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霸明(特别白)-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把箭支都拔下来,不能留下什么痕迹,尸首都堆在一起!!”

空气中飘散着烟火和血腥混杂在一起的味道,王通一边拿着刀拨弄地上的尸体,一边大声的下令。

狙杀李大猛非同小可,毕竟旨意未下,他还是朝廷命官,但如果此时不下手,李大猛逃了,不光是无法寻找,而且还是心腹大患。

王通将自己的庄客全部动员起来,谭家的十几个家将也都带来,再有就是几个信得过的家丁亲信了。

别看人数不到六十,但那些庄客和谭家的家将各个都是弓箭的好手,两侧伏击,不是阵前搏杀,来自草原草原上的那些庄客都能把手中的短弓射的飞快,至于谭家的家将们,每一根箭射出,必然要有一条人命被夺走。

狙杀完毕,尸首和痕迹必须要收拾干净,不然被人发现了蛛丝马迹,追查下来,就是大祸。

王通一边让人处理,一边自己在那里亲自检查每一具尸首,看看有无没有拔下的箭支。

李大猛第一个被射死,王通走过去的时候,却看到谭将正站在那边静静的看着,听到脚步声响,谭将转头看了眼开口说道:“老爷,李大猛那些亲兵拿着的弓和那日街道狙杀老爷的弓箭是一种,开弓射箭,都要用熟悉的家什才行,老爷判断的对,还真就是李大猛派人下的手。”

他声音很疲惫,突然一脚踩住李大猛的脑袋,把箭支扯了出来,抽出刀猛地砍下,嘶哑着说道:“我们兄弟十七人,在浙江南直隶出生入死,和倭寇死斗,在蓟镇和鞑子打生打死,老天保佑我们兄弟,一个都没死,送着老大人去了,又来伺候老爷你,怎么也没想到,我们兄弟这大好的性命没死在疆场上,却死在大明自己兵将的手上,到了阎王爷那边也不闭眼啊!!”

说到最后,已经是被哭声塞住了嗓子,说不出话来,战场打扫的差不多,庄客和家丁们已经打着火把去道路两侧看了,看看有没有散落的箭支。

这也是庄客和家将们艺高人胆大,在道路两侧朝着当中射,尽管两边都是取了个斜角,可稍有不注意也会伤到自家人。

谭家的家将们已经聚集在这边,在火把光芒的映照下,谭兵双眼赤红,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谭剑在那里已经哭出声来,谭弓嘶声说道:“七哥,十二弟,十五弟,大哥亲手射死了罪魁祸首,给你们报仇,你们也能合眼了,先去伺候老大人……”

说到这里,谭弓也忍不住捂住眼睛,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王通也有些唏嘘,这等大仇得报的情景,那种兄弟同袍的真情义,他也是第一次见。

等大家宣泄了下情绪,王通开口说道:“三位兄弟的仇怨得报,他们在天之灵也宽心了,咱们把这里收拾下,先去训练营吧!!”

谭家的家将们每个人在那李大猛的尸首上砍了一刀,那边的家丁庄客们已经把尸首都搬运在了一起,又在附近找了些枯木枯草的堆起来。

谭将晃晃头,转过身粗着嗓子说道:

“咱们兄弟能报这个仇,全靠着老爷的作为,若无老爷,恐怕就让这人走了,老爷,受小的们一拜!!”

李大猛毕竟身上有个官家的身份,就算革职也不能随意动手,如果不是王通设局伏杀,恐怕今生报仇无望。

“老爷,我等都是王家人,如今却姓谭,请老爷恩准,让小的们都跟着老爷姓王……”

谭家的家将一直把自己放在辅佐和帮忙的位置上办事,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下人,今日间却是彻底的表露忠心。

王通笑了笑,伸手拍了拍心口,笑着说道:“何必改姓,今后日子还长,咱们看的不是姓什么,而是心里怎么想,事情如何做!!”

