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第一公子(方景)-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刻码头一片繁忙,到处都是行人,搬运货物的伙计,下船等着登记造册的流民,被一身粗布军服的官兵维持次序,泾渭分明的一左一右。
一座新修的城墙把海岸边阻隔,码头这边都是一片片高大的砖瓦房,各家商铺上头悬挂着各式招牌,最新奇的就是两座最大的三层阁楼,金漆牌匾分外打眼,一个写着平安港海关,一个写着商业协会会馆。
跟在张梁身边的还有旅途中结识的两位姐弟,张梁怜惜她们年纪太小,所以想帮衬一下,一群人一上岸,就引得三位军士过来,客气的道:“请问是商客还是迁居而来?”
“我是荣国公府的管家张梁,这两位是路上认识的孩子,我看那边都要登记,是否能通融一下?”
张梁一样客气的解释,立时引得三个军士肃然起敬,其中领头的神态恭敬,急忙说道:“见过粱爷,我是这里的巡城队长于鹏,那就请直接去移民官署,妇孺都可以径直过去,夫人吩咐过了,没有种田手艺的百姓必须妥善照顾。”
一直木呆呆的姐弟俩神色疑惑,其中姐姐楚楚可怜的小声道:“敢问军爷,我们姐弟乞讨为生,什么都不会,能不能卖身给大户人家做个丫鬟,只要能养活弟弟就好。”
“姐,我不要你当丫鬟,我能吃苦,我养活你。”弟弟气的小脸通红,眼眶都红了,显然不想姐姐卖身为奴。
三位军士先是一愣,紧接着哈哈大笑,那于鹏赞许的伸手拍拍弟弟的小脑袋,不想被小家伙迅速躲开,好像仇人似的瞪着他,笑道:
“你们放心吧,就算是你姐姐真的当个丫鬟,也会受到律法的保护,咱们这里,除了国公府,不允许任何人家豢养私仆,就算给人家当下人,也是来去自由的,除非你姐姐自愿签订一辈子的卖身契约。”
看着对方不解的目光,于鹏又说道:“今后你们就知道了,俺也解释不清楚,看你们姐弟年纪不大,可以先去学堂读书,那里吃穿不愁,还能学得一技傍身,不愁今后的生计,好好用功,将来或许就会选为官吏呢”
“切”小家伙不屑的撇嘴,叫道:“胡说八道,谁不知道当官要秀才出身,别以为我什么都不懂。”
“呵你这小子有股子机灵劲,我看是块读书的苗子。”
三位军士懒得解释,当下请张梁带着姐弟俩去了一座高大房屋前,不时有百姓进进出出,十几位军士不时大声吆喝,让百姓们遵守这里的规矩,人虽多,倒也算是次序井然。
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趣,张梁吩咐护卫守在外面,自己带着姐弟俩走进屋中,就见宽敞的空间内,好像当铺似地格局,大厅被分成若干空间,彼此用木质隔断阻隔,墙壁都用白灰粉刷的雪白干净。
入乡随俗,三人只得排队等候,好半天才轮到他们,姐弟俩报出各自的姓名,籍贯,年纪等等,就被发了一个木牌,那官吏还郑重嘱咐,等到了地头,一定要第一时间去衙门登记造册,不然就会成为黑户。
稀里糊涂的出来,按照那木牌上面刻画着的一个丙字,经过军士指引,跟着百姓穿过城门,奇特的连城税都没有,于鹏笑着解释:“咱这里不收城门税,只有过来贩卖货物的海商,必须上缴两成关税,运送出去的货物,上缴一成关税,不过都是暂时的,大人说将来会根据实际情形变动。”
张梁等人自然不知灏二爷乃是想搂草打兔子,不然高价买来的物资,总归是有些不甘心,真正过来卖东西的海商其实少之又少,至于出口外面那就更是笑话了,连自给自足都没做到,无非是提前锻炼人手罢了。
