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皇戚-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束手就擒?不行,这狗官定与这老贼同流,吾若归官府必无生路。
  关羽见韩林怒喊陈县尉情景,哪还能不知自己被人算计,暗道官府已被买通,自己百口莫辩。看了一地尸体,心中惨然,抉择之下,唯有逃亡他乡一途,目光触及韩林与陈县尉手下,含恨怒道:“汝等狗贼,拿命来。”说罢,关羽双脚一磕马腹,绝影速度奇快,一跃已来到一人身前,当即挥刀而去。
  杀一个也是杀,杀十个也是杀,韩林与其手下自己已经结仇,而那解县官吏平日名声亦不好,袒护县内豪强地主,欺压鱼肉百姓也是常事,也罢,能杀几个便杀几个,今日吾就当是替天行道了。
  古之万人敌者,心中愤慨之下,战力尽皆惊人。
  关羽对着面前那人照头一刀,削掉其半边脑袋。这时无数刀剑从四面八方袭来,关羽临危不惧,挡开一把剑后,反手一刀捅死剑主。同时侧身,避过另一侧的刀,就势反向一跃,挥刀斜劈,“噗呲”一声便将他胸口开出一道血口,鲜血喷涌而出,其人断无存活之理。
  眨眼之间,连死三人……
  “这人怎生如此悍勇?是人乎?”韩林陈县尉及他们一众手下尽皆大惊失色,胆怯不已。
  趁此时,关羽拨马回转,纵马一跃,连撞三人,一下子跳出包围圈,向城门方向急进,他深知此地不宜久留,若是守城兵卒得了消息,关了城门,他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大街上此时静得出奇,城门与交战之地中间的道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家家户户皆紧闭大门,偶有敞门的,看见关羽策马路过也是急忙合上,生怕惹进官府与其争斗之中。
  “追!”韩林、陈县尉愣神功夫,便见关羽已逃,大急不已,连忙追去。
  只是他们之中唯有韩林骑马,其他人此刻步行哪能追上,而关羽之马又是西域宝马,岂是韩林这普通之马可比,等到他们到达城门时,便见四、五名兵卒倒地哀嚎,周围已无关羽身影。
  陈县尉怒问道:“人呢?”
  一兵卒躺在地上道:“吾等听到城内消息,便欲关城门,以捉贼人。谁知那贼人来之迅速,挥刀连伤吾等,逃离而去。”这兵卒说话时候,紧捂着手臂,便见其皮甲上丝丝鲜血渗透,肉眼可见有一好大伤口。
  “气煞吾也,气煞吾也……”己方这么多人都抓不住一个仇人,直把韩林气疯,坐在马上大嚎连连。
  陈县尉赶紧安慰道:“韩公勿急,既然知道那人面容,吾这就去调查其人。其可跑,其家人可跑乎?到时抓来,不怕其贼不来。”
  “快,快,速去查访。”
  却说关羽出了城门,一路驾马向家而去,其本欲就此逃亡,但想及韩林竟连县中官吏皆予他薄面,必定势力颇大。自己杀其亲子,其必不肯罢休,说不得要祸及家人,是以赶忙回家。
  未几回到家里,关羽飞身下马,撞进家门,妻子胡氏正掀开上衣为儿子喂奶,被关羽闹出的动静吓的不轻,只以为有贼人欲行不轨。待看到关羽,才放心道:“夫君何故……”
  只是话语还未说完,便被关羽打断,只听其大喝道:“快随吾走,只带钱财,其余莫管,吾闯大祸也。”
  胡氏大惊,连忙放下孩子,不顾小关平因无奶水的哭闹之声,胡乱系好衣服,便去收拾细软。关羽见了,随后跑到母亲屋前,也不敲门,直接推开门“扑通”跪在地上,额头触地道:“阿母,孩儿不孝,闯大祸矣,需亡命他乡,恳请阿母随行。”
  关母神情一愣,继而举起颤抖的手指着他,嘴角抖动,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关羽再叩:“阿母,事急矣!”
