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皇戚-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传令,开城门,出城袭戝营!”
在伏泉一声令下后,早已饱食酒肉的两千余步骑而行,其中骑兵的马蹄马嘴上都裹了粗布,依次出了北门。黑夜里只觉杀气涌动,火光熊熊照射之下,城外却透着无尽的寒意,一场杀戮已然不可避免。
叛军大营距离舒县不过数十里地,对于伏泉麾下那五百余骑而言,几刻功夫便至,而其他步卒,却未与骑兵同行,他们却是另有任务。
天边似有一丝发白显现,预示着将要迎来黎明,大地也不会像是在黑夜中那样,灰蒙蒙一片,肉眼看远方能见度极低。叛军大营里,此刻随着许多火把燃尽自然而然的熄灭后,对于大多数兵卒而言,更是有些两眼一抹黑。
这一点,也传染了许多人,大营里甚至于被黄穰委以重任,派来担任营地巡视的穰军兵卒,此刻也有些看不清远方。他们之中,分散营地四周巡视的许多人,此刻也是随便找了地方休息,也不再认真巡视,一方面,因为饥饿的原因,他们也没有太多的力气巡逻,不如省点体力休息;另一方面就是经过夜里汉军锣鼓的骚扰,他们心里多数都以为汉军只是为了扰敌而已,根本没有进攻的打算,所以自然而然的放下了戒心,对于巡逻营地,自然也不怎么上心了。
至于他们饥饿的原因,当然是粮食不够呗,虽然别看他们是穰军,黄穰的心腹出身,所吃的粮食比叛军其他杂牌部队多的多。然而终究粮食有限,黄穰给他们的也只能保证他们不至于像其他部队那样,仅仅维持不饿死的程度,也就是多给他们一些粮食有利于干活而已。
八万余叛军驻扎的营地可不是小数目,对于一路悄悄而行,不点一丝火把的汉军五百余铁骑来说,只要小心,很快便可以找到叛军大营位置。
看了眼面前叛军那防御松懈的营地,此番拔寨的三名主将黄忠、关羽、严颜对视一眼,随后年纪最大的黄忠下令道道:“传令,取出马蹄与马鼻上之粗布,点绕火把,准备一战。”
不多时,五百余匹战马,取下粗布,空旷的原野上顿时响起一阵阵的马儿的响鼻声,接着后方不少汉军纷纷点燃手中火把,之后随着三名主将纷纷抽出手中宝刀,大声问左右曰:“建功立业,在此时,诸位将何如?”
“杀……”
众骑奋声回应,声若惊雷,瞬间撕碎静谧的黑夜,紧接着五百余像凛冽的狂风一样,瞬间向叛军大营杀去。叛军营寨本就是新建未完工的,连半成品都不如,再加上是南方,大规模的骑兵甚少,种种原因之下,营寨前的拒马等物自然是没有的。
营地里的叛贼被巨大的喊杀声和马蹄声惊醒,他们有的刚刚睁开朦胧睡眼,还在以为这是汉军的把戏,根本没有再次出营帐还击的想法,只想等汉军消停,他们睡完后再去军需官那里多要一些饭食,肚子实在是太饿了,一点儿劲儿也没有。
直到他们的营帐突然冒出冲天的大火,烧得他们的床铺,这才惊醒有人袭营。只见无数穿着单衣未着甲的叛军被火焰烧兴,急忙冲出帐篷,还没搞清该如何做事,就被迎面而来、杀气腾腾的汉军,当场革杀。
当火焰燃起时,原本许多偷懒的穰军兵卒这才醒悟,连忙拿起武器,组织兵力前来前来迎战,不过汉军根本不和这些有武器的叛军兵卒纠缠,他们就在在营地四周,或取来营地里未熄灭的火把,或是直接扔了手中的火把,反正只有一点,那就是用各种办法点燃帐篷,粮草等一切可以点燃的东西,同时大喊“黄穰将军死了,汉军攻来了,大家快逃”,一时间举火如星,喊声大震。
