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皇戚-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蛭诤亩斐傻乃鹗В虻ゾ咛謇此担褪侨绾渭跣∪丝诘乃鹗А
  毕竟自从檀石槐命丧幽州后,鲜卑人丧师数万于汉国,之后又随着诸子内乱,人口骤减,现在对于这些部落大人而言,越早结束战斗越好,再这么拖着,随着牧民都因为内乱无法进行有效的放牧,部落的粮食也会不足。
  最终,和连决定,两日后,尽起大军直往东北方的大鲜卑山攻去,在那座鲜卑的发祥地里,与自己两个侄儿决战,争取一战而定,彻底将他们击败,来完成自己统一鲜卑诸部,振兴鲜卑的大业。
  就在和连和部下已经决定好再次开启鲜卑内战的时候,在遥远的北地郡郡署,汉军各部将领也在讨论着如何进军鲜卑的部署。
  此时,刚刚在酒宴丢了大脸的伏泉,正对着面前诸人指着桌上的舆图道:“鲜卑之地,精华皆为东、中二部,西部鲜卑虽辖上谷以西至敦煌,西接乌孙,有二十余邑,然与其境内数千里阔土比之,兵马寡弱,故吾欲率兵出北地,直攻受降城,此地西部鲜卑驻扎之兵最多,灭之,必重创西部鲜卑,随后东进鲜卑王庭弹汗山,必可一战破之……”
  在场几人纷纷点头,伏泉的战略思路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完全是皇帝刘宏的意思,只是在沃特提到进攻受降城时,皇甫嵩才出声道:“君侯,受降城一则于长城太近,即使攻下,大军也不易再隐藏行迹;二来,鲜卑王庭于受降城以东六百余里,一旦有变,鲜卑王庭得知受降城之风声,必定戒备,到时定难破鲜卑王庭也。”
  皇甫嵩到底也是未来平定黄巾之乱的名将,自然一眼便看出伏泉选择受降城的漏洞,那里聚集着很多鲜卑西部部落和兵马,汉军可不敢打保证能将他们一网打尽,只要稍微有几个鲜卑人逃出去,溜回弹汗山鲜卑王亭,那么汉军的一切图谋就有可能白露,所以皇甫嵩不建议过早表露汉军的行踪而已。
  伏泉点头,不过还是坚持道:“鲜卑王庭能破则破,若不能制,则杀其牧民,灭其人口,此乃除鲜卑之上策,不世之功虽好,却不如汉军灭鲜卑也。”
  自始至终,伏泉都明白要想彻底征服战胜那些草原民族,不是占领他们多少土地,而是灭绝他们多数有生力量,而所谓的有生力量,自然就是人口了。草原民族一旦失去种族延续的人口,自然就会溃灭,相反,比起击破鲜卑王庭这种事情,还是将鲜卑种族彻底灭绝才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土地被攻占了,只要鲜卑人依旧有人,就总有一日能够再次占领,但是人没了,种族延续不了,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鲜卑彻底消失于历史长河,他们留下的土地最终被敌人占领。
  段颎显然十分同意伏泉的想法,面带赞许的看了一眼伏泉,然后对着身边众人道:“仆昔年平羌,便知占其土地不如灭其人口,如今伏巴郡所言甚妙也,此番便出北地,直攻受降城也,先断鲜卑一部,再战之。”
  其他几人见皇帝刘宏安排的两名将领都这么决定,相视一眼后,知道无法反对这两位此番大战的最高指挥者,纷纷齐声道:“诺!”
