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末之雄霸天下(星辰)-第1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随着他们的入场,数百名身着青色长衫,头戴白色书生巾的太学府学子们,也一个个鱼贯而入,在诸侯们周围的蒲团上坐了下来,神色肃穆。看来他们便是要通过即将开始的国策论道会,来确定自己支持哪一方诸侯。

第470章官制之争

众诸侯大多不识这老者,但都猜到,此人十有八九应该便是药王孙思邈了。此次论道治国之策,以决定传国玉玺的归属,他不可能不出场。

“感谢各位诸侯来到太学府,老夫便是孙思邈。前些时候,老夫无意之中得到了前隋的传国玉玺。便一直想将此印交给一位明君。希望他能尽快一统天下,平定如今天下的乱局,为黎民百姓开创一个安定祥和的局面。”孙思邈这时目光扫视了一下众人,然后缓缓说道。

“不过,谁是明君?谁是暴君?谁是昏君?谁是庸君。这便甚难判断了!没有一位君主会认为自己是夏桀商纣,都认为自己是秦皇汉武。就如隋炀帝杨广一般,他开科举、建东都、修长城、凿运河、攻突厥、征高丽,都认为是开创大隋的千古基业,功在千秋,但却因为滥用民力,导致天下怨声载道。群雄揭竿而起,最后招致了大隋的灭亡。”

“所以,老夫便认为,传国玉玺应该交给一位能采取最正确治国之策的诸侯……而何为最正确的治国之策呢?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认为的最好,这是很难统一的,我们能做的,也只是从许多治国良策中选出一些多数人都赞同的。因此,老夫便将选择权交给了坐在几位诸侯周围的太学府学子们。他们都是对治国安邦的国策,有着相当研究的才子。”

孙思邈这时正色道:“一会老夫会抛砖引玉,将几个治国问题向大家提出来,请大家一一回答。诸位可以向学子们叙述,自己如果成为天下之主后,采取的治国之策,看能不能打动他们的心绪。待几个问题都问完,所有诸侯都陈述完自己的治国主张之后,便由太学府的四百三十五名学子投票,确定一位他们最满意的诸侯。票数最多者将得到传国玉玺!”

孙思邈话音一落,众诸侯都不禁窃窃私语起来,虽然之前王世充就已经宣布了规则,但他们总还有些将信将疑,但如今从孙思邈口中说出来,就可说是铁板钉钉了。如今所虑的,便是由谁先开始讲述了。

按理说,先回答的人要吃一些亏。因为后来回答的人,会根据先前讲述者,在发表演说之后,众学子的反应上,确定自己应该讲哪些,不能讲哪些。以投其所好。

但诸侯们仔细一思索,却发现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治国理论都大同小异,不外呼便是减赋税,不滥用民力,不乱发动战争之类的。如果有人先说了,自己再跟着说同样的国策,岂不是让学子们以为是拾人牙慧?反倒不妙。

因此,在经过一番思量之后,李子通便抢先问道:“药王,不知这回答问题是如何一个先后顺序?总不可能大家一起答吧?”

孙思邈显然早已料到有人会如此发问,他轻抚了一下自己颌下长须,然后不慌不忙道:“如今到场的诸侯共有八位,即李渊、宇文明、萧铣、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李轨和梁师都。而老夫提出的问题也是八个。每位诸侯都有一次抢先发言的机会,也有一次最后发言的机会。所以李使君可以放心,老夫对每位诸侯都是公平的。”

李子通点了点头,然后便坐下了。他深知自己不可能在争霸天下之战中胜出。故已经在着手选择投靠一位可能胜出的诸侯。现在他已经在和李渊派的使者接洽,如果不出大的意外,洛阳大会后,他便将宣布投降李渊了。

这次争夺传国玉玺的论战,他认为自己虽然不可能胜出,但却想以此证明自己的政务能力,好为将来投靠李渊后,谋个好职位。

孙思邈这时微微一笑道:“如果大家没有什么疑问,那这次纵论治国之策的论战便开始了!我们都知道,在隋朝以前,是实行的三公九卿制,丞相为百官之首。而隋文帝杨坚,却是废了丞相,将官制改为了三省六部制。尚书令虽然是官阶最高的官职,却是有名无实,没有实权。第一个问题便是:如果您取得了天下,那将会采取何种官制?”