汉军这一次的偷袭不是为了杀敌多少,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劫营而已,运营很简单,在知道黄穰军队有哗变的危机后,伏泉就决定为他加一把火,一把可以将整个叛军烧起来的火,而这把火,自然就是这次劫营而已。
伏泉自始至终,就从没有想过,凭着手下这点兵马就能肉搏硬打黄穰那八万多人,虽然那八万多人里,近半都是老弱妇孺,上不了战场,但即使这样,叛军的人数也不是他能轻易硬抗的,因此只能智取。
第三百八十六章 四面楚歌
汉军骤来袭营,只管扰乱,却不驱杀,只一阵的功夫就将他们能点燃的所有东西全部点了,一下子叛军大营火光冲天,大营里喊叫不断,多数是不知情的叛军兵卒和他们的家眷妇孺都以为汉军大举袭营而四处乱跑,大喊大叫,一片乱糟糟的样子。
“撤!”将面前一个光着上身,刚刚出了营寨慌慌张张的手持长矛的叛军兵卒砍杀,关羽看了眼周围猛然燃起的火光,感觉事已差不多,便大喝道。
这次袭营按计划就是要让叛军大营乱起来,让叛军大营里的所有人都感受到危机,如今目的已然达到,关羽自然不会在留恋。即使他平日里,自诩为以一敌百,但是他也没傻到真的靠着这五百余人去劫营,现在他和当初在幽州带着近千骑马踏鲜卑人营帐的百姓不同,那时他身陷祸事,只因伏泉收留幸免于难,心存感激,自然就是前方是死路也会毫不犹豫的进攻。
而现在,关羽已经是从羽林郎做起,成为了一郡司马,如果他以后继续立功的话,清理绝对任职做官不会低于中郎将一职,要知道中郎将可是秩比两千石的大官,其职已可独掌一军,有了这个牵挂,自然由不得关羽再像从前那样不要命的往死里杀了。
因此,眼见伏泉所下达的计划完成差不多,关羽就下令撤退,其实不止是他,便是严颜、黄忠二人也是如此,他们现在可以不怕死的勇猛杀敌,但绝对不会不要命的以卵击石的去送死,他们可不会认为叛军大营里的八万余叛军会像杀猪一样,任由他们这五百余骑宰杀的。
马蹄声“哒、哒”的阵阵响起,汉军宛如一阵来去无影的风一样,留下一地大火侯,洒然离去。只留下大营里无数叛军兵卒,慌乱集结后准备拦截并且狙击汉军铁骑,却被他们这一番措手不及的举动而惊呆,等醒悟事,他们也只能面对大火灼灼的营地,各自展开自己最快能想到的解救措施来灭掉这场大火。
黄穰此时也是出了营帐,刚才他才将将睡下,毕竟也是到了将要天明的时分,他和营寨里的其他叛军一样,也是到了困意最浓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合衣在中帐的大床上睡下了。直到汉军真的袭营时,他也以为又是汉军扰敌的把戏,第一时间,脑子并没有想去理睬,最终在感觉到大营里那漫天的火光时,他才惊醒这不是扰敌,而是汉军真的袭营了。
幸好中军大帐在营寨深处,汉军因为只是为了劫营制造混乱,不然说不得如果汉军直攻营寨的话,他的中军大帐说不得要被汉军攻破,自己也有生命危险,黄穰不由得庆幸自己命大。
不过,庆幸归庆幸,黄穰该要做的还是要做,此刻他知道第一时间除了灭营寨四周的火以外,更要紧的是做好各部兵卒的思想工作,防止他们再次发生混乱。毕竟白日已经因为无粮大军已经产生内讧过一次了,现在如果再因为大营被汉军旁若无物的劫营,很难保证有些士兵会因此而崩溃,从而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同时,黄穰还另外派遣了心腹穰军里的一支步骑,在营寨四周巡逻,谁知道那些狡猾的汉军会不会再一次袭营,若是这样,他不提前防备的话,再来几次这样的袭营,对他麾下兵卒所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由不得他不多加小心。