  有段颎发话,他们自然不能拒绝,毕竟这位可是创造无数大汉军事神话的军神,远非他们这些后辈可比。而且,众人也都清楚段颎的战术,一直都是有着浓厚的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彻底征服敌军的军事思想,想反对也无法反对,除非他们能和段颎一样,建立那么多不世奇功才行。
  之后,众人具体部署,直到伏泉说道欲带自己八千步骑,皆乘马伐鲜卑后,贾诩却是对伏泉、段颎谏言道:“君侯、段公,此行北伐,八千兵马甚少也,当再行征募兵卒,一齐出塞方可。”
  “此言有理,义真,北地郡可出兵几何?”段颎点头,随后望向皇甫嵩问道。
  皇甫嵩皱了皱眉头,然后摇了摇头道:“北地郡虽有兵数万,然境内羌胡繁多,汉军出塞,必需留大军镇守,不然一旦生变,羌人得知北地空虚,后果难料。若二位将军需兵援助,吾可援步卒三千,不可再多。”
  众人皆点头,心知皇甫嵩说得是实情,否则按照大汉光武立国以来精兵简政的策略,若非边地军情火急,又怎么会让这些边地屯兵数万呢?要知道内地有的郡署,全郡上架加起来有郡兵才数千人,远远不能与边地兵马匹敌。
  不过,贾诩显然要的不是这个答案,只见他眯着狭长的眼眸,意味深长的对皇甫嵩道:“诩可知北地郡尚有数万铁骑,不知皇甫北地可否割爱?”
  “嗯?贾君何意?北地有数万骑兵,余身为北地郡守,如何不知此事?”
  皇甫嵩脸色疑惑道,不知贾诩到底何意,毕竟他北地郡兵,众人也都知道,撑死了也就近万骑兵,怎么会有骑兵数万?如果真有的话,他自己都有心思上书皇帝,出塞去捅一捅鲜卑人的马蜂窝了,毕竟征服异族敌国,可是每一个将领心中的梦想,就像现在,没有任何将领,不想成为一个类似“凉州三明”式的任务。当然,皇甫嵩知道贾诩不敢在这时候乱开玩笑,所以话语里语气还十分缓和,否则,若是他人胡言,他这个北地太守定会叫那人好看。
  “皇甫北地稍安,且听诩一言,余所言北地有数万铁骑却是不假。”贾诩捋着短须,眼光扫视众人,一副老神在在的装逼模样道。
  “为何?”
  “凉州自古精兵无数,北地为凉州精华之地,如何无兵?”
  “可本郡无数万骑兵也。”
  “诩未言郡兵,皇甫北地为何单单执着于郡兵乎?”
  “非郡兵,北地如何有兵?”皇甫嵩面色疑惑的反问道,然后有自言自语道:“临时募兵?可北地汉民本就稀少,户口不足,一时之间如何募得大军所需兵额?”
  见皇甫嵩一直没听明白,贾诩莞尔一笑道:“皇甫北地如何只算汉民,北地尚有羌胡近十万,皆先零余孽,叛汉后裔。今汉军远征,自当征其兵卒,明为征伐,暗中监视,若汉军出塞,羌胡有异,先募其兵卒,弱其军力,自不怯其反矣。”
  “这……”
  皇甫嵩眼中精光一闪,不知如何言语,他自然明白贾诩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学习东汉历来的战略,给予胡族胡兵钱财为军费,让他们当雇佣军,每次作战让这些大量的胡人仆从雇佣军当先锋炮灰,汉军只需要派出少量正规军在后监视摘桃子就行。
  伏泉在一旁,见此也是暗暗点头,他被贾诩这么一说,自然也明白他的意思了。要知道,汉军雇佣胡人兵马早有先例,因为这样的话,可以大幅度减少汉军兵马的损失,中央政府为此可以节省无数军费,毕竟不说兵员损失之后的新募兵费用,就是安抚汉朝的职业兵所需要的抚恤费用,也是十分可观的。
