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梦入红楼-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牛继宗毕竟身份不同,他是如今八公后人中爵位最高的人,本身也是军机阁位列前三的参议。他要是去了,十天之后要是没成功,杀,还是不杀?
“微臣愿立军令状,十日之内平不了此股贼寇,便以臣这颗项上人头,告慰无辜受难的关中百姓!”
正庆帝面色变换两下,终究还是道:“准!”
“若将军可以活着回来,朕当亲自为将军解战袍!”
正庆帝沉声道。
众臣心中一寒。正庆帝的意思已经很明确,牛继宗此去只有两个结果。
死,或者被正庆帝奉为国士!
没有人怀疑,他若是十日内做不到,正庆帝会不会杀了他。
“多谢陛下!”
牛继宗面色冷静,一丝慌乱之色也无,沉声道:“京中兵力空虚,臣不敢再让陛下从京中为臣调兵。
臣请奏陛下赐臣天子剑,自行调关中兵马所用!”
“准奏。赐剑!”
戴权便将摆在龙案之后的天子剑拿给牛继宗。
牛继宗领旨谢恩之后,一句多的话也说,提着剑便出了宫,连家都没回,就带着几个亲兵奔赴出京。
目的地:太原。
敢提着脑袋接这个差事,他又岂能一丝计划也无?
不从京中带兵,只是为了节约时间而已。
第七二五章 旧粮换新粮
户部尚书林如海出列道:“陛下,据各州县来报,如今关中总计共有近一百万灾民因受战乱之苦,无家可归。其中有近五十万人都朝着京城方向而来。
如今,已经有近十万人逼近了京城。”
正庆帝揉了揉眉头。
又是一个天大的难题等着朝廷去解决。
灾民年年有,或是因为天灾,或是因为人祸,或是二者皆有之。只是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如此多的灾民一下子全部涌向京城。
要是处理不好,万一灾民闹起事来……
如今京城兵力不足,要是敌人没把大楚打败,倒是自己人把大楚灭了,那就有意思了。
“众位爱卿以为朝廷该当如何处置这些灾民?”
“五十万,灾民太多了,这可如何是好……”
“就是,连年打仗,国库本来就告急,哪里有那么多银子来安置这些灾民。”
大臣们开始议论起来。
却没人能拿出个章程出来。
“首辅大人有何良策?”
正庆帝开始点将。
“回陛下,老臣以为,应该派州县官兵将他们拦住。如今京城兵力空虚,国库也不算富足,岂能安置下这么多灾民?若是放这些灾民入京,万一被别有用心之人煽动,伺机作乱,京城岂不危险?”
正庆帝瞳孔一缩。
何善宝这番话,连他都拿不准其心思?
若说他忠心耿耿一心为他着想,担心有人趁机造他的反……反正正庆帝不信。
若说他包藏祸心,难道他这是想故意激起民变,对他有何好处?
“不可!”
方守皱眉反对。
“自来流民可疏不可堵,堵则激生民变。
如今俄国与我大楚交战,但京师尚稳固,应责令周边府、州、县设粥棚,安置灾民。
户部也应该拿出钱粮,在城外设粥厂,搭草棚,供灾民修养生息。待得大战一止,流民自可散去。”
次辅杨溥道:“方大人此言欠妥……
此非数万或者十数万流民,而是近百万!若全靠朝廷来养活,朝廷哪里有这么多的粮食和银子?
如今国库存粮不过三十余万石,要是都给灾民吃了,那京中十万将士,还有边关的将士们吃什么?
再者,朝廷也不可能耗干净到没有存粮可做应急用……”
“难道此事还不算应急大事?”
“流民事虽大,但如何能大过边关前线?若是军队断粮,数十万敌军冲进大楚,到时候伤的可就远远不止现在这些流民了。”
方守怒道:“那我们难道就这么放任不管?那可是近百万老百姓的性命!”
