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皇戚-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连续三番坏吾大事。
  “阿、切!”
  远在南方的伏泉无缘无故的打了一个喷嚏,心中暗想莫非有人在想他?随后自嘲一声,继续带人往他的目的地走去。


第三百六十五章 枞阳小城
  舒县南方,大江北岸,大别山之东南麓,有一古老城池,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置县,属庐江郡,名曰“枞阳”。
  《左传·文公十二年》中曰:“楚子孔执舒子及宗子,遂围巢。”其中,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前汉武帝时在旧邑设县,以古国为名。
  枞阳之名,亦有缘由,因城池位于大别山之东南麓,而大别山内多枞木。《尔雅·释木》有言“枞,松叶柏身”,因其城位于大别山南,故名“枞阳”。
  至东汉光武中兴以来,枞阳因新朝末年战乱,人口锐减,所以被罢县名,并入庐江郡郡治舒县地界,成为了舒县治下在群山里一个逐渐被遗弃的偏僻小城。至今百余年来,县内人口才稍有增进,此刻的枞阳城也不过是一座户不足万,人口约近三万的小城而已,一点也未恢复昔日庐江大县的风光。
  自判决粮草被焚后三日,伏泉所率汉军一路南行,军队身后跟着一群百姓,靠着地图和当地向导,终于赶到了原本计划的预定目的地,便是前方已经渐渐出现眼前的枞阳城。
  望着前方越来越近的城池,伏泉心中不由舒了一口气,暗中为自己南行而庆幸,如果当时冲破山寨叛军的阻挡后,直接北往,朝庐江郡治舒县县城行军的话,定是危险不已,说不得要被叛军包围。
  哪像他们南行走枞阳这条路,一路上皆未遇到叛军,可谓是有惊无险的到了枞阳地界。而现在枞阳城头悬挂着的“汉”字大旗,清清楚楚的说明,这座城池并未被叛军攻陷,对于如今只有千余残军急需休养生息的汉军来说,真是一处宝地。
  一路之上,遇到不少逃难百姓,越靠近枞阳,百姓越多,询问之下才知他们都是叛军攻来,携家带口避难的舒县人。听闻叛军正与朝廷大军对持在舒县城下,他们因为心中那份故土难离的心情,便都就近暂时避难在舒县南方的枞阳地界,在险峻的大别山里讨生活。这里大概是城池太小,人口太少,叛军看不上,才会发兵劫掠,而他们也正好不用逃难它郡,就在此等待朝廷大军平乱成功,然后再回故土。
  起初,伏泉这支刚刚浴血奋战的汉军,因为满身血迹,还有衣服都因为扮作叛军弄得破烂,一旦也不像汉军的制式甲胄,甚至他们连一面“汉”字大旗都没有,所以被那些百姓误认为是叛军,还闹出一些不愉快的笑话。
  幸好,自己麾下几名探路的兵卒被百姓当做叛军擒拿,并未反抗,只是以理说明自己身份。待到那些百姓知道他们是随“戾龙”巴郡太守伏流川前来平叛的汉军,并且前夜刚刚夜袭叛军屯粮营寨,从而南撤后,因为那几名探路兵卒从始至终都未反抗,为了确认事实准确性,那些百姓派了几个壮汉前来和自己验证时,伏泉才知道闹出了这乌龙。
  当然,自己放出的斥候无法证明身份,可伏泉不同,毕竟他身上可是有大汉正统的调兵文书,以及官印等物,那几个壮汉明显是因为见过世面才敢来的,反复查验了伏泉文书、官印等物的真伪,这才带他前去解救了被困兵卒。
  后来,伏泉在听说那些百姓还准备等舒县之战结束,朝廷平乱后再回故乡,一番权衡,因担心叛军若是缺粮,四处搜刮,很可能攻打枞阳,便劝说众人随他去枞阳,这才有大军身后跟着一堆拖家带口的百姓的缘故。
  枞阳城毕竟以前是县城,历史又十分悠久,历朝历代都有建造维护,因此城池规模可一点不逊色中原一些大城。
  城门前,因为有着伏泉派去的前锋斥候,带着能证明自己身份的文书、官印为先导,此刻城外早已集结了一大堆人,城里的一众官吏闻知巴郡太守到来,纷纷出城相迎。
  伏泉见此自然不会装大架子,远远的就小跑前来,然后对诸人行礼道:“孤远来至此,当不得诸位如此相迎。”他现在身为客军,在这庐江郡内还是要低调的。虽然他贵为大汉亭侯,又是一郡太守,然而毕竟所谓“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他若是架子摆得足了,惹怒了对方,说不得这些地方官吏在一些事情上刁难自己,让他极为被动,因此不如把架子摆低一点,大家和和气气好办事。
  “见过伏巴郡!”