  “吾不走,关家列祖列宗皆埋于此,怎可轻弃?”说话时候,关母手指南方,那里有座小山,山下便是关家祖坟,关家祖辈皆下葬于此。
  “孩儿怎会不知,然吾打杀官差数十人,解县官吏如何,母亲当知,若不逃,关氏一门当就此绝矣!”关羽悲呼道。
  关母听到事情涉及解县官吏,这才意识到事情严重,忙道:“吾随汝走便是,稍待,吾去收拾细软。”
  “事急矣,这便走。”
  关羽背起母亲,与妻子会合。胡氏抱着关平,让她与母亲骑马而行,而他则牵马步行,遇到村人问起,他就说外出探亲。
  向北出了村子十里后,几人来到一河边,河上有桥,这是关羽少时经常玩乐之地,很是熟悉。
  此时桥旁只有少数几个少年幼童游玩,互相打闹嬉戏,关羽见之哑然一笑,曾几何时他也如此这般天真快乐。只是经此一事,他还能再返这片生他养他之故土吗?
  关羽牵马走到桥一侧,但并未过桥,而是捡来路边树枝柴草,从妻子包裹里寻来一件旧衣服,撕开成布条状,当即将树枝杂草捆成一团,绑在马尾,随即向东而去……他欲遮盖马蹄足迹,让追捕之人以为他已过桥向北逃亡,借机迷惑他们,为自己出逃争取时间。
  司州与并州之间,太行山脉起伏不定,除了有“太行八径”这等天险雄关以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小道可越太行山,只是道路狭窄,加之险峻异常,甚少人行。
  关母由关羽搀扶下马,望着这险峻山道,不由思虑道:“吾儿欲去何处?”
  胡氏抱着小关平,亦侧耳倾听,毕竟这是她也关心的问题,关羽遥望东北,想及故人,沉声道:“先去并州,过中山国后,直入幽州……”


第九十九章 无钱募兵
  演练检阅完后,翌日,柳城县官署里,伏泉正查阅县里往来账簿文书,虽然本有县丞为自己汇报,但自己看一遍也非常必要,他现在首要之事便是为盖援手下那一百余士卒的缺额想办法。
  堂下是柳城县的募卒吏道:“明府,县内流民可募者甚多,唯钱财经用不足,恐不能补足盖军侯麾下之兵。”募卒吏,是负责招募士卒的吏员,东汉在内郡和边塞地区皆设,边郡各地皆有,隶属都尉属下。
  “县内有钱三十余万,纵上缴郡署,亦不该不够,汝欺吾乎?”
  “下官不敢,虽柳城位于边郡,募兵一人比它郡所需钱不多,然一人亦需钱万余。”
  “万余?”伏泉大惊,他怎么也没想到东汉募兵怎会需这么多钱,在他以后世目光看来,无地之民那么多,有的人更会去坐流民,自己招他们随便给点钱就应该来了,那需要这么多钱。
  “是也,若无财物,其怎会入伍,不如经商得利多,心狠者更欲为盗贼,寇掠百姓。”
  “吾知了。”伏泉点头,便示意他离去。
  的确,这募卒吏所说不假,没钱没利谁会提着脑袋随你上战场。现在又不是黄巾之乱后,东汉体制全面崩溃的时候,有口粮食就跟你卖命的乱世,而且朝廷募兵募集的是职业军人,一辈子都得当兵,相当于卖身,钱少了谁干?
  这些人当兵卖命,不给一笔丰厚的安家费,根本不会来。而且就像那募卒吏所说,各地募兵都有标准,即使因为地区差异,募兵所需钱财数量不一,但没到对方心里价格谁会当兵送死?
  所以后来东汉末年到三国乱世,各地军阀在“牢直不毕,廪赐断绝”的情况下,将帅“放兵掠夺”的事时有发生。
  为何?