“也不能不管,只是不能像方大人说的那样管……”
杨溥道。
“哼!”方守冷哼一声,不再与他多话。
事实上要不是这次的灾民实在太多,他都不会与杨溥争论。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治学,没想到晚年还会被正庆帝提入内阁。这些年,他可少有在朝堂上与谁起争执。
就在满朝文武都在议论该如何对待这数量庞大的流民之时,刑部员外郎张子文突然出列道:“微臣张子文有事启奏!”
“奏。”正庆帝道。
“微臣要弹劾太仓驻天津管粮官屠蜚,尸位素餐,贪污渎职,常年倒卖太仓谷,中饱私囊,以至于名为五万石新粮的天津分仓居然只有数百石新粮,其余全部为积年陈粮。有的甚至是已经超过十年的陈粮,早已霉烂到了极致,已经污浊、腐蚀了仓库,就连老鼠吃了这样的‘粮’都要病死。
此等行径实在罪大恶极之至。
臣还要弹劾天津知府何济柴,权欲熏心、贪污受贿,为屠蜚这样的贪官污吏做保护伞,甚至为了帮助屠蜚掩盖罪行,派人暗杀臣派去暗访的户部衙役,还公然威胁奉命办差的微臣……
此等罪行昭昭的官员,实在是我大楚朝堂的毒瘤,臣请陛下诛此二人,以正朝廷纲纪!”
正庆帝面色难看至极,道:“果有此事?”
林如海出列道:“户部出了如此纰漏,微臣实有不可推卸的失察之罪,请陛下降罪!”
“林爱卿不必过分苛责自己,就算真有此事,也是底下奸人作祟,与爱卿无干。爱卿执掌户部也不过一年有余,户部又事务繁琐复杂,哪里可能方方面面俱到。降罪就免了,还是把张子文所奏之事审查清楚才是。”正庆帝明明方才就已经是含怒欲发了,没想到这林如海主动请罪,竟惹得正庆帝怒气消散,还反过来安慰他……
当真令众臣心中好不是滋味。
其他人要是犯错,何曾见正庆帝如此温言软语过?
“谢陛下不罪之恩。”林如海自然也不是缺心眼到硬要正庆帝治他的罪。
本来今日之事就是他和张子文商量好了的。
“太仓在京城素有‘天、地、玄、黄‘四大谷仓。这四大仓常年存粮数量都在七十万石以上,遇上丰年甚至能够达到一百万石以上。
这些粮食,若是用不完,最多可以储存三年,也就是说除了当年的新粮之外,之前余下的陈粮最多复存两次便要完全作废清理出仓。
所以,历届户部的官员大都会在第三年新粮入库之前,就将以前的陈粮以二三折的价格,处理给粮商。
这本是为了保证国库随时有可用的新粮,才不得不有的损失。
不但国库如此,就连地方官仓也同此例。
然而,许多贪官污吏便钻这条制度的空子,将新粮倒卖,而将陈粮置于仓中充数,以应对上方查验。
就算有那露出破绽的,也不过塞上一些银子,也就过去了。毕竟第二年又有新粮进来,到时候上奏说已将陈粮处理了,便神不知鬼不觉了!
自微臣任户部尚书以来,也曾察觉过此类事情,但是每次刚要追查,便有人将漏洞填上。加上这一年来与俄国战事吃紧,便没有深究此事。
因为微臣亲自查验过,太仓在京城的四大仓是合规的,确实存有足够多的新粮。去年单是这四大仓的存粮便没有用尽,微臣也就没有亲自到天津、水清等附属仓去查看。
还是这次战事一连打了大半年之久,眼见又有无数灾民涌进京城,微臣这才急于清点国库内所有粮食,包括六个附属仓。
其中天津,微臣正是派张状元去的,不料张状元回来之后,便向微臣如实禀报了这件事。微臣万万没想到下面的人胆子居然大到了这个地步,竟贪心至此,十几年没有放过一次新粮入仓……
这已经不能用贪污二字可形容,简直已经达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可是,朝廷此时正是用粮之际啊。如今京城四大仓合计只有大谷一十五万石,高粱等共计两万石!原本六个副仓的账面上一共应该还有一十八万石大谷,如此算下来国库才有三十余万石粮食,若是水清、通州等也如天津一般,则朝廷立马就要陷入无粮可用的境地了……
由于张状元天津之行已有凶险之事发生,微臣不敢再派户部的干员前去查证,恳请陛下着锦衣军前往彻查!”