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众诸侯都是一阵沉默,他们没想到第一个问题竟然便如此刁钻。之前他们准备的大多都是叙述自己将如何勤政爱民的言语,根本没有想到孙思邈会提出这样深刻的问题。一时之间众诸侯都不知道如何回答。

孙思邈目光扫视了一圈,然后便望着李子通道:“李使君,这第一个问题便由您先来回答吧。”

李子通听闻之后,不禁张口结舌,他只是对自己如何爱护百姓,惩处贪官作了一些准备。关于朝廷体制的问题,他哪回答得上来。

“这个……尊敬的药王,李某在这方面没多少研究,还是请另外几位诸侯回答吧。”李子通知道,自己如果胡搅蛮缠说一通,恐怕别人的映象会更差,还不如干脆不发表意见。

孙思邈眼中露出一丝失望之色,随即便望向杜伏威道:“不知杜王爷可有看法?”

杜伏威亦是挠了挠头道:“俺只对带兵打仗有研究,这朝廷官制方面,只有回去和几位军师商量之后,才能作定夺……”

而沈法兴、李轨、梁师都等人也都和杜伏威的回答大同小异。直到孙思邈问到了萧铣,这位荆襄之主方才正色道:“回药王,萧某以为,还是三公九卿的官制较好。隋文帝杨坚创立三省六部制,目的是想巩固皇权,避免南北朝时期,掌握实权的大臣频繁篡位。于是便将百官之首的丞相一职废除,虽然客观上起到了避免大臣专权的情况发生。但结果却是君权无人制约,皇帝可以随心所欲行事。如果皇帝如隋文帝杨坚那样,是个明君还好……”

“可如果是杨广那样的暴君,便是天下百姓的灾难。而且实行三省六部制,只是避免了外戚和大臣专权,却无法避免地方官员和农民起来造反。而自隋炀帝三征高丽以来,王薄、翟让、杨玄感、李密、窦建德等纷纷起兵造反。最后看似强大的大隋一样被推翻。所以,萧某认为,还是应该实行三公九卿制才对!”

萧铣的话音一落,当即便有不少诸侯赞同。因为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后,仅二世便亡,这让许多诸侯都认为,这项官制并不合适宜。尤其是萧铣出身江南士族,南方人对于属于北方人的关陇门阀,制定的三省六部制度,一直便有排斥心理。

不过,同属关陇门阀的李渊,却是显然听不下去了。因为这三省六部制可非杨坚一人推行的,而是当时整个关陇门阀都参予了制定。

当然,关陇门阀当年会一致同意废除丞相,实行三省六部制,也是由于各大家族对于权力的分配争执不下之故。独孤氏、元氏、李氏、窦氏、宇文氏皆盯着丞相之位。而彼此之间的实力又相差不大,任谁也压制不了谁。最后才只能商量出这样一个妥协方案,大家各自掌握部分权力,实现了相互制衡。

客观点说,那时的隋朝,更象是一个公司,杨坚是董事长,关陇门阀的各大家族是股东,然后所有家族都在公司董事会中派驻了一名执行董事担任要职。而杨广在继任皇位后,便一心想摆脱关陇门阀的束缚。

于是,他便实行科举制度,招揽出身寒门的人才。同时还扶持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也加入董事会,想方设法削弱关陇门阀的权力。结果最后由于政策失误,不但逼反了关陇门阀,也让天下大乱,最后自己也成了亡国之君。

而如今关陇门阀之所以一致决定支持李渊,便是因为他同意恢复杨坚建隋之初的制度,让各大门阀均能分享朝廷权力。不然李渊哪能这么快就平定关中,打败薜举,饮马陇西、进占巴蜀。

“梁王如此批驳三省六部制,是否因为他是前隋所制定的,所以就不加考虑地予以否定呢?”李渊立刻反唇相讥道。

他这时侃侃而谈道:“丞相一职,太过位高权重,如果皇帝能力强,威信高,可以压制住丞相,倒还好说。可如果皇帝年纪尚幼,或能力稍差,便会被丞相架空,导致臣强君弱的情况发生。如果这时丞相起了篡位之心,那皇帝便毫无抵抗之力,改朝换代便在眼前了。如西汉末年的王莽、东汉末年的曹操,曹魏末年的司马懿等皆是如此。至于在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等朝,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皆是因为臣强君弱,而导致频繁的改朝换代,政局也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正因为三公九卿制度有如此大的弊端。隋帝杨坚才会实行三省六部制,而从隋朝运转的情形看,的确避免了大臣篡位的情况发生。而隋朝之所以灭亡,并非三省六部制不好,而是杨广个人的能力不行,横征暴敛,频繁对外用兵,激起了天下百姓的反对,才导致隋朝灭亡。”李渊摸了摸自己胡子道:“所以,李某认为,三省六部制或许有不好的地方,但却是目前最好的制度,将来统一天下的新朝,理应继续采用三省六部制!”

