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末之雄霸天下(星辰)-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部队免受那种折磨。眼见要破城了,却被勒令收兵,那种郁闷可会让人憋出病来的。

辽东城攻占之后,三路隋军便进驻了城内,不过城内的尸体太多。虽然三位大将军已下令尽快掩埋尸体,却动作有些缓慢,再加上此时已是六月中旬了,天气炎热,许多尸体便开始腐烂,发出了阵阵恶臭。

排除了受降使的干扰之后,其他几路隋军也高奏凯歌,攻克了之前久攻不下的城池。

杨广此时也感到战事不能久拖了,因为如此多的军队和民夫驻扎在此,每天隋军消耗的粮食都是个天文数字。

于是他决定采取新的作战计划。

而这个新作战计划,便是在同高丽军主力在辽东周旋的同时,另派杨义臣和来护儿率一偏师从海上攻打高丽的首都平壤。对高丽实行南北夹击,以便能在短时间内灭掉高丽。

虽然说是偏师,但也是多达三十多万人。比高丽全国的军队还多三倍。在杨广看来,不要说攻打平壤,就是顺路灭掉新罗和百济都够了。

隋军在南浦登陆之后,高丽的婴阳王高元派出了少量军队与登陆的隋军进行了试探性交战。

而在短暂的交战之后,高元发现隋军数量远高于己,硬拼必然导致惨败,于是便下令高丽军假装被击败,并向平壤城里撤退,准备伏击隋军。

杨义臣认为自己立功的大好时机已经来到,于是便亲率十万大军开始攻击平壤,而另外的二十万部队他则交给了来护儿,让其向北进攻,以配合杨广统率的隋军,一起夹击在辽东的高丽军主力。

当杨义臣率军来到平壤城外的一座卫城时,发现城门大开,城墙上也无人把守。而当他派人进入此卫城后,却发现地上放着钱财和武器,十分散乱。

杨义臣也是参加过灭陈朝和吐谷浑的老将,自然看得出来,这恐怕是高丽人想伏击自己军队,而搞的把戏。

于是,为了谨慎起见,他便下令禁止士兵争抢这些东西。

而当隋军到达卫城内的一座寺庙后,果然遭到了高丽军的伏击。

不过高丽用来伏击的军队并不多,在与隋军交战一阵后,便不敌,丢下数百具尸体逃之夭夭了。

这一回,连杨义臣也真的以为高丽不行了,认为敌军的主力早已集中在辽东,平壤一带十分空虚,已无力与自己的大军对抗。

于是,他便终于同意了副将的提议,纵兵抢掠卫城内的财物。

不过,杨义臣却万万没想到,这座卫城内堆满了引火之物,且大门的千斤闸一旦放下,不用绞盘便无法升起。而绞盘却早已被高丽军破坏。

高元见隋军果然中计,便喝令在城外的高丽军向城内射入密集的火箭,将早已埋藏好的引火之物全部引燃。

城中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杨义臣率领隋军向城外逃跑,却发现城门被关闭了无法打开。而当他急中生智,引兵爬上城墙,企图从城墙放绳索出城时,却被早已候个正着的高丽军一箭射死。

隋军见主将阵亡,加上被困于城中,顿时士气便崩溃了,如同无头苍蝇一样在城中乱窜。而这时火势也越来越大,且根本无法扑灭。

到了当天夜里时,整个卫城已经化为一团火海,火光数十里外都可看得见。城中的十万隋军,除了几千人侥幸逃出外,其余的全部被烧死或者在从城墙上爬下时,被高丽军射死。平壤的威胁完全解除。