谭家的家将们抬头看了王通一眼,又是深深拜下。

尸首和柴禾堆在一起,家丁和庄客们都已经检查完毕,河边等待着的那艘船已经起火燃烧,王通随手把手中的火把丢了过去。

十几根火把丢过去,火焰立刻燃烧了起来,等着火势吞没了尸首,庄客和家丁们还在不断的向里丢着柴草,让火势越来越猛烈。

空气中弥漫的焦臭味越来越浓,这个势头,尸首会被烧的看不出什么,不会有什么痕迹。

十月十四,分守天津参将李大猛家人报官,说李大猛不知所踪。

十月十五,旨意抵达天津卫城。

第一卷第三百二十五章 金银何处天子大婚

原以为会引起轩然***的天津卫香乱就这么平息了下去。

新派到天津卫的兵备道和监粮以及分守参将,也都大概了解一些上一任到底是怎么倒掉的,如果不和锦衣卫千户弄的势如水火,那会到那样鸡飞蛋打的局面。

你靠着张阁老,我是冯公公的人,可那王通还是天子的玩伴,眼下是第一信任的,少年天子少年臣,将来还不知道是什么前途呢!

有了这个认识,加上新官上任,来到这边的时候就小心了许多,一切都是谨慎低调。

海河两岸的建设进度加快了许多,再过半个月左右就要下雪封冻,这时候一切工程都要停下,最多也就是挖挖海河和运河的淤泥什么的。

但此时乘船入海河,能看到两岸的仓库堆场和靠近河边的几排店铺已经有了规模。

海船上的货物通过小船卸下,直接堆放在岸边的仓库和堆场中,就近的店铺交易卖下,然后发卖。

运输的路途短,装卸的费用低,尽管有抽取税费和平安牌子钱,可不耽误功夫,活计都是干脆利索。

杂七杂八的这个钱那个钱都没了,而且节省时间,海商们盘算这一笔帐,比起从前看着好像是不收钱,但要交高昂的装卸费,各种杂费,而且不一定能准时卸货的局面,要好出不知道多少。

至于那些开了店铺的商家,就近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南货和外洋货物,是分店的,直接可以通过海河和运河走水路运回,本地的商家也因为地利,有南北各处的商户前来购买,也是方便的很。

在海河边上,尽管铺子不是自家的,可租金并不高,一切都是方便,仓库堆场也有,装卸的劳力也有,差役们尽管带着刀巡视,可你只要按时完税,那他们从不会骚扰。

除了那些做牛做马的船头香香众之外,这完全是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兵备道潘达被抄家之后,各项折抵,差不多有十六万银子的家产,万稻那边有十二万两银子,一切登记清楚之后,王通全部发往京师,供给内库。

这么算起来,金花银的增额,王通拳打脚踢的居然完成了六成,不过京师内诸公私下通过气,如果接下来还有什么抄家的银子送过来,一定要刹住这个做法,要是这么干的话,抄没官员家产充实内库,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还有层意思大家心照不宣,万一查到自己这边怎么办,万一查到自己的亲信家人怎么办,此风绝不可涨。

被王通提及的那一百余艘空下来的漕船,对水手和船头的询问很没有进展,根本没有问出什么东西。

这些船工只说自己就是听命开船,沿着水路去往各个地方,把船上的一包包粮食卸下,然后装上别的货物,其他一概不知。

盐包和粮包份量和形状看起来肯定是不一样的,船工水手们却把话咬死,而且他们也的确是听命行事,询问的人也无可奈何。

任谁也知道贩运私盐是人人在做,但万万不能拿上台面说的,一百多船私盐,这样的罪过恐怕不是杀头就能了结的了。

锦衣卫对船工们的询问才三天不到,王通这边就收到了方方面面关说,潘达发疯、万稻自杀,已经把兵备道和户部转运司的官员吓得要命,但这桩事上却不知道那里来的大胆子,整日里在锦衣卫官署和王通宅邸那边纠缠。

