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霸明(特别白)-第3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战斗甚至让孙鑫没什么志得意满的心思,野战的时候,火炮轰击两轮,敌人的阵脚就有点稳不住,看着敌人要溃散,因为散心敌人溃散的太厉害没有办法歼灭,索性停住了火炮,放敌人冲上来。

结果火铳射击了也不到五轮,敌人再也组织不起什么有效的进攻了,孙鑫颇为无奈的下令冲锋。

马队将敌人的队伍直接的击溃,杨家也有骑兵,不过滇马和川马矮小,谈不上什么冲击力,而在西北的骑兵马匹都是高大的很,马匹上差距就这么大,就不要提什么甲胄和兵器的差别,西南骑兵与其说是骑兵,倒不如说是凑数,西北骑兵那是天天在马背上的。

播州的骑兵直接被击溃,然后被驱赶了回去,杨家当做核心力量的骑兵冲回去践踏自家的队伍,本就是心慌意乱的队伍彻底的崩了。

这样的局面是骑兵最喜欢看到的,追击败兵,让他们自相践踏,自行残杀,可以不断的扩大战果,步卒们也就是将敌人收拾残队的企图打破就是了,也不用花费太多的力气。

还是四川没有太广大的平原,要不然真让骑兵铺开来洗的话,战果还能更大,孙鑫不满意的地方就在此处。

不过他不满意是他不满意,李化龙和四川、贵州一干官吏都是欣喜非常,一边组织劳军,一边找人写了花团锦簇的奏折入京报捷。

现在川黔楚一带的文武总算知道禁军的战斗力如何了,从前听闻总觉得夸大其词,从前斩首击败鞑虏就是大捷,你王通倒好,一下子就是几万几万的首级报功,这也太过无耻了些,合江县之战之后,他们才明白原来没有夸大,禁军一支居然就能轻松的杀了几千敌军,砍瓜切菜一般的击溃了对方。

接下来就是进军追击了,播州杨家到底是在这边做主了八百年,向外探头失败,那就打了守成的主意,这边地形这么复杂,反正你们进不来,相持一段,我这边请罪,然后丢出个关系比较近的子侄顶罪,事情或许就过去了。

相对于战前王通没什么信件,确定了胜局,王通反倒是多来了几封信,说的也是多了点。

其中提到,一定要不留后患,一定要多让本地兵马相助,不留后患的意思是一定要追击穷寇,多让本地兵马相助这个,王通也给了解释,要是说话留三分,松江府到四川信件往来这么麻烦,肯定要耽误事的。

本地官兵剿贼,倒不如说他们也是贼匪,过境好像是刮风,对地方上破坏极大,但要的就是这个破坏,播州之地朝廷封杨家世代为宣慰使,实际上他杨家就是此地的土皇帝,那些土人,那些山寨,都是只知道有杨家不知道有朝廷,让本地官兵过去“梳理”一遍,然后在移民入内,那就是朝廷牢固地盘了。

孙鑫行军打仗是个熟手,对这个事情没什么自己的判断,自然都是以王通为主,李化龙看到之后,虽然觉得有些别扭,官兵军纪败坏居然还成了此时的一个优点,但不能否认,王通的考虑都是为了朝廷大局着想,也说不出什么来。

对于四川本地军将来说,禁军虽然能打,可真是会做人啊,知道这军功大家分润,大家一起发财的门道,播州那里比成都是不如,可要是能放手大抢的话,这油水当真是不少,乐呵的机会也是多。

一干军将都是打足了精神,上下吩咐好了,先把禁军的粮秣供应什么的保证,让他们打了胜仗,然后咱们好快活。

真正的苦战是在进入播州核心区域前的第三天,禁军营盘扎的严实,后面又有大队的本地官兵,甚至还有那些和杨家不对付的本地土人过来帮忙,想要偷袭只能是自己撞的头破血流,不过眼看威胁到自家的根基,杨家也不得不下了血本。