而由来护儿率领的二十万隋军,在向鸭绿江行进时,却被从辽东败退下来,正在后方休整的乙支文德发现了。

乙文支德见这几天连下暴雨,便当即有了用洪水歼灭隋军的主意。

他立刻下令在鸭绿江和平壤之间的清川江上游修筑堤坝蓄水。

而当来护儿率领隋军到达清川江时,见江水很浅,士兵进入水中只齐腰深。

于是,来护儿便下令隋军涉水过江。

正当隋朝军队过江之时,乙支文德下令开闸放水。正在过河的十余万隋军顿时便被汹涌而来的洪水冲走淹死。

乙支文德随后便率领高丽军,向被困于洪水中的隋朝军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由于他准备充分,早备齐了战船和小舟。在船上的高丽士兵箭如雨下,将还在洪水中挣扎的隋军士兵一一射死,只有来护儿侥幸逃脱了。

最后仅有两千七百名水性较好的士兵,泅水游过了鸭绿江,返回了大军之中。

而这时,原本准备展开进攻的隋军主力也陷入了恐慌之中。因为在辽河东岸的大营中流行起了瘟疫。许多士兵和民夫都病倒了,甚至包括一些驻守的将领。而且瘟疫传播的速度也很快。而此处是隋军的粮草辎重存放地,那里发生了严重的瘟疫,将使前线隋军的进攻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杨广只得放弃了原来的南北夹击高丽军的计划。

他下令马上召开会议,将军中所有高级将领和随行大臣皆召到大帐之中,商讨隋军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目前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杨义臣和来护儿这两个老匹夫辜负了朕对他们的期望,带领三十万大军突袭高丽首都平壤,竟然也能闹个全军覆没。实在是罪该万死!将朕远征高丽的大计毁于一旦!”杨广怒不可遏地大声吼道。

身为皇帝,竟然也曝了一次粗口,足见他实在是愤怒到了极点。

之前他是想过利用远征高丽辗除关陇门阀在军中的势力,但他却绝没有想过要把这场战争打输。如果出动百万大军,数百万民夫,运送了上千万石粮食,最后还闹个惨败收场。这会严重动摇他的威信,那些原本就对他有些不服的世家门阀,更会蠢蠢欲动。

裴矩见状,连忙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陛下请息怒!眼下虽然我军失利,但高丽军也伤亡惨重,据探子回报,乙文支德身边的兵士也仅有不到三万人。他们也仅仅只能固守坚城而已,绝无可能向我军反攻。眼下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如何应付这场在军营中流行的瘟疫,否则,恐怕过不了半月,我军大半士兵就会染病死去,届时高丽军如再趁火打劫,只怕……”

他最后一句话虽然没说,但人人都知道,真若高丽军在隋军因瘟疫崩溃之时,掩杀过来,那隋军即使不闹个全军覆没,恐怕也没多少人能回得了中原了。

杨广听闻之后,也微微色变,于是便转过头向虞世基问道:“虞大人,你可问过太医,这瘟疫能治否?”

虞世基忙挤出一丝难看的笑容道:“回陛下,老臣已问过从后方大营中回来的几位太医,他们均对这瘟疫束手无策。虽然首席御医刘文峰还未回来,但恐怕他也没法医治。而据一位老太医称,此病恐怕只有药王孙思邈才能医治……”

第七十二章瘟疫的状况

药王孙思邈的大名,在座的隋朝文臣将领倒是大多都听说过此人。

他是关中耀县人,开皇元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

孙思邈喜欢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后来便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其毕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除此之外,他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随着他济世医人,名气越来越大。杨坚也曾邀请他入宫成为太医,并封他做国子学博士。但孙思邈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率性而为,缺少自由。便多次婉拒了朝廷的封赐。

如今隋军面临瘟疫困绕,自然所有的人都想起了这位药王。

只不过,孙思邈现在远在中原,自然是不可能来辽东为患病的大军医治了。

这时,一位四十余岁,留着两撇长须,相貌儒雅的中年官员,便出列拱手说道:“陛下,既然此瘟疫连太医都无法医治,而药王孙思邈又不在此处。那微臣便建议及早撤离辽东,以免陛下和诸位大人被连累感染,以致酿成严重后果。

