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末之雄霸天下(星辰)-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宇文明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押送”下,回到之前的座位坐下时,李秀宁立刻便嗔怪道:“宇文兄,你上哪儿去了?出恭这么长时间不回来,我还以为你迷路了呢。”

宇文明干咳了两声,含糊其词道:“我是觉得大厅内空气不好,所以就出去透了一会气,结果遇上一个朋友,便多聊了几句……”

“哦?是哪位朋友啊?”李秀宁好奇地随口问道。

宇文明只得老老实实说道:“是长孙家的千金长孙无垢姑娘。”

他知道这是瞒不过去的,毕竟李建成和李世民可是还盯着他的。

李秀宁听闻之后,俏眸顿时露出复杂的神色,片刻后方轻声道:“无垢姑娘我也见过,她的确娇俏可爱,宇文兄看来眼光不错啊!”

宇文明正想向她解释,但却发现自己还真不知道如何澄清。毕竟自己心中也真的有点喜欢长孙无垢。

好在这时洛琪公主的一番话,转移了两人的注意力,算是把此事掩饰过去了。

“今天恰逢元宵节,在正宴开始前,洛琪先敬大家一杯了!愿我大隋兴旺昌盛,天下太平,黎民百姓生活富足……”杨洛琪在简短地致辞之后,方端起手中的酒杯,全数倒入了檀口中。

在座的所有人这时都立刻站起身,也举起手中酒杯,一饮而尽。

随后,杨洛琪便招呼大家坐下,宣布晚宴正式开始。

不少世家弟子已是饥肠辘辘,听闻可以就餐之后,立刻便狼吞虎咽起来。

酒过三巡,众人肚中都有点垫货之后,杨洛琪方冲着裴矩使了个眼色。

裴矩会意,当即便轻抚了长须,高声说道:“现在时候也不早了。赛诗会也到了重头戏上场的时候。诸位都是世家子弟,为朝廷献策献力乃是本份之事。公主殿下也想从中发掘一批才智出众之人推荐给圣上……”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然后接着说道:“想必大家都知道,年后不久,朝廷便打算要举行科举考试,从中选拔出一批优秀人才为官。而这最后一个题目,便是让大家提出对科举考试的选拔方法?谁的办法能够最公平公正,又能够最有效的选拔出适用的人才,便为胜出!”

众人大多数都没想到会是让大家提出对科举考试的建议,他们都以为是和作诗有关呢。如今听到竟然是这个题目,大厅内顿时便人声鼎沸,议论起来了。

宇文明听到这里,方明白过来,长孙无垢在临别前,提醒他的那句话含义:“待会正宴之时,你若对公主殿下的命题有独特的见解,则必然会出人头地的!哪怕你只是庶子,也会得到家族的重视和培养的!”

他自然知道,科举考试便起源于隋朝,是由杨广提出的。他举办科举考试的目的便是为了打破门阀士族对于人才的垄断,从寒门和平民中选拔人才,削弱世家门阀的影响,加强皇权。而今年,正是他将科举考试推出的一年。

“听说很多门阀贵族都明里暗里的反对。杨广想必自己也对于这项新制度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成功心中没底,所以才会想到向他们这些年轻的世家子弟收集建议。一来是想探探他们的口风,听听门阀中的年轻子弟意见,看他们是否支持科举。二来想必就是真的要收集切实可行的选拔方法,好用在科举考试中……甚至,杨洛琪也可能负有观察的任务,看有哪些世家子弟是把对皇帝的忠心建立在对家族的忠心之上的。”宇文明略一思索,很快便想明白了这其中关节。

第十九章纵论科举考试

这时,大厅内众人在议论了一阵后,便渐渐安静了下来。所有的世家子弟象是约好了似的,都沉默不语。宴席上出现了冷清的场面。

片刻之后,方有一名二十七八岁,身材魁梧,留着短须,五大三粗的世家子弟起身道:“在下乃是元尚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乃是圣上的英明决定,我们元家自然是极力拥护的……”

他先阿谀奉承了杨广一番之后,方说道:“据元某观察,目前朝中德才兼备,深得圣上信赖,百姓口碑载道的官员多是宇文、独孤、李家、元家、裴家、崔家、杨家等各大世家举荐的弟子,可见各大世家在选拔族内人才上,深有心得。因此,在下便建议,科举考试可先由各大世家内部选拔数名优秀弟子,然后再将这些弟子举荐到圣上面前,由礼部和吏部进行面试考核,确定最终的名次。最后再根据考核的成绩确定其官职……”

