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皇戚-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见得,数十人骑紧紧围在刘备身边,但凡有西域胡族敢靠近,便是刀矛加身,血肉飞溅,很快,便让西域诸国联军的前军松动,而后其余幽州突骑,顺势冲击,顿时将原本稳固的西域诸国联军的阵型打开了一道缺口。
而后,后方的曹操见此,再次整理身边豫州骑兵,号令全军压上,阵型还未收敛好的豫州兵,在见到西域诸国联军的阵型也散了,当下也不管自身了,跟着曹操策马冲锋。
同时,在左右两翼,董卓、徐荣也带着麾下所剩的近千骑,突破到了西域诸国联军的中心,两支铁骑洪流,突破到此,如同手术刀一般,将西域诸国联军的阵型给彻底截成数断,顿时引起联军内部的混乱,无数未经过多少战事的西域胡族联军兵卒,相互之间不能呼应,给予了汉军有利之机。
后方的混乱,自然带给的是前方兵卒得不到有效的支援,曹操、刘备等兵将见此,大声疾呼破敌,并且自己也是身先士卒,一时间,汉军中军士气大振,竟死死将胡族联军阵型慢慢推后。
全军阵型被敌军压退的必然反应,那就是整个军阵溃退,再加上联军军阵左右两翼都被汉军骑兵穿插,这场战斗的结果也就不出意外了。
经过约莫半日的厮杀,汉军越战越勇,反观西域胡族联军,本就多数是临时征召的兵卒的他们,在汉军骑兵连番撕扯截断军阵后,士气愈发弱,最终也不知是哪国的兵卒,率先不顾命令逃散,而后引发了大面积的逃跑。
汉军骑兵追击了数里后,才被董卓叫停,虽然董卓渴望多杀人头,取得战功,但并不代表他傻。西域风沙多,而且地方宽大,极其容易走失,若是毫不顾忌的一直驱杀敌军,那样的话,军队以后能找到回返之路都是幸运的,倘若迷路,落入敌人陷阱,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此战,汉军以阵亡一千二百余人,伤近两千人为代价,击溃三万西域诸国联军,斩首八千余,俘虏约四千人,其余溃逃,堪称大获全胜,圆满完成了伏德定下的偏师为主力军队,清扫拦截周边敌方援军的任务。
然而,作为主将的董卓却是高兴不起来,出塞的汉军中,特别是边军,经历战事多,战斗经验极为丰富,可以说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可以,他宁愿以四千俘虏来换阵亡的一千余汉军。
清理战场后,董卓便令全军回营安守,同时快马报告伏德情况,探查主力军队军情,在董卓看来,只要他的兵马在这里扎营,其他的西域国的联军。有了这一番惨败,暂时应该不敢从此地出兵,毕竟,汉军的实力经过这一次的展示,已然让他们明白彼此之间的差距,短时间内,他们就是想要救援韩遂,也只能绕道而行。
当然,此时的另一处战场,早已是杀得是尸横遍野了,面对着实力大增的韩遂军,汉军打得极其艰难,尤其是开战时,韩遂屡屡用计,令得汉军上当,虽说给汉军造成的损失不大,但是却令汉军士气受到不少影响。
若非后来汉军兵卒在各部将领的控制下,安稳士气,撑过了最初汉军的险恶处境,熬过了韩遂军内那些大型床弩的自动崩溃,四面夹击,与韩遂军对峙,胜利的天平已然向着汉军倾斜了。
随着韩遂军军阵被压缩的越来越小,他们麾下的军队也越来越少,这场战斗结束,也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军阵之内,韩遂不断翘首遥望南方,渴望着西域诸国的支援,他知道若是此时有一支兵马出现,里应外合之下,还真的有可能将此战翻盘,只是,早就过了原本约定的时候了,西域诸国的援军,到底在哪里?