  众人一听伏泉自称“孤”,自然知道他的身份,连忙行礼,同时也对这位远来的太守好感颇多。他们之所以远迎而来,当然是为了支援刚刚血战的汉家大军了,同时也是有想见这位“戾龙”太守,毕竟人家前程远大,背后朝中后台又硬,自然存了不少结交的心思,否则,换一个名气小、家世低的外地太守,他们就算在县署里接待,也没有什么不妥。
  一番行礼客套,伏泉和城内诸吏互相认识一番,因这枞阳被罢县名,自然不可能有县令、县尉这些官职。城内最大的官也只有前任郡署安排的一名南部督邮在此主持日常事务,其他的也就是郡署的其他吏员,毕竟枞阳已被归入郡治舒县治下,理论上已经归郡署管辖,因此要治理也只有郡署派人过问了。
  入得城中,城内的数千汉民百姓听闻平定蛮乱的郡守到来,也是纷纷涌上街道争相观看“戾龙伏泉”,场面一时之间好不热闹。
  “
  一路上,得汉城的官吏们见城里如此热闹,纷纷拍着伏泉这上官的马屁,讨好着这位上任以来第一次巡视郡内的太守,特别是那得汉令,简直恨不得把自己能知道的好话全部说尽。
  看着那似乎年近五十的得汉令,伏泉想想也知道这人为何如此了,毕竟按照他这年龄,还在这民不过万的小城徘徊,官途可想而知。如此讨好自己,也是希望自己在上计时多给他一些功绩,起码等到告老时不用耗费在这山野古城了。


第三百六十六章 募丹阳兵
  自从黄穰率众起义围攻舒县以来,枞阳城内就是人心惶惶,生怕叛军南下攻取舒县南方的枞阳城,毕竟枞阳已不是大县,兵少人寡,叛军真要来几万兵马,他们还真不太可能能扛得住。
  其实若非是黄穰先前十分重视舒县的武库,这才让手下十二万余大军围在舒县城下,未分兵他处,再加上舒县和枞阳之间相处甚远,中间又有险峻的大别山余脉阻隔,恐怕此刻这枞阳城外也有几部叛军兵马前来夺城了。
  当然,叛军没有直接攻枞阳,这对伏泉来说却是极好的,毕竟一方面他火烧粮草往南撤退并无阻碍,另一方面带这残军来枞阳休整,也不需要有太多的心里压力。
  因伏泉此番虽然是有预谋刻意往枞阳撤退,不过事先为了保密,并未通知枞阳城内官吏,甚至他自己麾下的兵卒也没有告知,所以枞阳城中的官吏在知道三日前的那场火光漫天的大火竟然是伏泉带兵奇袭叛军屯粮处,火烧叛军粮草时,都是不断称奇,大赞不已。
  “君侯此功真有霍骠骑之风,黄穰逆贼此番定无幸免之理。”
  “是极!是极!贼军无粮,必自溃也,君侯真名将也。”
  “常胜将军,必伏巴郡也。”
  ……
  官场之中,吹捧拍马屁之事,对于伏泉来说,早已习惯,见怪不怪,只是笑着推辞,众人一副和和睦睦的往城内而去。
  入得枞阳城中,城内略显萧瑟,大概是此刻郡内贼乱汹涌,枞阳城内的街道上行人稀少,不过却是多了不少随意搭建的草棚,里面都住满了人。
  一问才知,这些都是舒县周围逃难来的百姓,只是他们和伏泉路上遇到的那些避难在大别山附近的百姓不同,逃到了枞阳城里避难。不过因为舒县四周逃难百姓太多,即使枞阳本来也是一个大县城,那庐江南部督邮也没有足够的房舍来安置这些逃难灾民,这才让他们在街道上搭了草棚,暂时居住。