走着走着,张梁若有所思的看了眼脚下的水泥路面,姐弟俩和百姓们则满脸惊奇,她们几时见过如此光滑平整的道路?就好像用名贵的大理石铺就一样,显得干净漂亮,至此不禁都暗暗咋舌于此地的富庶,无数心情忐忑的流民,此时心情终于激动起来。
城里空空荡荡,只有整片的仓库和一些作坊,其他民居酒肆什么的都稀稀落落,一大片空地上,竖着木桩,上面的木牌上写着甲乙丙丁等大字,很多百姓拖家带口的蹲在附近。
“普通百姓需要步行,只有老弱妇孺才能坐马车赶到外面的村子里。”
于鹏又笑着解释,至于送去哪里,那就不是一言半语能解释清楚的,按照每个人的特长和愿望,有的分给田地种子,有的到作坊里当学徒,孩子们全都送去学习,总之先期得妥善安置好,慢慢由老百姓自己选择未来的职业。
一架架能载满十几人的马车在道路上来回奔波,带着这些曾经沦为乞丐的可怜流民,走向充满希望,充满生机的坦途。
“张梁大哥,我叫周春儿,记得来看我。
望着远远朝自己挥手的女孩,那原本死气沉沉的脸庞,如今满是兴奋和激动,不知为何,张梁突然一瞬间理解自家二爷做这些吃力不讨好之事的意义。
笑容浮现,张梁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丝毫没有顾忌的朝远处挥手,喊道:“记住了,我会去看你们的。”
豪迈爽朗的笑声在碧蓝如洗的天空中回荡
第三卷 一门双贵 第288章 开创基业
第288章 开创基业
珊瑚潭,台南府最大的一处湖泊,三十多条河流汇聚湖中,水域蜿蜒曲折,湖水幽深而碧波千顷,湖中星罗棋布,分布着一百多座造型各异的小岛。
周围一片无边无际的森林,景色清雅秀丽,其中樟脑树遍布,不但能作为一种药材,加工后的樟脑丸和樟脑油,无疑能作为一种特产出口。
最近在附近山脉中发现石灰石和大理石矿脉,此两种矿产都是后世台湾储量最大的矿藏,开采也较为容易,火药的大规模应用,即使产量不高,也足够当前使用了,彻底解决了造桥修路的难题。
台南市初具雏形,驱使当地土番做重体力劳动,不过送给几个部族酋长一批瓷器和丝绸,再用战刀和胡萝卜双重攻势下,很轻易征服上万少数民族。
城中到处都在开挖沟渠,准备用砖瓦水泥建造出复杂的下水道系统,不过进展缓慢,因为人手都要集中用于开荒修路上,靠近山脉的城堡连地基都没挖好。
珊瑚潭所在的平原上,一万多百姓热情高涨的正在修建小型水利工程,忙而不乱的推土挖沟,准备用湖水浇灌土地,无数窝棚遍布道路两旁,来往的牛车马车蔚为壮观,其中几位老者站在一座草棚内,聚精会神的讨论问题。
宽松的统治方式,无疑彻底激发出百姓们的自觉性,以万人为一个聚集单位的群体里,德高望重的老者和最有经验的老师傅,接二连三的被任命为官吏。
张灏还是低估这时代百姓对于宗族长老的服从和信任,其实远比任命一大堆的外来官吏来的更有效,甚至出于长期来自官吏的压榨和欺压,使得这些流民根本不信任官府。
封建王朝往往立国之后就能迅速稳定人心,大乱之后必能大治,其中官府只起到监督和镇压的作用,说白了,就是组织人手修建水利,道路而已,其他都是百姓自觉恢复经济,甚至官府还起到破坏经济的作用,催缴赋税,组织徭役,征兵打仗,幸好还能提供耕牛和种子,审理案件和维护地方治安,但那也无非是为了更好的鱼肉百姓罢了。
可怜灏二爷动辄拿后世的标准去看待问题,总以为百姓离了政府就活不下去,什么事都需要周密安排,需要宏观调控,详细统筹安排,还以为自己会累死在开荒的前期,但事实证明,无为而治的效果更好,起码头三年如此,不用官府催促,百姓就能自己建立村镇和完善百业。