说什么江北河面快要封冻,要尽快让船只回到南边,要不然就要耽误明年的漕粮北运,连带着北直隶各处的转运都要耽误。

当收到宫内张诚的私信和蓟镇总兵戚继光的亲信来拜访的时候,王通也只能无奈放人,盐政盐税,大明南北不知道多少人,也不知道多少官牵扯了进去,盘根错节方方面面,水太深了。

说来也的确无奈,王通这边不再追查什么贩运私盐的事情,京师对王通始终不断的指责,特别是对王通开海抽税这两桩事的攻讦都暂时停了下,不知道算不算一种回报。

潘达和万稻的家产加起来近三十万两,不知道李大猛有多少家产,不过李大猛的两个儿子都是纨绔子弟,玩女人是一把好手,他父亲的武勇却一点没有继承。

革职的命令一下,这两个儿子就遣散了家里所有的家兵家将,这些人可是要每年花足饷吃饱喝足的养着的,花费实在是太大。

没有报仇的心思,也没有报仇的能力,就没什么威胁可言,王通也懒得理会,也不对离家的财产打主意了。

不过这三个人的家产估算起来也就是五十万两上下,这数目尽管惊人,可这三个人在天津差不多都呆了五年。

这么大规模的贩运私盐,还有这海上的利润,到底赚了多少,可不会只有五十万两这么点,这三个人只不过是为了这些事情提供各种方便,提供明里暗里的保护罢了,真正大头数目更加惊人,只是这大头的银子却不知道到了谁的手中。

如此巨大的财富被什么人拿去,要拿去做什么,这实在是让人心里不踏实。

大概怀疑的方向有三个,晋和、通海和勇胜,晋和货栈被炮轰之后七天,店铺和货物就被低价的转让,本地雇佣的伙计遣散,总店派来的人都回到总店,他们这个算不上了,通海和勇胜两家是大商人。

通海货栈则是在香乱之前关门歇业,而勇胜货栈现在倒是正常营业做生意,甚至还在海河两边那里租了几个上好的位置。

说起来,也就是这通海货栈嫌疑最大,但人去店空,查不出什么,勇胜货栈这边却没法查,因为勇胜货栈的背后老板是勇胜伯方千里。

勇胜伯方千里祖上有人封侯,后来到了他爷爷那一代就没了爵位,他在大同镇和土蛮真刀真枪厮杀靠着军功熬出来的官职。

不过勇胜伯的位置却不是军功赚来的,而是他的孙女和潞王订亲了,少不得被封了个伯爵,然后休养在家。

皇室娶妻要娶寒门良家女,这是大明祖训,不过慈圣太后李氏心疼幼子,想找个多少能扶助帮忙的,算是钻了个祖制的空子,挑选到打拼得到功名,又有个不错孙女的方千里这边。

对于王通来说,既然牵扯到潞王,那就必须慎之又慎,皇室,又是万历的亲兄弟,自己说错一点都会粉身碎骨。

而且王通一切都只是推测,并没有什么过硬的证据,思来想去,王通还是没有在密信中写下这些。

还有一个原因,万历大婚了……

天子大婚,这是天下间最重要的事,但在万历六年的初冬,所有人都不是那么当回事。

现在大明帝国的主人是李太后,是张阁老,是冯公公,唯独不是万历皇帝,一个连在天津的亲信都维护的很辛苦,在朝会上还要看首辅神色的天子,的确说不上是能做主的人。

表面上自然要做的风光,礼部、户部和宫内的二十四衙门早早的就在筹备,确定各项礼节,进程,划拨专门的费用,确定主持大婚的官员。

礼部尚书申时行这段日子,全部的精神都扑在这个上面,天津发生的各项事情,他除了在朝会上言语几句之外,没有丝毫的参与。

这个表现倒是让李太后对他颇为的赞赏,说是人人为了安排亲信心腹去钻营,难得的是申时行还在忙活实务。

十月二十五这天晚上的紫禁城,难得喧闹的皇宫又是恢复了正常的安静。

万历和他的新婚妻子王皇后,都是脱去了礼服,换上了常服。

天子大婚自然和平民的婚礼不同,少了些喜庆,却有让人烦躁的繁琐礼仪,就连入洞房的时候,皇帝和皇后脱去身上的礼服,换上常服,一起到卧房床边,这个过程都有宫女和宦官陪同,还有人拉长了声音唱礼。