他啰哩啰嗦地说了一大堆,其实核心就是一句话:这科举考试只能在门阀士族的范围内选拔,而且还要以家族推荐为基础,朝廷要做的工作不过是在各门阀推荐的弟子中选人。如果照他的方法,那这科举考试等于是换汤不换药,还是由门阀士族垄断了朝廷官员的来源。

宇文明对这些世家子弟都不熟悉,于是便低声向李秀宁问道:“李姑娘,这元尚武是谁啊?看上去更象是武人,却跑来参加赛诗会。

李秀宁听罢莞儿一笑,露出了浅浅的小酒窝,轻声道:“这元尚武便是内史令元寿的嫡长子,在元家也是极为得宠之人。此人文武双全,去年就曾在剿灭山东乱匪时立下战功。据说元家已经向兵部举荐其担任校尉。他其实更适合作一个武将,而不是文官。”

元尚武说完之后,杨洛琪却是柳眉微蹙,并没有马上评论。明眼人一看便知她对这种方法并不满意。

随后,独孤家的独孤安、宇文家的宇文承、李家的李建成等均起身发言,对科举考试的进行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他们的方法各异,但却都是围绕着门阀士族而来的。不但将寒门家族和平民排除在外,就连考试时的评分标准中,还要求加上家族评价。

杨洛琪这时已经秀眉微蹙,暗忖这些门阀士族虽然不敢明着反对科举,但暗地里却是阳奉阴违,偷偷给科举考试设置障碍。如果真照刚才这些世家弟子所说的方法,那这科举考试非但无法达到从寒门平民从选拔人才的目的,反而大大加强了门阀的影响力。

因为各家族的弟子为了能在家族内部选拔中脱颖而出,只有把维护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才有可能获得家主和族中长老的赏识,才有可能被推荐出去。

不过,杨洛琪也注意到一个细节,站起来发表意见,企图加强门阀士族影响力的几乎全是关陇门阀的家族子弟。河东士族和山东士族的子弟却都没有发言。

她微微有些诧异,不过却没有多想,而是依旧淡淡道:“还有许多才子没有发言,是没想出好的方法?还是不敢说呢?其实诸位可以放心,这只是赛诗会,又不是朝廷廷议,不用担心说错话得罪人的,畅所欲言吧!”

不过,她这话出口之后,却是依然没人发言。正当杨洛琪有些失望,准备宣布这个题目的考核到此为止,她与裴矩、虞世基、苏威三人到后面商议赛诗会的名次之时,却终于有人说话了:“公主殿下,在下对科举考试倒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不知可否说出来?”

杨洛琪定睛一看,却见不是别人,正是之前表现极佳,出尽风头的宇文明。

她不禁微微有些恼怒,暗忖宇文承刚刚才代表宇文家发了言,你竟然又要发言,难道还想再出些主意,以加强世家权力?

但许久都没人发言,于情于理她都不好阻止宇文明,于是只得道:“好吧!宇文公子有什么建议尽管说出来便是!”

宇文明这时向杨洛琪拱手作了一揖道:“众所周知,在三国时期,由曹魏建立了九品中正制,在各郡县设立中正官,并由中正官根据家世来推荐弟子为官。这项制度延续了数百年,到如今已经根本不适应我大隋的情况……所以,圣上才会英明果决,在大业五年时,就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并力图建立一套新的选官制度。”

“依在下揣测,圣上应是想建立一套不分士族庶族,不分汉族胡族,涵盖所有寒门平民的人考试制度。从中挑选出优秀的人才为大隋官吏。上报君恩,下抚黎民。但如果依先前几位兄台所说,继续由各大世家举荐自家弟子,那岂不是让九品中正制死灰复燃?考试主官岂不又成了换汤不换药的中正官?所以,在下以为,新的科举考试,绝不能再限定考生出身及家世。只要不是罪犯和外国之人,都可报名参加!”宇文明侃侃而谈道。

他在前世时,看过一些关于科举制度的史料介绍,其中就对杨广为什么要废除九品中正制,建立科举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因此,如今他算是按着杨广的“圣意”在述说,应该没有拍到马脚上才对。

果然,他话音一落,杨洛琪便眼睛一亮,俏眸望向宇文明的目光,也多了几分欣赏之意。

不过这时,却有人听不下去了,一个二十三四岁的世家子弟当即便起身反驳道:“宇文明,你诗是做得不错!可惜对于科举考试的建议却是完全大错特错了!一个人的出身和品行道德息息相关。俗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将门才能出虎子。选拔官吏不从我们这些世家子弟中选拔,却要从寒门平民中选拔,成何体统?他们能和我们比吗?”