例子很简单,有劳力的家庭会开垦荒田,有手艺的自然会继承祖业,没有手艺不愿种田的可以贩卖货物,各行各业都急缺人手,根本不愁谁会饿死,反正台湾府不歧视任何行业,大家完全可以凭借双手去养活自己。
而百姓中破天荒的出现很多大官,在这时代绝对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以至于十几个聚集区的十数万百姓,被感激流涕的老辈们率领,开始轰轰烈烈,类似八仙过海似地大开荒运动,开荒田,造渔船,开盐场,挖煤挖矿,种植桑葚,茶树,女人们种田养蚕,圈养牲畜,结合本村子附近的地形地貌,开始为了将来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战。
张灏要做到的就是牢牢把持军权和民政,培养大量官吏维持地方治安和收缴税赋,永远不要低估老百姓的智慧和创造力,汉人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一经爆发,短短一年的时间,台南就大有成为鱼米之乡的架势。
乱世出英雄,很多从百姓中脱颖而出的人才被推举而出,担任各级官吏或是衙役,他们都必须经过洗脑和初级文化的简单教育,而作为基层权利颇大的村长,则要由国公府亲自颁发象征权利的檀木权杖,和一个非常隆重庄严,甚至带有神圣感觉的宣誓仪式,赐以村长们独一无二的荣耀和体面,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惹得无数百姓对英国公张家死心塌地,培养出一大批新贵阶层,因此张灏对于下面的掌控力大增。
成立独特的监察系统,法院和行政官衙,张灏采取三权分立的作法,使得各级官吏相互制衡,设立乡镇一级的长老议会监督官吏,推进人人平等的理念,用意是解放大量的劳动力,毕竟妇女能顶半边天嘛,缺少人口时必须如此。
而国公府则是至高无上的**王国,用各种宣传手段,促使全民增加对张家的忠诚和依赖,当然上头还得加上大明皇帝,而张家则是皇帝任命的唯一合法贵族。
为了消除隐患,张灏很快推出一个土著傀儡为国王,并选派三百人的土著朝贡使团,带着大批的土特产,经海路赶赴京城,向大明天子朝贡和取得合法地位,而张灏则是汉人港口的水师提督,保护偷渡而来的汉人流民,并和国王大人有着极为亲密信赖的私人交往。
经过各地实际考察和判断,张灏竟然得出只要人口达到一百万人,就能完全自给自足的结论,假如人口达到二百多万,辅以各式战船和火炮,称霸东南亚都能因此而变得轻而易举,要知道,被称为海洋马车夫的荷兰,不过人口一百八十万,而后世的日不落帝国,人口也不过五百万而已。
经营海岛需要时间,层不出穷的事件使得兵力捉襟见肘,而资金的匮乏严重制约人口的膨胀,吃饭问题更是当务之急。
结合本地稻种和倭国水稻,又种植中原的各地稻种和南亚的稻种,虽然不会什么改良,但还是可以试验出最适合台湾气候的良种,虽说缺少化肥无法提升亩产,但台南水源充沛土地肥沃,一年可以两熟,修建堤坝灌溉出上万亩的水田,大量采取水利耕种模式,二年后就能足以养活二十多万百姓。
各种悬赏由国公府发布,其中涵盖张灏能想象出的所有发明,三千名有一技之长的工匠被招募到中华大学,组成团队进行研发,连续制定出专利法等相对简陋的律法,在保障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彻底解决敝帚自珍的民族习惯。