战前,若非是有援军的保证,韩遂也不会这么毫不犹豫的拿出麾下积攒的兵马消耗,毕竟,若是打不过,他韩遂可以直接带着麾下兵卒,逃到西域更西处,而不是在此苦苦等死了?
说是苦苦等死,其实也十分有道理,毕竟,若无意外,随着韩遂军的阵型进一步被汉军压缩,这些韩遂军兵卒的下场,也就显而易见了。
最终,在韩遂军并无外援的情况下,汉军凿破韩遂军军阵,大破韩遂军,杀敌两万人,俘虏贼首韩遂以下两万余人,其余或亡或逃。
而后,伏德分兵命人,接手韩遂其他地盘,按照伏泉的计划,从拿下地盘后,便要大力征调和拉拢西域胡人,安抚其众。
第六百八十八章 西域征服史
(通知:新书《明末好国舅》已经上传,望各位书友收藏关注下,每本新书都是幼苗,希望大家细心呵护,支持泉释一切)
大汉光熹四年,秋,八月,征西将军伏德,自大败逆贼韩遂部后,收拢其众,以为征西域前锋,后由降将成公英为辅助,连续攻略韩遂地盘,并向传信西域诸国,令其等速速降汉,否则大汉天兵至,胆有反抗者,寸草不留。
西域诸国得信后,除山国等小国未发一声外,其余国家皆言不降,叫嚣要让汉军明白,谁才是西域之主。
九月,由于窴、鄯善、疏勒、乌孙等国,倾举国之力,所拼凑的十万人马,浩浩荡荡进军围城于原西域长史住所柳中城下。
柳中城乃西域大城,其城当西域古代交通孔道,地肥美,宜屯田,本朝恭宗孝安皇帝时,班超之子,同样为西域长史的班勇,便驻兵于此,此后,柳中城便一直作为西域长史府的驻地。
如今,西域诸国联军围城于此,目的自然不言而喻,他们要攻占此城,并将此城作为驱赶汉军的支点,运送军需,从而一步步凭着他们的优势兵力,将汉军所拿下的地盘一一攻占,并将汉军赶出西域。
面对这种情景,汉军自然不会束手以待,此时随着收编了韩遂所部,伏德麾下尚有汉军一万八千余骑,以及韩遂部投降的两万三千余人的汉胡杂军,虽然在人数上,可能不及西域诸国联军,但是在战力上,无论是伏德还是韩遂的兵马,都比他们强得太多了。
面对西域诸国联军强敌杀来,汉军兵分两路,一路以董卓、曹操等将,率两千骑与韩遂降军,死守柳中;另一路则由伏德直接率领,出戊己校尉城绕袭敌后,打围城的西域诸国联军一个措手不及。
戊己校尉,乃前汉初元元年置,掌管西域屯田事务,为西域驻车师国屯田的长官,亦是西域长史监控西域重要的助手。其治所在高昌壁旁的戊己校尉城,因汉代在此设立戊己校尉掌管屯田事,所以被称为“戊己校尉城”。
因戊己校尉城毗邻柳中城,柳中城在戊己校尉城东南方向,两者互为掎角之势,此番西域诸国联军围攻柳中城,汉军为了避免被联军发现意图,绕道柳中城西北的艾丁湖,准备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事实也正如汉军预期那样,董卓、曹操等将,守城兵力足够,十万西域诸国联军纵然人众,但一时之间也不能速克柳中城,双方只能在柳中城对峙。
虽然对峙期间,西域诸国联军也不断派出斥候,探查柳中城外是否有汉军援军,只是伏德率军绕道三百里,完全避开了西域诸国联军的斥候,等到联军发现时,已经晚了。
借着夜色,汉军一万六千余骑,万马奔腾般冲入西域诸国联军的兵营,没有得到斥候消息,尚沉浸围困柳中城,城内汉军不敢出营的轻松氛围的联军,吃了大亏。遭受了汉军巨创。
本来西域诸国联军和中原军队不同,安营扎寨没有章法,也没有有效防御措施的西域诸国联军,被汉军铁骑快速突杀进营地,稍有反应不及的兵士,就被汉军乱刀砍死,许多来不及穿衣束甲的联军兵士,都在睡梦中,不知不觉间死于汉军的铁蹄之下。
见到城外动静,董卓、曹操等人迅速判断是伏德的援军到来,当下开城门出兵,与城外汉军一起,合攻西域诸国联军。
此战,汉军大胜,损兵千余,擒杀西域诸国大将十余人,斩首首三万余,其中多为混乱之中,自相踩踏者,俘两万余,西域诸国联军余者仓皇逃窜,不知所踪,此战可谓大胜。
经此一战,西域诸国胆寒,纷纷上表汉军乞降言和,不过,被伏德一口回绝,早先出征西域,伏泉便有言纳西域,入大汉疆土,如今伏德哪里会在如此形势下,放西域诸国一马?
