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皇戚-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这种思想可爱,但也可恨,毕竟正是因此才会让民间任侠之风昌盛,游侠恶少年随处可见,稍有结怨必是刀剑相向,不死不休,无端端的为社会增加了不少隐患,甚至也危害不少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少黑恶势力便是由此而生。
闲话说的远了,对比大汉整个社会,像杨璇这样看得开、想得通透,不因桓帝间接害了其亲兄之事而怨恨大汉,报复皇帝的人,真是少之又少。若是正常之人,随着大汉掀起党锢,迫害士人,早就因为几番仇恨之下,各种名义避仕,普通的如此,而偏激的就应该像后来的袁绍那样,隐忍数年,最终一招得势,颠覆大汉天下了。
但这杨璇和那些人不同,反而不因私仇而混公事,不仅入了汉朝朝廷为官,甚至做到秩比两千石的一郡太守之职。虽然零陵郡并非大郡,此时人口稀少,可是治下也有数十万人,而且他这官职可不是宦官亲属门生那样,靠着美言和贿赂皇帝得来的,是他一步一步为官亲政得来的,足可见这位的能力有多厉害。
以杨璇和大汉的紧张关系来讲,若杨璇真的像他那样不记恨汉室,反而因为赵凯无能,没有拯救江夏百姓从而怨恨这阉宦党羽的话,不得不说他可真是一个大汉忠臣,简直说他是楷模级的人物也不一定。
不过,具体杨璇如何,能不能与之结交,还是需要时间去观察。因此,在感觉谈得差不多时,伏泉便不再谈,而是转移话题,匆匆说了几句,便礼送杨璇。
杨璇也是知趣,知道他们谈得不少,伏泉点了话头便不推辞,潇洒离去,一点也没有不满之色,名士之风尽显。凭白让伏泉有种感觉,感觉自己不知礼数一般,竟然强制驱赶了客人离去,有种十分不知人情往来的意思。
至此,伏泉稍安,杨璇之事他虽依旧起疑,但毕竟无证据,暂且相信他对自己无害。若如此,那么仅仅一个赵凯还不至于让他心中忧虑,想着出走,毕竟说穿了赵凯不过是一个靠着宦官势力爬上来的狗而已。在如今天下都在注意江夏平乱的事情时,他要对付自己除了使一些旁人看不到的背后手段以外,也没有其他办法,毕竟,真要传出两人正面不和的事实,这赵凯自己也拖不了干系,皇帝绝对不会容忍一个在这种平乱时候还想着争权夺利的人继续待在这荆州刺史的位置。
念及此处,伏泉大定,开始思索攻城事宜。这荆州军对他不是龙潭虎穴的话,他自然要想着如何快速攻克鄂县了,毕竟刚才军事会议上,那文姓武将所提的攻城方案就非常好,如果按照他的法子攻城的话,这江夏叛军令汉军头疼的火油之物倒是没有那么可怕了。
想干就干,对于这类事情伏泉一直不会做过多犹豫,当下就召集了麾下文武前来商议。不一会儿,伏泉麾下文武心腹聚齐,脸色皆是怒气未消,显然还是为今日自家太守被荆州那帮无能兵将围攻而愤愤不满,只是同为汉臣,他们又是客军,再有赵凯这个权利比伏泉大的地头蛇在,他们也只能受这闷气,真是受罪。
看着麾下文武的脸色,伏泉自然清楚他们所为何事,并未细问,而是直接说道:“今鄂县难破,孤细查之,欲以土挖地道之法,奇袭鄂县,诸君可有异议?”
帐内诸将听后皆是露出愕然之色,显然十分震惊不解,不知为何自家太守还要去攻那鄂县,毕竟今天荆州军那帮混蛋可是根本不留情面的威逼他。按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他们乃是客军,只是奉命来平定叛乱的,去哪里都一样,何必在这掉着,帮这些荆州兵呢?就让他们在这鄂县寸步难行不是很好,到时候他们去其他地方破城立功,好好打一打那赵凯的脸。
当然,他们心中这样想着,话语里也没有藏着噎着,在震惊之后,纷纷叫喊起来,都是情愿离开也不帮这赵凯破这鄂县县城,帐内顿时一片群情激愤,让伏泉暗叹自己这些年善待他们没有白费,以后他们对自己的忠心可见一般。
不过,他们的叫喊没有多久,就被伏泉的一句话呛住,只听他说道:“孤可不欲赵凯得功,此鄂县城,吾巴郡兵自破之,岂有荆州兵分功之理!”