机会就在这第三天,行军路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六月的四川本就闷热,这样的大雨倒也寻常,不过在这样的大雨面前,不管是火药的干燥工作怎么样好,火炮和火绳枪都很难打响了,对于一直在等待机会的杨家来说,这是千载难逢。

播州毕竟是山地,杨家的兵丁在山地上比旁人毕竟要适应,在雨天作战也是如此,更关键的是,禁军的步步紧逼让播州上下都有一种紧迫感,都有死战的决心,预先就已经判断到雨天的播州军本就在附近跟随,这次杀了过来。

雨天作战,火器不能发射,弓箭却还有杀伤,在雨天之中,从北方来的士兵更容易支持不住,精神上惶恐。

这次的冲击效果不小,后面的大队官兵已经开始溃退,禁军也仅仅是列好了阵型,宁夏和陕西的两千余名标兵仅仅能做到凝聚成队,甚至没有办法列阵。

火炮和火铳都没有打响,也的确没有办法打响,火铳兵或者是拿起了木叉,或者是抽出了自己的佩刀。

宁夏和陕西过来的标兵很快就被杀散,他们被大雨淋在身上就已经是不适应了,更别说还要在泥泞的地形中跟对方苦战,溃散之后,士气大振的播州军全力围攻禁军的两个团。

没有了火器,禁军还有纪律,还有甲胄,还有刀枪,孙鑫自己就在阵前,披甲持矛,大呼喝令,连赵金亮都是拿着一柄短刀领着亲卫在阵中压阵。

主帅如此,长胜不败养出来的信心又是保持,禁军两个团在大雨和播州军的反复冲击中巍然不动,手持斧枪的士官和拿着短兵器的火铳兵与冲过来的播州军反复的厮杀。

在大雨中,弓箭都没什么准头可言,让播州军感觉到麻烦的是,对方的护具如此的精良,自家的武器往往伤不到对方,对方的武器却不含糊。

这个局面没有持续太久,在雨中和泥泞中作战北方来的虽然不适应,可对于这些播州军来说,也是极为耗费体力和精神,预想的是这些官兵很快就会崩溃,但久攻不下,自己这边的死伤越来越大,播州军的军心反倒是浮动了。

来自宁夏和陕西的标兵,都是当地督抚总兵手下的精锐力量,也是这次边镇改革保留下来的,他们本就是各家养着的本钱,能打善战,方才被打乱了溃退,却没有什么伤元气的损失,禁军两个步兵团撑住了,他们也是稳住,却是杀了回来,双方合力之下,播州军再也支撑不住,雨中几个时辰的拉锯战,连禁军这样的百战精兵都感觉到疲惫,何况是士气败落的播州军。

只是在雨中的战斗,耗费体力惊人,想要撤退都不可能像是在合江县那么顺利了,天黑之前雨变小了,战斗也停止下来,禁军就地扎营,派人联络已经溃退远走的四川官兵回返,然后点检下尸体。

在周围泥泞地敌人死伤数目居然和在合江县那场战斗差不多,这个损失可就是很大了,因为敌人在这次战斗中投入的力量要比合江县那里少,这个比率也就很惊人了。

更关键的是,经过这次战斗之后,杨家已经凑不出什么可供一战的力量,播州的人心也该彻底散掉了。

禁军在这一战中死一百五十三,伤三百,这对于禁军来说也是极为惨重的损失,归根到底还是不适应在南方这样的环境中战斗,所以才是这样,孙鑫极为的愤怒,倒是随军的监军道做事老到的很,立刻说这些将士都是为西南平安死伤,本地将厚加抚恤,当然了,四川和湖广官兵溃退的时候死伤更多,那个不问罪就不错了……

战斗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是接近尾声,杨家想要凭借在播州的堡垒死守,看看能不能撑过这次的绝境。