第471章君主立宪制

这下李渊和萧铣便有些针锋相对的意味了。而随后发言的诸侯,或赞成李渊的主张,或赞成萧铣的主张,但都了无新意,更多的是在重复李渊和萧铣的话。

到了最后,孙思邈方将目光转向了宇文明,微笑着说道:“下面,便该请我们最年轻的诸侯周王宇文明发言了。不知周王对于新朝官制有何见解?”

宇文明早在李渊和萧铣辩论时,就已经想过这个问题了。他脑海中其实有很多比三省六部制和三公九卿制更好的政治制度。但他也得考虑这个时代的人,能不能接受的问题。比如说提出什么共和制、人民民主专政制度,那光是向别人解释一个没有君主的制度就得费好长时间,而且别人也未必能接受共和制。

所以,他思考了半天,还是决定将十九世纪,德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搬了出来。此项政治体制应该是这个时代的人,可以接受的极限了。

“其实,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都各有优缺点。前一种体制有丞相,能够制约君权,但却容易发生丞相独揽大权,篡位自立的情况。而后一种体制分散了丞相的权力,使得篡位不是那么容易,但却将国家的命运完全交给了君主。这种情况下,君主是一个明君还好说,是杨广那样的暴君就成了天下****的根源!”宇文明环顾了四周的诸侯和学子,侃侃而谈道。

“所以,我便设计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可以集合三省六部制和三公九卿制两者的优点,同时又可以避免它们的缺点。”宇文明这时正色道。

“哦?周王竟然设计了一种新的政治官制?”这下,不光是在座的诸侯和学子们,就连孙思邈也瞪大了眼睛问道。

要知道,一种政治体制可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和搏弈,并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推行的。而且设计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东西太多了。当年三省六部制也不是杨坚一个人想的,也是经过了满朝文武,乃至关陇门阀的各大世家群策群力才设计出来的。而宇文明不过是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他就能设计出一种崭新的制度?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是的!我设计的政治体制,叫做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结合了极西域的罗马帝国元老院制度,以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的法家思想,既能做到制约君权,防止皇帝胡作非为,又能避免大臣专权,谋朝篡位。”宇文明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道。

“老夫愿闻其详!”孙思邈亦是一脸郑重地说道。他也听说过在大食国的西边,还有一个更强大的罗马帝国。只不过好象据西域来的商人称,这个国家后来又分裂成了东西两个国家,西边的那个国家被蛮族所灭。东边的那个罗马帝国还尚存。

宇文明这时方侃侃而谈道:“这君主立宪制,乃是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体制。君主作为皇帝,掌握军权,同时对立法、行政、司法三项事务都有最高决定权。这需要专门制定一部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进行规定。任何人,包括君主在内,都不能违反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立法权由议会行使,负责制订国家法律,讨论国家重要决策,同时行使监察官吏的权力。议会的议员则由各郡按人口比例,派出代表人员组成。”

“在行政权方面,个人认为,国家应设立军部、外交部、教育人事部、内政部、财政部、情报部、科技部、国防部、监察部等九部。其中,军部由君主直接控制,监察部由议会指导工作。其他七部的部长则由议会讨论,报经君主同意后任命,君主可指定其中一名部长为首相,代表君主行使行政权力。”

“而至于司法方面,则在中央和地方专门设立法院机构,负责审理刑事和民事案件。这一方面,我已在自己的辖区进行了试点,在我大周的郡县里,单独设有通判一职,他们便是专门审理案件的。”

宇文明的这一番话如同石破天惊一般,让在座的所有人都不禁目瞪口呆。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周王竟然提出了这样惊天动地的政治体制。

他们一时之间还不能完全消化完宇文明的官制新方案。人人都皱着眉头反复思考着。

王世充便率先忍不住问道:“周王,您说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岂不是将君主和皇室成员皆包括了进去?可自古以来,便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是不是对君主和皇室、大臣贵族们约束太大了?”