  此生伏泉也是有过不少的募兵经验,自然明白汉军的兵卒在汉朝制度还没有因为那场大乱之前彻底崩溃,不算兵卒的日常生活粮食装备的供应,就是兵卒的招募、抚恤都不是一笔小数目,首先,就是招募兵卒所需要给的安家费,一个兵卒就要三万钱,而汉军兵卒都是职业兵,政府每月都要给予钱财供养,这些加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前世的时候,伏泉常听闻有人议论东汉算不得强汉,因为自从光武帝立国以来的政策影响,东汉政府对于异族的态度从来都是以夷制夷,这才有南匈奴盘踞边郡,自成实力,乌桓鲜卑先附汉,后叛汉自立的事情。
  对此,伏泉不可置否,也许东汉的政策可能失当,但是他们以夷制夷的做法明显十分正确,否则如果不采取这种措施,以东汉政府的财政,恐怕不需要那种波及天下的大乱,自己就得先玩玩了。
  当然,可以作一个比较,如果将汉军每月给的钱财都不算入政府开支,只单单算做政府征兵所需要用的最少三万钱来做比较。当年汉和帝永平年间,辽东太守祭肜以钱财诱赂鲜卑,使其斩叛逆乌丸钦志贲等人首级,之后鲜卑自敦煌、酒泉以东邑落大人,皆到辽东接受赏赐,而东汉政府见到其中不需要政府发兵,便可以清剿异族叛逆,便下令富裕的青、徐二州每年给钱,一年以二亿七千万军费为常例,安抚鲜卑。
  如果这两亿七千万全部征募汉军的话,一个汉军征募最少需要三万钱,这两亿七千万看似很多,但是真要征募兵卒实际只能征募到九千人不到,而这九千人只是最初的成本而已。这还不算给汉军兵卒准备衣甲,训练,以及日常粮食后勤等等,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东汉政府付出不下十亿军费,最终才可能得到一支不足九千兵卒的部队。
  这一点,如何比每年给鲜卑两亿七千万钱,根本不要付出其他代价,就能得到边郡那些异族数万仆从军队作为炮灰,为汉军攻城拔寨来的性价比高?毕竟,这些异族即使死光了,东汉政府所需要付出的也只是每年两亿七千万的付出而已,而如果自己募兵,不说这其中的成本高昂,就是每月给兵卒的俸禄以及兵卒死亡后的抚恤,都明显比征募异族兵马所付出的代价多的多了。
  而且,东汉边郡真正需要兵马的时候,明显不可能只需要这九千人,需要的兵马会是比这九千人多的多的,也因此,他们所需要付出的就不会是一个两亿七千万,而是几个、十几个两亿七千万。
  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东汉政府显然不可能不会算这一笔账,所以,征召胡兵已是东汉征募的必然选择,终归这两亿七千万对于东汉政府而言,也不过就是一个大州的一岁半数不到的税收而已。
  至于东汉政府给南匈奴的一年一亿九十余万,西域的七千四百八十万,这些钱就更是小钱了,对于东汉政府而言,这些钱和汉羌百年战争所耗费的两百四十余亿而言简直小巫见大巫了。
  闲话少扯,伏泉还在沉思,那边皇甫嵩在明白贾诩意思后,连忙说道:“北地穷困,自羌乱以来,民生凋敝,犹未复兴,征羌胡所需经费,郡署府库不足,难以弥补,恐募羌胡一事,难成也。”
  那边贾诩对此并未在意,他也早知道皇甫嵩会拒绝,毕竟北地府库或许盈余不少,但是相比募集羌胡而言,显然根本不够。
  随后,只见贾诩意味深长的笑道:“皇甫北地如何知诩募羌胡之兵,需钱乎?”
  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唯婚姻先髡头,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晏毕,然后配合。又禽盖异于中国者,野马、原羊、角端牛,以角为弓,俗谓之角端弓者。又有貂、鼲子,皮毛柔蠕,故天下以为名裘。
  兵、食可废,信不可去。且汉故事,供给南单于费直岁一亿九十余万,西域岁七千四百八十万。今北庭弥远,其费过倍,是乃空尽天下,而非建策之要也。
  摘选自《后汉书》