至于黄穰原本安排在舒县周围的探子,此刻黄穰已经对他们不抱任何希望了,毕竟能让汉军大部这么容易从舒县出来,并且一个通知都没有给他的话,解释起来也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他散在舒县四周的探子都被汉军干掉了,也正是那些他的“耳目”被汉军砍去,这才让他的消息短暂失灵,最终没有提前防备,从而被汉军袭营得手的事情。
只是,黄穰显然太小看了伏泉,在他还以为汉军会继续袭营时,远处一阵阵饱含悲伤情感的楚歌,一下子就让他如遭雷击,让他瞬间震惊无比。因为黄穰明白,那些楚歌声会对他麾下的兵卒有着怎样的影响,同时他也明白汉军在这东方天空将要发白的白昼时分,还要纵火劫营的缘故,这可不是单纯的袭营那么简单,而是要彻底将叛军无形的搞崩溃。
此刻叛军大营东北方的一处山丘之上,千余伏泉麾下的汉军步卒正集结于此,他们出城之后并没有和那些铁骑一样去袭营,而是另有任务,在路上便与骑兵分开,来到此地。
毕竟,一来这些步卒都是用腿走的,就算是按照魏武卒的行军标准,快速急行军,也赶不上汉军骑兵的速度,会拖累骑兵;二来便是伏泉计划里最重要的一环,必须要有人做才行,这个计划就是现在他们所做的,唱楚歌。
在早就急行军赶到目的地后,这些兵卒便在兵卒将领徐晃的带领下,目视西南方,坐等讯号传来。天色渐渐发白,终于,远处十余里外,登高依稀可见的叛军大营里,出现了他最想要的信息,火光乍起,喊杀声不断,说明汉军铁骑已经成功劫营了。
这时,早已将远处那一幕放在眼中的徐晃并未着急让麾下兵卒实行计划,因为他们距离叛军营地尚远。这时候唱歌由于两军交战,有交战的喊杀声的影响,那些歌自然不可能及时传进那些叛军兵卒耳朵里,对于数百年前淮阴侯所用之计,有着汉军史官如实描述,他们自然知道该如何将这攻心之计,有效的实行起来。
终于,看到汉军铁骑像一个小黑点般离去,然后无数叛军在营寨里,不断灭火时,观察多时的徐晃这才将右手上扬,然后狠狠挥下来,大喊道:“唱!”
顷刻间,无数早已准备多时的汉军兵卒,将他们由着舒县城里伏泉早安排好的乐师所教授的歌曲,用悲凉的语气饱含深情演唱起来。
“六月夏热兮,四野伏尸,日月征战兮,终归大汉。白发老母兮,盼断肝肠,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弟兄想见兮,跺足拭掌,姐妹思念兮,雨泪千行。故交好友兮,登门看望,窗兄窗弟兮,问短问长。一旦交兵兮,枪尖而亡,骨肉为泥兮,同战沙场。吾歌岂诞兮,天遣告汝,汝其知命兮,勿谓渺茫。汉皇有德兮,降军不杀,哀告归寄兮,放汝翱翔。何不思故兮,各奔家乡,居家团圆兮,永得安康。”
这是首明显富有古楚国特色的楚谣,歌曲是伏泉让当地乐师临时编的,要的就是体现百姓厌战怀念家乡美好的意思。另外,再在其中插入一些大汉王朝不计前嫌,只要肯投降便既往不咎的意思,为的就是彻底动摇那些此刻早已迷茫的汉军而已。
因是在舒县四周最高的一处山丘之下,山丘周围独特的环绕的山势像是后世的扩音器一样,无限放大和扩散他们的歌声。只听得四面八方传来低沉的千人合唱声,那声音从零散的声音到慢慢变得整齐,从小小声的呜咽哀泣逐渐变得声音洪亮,曲调悲壮哀怨,充满底层百姓无奈被卷入战争的歌词在汉军嘴中反复咏唱,越传越远,很快遍传到叛军大营里,覆盖了所有的叛军兵卒以及他们家眷的耳中。