  此时还是盛夏酷暑,这么做的话虽然有损城内形象,但是如今城外叛乱不休,如此做的话,倒也不失为一权宜之计。
  伏泉带领麾下汉军有着枞阳官吏带领,一路行走,众人入城后的安置场所早已有了安排,虽然枞阳已经被罢了县,不过原本的县署官舍以及兵营倒是依旧存在,正好可以安置伏泉及麾下一众兵马。
  沿路不少逃难百姓,见到伏泉这支衣衫不整的汉军兵士,多数面露惊恐,他们倒不是害怕汉军,而是以为叛军已经往枞阳攻来了,而伏泉这支兵马则是因为被叛军打败,逃到枞阳休整的。
  毕竟伏泉麾下汉军此刻的扮相实在不像是一支打了胜仗的部队,不说外貌,便是士兵的精神面貌,也因为连日不休的行军,把原本火烧叛军粮草的喜悦彻底给抹平了,显得十分没有精神气儿。
  街道上的百姓不少人因此大声喧闹,四处奔喊,颇有一种散播谣言的趋势,愈演愈烈,伏泉与身旁人面面相觑,没想到他这支也算是大战过后的凯旋之师,竟然会被人当做败军,说来也是让人感觉可笑。
  好在那庐江郡南部督邮见势不妙,连忙上前安抚,驳斥了那些散播的谣言,说明伏泉以及他麾下所率兵马皆是三日前夜袭火烧叛军粮草的壮士,这才稍稍止住了谣言。不过这显然不可能立即让百姓相信,纵然三日前,枞阳城里的百姓都见到城外远方那漫天的大火,但是谁也不能证明这火就是汉军偷袭了叛军后,烧毁叛军粮草所导致的,一切只能等城外逃难百姓陆续传来的消息,用时间来证实此事。
  只是,虽然如此,但总归是有了官方的“城池安全,并无贼军攻城”的承诺,这也让一部分人怀疑归怀疑,却也不妨碍他们闲的没事干,去做其他事情。比如,聚集起来,纷涌上街道争相观看“戾龙”伏泉,好好看看这位少年“名将”到底是什么样子。
  虽然伏泉立功其实不多,但无疑他自出仕以来,所立战功都是颇大无比,而且都以胜利告终。加上他那显赫的家世背景,对于一般百姓而言,这也就相当于名将了,即使这个“名将”可能现在还有些水分,不过这却无法改变百姓对他的看法。
  在这大汉,能引人争相注目的除了地方名士,也就只有名将可以如此了。当然如果你长得俊俏,肯定是可以引起无数少女怀春般的爱慕,但是和名士、名将这种,能让男女老少都通吃般的前来瞻仰,无疑前者显得十分有些不如了。
  枞阳当地十分尚武,那些闲的没事干的百姓听闻有“名将”到此,都来欢迎顺便看看热闹,场面因此曾一度有些混乱,毕竟对于古代娱乐活动少的百姓来说,能一睹名人的风采,也是一件不错的趣事。
  见此,伏泉也是感到无奈,他也知道原因为何,却是不好阻止,虽然自己这“名将”的称呼有些水分,比不得凉州三明之流,但自己的战功也是实打实的大,所以只能任由自己被当成后世的明星一般任人观赏。
  见到许多人看着热闹还带有羡慕的目光,伏泉不由苦笑,这一幕让他想到后世的追星族、脑残粉丝一类的事情,他可十分怕突然会出来几个听了自己事迹就搞出一些奇葩事情的百姓,那样他可招架不住。毕竟,在后世娱乐活动那么多的时代,还有无数精神空虚的粉丝为自己喜爱的明星干出一些奇葩事情,更何况古代这个娱乐活动十分匮乏的时代,谁知道会出现什么变故呢?