  当然便是手下士兵要军费过活,战斗靠赏赐激励士气,将帅无钱,只能如此为之。
  东汉初年,历经新朝末年军阀割据,长期战乱,百姓虚耗、十有二存,边郡更是靡有孑遗,人口锐减,光武刘秀为了修养生息,恢复国力,便令天下诸郡县省兵减政。
  初时下令撤郡国都尉,并其职权于郡太守或相国,同时取消地方都试,郡国兵每年秋后不再进行军事演习。接着又相继罢郡国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等常备军,士兵皆复员还乡,彻底取消了西汉正卒制度,后来又罢诸边郡亭候吏卒,连西汉的戍卒制度完全取消了。
  当然刘秀此举到底是为了与民休养生息,削减军费支出,减轻人民负担,还是为了“居重驭轻”,削弱地方兵权,加强中央,一改新朝末年地方权重的局面,使地方无法反叛中央,不得而知。
  反正东汉就此全面实行了募兵制度,而汉朝原本的征兵制度却因为豪强地主侵吞土地,小农经济大量破产,从而遭到破坏,可谓说名存实亡,仅有部分郡县吏卒会以征兵为主。
  摆在伏泉上任的第一件事,很明显便是想办法搞到钱来募兵,县里府库显然不够,三十余万钱,按照地方惯例会扣留三分之一以留官署自用,其余交于郡守府。也就是说,他能用来征兵的也就十万钱,而且现在离年底还早,今年税赋已收,想要靠收税来弥补募兵经费不足明显不可能,除非他愿意被上贪官污吏的骂名。
  念及于此,伏泉了然,看来自己只能走这时代每个外放官员都该走的路了。
  出了府衙,伏泉喊上黄忠,其已被伏泉任命为功曹,其掌县吏的考绩等第升降,另外徐晃和史阿也被他按了个书佐的头衔。一来自己新官上任,肯定需要安插亲信,二来也是为他们按个官身,便于出入官署。
  此行的目的地是城南的易家,是柳城的大族,以货值起家,良田千亩,家里也在郡内出仕一二郡吏,虽不算士族,倒也是一方豪强。
  易家的苍头得了伏泉名刺,赶紧禀报,未几,便被接入府中。
  府邸不大,很快伏泉便被引入前堂,易家家主易度立即出堂相迎,恭敬笑道:“见过明府,不知明府此来所为何事?”他看着四十余岁,身材有些瘦弱。
  伏泉并未理会其言,笑道:“泉到任时,与升济相谈友善,今日来便是叙旧,以全私谊。”升济,便是易度的表字。
  易度脸色不变,笑着拉伏泉入堂进座,心里则是碎骂伏泉不已,他心知这位县令一定有事找自己。毕竟他与伏泉见面也就几天,一点都不熟识,哪有什么私谊可全?
  两人都装聋作哑,伏泉入了堂内坐于次席,慢慢打量易家的装饰,不住点头。盖因易家这小豪强,府内静雅,不以奢华为主,竟无一点地方强势豪强的样子,若不是墙上挂着刀剑弓弩之类的兵器,旁人见了还以为是一个文儒世家呢?
  “黄君别来无恙。”因伏泉未留黄忠于堂外,易度于前番接待伏泉时认识黄忠,是以打了招呼。
  “见过易君。”
  伏泉这时道:“升济莫再言君了,汉升吾已命为功曹,再如此称呼已不合适。”
  易度随即笑着道:“黄君升为功曹,真乃本县大喜也。”
  伏泉知晓他在恭维,岔开话题道:“听闻易家长辈仕任郡内,屡有薄名,想必升济不久亦要被征辟,闻达于幽州也。”
  “明府说笑耳,度能出仕郡内便已足矣,如何敢求闻达于幽州乎?”易度苦笑,暗道这县令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不信伏泉的皇戚身份,会没人告诉他自家处境。
  易家自易度曾祖父往来边塞内外,贩卖货物崛起,父祖入仕州郡,然多为贿赂州郡长官之故。现在现任太守赵苞为官清正,以为贿赂之法早已行不通,易家只能是柳城小族,比不得之其他辽西大族人才济济,是以易度总未被征辟,一直赋闲在家。