总算屋中只剩下两个人,可万历丝毫没有什么兴趣,新娘今年虚岁十四,比他小两岁,照例是在京师清白人家中选择女子。

早知道男女之事的万历皇帝对这个相貌只能说是端庄的女孩没有一点兴趣,看着女孩沉默的模样,总是让他想起文渊阁中的那些大臣。

侧脸瞥了一眼,万历无趣的转过了头,王皇后安静的在那里,她完全按照那些宦官嬷嬷们教授的礼仪来做。

洞房中就这么沉静了一会,万历皇帝站了起来,身边的王皇后下意识的一动,万历摆摆手,示意无事,自己却向门外走去。

打开门,外面伺候的宦官和宫女都用颇为惊讶的眼神看着他,万历皇帝没有理会,被外面的冷风一吹,感觉心中的郁闷散去好多。

有没有皇后,似乎区别不大,那这大婚有什么好处,万历皇帝脑中发散的想着,他突然想到了一件事,大婚之后,他不必每日去往太后那里请安问候,也不必晚饭要一起去吃。

不必每日相见,不必每日回答问询,可以自己安排时间,可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大婚也有好处,万历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

第一卷第三百二十六章 忠心耿耿数王通

百姓结婚,大家都要随个份子,皇帝大婚,臣子们写个贺表就成了。倒是勋贵们和各地的藩王要在礼物上花花心思,不过也都是大路货色,要真是送的名贵特殊,保不齐皇太后和各位大佬有什么想法,你是不是搜刮的太厉害了些,更大的可能就是你手里好东西太多,会被大家觊觎。

王通身为锦衣卫千户,按照官职品级,是连贺表都轮不到写的,但实际的情况摆在这里,如果空口白话的一句恭喜也说不过去。

在大婚的前一天,王通的贺礼经由赵金亮亲自送到了万历皇帝的案头。

不是什么金银财宝,也不是什么稀奇的特产,只是厚厚的几大本名册还有帐册。

一共是天津锦衣卫千户五个营,还有虎威军十五个营的名册,以及天津卫这边沿河抽税和海上贸易抽税的帐册。

王通自己手下的兵马是一套,无非是正兵七个营,预备队十三个,但正式的说法,锦衣卫千户他只有千人的编制,其余的则都是所谓虎威军。

虎威军至今没有什么番号和编制,但这是离开京师的时候提过的一桩事,天子既然有印象,那就不怕有人拿官方的编制来说话。

手下这些兵马的表现,自然方方面面的眼线暗探会把消息汇集到京师各处,万历也会知道,军队表现出来的精气神,想必会让方方面面的人满意。

不过万历皇帝看到这些名册时的反应,却比听到天津锦衣卫的神勇表现更加高兴。

关于这锦衣卫千户,关于这虎威军的方方面面,人员、装备、编制,都清清楚楚的记录在名册上。

有了这个册子,对天津锦衣卫一千人和虎威军三千人的所有就了解的明白,如果发生人事更迭,派个普通的官员就可以把这虎威军控制在手中。

财源什么的更是清清楚楚,各处抽税如何分配,有多少收入,多少送往京师,多少用来发放军饷,多少用来投在匠坊上,多少用来基建上等等。

这个账簿的意思和军队的名册差不多,也是明明白白的交待,只要想拿过去,就可以随时派人拿着这些帐目接管。

万历皇帝小心的很,他专门让张诚叫来了宫里算帐的宦官查账,结果很快就得出来,说一切看不出什么疏漏。

如果想要进一步查证,那就要专人去往实地看了,这个结果已经让万历皇帝满意的很了,大笔大笔的银子解送到宫中来,各方面派在那边的眼线都说王通活的简单,帐目又是这般清楚,想来不会有什么贪墨。