堡垒很坚固,地势很险要,里面的兵力和物资储备也算是充足,不过,等火炮架上去之后,人心立刻是溃散掉了……

第一卷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上下一心谁能敌

山路难行,禁军运送到播州杨家堡的火炮最重的也就是六斤炮,而且数量不多,一共才十门而已。

杨家堡是杨家的城堡,是杨家最后的基地所在,地势险要不必说,更是坚固异常,八百年的时间,凭借两府之地怎么也可以修筑出来一个巨型工事了。

看着那用大石垒砌的墙基,还有在要害处布置的箭台,以及在城头上密密麻麻的守军,跟随而来的川黔官兵都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走到这里,川黔官兵的将领都是有些后悔了,禁军一路包打,大家分润军功,烧杀抢掠快活的很,可现在这样的坚固堡垒,怎么看也是要用人命来添才能打下的,禁军显然不能干这个,也只有自家人命不值钱了。

现如今想跑都不知道跑到那里,禁军的战斗力他们都看得明白,真要跑了,抓回来那都是轻松。

不过孙鑫没有驱使他们蚁附攻城,只是让他们就地采伐树木,动用工具,做好攻城的准备,然后每家多选壮健军士,供禁军使用,现在这个局面,孙鑫说什么,他们都要听的,也只能是答应。

接下来倒不是如他们所想,孙鑫没有攻城,只是在最容易靠近城堡的正面方位安排人搭建炮台,临时工事要求不高,土木工作繁重可人多也不是那么累,动作也很快,八座炮台搭建完成了。

七月十二的时候,火炮开始轰鸣,杨家的人第一次知道了火炮原来可以打这么远,这么快,城头的守军在死伤惨重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在城头露头,箭台都被打塌了,一座看似不可能攻破的坚城在这份方向全无抵抗。

火炮压制住这个方向的防御之后,进攻开始了,川黔官兵这才松了口气,没有城头的滚木礌石,火铳和弓箭,单纯的用土石填壕沟,虽说累人点,但这个总比送死强。

火炮扫清了城头,火铳兵则是就近掩护,毕竟城墙正面也有箭孔,火炮就不可能打这么精准,而且还容易误伤友军。

川黔官兵中的军将亲兵也还拿得出手,从宁夏陕西过来的督抚标兵更是有好射手,商团武装中的骑兵也都擅长弓箭,这些人也都被抽调出来,一同前去掩护。

开始箭孔中还有弓箭射出,不过立刻被火铳打了下去,甚至有弓箭能射入孔洞之中,这就是比准头了,有人射中,叫好喝彩的声音都是一片。

一筐筐的土倒下去,一根根大木铺上,虽说杨家的壕沟足够深,但看着这个进度,被填平也是飞快的事情了。

这还不算,新的炮台还在搭建中,禁军有足够的人力,炮台是逐渐的向前搭建,人力的确不缺,除了川黔本地官兵可以动用,播州的百姓也被征发过来修建。

十门火炮终于可以轰到堡中的中心位置,火炮不停的改变方向,将炮弹轰在堡子中的各个位置,然后在正面的壕沟差不多被填平后,堡子里的军心彻底崩溃了。

看着外面漫山遍野的官兵,堡子中的守军已经自知没有幸理,但禁军的火炮大大催化了这个过程。

攻城椎已经准备好,川黔军将开始在军中开出赏格,募集明日冲在前面的死士,这一天是七月十六,夜深的时候官军在炮台上布置的瞭望哨看见堡子中有火光燃起,堡子有人喧哗,也有人怒骂,但嚎啕大哭的声音怎么也遮掩不住……

七月十七的清晨,天刚刚亮,杨家堡的正门打开,杨家上下出降,孙鑫还得到了一个消息,杨家家主和妻妾都在昨夜**而死。

前前后后,大小战斗,禁军孙鑫部杀伤播州军近两万,两万有战斗力的青壮男丁,这对于播州这样的地方来说,差不多已经是动员的极限了,杨家堡陷落,播州其余的土人即便是心存怨恨,也没有办法组织起什么抵抗,只能乖乖的臣服。