  ——————————————————————————————————————————————
  东汉的募兵制度我不想多说,有人会说我瞎扯,随便找些流民就可以当兵了,还没人当兵,我只能说黄巾之乱前,真没啥流民,以后会写到的,至于募兵是不是没钱就没人愿意当兵,以下有例可寻:
  《后汉书》卷二一《李忠传》记载东汉初期刘秀对李忠说:“今吾兵已成矣,将军可归救老母妻子,宜自募吏民能得家属者,赐钱千万,来从我取……”
  《后汉书》卷二《明帝纪》,明帝永平元年。募士戍陇右,赐钱人三万。
  《后汉书》卷三八《滕抚传》,顺帝建康初年,广陵张婴等聚众起义,汉廷广开赏募,钱、邑各有差。
  这里就可以看出募兵必须有钱,至于募兵没钱的后果,亦有例可寻:
  《后汉书·度尚传》记载桓帝延熹五年,官府募兵剿杀长沙、零陵叛贼谋反,当时豫章艾县六百余人前来“应募”。后因“不得赏值,怨恚,遂反,焚烧长沙郡县,寇益阳,杀县令,觽渐盛。”
  之后,剿乱成功后,又出了没钱的事,结果“尚出兵三年,髃寇悉定。七年,封右乡侯,迁桂阳太守。明年,征还京师。时荆州兵朱盖等,征戍役久,财赏不赡,忿恚,复作乱,与桂阳贼胡兰等三千余人复攻桂阳,焚烧郡县,太守任胤弃城走,贼觽遂至数万。”
  这些都是史书有记载的,募兵没钱,要么没人愿意当兵,要么就是募兵后不给钱,当兵的自己作乱,而且就连黄巾之乱爆发后,皇甫嵩还要灵帝打开西园,用宝马、钱财用以赏赐,足可说明问题。


第一百章 青青子衿
  前堂里,易度说完后,伏泉就静静坐下看着易度苦笑,不作言语。
  易度脸色不满,自己作为主家,伏泉这样对待可是很失礼的行为,刚欲再问伏泉为何而来,突然脸色一怔,猛的抬头看向黄忠,打量了好几眼,又看向伏泉,脸上变幻莫测。
  伏泉知晓其已知道自己所为何事,便开门见山道:“吾上任未久,县中诸事繁杂,府库空虚,难以为继,偏生县中少吏空虚几人,渴贤求才久矣。”
  易度思考良久道:“明府为公无私,实乃吾县之福,不知县中缺额多少,度薄有家资,愿解囊相助。”说完,他脸色痛苦之色逾显,极为肉痛,毕竟伏泉刚才话语意思明显,他府库缺钱缺粮,这才需要贤才相助。
  至于如何相助?
  当然不是真要你有能力帮助柳城提升政绩,毕竟柳城就这么多人口,也没多少荒地,伏泉要的肯定便是钱粮实物,换而言之,买官。
  是以易度才会肉痛不已,若是郡吏还好,但为了一个县吏出钱粮,出得少还好,要是多了,真是不值当。
  不过,他有的选吗?
  自家本就起点低,能混到现在还不是父祖皆是郡吏,否则早就被人看上家中资产了,现在郡吏做不了,能做县吏也还可以,更何况伏泉背后的背景也是他不可忽视的。
  官与吏,吏与民,某种程度来说都是一种天差地别的距离,自家商贾之家,两代混于郡吏之间,如今有机会,当然要牢牢把握,即使付出的代价沉重。
  伏泉大喜道:“果然升济乃慷慨之人,吾欲任升济为令史,协助募卒吏于县中募兵一事。前番战事,县中损兵良多,正欲选精壮之士补足,升济乃有才干之人,必能升任。”令史乃是县中管理文书档案的县吏。
  “谢过明府。”易度脸色难看,他当然知道补足兵员缺额需要多少钱,虽然心痛,还是答应。
  “柳城有升济这等良吏,吾有何愁乎?”言罢,哈哈大笑起来,一件心事终于了了。
  伏泉随后便走,未几,便从前堂走出一青年,看着二十余岁,与易度有几分相似,其乃易度之子易固。
  “大人,募兵百余人需钱百万,这伏流川如此欺辱吾家,大人为何答应?”易固芬芬道,毕竟这笔钱可不算小数目。
  易度道:“只一小小县吏耳,汝真信吾会予伏流川如此多钱财乎?若如此,其自当知此举乃自取其辱尔!”