第三百二十三章 汝子文聘乎
翌日,夏日的江夏难得有不少凉风,让不少士卒更愿意出了营帐游荡,而不是躲在营帐里甚至营寨阴凉处避暑。
汉军大营,来来往往的荆州兵懒散的游走,不过多数人走到益州军的营地时,却是有些奇怪,因为这益州军的地盘明显少了不少人,好多营帐空空荡荡的,如果不是见到益州军还有人在营地巡逻,他们还以为那位昨日被刁难的巴郡太守待人灰溜溜的逃了呢!
也是,任那位外戚太守再厉害,到了他们荆州地界也得低头走,不然就得受排挤。显然,昨日伏泉开军事会议被故意刁难的事情早就被传了出来,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特别是这种类似于大佬之间争锋相对的言语冲突,更是那些底层士兵乐意听到的消息。
营地里益州军缺人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汉军营寨,就在荆州军高层都在疑惑伏泉到底意欲何为时,此时的他早已带着麾下兵卒在营寨外十里的一座隐秘树林里挖坑了。
既然决定挖地道了,伏泉当然不会拖沓了,在宣布他要挖地道后,便与手下众人商讨计策。毕竟挖地道可不是嘴上说了一句,就能立马决定下来的事情,且不说这是伏泉今生第一次做,甚至他麾下也没有一个有这方面经验的将领,需知各地土壤不同,受限于土层、土质的问题,冒冒失失的去挖,说不得选了一个极差的地点,最后派去挖地道的人没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地道塌方了,这不是凭白让兵卒送命吗?是绝对不可取的。
最终,在寻遍麾下诸将没有一人适合担当此职,就在伏泉自己都因为没有合适将领准备放弃此职时,关羽提议去寻那提出用地道之法攻城的文姓将领后,伏泉这才眼睛一亮,直接带人夜寻其人。
如今,指挥这树林里三千余板楯蛮兵挖地道的就是那文姓将领,一番认识,伏泉得知,此人叫文尚,那是荆州南阳郡宛县的一名司马,此番朝廷命令荆州郡兵合兵平乱后,受征召带兵前来的。
当然了,这文尚一开始听说伏泉要他帮忙挖地道,心里虽然有些意动,毕竟这事情成功率很高,做成了便是大功一件,但是嘴上却是拒绝的。
原因无他,现在明眼人都知道荆州刺史赵凯和伏泉不对付,像文尚这些在赵凯地下混日子的将领怎么敢去得罪自家上官,事实上整个荆州军集团现在都是如此,不敢和益州军有太多接触。不过,异类也不是没有,那一直和刺史赵凯不合的零陵太守杨璇不就是如此,天天和伏泉密会,也不知道整天两人谈了什么,据说刺史赵凯为此对着身边谋士大发了不少脾气,但终究因为手上没有杨璇的把柄奈何不了其人。
伏泉最初看到文尚模样,心中便知其人定有能力可挖地道,而观察到他面色犹豫的模样后,略一思索便知其人心中畏惧何事。
只是,山人自有妙计,伏泉心里对此自有定论,文尚怕的是现管他的赵凯,毕竟后世有句话说得好,现官现管不是?除非是皇帝刘宏亲自来了,这文尚才不会赵凯,不然无论是谁来,在文尚眼里都不如赵凯的命令有用,终归其他人来即使权利大,也只能一时的命令他和限制赵凯,可是只要那人一走,身为地方土皇帝的赵凯,有不知道多少种方法对付文尚,因此这文尚可能因为伏泉的家世身份就听命帮助他吗?