宇文明认出,这便是之前发过言的独孤安,此人显然是极力反对不分士族庶族,豪门寒门一视同仁的。因为这会严重削弱以独孤阀为代表的门阀势力影响。而且独孤安又是独孤家家主独孤罗的嫡长子,将来十有八九便会继承家主之位。以独孤家在关陇门阀和朝廷中的影响力,他当个大官是十拿九稳之事,自然不想因科举考试而再生波折。

想到这里,宇文明便是呵呵一笑道:“独孤兄此言差矣。贵祖父独孤信,不也是北魏时期的一名小兵出身?但才华出众,有奇谋大略,无论是在北魏,还是后来的西魏,皆**连捷,为大魏立下汗马功劳。成为西魏的“八柱国”之一。可按独孤兄的意思,令祖父在年轻时,由于不是世家子弟,便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了。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宇文明此话一出,独孤安顿时语塞。宇文明口中的独孤信,便是他的爷爷,独孤家的首任家主。独孤信是鲜卑族人,出身贫寒,但却智勇双全,屡立大功。并且他的两个女儿都成为了皇后。长女便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七女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当今圣上杨广的母亲。

所以,独孤家能成为关陇门阀中首屈一指的大家族,可谓是独孤信打下的基础。无论是站在公正立场上,还是站在自己家族立场上,独孤安都根本无法辩驳。

就在独孤安涨红着脸,神色尴尬之时,一个响亮的声音却出现了:“宇文兄果然高才,让人无法驳斥。只不过,光是说九品中正制不好,这可没什么用啊!现在的题目可是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科举考试方法。在这方面你有什么好提议吗?”

第二十章语惊满堂

宇文明向那人望去,却是面露惊色,瞳孔微缩。因为此人正坐在长孙无垢旁边,相貌和那古灵精怪的小姑娘还有五六分相似。不言而喻,此人应该就是在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唐朝名相长孙无忌了。

他没想到长孙无忌会站出来给自己出难题,但看长孙无垢一脸焦急地向他使眼色,作手势,示意这不是她的意思。他便立刻明白过来了,这应该是长孙无忌自己的行为,跟长孙无垢无关。

“呵呵,我就是说嘛,无垢姑娘和我谈得颇为投缘,怎么可能会让她哥哥来和我为难呢?”宇文明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他既然敢站出来,而且是站在这么多世家子弟观点的对立面,又怎么会毫无准备呢?

宇文明目光扫视了一下周围,方侃侃而谈道:“依在下看来,可将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县试、郡试和殿试。县试每年二月举行,由各县的县丞和主簿负责对本县的报考者进行考核。考核过关的子弟,便可在六月参加郡试,由各郡郡丞和长史进行考核,决出各郡的优胜者……”

“到了当年十一月时,便可举行殿试,让全国各郡通过郡试的优胜者,到东都来参加考核。而这考试便可由礼部举办,御史台监督。根据当年需要补充的官员人数,按名次从高到低录用。同时,如果圣上愿意,还可以亲自主持面试,与前十名考生交流,以确保胜出的都是最优秀的人才!”

宇文明此话一出,顿时满堂皆惊。

因为大隋现在政权就分为三级:中央、郡和县。宇文明提出的,按考生户籍所在地,由县试、郡试、殿试一级级考上来,的确是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就算有地方官员舞弊,他也总不可能在三级考试中都买通考官。而且最后一关殿试,可由皇帝亲自面试前十名。以当今圣上目光如矩的奇才大略,想要蒙混过关只怕也难。

李秀宁和长孙无垢望向宇文明的眼神,便又多了几分讶色。暗忖这家伙是什么脑瓜啊?这样的方法也被他想出来了。

“宇文公子,你的方法的确不错!非常实用!但不知对于考试科目有什么想法呢?”杨洛琪也终于忍不住开口发问了。因为她发现,宇文明所说的方法,却是真的切实可行的,既不是夸夸其谈,也不是牛头不对马嘴。