换个角度去想,做到这个地步,万历皇帝倒是宁肯王通贪墨些,何必自己过得那么清苦呢,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都心里明白。

看到这些名册,万历皇帝的高兴不是为了一切清楚,也不是为了王通兵马神勇,生财有道。

这些名册的意义在于万历皇帝可以随时接手,天津卫的军队和财税,他想要拿到手就随时可以拿到手。

换句话说,这是完完全全属于他的力量,属于他的财富。

万历皇帝是大明的天子,可也是个无权无势的光杆天子,军权、财权、人事权一切都在太后、冯保和张居正手中。

没有自己的力量,没有自己的组织,说话都不敢高声,做任何事都要算计其他人的反应,处处受制,憋屈的很。

自从遇到了王通之后,这一切都有了改变,王通先是弄出了治安司,万历皇帝总算有了自己的情报渠道,而不必依靠冯保的东厂和张居正的锦衣卫,现在又有天津的军队和财赋,小皇帝看这名册和账本的时候,脸上笑意始终没有消失过,如果不是身旁有人,他恐怕就要站起身来高兴的大叫了。

为什么慈圣太后李氏把内廷的一切权力都交给了冯保,但御马监却牢牢抓在手中,为什么蓟镇、宣府和京师驻防兵马的将领任命,张居正都要主导,要任命和他亲厚的人,就是因为兵权至关重要。

记得在虎威武馆的时候,王通在闲谈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刀把子里出政权”,当时不觉得如何,现如今只觉得这句话是至理名言。

平日里在文渊阁听朝臣们说小半个时辰的政务,万历皇帝就心生厌倦,可今日收到了王通的‘新婚贺礼’,仔仔细细的看了两个时辰,一直没有说话。

张诚一直安静的站在一旁,王通的这份贺礼并不让他惊讶,王通能收上来多少钱,养了多少兵,这些都是在东厂和锦衣卫的查访之中,张诚心里有数。

方才习惯性的把王通所做理了一遍,还是忍不住惊讶了下,他不过是个十五岁的孩子,怎么就做出这么大的局面来。

治安司是他做出来的,宫里多了一百万的进项,也是他筹措的,现下又练出这么一支得用的兵马,难道这人真有宿慧不成。

而且这王通十分懂做,自己有大权,可却主动的要求分权,主动的向上面交底,这办法又可以消除上面对他的猜忌,又能加深自己的信任。

兵马和财赋都在天津,皇帝肯定不会自己去管,最信任的人就是王通,说到底不还是他来管吗?

琢磨来琢磨去,张诚除了赞叹惊讶之外,只是得出了一个结论,这王通的前途实在是远大的很,现在用处已经这般大,还不知道将来如何,一定要好好交接才是。

“万岁爷,天黑了,奴婢这边要进来点灯了。”

反应过来的时候,外面已经很暗了,赵金亮在外面低声的招呼说道,万历这才从王通的“贺礼”上移开目光,兴奋的拍拍桌子,开口说道:“张伴伴,拟道旨意,今后王通那边收上来的款子,不要全送到朕这边来,多给自己留些,那虎威军做大做好,也是为朕好,花这个银子,朕心里欢喜!”

张诚愣了愣,随即苦笑着低声说道:

“万岁爷,银子多给天津些无所谓,可这虎威军做大的事情,万岁爷今后就不要提了吧,先心里明白就是。”

万历皇帝本来兴冲冲的,被这么一说,脸色立刻有些阴郁,可这样的事情太多,不过随即小皇帝就叹了一口气,沉声反问道:“寡人热心养兵马,太后和张先生那边看不过是吧!?”