不过,即使文尚在怎么坚持,当伏泉诸般口舌之后,又许诺出此番战事结束,便在车骑将军宋酆面前帮他谏言,招其入京,随宋酆博一个大好的前程后,这文尚终于抵不过伏泉话语里的诱惑,屈服妥协了,今日一早便拖了副司马管理本部兵马,自己出营帮助伏泉规划挖地道事情。
之所以文尚答应的这么坚决,其实很简单,因为伏泉给他介绍了一个赵凯都不敢惹的好靠山,当今天子的岳父,外戚车骑将军宋酆。以宋家如今的权势,明眼人都知道赵凯根本不敢招惹他们,甚至他背后的宦官势力也不敢轻易招惹宋酆。
后顾之忧已解除,甚至伏泉还许诺帮他在禁军中谋得一官半职,这文尚还有什么理由拒绝,是个人都清楚在地方郡兵任职和在禁军任职那个地方升迁的机会大,福利更好,更何况文尚待的还是除非天下有巨变,否则根本不会有任何乱子的光武帝乡。
树林里,文尚四处勘测一番,便大致安排了在哪里挖地道,同时叮嘱了挖地道的注意事项。而伏泉也是严令麾下将帅兵卒千万要小心,终究是地道土方挖掘,即使是后世有着那么多精密仪器,科学方法挖掘,还是经常事故频发,更何况是在汉代,他可不希望真的出了一次性凭白损失无数兵马,毕竟他手下的都算是百战精兵了,损失一个伏泉都十分心疼。
经过了解,伏泉知道其人也算戎马半生,军旅经验十分丰富,而这挖地道却是他在军中自学的一番技艺。毕竟这文尚在外貌上虽然长相魁梧,不过武艺却不是十分拔尖,相比较猛夫之流的蛮力解决,文尚更崇尚凭着智慧应变战场,因此自幼便犹爱读兵书,对于兵书里各种战法都爱钻研,而这挖地道的方法就是文尚自己平时钻研所得。
“文将军,依将军之见,孤这地道需多少时日方可速成?”随着伏泉一声令下,树林里各部兵马依次行动,浩浩荡荡的地道挖掘工程就此开始,想到自己也是时间紧迫,伏泉便向文尚问道,对他而言地道挖掘成功的时间越早越有利,自然十分重视。
“君侯莫慌,此地据鄂县约二十余里,末将曾与吾儿文聘测算挖掘时日,若依此三千兵马挖掘,昼夜罔替,不出意外,三日内当可至也。”
这边文尚话语说完,伏泉却是根本没有听进去完全,而是惊呼道:“汝子文聘乎?”
第三百二十四章 鄂县听瓮
文聘,这个名字在文尚口中听到,最初伏泉也只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毕竟哪有随便找个军官帮忙,就能碰巧捉到他儿子是后世名将的,这运气放后世岂不是随便买张彩票都能中大奖的节奏吗?
只是,很明显,伏泉低估了命运这个无巧不成书的安排,经过再三确认,伏泉确定这文尚肯定就是后来那位曹魏大奖文聘的父亲。毕竟两人同样是南阳郡宛县人,而且据文尚所说文聘现在也只有十岁,按照年龄也差不多符合后来文聘的年龄了
看来这文尚还不能按照自己本来应付了事的态度对待了,不好好把握这个潜力股,伏泉肯定要抱憾终身。当然,对于文聘的突然闯入生活,伏泉也只能说命运总会时不时的给你冒出一段惊喜,只是你很难把握到他的脉而已。
闲话少扯,文尚将诸般事宜安排好后,便告辞离开了,他虽然答应帮助伏泉,可是在没有得到真正官位晋升的报酬前,当然不会真的全心全意的待在伏泉身边,万一伏泉把他卖了,他帮了伏泉,而伏泉不兑现承诺,他不是要被坑死?