众人认得,此人便是三年前故去的前尚书令、越国公之子杨玄感。在杨素故去之后,杨家的声势已经大不如前了。除了杨玄感本人还侥幸担任了兵部尚书外,其他杨家子弟皆未能担任重要职务。且就是杨玄感这个兵部尚书,听起实权不小,其实也是有名无权。没有杨广的命令,他调动不了一兵一卒,而军队的人事安排,兵部也根本无权作主,只是一个发布军事命令,管管后勤的养老机构。

熟悉内情的官员都知道,这主要是由于宇文述和杨素以前就明争暗斗激烈,而杨素死后,杨玄感却没有杨素当年的魄力和能力,而且杨广也觉得弘农杨家的子弟和朋友太多,远比人丁单薄、且名声不好的宇文家威胁更大。

再加上杨广原本就想削弱关陇门阀的势力,正好便可利用宇文家和杨家的冲突,打压一下朋党遍地的杨家。所以便在两家之争中,采取了偏向宇文述的策略。连杨玄感兄弟弹劾的,宇文化及和侍女通奸,生了一个私生子的事也轻轻放过。如此一来,朝中一个个精明的官员哪还看不出皇帝的心意?于是,杨家和宇文家的势力对比,自然就此消彼长。

所以,杨玄感也是迫切希望能为杨广分忧解难,以重新取得皇帝的信任。

对于要撤军这一点,所有的大臣都不反对,毕竟谁也知道,在这种外有强敌,内有瘟疫的情形下,还想进攻就纯粹是自杀。

但宇文家和杨家争斗多来,两家都形成了一个惯例,对方支持的,自己就要反对;而对方反对的,自己就要支持。

所以,宇文化及自然是要和杨玄感唱反调的。杨玄感主张撤军,宇文化及自然便是要站出来表态缓撤。

杨玄感话音一落,便得到了多名大臣的赞同,毕竟大部分人都是想撤回到东都和家人团聚,争取早日逃离这个不祥的辽东的。

但是,宇文化及却是立刻出声反对道:“杨大人此言差矣,不但陷陛下于不仁不义之地,同时还会祸害天下!”

众人一听此言,皆大吃一惊。暗忖虽然宇文化及和杨玄感不睦,却也不至于扣这样大一个帽子在他身上啊?

杨玄感也是面色不悦,他立刻反唇相讥道:“宇文大人何出此言?我们不回去,难道在这里等死吗?你不怕瘟疫,可也得考虑一下圣上和诸位大臣及大隋将士的性命安全啊!难道你有办法医治瘟疫不成?”

宇文化及脸上一红,他哪有办法医治瘟疫,只是为了反对杨玄感而反对他的建议。

当然,他既然敢站出来质疑和反对,自然也是准备好了一番说辞的。

“杨大人,你光想着跑回中原就能躲开瘟疫……但你想过没有?这么多人仓皇撤回去。不但病人有可能在路途中,因颠簸劳累而死去。而且也有可能把瘟疫带回中原去。那样一来,这场原本局限于辽东的瘟疫便成了一场祸及天下的大灾祸。这可与陛下的宽仁温厚之心大相径庭。你这提议岂不是要让陛下背此恶名,遭受万民指责吗?”宇文化及当即便厉声质问道。

宇文化及这样一说,倒是显得大义凛然,让杨玄感不好辩驳。

不过杨广却是皱了皱眉头,显然宇文化及的话并不让他满意。因为他还真的就是想撤回去了。但他总不可能自己站出来说,就是要不顾瘟疫传播,也要坚持回去吧。他可不想背这个骂名。

就在这时,一名矮小猥琐,长着一对三角眼的老太监,急匆匆地走进大帐,对杨广跪拜道:“陛下,御医刘文峰已经从辽东城回来了,他带来了那边的疫情急报!”

众人皆认得,这老太监便是杨广最宠信的首领太监岳曾省,他都这样跌跌撞撞地进来,面色又如此难看,恐怕辽东城那边的疫情还要胜过这里。

“快快宣刘文峰进来!”杨广一听,也是心中惶急,毕竟他的大军要撤退,必然经过辽东城,如果那边已经瘟病漫延,让他如何撤退啊?”