“郑王,这是肯定的!我一直认为,对君权应该加以约束,不能让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别的不多说,单从杨广三征高丽来说,当时在朝中讨论时,几乎人人都反对,赞同的几个人也不是真心赞成,只是迫于皇帝的淫威,违心赞面而已。郑王当时正好任兵部尚书,想必对个中情况更是清楚万分!”

宇文明这时正色道:“如果当时有对皇帝的约束机制,在大部分大臣都反对出兵的情况下,即使皇帝本人态度再坚决,朝廷也不会通过远征决定。那大家回想一下,这样一来,大隋还会这么快灭亡吗?”

众诸侯此刻都是一阵凛然,他们自然知道,如果大隋没有三征高丽,那天下的矛盾就不会如此激化,就算有人起来造反,也得不到大多数民众的支持。而且隋军没有在高丽折损那么多兵马的话,镇压各地叛乱也必然非常轻松。也许到现在杨广仍在好好的当他的皇帝呢。

萧铣点了点头道:“周王你说的要约束君权之事,萧某也赞成,可难道你不怕如此一来,却让首相坐大吗?听你的意思,这首相跟原来的丞相,岂不是差不多了?”

“梁王多虑了!其实首相和丞相不光是一字之差,在权力上更有很大的不同!”宇文明对于萧铣还是比较尊重的。他耐心解释道:“丞相是百官之首,可以有罢免、提拔其他官吏,甚至代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权力。可首相只是朝廷九部中的一名部长,他只有管理自己所在部门的权力。被称为首相,其实只是有召集并主持会议的权力。他无权任命其他部的官员,更无权干涉其他部门,以及议会、法院的权力。”

众人听宇文明这样一解释,方才明白过来,感情这首相说穿了只是相当于原来大隋的六部尚书中的一位而已。

“而且,为了避免官员专权,我还打算在官员中实行任期制,不管是议会的议员代表,行政各部的部长,以及法院的院长,都只有五年的任期,到期后便需要走一次重新任免的过程,最多只能连任一届,以避免某人在一个位置上干得太长了,形成小团队,拉帮结派,导致腐败。”宇文明又抛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制度。

李世民这时忍不住问道:“周王,实行任期制,的确可以避免官员专权的情况发生。可如果是那些才德皆备的官员,到了十年之后,却也不得不离职,这岂不是太不近人情了吗?”

宇文明听闻之后,却是微微一笑道:“这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啊!比如说世民兄才德皆备,在内政部长的位置上干了十年,不能再继续担任了。但你可以去当财政部长,或者教育部长啊。而且就算行政官员做不成,还可以去法院、议会担任官员啊。怎么会没有用武之地呢?何况你当不成内政部长,并非就对内政部完全没有影响力啊。新一任的内政部长,对于有些问题拿捏不稳,也可以找你商议,并非就完全撒手不管啊!反正大家的目的都是让国家强大,民众安居乐业,不受外敌欺侮!”

宇文明的这一番话,让李世民也不禁深思起来,宇文明虽然是他的生平大敌。但这些见解却也让他佩服万分。片刻之后,李世民也不禁拱手作揖道:“宇文兄果然高瞻远瞩,世民自叹不如!”

孙思邈见再无人就此问题发表意见,方又说道:“第一个问题就暂且讨论到这里吧,周王的独特见解,尤其是那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制度,让我们都大开眼界。下面老夫便提出第二个问题:如果诸位有幸统一天下,将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对于这个问题,各诸侯的看法倒是普遍一致,认为分封制又会造成象周朝那样,变成群雄割据,天下混战的局面。所以自秦以后的历代朝廷,都实行的郡县制。

只有汉高祖刘邦实行了分封制。但他却是只封他的子孙为王,认为就算有封国造反,不管谁胜出,都是他的后代,是刘氏坐稳了天下。而后来,果然在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七王之乱,在叛乱被镇压下去之后,汉朝皇帝便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削弱各地封王权力的措施,让这些藩王有名无实,再也无法对中央朝廷构成威胁。

第472章超越时代的见解

但宇文明在这个问题上,看法又有所不同。他虽然偏向郡县制,但却不完全否定分封制。他认为,可以在朝廷打下的,离首都较远的新领土,实行分封制,封一些皇室成员去那里建立自己的王国。同时,允许他们建立军队,向外扩张,凡是打下的领土便是这个王国自己的。