这个消息当真是让播州周围的四川、贵州和湖广三省官员欣喜无比,总督李化龙连忙派人去京师报捷,在合江县的战斗之后,胜局已经没什么悬念,李化龙对接下来的处置早就有了规划,京师肯定也会准许的。

播州划为两府,一为遵义,一为平越,归四川和贵州分属,朝廷派遣官吏治理,这样的话,十年二十年之后,当地就彻底成为王化之地了。

打下了播州,禁军一时间也是不能走的,在本地肃清残敌,驻守几个月之后,才能回返,这也是照例的规矩。

不过杨家堡围攻战刚刚打响的时候,总督李化龙却接到了从南京来的一封信,李化龙是南京工部侍郎的出身,和南京六部的官员都是相熟,也颇有几个要好的朋友,这封信就是他的一个朋友写的。

信上先是恭喜,然后却直截了当的点明,这次的大功固然可喜,但还有扩大的可能,其中一句话说的很实在,李化龙在自己的笔记中也是写明。

“……有明刚过二百年,除圣人外,何有千年之家……”

这句话所说的意思是,大明立国至今也就是刚过二百年,天下的大家族中,孔家、孟家因为代代朝廷都有封赏,传承千年的富贵,这个不必说什么,可西南之地,杨家传承八百年不是什么个例,还有传承将近千年的安家和奢家。

所谓水西安氏,现在就已经是过千年的传承了,他们也是朝廷封的宣慰使,说白了就是朝廷承认他们的土司统治。

这些西南的豪酋,不用向朝廷缴纳赋税,不用负担徭役,大明的商人和货物经过他们的地盘,他们反倒是要抽税,虽然是在大明境地之中,虽然向中央朝廷臣服,可境内的官吏都是他们自己任命,他们自己还有军队,完全是国中之国。

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在大明境内有这样的地方,岂不是朝廷的肘腋之患,为天子治理地方,这岂不是地方督抚的耻辱。

信上说的是大义凛然,不过信上说的也很明白,要凭着本地官兵动手那是自己招祸,还是因循前例的好,可如今禁军在境内,正可以动用这支力量,将那些不服王化的土司豪酋一并收拾了。

如果能将这些都做完了,功劳不次于开疆拓土,得了这个功勋,就算是入阁不成,兵部尚书的位置总是跑不了的。

又有大义名分,又可以升官入阁,这样的提议最是对文臣的胃口,李化龙当即是心动,唯一的问题就是为了平播州杨家之乱,川黔楚三省已经是劳民伤财,军饷、民夫什么的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征集。

别土司豪酋什么的没有震慑,四川自己先闹出乱子来,那时候就不是功劳而是大罪了。

王通不光是通过关系给他一个人传递了这个消息,赵金亮和孙鑫这边也有,四川的商人这边也有。

对于孙鑫和赵金亮,王通只要说到,他们不会不做,因为替大明扫清这些不服王化的蛮夷,这本就是大明兵马份内的事情。

写给商人们的信笺可就不是一般人能写的了,从收益上来剖析,在这个时代,没有什么人能比王通做的更好。

首先王通先提到了四川的盐,四川也是产盐的大省,但淮盐行销天下,北边的陕西西北之地又有池盐的供应,但川盐依旧有暴利,这个暴利分两块,一是向东,也就是湖广和四川相邻的区域,这一处也就是图个量大,一块则是给四川、贵州之中和周边的各族,各个民族都没有产盐的地盘,他们需要盐,偏生又是异族,所以盐商们的高价理直气壮,利润自然是丰厚异常。

对外族的生意,其实不光是盐,其余的布匹甚至杂货都有这样的暴利,这个天下人都知道。

可这方面的生意,真正的利润大头并不是被川黔商人们赚去,而是那些有宣慰使名号的豪酋土司们。

他们有朝廷的官职,财雄势大,可以在大城市中开设自己的商号,他们其实汉化的很厉害,对这些商业伎俩熟悉的很,讨价还价,依靠购买的量大来压低价钱,然后他们带回自己的地盘分销。