林如海这番言论一出,显然是早有预谋,不但要附和张子文的话,治罪天津知府和天津附仓管粮官屠蜚,还要彻底将陈粮换新粮这一弊政公布于天下!
这一下子,不知道要翻起多少旧案,牵连进来多少人。
满朝臣工无不胆寒,更有不少牵扯过其中之事的官员腿都在发抖了。
“好啊,好的很你们!!
要是朕记得不错,他何济柴正是你何大首辅的侄儿吧?
……”
……
第七二六章
“他胆敢如此胆大妄为,难不成是仗了你首辅大人的腰子?”
正庆帝忽然阴恻至极的道。
众人大骇。正庆帝这就忍不住要对何善宝动手了吗?
“老臣不敢狡辩,何济柴确实是老臣同族的侄子,但是老臣用侍奉太上皇四十载的忠心作保,老臣绝对没有纵容他做出这些个没有天理王法之事!
请陛下派人严加祥查,若是他真的如张员外郎所说的那样,犯下不可饶恕之罪,老臣恳请陛下依律法严惩。”
何善宝跪启道。
正庆帝心生狂怒,这个老货,到现在还想拿太上皇来压朕!
“朕自然要严惩的。”正庆帝冷冷回了一句,便略过。又召锦衣军指挥使赵全入殿,着锦衣卫立刻出发,祥查天津等六处附属仓盗卖太仓谷之事。
。。。。。。
南书房。
正庆帝照例召集他的一帮心腹大臣在这里开小灶会议。
当议及流民安置问题,崔文龙叹道:“归根到底,主要还是钱粮的问题。可恨如今京城之中的大小粮商们大都囤积居奇,如今的粮价已经比以往高了近乎一倍了。”
林如海补充道:“这且罢了,臣前几日曾派人去买粮,一共去了十一家粮行,结果总共才只买到七十二石粮食,他们都说粮食已经卖光了。
又不敢得罪朝廷,左右不过是些推搪之语!”
正庆帝发狠道:“这些奸商,早晚有一天朕要叫他们知道,什么叫做贪心不足蛇吞象!到时候,管叫他们一分银子都赚不到。”
当然,他也只是暂时说说。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做,如今朝廷那么多事情要做,实在分不开心思和这些奸商缠斗。
崔文龙笑意盈盈的望着林如海,笑道:“林大人是不是忘了说什么。。。。。。”
林如海觑了他一眼,忽然打下衣摆,跪启道:“启禀陛下,臣还有一事要奏。”
正庆帝笑了笑,崔文龙和林如海打哑谜他自然是看见了。
“说吧。”
“臣听闻。。。。。。许多粮行老板都言,宁国府一等将军贾清曾经串联着好几家著名的粮行老板做粮食买卖,预计积攒的粮食不下三四十万石。。。。。。”
正庆帝刚准备喝口茶听听林如海要说什么,熟料竟然是这么个消息!