所有十六岁以下的孩子不分男女采取免费教育,其中十二岁以下的孩子在遍布台南的五十所小学中读书,十二岁以上的孩子,则统一按性别在十所中学里念书。
初期各种条件极其简陋,但唯有一桩好处,那就是可以用粮食布料等日常物资代替俸禄,张家数百名下人摇身一变,统统成了最令人羡慕的教师和文职官吏。
土地所有权归属百姓,但包括整个台湾和所有人的身家性命,却统统完全属于张灏一个人独有,而这时代根本没有人会提出质疑,人人视为理所当然。
废除裹脚陋习,鼓励妇人出来工作,一点点改变妇女的地位,对于侮辱妇女和游手好闲的泼皮无赖,灏二爷绝不会心慈手软,短短半年的时间,就当街处死上千犯人。
学堂中采取后世的教育方式,早晚列队训练,习练武艺和体操,班级培养班长和各级中小队长,潜移默化的养成孩子们团队合作的习惯和纪律性,这是张灏认为最有意义的一件创举,无论将来这些孩子成为技工还是军人,都能在最短时间内胜任,因为组织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这也是来自后世学校的经验,不用再耗时费力的培训成年人。
古时军队往往依靠士气和金钱刺激打仗,最悍勇的军队,往往死伤率超过三成就会完全丧失战斗力,历史上最强大的军团,只要统帅阵亡,则整个军队就会不战崩溃。
近代军队之所以强悍,并不是依赖什么思想,而是靠大量受过教育的士兵和士官作为军队核心,军官阵亡,马上会有副手接任,副手阵亡,则立即会有次一级的军士顶替,部队的战斗力依然存在,因为从小就接受组织纪律观念的培养,部队的韧性只有被宗教洗脑的无知百姓可以比拟,加上类似大汉主义和崇尚领袖张灏的各种思想教育,军国主义渐渐在台湾岛上盛行。
张灏清楚自己目前是在钢丝上跳舞,要抓紧一分一秒去壮大自己的实力,随着黑火药费时三年终于被研发成功,燧石和弹簧都被工匠做出,精良的燧发枪由此诞生,要不是一支火枪的成本需要一百多两银子和各种资源的缺乏,一支万人规模的近代军队,假如要是和还没发明火绳枪的各国军队作战,其最终结局不言自明。
即使有了争霸天下的资格,张灏并没准备改朝换代,他的目标是东南亚和整个世界,而大明天下只要不内乱,张灏并不想取而代之。
好消息很多,由草木灰提炼出的植物碱,可以大量制作各式肥皂,在普及全民卫生习惯的同时,张灏规定妇人十八岁才能生育,古时的人口生育率为何如此之低,其实就在于婴儿的夭折比例上,绝不是古人平均只能活到三十几岁,能活到六七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全都是被婴儿的死亡率减持掉了。
即使灏二爷不是全才,但来自后世的经验见识绝对是无坚不摧的大杀器,充足的人手更是文明腾飞的助推器。
专门成立卫生条件首屈一指的接生医院,甚至比国公府还要干净整洁,送来的孕妇有护士照顾,产婆们经过系统简单的接生培训,摇身一变成了医生,给孕妇勤洗澡,喝开水,用开水给剪刀消毒,使用沸水煮过的棉布床单,婴儿的夭折率立时大为下降。
类似的神奇手段时不时的出现,张灏这位荣国公的声望在台南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已经变得如日中天,主持孔庙的祭拜仪式,修建土地庙,道观,妈祖庙等民族宗教建筑,使百姓有了精神慰藉,无处不在的宣传图画和标语,完全废弃八股文,神化自身,在这不被朝廷承认的蛮荒之地,张灏渐渐成为整个台湾岛的民族象征。