当然,这样做有可能会出现边疆的王国实力强过了中央朝廷,最后发兵夺取皇位的情况发生。

但宇文明却认为,如果真的出现这种事,那说明中央王朝已经衰落了。就算边疆的王爷不打进来,北方草原的异族,或者南方的蛮族、中原内部的叛乱者也会推翻中央王朝。与其让天下落入皇室之外的人手中,不如落入皇室的其他成员手里。

这一论调又吸引了众学子的注意,虽然有不少诸侯不以为然,但孙思邈却是目光闪烁,显然为之所动。

接下来的几个问题,宇文明和其他诸侯倒都没有太多表现,在财政、税收、内政等方面的回答,都算是中规中矩。相形之下,李渊由于出身关陇门阀,且又正式称帝,在这方面倒还表现突出,赢得了不少学子的认可。

很快便到了最后一个问题。孙思邈喝了一口茶后,方正色道:“现在也到了论道会快结束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我中原王朝自秦统一天下以来,便外患不断。先有匈奴南侵,后有五胡乱华,在隋朝时又有高丽、突厥之患。如今高丽已灭,可西面的吐蕃,南面的南诏,北方的突厥,依旧对我中原虎视眈眈,意图南下。不知各位诸侯可有何良策对付这些异族?”

这个问题是由萧铣先回答,他的答复没有什么新意,延续了当年裴矩就突厥的威胁问题,向杨坚的献策:无非就是送其礼物,安抚其首领为主,然后挑拨其内部纷争,好由中原王朝坐收渔利。

而李渊的回答则要强硬一些,认为可仿效汉朝,在初期天下刚统一时,不妨暂时委屈求全,待兵力强大之后,便组织大军反攻草原,消灭突厥的有生力量,同时修建长城,以防止突厥军南下。

其他的诸侯回答都跟萧铣和李渊大同小异,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毕竟漠北的边患由来已久,草原各族都是全民皆兵,且全是来去如风的骑兵。中原王朝即使派大军前去追剿,也往往是疲于奔命,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即使是在汉武帝时期,也没能灭了匈奴。

而当轮到宇文明发表意见时,他却郑重提出,不管是修长城防御,还是派出军队进攻草原,都是制标不制本的方法。

“修长城其实是一种被动防守的措施。我国北方边境长达数千里,敌人从草原上调集大军攻其一点,我守军便往往因寡不敌众而被敌人突破,使长城防守形同虚设。而当我军调集大军前来支援时,敌军便早已抢掠完毕,回到草原去了。”

“而象汉武帝时期那样,主动派军队深入草原腹地,打击敌人,虽然进了一步,但却仍然是制标不制本的方法。因为汉军当时攻克了匈奴牙帐之后,便军队撤回中原,将草原重新让给了匈奴人。他们虽然损失惨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便会恢复元气,再度南下。所以从汉武帝之后一直到晋末,匈奴都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最后五胡乱华之时,这些匈奴人还是其中的主力之一。”宇文明详细叙述道。

李元吉听到这里,却是冷哼了一声道:“宇文明,你光是否定别人的作法,自己却又提不出解决北面边患的方法,又有何意义?你既然能提出什么君主立宪制,想必也有解决突厥人的方法吧?”

宇文明听闻之后,却是哈哈一笑道:“李元吉,本王当然有办法了。只不过,在座的诸侯中,便有人与突厥人暗自私通,甚至想作突厥人南下的马前卒。如果我在这里说出来,只怕那人立刻便会向突厥的颉利可汗通风报信……”

之前红袖便向他提醒过,称梁师都和李渊都可能和突厥人暗中有来往,在这种场合,最好不要谈及对付突厥人的具体策略。

梁师都听到这里,立刻便反唇相讥道:“宇文明,你别血口喷人!谁跟突厥勾结了?你有种就拿证据出来,别挑拨离间!”

红袖此刻故作惊讶道:“唉哟,梁使君是怎么了?我家夫君只说有人与突厥人勾结,又没说这人便是梁使君。怎么梁使君那么激动呢?”

梁师都顿时张口结舌,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太冲动了,中了宇文明的计。

李轨和梁师都素有间隙,这时趁机落井下石道:“红袖夫人不知:这梁师都的母亲便是突厥人,他有一半突厥血统,自然是向着突厥了。”

梁师都冷哼了一声道:“我母亲是突厥人不假,可我父亲却是汉人!所以我自然算是汉人了。五胡乱华时,北方各族皆在通婚,在座的北方人有几个没有胡族血统?”