楚歌,战国时楚地的土风歌谣,带有鲜明的楚地文化色彩,以秦末汉初最为盛行。前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在起义初期,打出反抗暴秦的旗号所征召的部队也基本上都来自于楚地,自然他们麾下兵卒所歌所咏多为“楚歌”,这也导致了直到秦亡,楚汉争霸,“楚歌”因缘际会成为了当时官方歌曲的主流,从而让天下传唱盛行。其中,项羽的绝命之作《垓下歌》和刘邦的还乡之作《大风歌》都更是楚歌的代表作之一,可见“楚歌”在秦末汉初的重要地位。
舒县地界战国时便属楚地,自然对于先祖辈所留下的楚歌十分熟悉,虽然随着两汉文化不断发展,楚歌在各地渐渐被汉代乐府诗歌取代,传唱程度明显不如乐府诗歌,但在古楚地,却是依然不减其之重要性,因先辈遗产,当地百姓平日里更多的传唱的是楚歌。
现在,伏泉让麾下兵卒传唱楚歌,当然是想模仿当年淮阴侯韩信在垓下之战时,对于项羽所采用的四面楚歌之计,因为对比今时今日的黄穰叛军的情况,与当年项羽所率的楚军境遇是何其相似。
同样是缺粮,同样是不知大军之后该如何进退,不同的则有两点,一则是垓下之战时汉军多而楚军少,而现在却是叛军多而汉军少;另一则是项羽还有江东老巢作为后路,而黄穰,却是连一块容身之地也无,只有率领麾下兵卒如流民军一样四处逃窜而已。
当然,现在这些其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黄穰麾下的大军,多数并非黄穰心腹,不是坚定的反汉者们,早就因为叛军连番战败,以及军队缺粮而对这场希望渺茫的叛汉“起义”感到悲观了。这注定他们现在不可能再全心全意为黄穰卖命,更多的是想着如何保全自己,回家好好过日子,如果可以的话,他们也希望归降大汉,继续做大汉的底层百姓过活,实在是这场战争的残酷让他们厌倦和害怕了。
每个人都是如此,在兴奋的决定开始之后,面对重重的压力,不自然的会想去退缩,即使是反抗欺压他们的政权也是如此。
不过,大多数人纵然心中有这想法,却因为担心被他反抗的政权而不敢投降,但是现在,随着这首楚歌里面的透露出的,对于犯事者既往不咎的信息,自然让那些心有二心的叛军彻底意动。
在他们看来既然汉军敢这么唱出来,那么一定是得到皇帝批准了,既然如此,那么自己还有什么怕的,与其跟着黄穰有饿死的危险,不如现在就翻脸,说不得还能保住他们一条小命。
东方的天边终于映出一片白光,预示着新的一天依旧是个好天气,可是,在叛军大营里,此刻却是涌现一股悲凉的气息,与那传唱的楚歌一样,令叛军兵卒如同身受,惆怅不已。
歌声遍遍传来,刺破了黄穰的耳朵,直到过了好久他才醒悟,只是他却毫无办法,除非他有本事将自己麾下兵卒的耳朵堵起来,不然根本没有办法阻止他麾下的兵卒听这“楚歌”。
虽然黄穰自诩为英雄人物,但是也有自知之明,当年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都因为在楚军绝境之下,被韩信这一简单之极的计策给彻底打败,只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的《垓下歌》名句,然后带亲信铁骑远遁,最终于乌江自刎。
项羽如此,他黄穰又能如何比肩?黄穰可不认为他是和项羽一个级别,毕竟项羽能用八千子弟兵最终灭秦,而他黄穰坐拥十余万众,连一个小小的舒县都没攻破,让他情何以堪?
最终,没有丝毫犹豫,黄穰直接下令撤退,随着楚歌阵阵,他根本再没有丝毫破舒县县城的希望了,这时候不撤,难道真的等他的军队自己土崩瓦解吗?