一系列惊世骇俗的施政手段,在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同时,危机也立即接踵而至,此刻张灏独自在书房中静坐,盯着手中的一份密报,神色凝重。
渐渐暴露的野心,即使张灏完全是出自对于民族未来的考虑,但此时又有谁能够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
昔日的亲随纷纷自立门户,察觉到南方一隅的惊天变化的同时,开始和张家划清界限,有了前程和出自对自家亲人的身家安危考虑,连带着昔日依附家族的亲朋好友,门生故旧全都疏远张家,简直可以用众叛亲离来形容。
芳宁公主朱智真突然远赴北京一座尼姑庵带发修行,二老爷张回一家搬离国公府,要不是彼此间有着一荣俱荣的牵连,恐怕张灏早就被举报无数回了。
手中一封来自父亲和舅舅措辞严厉的家信,叱令他立即动身返回京城,把台湾府交给福建大员治理,不然全家在不久将来,就会因为张灏大逆不道的行为而被株连九族。
“呵呵。”张灏突然笑了,自言自语道:“原来都是怕被诛杀,所以朝廷才会任事不知啊”
张灏所料不错,台湾之事被首先发觉蹊跷的,就是和他关系最密切的亲人朋友,全都担心他趁机割据海外称王,那到时绝对会连累所有亲族送命。
“看来是要动身回京了。”
张灏神色沉闷,现在需要的是时间,只要台湾能在十年中发展起来,即使没有他的推动,也会为了资源和金钱去主动朝着海外夸张,而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而自动走向新的文明进程。
其实张灏并没有成为帝王的野心,哪怕是任何一个人能带给民族繁荣富强都可以,不过张灏自然也不会傻到凭空把基业假手他人,他不在台湾的关键时刻,必须要处理一下人事问题,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祸患。
第三卷 一门双贵 第289章 火枪诞生
第289章 火枪诞生
一间花厅之内,各式采自本地的兰花争相绽放,清新怡人的香气缭绕屋中。
张灏坐在主位,望着两侧一直跟随他的亲信,朗声道:“任命严海龙为警察司首任督察,任命王太平为监察司首任司长,任命张成为首席大法官,任命西门荣轩为总兵,任命商天凛为副总兵,任命张栋为代理城主,任命张继开为吕宋商业协会会长,任命张继往为商船提督,任命胡凯为倭国商业协会会长。”
在座跟随张灏多年的亲信有些吃惊之余,人人神色复杂,都已经看出随着这次任命,以往二爷最信任的蔡永和朱银丰以及周文涛,全都被排除在外了。
除了西门荣轩的总兵官衔属于朝廷固有官职,以及任命从兵士中凭借自身出众才华,脱颖而出的商天凛属于最近几年的心腹任命为副总兵外,其他官职很有些胡闹的意味,虽说称谓很好听很气派。
不算当一回事,但人人还是郑重应承,除了一份知遇之恩和信任,其实利益的捆绑才是维系忠诚的纽带,每个人都在台湾有一份丰厚利益,守护这里,其实也是守护自己的未来惊人财富。
除了许以厚利外,张灏这些年一直鼓吹汉民族崛起的远大志向,对于热血沸腾的青年人尤其有效,在见识过海外文明后,通过航海来征服世界,成为一方封疆大吏,不知在激励多少梦想出人头地的少年人努力拼搏。
与此同时,张灏对内开始大肆清洗,很多张家的下人被送回中原,又秘秘密处死一些心怀不轨之人,其中最神秘的老苗,通过台湾孤悬海外的独特条件,截获很多密信。
为了防止内外勾结,最重要的海军暂时由不习水性的燕飞管理,新打造的战船在周边海域巡逻,陆云的福建水师在外围巡视,严禁海商进入岛内腹地,最近五年更是只许进不许出,封锁所有消息传入中原。