而且,就算是伏德愿意,他手下这些出征域外的汉军,恐怕也不会同意伏德答应的,当下汉军休整一番后,便继续征讨西域的战略了。
九月底,汉军引兵击鄯善,此战,伏德除留下足够人马,监视乌孙、龟兹等国外,便率一万汉骑,并西域仆从军四万人,号称十万,一路长途跋涉,浩浩荡荡的杀向鄯善国。
按理来说,曾经大汉的西域都护府所在,乃是龟兹国境内,伏德应先夺下相对邻近的龟兹国,重开西域都护府,以壮汉军声势才是,而不该选择路途偏远的鄯善国为攻击目标。
不过,鄯善国作为当年切断西域路上丝绸之路的发起者,更是如今大汉入西域的主要对手,为了向西域诸国显露大汉国征服的决心,伏德决定,就要用这可以说大汉国的死敌,同样也是西域大国之一的鄯善国,来作为大汉震慑西域诸国的反面教材,让他们知道凡是触犯大汉天威者,将有的下场。
十月初,汉军兵围鄯善国都,令得鄯善国震恐,先前两番大战,折损数万兵马,对于鄯善国这样的西域大国而言,可谓是元气大伤,根本没有足够兵马再派出去与汉军野战,只能收敛军队,死死守住都城,并向其他西域国家求援。
然而,其他西域国家,也在前两次兵败中,损兵不少,西域之地本来一共就没有多少人口,像前两次那样的数万规模的大战,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遇见的,现在连续发动两次,且都是西域国家大败,损兵严重,如何能是这些人口本来就不多的西域国家能承受的?
因此,他们也更没有足够兵力去支援鄯善国,毕竟,没有足够的兵力,出的兵少了,很明显就是给汉军送功劳,所以他们也只能坐视鄯善国的灭亡。
汉军围困鄯善国都半月,以西域仆从军为攻城主力,日夜攻城,鄯善国都上空,箭矢日夜不绝。十月中旬破鄯善国都,城破之日,主将伏德以鄯善国久不敬大汉,有损大汉天威,当以重惩为由,下令汉军屠城。
是日,鄯善国都城上空,弥漫血色,汉军屠城三曰,人畜略尽。以昔日伏泉对待异族方式,男丁凡高于车轮者,皆杀之,独取年轻妇孺分赏众兵将。
其中,鄯善国王室男丁无一幸免,纵襁褓孩童,亦为董卓摔于地上而已,其余王室女子,并所挑选鄯善美女,尽为伏德派兵看护,押送京师,献于朝廷。
三日后,汉军封刀,鄯善国都,血流成河,据传伏德令人于城外挖乱葬岗,焚烧填满尸体,便用了近一月时间。而这些尸体,也为日后大汉在此屯田,提供了肥沃的土地。
鄯善国为汉军屠戮,消息传出,西域诸国震恐,不断有昔日帮助鄯善国阻绝路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派出使节,向伏德求和。
只是,这些求和使者,皆为伏德赶出,深知伏泉征服西域,是为日后移民汉家百姓,减轻中原土地人口压力重要性的他,怎么可能坏了大汉扩张的大计呢?