他这一说,倒让不少人皆住了口。如今北方胡汉通婚极广,李渊、王世充、宇文明、李轨等人的祖上皆有胡族人,虽然现在他们都是说汉话,习俗也和汉族一般无二,但要严格说起来,却也不能算是纯种的汉人。

宇文明这时方沉声说道:“对于纯粹的血统论,我是一贯反对的。北魏孝文帝虽然是鲜卑族,但却号召北魏皇族拓拔氏改姓元,并下令鲜卑人说汉话,学汉文,改汉俗,大家说他象胡人一些,还是象汉人一些?”

“而有的汉人,在异族入侵中原之后,却是当上了异族的帮凶,帮着那些凶残的胡族残杀汉人。五胡乱华时,匈奴人刘渊,羯族的石勒手下,都有不少这种汉人。对于如此汉奸,岂能将他们视为同种?”

宇文明的这一番话,倒让在座的学子们不禁陷入了深思之中。一个有胡人血统,但却说汉话,写汉字,思维也如汉人一般的所谓胡人,能称为异族吗?

孙思邈这时也不禁露出赞许之色道:“周王的话言之有理。前隋文帝杨坚是汉人,但独孤皇后却是鲜卑人,可独孤皇后却是公认的德才兼备,母仪天下,勤俭节约,温柔贤淑的好人。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关键还是看这个人本身如何。”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今天对国策的论道,各位诸侯都发表了精彩的论述。下面,便该是评定谁将胜出的时候了。请诸位再多品半个时辰清茶,老夫很快便会公布结果了!”

孙思邈的话,算是为今天的辩论画上了句话,接下来,便该是由四百三十五名太学府学子投票了。

这时,从屏风后鱼贯走出数十名身着白色轻纱的侍女,她们每人手中皆端有一个托盘。在托盘上放着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

而四百三十五名学子则一个个站起身,排好队走到侍女面前,从她手中取过纸笔,然后蘸了墨水开始写起来。

他们写的自然是自己觉得最心仪的诸侯。

而从之前各位诸侯的陈述看,宇文明明显胜出一筹,他提出的朝廷体制、官位设置、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争、对抗草原异族等方面,都有很多独特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李轨、梁师都、李子通、沈法兴、杜伏威等人本就没想过能在论述治国之策时胜出,倒也无所谓。

萧铣则一心想拉拢宇文明,又身处李渊和杜伏威的两面威胁之中,对于传国玉玺也没有那么渴求的需要。

但对于李渊来说就不同了。他和宇文明是现在公认的,最有希望赢得天下之争的两位诸侯之一。而且他得到了关陇门阀的全力支持,有着深厚的世家底蕴。

宇文明虽然出身关陇门阀,但宇文世家现在早已衰落,没剩几个人了。且他上任之后,施行的各项措施都是削弱世家影响力的,所以他与关陇门阀各大家族的关系并不好。关陇门阀不可能再支持他。

山东士族就更不用说了,刚刚才在宇文明的地盘上掀起一场叛乱,虽然被镇压下去了,却也让大周内部处于严重的混乱之中,实力有所削弱。让原本看好宇文明的不少寒门小族又处于犹豫之中。

如果李渊在这次洛阳大会上,能赢得传国玉玺,将极大地提高他的声望,吸引大批小家族的子弟投靠。在争霸天下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所以,李渊对于传国玉玺是志在必得,不容有失。

“世民,你估计这些太学府的学子们会做何选择呢?爹胜出的希望大不?”李渊悄声向李世民问道。

李世民听闻之后,却是摇了摇头道:“很难!宇文明先前提出的几项主张,都极有新意,且他岁数年轻,和这些学子们差不多,较容易得到认同。”

李渊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道:“不过这传国玉玺我是势在必得。若让宇文明取得玉玺而归。他便能借着赢得传国玉玺的巨大声望,迅速平息内部的矛盾。将来我李唐与其争斗,则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李世民亦是心领神会道:“爹请放心,世民早已有所安排!就算宇文明得到了玉玺,只怕也难拿着它离开洛阳!”

第473章传国玉玺

李渊听李世民如此一说,方长舒了一口气道:“既然世民早有安排,那爹便放心了!还有半年时间便是我们和宇文明停战条约结束之时,届时极有可能再度展开大战。我们必须在此之前取得有利位置,方能一战定乾坤!”

李世民亦是点了点头,对此李唐内部也进行过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