  “大人此举何意?”易固脸色一变,心道莫非此中别有深意?
  “汝怎忘了其身后之人?”
  “伏越骑?”易固脱口而出,稍稍一想,又眼露精光惊呼道:“宋车骑!”
  “然也!伏流川若不是仗着宋车骑,怎敢轻入吾家?其身份再尊崇,吾打发其些许钱粮便是,但其却把住吾家命门。吾家若想成为士族,家中需有数代高官,但朝中无贵人相助,无疑于千难万难,其便是依此才敢来吾家,吾若不依,其必去柳城其他豪族之家。”易度道。
  易固连连点头,随即道:“大人说得极是,既如此,吾家要不要安排家兵入军,如此倒可省些钱财。”
  “算了,汝去准备钱百万便可,家兵去了反而令此子不快。”
  “诺。”
  却说伏泉出了易家,脸上心情大好,终于筹集到募兵经费了。心中暗道这位易家家主倒是玲珑之人,本来其若不答应,他必去柳城其他几家豪族走上一波。为了募集精兵,伏泉是豁出去了,至于为何选择易家,原因十分简单,便是易家出仕官者少,而且官位不大,自己利于控制。
  回到官舍,家仆来报,雒阳有人到来,正在自己住所等候。
  伏泉一惊,莫非京师出了变故?急忙返回官邸,刚刚踏入院中,便见院子里多了二十余陌生身影让他不由一愣。
  夭儿这时走来,手中拿着一封书信,行礼后细声道:“少主,院中一众人等皆君侯所派,此乃雒阳来信。”
  伏泉接过自己这一世的第一封家书,便拆开来,看着刘华清雅秀丽的字,他顿感愁绪万千。
  这封信很长,洋洋洒洒千言,前半部只问自己是否安好,让自己切勿小心。若是在柳城不安全,便弃官解印回京,千万莫在出了被伏杀一事。
  手中触及纸张,似乎略有湿润水痕,伏泉想来自己那刘华写信时流泪所致,看来自己真是让伯母担心了,自己真是不孝。
  后半部文字陡然一变,字迹端整、矩度森严,是伯父伏完的笔迹,开始主要写的是为官时的官场事宜,还有朝廷近日的政策方略。接着话风突变,言语责怪自己遇上伏杀一事不告知他们,同时告诉伏泉八名死去的忠仆骨灰业已收到,另外伏完又说他由派了一批退役的越骑营兵卒,收为家仆,前来保护自己。最后伏完叮嘱他在任务必小心,等到积攒一番功绩,伏完定会上奏朝廷,尽快迁他去它处为官。
  至于这批人如何退役,伏泉想来定是使了手段,因为他看这些越骑营士兵有的才三十余岁,哪像行将老亦的该退役之兵?看来自己那伯父已经深深学会挖国家墙角之精髓了。
  本已为信已完,未想往后一扫,竟还有一张纸,看那有力子集,伏泉一怔,因为此乃刘坚字迹,暗道这女人写信给自己干嘛?
  纸上只有寥寥几语,也是叮嘱伏泉万分小心,一点它意都没有。伏泉本欲将信塞入怀中,只是突然手上一动,便见这纸竟然是双层的,略一揉搓,便拿出被粘着挡住的那张纸,上面有字。
  伏泉读之,不由心神大变,只见上面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此文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大意写的是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刘坚写此意欲何为?她如此谨慎用两层纸应是害怕被刘华伏完发现,难道她对自己有意?