宇文明微微一笑,这方法可是他根据后世唐宋时期,成熟的科举制度略加改动而来的。这经过了实践检验的办法,当然是比较实用和可行的。

他也知道,科举制度考试的科目主要便是明经和进士两科。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而墨义便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在宇文明看来,科举制度虽然做到了公平选拔人才,给原来无法作官的寒门子弟和平民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但在考试科目上,却是太过狭隘,从隋至清,都是以考试《论语》等四书五经为主,甚至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这也未免太不适宜了一些。

官员的事务,大多都是统计、报告、计算、审判,以及处理一些突发的如救灾、抢险、济民、收税、安置等工作。《诗经》、《周礼》、《论语》之中虽然也有一些处事原则的内容,但都是大而空的理论知识,想要用这些经书来治理地方,所谓的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那完全是无稽之谈。

所以,宇文明便打算在这科举考试才开始问世时,就将它引到一条正途上,以免让中国自隋以后一千多年,社会上的精英才子都在专研四书五经,以及吟诗作词的本领。而忽视了对其他方面的重视,造成中国的科技水平和政治制度渐渐落后于西方。

于是,他方正色道:“依在下之见,便可将科举考试多设一些科目。不光是考四书五经,同时也要考算术、外语、武功、工艺制造等内容。以为朝廷选拔出不同的人才……”

“比如兵部,就需要懂战争策划、排兵布阵,精通兵法的人员,否则如何制定对敌作战计划?而十二兵府,则需要武功高强、善于临场指挥作战的勇士;鸿胪寺,时常要接待外国使节,选拔懂外语的人才便是重点。而工部,多从事武器制造,以及建桥造房,自然就得选拔在建筑、制作有杰出天赋的人员……这都可以列入科举考试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项科目,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是否报名该科目考试!”

宇文明的这一番话,犹如石破天惊一般。

隋朝本来就武风极甚,将武艺和兵法纳入科举考试之中,用来选拔兵部官员和军中将领,倒也说得过去的。

但在以往,工匠都是被划为“匠户”一类,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可听宇文明的意思,这些工匠、通译竟然也可以堂堂正正地参加科举,并担任正式官职。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了。

裴矩和苏威对视了一眼,也不禁大为惊奇,感觉这样一来,科举就搞成了一锅大杂烩了,什么人都能来考。懂算术的,以那些商人掌柜为最多,武功嘛,不用说了,那些小兵、江湖好汉都是武功高强之人……然后匠户、通译都来参加了……堂堂文人,各豪门的世家子弟,竟然和这些斗升小民,粗鲁武夫一起参加考试?

不过,两人却又提不出反对意见,因为宇文明也给出了充足的理由。而且这些人才也的确是朝廷急需的。特别是当今圣上一心想对高丽发动战争,目前正在全国大造兵器。一名熟练的军器工匠,朝廷开出的薪俸都堪比一个七品县令了。还专门派人对其进行保护。难道魏晋以来形成的“士、农、工、商”出身排名,竟然要因这科举考试而从此颠覆了吗?

这时,全大厅的人都惊呆了。酒宴上,静得连掉根针在地上的声音都能让人听见。人人都在思索着宇文明所说的话,都有一种耳目一新,世间将要大变的感觉。

盏茶功夫之后,杨洛琪方终于幽幽道:“宇文公子的建议的确让人十分震惊。但不管怎么说,能够提出这些新奇,让常人难以想到的方法的人,都是让洛琪相当佩服的。大家请继续就餐。待会将公布赛诗会的优胜者名次!”

说罢,杨洛琪便站起身,轻移莲步,在两名侍女的陪同下,向后面的一间小屋走去了。

而裴矩、虞世基和苏威三名老臣也同时起身,跟随公主而去了。不言而喻,他们四人便将在这小屋内,根据参加者的表现,确定这次赛诗会的名次了。

待这些人走后,大厅内便立刻沸沸扬扬起来了。众世家子弟纷纷为宇文明刚才的建议怒气冲冲。他们认为如果让宇文明的建议打动了公主和圣上,那对于自己将来入朝为官,会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明弟,你太让我失望了!没想到你为了自己出风头,竟然提出让那些市井之徒和我等世家子弟一同参加考试。这成何体统?”第一个向宇文明发飙的竟然是他同族的另一弟子宇文承。

第二十一章赛诗会的结果

一旁的宇文羽晴却是看不下去了,忍不住为宇文明辩护道:“承哥,你这样说可就太过份了。不管怎么说,都是明哥哥帮你出头,赢了柴绍,为你和我们宇文家挽回了面子。你怎么可以这样说他?”