军队中设立参谋等各级军官,几乎都是已经在台湾安身立命的年轻人担任,设立只效忠于张灏自己的宪兵系统,专门指派探春从中遥控,总之张灏能想到的所有控制手段都被一一用上。
这些年重点抚养的孤儿渐渐成为张灏最倚重的中坚阶层,而严海龙,王太平,张继开兄弟,张栋兄弟,甚至包括好友陆云,都是经过多年相处,无论是能力和忠诚,都足以信任的大将之选,其他诸如朱银丰,周文涛,张战等一干好友族人,为了自身利益和长期远隔两地,必不可免的和张灏开始渐行渐远。
夜晚回到国公府,略感疲惫的张灏走进房中,望着实际上的小内阁,此时还在处理政务的姑娘们,笑道:“都回去休息吧,今后一周休息一天,和你们丈夫好好团聚。”
丫鬟出身的女孩纷纷嬉笑着施礼告别,秦晴筠款款走进张灏身边,昔日的美*女,一头如云秀发高高盘起,显得精明干练,温柔的帮着夫君脱下外衣,指着埋头书写的史湘云,笑道:“这丫头最近和西门荣轩看对了眼,呵呵。”
张灏一愣,他一直把史湘云当成妹妹看待,并没有男女之情,兼且为人大气爽朗的丫头有些中性气质,性子大咧咧的像个男孩,并不是他的中意类型。
“不错,他们俩很般配。”张灏随口笑道,心中有些偷笑,史湘云绝不是一心相夫教子的传统女孩,不知到时西门荣轩会不会后悔抓狂。
“智真去了尼姑庵,你什么时候去接她回家?”秦晴筠脸上闪过一丝担忧。
张灏默默无言,朱智真为人聪慧,从自己选择到福建时就猜出了一些东西,进退两难的她,只有选择躲避来寻求安慰了。
“让她去辽东吧,有张梁辅佐她,或许将来会有所成就。”
无论是出于任何方面的考虑,朱智真都不能留在身边了,不然永远会是对自己和妻妾们的最大隐患,即使这么想有些任何依据。
秦晴筠轻轻点头,开始熟悉政治的绝色美女,已经渐渐学会抛弃感情因素,站在上位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将来怜雪的孩子会继承英国公爵位,怜霜的孩子会继承荣国公爵位,你的孩子会成为台湾国王,其她姐妹的孩子都会成年后送往海外成为一方总督,但只有最出色的儿子,才能继承我的军队。”
张灏直言不讳的道出未来孩子们的安排,立时惹得秦晴筠身子轻颤,尤其是最出色的孩子继承军队这句话的深意,已经一语道破夫君的最大野心,那就是起码也要成为海外之王。
“为何非要割据海外,凭借咱家的身份爵位,难道就不能一直位极人臣嘛?”舍不得远离故土,秦晴筠即使怨恨朱家,但骨子里的君臣大义还是不敢忘记。
伸手把妻子搂入怀中,张灏目光深邃,叹道:“久居人下只会遭到杀身之祸,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早已解释不清了,过些日子随我回京,我们要在京城住上几年,消除来自大臣们的猜疑。”
“那这里怎么办?你不在,就不怕那些官吏心怀二心嘛?”秦晴筠感到有些疲劳,现在才体会到男人世界的诸多无奈。
“无妨,南京距离台湾又不远,新造的一种海船速度极快,一个来回用不上二十天,一年之中起码能回来二三次处理事情,只要再过三十年,那时就能放心了。”
人心归附需要漫长时间,张灏对此并不着急,反正又没准备推翻明室,只要不公然造反,就不会担心百姓暴*。
“那去沐姐姐房中吃饭吧,夫君何时能令大姐蓝田种玉?”
说着说着,秦晴筠俏脸嫣红,娇羞之极的低下头去,神色有些扭捏,看的张灏哈哈大笑,低头取笑道:“怎么,我们的秦大小姐想要洞房花烛了?”