  伏泉大惊失色,赶紧将信收入怀里,然后与院中那二十余人打了招呼,一番亲切问候后,便让人带他们下去休息。
  这次又来了二十八骑,加上原本的二十二骑,共五十骑,这样一来自己便有了一队精锐骑兵,皆是上过战场的铁骑,看来以后必是一助力也,


第一百零一章 关羽来投
  却说关羽带着一家老小入了太行山,沿着前人留下的山涧足迹,辗转山路小道,靠着事先准备的食物,以及山间野果、清水,一家人终于越过太行山,到了并州境内。
  之后一家人遇林则入,逢山便藏,专挑小道,昼伏夜出,路上也遇到些不识相的小股盗贼拦路,不过都丧命于关羽刀下,无一活口。偶尔遇到乡野闲人上前询问,关羽便言其名为关云长,因家乡遭灾,带一家老小去太原晋阳投奔远亲,便不作它言。
  十月底,关羽一家人终于历经一路艰辛,到了幽州辽西郡柳城县。
  此时略显破败的边郡县城,于关羽而言犹如大汉京师雒阳那般繁华,令他不自觉感到安逸起来。他手中马栓握紧,想起与自己只有几日之缘的伏泉,自己杀了老贼之子也有其故,希望这位皇戚能如自己所想一般保全自己,至不济也要让家人无忧。
  关羽身长八尺,雄壮威猛,本来就引人注目,再加上一家人一路亡命躲藏,皆面露风霜,不想普通人家进城,是以走到城门前立时引来一片注意。
  柳城地处边郡,因害怕有鲜卑奸细潜入,故比之中原郡县巡查更加严格。
  几名守门士卒一眼便看到了关羽一家,尽皆上下端详好一阵,其中一人突然举矛喝问道:“红脸汉子!站住!别动!汝姓甚名谁?何方人氏?传在何处?速拿来与吾瞧瞧。”
  关羽乃是亡命之徒,一路躲逃而来,哪可能有传,便强自镇定抱拳道:“回禀诸君,吾乃关云长,乃伏越骑故吏,后老母得病回乡照顾。听闻伏柳城入仕本县,适逢家乡遭灾,吾与伏柳城相识,今特领着家小投奔于他。”
  士卒听了无不心中一惊,伏泉上任后,家世背景早已在县里传开,一听关羽越骑校尉伏完故吏,都和声说道:“原来是伏县令好友,多有得罪。”
  “不知者不怪。”
  当然这些兵卒并非傻子,关羽自称是伏完故吏,然其身上无传,所谓空口无凭,总不能任凭关羽说什么就是什么,而且关羽一个河西口音之人,不远千里跑幽州投奔实在可疑,毕竟他去雒阳投奔伏完不是更好。
  是以有年长兵卒提议道:“伏县令现下于城外巡视,君若是不急便于吾等休息之所暂待,等其回城如何?”说完,手指城门内,靠近城门一破旧凉棚,地上放置几张草席。
  关羽望了眼凉棚,点头称“善”。牵马跟从士卒来到凉棚里,扶着母亲、妻子下马就坐草席后,自己也坐下,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甚至他还时不时与其身旁被派来监视的守城卒闲聊几句,坐等伏泉回来,倒未让人多心生疑。
  伏泉此时也正从城外归来,前世看了那么多军史书,当然知道熟悉地形的道理,加之柳城县下亭乡亦需熟识,同时调查案件,是以到任这半月以来,倒也好生走了一圈,回来时思虑更重。
  柳城往北可谓是一马平川,鲜卑之所以时常走此路,便是如此。其绕道辽西长城后,从此地走,便直插幽州腹地。而柳城之地却是鲜卑南下辽西的毕经之路,加之柳城四周唯有南方两百多里外白狼山地势险峻,然而却对柳城而言吾任何帮助,是以鲜卑无论围城还是强攻都有优势。
  当然这还不算什么,真正让伏泉隐忧的却是县内乌桓人,当他得知现任辽西郡的乌桓大人时,面色忧虑,记忆里这位可是有叛汉记录的。加之近年来,鲜卑几次寇边,郡内乌桓抵抗皆动作迟缓,伏泉不由怀疑其早于塞外鲜卑有所勾结。
  好在柳城县附近乌桓人不多,只有一个数百人的部落,平时游牧县内,只需派人防范便可。若有异动,通知四周亭乡百姓撤逃,自己关了柳城县城城门,亦能守住,等待郡内援军速至便可。