所以,文尚依旧要速度回营地,起码现在除了伏泉的益州兵马外,可没人知道他来帮忙的,他甚至骗了自己的副司马老友,用的出营理由却是说他得了上面吩咐出营有要事执行,这才出来的。因此,他只要不是太长时间不在,快速回营的话,倒是很难有其他人发现。
对于文尚这么早便要离开的想法,伏泉自然心中明白,也未强留,毕竟如果再经过专人指点,自己麾下这些兵卒连来回挖地道都做不好的话,那伏泉不如让他们自裁来到。
而且此时留文尚在树林这里用处也不大,倒不如让他回营,一方面让他宽心,另一方面也让他明白自己不会害他,相信文尚自己也明白伏泉早就看穿他的用心,只是没有揭破而已,一切都是伏泉为了博取文尚这潜力股所做的准备,伏泉相信这样下去,终会让文尚归心,信任自己。
未久,就在这片偏僻树林中,伏泉麾下的巴郡兵正在各部军官的亲自带领下,悄悄的挖掘一条直通鄂县城墙的地道。
在地底下挖一条长达二十余里的地道,且要保证地道在挖掘过程中不能偏,无疑是一项巨大且十分精细的土木工程。这项工程对于常人而言却是极其困难,伏泉本以为挖地道只要按照方向挖很容易,可是中途连番几次变故出现,却是让他感受到其中的困难。
鄂县县城周围水道纵横,而且县城周边没有多少丘陵,地形多是平原地带,所以地下积水甚多,这让挖掘工作添了不少困难。而且地道中的水不可能被排干,因此所有在里面参与挖掘的汉军兵卒都几乎是双膝浸在水中。好在伏泉麾下的兵卒皆为自小习惯于行走山林的板楯蛮兵,他们走山林水路也是走惯了,倒也没有太多怨言,而且虽然地上有水,但却不是淤泥之地,黄泥之土相当结实,几番原因相加,这才让挖掘的工作得已继续进行。
不过,这些还算好的,真正让伏泉担心的是地道挖歪了,因为毕竟是第一次挖地道,他麾下的兵卒自然不可能有那种指哪挖哪的神奇经验,中间出了好几次错误,浪费了不少时间。
终于,在付出几次地道挖偏重新挖掘的代价后,汉军兵卒在四日后,最终将地道挖到鄂县城外三里处停止。期间很幸运的没有发生地道塌方的意外,倒是让伏泉感叹自己这些日子运气果然是不错,虽然时间比预期花的多了,但终究没有多增加什么伤亡,也算是可喜可贺了。
当然,之所以在鄂县县城外三里处停止挖掘,倒不是地道不能挖了,而是鄂县县城的守军有些异常,因为每日被伏泉派出监视鄂县城头的斥候传来消息,鄂县城头的兵卒似乎安装了不少听瓮,这一下子就让伏泉脸色阴沉,没想到竟然被发现了。
所谓听瓮,其实算是古代的最原始的窃听器。它是一种口小腹大的罐子,使用时将听瓮埋在地下,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有侦测需要时,侧耳伏在上面,“听”出周边的动静。需要的情况下,则直接让专业情报人员坐于瓮中,听辨声响,这叫“罂听”。当然古人为了减少情报失误,常会培训盲人来执行“听”任务,因为盲人眼睛不行但听力往往超强,方圆数十里的动静都能通过听瓮听出来。《墨子·备穴》中对听瓮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说明,而听瓮在古代战争里,在对付隧道攻城战时,最为神奇。
而后来查明被叛军发现的原因时,伏泉才知道自己大意了,他忽视了叛军也不是傻子,任由汉军兵卒围城而没有丝毫作为。虽然叛军在野战可能因为装备人数等问题打不过汉军,所以一直龟缩在县城防守,但并不代表他们不派人侦查汉军,毕竟一队人马或许很难从被围困的鄂县城出来,但是单独的几个人却是非常容易的,只需要小心谨慎些,出来侦查一些情报其实并不难。
最初,为了不被鄂县城上的叛军发现,伏泉麾下的板楯蛮兵们挖掘地道时,所挖出的泥土都是被伏泉命令用衣服等物包住,然后一包包的往后运到树林远方挥洒填平,而不是直接被堆在地道口上,因为他害怕树林里扬起的烟尘会让城上的叛军惊疑。
与此同时,一根根用于支撑地道的木头,也在麾下兵卒的掩护下运进地道中,为了掩护自己的图谋,伏泉也没有就近在这树林里砍木头,毕竟真要这么做,不是主动告诉鄂县县城的守军,这树林里面有异常吗?伏泉可不会做这种主动送人头,帮对手升级成神的傻事,真要那么做,与送命何异?