山中部族,各个村寨,都要用高价来向他们购买,甚至这些土司豪酋都用必需品的商品作为控制那些村寨部落的手段。

暴利的真正环节在分销这一块,可这个渠道却被土司豪酋们控制,四川那些最顶级的豪商却很难伸手进去,眼前有大钱能赚到却赚不到,这个实在是让人不甘心,从前这些豪商知道朝廷管不了,他们的选择不多,也只能和这些土司豪酋勾勾搭搭,现在不同了,有禁军在,禁军和杨家的战斗中所表现出的战斗力让他们镇服,有这支力量,扫平任何一支土司都不是问题。

既然李化龙那边都是动心,孙鑫和赵金亮那边也不是问题,豪商们纷纷开始活动了,这些豪商本就是和官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至于蜀王、襄王下面的产业那就不必说了,这些人勾连在一起,影响力当真不可小视。

对于怎么站在道义的正面动手,这个倒是不愁,官场上下对此早有一系列的手段,首先,川楚缙绅纷纷去衙门哭告,说是家中产业被“不法之徒”抢掠,人丁被“不法之徒”杀害,然后在京师的川籍和楚地官员纷纷上疏,请求朝中拿出规制来,然后李化龙这边恰到好处的上奏策论。

从杨家之乱,说到了仍在那里盘踞的安家和奢家,还说播州之乱,这两家暗地里也有勾结,甚至不愿意提供兵马前往征剿,而且杨家野心勃勃生乱,安家和奢家难道就没有这个可能,不可不察,这两家劣迹斑斑,且不知悔改,妄自尊大,而今禁军正在川地,不如一并剿除。

先前也曾有老成的人物在万历皇帝面前表示过担心,说播州之地复杂,不同于草原和关外,禁军万一有个闪失,对陛下颇为不利,这也是老成忠厚的言论,万历皇帝听到之后也有几分担心。

内廷甚至做好了预案,如果孙鑫这边有什么挫折,立刻安排厉韬和谭兵各率本部支援,但结果却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也是更加的有信心。

对于取得军事胜利的任何建议,万历皇帝都不会拒绝,王通也给他上奏阐明了这些,而且万历皇帝自己也对辖下还有自立为王的势力不能容许。

以往是官府上有什么决策议论,从来都瞒不住的,这一次却是做到了保密,禁军离开播州,运动到奢家地界的时候,消息才被有意的放出来。

水西安家传承千年,差不多是川楚各族共主的意思,自然不会容许自家的地位动摇,禁军要对奢家动手,安家也给了奢家很大的支援。

但战斗结束的很快,已经对山地丛林和潮湿气候熟悉了很多的禁军,对这些所谓的土兵苗兵是压倒性的优势。

所谓的毒箭在禁军的防护面前没有什么作用,更不要说这个弓箭射程还比不上边镇的强弓,就不要提什么火铳了,土兵的所谓强悍在禁军面前也好像是个笑话一样。

而且安家和奢家既然是大族,他们的核心区域也是平地或者相对平坦的地方,要不然,他们也没有足够的粮食和人口来支撑他们的统治,在这样的地形下,大军开入很容易,也不会影响火炮的运动。

跟着禁军打了几个月,川黔楚的官兵胆气也是壮大了不少,左右禁军不会输,跟着捡便宜的勇气还是有的,这么下来多少也能打了,在这样的加成之下,对奢家、安家的优势更大。

在绝对的优势面前,很多人就算是不甘心,也知道如何判断,真正能称得上战役的战斗只有一场,奢家的万余兵马和突然出现的八千伏兵都被禁军从容的击溃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战斗了。

奢家覆灭,安家请降,迁到成都附近居住,在万历十九年的十月初,川黔境内大大小小的宣慰使和土司豪酋都知道何去何从了。

第一卷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太平无事的十九年

万历十九年在川黔楚三省等各族杂居的地方发生了各种事情,有大战,有小冲突,也有各种立场的转变。很多将一府一州一县之地当做自家地盘,绝不容许大明朝廷染指的土司酋长们交出了自己的地盘,愿意带着官身在大明做个富家翁。