“他囤那么多粮食作什么?”正庆放下茶盏,问道。
“臣不知,此事他没向臣说过。”
林如海望向了方守。
方守苦笑道:“你不用看我,他也没和我说过。”
如此林如海又道:“空穴不来风,他最喜欢琢磨这些陶朱之术,既然这么多人都这么说,想来他定然是真的囤积了粮食的。就算没有坊间所传的这么多,也定然是有的。
但是臣相信,他定然不是与其他人一样,存着囤积居奇发国难财的心思。他是勋贵子弟,这点道理肯定还是明白的。”
林如海无时无刻都在帮贾清说话。并不是他不知道避嫌,而是他知道正庆帝的性子,也知道正庆帝十分明白他和贾清之前的关系。
他们可是父子。
父不为子言,那才是别有居心。
“听说小贾将军喜欢办酒楼,还在城外弄了一个号称是全大楚最大的酿酒作坊,或许他囤粮食是用来酿酒的。”崔文龙似乎是为了帮衬林如海,故而如此说。
正庆帝没忍住翻了个白眼。
“就是整个京城都只买他一家的酒,那也用不了三四十万石粮食!
派人去把他叫进宫来,朕倒要。。。。。。”
正庆帝本来是想说他要好好问问贾清囤这么多粮作甚,忽然才想起来贾清此时不在京城。
“罢了,若他真囤了这么粮食,管他是不是拿来酿酒的,朕都不允许。朝廷正缺粮,百姓连饭都吃不起,他还有那么多粮拿来酿酒!”
连正庆帝都没发现,他的语气中居然有一丝丝酸气。。。。。。
幸好此时殿内都是他倚重的臣子,倒也不用太担心失去威严什么的。
其实也是,他作为一个皇帝,自己国库里的存粮账面上就只有三十余万石粮食了,还不说这次赵全去能查出多少缺口出来。
自己一个皇帝,腰包居然不如一个十多岁的小儿?
“那微臣下了朝之后便去贾家走一趟,问问是不是真囤了大量粮食。若是确有其事,臣自当嘱咐他们不可妄动这批粮食。。。。。。”
正庆帝脸微红。
林如海这么一说,感觉就好像他们一伙人在密谋贾清的家业一般。
但是此时朝廷确实即将陷入难关,这个时候贾清撞上来,是不服也得服了!
当然,正庆帝从未想过豪夺,大楚皇室还窝囊不到这个地步。
他想的是强买。。。。。。
。。。。。。
凤藻宫中,元春闲来无事正在写字,忽闻正庆帝驾临,连忙相迎。
“不必多礼。”正庆帝唤起了请安的元春,直接走到外间炕头上坐下。
“皇上今儿怎么得空到臣妾这里来了?”
元春亲自捧过来一盏茶,轻声问道。
“朕过来瞧瞧你。”
正庆帝随口道。自南书房议政之后,他本来是准备到御花园随意走走。
一边走着一边思索朝廷如今的数件大事,思来想去觉得最关键的地方还是要朝廷有粮。否则不但流民无法妥善安置,就连边关战事都有可能受到莫大的影响。
但是如今现实的情况就是京城粮价颇高,至于关中、关东等受战乱之苦的地方那就更不用说了。
江南粮价到还相对稳定,但是又隔得太远。若是朝廷决定大肆从江南调粮,不说能调来多少,可以肯定的是江南之地的粮价立马也会飞涨。
思前想后,他还是觉得若是真如坊间所传,贾清等人囤积了大量粮食,那便好了。
至少贾清是勋臣,从他那里取粮就当他是为国分忧了,朝廷也不会落得一个与民争利的名头。
不过到底觉得这样“欺负”贾清,心里有所亏欠,便决定来元春这里瞧瞧。
元春听了正庆帝的话,脸上微微一笑,但是并未有邀宠之心,只是娴静的坐在另一头瞧着正庆帝品茶。
“皇上近来面色不太好,是否遇到什么为难的事?”