在留下足够兵力留守已经基本沦为死城的鄯善国都城后,伏德兵分两路,一路由董卓、曹操率领两千豫州荡骑,并西域仆从胡骑八千人,合兵一万,攻伐鄯善国以南的且末、小宛二国,这两国都是西域小国,兵力不多,加上前两番西域诸国联军败北,两国兵力损失不小,于董卓、曹操而言,攻下来难度不大。
至于另一路,便是伏德自己统率,率领八千汉骑,并两万五千西域仆从军,一路向北,过山国,而后向西,直取龟兹,扬言必夺回大汉西域都护府所在,旦有反抗者,必鸡犬不留,寸草不生,以振大汉天威。
闻得大汉天军攻龟兹,山国上下皆是惶恐不安,十分恐惧汉军会不会对他们实行鄯善暴行,虽然山国数月之前,也算帮我汉军,但是那点帮助,山国上下也不敢全信汉军会不会放过他们,特别是前番汉军诏告西域,要西域各国臣服,为汉附庸,他们当时拒绝,不知道会不会引起大汉报复。
一番讨论,山国上下最终选择了他们一直以来生存在西域的法则,主动派出使者到汉营,向大汉选择自降国号,国王携土投靠大汉,自此山国为汉境,山国上下为汉民。
说实话,伏德知道山国这一消息时,也是有些惊讶,毕竟,一国之主,能这么干脆的主动投降为民,这也是不多见的。
不过,后来他想想山国这样的小国,这些年能在大汉生存下来的法则,也就释然了。后世有句话说得好,“弱国无外交”,山国这种小国,就是如此,既然已经不能和大汉僵持,说不得继续和大汉对着干,会被灭国,那就不如趁着局势还不明朗时,选一个好的强者投靠。
对山国而言,谁在西域强大,他们就投靠谁,这是毫无疑问的。如今汉军一改以往攻伐西域之势态,国力据说也是蒸蒸日上,很明显可以在所占领的西域地区统治很久,就算可能一时间不能占领西域全境,但最起码而言,他们山国所在,必定是西域中大汉所管辖的地方,自然的,山国投靠大汉,成了必然选择。
山国的识趣,自然让伏德高兴不已,没有多做考虑,便答应请求,虽然汉军要尽可能多的攻略西域土地,为日后的中原移民屯田做准备,但并不是真的说要屠戮西域,终究在中原移民未至时,留在西域的数万大军,也需要人种地屯田,给大军准备后勤不是?
这些种地屯田的西域人,从何而来?自然是自愿归顺的西域胡人了,他们将在汉军的军管之下,只可说汉语,服饰为汉服,一切以汉家百姓风俗而变,而汉军也会在各部兵将长官的命令下,将西域诸国的文化,有意识的灭绝,就算是珍宝古玩这些有西域文化的东西,也要尽可能销毁,务必要最快速度的把西域文化融合进中原文化,从而使得西域成为大汉不可分割的一块。
汉军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山国后,便在山国附近休整一日,而后,留两百汉军,以帮助戍守城池名义留守山国都城墨山城。
之后,伏德又令山国出兵五百精壮,随汉军出征,山国迟疑一番,不过却因人在屋檐下,只得答应。
伏德此举,自然是为了以防出现意外,山国投鼠忌器,降而复叛,毕竟这西域诸国都有主动或者被动反叛的先例,不得不防。
虽说山国见汉军势大,都到了自降国号的地步,应该不会有反叛的心,但谁知道会不会出现意外。而留两百人守山国国都,又抽调山国半数兵马五百人随军出征,就是对山国的威胁。
毕竟,一来那身为山国根本的五百精壮,必定无命,二来国都之中,还有两百精锐汉兵,就算山国胆有二心,恐怕也没机会成事了。
就这样,汉军三万余人,一路直取龟兹方向,途中过尉黎国,此国为西域中等国家,也是有一番傲气,其与龟兹合兵四万余,驻守尉黎国都,意图靠尉黎坚城与汉军对峙。