虽说还是处子之身,但毕竟早已嫁为人妇,秦晴筠红着脸轻轻点头,娇羞的绝美风情,惹得张灏色心大起,笑道:“你和怜霜她们年纪都不到十七岁,为夫怕你们有了身孕,以至于一直忍耐,不过沐姐姐过了生日就到了十九岁,该是有孩子的时候了,哈哈。”
因为不用在担心孩子的爵位难题,秦晴筠放下最后一丝忧虑,巧笑嫣然的小声道:“那回京城后,我要你好好陪我。”
“理应如此,这些日子辛苦你们了,等回到京城,我就又是一个浪荡公子,到时咱们成天游山玩水,花前月下。”
当下张灏大笑着携手秦晴筠去了内宅,和妻妾们好好的吃了一顿团圆饭,晚上不巧沐姐姐来了经期,只得搂着萧家姐妹和书萱就寝,一夜风流自不必说。
第二天一早,张灏接着视察和完善官僚体系,其中重中之重自是几所军校,亲自担任校长的灏二爷,故作老成的连续训话,结合后世的一些演讲技巧,利用绝佳口才配合激动的手势,滔滔不绝的讲述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为了民族奉献终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之类的鬼话,哄得无数无知少年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即杀向海外,为了汉民族开疆扩土。
亲自训练最精锐的近卫团,全都配备最昂贵的燧发枪,人员清一色都是孤儿和流民出身的青年,经过半年的反复训练和开启民智,十比一的严格挑选标准,都是最忠诚于张灏的铁血护卫,五百人配备一千支火枪的强大战力,将是未来保护张灏人身安全的最有效保障。
一支千人规模的骑兵部队,每人可以携带装满火药的四支燧发枪和强弩,史上第一支龙骑兵就这样诞生在了东方,强大的机动能力和独特的战斗方式,将是未来打通通往欧洲的商路上的最强武力。
“把枪给我。”
张灏伸手接过一位士兵手中的燧发枪,采用木质把手和熟铁枪管,都和后世的步枪很像,通过螺丝等方式固定,在药房中添加少量黑火药,都是直接采用颗粒样式的,随手拾起一名军士的弹药包,取出用硬纸包裹的火药和铅弹(通过高塔把铅汁洒下,下落过程中会自动冷却散落成一般大小的弹丸,简单易于大规模制造。)
把弹丸灌入枪管内,用木制枪条积压出空气,张灏把火枪翻转过来,用拇指毫不费力的拉开击锤,举起枪朝着远处勾动扳机,铁质击锤瞬间撞击在铁鼓上,击锤上镶嵌的燧石瞬间迸发出火花,立时点燃药房中的引火药,碰的一声响,长长的枪口喷出火舌。
张灏不满意的把火枪随手一扔,自有一名士兵伸手接住,身边又有人递上来装好弹药的火枪,响声连连,一连开了七枪。
“继续改良,可惜一个月只能造出三十支火枪。”
张灏摇摇头,好在下一批枪管会由中原送来,不然凭借现有的工艺水平和成熟工匠,没有几年时间的改良,根本无法大规模生产火枪出来,至于近代的步枪,即使知道其中的结构,但张灏想都不敢想。
心中一动,张灏朝着几位工匠吩咐道:“在枪口下方想办法安装上战刀,就是长形匕首样式的刺刀,一定要牢固锋利,那样就能拿着火枪与异族肉搏,不用担心开不了枪被敌人接近了。”
第三卷 一门双贵 第290章 二爷回京
第290章 二爷回京
回到阔别一年多的京城,景物依旧,繁华仍在,但好像一别三十载一样,令人心生感慨。
把台南象征性的交给福建府管辖,几次上书夸大当地的烟瘴和物资匮乏,总之把海外蛮荒形容再恶劣不过。
福建巡抚亲自去了一趟台南,见识到当地的土著民族的生活状态,刀耕火种,兽皮加身,一个族群连个铁锅都缺乏,恰巧赶上洪水爆发,吓得巡抚大人立即坐船跑回福建,并上书朝廷,言不过海外一小岛而已,蛮夷遍布,性情悍勇,气候恶劣,不服教化,实在是取之无益,弃之可惜。
这事很快平息对于张灏的种种不利传言,兼之本人已经返回京城,言辞恳切的请求朝廷鼓励流民开荒,给百姓以活路云云,情愿一生滞留京城无所事事,也要让百姓在荒岛安居乐业。
可惜荣国公的万言书好像石沉大海,朝廷对此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