片刻之后,刘文峰便进了大帐,他当即便要跪下磕头。

“刘大夫勿须多礼,快给朕说说辽东城那边的瘟疫情形!”杨广连忙问道。

刘文峰叹息了一声,脸上露出沉痛的表情道:“陛下,辽河两岸的瘟疫情况十分严重。早在刚刚攻下辽东城时便有兆头。那时士兵泄愤,将城内高丽人全部杀死,但尸体却没有得到及时掩埋或烧毁……”

“两个月前,不光是辽东城,就是周围的数座城池都出现了染病的民夫,只不过当时人数不多,且病症也不严重,民夫依然能够行走活动。故没有引起太大重视。可到了如今,患病的民夫已经多达数十万,且症状也非常严重,不要说劳动,就能起身行走也做不到。其中更有十余万人已经死亡……”

“如今辽河两岸遍布尸体,由于未染病的民夫害怕搬尸导致自己染上瘟疫,故城内外尸体堆积如山却是无人清理。眼下这可怕的疫病已经四处蔓延,听说就连辽西乃至涿郡一带都出现了疫情。陛下,不是微臣危言耸听,如果再不及时想办法把瘟疫扑灭,只怕瘟疫真的会蔓延到中原,那将演变成—场全国性的灾难。”刘文峰忧心仲仲地说道。

早在辽东城刚攻下时,他见城中高丽人尸体满城都是,便向杨广提议过尽快掩埋尸首。但那时杨广正忙于进攻,根本没把此事放在心上。虽然也向各军将领下令尽快处理尸体,但却没有认真督促执行。

而如今,疫情已经发展到如此猛烈的地步,而正值盛夏,又是蚊蝇最多的时候,难免会漫延开来。如今也不知道有多少民夫和多少士兵染上了疫病。如果就这样仓促回师,不要说涿郡、河北一带,就连东都洛阳恐怕都会出现大面积的疫情爆发。

当刘文峰把这个可怕的可能性说出来后,就连杨玄感也不敢再说马上撤退了。因为仓促撤退回师后,瘟疫如果在东都漫延开来,不光自己会遭殃,还会连累在东都的家人。

杨广脸上亦是一阵铁青,片刻之后,他方向裴蕴问道:“裴大人,那如今在辽河一带,还有多少民夫?”

裴蕴是在此次远征中,组织民夫运输调配的大臣。他听杨广询问,连忙躬身说道:“陛下,我军目前的粮草和物资贮存地便是在辽河东岸。因辽东城内瘟疫严重,故民夫和物资便早早撤了出来,改建了六十座大营以安置他们,可如今很多民夫已经逃离。现在剩下的已不足六十万。”

顿了—下后,他又说道:“陛下,眼下必须得想办法控制住瘟病的漫延,涿郡那边也得请罗太守想办法拦截住已经逃回的民夫。不然这场瘟疫必将在中原大地漫延。这对大隋百万将士、文武百官以及天下黎民来说,都将是—场浩劫,臣更担心陛下龙体安危。”

杨广脸色—变,目光扫视了一下帐内的官员和将领,厉声道:“眼下我大隋正面临瘟疫之危,众卿可有妙计,扑灭此场瘟疫否?”

第七十三章挺身而出

众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一副束手无策的表情。连御医之首刘文峰都没有办法医治,他们能有什么办法?药王孙思邈又不知所踪。虽然可以将所有尸体全部烧掉,但却难免去烧尸体的人也染上疫病。这也是为什么辽东城内,以及外围各大营的民夫尸体堆积如山,但隋军士兵和其他健康的民夫却不敢再进去掩埋的原因。

“你们就是这样给朕分忧的吗?大隋要你们这些酒囊饭袋有何用?”杨广见半晌无人说话,终于出离愤怒了。

这时,杨玄感却是终于说话了,他一脸阴霾地说道:“陛下,现在已是非常时期,非常时当行非常事。如今只有将所有染病的士兵及民夫全部扔下,大军赶快从下游渡过辽河。然后再在涿郡边境设下防线,所有从辽东回来的人,一律远远用箭射杀,如此一来,便可制止瘟疫漫延到大隋!”