  永平中,祭肜为辽东太守,诱赂鲜卑,使斩叛乌丸钦志贲等首,於是鲜卑自敦煌、酒泉以东邑落大人,皆诣辽东受赏赐,青、徐二人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以为常。和帝时,鲜卑大都护校尉廆帅部众从乌丸校尉任尚击叛者,封校尉廆为率众王。
  摘选自《三国志》


第四百四十五章 只需段公一人便可
  贾诩的话令在场众人皆是一愣,不知他为什么敢说募集羌胡为仆从兵,不需要钱财,要知道羌人当初发动羌乱,除了自身胡人的原因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受不了汉人官吏的盘剥,才叛乱西北,自立为国的。
  现在,虽然羌乱已经被段颎平定,但是羌人也不是随意就可以征募的,近年来羌人发生的小股叛乱,多数都是羌人贫困,想要通过武力手段得到更多的好处从而发生的,如果想要征募羌兵,无疑没有一定的钱财是根本募集不到的。
  “文和何出此言?无钱如何募兵?”皇甫嵩反问道,他是越发看不懂贾诩这个显名凉州的文士,今日为什么要屡次说一些他看不懂的话来。
  皇甫嵩说完,贾诩淡淡一笑,然后狭长的眸子带着一股阴冷,目视众人道:“诩未有虚言,此番募集羌胡,不需钱财,只需一人,便可唾掌而决。”
  “需何人?”伏泉随即问道,他知道贾诩不可能在这时候和自己说无关紧要的废话,现在贾诩敢这么说,一定是有绝对把握可以不废钱财招募羌人为兵。兵员,这是伏泉现在最需要的,毕竟出塞远征,多一点儿兵力,也就多一份保证,特别是羌兵,这些多数都是可以自备战马的骑兵,若是随大军出征塞外,简直是如虎添翼。
  “只需段公一人便可。”贾诩走到段颎面前,恭敬行了一礼。
  “仆?”段颎听到贾诩提到自己,面色一愣反问道,不过很快,他便从贾诩的话回过味来,问贾诩道:“文和,仆已不掌边事多年,如何可令羌人臣服?”
  谁知贾诩笑着回道:“段公纵已入中枢,未决边事多年,然昔年平羌之事,段公灭羌胡无数,羌人闻段公之名如鬼神。今若以段公之名,招北地郡内羌胡为兵,羌人闻段公之名,定不敢迟疑,到时必蜂拥而至北地。”
  那边的伏泉也很快明白了贾诩何意,不过就是希望借用段颎的名义,震慑那些曾经被段颎杀的蜷缩尾巴十几年,不敢有丝毫二心的羌人,让他们自愿出兵随汉军出征。
  “段公,此事可行否?”伏泉随后看向段颎道,对付羌人,无疑这位羌胡的梦靥最了解他们。
  “嗯,容仆细细思量一番,再做定夺。”段颎点头回道,他也在此番出塞的兵马数量而着急,毕竟此番汉军孤军深入,虽然八千人都是汉军精锐,但是毕竟人少,很难说出塞以后,远征会不会出现意外。
  本来若不是担心自己抽调兵马太多,导致大军此行出征的人马,不是原本刘宏旨意里派出的五千人,反而大军数量比五千人还多很多的话,段颎当时都准备直接带一万骑出征,大不了骑兵不够的话,直接再从屯骑营拉人,反正他有刘宏的旨意,也不怕何进不答应。
  会议讨论的结果十分明显,最终众人都同意了贾诩的建议,毕竟羌人崇拜强者,而正如贾诩所言,段颎当年平羌乱,杀的羌人实在太多,直接将羌人杀怕了,至今都不敢忘了段颎其人。而且对于那些羌人而言,如今但凡和段颎有关系的,他们的都不敢有所动作,就怕段颎突然发了疯再灭一次他们。
  段颎平羌之余威,依旧在凉州之地上存,羌胡之人甚至无数人都拜这个大汉的老将,就是希望汉朝人不要再来,不要再让这个杀神继任为将军,对段颎他们是被杀的一点也不敢反抗,所以才有贾诩前面靠着段颎的名声,希望郡署同意征募羌兵的事情。
  翌日,段颎族弟段煨率百骑,入北地先零羌传播大汉越骑校尉段颎之令,得汉骑之令后三日内,诸部羌族豪酋必率本部之兵入北地,为汉军羽翼,否则,三日不至,汉军大军必尽出北地,屠之。