实际上,禁军对几个大土司的追剿仅仅在四川境内进行,最远也就是到了湖广和四川交界处而已,然后就开始整顿回返,不过真正能够聚集大兵的这几个人都被彻底打垮,再也没有起事的可能。

各处的土司豪酋们也有侥幸的念头,心想你大军对付大个儿的,我们老老实实做土皇上,想必官府也不会妄兴刀兵,他们也懒得关注到这边。

官府的确没心思理会这些小鱼小虾,但当地的汉人地主和豪强们却不能容忍他们继续存在,川黔楚三省各族杂居的地方本身就是地少,尽管各族村寨所占据的土地也是贫瘠,可多一分是一分,多一个奴仆是一个奴仆,大家谁也不嫌多,各处剿除乱民贼匪的风头都是兴盛,官兵前往,“义民”纷纷景从。

在这三省这段时间算是不安宁,不过放在天下这个范畴之内,没有人以为这是多大的事情,在朝廷的邸报中只是轻描淡写的提到,四川民乱平定。

不在西南那边呆过,文官士子们也不会以为这是什么了不得的功劳,在大明的领土上剿灭几个山寨寨主而已,剿匪罢了,算什么,他们对这次事情的态度甚至都说不上轻视,用忽视还差不多。

但四川、湖广和贵州的本地士子以及在本地做官多年的文官们却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很多人在笔记中和给上司的呈文中都激动万分的表示“……自此大明西南太平万世……”“……豪酋跋扈……余在梦境常自惊而起……西南必有大难……心有所感却不敢对人言……今日无忧,酣醉三日……”

杨家、奢家、安家这样的势力盘踞一方,朝廷强势的时候还好说,现在官府对豪强越来越弱势,可以动用的力量越来越少,这些实际上的割据豪酋必然会有野心。不需要什么明眼人就能够预测和判断,将来必然生乱,每个人都是忧心忡忡,有的人甚至举家去江南避祸。

禁军的出现让他们意识到了朝廷的权威依旧强大,扫平了各个野心勃勃的宣慰使之后,西南又是一片太平景象。

那些从前就倾向于大明的土司酋长们这次得到了优待,比如说石柱县的马家等等。

川黔楚三省总督这个位置不是常设的,平定了西南变乱之后,李化龙必然要交卸官职,等待任命。

不过这一次平定西南功勋甚大,要知道是李化龙上疏提请禁军入川平乱,然后在禁军入川之后他没有像大明其他地方文臣一样,冷淡或者作梗,而是尽力督促上下配合,结果取得了这样大的战果,他这个功劳也是众人公认。

虽然这位置即将交卸,可京师里已经相熟的人来了私信,说李化龙这次兵部尚书的位置没跑了,而且眼下这个局面,入阁也不是没有可能。

从辽东巡抚、南京工部侍郎,总督川黔楚三省军事,然后入京为兵部尚书并入阁,这可是标准的官场跳跃。

这一战对于禁军来说,虽说有了历次征战中最大的损失,可锻炼也是难得的,因为以往火器都在战斗中发挥了最大的功效,这一次,在川黔楚的潮湿多雨气候中,很多时候火器没有办法发挥。

禁军的兵卒大多参与到了白刃战之中,相对于远远的开火射击,这样的直面血肉的冷兵器交锋,更能淬炼精兵。

至于在山地作战中积累的经验更是难得,孙鑫和下面的将官纷纷总结得失,整理成册子送到了京师和松江,这个禁军各处都要学习的。

自从禁军各团入各边镇之后,大批的兵丁转换为了农奴,可也有家丁标兵这样的能战精锐,以禁军的财力供养他们自然问题不大,可麻烦的是如何能将这些人真正消化下来,变为禁军自己的力量。