  不过,可能是伏泉多想,一路到了官舍,都没有他担心的事情发生,大概是古人太过守礼的缘故。
  入得官舍,在确认麾下兵卒都已安置在兵营,城内各式医匠都被征集前去治理后,伏泉便招来那庐江郡南部督邮,说明他接下来的打算。其实也没什么,无非就是“征募兵卒,救援舒县”而已,毕竟这枞阳附近,也是大汉朝出了名的出精兵的地方,而在此地被募集的兵卒,都有一个闻名的外号“丹阳精兵”。
  伏泉深知,自己麾下兵卒如果不好好补充的话,即使现在全员健康,也根本很难打的叛军,因为两军人数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下精兵出丹阳
  丹阳兵,顾名思义,便是指在大汉丹阳郡附近征募的兵卒,历史上袁术曾言“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对丹阳兵有着极高的评价,即使现在,伏泉也听过一些“天下精兵出丹阳”的传言,足可见丹阳兵之骁勇精锐。
  大概是由于丹阳当地多山,地形险恶,群山陡峭等等地理的原因,导致当地百姓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穷山恶水之下,自然锻炼了这些百姓的生存和战斗能力。他们尚武之风盛行,时常去山中打猎为生,极大的锻炼了他们的体魄和精神意志,这一点倒是和伏泉麾下的板楯蛮兵十分相似。
  加之由于南方境内山越异族时常出没,寻衅是非,更时有谋反之举,这也就间接造成了当地百姓为了自保习武磨砺自己的传统,自然而然就让当地的青壮百姓训练成一支只需要稍加训练,便可以成为一支意志坚定,战力凶悍的精锐部队。
  前汉飞将军李广之长孙李陵,进袭匈奴时,率领五千人抗击匈奴八万精骑,在援兵不至的情况下竭力死战,最后在手中无箭矢后,边战便退,只剩四百人撤回关内,主帅李陵被迫投降,副帅韩延年战死。以当时匈奴骁骑之勇,五千丹阳兵竟然能令单于丧胆,几乎要撤退,最后探知李陵无援才敢进攻,丹阳兵之精锐善战可见一斑。
  即使是后来汉末崛起的军阀里,就有不少人是依托丹阳兵起家的,比如陶谦、孙策,至于其他著名战役里,丹阳兵出没的身影也不计其数。甚至于后来的东吴,担任丹阳太守者,在孙氏臣子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像诸葛恪掌权时期,他能肆无忌惮的很大原因就是诸葛恪时为丹阳太守,手握东吴精锐重兵。
  伏泉自从焚粮撤退以后,便一直想要扩充部队,毕竟黄穰所部粮草在自己夜袭之后,存粮绝对不多,他不趁着这时候去攻黄穰,那就绝对是脑子抽了。
  趁他病,要他命,这是战场的一贯准则,所以在撤往枞阳的路上,他就决定征募兵卒了,终归后世鼎鼎大名的“丹阳精兵”,后来三国鼎立的刘、曹、孙,哪一家不都有一支这种部队,他现在近水楼台,不招募一些,也对不起自己不是?