他这话一出口,帐内的大臣和将领们全都瞠目结舌,纷纷议论了起来。

“这样做,岂不是要将那几十万民夫全部杀死吗?可其中还有好多人是健康未染病的啊!”

“是啊!而且看守那六十座大营的士兵怎么办?也放弃了?”

“那可不行啊!我的侄子就在里面当偏将啊!他死了我怎么回去跟我兄弟交待啊?”

“你的只是侄子,我的可是儿子啊!我三个儿子现在都还在扶余城驻守呢。”

朝中的大臣和将领几乎人人都有子侄在军中任职,由于辽河东岸是隋军现在的粮草辎重贮存地。杨广自然是安排了重兵守护。因此很多关陇门阀的家族子弟都在那里驻守。

原本他们就因那里瘟疫流行而心中忐忑不安,眼下一听要完全放弃那里的民夫和士兵,自然是出声反对。

“那不放弃又能有什么办法?莫非你们愿意去疫区烧毁掩埋尸体吗?”杨玄感冷笑了一声后,大声问道。

“嗯!杨爱卿的话也言之有理,现在可不是讲妇人之仁的时候。”杨广这时却是铁石心肠地支持了杨玄感的意见。

众将听到这话,更是义愤填膺。现在对自己人不讲妇人之仁,而当初对高丽军却是大讲仁义道德,人家一假投降就停止进攻,害得隋军将士付出了数倍的牺牲才拿下辽东城池。这圣上怎么搞反了敌我?感觉不象是大隋的皇帝,倒象是高丽的国王了。

“陛下,可我的两个儿子还在辽东大营的啊!他们怎么办啊?他们也是你的侄子啊!”李渊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道。

李建成和李世民也参加了此次远征,李渊见识了辽东的攻城情况后,自然不敢让儿子上前线攻城,便行贿了岳曾省,游说杨广同意,让他们两个在大营驻守,保护粮草辎重,但谁会料到,竟然突然来了一场瘟疫呢?

杨广厌恶地看了一下自己这个表兄,感觉其人又儒弱又无用,且胆心如鼠。只不过,他现在虽有削弱关陇门阀之心,却也知道不能操之过急,而且李渊在他看来,至少还是有亲戚关系,是属于信得过的一批人。

“好吧!那朕就破例一次,只要你能确认李建成和李世民所在的军营没有瘟疫,那便可让他们撤出来,随朕回中原!”杨广终于开了金口。

李渊大喜过望,连忙谢过。然后他便找到裴蕴,但一问之下,却让他面色惨白,原来李建成和李世民驻守的军营,也有大批民夫染病死亡。

而这时,其他大臣和将领见李渊都能破例,便也纷纷要求容自己派人去找寻子侄,看其是否染病。

杨广顿时感到不耐,这样一个个都派人去打探一番,那何时才能撤军啊?正巧此刻杨玄感又从裴蕴那得知李渊的两个儿子所在军营情况,便又再度鼓动杨广立刻撤军,不要再管辽东大营的民夫及官兵。

见到此幕,宇文明终于忍耐不住了。他原本是没资格来这种层次的会议的。但由于他所在的左翎卫军是此次远征中战功最多的一军,因此杨广破例允许宇文述多带两名军官参加会议,以示鼓励。

而宇文述自然就肥水不留外人田,让宇文成都和宇文明两人前来参加。

之前的议题宇文明一直插不上嘴,而现在见到杨广在杨玄感的鼓动下,竟然打算放弃辽东大营的数十万民夫和十余万将士,便让他感觉,自己不能置身事外了。如果任由这样一批忠勇的将士和民夫就此死去,他一辈子都不会心安的。

“陛下,末将有一计,可以将染病和未染病的将士及民夫区别开来!同时还可让前去援救的士兵不用担心被感染。”宇文明终于出列奏请道。

宇文述吓了一大跳,因为宇文明说话之前根本没跟他打招呼。他可知道,现在杨广的心情正不好呢。如果是平时,就算宇文明说错什么话,他也可以求情,让杨广放了自己孙子一马,毕竟杨广还是很信任和器重自己的。可现在就难说了。

“哦?原来是你!”杨广见竟然是三年前帮他解答了大食使者难题的宇文明,也是有些惊讶。

他这时眉头一皱道:“你现在是哪支军队的将官?竟然有办法解决瘟疫?难道你也懂医术?”