各处各有法门,厉韬就是雷厉风行,不从者或者遣散或者消灭,孙鑫这次倒是没有用什么手段,双方在一起作战,彼此配合,自然就有了同仇敌忾的心思,算是自然而然的消化在当中了。

川黔楚的豪商们得的好处自然不必说,按照松江府的时髦话讲,这叫扩张了市场,取得了渠道。原来要被土司豪酋们过一道手,现在自己可以直接在那里开设分号,进行分销买卖,这个实在是带来太过丰厚的利润了。

三江系统可以给他们带来什么,他们都是看到得到,对于三江系统在川黔楚的存在,他们也是大力的支持。

对于西南的豪商而言,最关键的不是上面这些,而是从三江系统的做事方法中体会到了一些东西,原本对他们来说,做生意就是找关系,比价钱,谈交情,从未想到还有三江系统这样的方式。

这个方式,并不是说三江系统那些新式的经营理念,而是说你不买我的东西,那我打服了你,逼着你买,这块地盘不是我的市场,那我打下来之后,就是我的市场了,四川向西,也和许多蒙藏部落有生意往来,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个策略呢?

他三江系统那么多私兵,咱们有钱咱们也不缺人,为什么不能照样去做做,那些蒙藏的豪酋手里金银牲畜都是不少……

内阁大学士许国致仕,这个消息算不上什么大事,这位大学士的年纪不小,也到了告老还乡的时候。

按照大明的惯例,万历皇帝会封赏一番,然后准了,这位大学士的继任者是谁,才是大家最感兴趣的,不过现在这个似乎也没什么悬念,李化龙这个原本在大家视野之外的得了这个彩头。

大明中枢的焦点在内阁首辅申时行身上,都说申时行宁静淡泊,在任上也不怎么惹事闹事,恭顺的很,到了万历十九年,宫里已经放出风来,说申时行已经做的太久,年纪也大了,该回去养老。

这个风的意思大家都明白的很,你老人家在这个位置上太久了,知趣点就自己下去吧……

不过,人再怎么恬淡,再怎么宁静淡泊,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呆了快有十年,是天下间的文臣魁首,而且相比于前任,他这个首辅当的实在是自在,按照大明的规矩,天下间万事都是归于首辅的,功劳是他的,过错也是他的。

禁军在历次战争中的胜利。大明财政的改善,首辅申时行都多多少少跟着分润到了些,而且这些胜利和改善与以往不同,并不是以挤压士绅们的利益空间换来的,居然是皆大欢喜,谁也不用得罪的局面。

位置上座的实在是舒服,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申时行也实在是舍不得,所以他对宫中给出的暗示只作看不见。

如今万历皇帝倦政,只要他在这个位置上把什么都处理妥当,万历皇帝也未必会急着赶他下台。

奈何局势到了这个地步,不是你想不下台就不下台的,申时行你不退让,身后的次辅王锡爵还不答应呢?

八月的时候,四川那边还在大打出手,京师这边也不太平,还是政争的老规矩,言官上疏弹劾,他申时行毕竟是做了这么多年首辅,再怎么小心翼翼,毕竟是天下事情的负责人,过错要找总是有的。

开始那言官还被宫里派人申斥了一番,直接开革出京师,贬官重罚,众人刚要缩头,这位被贬官的御史的确被贬了,贬到了太原府做知府,如今局势不比几年前,清贵在京师里熬已经意思不大,出去做个地方官才是好去处。

所谓上有所好,如今光是会骂娘空谈求名已经很难升官了,如今这位万岁爷最瞧不起的就是这等人,但你要是有什么功绩,做出什么实在事情来,那就会在皇帝的心中重重记上一笔,升迁时把握也就大了。

不说别的,王锡爵为什么会成为首辅的第一人选,还不是当年主动请命,要求督师东征大军,这才有了万历皇帝的信任,更不要说这李化龙,原本不在中枢序列的角色,现如今也是入阁的热门人选了。

这位言官的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