“哼!这完全是两码子事!羽晴妹妹,我很感谢他维护了宇文家的面子。但他刚才向公主晋献的方法,却又损害了宇文家的利益。你可知道,族中多少年轻子弟都想谋个一官半职。原本以我们宇文家在朝中的地位,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可如果真的象他说的方法那样搞科举。变数却是太大了!”宇文承冷哼了一声,然后压低了声音说道。

而其他的世家弟子,或出于对宇文明的嫉妒,或出于对他那方法的不满,都对其大加指责。只不过因为宇文阀是关陇贵族中数一数二的大家族,宇文述、宇文化及父子都是杨广跟前的大红人,权柄甚重,宇文士及又娶了杨广的女儿南阳公主为妻,宇文家可谓是皇亲国戚。他们言辞之中倒是不敢太过无礼。

不过宇文明却是泰然处之,他其实早就料到了:以自己目前的庶子状况,如果想要出人头地,便只能靠献策取悦杨广这条路。得罪世家子弟是不可避免之事。但只要自己逐渐崭露头角,得到杨广的器重,家族内部的责难就会渐渐消失。

至于其他家族的子弟对自己的嫉恨,宇文明却是根本没有放在心上。他可是清楚,宇文家树大招风,加上自己那老爹宇文化及又太过招摇,得罪的人已经多不胜数了。但只要自己小心一些,却应该没事。毕竟除了一个柴绍外,自己并没有惹下什么死敌。

约莫三柱香功夫之后,杨洛琪才和裴矩等三人出来。而最后公布的名次也不言而喻,宇文明和李秀宁他们这一组得了冠军,赢得了那匹汗血宝马的奖励。这也让李秀宁喜不自胜,她可对这汗血宝马眼馋了好久了。

而第二名却是长孙无忌和长孙无垢这两兄妹。这让宇文明微微有些意外。不过他想到长孙无忌将来会是大唐明相后,也就释然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嘛。

第三至第七名依次是山东裴家、弘农杨家、独孤家、河东崔家、关中元家。李建成和李世民他们这一组却排在了第八名。

宇文明暗忖,看来这两人虽然智谋过人,但在诗词天赋上却着实不行。

而宇文羽晴和宇文承他们这组却排到了第十一名上,以宇文家的地位,着实有些丢面子。只不过,宇文家本来历代出的都是武将,在文才上差也是情有可原。

况且,由于宇文明这匹黑马的耀眼般的成功,一举夺得冠军。在大多数人眼里,此次赛诗会可是宇文家超水平发挥了。因为同组的李秀宁明显就是个打酱油的角色。

当走出飘香楼,宇文明改上了宇文羽晴和宇文承乘坐的马车回府时,李秀宁牵着那匹汗血宝马,却是心潮澎湃。

她知道,在东都城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出现了。明天,不管是朝中还是士林,不管是各大世家,还是寒门平民,都将议论起今晚这场石破天惊的赛诗会了。而宇文明无疑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人物。

……

深夜时分,东都皇宫的御书房内,依然灯火通明。隋帝杨广正听取着女儿杨洛琪的汇报。

这位天下最有权势的帝王如今只有四十多岁,正是一个男人年富力强之时。他的相貌颇有几分清秀,只是精神委糜,明显有些没睡好觉。

但饶是如此,从他身上散发出的那股久居上位的凛然气势,却依然让人不禁生出敬怕之意。

“洛琪,从你所述,这宇文明应该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不但诗词做得好,还能对科举考试提出如此中肯的意见。朕听皇儿所说,此人不过十二岁,如此年轻便能有此见识,实属难得!”杨广仔细听洛琪述说之后,却是沉着说道。

杨洛琪这时却轻叹了一口气道:“宇文明这人才华是有的,但却有些贪花好色,极象其父。女儿在正宴开始前,先举行了一个行酒令活动。没想到这宇文明竟然以出恭为借口,丢下同伴,跑出去和长孙家的小女儿长孙无垢幽会,两人在后花园的假山旁谈了许久,后来还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兄弟将他找回来的。不然只怕正宴上也见不到他了。如此好色之人,就算再有才,只怕也不能将他提升至高位。”

宇文明如果在这里,肯定哭都哭不出来了,他绝对想不到自己在洛琪公主心目中,竟然是如此形象。

“那任用宇文明之事,以后再说吧,他反正也还小,看看以后会不会改变吧!”杨广听洛琪说如此一说,便是将宇文明的事暂且放下。然后又问道:“那从各大世家子弟的反应来看,他们会支持科举吗?”