听到这句话,张诚脸上连苦笑都没了,身子弓了弓,压低声音说道:“圣明莫过于万岁爷,御马监和府军前卫都摆在皇城内外,其余各卫各营也都在京师里外,万岁爷你这么着紧天津那边,岂不是对这边不放心的意思,虽说王通对得起万岁爷的宠信,可太后和张先生那边要是多想了……”

屋中没有点灯,外面天黑下来,也看不见万历的神色如何,只是静默了一会,才开口说道:“那就先把让王通多留些银子的事情拟旨吧!!”

“万岁爷,奴婢冒死说句话,后日就是万岁爷大婚的日子,两位太后娘娘盯的紧呢,万岁爷下这么道旨意下去,王通那边怕是会被……”

“这么黑,还在外面磨蹭什么!快掌灯!!”

万历皇帝没有接话,却突然高声对着外面喊道,赵金亮忙不迭的推开门,拿着火烛跑了进来。

张诚也不说话,只是伸手开始整理书案上的文卷。

接到发自京师的中旨已经是十一月初二了,天津所收取的税银自留的比例可以从半成提高到二成,不过这个旨意没有经过内阁的副署,在严格意义上来讲,官员是可以拒绝的,所以被称为中旨。

奈何王通是武官,收上来的银子是直接送到宫中内库,中间没什么文官经手,这中旨的效力就的的确确有用了。

王通收取税银,自己不贪心,给宫里送去了绝大部分,宫里也看不过眼,一边是皇宫大内,一个天津卫的锦衣卫千户,宫里差不多全拿了,这不是让天下人笑话吗?

有一点王通没有提,海河岸边那些店铺收取的租金,全部都是天津锦衣卫的收入,还有王通占了股份的那两家货栈,生意都做的风生水起,海上进出贸易,南北货物交易,都有参与,且发了大财。

这些王通没有和上面提及,或许上面也知道,可这些事情也属于王通该得的,王千户做官也是要发财啊!

天气变冷,漕运和海运都要为过冬做准备,漕运要停三个月,海运要停两个月,不过按照王通的消息,十一月二十之前,海运都不会停。

但进入十一月之后,海船来的就越来越稀少,原本差不多每天都有船来,现在则是三天五天才有一艘,王通要忙碌的事情太多,也没有注意到。

海盗出身,此时正在海河边做巡检的汤山却注意到了,到了十一月初二,他特意去运河的税关问了问情况,确定了自家的想法之后,汤山骑马急忙进城,说是有要紧事求见王通。

第一卷第三百二十七章 汤山告密千户借马

汤山自从跟了王通之后,日子就过的快活起来。

从前不过是个船上的头目,海上风大浪大,又有上面的船东、船老大的管着,什么都不算的小人物。

如今大大不同,海河上船上的水手船东,岸上讨生活的,谁不知道说话管用的“汤爷”,货物要被抽两成的税,这就少赚了不少钱,上船检查的时候,估算货值的人上下浮动浮动,这就是大笔的银钱省下来了。