元春见正庆帝面上似有愁苦之色,也为打破安静的局面,遂问道。
或许是元春的端庄得体令正庆帝颇为满意,竟也不着急走,而是放下茶盏,回道:“还是前朝之事,如今前线正在打仗,到处都要用钱用粮。偏偏这个时候,又爆出一起子贪官污吏合伙盗卖太仓谷这个案子,着实可恨。”
正庆帝只是单纯的向自己的嫔妃发发牢骚而已,并未想过能从她这里得到什么解决良策。
元春自然明白,她只道:“贪墨之事历朝有之,既然查出来,皇上只管处置了便是,也不必为此太过生怒。”
正庆帝点点头。
“不过,皇上既然说起钱粮之事,臣妾倒是有一事说与皇上。”
“讲。”
“皇上稍坐片刻。”元春起身,去自己书桌的抽屉里拿出一封信过来。
“这是臣妾之弟在临出京之前交给臣妾的,说是一旦皇上为粮食之事费心,便叫臣妾转呈给皇上。”
“什么事他不能写成奏折呈上来,还弄得这般神秘?”正庆帝接过信来,只见上面正儿八经的写着四个大字:
陛下亲启
正庆帝便知道,这定然是出自贾清之手了。
“臣妾也觉得他这般做不甚合体统,但是奈何他交代的郑重,臣妾也没有机会劝止他,只得依他所言了。
不过他倒是说了,皇上只要看完了他的信,便能明白他的一片苦心了。。。。。。”
元春说着莞尔一笑。
“呵。”正庆帝也是差点气笑了,道:“那朕倒是要好好瞧瞧,他藏的究竟是一番什么样的苦心。”
说完拆开信瞧了起来。
第七二七章 赐婚
“嘻嘻,陛下果真看到了此信,最高兴的莫过于微臣了。
别的先不多说,为了叫陛下知道微臣有多高兴,微臣先给陛下磕个头证明一下。
微臣贾清,拜见陛下,祝陛下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龙马精神,喜气洋洋,春风得意,笑口常开。。。。。。
。。。。。。”
正庆帝仿佛脑袋上一群乌鸦飞过。
活了五十来年,他还是第一次收到如此奇葩的信。
瞄了元春一眼,见她仍旧端正的坐在炕边,双手叠放在腿上。见他望过去,还回之一个柔和的微笑。
正庆帝便知道,元春绝对不知道信的内容。不然,他不觉得元春敢将这样几乎可以疑是为“捉弄”他的信交给他。
这个猢狲。。。。。。
正庆帝暗骂道。却不知为何,他心中并无一丝恼怒之意,反而聚精会神,一字一句的看了下去。
“哈哈,陛下知道微臣有多高兴了吧?既然陛下知道了,那微臣也不能光只顾着微臣一个人高兴,现在说一件让陛下高兴的事。
是这样的啊,微臣很早之前就开始在做一件事。说到这里陛下可能也已经猜到了,没错,那就是囤粮食!
为什么要囤粮食?要解释这个问题那可能要说到的废话就更多了,微臣不敢保证陛下的耐心有那么好,所以这里就先不说这个,等以后再慢慢与陛下解释吧。
总之呢,微臣倾尽所有家产,再加上找朋友合作、偷用妹妹的嫁妆银子、找未婚妻帮忙,甚至是坑蒙拐骗等种种上不得台面的手段,总算是囤了一些粮食。
具体有多少了呢,让微臣给陛下数数。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哦,微臣一时也数不清。反正,一百万石是怎么样也有的吧。。。。。。”
正庆帝心头一震!
他本来确实有那么一丝不悦了,觉得贾清废话太多,有点逗着他玩的意思。
他仔细看了看,上面写的确实是“一百万石”。他没看错。
“皇上这是怎么了?”
元春一直坐在正庆帝对面,察觉他神情有异,便问道。
“朕无事。”正庆帝一时根本没心思理她,继续往下看。
“哎,微臣也是苦啊,原本只是为了微臣那几个酒庄攒点酿酒的粮食,谁知道一不小心攒多了。
臣算了算,臣那些酒庄就算是不眠不休运作三年,也最多只能消耗掉一个零头。
这么多粮食砸在微臣手里,微臣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若是陛下刚好用的着,不妨替臣分担一点?
怎么说陛下您也算是微臣的姐夫,这点忙肯定是愿意帮的吧?