  正思索间,身边一身材魁梧的刚毅男子道:“明府,那张氏二郎偷牛案定罪太过,吾欲放了其人,毕竟情有可原。”
  伏泉回过神,点头道:“确实,其母病重,这二郎偷牛卖钱为母诊治,实属大孝。这样既然牛已找回,吾薄有余财,将钱还给那家买牛之人便可。”
  “明府高明。”那人楫手赞道,其叫田猛,出身柳城豪强田氏,被伏泉任命为文无害。文无害,亦称公平吏,掌巡查监狱,复查案卷,以防止冤狱。
  田氏乃幽州大姓,分散州郡之间,多有人投军,虽于军中登高位者不多,但于幽州各地基层势力盘根错节,不可小觑。而田猛近期被伏泉任命为文无害,与易度被他任命为令史一样,都是伏泉为了拉拢当地豪强而开出的条件。只是两人又有些不同,易度是伏泉实打实的利益交易,而田猛则是他为了向柳城豪强表明态度的妥协结果,毕竟易度家族在柳城而言地位不高。
  对伏泉来说,无论是易度还是田猛的官职任免,都是自己上任换取当地豪强支持的必然结果,这也是东汉官场的潜规则。郡守、县令、县长任免属吏,一方面培养亲信吏员,建立亲属关系,这些下属视他们如父母、国君,十分忠诚可靠,就像柳城的前任县令升官去往它地,其原本的亲信毫不犹豫辞去令史一职跟随一样,另一方面拉拢地方豪强,维持地方安定。
  盖因西汉中期以来,当时朝廷为了提高郡、县长官的行政效率逐渐下发了一些吏员的任免权利,到了两汉之交,新朝建立,西汉后期原本的迁陵制度被破坏,使得地方豪强地主坐大,又更加下放任免官吏权利,以维持地方稳定。
  所谓迁陵制度,是指西汉政府知道只靠地方官,并不能做到完全抑制和限制豪强的势力。所以索性釜底抽薪,以帝陵工程和建邑帝陵的名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不断的利用帝陵建邑,充实陵邑的名义,将地方难以处理豪族大贾,迁徙到关中,帝陵之旁居住,美名其曰为皇帝守陵,为天子奉祀,有效的防止地方豪强坐大,这也是西汉不需要依靠豪强的原因。
  而到了光武刘秀立国,天下豪强并起,土地兼并严重,已无法限制,而且其得天下更是多依靠豪强,是以直接不再限制豪强,同时为了安抚他们,更加下放了地方郡守、县令和县长的任免官吏的权利。加之东汉罢免郡国兵后,这些地方大员军政一手抓,使得他们名为汉臣,但实际上在自己任地与一国之主无异。
  当然你若是认为郡守、县令和县长可以完全横行无忌便是错了,因为东汉政府也知道需要制衡他们的权利,所以对于群守的二把手长史、郡丞以及县令、县长的二把手县丞、县尉都是由中央朝廷任免,意在加以限制他们的权利,是以在黄巾之乱前,各地方长官并没有出现权利失控的危机。
  伏泉当然没有什么打土豪地主的想法,在两汉发展至今的今天,不依靠世家豪强,想称王称霸,无异于异想天开,是以他当然要拉拢柳城的几个豪强家族了。


第一百零二章 武圣归心
  一路无波折,伏泉等人刚入城,便有守城兵卒报曰,有伯父旧吏关云长来投,登时诧异不已,关羽怎么突然改了表字,还口称伏完旧吏?
  立马令人带路,便见关羽一家风尘仆仆的样子,伏泉暗道有异,突然想到不会这是历史上关二爷亡命幽州的事情吧?
  “尔等退吧,此人乃吾旧识。”
  “诺。”
  那几名县卒得了吩咐,便行礼离去,只留下伏泉亲随与关羽一家。
  “长生此来所为何事?”伏泉随后问道。
  关羽先是左右看了一眼,感觉此地人多,便行礼道:“此地人多嘴杂,非说话之地,流川能换一地乎?”
  “善。”伏泉点头道,心中,他越发认定关羽定是出事了。记得史书上就说关羽是亡命奔涿郡,期间投靠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