只是,很明显,在汉军唱出楚歌以后,黄穰在下令撤退已经迟了,因为已经有不少叛军兵卒做好出逃准备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摘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第三百八十七章 人心惶惶汉军至
汉皇有德兮,降军不杀,哀告归寄兮,放汝翱翔。何不思故兮,各奔家乡,居家团圆兮,永得安康。
不止是山丘之上的汉军齐声高喊,少数早就心有二心或者根本不想再反叛,只想回到家乡和亲人团圆相聚,安康生活,宁愿被官府剥削,也不想再遭受这每日都有可能面临死亡的兵卒们,口中也在轻声附和或者心中无声呢喃着那首汉军临时准备好的劝降楚歌。
一种诡异的气氛悄然在大营里飘散,每个人的脸上都似乎藏着几分异样,不说别人,此刻叛军首领黄穰便是看身边每个人都有一股怀疑的目光,样子神经兮兮的。
没办法,汉军这一招“四面楚歌”,不只是让叛军有人想逃跑投诚那么简单,还让大营里的各个人之间都充满了猜疑之心,真是明谋的攻心毒计,黄穰即使知道中了汉军的计策,却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叛军一处营帐里,刚刚在自己渠帅命令下的一名汉兵洪七,正谨慎的张眼望向四处,小声的与自己同队伍里的一名同乡交谈。
“大石,汉军说了投诚不计前嫌,今吾二人不如带家眷降之,如何?”洪七紧张说道,虽然面前这人与他乃是同乡发小,知根知底,但是谁能知道这同乡到底心意如何,如果这同乡依旧要死硬叛汉,那么对于洪七来说,直接和这同乡说投诚汉军,岂不是和自投罗网差不多吗?
“七兄,正有此意,只是那沙蛮子看得甚紧,吾等若有异动,其必发现,到时非但吾二人性命不保,亦连累家眷,需慎重行事也。”
“正是,到时择机便逃,再不撤吾等性命必休也。”
“善!”
简短的对话一下子就确认了两人准备联手逃离的事情,他们口中所说的沙蛮子,却是他们这一部的渠帅。那渠帅姓沙,看外人给他起的外号便知,这沙蛮子自然是起义的江夏蛮人,因武力不俗,被选为他们这一部数百人的渠帅。
两人都知道,这沙蛮子因为非汉人的缘故,是绝对不会投降汉朝的,毕竟叛军这一次反抗汉朝,能弄出这么大的声势,都和他的江夏蛮人族人出力甚多有关。而他们江夏蛮人,本身就有祖先叛汉的前科在,再加上他们可不想继续被被汉人狗官继续剥削,所以要说他们是坚定不移的不会投降的,终究他们有着先例在先,投降的话,多数也是难逃一死,汉朝是绝对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容忍这些异族人的反叛的。
因此为了行动的安全性,这两人选择将事情隐瞒,只等到时机一至,他们便各自带着亲属逃离此地,各奔东西,两人是再也不想在打仗了,只想回到家乡故土,在接受汉朝的赦免之后,好好的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这一幕其实不仅发生在洪七二人身边,此刻在汉军大营各处地方,也都有着无数窃窃私语声。这些声音里多数都和洪七二人讨论的一样,许多叛军兵卒在听完汉军所唱的楚歌后,都是不再想打仗,而是想回家了。毕竟今时不同往日,现在谁也不想和那个最近屡战屡败的黄穰有太多接触,因为大家都清楚,跟着无粮的黄穰继续前进,最终的结果也是死路一条,他们可能不是战死,便是饿死而已。
东方天空此刻已然发白,叛军各部兵卒在用完他们的米汤后,便在各部渠帅的指挥下,带着他们的家眷赶路,名义上黄穰对大家说的是去其他郡县抢粮,而他们心里却是十分清楚,黄穰不过是营中无粮,再也耗不下去了而已。
长长的队伍毫无章法的出了被烧了不少的叛军营寨,兵卒们还好,都是刚刚喝了米汤,因里面米粟较多从而保证勉强不饿,所以行军还算正常。可那些跟在叛军大队后面的各部家眷,却是因为米汤里只有汤,根本看不到几粒米粟,是饿的发慌,走路也是困难之极,腹中空空之下,导致行军很慢。
他们拖得叛军主帅黄穰是焦急不已,因为按照他们这样的速度,恐怕当大军南下,在黄穰还没选择好去那里劫掠时,军中几已经无粮了。不过,对此黄穰却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毕竟难道要他舍弃这些老弱妇孺吗?