对此,汉军并未有惧色,伏德命一边两万余汉军仆从军假意围城,并且加紧制造攻城器械,给予城内守军汉军要攻城的假象意图。
实在,另一边伏德又令五千汉骑,绕道尉黎城,直往龟兹国内部,要他们借着龟兹国出兵两万,国内兵力空虚的机会,务必要把龟兹国内部搅得天翻地覆。
果然,汉军看中龟兹国内部空虚的机会,打中了龟兹国的命脉,国内根本对付不了汉军铁骑,除了龟兹国大城以外,根本没有汉军铁骑去不了的地方。
尉黎国都内,日日都接到龟兹国的求援信,引得城内龟兹军,军心大跌,而汉军虽然围城,却始终没有攻城,等不及的龟兹军面对国内情势,不顾尉黎上下反对,最终决定出城,回国救援。
龟兹军轻松突破汉军围困,途中,遇到早就埋伏好的汉军三千铁骑,并一万五千西域仆从胡骑,汉军诸将用命,大败其军,掩杀近万,俘四千余,自身仅损兵三千余,还多为西域胡人。
后伏德令麾下西域胡人,扮作龟兹败军,诈开城门,接着汉军骑兵汹涌入城,自此尉黎城陷落。
第六百八十九章 重开西域都护府
(通知:新书《明末好国舅》已经上传,望各位书友收藏关注下,每本新书都是幼苗,希望大家细心呵护,支持泉释一切)
尉黎城陷,伏德又令汉军屠城,三日不封刀,当是时,城内家家皆有哀嚎之声,室室无完人,数万人丧命。
汉军再次屠城消息,随龟兹军败的消息,传至龟兹国内,举国皆惊,龟兹国内顿时出现一批欲主动归降大汉的顺臣顺民,要求龟兹国早降。
只是,龟兹国极端叛汉者不许,或者说不愿如此,究其原因,却是因为龟兹国其实一直都有一股极端的叛汉势力,自从前汉时期,就一直不断谋划龟兹自立,取消西域都护府和西域长史,每一次西域乱起,其实都会见到这些叛汉自立的势力的身影。
至于那些欲归降大汉的臣民,都是以往龟兹国反汉者,一直打压的存在,他们的先辈都是在大汉于龟兹国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的受益者。
毕竟,作为西域都护府所在,龟兹国自然而然会成为当年路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繁华所在,这些因大汉通商而发达的受益者家族,自然十分希望龟兹国重新和大汉建交,重开丝绸之路,甚至就是将龟兹国并入大汉,他们也是无所谓的。
终究他们因丝绸之路的开辟,家族早就在数百年间变成纯粹的商人,而商人的本质,可没有国家的概念,只要有利益可图,并且不伤性命,就是卖了龟兹国,自己变成汉人也是可以的。
不过,随着这些年来,大汉又与西域失联,这些丝绸之路的受益者,不可避免的因叛汉者而受损,甚至因此家破人亡,如今,汉朝大军杀过来,他们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主要的和谈提议者,甚至于如果有人反对,他们不介意去做带路党,当然,这也是不得意之举。
然而,事实是龟兹国反汉者的坚持,也逼得他们必须如此为之,因为那些人明白,汉国现在的攻势,就算他们投降,他们这些以往搅乱西域,背叛汉国的人,也觉得逃不过汉军的杀戮的。
因此,与其如此,他们还不如誓死抵抗,说不得还可以有机会赶走汉国,他们相信,其他像疏勒、乌孙这些西域大国,绝对不会坐视他们一个一个被汉国消灭的,毕竟,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没人会愿意任人宰割的。
只是,他们如果要等到其他西域诸国的救援,明显要成功拖住汉军一段时间,否则,刚刚联合出兵,却被汉军大败的西域诸国,哪里有足够的时间去整合兵力呢?