  当然,虽然说是说丹阳兵,其实也不一定都是丹阳人,因为造成丹阳兵强悍的是因为他恶劣的地形原因,而南方多山,山脉蔓延不绝,所以像是丹阳郡附近的庐江郡、九江郡、豫章郡、广陵郡等地,靠近山地的兵卒也都适合做一直精锐步兵的。
  现在伏泉身处庐江郡靠近丹阳郡枞阳,境内又是连绵不绝的大别山余脉,达到伏泉要求,适合条件可以招募的百姓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又因为这些百姓生活多数穷困,参军后可以得到不少赏赐,加之境内叛贼肆掠,所以也都乐意征兵,在伏泉发出招兵信息后,短短一日,便有数千人愿参军,可见“丹阳兵”能在汉末那么出彩,可不是没有缘由的。
  对此,伏泉在仔细筛选,用了两日功夫,依旧用当初挑选板楯蛮兵的标准,以“披重甲,持大盾刀矛,携劲弩,带十日口粮,半日行百里”来挑选了千余兵卒,合自己原本麾下兵马里,其中还能再战者共三千人。
  兵贵精,而不在多,这是伏泉的一贯准则,其实若非是时间不够,等到其他远处闻讯前来应募的百姓前来,估计能符合条件的人还有更多。至于募兵所需的钱财,枞阳这小城自然凑不出来那么多,伏泉只是从其府库取来一部队暂与成功应募百姓,剩下钱财都是打了白条,盖了自己官印,承诺平乱之后,让庐江郡署府库,补回亏欠。
  这招效果很好,毕竟伏泉可是用官印来打了白条,自然是在有政府公信力以外,还有自己的个人清名。终归如果平乱之后,伏泉和庐江郡官署不兑现承诺的话,庐江郡官署或许关系不大,但伏泉自己的名声可就会臭了,所以那些成功应募的百姓倒也不怕伏泉耍赖。
  至于庐江郡郡署那边平乱后,会不会答应自己这看似有些无理的要求,伏泉却是不太担心。毕竟,论公的话,自己有着刘宏的命令,大军所需钱粮由沿途州郡补给,现在自己休整要钱要粮,庐江郡署就是砸锅卖铁也得给自己凑齐;论私的话,自己和现任庐江郡太守陆康渊源颇深,而且自己舍了荆州叛军,远奔庐江支援,也是受了他邀请。再加上自己是助陆康平乱的,在公在私,这庐江郡署都得给自己把这欠下的钱粮还了。
  枞阳城西,有一座巍峨大山,名为达观山,山巅之上有一块平整巨石,上面有两块天然痕迹,酷似一双大脚印,名为射蛟台,这石台名气颇大,相传为前汉汉武帝在此用箭射蛟龙而得名。
  相传前汉元封五年,冬日,汉武帝出驾南巡,他沿江而下,抵达枞阳时,忽见江水泛滥成灾,波涛汹涌。汉武帝登上枞阳江岸边达观山,他怀疑江中有蛟龙在兴风作浪,于是捻弓搭箭,射向江中,顿时风平浪止。当时汉武帝非常兴奋,即兴《盛唐枞阳之歌》记载此事,后人因此事便为这石台取名为“射蛟台”。
  此时台上有一年轻将领正带其他几名将帅看着台下的滚滚江水,议论军事,现在距离汉军在枞阳休整,已过三日。
  现在在这射蛟台上议论军事的几人不是别人,正是伏泉和他麾下的几名心腹将领,看他们此时的脸色,却是极其不好,想来前方战事十分不妙。
  “君侯,斥候来报,黄穰贼军三日以来,麾下各部轮番围攻攻舒县,昼夜不息,攻势甚急,据闻贼军已有数次攻上城头,皆被陆庐江带兵击退,如今情势危如累卵。”
  “元封五年冬,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摘选自《史记·孝武本纪》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摘选自《汉书·武帝纪》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唐润泽。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摘选自《汉书·武帝纪》


第三百六十八章 终是屠城显本心
  阵阵江风卷起千堆巨浪,射蛟台下,波涛汹涌,令人不由神往数百年前,汉武帝巡狩登台至此,望这滚滚江水,神情激动之下射箭入江的情景。
  当然,即使这江水再令人有鉴赏兴致,伏泉几人也不可能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射蛟台下,讨论这无边风景。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讨论舒县的局势问题,毕竟黄穰的叛军并没有按照伏泉的计划在走,在粮食被烧之后,反而还继续攻城,着实出乎伏泉的意料之外。
  “黄穰此獠军中无粮,此刻应士气尽丧,何以不退?”心中疑惑繁多,伏泉不由得问道,如今叛军无粮,按理应该就此退兵,搜集粮秣,再作它图,可是现在黄穰反其道行之,不仅没有退兵,反而连续数番勒令大军拼死攻舒县,这就很奇怪了。
  话语说完,身边其他几名将领都是面面相觑,纷纷摇头,沉默不语,一看就明白他们也不知黄穰为何如此,当然就算是他们想破脑袋,估计也想不到是黄穰用了以土为粮的假象暂时安抚住了麾下叛军。
  若是知道的话,那么此刻黄穰如此死命强攻舒县的原因也可以猜到了,无非是想拿下舒县,夺了里面的粮食和兵器,从而壮大自己,同时也可以掩盖叛军粮食紧缺的真相,毕竟舒县说到底也是一群之郡治,粮食是绝对有不少剩余的,完全可以弥补他粮食被汉军烧毁后的恶劣影响。
  “哈!”