想想看,这些老弱妇孺可是黄穰手下叛军大部兵卒的家眷,黄穰相信如果他现在甩开这些老弱妇孺,恐怕在那些攻心的楚歌的影响下,叛军大营里会直接暴乱,彻底和黄穰决裂,这对黄穰而言是根本不能发生的事情,所以即使那些老弱妇孺再慢,黄穰还是要忍受。
至于给那些妇孺和兵卒一样的伙食,黄穰却是绝对不会给的,因为真要如此,恐怕再过一两日叛军就要全军断粮了。就是他刚才让兵卒食用的米汤,也都是严格计算了,保证自己的兵卒能有体力行军而已,其他的则就算了,粮食本来就不多还能想其他的吗?
只是,若是单纯行军,靠着严格计算粮食,叛军倒是应该可以一路无碍的离去。可是,这一次一来本就军心不安,仅仅走了数十里路,黄穰便接到各部报讯,陆续有兵卒带家眷离去,少数人成功脱逃,多数都被抓住,都来询问黄穰如何处置。
对此,黄穰权衡一番,本想选择暂时看押那些兵卒家眷,如今情势不利己,若是一味打压,最终情势必定是加快他军队崩溃的脚步,不过,却因为他手下心腹的告诫而彻底打消。
“渠帅,不可,军法不清,切不可仁慈行事。”
“可军中无粮,若用重典,全军必乱也。”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不用重典,必后患无穷,今日杀之,其若反,除之便可,正好省缺将军心头麻烦。”
当黄穰还在犹豫自己该如何抉择之时,他心腹的这句话,彻底坚定了他的信心。的确,无乱黄穰手中粮草充不充足的话,他都要毫不犹豫的直接砍了那些逃跑的兵卒,因为他手中没有粮食已经是全军的一个公开的秘密了,这也根本不需要验证,就从黄穰给麾下兵卒吃的米汤就可以看出来了。
现在,如果黄穰斩杀那些逃兵,可能会适得其反,逼迫其他有二心的叛军直接反抗,毕竟,对于其他的叛军兵卒而言,留在叛军队伍里,迟早也有可能因为抢不到粮食而饿死,而不留这里,选择逃跑的话,也有机会带家眷逃跑。反正,留与不留,逃与不逃,都有死得可能性,与其一直忍受饥饿而死,那么不如现在就反了,能活着是自己的运气大,活不了那就只能认栽,终究他们不想做一个饿死鬼而已。
不过,那心腹说得另一点,也是正中黄穰下怀,与其担心斩杀逃兵,逼的麾下兵卒有二心反叛,不如现在就直接将那些有二心的兵卒一网打尽,以绝后患。毕竟,终究现在对于黄穰而言,目前最重要的第一事情是粮食问题,其次才是兵卒逃跑问题。
说到底,黄穰现在增加粮食从而使军队断粮延迟的办法也就是开源节流而已,而所谓开源,自然就是往米粟里多加水,煮成米汤,使人不至于饿死,而节流的话,那便就是减少吃饭的嘴而已,如何减少?当然是让一些人,在不扰乱军队根本的情况下,彻底消失了。
至于如何不扰乱军队根本,那自然不是放了那些逃兵,允许他们离开,毕竟这样的话,很有肯能让其他兵卒跟着逃,彻底断了军心,所以,他只有选择在合适的理由下,将一些兵卒合理的除去,即使会付出代价也不惜。
毕竟,与其因为担心粮食不够,从而导致兵卒离心,不如现在在斩杀那些逃兵后,再观察其他有二心的兵卒,一旦抓获,就地处决,纵然有大规模的兵乱又如何?反正黄穰可以保证自己的心腹穰军会听命行事便好,这样一来根本就不需要担心其他,虽然这样会让麾下兵卒锐减,但只要保证粮食足以在自己手里维持,穰军的忠心不变的话,那些杂牌,就任由他们去吧。