嗯,陛下您问分担多少?这样吧,陛下你是天下至尊,所谓能者多劳,您就吃点亏,帮微臣把大头分担了,对,就是那一百万石怎么样?
什么,陛下您居然担心微臣敲您竹杠?
怎么可能,微臣怎么可能有这种大逆不道的想法。”
“哼,谅你也不敢!”正庆帝心中不由哼哼道。看到这里他若是还不知道贾清的目的,他就不是正庆帝了。
居然敢和朕攀亲戚,真是好大胆子。
正庆帝忽然抬头看了眼温婉端庄的元春,又觉得,似乎有这么样一个就像及时雨一般小舅子也是不错的。。。。。。至少这一百万石粮食拿到手,朝廷目前的难关就迎刃而解了。
他丝毫不担心贾清手中有没有那么多粮食,除非贾清自己不想活了。
心情愉悦的正庆帝眼光随意的往后面的内容扫去:
“那个,陛下您就按现在关中的粮食价格给微臣就。。。。。哎呀,别打别打!
滋滋,陛下下手可真狠,疼死我了。不过也是啊,现在国库里肯定也是不充裕的,毕竟要用银子的地方那么多,微臣实在不该这个时候还想赚陛下的银子。
这样吧,这些粮食微臣不要陛下的银子,但是微臣想请求陛下帮臣一个小忙。
陛下不要误会,这可不是微臣交换条件,只是微臣的一个小小请求。陛下答应与否全看陛下的心情,反正微臣是觉得这件事对于陛下来说是件小事。。。。。。
是这样的,微臣心悦一个女孩子,想娶她为妻。
但是奈何家父临终之前为臣定了婚约,微臣不敢违背父亲遗愿,但是又不忍辜负佳人。
万般思索,也就只有陛下您可以帮微臣了。
所以,微臣想请陛下赏一个恩典,将微臣心仪女子妨古时平妻之礼以赐之。。。。。。
这事对陛下来说是不是很简单?
对了,微臣喜欢的女子正是户部尚书林如海大人之爱女林黛玉。”
正庆帝看的很快,冷不防扫到林如海几个字,觉得哪里有些不对。猛然间才想到,林如海不是贾清的义父吗?
那他向朕求娶不就是他的义妹?
“这个混账!”
“皇上因何生气,可是因为臣妾二弟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惹恼了皇上?”
正庆帝骂道:“这个混账,请求朕给他赐婚,对方女子便是林如海的女儿!”
林如海的女儿?元春似乎是愣了愣,然后便笑道:“臣妾还以为是何大事,原来竟是如此。以臣妾看来陛下倒是多虑乐。
林大人和臣妾二弟原本只是表姑侄的关系,虽然后来林大人认了臣妾二弟为义子,那也不过是因为看重他而已。
自古以来,像这样的关系,长辈将自己的爱女聘之也是常有的事。
不过呢,臣妾觉得,皇上若真想成全他,最好还是问过林大人之后再做决断才好,以免伤了林大人的颜面。”
正庆帝点点头。其实,这才是他真正犹豫的地方。
如贾清所言,这件事,对于他来说,不过是再小不过的一件事。
要是换做旁的女子,他保管眉头都不皱一下就答应了。
毕竟,贾清花费如此大的代价,就为了给自己心悦的女子一个名分,传出去,也可谓是美谈了。
何况都说君子有成人之美。
他若是答应了贾清的这个请求,自然也成为这桩美谈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算来算去,他竟是一分损失都没有。
而贾清可是确确实实帮他解决了眼下这个大难题的。一百万石粮食啊,说拿出来就拿出来了,细数满朝臣工,除了贾清还有谁能做到?