  羌人其实没有所谓的种族观念,他们的认知其实和草原民族一样,势力强盛者,就可以自立为酋豪;而实力弱小者,便只能依附强者,他们各部落之间,互相劫掠侵暴,以力为雄。
  不过,北地先零羌和其他羌人有所不同,他们是当年先零羌首领滇零的后代,七十二年前曾自立天子,建立过先零王朝,虽然仅历两帝,王朝守门十年时间,但也让无数先零羌人为之自豪。也正是有了这种特殊的历史,除了一些只愿意得过且过,依附强者而生的小羌人意外,大多数充满野心的先零羌人都会以滇零为目标,屡屡试图重建先零王朝,然而至今皆为大汉扼杀。
  得段煨所传之令后,北地诸部先零羌人纷纷大骇,因畏惧段颎“杀神”之名,当下便有无数小部羌族立马展现了他们依附强者的个性,在留下足够护卫部落的兵力后,便有无数羌人豪酋或本人,或令儿子率本部落勇士前往北地郡署,依附段颎。
  当然,有被段颎之名吓到立马投靠的,也有即使惊吓,却死死坚持不肯去北地的,虽然很多豪酋不知道段颎征召他们的具体意图,但是既然征召肯定要死人的。和汉朝打交道多年的他们知道,汉人不会好心让他们当兵的,纵然以往付钱财让他们做雇佣兵,往往部落损失的兵员,根本也不是那些汉朝赏赐的金钱财物可以弥补的。
  因此,很多自私自利的羌人酋长为了自己部族的发展,以及自己的利益,自然不会愿意把族人给汉军当炮灰的,所以一直迟迟未至。


第四百四十六章 出塞先定北地羌
  自段煨归来三日后,北地郡郡治富平县城外,聚集了约五千余羌骑,共有大小二十余部落酋长或者酋长儿子带兵前来听调段颎只会。
  这些部落的豪酋一到富平县,立即只带随从前来郡署官舍拜见段颎,诚惶诚恐的模样,足让伏泉吃惊,暗道真如贾诩所言,段颎若在凉州,羌人一点反叛的胆子也没有,毕竟段颎平羌时所创造的诸般战绩,实在是太吓人了。
  在知道还有部分羌胡畏缩在部落,不带兵前来依附时,伏泉自然不能忍受,而且大军新募羌胡之兵,自然需要人来练兵整合兵力。
  况且清剿他们,一方面可以震慑北地羌人,削了羌胡势力,避免他们在知道汉军出塞征讨鲜卑后,生出不臣之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完美的利用清剿羌胡的名义,迷惑前来打探汉军在北地真实意图的鲜卑探子,所以,清剿这些不听话的羌胡自然是当务之急。
  八月五日,大汉巴郡太守伏泉,持节,行征北将军事,率越骑校尉段颎等八千步骑,并先零羌胡杂骑五千余,出北地,直入西羌先零羌之地。汉军步骑人人乘马,放弃牛马毡帐,轻装而走,仅一日夜,深入羌地两百余里。
  两日后,大军进入最近一处羌人庐落外十里外,看着前方近在咫尺的羌人庐落,伏泉冷笑,这里是最近的一处并未听段颎之令,前来依附汉军的羌胡聚居地。
  据依附的羌胡酋长道,这处羌胡聚居地有千二百落,“落”指的是“庐落”,相当于大汉“户口”中的“户”。当然,大汉一户除非边境战乱,人口损失,户口多以一户五口算,而羌胡一落却是多则十几二十人,少则七八人,所以这处羌胡大庐落,也是远近一方霸主,有人众数万,兵卒近万。
  今日,这处大庐落不来依附汉军,那就只能等着汉军来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世界上没有一种药叫后悔药了。
  羌人多骑马,而且崇尚进攻,再加上羌寨很少有正经的防御措施,除了四处巡逻的步卒,也就只剩下那些角楼上有弓箭兵而已,此番汉军精锐尽出,又有羌胡杂胡为仆从,伏泉自然无所畏惧,而且又有段颎这军神在,所以汉军就算见到对面羌寨有所防御,也是丝毫不惧,纷纷在各部校尉司马的指挥下,进行战前强攻准备。
  “杀!”
  “杀!”
  “杀!”