伏德率兵进龟兹国境内时,惊奇的发现,龟兹国除了兵卒驻守城池以外,其他地方可谓是百里无人烟,连昔年西域都护府维护丝绸之路的商道上,也见不到什么人,这可非常奇怪。
毕竟,就算丝绸之路阻绝,再加上前番汉军五千骑搅乱龟兹后方的事情,但也不可能让这些前代遗留的宝贵道路,就此荒废。
终究这些古道可是大大节约了龟兹国人的交通问题,即使外面不安全,但也不可能连个人影都看不见,毕竟至少有人放牛牧马才对,可现在竟然看不到人,这可就非常说明问题了。
很显然,顽抗的龟兹国肯定对汉军实行坚壁清野,想要通过后勤上的压力,迫使汉军知难而退了。后来伏德和那前番负责扰乱龟兹国后方的五千骑会合后,从他们口中得到的消息,也是证实了他的猜想。
龟兹国为了对付汉军,将在外的臣民,全部勒令进入附近城里,城外不留任何食物和水源,一副要让汉军困死在域外绝壁的样子。
对此,伏德当然知道龟兹国上下为何这般,还不是因为他们屡屡叛汉,甚至大汉的势力被排挤出西域,也和龟兹国有很大关系。
莫看龟兹国兵马不精,居民不尚武,擅长音乐,舞蹈,著名的龟兹乐舞便发源于此,很难看出他们有实力把大汉排挤出西域,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大汉若非西域都护府所在龟兹国屡屡反叛,又岂能每次都能让西域成功生乱?
究其原因,龟兹国军队的实力不高,但兵甲精良,其自古以来便是西域出产铁器之地,工匠技术有名之国,正是凭此,就算国中善战之士少,但也成为西域大国。
而当初大汉选择在龟兹立西域都护府,除了此地是西域腹心之地外,也有其地工匠所制铁器精良的缘故,毕竟招来一些工匠为西域都护府生产兵器,如此自产自销,总比大汉千里迢迢从凉州运兵器好不是?
当然,这也无可避免的,导致龟兹国学到了一些汉军先进兵器的技术,无形之中,增加了他们的实力,让他们有了对抗大汉的资本,这才能把让大汉统治西域良久的西域都护府,彻底泯灭于历史。
至于西域都护府,却是前汉时在西域设置的管辖机构,是前汉以来西域官阶最高的官职,“都护”是汉西域地方最高长官,“秩比二千石”,相当于内地的“郡都尉”,“郡都尉”是一郡首脑太守的副职,掌管军事,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设“都护”,实际上与汉代一郡相等。
西域都护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三十多个国家,各国“自译长、域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确认是汉的官员。
也就是从统治意义上来说,西域自汉以来,便是汉家蕃属了,后世许多心思不明人,言及西域并非汉家之地,可谓是用心歹毒,若西域非汉属,何以西域诸王侯官员,皆佩汉印绶?