大帐内的众将多数都没见过宇文明,只从他身上穿的铠甲上看出他是一名军中的校尉。只不过,这小子看上去也太稚嫩了点吧。估计是哪个世家的子弟来镀金的吧。

宇文明这时躬身行礼道:“陛下,末将是左翎卫军中斥候团的校尉,我虽然并不懂医术,但却知道如何控制瘟疫,不让其漫延开来!然后我们便可将那些没有染病的将士和民夫从中剔出来,以减少损失。毕竟他们都是忠心于陛下的大隋子民,将来再征高丽时,还能派上用场的!”

他可是十分清楚,杨广一征高丽不成,还要二征三征,这些已经经历过第一次远征的官兵和民夫,经验可要丰富得多,如果他是杨广,也不愿意抛弃这批有经验的士兵和民夫。

杨广的神色于是便缓了下来,他凝望着宇文明问道:“宇文明,你真有办法控制瘟疫,不让其漫延开来?”

宇文明想起自己在前世时,经历过非典,多少总懂点瘟疫隔离措施。虽然不见得能扑灭这场瘟疫,但控制住不让它蔓延总还是办得到的。

于是他便对杨广说道:“回禀陛下,听刘太医说了这场疫病的状况后,末将心中也有些数,之前末将也曾生过一次重病,幸好遇上了一位隐世神医相救,而他曾偶然提及过一种叫做“隔离”的防治瘟疫方法……据他称,如果能采用此法,则再严重的瘟疫也能控制住,不会蔓延!”

宇文明不得不编了个谎话。

宇文述听得将信将疑,他自然知道宇文明曾生过重病,但是不是找的什么隐士神医救治,他就不清楚了。不过看自己孙儿说得绘声绘色,倒不象是作伪。

其他的大臣见宇文明虽然官职低微,说话却是不卑不亢。而且看他年纪这么小就能进入到这大帐来,心忖只怕多半也是哪个朝中重臣或者军中大将的子侄。所以都沉默不语。

而太医刘文峰却是根本没想那么多,他眼见宇文明小小年纪就说自己有办法解决瘟疫困扰,却是根本不信。这岂不是说比自己这个首席御医还厉害了?

他于是鼻中冷哼了一声道:“乳臭未干的小子竟然说自己能控制如此厉害的瘟疫?还真当自己是药王孙思邈了?”

裴矩和他颇有交情,连忙凑近他耳旁,然后小声说道:“这是宇文述的亲孙宇文明,三年前陛下公布的科举考试方案便是以他的提议为蓝本设计的。他在东都颇有名气,号称洛阳神童,尤其擅长诗词。说不定还真有方法解决这难题呢。”

“啊!他就是那洛阳神童啊!”刘文峰听闻之后,也是愣住了。宇文明的名字他也听说过,只不过却没太放在心上。而且他也没有将眼前的小将与那“洛阳神童”联系起来。

“那他怎么会来高丽前线呢?按理说他应该是个舞文弄墨的儒生才对啊!”刘文峰面色微变道。

“宇文明虽然文采极好,但却喜欢习武,不爱学文,当年在赛诗会上,还拒绝了苏威的收徒邀请呢。”裴矩叹了一口气道。

当初他也为宇文明捏了一把汗,毕竟苏威可是名气如此之大,还是五朝元老。可现在看来,宇文明的选择何其明智。如果当年他同意拜苏威为师,只怕随着去年苏威被贬,他这个苏威门生也会被打入冷宫了呢。而如今宇文明却因和苏威毫无瓜葛,仕途无损,仍受器重。

刘文峰顿时面露苦涩,他心中知道,如此一来,自己可是把杨广身边的大红人宇文述得罪了。要想弥补裂隙可不容易了。

只不过,不光是他,站在一旁的宇文成都和其他将领也是一脸怀疑的神情。在他们看来,觉得宇文明打仗或许还是员小虎将,可从未听说他也懂岐黄之术,对这来势汹汹的瘟疫,他能有什么好主意?