  “杀!”
  “哈!”
  ……
  射蛟台后方,一阵富有节奏的响亮的喊杀声由远及近传来,声音很有气势,打断了伏泉的思绪。不过这样也好,既然想不通,那索性不想,大不了自己按照原定计划的日子提前支援舒县便可。
  想到此处,伏泉便招呼众人下了山,往射蛟台另一侧的山脚,循着那喊杀声的方向而去。很快,几人走了不少路后,便看到山脚下的一块空旷的土地上,此刻正有数千人在挥舞的手掌的兵器。
  这些人不是别人,正是伏泉麾下新近补充整编的三千兵卒,伏泉并未让他们在枞阳城内训练,因为听闻枞阳城射蛟台之名,伏泉有意来此地看看,顺便也麾下兵马带到此地拉练。
  枞阳城内的兵营虽好,但毕竟枞阳除了县名后,一直未加修葺,只有偶尔城里的两百郡兵会在那里训练而已。在那里训练人数好还无所谓,但对于伏泉的麾下的三千兵卒而言,无疑不是太好。因此,为了省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节省训练时间,伏泉便顺路将他们带到此地训练。
  此刻,这些兵卒因为枞阳府库兵甲不足,导致有大部分新募的兵卒只穿着简单皮甲,或者根本没有甲胄,就穿着布衣而已,虽然如此,但是却丝毫不影响他们训练的精神面貌,他们手中所用的各式兵器被他们舞的虎虎生威,显然这三日以来的训练已初有成效。
  汉军兵卒还在叫喊训练,那边为首的一个青年将领见到伏泉几人连忙跑到他们身前,行礼道:“见过君侯。”
  “嗯。”伏泉颔首,随后对着青年将领道:“公明,兵士训练如何?可行军乎?”
  这青年将领正是徐晃,论及自己这次出征所带将领,在练兵这一点上,无疑徐晃最有心得,所以伏泉便安排他来主持那新募集来的千余兵卒的训练和补充入各部兵马的事宜。
  徐晃听后回道:“回禀君侯,各部行军当无碍矣,唯战阵尚未磨合,恐与敌军交战,难以列阵……”
  “甚好!”伏泉打断了徐晃的回话,在确认自己部队可以行军后,他便打断开始下一步计划,只见他对身边众将道:“舒县被困多时,孤心难安,今日孤欲出兵讨贼,不知诸君可有异议乎?”
  身边众将听后相互对视一眼,随即齐齐拜道:“君侯有令,吾等敢不效死。”开玩笑,对他们这些武将来说,有军功不去捞,有仗不去打,那简直是暴遣天物了。即使现在他们就三千兵马,而且半数以上都是新募集的百姓,可这又如何,他们是汉军,是大汉的精锐,就算是前方有百万大军对阵,他们也不怕,也会誓死带人冲锋,这是他们身为大汉臣子的责任。
  其实,伏泉对此也是有考虑,在他看来,现在只要自己麾下兵马能够保持高强度行军不掉队的话,就可以了。因为以少击众,汉军想凭着军阵一点一点和叛军磨,显然太过勉强,最终多数结果都是两军陷入乱战而已,既然如此,他还需要什么军阵,只要在适当时候,突击叛军,和他打一场血肉乱战便好,而且现在舒县情势紧急,也由不得他拖延,至于这样打的话是生是死,也只能看天意了。
  “善!”伏泉大笑一声,随即看向最靠边的严颜道:“希伯,率精骑并本部兵马为大军前锋。”
  “末将领命。”
  严颜先是一愣,他完全没想到伏泉这次会点他的将做大军先锋,不过很快反应过来大声应诺。
  当然,做了大军前锋的严颜是高兴了,可伏泉麾下其他心腹将领就不高兴了,那边黄忠、关羽看向严颜的眼里就有一丝愠怒,像是被谁抢了心头肉一般,甚至连徐晃这个生性沉稳的年轻人,面色也不自然。
  对此,伏泉并未挂在心上,自己是他们的主君,如何命令他们只能接受而已,稍后他转头继续道:“传令枞阳诸吏,速备齐大军十日干粮,午时运至,其余诸将,各领本部兵马,随孤进军。”
  “诺!”