他要是连这么一点好处也不愿意给,似乎怎么也说不过去。
但若是林如海不愿意怎么办?他可是知道林如海是没有儿子,只有一个爱女的。。。。。。
最重要的是,正庆帝还知道,他若是向林如海说了,凭林如海的忠心,他定然是会答应。
但是正庆帝却不忍心。
平妻说起来好听,可毕竟不是正妻。本朝也并未有过平妻这个先例。
正庆帝微微觉得为难。一边是为朝廷立了破天大功,怎么赏都不为过的贾清,一边是心腹爱臣的心。。。。。。
元春见此,便道:“既然皇上觉得为难,那拒了便是。臣妾二弟那里,臣妾去说便好,想来他也该明白皇上的苦衷。”
“此事容朕再考虑考虑,不过呢,这次贾清确实是立了大功。贵妃,你们家可真是出了一个好儿郎!你知道吗,这小子不知道如何做到的,居然闷声不响的囤积了一百万石粮食。
你知道一百万石粮食那是多少吗?足够朝廷安置下这次涌向京师的所有灾民,而且还绰绰有余。
最重要的是,他愿意将这些粮食全部捐献给朝廷!
如此忠君体国,果然不负朕多年来对他的栽培。”
正庆帝兴许是觉得自己没答应贾清的请求有点不好意思,因此口中不吝夸奖道。
元春似乎一点也不关心这些朝政之事,只是笑道:“这都是皇上往日里调教的好,他才能如此明白事理。知道朝廷的事是天下最大的事,他既然有能力,自然应当不遗余力的帮助朝廷度过难关。”
面对如此贤达宁静的元春,正庆帝刚才都压抑不住的一丝兴奋之意也就下去了。然后他才知道方才的心境是不妥的。
作为帝王,他不应该将自己的心绪完全展露于人前。
最难为的是,他如此夸奖她的族弟,元春都能始终保持一个贤良端庄的仪态。不邀恩、不邀宠。
着实难得。
“陛下如何这般看着臣妾。”元春被看的羞涩了,微微低头道。
正庆帝忽然道:“贵妃可曾想过做朕的皇后?”
元春这一惊,非同小可。
。。。。。。
第七二八章 堕胎
却说元春被正庆帝的话一惊,立马起身跪道:“皇上何出此言,臣妾一家世受皇恩,就连臣妾也因此被皇上封为贵妃,荣宠已非旁人可及。
臣妾得皇上如此宠爱,感恩之情一世也无法回报,又怎么可能再有此等非分之想。”
“贵妃莫要紧张,朕就是随口一说。”
正庆帝扶元春起来。
“臣妾自被皇上封为贵妃以来,就日日夜夜悬着心,深恐自己学识修养不够,丢了皇家的颜面,也辜负了皇上对臣妾的宠爱。所以行动处特别留意小心,不敢有一丝怠慢和逾矩的地方。
臣妾为此已经彷徨不安,如何还敢觊觎皇后的位置?臣妾有自知之明,不论是才情、容貌还是修养,都无法与先皇后相媲美,自然不敢有此非分之想。”
元春娓娓道来。
听元春提起先皇后,正庆帝眼中不由自主的流露出一抹追思。
世间又岂是人人都能和她相比的?
“贵妃过谦了。”
正庆帝说着坐回原位,拿起了贾清那封奇葩的信。
因为他发现,虽然他刚才已经看到了贾清的落款,但是后面还有一页纸,不知道写的什么。
看完了之后,正庆帝面色沉思,然后起身对元春道:“朕还有事要处理,晚点再来看你。”
说着便走了。
“恭送皇上……”
送正庆帝出了房门口,元春抚弄了一下鬓角,目露遐思。
二弟实在天纵之才。看今日的情况,居然与他预测的一模一样。
贾清交给元春的是两封信,一封自然就是正庆帝看到的,另一封是给她的。而且给她的那封篇幅可长多了。
虽然她没有看过正庆帝那封信的内容,但事实上贾清已经大概给她说过了。
所以,今日她才能这般所有关键点都踩到,都恰到好处。
她知道林如海不反对贾清娶黛玉,所以让正庆帝询问林如海的意思。她知道贾清准备资助朝廷,不,准确的说是资助正庆帝一百万石粮,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