可是,纵然伏泉如此小心,但还是被叛军派到树林外侦查的斥候发现他们的真实意图,最终泄了密,摆在伏泉面前的难题又多了。
第三百二十五章 断柱破城法
挖掘地道的树林外,不时有披坚执锐的板楯蛮兵来回巡视,人数比之前几日多了不少。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再犯被鄂县守军窥视到树林里面的情况,另一方面却是为了阻拦汉军营寨里荆州军前来打听树林里的情况,毕竟这树林能被汉军大敌的江夏贼子侦查到虚实,那营寨里的汉军友军不更能有办法查到,因此为了保护自己的意图不为人知,伏泉只能加大了巡查人数和力度。
伏泉既然打算自己单独拿下鄂县城,不给赵凯一点分功的机会,自然不能汉军营寨知道自己的图谋了。这些被他抽调来不在地下挖地道,而出来巡视的板楯蛮兵,大大的加强了树林里的安全,一时之间倒也让得了命令前来查探伏泉意欲何为的荆州军难以侦查到敌情。
当然,总是待在树林里,而不让荆州军自己在做什么,总会令人起疑,对此伏泉只对外言道,军队在打造攻城器械,需要树林里的树木为原材料而已。
对此,赵凯手下的荆州军自然是不信的,毕竟你打造攻城器械,也不至于几千人打造几天都没造好吧?而荆州军也有能人,虽然查不到伏泉麾下部队具体在做什么,但他们也调查益州军在树林里所建的攻城器械根本在这三天里没怎么修建,并且益州军的兵卒都像多日没睡眠一样,一点精神气都没有,这哪里像一个要破城的部队的样子,除非主帅脑子抽了,不然怎么也不可能带这支部队攻城?
不过,荆州兵信也好,不信也罢,伏泉的兵马就在树林里却是不争的事实,甚至是他本人也在树林里,汉军营寨也只留徐晃带着数百兵马留守。即使赵凯想亲自登门找伏泉一叙,也找不到他的人影,更不论荆州军召开的军事会议,伏泉也根本不去,这样又让想逼迫伏泉就范的赵凯等人失望不已。
之后,赵凯等人只当伏泉受气不过,不与他们共事,也并未往深处去想,更谈不上发现伏泉在挖地道了。毕竟,真要发现伏泉挖地道,除了他们有人入了树林见到地道**,不然也只能从四处堆积的泥土或者固定洞穴所用的木桩数量,以及树林四周的水蒸气来发现端倪。
前两者就不用说了,这些都在伏泉的算计之中,早就选择了合理的办法去掩饰。而观察水蒸气,也是有缘由的,因为一旦挖地道,将地下挖空,由于土层内部的改变,每到早上,地道的上空,就会产生出来大量的水蒸气,透过土地层,慢慢出现在地面上。对于经验丰富的挖地道者来讲,是很容易发现和判断的,只是很显然,整个荆州军里,可能也只有文尚一个人了解此道,但他本人显然是不会说的,
因此,任凭赵凯他们想破脑袋,也不会搞得清楚伏泉整日躲在树林里在干什么,猜也猜不到。
眼前又一队赤着上身,背着装满泥土的布袋的兵卒从眼前走过,伏泉望着那地道的洞口眼神一凛,最终他还是决定采取今日刚刚知道战事发展的文尚所提的建议,不再选择用直接挖地道,派人暗中潜入城内里应外合吸取鄂县县城的建议,而是改用文尚所提的另一种地道攻城方法,那就是断柱破城法。
随着鄂县叛军用听瓮侦查汉军挖地道的情况被汉军发现后,伏泉本来一直再考虑是不是继续执行计划,毕竟挖地道偷袭,关系就在于计划的隐秘性,现在消息已经走漏,再这样行事显然成功的几率十分低,不过取消计划的好。谁知道文尚后来自己单独来检查地道进度时,知道此事后,便想伏泉提议了这个断柱破城法。