阳光浅浅的照耀在平原之上,排成长龙似的叛军队伍,此刻都在看着他们队伍左右两侧那数十骑手中拿着的首级。那些是逃跑的兵卒和他们的家眷的首级,在被叛军的斥候搜捕到后,直接斩首,并且传授全军示众。
叛军里面的大部分兵卒都知道这是黄穰在震慑他们,告诫他们千万不要有其他想法,否则他们的下场就和这些逃跑的兵卒一样。然而,按理来说严明军纪,对一只军队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可是此刻在黄穰的军中却是十分不利的。
事情正如黄穰原先所想的那样,在明白逃跑也是死,留在军队里每天吃米汤也会饿死时,大多数本来因为忍受不了贪官污吏欺压从而反叛的叛军兵卒,最终也像他们当初选择反抗汉朝一样,选择了反抗黄穰。
反正,如今汉军已经通过歌曲告诉他们,一切既往不咎,即使他们没有认证过这件事情,但是有许多人就是如此,在有了希望之后,根本不会考虑事情的真实性,就会为了可能根本不存在的未来,而选择一条可能根本没有未来的出路。
在无粮、战败、未来无希望等诸多困难因素下,不少叛军终于在一些早就有二心的汉人渠帅的“同死,不如反了”的高呼下,彻底发生了内乱。而这一幕,也正是黄穰权衡之下愿意看到的一幕,他现在急需要消灭一些心有二心的人,从而减少军中口粮的支出。
空旷的原野之上,只见令人惊讶的一幕就此发生,曾经纵横江夏、庐江二郡,打的官军根本抬不起头来的黄穰叛军,就在这原野上自相残杀起来。
叛军军阵里交战的双方十分明显,一方是以黄穰心腹穰军为主的精锐部队,另一方则是在装备人数都不如前者的叛军杂牌部队,事情的结果也不需多想。原本会发生内乱的一幕早被黄穰想到,自然提前命令穰军兵卒做好准备了,再加上穰军的伙食、兵甲装备也都比杂牌部队好上不少,那些叛军的杂牌部队还能有什么下场?
只见得战场两方在相持了一阵之后,便出现了一边倒的局势,准备充分的穰军迅速的便将叛军杂牌不对的攻势击退,然后将那些匆忙反叛的杂牌部队就地分割,利用他们原本在军队里面互不统属的一点,分次进攻。
短短的数刻功夫,便有数支几百人的杂牌部队,从渠帅到麾下兵卒,凡是反叛的,都被穰军彻底击杀,而这杀戮,还未停止……远处被人保护的黄穰,静静看着自己麾下自相残杀的闹剧,虽然心中不舍兵力大减,然而毕竟这是战争,现在对他而言,能安全撤退才是正理,而要安全撤退的话,就必须有粮食,并且部队不会因此扰乱,所以这些杂牌部队的死不可避免。
至于兵力,在黄穰看来,也就是一时心疼而已,待他们找到合适地方,有了粮食,到时候再到处拉壮丁便可,反正既然此次他已经没了攻陷舒县的希望,那就只能当流民军了。而既然是流民军,自然是抢劫各种可用东西,将那些底层百姓强逼入军队而已,到时候自己手中有粮食,自然又可以聚集起一支人数可观的军队了。反正,对与四处流窜的流民军而言,人,却是最不会缺的东西,
就在黄穰心中不断大喜之时,远处传来的一阵阵“呜、呜”号角之声传来,当场便让他大惊,如遭雷击,循声望去,只见得数百骑汉军骑士正策马汹涌而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