这也是伏泉命伏德征西域,汉家皇帝甚至群臣没有反对的原因,毕竟从王朝方面来讲,征西域是收复国土,凡是反对者,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和国贼无疑,自然无人敢反对。
当然,西域都护一职,至今已无,唯有西域长史一职,原因说来话长。
前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都护治乌垒城,和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属都护,都护开幕府。都护职在统领大宛及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行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到新朝末年,西域乱、都护李崇没于龟兹、遂罢都护。本朝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西域十八国国请复置都护、而光武帝不许。
后来到了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始以陈睦当都护,只是次年,焉耆、龟兹叛,共攻杀陈睦,遂罢都护。
到了汉和帝永元三年,一代名臣班超横空出世,时为将兵长的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为都护,不过西域都护府的驻地却变为龟兹国它乾城。
不过,这也没能保证西域都护的常置,在汉安帝永初元年时,西域再乱、征禧还、自此大汉不复置都护。至延光二年、以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大汉遂不再设都护一职,只令长史行都护之职。
至今,随着西域隔绝,大汉国也未曾再置长史一职,自然的,西域之地再无西域都护。
这其中,西域都护府所在的龟兹国,功不可没,每每西域生乱,其国必然参与其中,这也是西域都护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平乱,甚至有可能为外敌所灭的原因,毕竟,内部都乱了,又从何而来的实力平乱?唯有靠着中原出兵,平乱而已。
因此,这也是龟兹国上下,面对伏德的屠城之军恐惧,却不敢投降的原因,因为他们的罪过太大,就是汉军保证不杀他们,他们也不敢投降。
十一月,汉军拔乌垒城,攻城出乎意料的顺利,原因也很简单,乌垒城是曾经丝绸之路的受益所在,更是西域都护府初置时的治所所在,城内想要归顺汉军的人,大有人在,他们作为内应,迎接汉军入城,自然可以理解。
这些人就算有城内龟兹守军的监视,他们也找到机会和汉军暗通款曲,双方约定之后,在汉军围城时,城内突然生乱,本就勉强抵抗汉军攻势的龟兹守军,在汉军和城中内应里应外合之下,立马败下阵来。
乌垒拿下,伏德考虑到龟兹国内,降汉之民心可用,并未下屠城令,只是令龟兹内应举报,将那些负隅顽抗,死命的叛汉分子,全部屠族,以作惩戒。
之后,汉军进兵龟兹国国都延城,此时延城上下,早已乱做一团,乌垒城快速被攻破,让得龟兹国反抗分子傻了眼,毕竟,汉军攻破乌垒城,仅凭乌垒城所囤积的粮食器械,连番征战的汉军,就不会有后勤短缺的烦恼了。
若非是知道守城还有一丝机会的话,恐怕延城内的守军早逃了,不过,在得知乌垒城是因为龟兹国内应而被攻破后,延城当即开展了一波肃清内奸的行动。
一时间,风声鹤唳,凡是曾经有过和汉人密切往来的国民,皆被龟兹国反汉君臣,不分青红皂白杀戮,完全是一副宁可错杀三千,不可留一内应的势态。
汉军围困延城时,也是才知道这个消息,伏德大怒,龟兹国如此负隅顽抗,简直不容大汉天威,当即令汉军打造兵械,猛攻延城,并下令,城破之后,三日不封刀。
已经饱尝屠城快乐的汉军,自上而下,都是兴奋不已,特别是那些作为仆从军西域降胡,尤其他们最为兴奋,前番乌垒城轻而易举被破,让他们无法屠城,就已经满腹牢骚了,现在可以直接屠龟兹国都,哪里不高兴呢?
士气军心可用,一切顺理成章,汉军围城三日,不分昼夜猛攻,龟兹国内最后勉强凑出的三万余青壮,根本不是身经百战的汉军对手,而且他们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上战场,就面对这种强军,即使作为守城方,但能有多少实力,自然也就知道了。
第四日凌晨,汉军再次攻城,龟兹国国都延城告破,汉军入城后,面对满目疮痍的延城,毫不犹豫的开始了屠戮。
与此同时,董卓、曹操这二人的捷报传来,跟随鄯善国一起叛汉的且末、小宛二国,亦为汉军平定,同时传来的也有董卓、曹操二人对此二国国都的屠城消息,不过因二国国小,倒不如伏德屠三国国都来的震撼。
自此,伏德所率征西军,破五国,屠五都,震惊西域,龟兹国旁危须、姑墨等小国,主动献表,学山国之例,愿自降国号,率部归汉,永为汉土汉民。
而伏德也考虑到汉军出兵久,打下领土太大,也需要时间治理,能够不废时间多吞并土地也是好的,当下一面停止征西军的脚步,另一面就是接受诸降国的地盘。
此举,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