伏泉之所最终选择改用这套攻城法,其实也是有原因的,毕竟他手下的兵卒可是十分珍贵的,可以说死一个少一个。而且因为身为客军,他也不能及时招募补充兵卒,因此对于被叛军发现后,派手下精锐潜伏进城偷袭夺城,伏泉本能就十分讨厌了,胜率低的赔本买卖他向来不喜欢做。就像现在,如果这方法,说不得他那些潜伏进城的兵卒都会被叛军包围,惨死城中,这种损失可就太大了,所以伏泉才会选择这套攻城法,
所谓断柱破城法,就是挖掘地道,挖到对方城墙地基后就不再前进。而是把对方城墙的地基逐一的挖空,直到挖空一定地基后,就用浸泡了油脂的木材去把这段挖空的地基补上。让城墙不会立即坍塌。之后再继续挖,然后再补上,等到把很大一段地基都如此炮制后,确认这些空的地基可以是城墙崩塌,就可以点火烧掉木材了。
如此这般,随着一大段的城墙顷刻之间坍塌,所攻击的坚城,就不攻自破了,毕竟城池没了城墙,不久任凭地方进攻吗?历史上袁绍和公孙瓒争霸北方,袁绍攻破易京楼的办法所采用的就是断柱破城法。
当然,并不是说现在每一座城池都适合这个干,只有城墙地下土质松软不硬的城池才适合这么干。南方的城池关卡还好,而北方,有的因为地质原因就不行,比如壶关、馆陶之类城池关卡,那是绝对不能这么干的。因为这些城池关卡的地基是在一片石质地质上,要这么挖,不知道挖到何年何月?只有那些地基是打在土壤上的城池,才适合用这样的攻城手段,鄂县地处南方,境内水道纵横,只要挖得地道不会崩塌,使用这种方法简直是无往不利。
初次听到文尚所说这个战法时,伏泉心中却是想到的是后世令满清胆寒的太平天国,因为他们著名的破城方法不就和这断柱破城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记忆里,伏泉记得后来的太平军不就喜欢棺材破城法吗?他们会挖地道到坚城的地基下,然后用棺材堆积炸药,直接把敌人坚守的城池的城墙、城门炸塌了,使得他们没有办法守城,然后突击城中攻占城池。
与这断柱破城法相比,两者的原理其实都是一样的不是吗?不同的是现在伏泉没有火药而已,说到这里,也不得不提一下伏泉曾经有过提前制造出火药的想法了,毕竟马镫、马蹄铁他现在不方便打造,因为太容易仿造了,可是这火药,除非知道成分,否则是很难被仿造的。
只是很可惜,前世化学一塌糊涂的他连黑火药口诀都记不清,更别谈自己能动手制作了,因此这东西也只能等待这一世的后人自己去探索了吧,毕竟伏泉可不是什么万能的发明家或者有万能外挂,随便从空间和系统拿到摧毁一切的神器。
第三百二十六章 城墙崩塌
翌日,本来停顿不前的汉军兵卒在得到伏泉的指示后,立马加班加点的继续忙碌起来,他们的目标直指叛军驻守的鄂县县城城墙下。
将鄂县县城的地基掏空后,用浸泡了油脂的木材把地基补上,而且因为现在是夏天,荒野之外干枯的杂草也多,伏泉又专门命令一队兵卒前去搜集,和木材一起堆在城墙地基下,就等时候到了,烧了地基,毁了城墙,带兵入城。
入夜,一脸疲倦但却按不住兴奋的关羽从地道中钻出,最后放置木材和杂草的兵卒是他手下的人马。随着关羽对伏泉说了“诸事齐备”之后,伏泉便命自己安排好的四千兵卒就地休息,至三更早饭,五更准备攻城。
“呼!”
