,把邵国的兵力化为苍国所用?
  果真能这样,那简直是再好不过了,这样一来吴国将更加有希望应对接下来的危机。
  但是,这样真的有效果?
  会不会给邵国营造一个错觉,让邵国的诸多臣子以为是吴国心虚?后继无力?
  这是一个不可不思量的问题,眼下的吴国说得好听是在对邵国进行灭国之战,但是实际上谁都明白,这是吴国不得不战的一场大战,是一件万不得已的事。
  邵国虽然比吴国小,也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臣子,但是能看透这一点,不在少数。
  到时候,策反不成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就适得其反了。
  见皇帝陛下迟疑,诸将的心里也就明白了什么。
  作为将领,虽然大部分人都是糙人,不太会拐弯抹角,但是既然能爬到顶尖一批将领的位置,就没有一个蠢货。
  虽然,大家都不知道皇帝心里是怎么想的。
  但是,所有人中都知道,皇帝陛下心里一定是有什么顾虑,要不然不会一直沉思不决。
  别以为一个个军伍之人就个个都是直肠子,其实暗地里的勾心斗角并不少,揣摩到了皇帝这层心思的,心思就开始活络起来。
  一时间,有嘲讽的,也有打着劝说旗号不安好心的,不一而足。
  看得出,那位将领的脸色不是很好看。
  但却不是因为别人的嘲讽,而是因为自己的想法没有被采纳,十分的心痛。
  苍国,本是一个很弱小的国家,不就是在一次次的兼并之中,采用了策反等战术,一次次造成奇效吗?
  反观如今的邵国,明明整个国家都陷入了危难,好不容易出来了一个注意,且不说办法是好是坏,至少在皇帝没有正式做出决定的时候,诸将该沉默一下吧?
  可是没有,它被人一脚一脚地,践踏得一文不值,甚至本身就是嫉妒而刻意打压。
  这让他在心痛之余,不由得羡慕起苍国的臣子来。
  苍国,有明君呀!
  “此事,还须从长计议,吴国之策就是展现自身的实力,若是以劝降的方式夺得邵国,那便失去了本身的意义,没有威慑效果。
  吴国皇帝想了一下,对那将领说了一句。
  这句话,虽然有安抚的成分在,但是吴国皇帝也在心里暗暗将这位将领记在了心里,寻思着等下要详细了解,说不好能委以重任。
  那中年将领低下了头,微微叹息了一声,便不再言语。
  “重兵压强敌,陛下之方略堪称大智若愚!臣等今日方知灭国之大道,谨受教!”
  “陛下考虑周全,吴国之福。”
  “我等誓死报效,吾皇放心!”
  “此战,必灭邵国!”
  “必灭邵国!”
  各大将领们整齐地喊了一声。
  得此声,吴国皇帝顿时心下一热。
  这些将军们如果能够一致地认同今日部署,足以证明将士一心,将士同心如臂使指,何城不下何坚不摧?
  更重要的是,不知不觉他也感觉,此战已经胜券在握!
  心念及此,吴国皇帝对厅中将军们拱手,道:“诸位将军认可朕之方略,朕欣慰之至!诸将务必激励将士,同心一战!”
  “同心一战!必灭邵国!”
  举帐将军们,一齐大吼。
  第二天,诸般后援到位,大军亦休整就绪。
  吴国皇帝御驾亲征,下令大军开出大营,直入大道,隆隆进逼邵国边疆。
  早先的战略早已言明,除了不分兵不奔袭,北上进军大摇大摆,就是要教邵国将士和天下人知道,吴国在强敌环伺下,仍然有余力攻灭邵国!
  此时,苍国要支援邵国的事,早已经传遍了邵国。
  邵国朝野大为振奋,南下出兵收复失地的呼声弥漫了全国。
  邵国王室与世族大臣们亢奋不已,平日万难出手的各府私兵,忽然一夜之间变成了从来都受国府统辖的封地官军,一反常态地纷纷开出争相赶赴前线,一齐打起了邵国大军的旗号,誓死守备邵国边疆。
  粗粗一算,吓了邵国大将军公子安一大跳,目下连同原先军马,边疆竟然蜂拥聚集了四十万的大军!
  既有如此态势,自当趁势而上!
  公子安立即与诸将会商,决意整肃出一支真正具有抗吴战斗力的大军,不说四十万,只要精兵三十万,便有拒敌的把握!
  直到吴国聚兵的消息传来,公子安才冷静了些许。
  后方的大臣们,倒是非常的乐观,苍国的增援加上国内边境的兵力大增,让世族大臣们有一种错觉,那就是邵国终于要翻身了,从此以后可以高枕无忧。
  “各位,后撤吧。”
  大军幕府营帐中,公子安叹息了一声,他明白此时的邵国最需要的就是时间,等到各国反应过来,皇帝陛下从苍国返回,邵国之危才真正能解除。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而是早就几天前,他就通过书信,从邵国皇帝那里得来的消息。
  邵国,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邵国是生死存亡的一战,吴国又何尝不是?
  只不过,邵国需要的是拖延时间,而吴国所需要的,是把握住时间,步步紧逼。
  对邵国来说,等待苍国的增援就像是小媳妇等公婆一样,一时之间还真摸不清情况,况且苍国的主力现在正在晋国内,在会盟的成果尘埃落定之前,邵国是不太可能得到实质性的增援了。
  至少,要到几个月后了。
  所以,邵国不能与吴国正面大战,一旦溃败起来,那将是兵败如山倒的局势,只要边疆一败,整个邵国在吴国的眼中,就犹如平地一般,可以任意的驰骋,就如同当初的苍国,夺取洞国之地一样。
  然而,除了他之外,其余的诸多将领显然没有这个心思,所以在刚一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即就脸色大变。
  “大将军之策,末将不敢苟同!”
  “我等亦不敢苟同!”
  “我邵国士气恢弘,大家都寻思着一雪前耻,收复失地,大将军此时言及后撤,恐怕不妥吧?”
  “对,不能后撤!”
  不仅仅是一些世族家主,包括一些将领在内,也十分反对后撤之计。


第400章 后撤之计

  一名老将站了出来,他叫连器。
  这是邵国老世族中的一名将领,在军中颇有人脉,论资历与势力来说,并不比公子安这个大将军要差多少。
  而且,这次国内的世族纷纷组建私兵前来协守边疆,这十几万人,同样也代表着世族的利益,算是他这一方的人。
  无论是从国家利益,还是从家族利益上讲,在他看来后撤都不是明智之举。
  他看了看公子安,缓缓道:“我等之所以不敢苟同,是因为大将军错估了吴邵大势。吴国以一国之力而战诸国,兵力能有多少?末将算计,至多三十万而已!我军多少?四十余万!以四十万大军对三十万,大将军还认为吴国强大而邵弱小,岂不是大谬?”
  公子安眉头一皱,问道:“谁说吴军是三十万?”
  “斥候连番军报,大将军视而不见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