杨洛琪这时俏脸一寒道:“父皇,从赛诗会上的反应看,参会者几乎都要求科举考试只在世家子弟中进行。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如果寒门子弟和平民也都参加,那竞争的激烈程度便大了许多。而许多世家子弟早就学业荒废,武业疏松。真的和别人一起同场考试,只怕落怕的可能性极大。所以这便是他们都不赞成的原因。”

“这可由不得他们!废除九品中正制,不分士族庶族,世家寒门,皆一视同仁,同场竞技,这是朕早就定下的方针,岂能因为这些世家子弟反对就改变呢?”杨广语气微怒道。

杨洛琪自然知道自己父皇的想法,她这时微微一颔首道:“父皇不必动怒,其实女儿发现,这些世家子弟也不是铁板一块的。就科举考试这件事上,虽然大部分人都是反对的。但其中还是有些现象,让女儿发现他们之间也有许多矛盾。”

“哦?是什么现象?”杨广一听,也有些好奇。

“那些明确表态,科举考试只能在豪门士族中进行的世家子弟。多是在家族中比较受宠,春风得意的嫡子。因为他们肯定可以得到家族的举荐,入朝为官问题不大。可那些庶子的反对态度就不那么坚决,甚至象宇文明这样的私生子,还支持科举考试,因为家族的举荐不知道几时才轮得到他们,而科举考试倒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绕开家族,直接向父皇效忠,入朝为官的机会!”杨洛琪这时冷静地分析道。

杨广听闻之后,顿时脸上露出深思的表情。

杨洛琪端起身边的茶杯,浅饮了一口之后,又继续说道:“与此相似的是:象独孤家、宇文家、元家、李家等关陇门阀的大家族子弟,皆发言反对让寒门子弟参加科举。而以裴家为代表的山东士族,以崔家为代表的河东士族,以及关陇门阀中的小家族,如长孙家、尉迟家等,就没有发言表示反对。”

“这是自然的,现在朝中官员中,倒有七成出自关陇门阀。虽然朕已经在全力提拔关陇门阀以外的官员,如裴矩、裴蕴、虞世基等。但他们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不能与关陇门阀抗衡。所以,搞所有平民子弟都能参加的科举考试,对于他们这些家族来说,正是多了一个机会,怎么可能会反对呢?”杨广轻轻捻了捻颌下长须,面带微笑地说道。

“那父皇的意思,这科举考试还是要继续推行下去了?”杨洛琪俏眸一转,轻声问道。

杨广一点头道:“当然了!可以以宇文明说的那个方案为基础,再加以完善修改。他虽然提出了县试、郡试、殿试的构想,但对于每个县应该有多少人参加郡试,每个郡又应该有多少人到东都参加殿试,都没有提到。而且他要分的科目也太多了一些。依朕看来,只需设明经和进士两科即可。将算术、外语、器械制作都纳入科举,也太过杂乱了。”

这“明经”就是指通晓经学。秦朝就有此科,到汉代地位开始突出。

所谓“经”,原指先秦经典,自从汉武帝尊崇儒学,“经”就专指儒家经典了。而“明经”中的经学,则主要指《礼记》、《春秋左传》、《孝经》、《论语》等。

至于“进士”,则主要考诗赋。也就是看谁作的诗词更优美。

杨洛琪亦是轻轻颔首,她其实也不赞同将那些五花八门的技能都塞进科举之中。她觉得那些只能说是偏门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奇技淫巧之术。

“明天朝会时,我会提出让礼部研究一个具体的细则方法,力争在三月之前先进行县试。今晚皇儿你也辛苦了,早点下去休息吧!”杨广也有些疲倦地说道。

杨洛琪忙起身向杨广行了一礼,然后告辞离去。

杨广看着女儿的背影,却是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他的几个儿子都不成气候,太子杨昭几年前就病逝了,次子杨暕骄奢淫逸,还和韦妃之姐元氏通奸生下一女,早早便被废为庶人。三子杨杲才五岁,还看不出来是否有出息。

相比之下,他的两个女儿倒是都容貌美丽,才德兼备。尤其是小女儿洛琪,更是表现突出,很早便能在政事上为他出主意了。现在长大了更是可以帮他分担不少事务。

“唉,可惜啊,洛琪你怎么不是男儿身啊?如果是的话,父皇一定立你为皇太子,不会有丝毫顾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