伏泉长出了一口气,望着远处夜色中的鄂县县城,它的城头依旧是灯火通明,丝毫不知明日在这黑夜里,将会有什么样的恐怖事情发生。想着将会发生的事情,伏泉心中一阵炙热,不知道当那高大坚固的鄂县县城的城墙倒塌时,城内的叛军将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呢?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黑夜不知吞噬着多少的罪恶,然而对于此刻置身在树林里的四千板楯蛮兵来说,参与了挖掘地道、堆放木材杂草的他们,却是心里明白那远处的鄂县县城今夜将会发生什么样恐怖的事情。
当月色渐渐淡了,东方也有了发白的征兆时,无数休息一夜的板楯蛮兵被叫醒集结,吃着伙食。当然,说他们是休息,其实也不尽然,毕竟都知道今夜行动的他们,脑子里多数都想着夺城的事情,能怎么休息好,充其量就是闭眼冥神,放松一些疲劳而已。
树林中的一处老树下,伏泉靠在这看着有着不小念头的大树在亲兵的叫唤下,终于睁开了朦胧的睡眼,看着他似乎这一夜睡得十分舒服。其实,也不尽然,伏泉前半夜也根本没有睡好,毕竟脑子里全都是偷袭的事情,直到后半夜才草草睡了会儿,结果又被亲兵叫起。
接过亲兵送来的干糒、肉脯,就着皮囊里的温水草草吃了一顿早饭,十分简单,如果不是昨夜烧开放在皮囊里的温水辅助进食物,恐怕伏泉现在还只能喝冷水。
之所以如此,却是因为为了保证突袭的突然性,伏泉命令麾下众将都不得生火的,毕竟一旦在这里生火造饭,说不得就引起了鄂县县城城楼上的叛军注意,到时候即使城墙塌了,也达不到突袭的目的了,更何况伏泉也不想让赵凯的荆州军提前知道事情情况,自然不会允许兵卒生火了。
幸好现在还是夏天,夜里温度也高,皮囊里的水没有凉透,不然想到夜里和沁冷的凉水,伏泉就感到浑身不自在。吃完饭后,寻来早上的露水随意洗了一把脸,那露水的冰冷很快便让伏泉清醒不少,原本他吃饭时还在的睡意很快便消失了,之后他便往早已集结的各部兵马处去了。
此时的树林里,准备攻城的四千汉军将士在夜色中集结完毕,在各部将帅军官的带领下,握着手中兵器,齐齐抬头望着远处十分安静的鄂县县城,同时等待攻城的信号,那就是即将倒塌的鄂县县城的城墙,毕竟城墙不倒,他们也不可能凭着肉躯攻城。
这些日子,赵凯的荆州军队鄂县县城城长达数十日的包围,早就让鄂县叛军军对于如何守城再熟悉不过,为了防汉军趁夜攀爬夺城,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都点有火堆,来回巡视的叛军军从来也没间断过,时刻监视城下的情况。不时还有叛军将火把从城上高高向下抛落,借着火把的亮光查看下面是否有汉军的潜伏,因为荆州军队也尝试过几次夜袭,使得鄂县的叛军在数番和汉军的接触中,快速的成长了起来。
当然,虽说叛军十分小心翼翼,谨慎之极,不过毕竟是夜里,安排巡视的叛军却是不算多,此刻在鄂县城头巡视的叛军也就只有百余人而已,对付起普通的夜袭已经是足够了,然而对付伏泉的夜袭,显然是根本没用。
夜色,对于攻方有着天然的优势,对于守方却是大大的劣势,古往今来,很多攻城战都是发生在夜间,尤其是黎明之前,因为这段时间是人最疲惫也是最放松的时候,这也是伏泉选择三更早饭,五更攻城的原因。
鄂县县城共有四门,除了分散在四门,每门二十多人的巡视部队外,其他的守军则都在休息,多数是靠着墙头就地打瞌睡。别看他们这么懒散,可一旦出了意外情况,他们就会立即惊醒进入戒备作战状态,可以说战争将他们训练得这么“神经质”吧,
看着那火光摇动,人影闪烁的城头,伏泉目光扫过隐藏在树林里的自己麾下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