而且即便没有违禁品,为了多赚点,大家也在船上各处隐蔽的地方藏点货物,少缴纳些税银。

主持这桩事的人是汤山,他在海上跑了这么多年,眼光毒辣的很,怎么藏也都瞒不过他的眼睛。

不光是这样,就算从前跑船认识汤山的人都觉得纳闷,从前这汤山颇为惫懒,现在却变得铁面无私,大家私下里给点银子,想让他通融通融从来不答应。

大家私下里都是大骂汤山,说从前一起在海上混饭吃,现在连这点情面都不讲,实在是个投靠官府的败类和叛徒。

奈何骂归骂,见了面还要笑呵呵的叫一声“山爷”,收完税了还要拿些特产礼品什么的送过来。

收取海上贸易税银的这一干人,王通给了他们很优厚的提成,同时有很严酷的规矩,稍有违犯就是杀头。

汤山知道什么钱是长远的收益,知道什么是***宜,一向是把握的很好,加上他对海上这块的确是明白行家,大家对他也是越来越信任敬服。

海河两岸那么多船头香的人家在做苦力,那些有女儿有妹子的香众,就琢磨着把女儿、妹子什么的嫁个好人家,总比一家子在这里受苦好。

汤山又有地位,家资也不错,颇受青睐,这段日子上门提亲的人不断,他都已经挑花了眼睛,从前在海上打混的时候,也就是找个暗娼泄火,那有这样的好事上门。

不过汤山也有个盼望,那就是混个官家的身份,每日检船抽税的人共有五十人左右,这里面帐房出身的有十五个,还有二十个也都是愿意投靠王通的海上水手,剩下的人则是天津锦衣卫千户的那些老士卒。

这些人的身份都是百姓,就算土著出身的那些老士卒也都被剥夺了军籍,也就是说,眼下大家不过是王千户的帮闲。

尽管汤山眼下有个海河巡检的名号,可这名号没有官方承认,没什么身份地位。

前些日子,管着海河香众干活的那个潘明,因为自家想在岸边开个铺子,所以请汤山过去吃酒,拉拉关系。

宴席间闲谈才知道,别看苦力头目这活计辛苦,可潘明却是锦衣卫千户编制内的校尉,实实在在的官身军籍。

这待遇让汤山又是心痒又是眼红,几次想找机会自荐一次,都张不开口,而且潘明在这次天津香乱中立有大功,得到这个位置也是实至名归,汤山是个俘虏出身,眼下做到这个地步全靠王通建立的班子,也没什么可以说出口的功绩。

所以自从那日饮宴之后,汤山就越发的仔细办差,每次上海船都是仔细翻检,绝不允许一点的夹带,而且对下面的人也盯的严,督促大家连轴转。

奈何抽税的下了力气,架不住来的海船越来越少,货物少,税自然就抽不上来,税银上缴的少了,更谈不上什么功勋功劳。

但汤山毕竟是在海上打混多年,各种各样的事情见得多,距离封港的日子虽然近了,可毕竟还没到,船越来越少,这其中肯定有勾当。

他也是天津锦衣卫千户的人,在系统内打听些事情也是方便,去了一次运河码头那边,就猜到了几分,连忙求见王通。

一进正堂,看到王通坐在那里,汤山不敢上前,在门口就跪下磕头,老实说,一开始的时候,对朝着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磕头,汤山很不习惯,不过时间久了,这头磕的就越发自然,觉得理所应当。

“海河那边的事情做的不错,汤山你做事倒是勤谨。”

这一句话夸奖说出口,汤山感觉人都要飞起来,不过连忙告诫自己不能太得意忘形,这差事想要不勤谨实在是很难,每隔两天就有一拨不同的人来查帐,还有人假作客商贿赂,因为贪***宜被杀头的人可不是一个了。

“多些老爷夸奖,小的此次来,有要事禀报,老爷可注意到这些日子收上来的税银少了。”

听到汤山这么说,王通拿起手边的文卷翻了翻,开口说道:“税银是少了,不过这个也和你们无关,临近寒冬,船来的也少了,本官知道的。”

王通这般说话,汤山心知对方误会,急忙又说道:“老爷,小的不是来请罪的,这船来的少了,不是因为快过冬封冻,是这些船都在别的地方停靠。”

“哦?”

王通眼眉一挑,向前倾了倾身子,汤山继续说道:“海河这边收税两成,大家都想着多赚,总琢磨着能不能少缴税,这海岸边能卸货的地方这么多,不在海河这边也能找到地方。”

王通沉吟了下,却开口反问说道:

“不在天津卫这边,这上下还有什么地方能用水路进与运河直接运送到京师,而且好多货物不在天津,也没有这么多商户分销,若是距离远了,车马费上未必合算。”

漕运的运输成本最多也就是陆运的三分之一,海岸线漫长,的确有很多能卸货的地方,可这些地方往往没有通往内地的道路,即便是有道路,用畜力的大车来运送,成本也太过高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