第七十四章隔离之法

这时,杨广听他说起叫什么“隔离”的防治瘟疫之法,却是大喜。于是连忙问道:“宇文小将军快快从速道来,这‘隔离’之法究竟如何施行?”

宇文明躬身又行了一礼,方继续说道:这‘隔离’之法其实就是将患病的人和不患病的人分开,以防交叉感染。就辽东目前的情况而言,末将建议:将已确认患病的百姓和士兵安置在辽河以东,不准其渡河到辽河以西,以防他们逃回中原,酿成大祸。”

“而其他暂未患病的民夫和士兵都迁到城西的空地处搭帐蓬居住,每一万人为一营,各营之间相隔百丈,除运送食物和水的人外,其他人皆不得离开大营。如有事要联络,则以旗语或者号角联系。一旦各营中有人发病,则立刻移出营帐,用小船迁往辽东的大营中。同时,所有人饮用的水,包括吃饭做菜的水都必须煮沸才可使用……”

宇文明说的这些方法,其实就是后世2003年非典期间采取的防治方法,只不过根据这个时代的实际情况作了一下变通处理。

众臣这时均听得面面相觑,他们皆不知宇文明的方法是否管用,但却感觉会给士兵和民夫带来诸多不便。

但这时那刘文峰却是听得眼睛一亮,他是专门的医生,而且还是宫中的首席御医,自然很清楚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防治瘟疫的蔓延。

他于是忙对杨广道:“陛下,微臣以为宇文小将军的办法可以一试!”

“哦?刘先生何以如此认为呢?”杨广有些惊奇地问道。

“陛下,如今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微臣亦是束手无策,而孙药王也不在辽东。我们不如试试宇文小将军的方法。即使不成功,也无关大局。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按杨大人的计划,如期撤军而已。至于辽东军营那边,只要派一些宣慰使去军中,为将士和民夫们多做些安抚工作,想必不会酿成兵变。毕竟大家都怕瘟疫啊,只要说这样做,是为了替他们治病,他们应该会理解的!”刘文峰这时躬身说道。

他一边说着,一边还冲宇文述微笑了一下,意在和解。

宇文述先是一愣,尔后却是立刻反应过来。刘文峰是在给自己抛橄榄枝呢。他也不想和这位首席御医闹翻,自然是轻轻一摆手,示意自己完全没有把先前对宇文明说的无礼之语放在心上。

杨广听罢,便向裴矩望去,裴矩眼珠一转,也觉得如今只有死马当成活马医了。他于是便躬身说道:“陛下,既然刘先生都这样说了,微臣也没有意见!反正现在别无良策,宇文小将军的办法也是一个选择,只要将命令宣布下去,再由各营将军对士兵和民夫晓以利害。大营的将士和民夫知道这是为了让他们避免染上瘟疫,想来是不会有多大抵触的!”

“那好吧!就照宇文明的话办吧!李渊,你就带本部军马在辽河西岸搭建营帐吧!”杨广这时终于下定了决心。

“李渊遵命!”李渊听闻之后大喜过望,这样他的两个儿子便有救了。

“裴蕴,你就负责通知辽东大营各处军营,张贴一个宣慰告示出来,说明这样行事虽然给他们造成了不便,但却是为了避免瘟疫漫延,保护未染病的健康士兵和民夫,必要的措施,让大家稍安勿燥!”

“微臣遵命!”裴蕴也连忙躬身领命。

“宇文明听令!”杨广这时提高了声调道。

“末将在!”宇文明没想到杨广会叫到自己的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