  众人自然不敢违逆伏泉,纷纷行礼告退,各自整理本部兵马,准备行军出征去了。
  看到麾下诸将面带各式表情离开,伏泉心中不由感到有趣,他选择严颜为大军先锋自然不是随意选的。盖因前方偷袭叛军粮草,关羽、黄忠都因为阻击受伤不小,其中关羽伤势最重,虽然现在伤口都已好了不少,但他们毕竟是有伤在身,伏泉本着减轻他们负担的意思,还是决定暂时留他们在身边,同时也存了一些其他后来投靠自己身边的诸将,一些立功的机会的心思。
  午时时分,在接到一骑所送的文书后,在枞阳城的庐江郡南部督邮不敢怠慢,连忙命令麾下诸吏,备齐三千大军十日所需粮草,征集了一些民夫运至射蛟台处。
  随后,只见得伏泉麾下三千兵卒,在各自取了够自身所食用十日的干糒背负后,便在伏泉一声令下,往西南方快速行军而去……
  伏泉的军队向着西南方的舒县驰援,而此刻的舒县城外,早已是伏尸遍野,狼烟遍地,汉军与叛军都是死伤无算,一场战役打得极为惨烈。
  舒县毕竟是庐江郡郡治,城高墙坚,加之又在南方,自然城池四周都挖了宽大的护城河,对于叛军来说,攻城自然是极为不便。然而,别无它法,除非叛军不想攻城,不然只能用人命来填平。
  这护城河宽约有十仗有余,黄穰从一开始奔袭舒县,到近日围攻,为了填平这护城河就已经有数万人因此而死伤,可以说叛军每进一步,都是付出了血的代价。
  叛军主帅黄穰策马。将数百骑立于南门,身后有三万余兵马相随,其余三门,除了北门外,也分别有两万兵马围攻,典型的围三缺一的战法,就是为了攻破黄穰心里的这处眼中刺。
  当然了,舒县北门看似没有人攻城,其实在北门外三十里的一处山林里,黄穰还安排了一万兵卒埋伏。对于这座让他损兵数万的城池,黄穰怎么可能会放过里面的官军,他能靠着汉蛮两族的泥腿子崛起,除了有一定学识以外,也是深知如何让自己麾下的兵卒兴奋,增加战斗力。
  每每破城,黄穰都会让麾下兵卒洗劫高官富户,地方豪强大族,一边用于养军,另一边则就是为了让随他起义的兵卒发泄而已,这也是古往今来许多农民军起义的固定发展方式。而这样做的结果,无疑会导致大多数起义的军队,成了流民军队,打一处换一处,破坏当地生产,如果是王朝末世还好,说不定还有其他机会,但大多数的结果,也只有一个,那就是部队最终被中央正统王朝覆灭。
  黄穰麾下的叛军也就是如此,不过,因为打着“推翻暴汉”的旗号,他自然不能对普通百姓下手,只是强制拉他们做壮丁入伙而已。转而将兵卒倾泻负面情绪的对象,变成地方大族,彻底加剧了社会阶级的矛盾,这样做的结果固然是让叛军战力不断提高,战果辉煌,同样也让各个地方大族视叛军如猛虎,以死敌的方式对抗,并且支持地方官署。
  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