  ……
  随着伏泉右手利剑狠狠斩落,汉军将士齐齐大喝起来,往前面羌寨稳步前进。
  是的,汉军是稳步前进,并没有急于冒进,因为有更加迅猛的羌胡杂骑,呼啸着往对面的羌寨攻去。他们是汉军所征召来的炮灰,也是汉军此次用来练兵的主力,对于不想让自己麾下精锐折损在羌胡营地的伏泉来说,用羌人来攻羌人,自然是自己最佳的选择。
  在决定攻取羌寨之前,伏泉便已经和二十余部投效汉军的羌胡各部统帅谈好,由他们作为攻寨先锋,汉军押后,破城之后,寨内财帛粮食汉与羌人对半,寨内人口任诸羌瓜分。
  这些投效汉军的羌人部落,本来就多是中小部落,因畏惧段颎及汉军声势而投靠,自然不敢拒绝作为炮灰的任务。更何况,汉军也许诺了将寨中人口全部让给各部投靠羌人,这更是让他们无法拒绝的动力,因为每一个羌族部落都想自己壮大,从而在羌族站稳脚跟。
  而想壮大,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其他,唯有他们部落的人口,现在汉军把这么一份大礼放在眼前,他们怎么能不去接受?即使明知道他们是作为炮灰,但也毫无怨言,因为他们知道,在自己和汉军的攻击下,对面的羌寨只有一个下场,破寨之后,彻底从这个世界中消失。
  眼见寨外穿着羌族衣服的汉军羌骑汹涌而至,城楼上的守寨羌胡此刻也不管对面是不是自己同族,纷纷拿出手中弓箭,往汹涌而至的汉军羌骑射来,一时间汉军阵中,不断有冲锋的羌骑落马。
  然而,他们射箭射的是痛快,可是汉军压制的弓弩也是一点也不差,很快在他们射箭之后,汉军后阵的箭矢也纷纷往城楼射来。一下子,就有不少羌寨的弓箭兵,被汉军的箭矢射下城楼,重重摔在地上,彻底没了生息。
  其实这场战斗早有结果,不是守城的羌人弓箭兵,手中有多少箭矢发射出来能够决定的,只听得“嘭”的一声,原本结实的寨门,在羌骑悍不畏死的冲锋撞击下,直接被巨大的马匹冲击力撞断,接着便听到后方的汉军纷纷用汉语大喊,以壮士气,加快着自己进军的脚步杀进营寨。
  “汉军威武!”
  “杀!”
  “杀进羌寨,胆有反抗者,格杀勿论!”
  ……
  当汉军铁骑冲入营寨之中时,此刻寨中早已纷乱不堪,看着好像无数羌人自相残杀,大有一种分不清敌我之势力。
  好在,来时伏泉便命汉军诸羌以红布系于胸前,其色与汉军流苏相仿,倒也不会太乱。加之,各部汉军羌骑见到汉军也有意避开,而是与其他未系红布的羌人厮杀,倒也未出现误杀情况。
  自从寨门被攻破,这场战斗也就被注定,随着寨门被攻破,汉军铁骑全部武装式的重重冲锋,羌寨里的羌兵就没有多少胜利可言。毕竟,现在可不是他们近百年前,靠着简陋的武器,和悍不怕死的勇气,就能和强大的汉军对抗的时代,在“凉州三明”之后,羌人再想靠着老方法反叛,击败汉军,显然是不可能的。
  寨中羌人被破寨以后,多数不愿束手就擒,纷纷三五成群聚众抵抗。汉军各部骑兵,纷纷在各部司马校尉的带领下,左突右冲,见哪里有大部羌人抵抗,就奔到哪里,猛冲猛杀,直到击溃为止,然后再去寻找另一个目标,确保羌人不能有效集中力量,不给他们任何翻盘的机会。
  结局早已注定,羌寨说到底只是寨子而已,如果汉军不为了节省时间,选择用炮灰的人命来填冲破寨门,而是自己打造攻城器械,羌人只会败亡的更快。


第四百四十七章 被桑椹干摸黑的袁绍
  光和三年,八月,北地先零羌多部不从汉命,大汉巴郡太守伏泉,持节,行征北将军事,率越骑校尉段颎等八千步骑,并先零羌胡杂骑五千余,出北地,直入西羌。
  数日间连战连捷,尽灭羌部无数,汉军伤数人,俘羌人近二十万,牲畜无计,后汉分归化羌人入北地,其余羌人分所投效之先零诸羌,自此北地大定,羌人闻伏泉、段颎之名,皆不敢犯也。
  八月中旬日,伏泉率麾下八千步骑,并羌骑一万两千余骑,人人乘马,皆带双骑,放弃牛马毡帐,轻装简行,出北地,过长城,深入漠南,远赴绝域,长途绕袭鲜卑后方,往击鲜卑后方受降城。
  广阔无边的大沙漠中,只见远远地升起一根直指苍天的烟柱,万里黄沙,宛如河水一样,自西向东,玉带般的从大漠里流来,黄沙上空,一轮浑圆的红日,正悬挂在西边天际地平线上的河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后世王维所描写的大漠景色的千古名句实在令人叹服,汉军为了不在并州动作,引起鲜卑细作注意,从北地突入漠南,伏泉可算领教了大漠的广袤无垠。
  向北狂奔数日,眼前风景一直就没什么变化,除了沙子也就是烈日,不是偶尔有灌木,矮坡,溪流掠过,伏泉还以为自己一军在原地奔驰一般。幸好大军此行有着向导指引,所带干粮减少,而是多带水袋,否则,说不得会半路就缺水,当然,就算是伏泉禁令大军严格注意饮水,可是大军的水袋在这边彷如绝域的地方,依然是不断减少。
  “唤向导来。”眼前走了数日还是未到地方,伏泉心中不由焦急,再不到,大军士气真不知会如何,连忙让身边亲兵,快马去将此刻正在大军前方带路的向导带来。
  “流川勿急,此番北往绕行,于今日已有所预料。”段颎一边吃着桑葚干,一边宽慰伏泉道,毕竟是经年老将,对于这种长途远袭早已习以为常,当年他数次千里奔袭灭羌,根本毫不在意这大漠绝域。
  伏泉在段颎面前,为了不想丢面子,强自装作镇定,点头道:“段公所言甚是,此番远袭,还望段公不吝赐教。”
  “一定。”
  此时向导还未至,伏泉见段颎吃这桑椹,肚中也是顿觉饥饿,便也从自己马上取来早就装好的桑葚干食用。皇甫嵩不愧是大汉朝廷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在知道汉军出塞以后,便准备好了各种军粮,其中这桑椹干便是其一,它不仅是粮食,还是汉军一种另类的“水源”。
  被晒好的红得发紫的桑椹干酸甜可口,在这大漠之中,也算是一种难得的美味,而且又能生津止渴,极大的减少了汉军水源的用量,当然也不能多吃,多吃了歪嘴,喉咙也会生厌,到时候要多喝清水来润嗓子,在这大漠也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看着手中这桑椹干,伏泉想起后来一事不由发笑,后来曹魏为了摸黑袁绍,不断在史书写到袁绍治下的河北,兵卒百姓皆靠桑椹干活命,似乎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要靠着伟光正的魏武帝才能救活,真是可笑之极。
  桑椹,不只是在汉代,甚至在先秦,都是百姓嘴中难得的零食,若是遇上荒年,收成不好,甚至是一家没有余粮的穷苦人,那一岁荒年用来充饥的希望,如何就成了河北百姓在袁绍治下的日子过得不好,处于水深火热的地步?而袁绍,这位抛却其他因素只谈论其治理内政的辉煌功绩的枭雄,却成为曹魏史官笔下的昏庸之辈,真是令人贻笑大方。
  至于那魏武帝,姑且不论其军事功绩,只谈内政,拿下袁绍的冀州,知道冀州有三十万人,兵甲装备无数,为天下九州的大州,便喜形于色,这点意识真的却是不能和袁绍相比。更何况,袁绍出征,自得冀州从未缺粮,固然有冀州富庶的缘故,同样也有他治理的功劳,否则仅凭当时北方不到百万人的人口,能供应其麾下数十万大军出征,不缺粮食,足可见其治理内政的能力。不像曹操,即使得了同为富庶大州的兖州,却最终治理不力,要靠着吃人肉来维持军粮,甚至之后一统北方,还同样出现粮食不足的情况,两相对比,袁绍纵然后期糊涂,也不该被如此批判,这般行为,不令人贻笑大方,还能如何?
  当然,想到真实历史上,官渡之后,冀州这曾经的光武崛起之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