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杀破唐-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好景不长,杜佑充任扬州节度使后,一改前任对海盗、盐枭的纵容,转而用兵清剿,雀老三损兵折将,无处容身,只得悄悄潜入海州境内,重新在李师古的眼皮子底下讨生活。
第054章 硬着头皮也要上
清海军行文成武县商请调李茂为军料院判官,贾直言将李茂请入公舍,询问他的想法,李茂道:“若是有可能,我还是想追随明公,军队里的勾当毕竟我不熟悉。”
贾直言盯着李茂的眼睛,目光锐利的像把刀,他拿起清海军的文书,说道:“你为他们解了大难题,于将军对你很欣赏,行文到成武县只是一个姿态,毕竟你是节度随身官,不是成武县的官员。”话说到这个份上,李茂只能表示遗憾了。
这其中的关节他并非不明白,之所以要费这番口舌,无非是想在贾直言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目的是想给自己留条后路。从成武县衙出来,李茂回头看了眼悬在县衙眉头的匾额,这里是他起家之处,现在他却像一个过客一样,忽然就成了路人。他的心里忽然有些感慨:自己已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变得世故圆滑起来,年纪轻轻的心底为何藏着沧桑。
青墨牵着马等候在街心,见李茂低着头,脸色有些阴沉,便关切地问道:“怎么,他不放人。”李茂拍了拍小厮的肩,翻身上了马。二人出了县城北门,在城门外的水亭旁遇到了身背包袱,准备远行的陈数。李茂下马见礼。
二人在水边草亭里聊了一会,互道珍重后,各走各路,走出半里地,青墨还是忍不住说道:“我听人说陈数把祖宅变卖了,说要去长安博取功名,这人不显山不露水的,却是一个地道的狠人。”李茂心情不错,笑问道:“你说说看,他狠在哪里。”
青墨道:“这不是明摆着吗,放着小康日子不过,却要去长安受罪,功名利禄是那么好摘取的吗?薛大郎号称宝鼎县第一才子,名满河中,那等的好学问,也是连年名落孙山,他在成武县尚且籍籍无名,去了京城又能有何作为?”
李茂笑道:“我听出来了,你这意思他不是狠人,而是蠢人,不计后果的蠢人。”
青墨嘿嘿两声,却是默认了。
有些话李茂没有跟青墨说起,也无意跟任何人说,两个月前他和陈数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陈数动用了他在摩岢族中的关系,帮助李茂打听到了一些李茂感兴趣的东西,回报是薛戎的一封荐书,有了这封书信,陈数的长安之行就少了三分盲目,多了一分胜算。
转眼过了中秋,李茂在清海军军料院右判官的位置上待满两个月,便跟随出征海州的清海军士卒踏上了南下的征程。海州之乱起于初夏,雀老三不满官军征剿,率三四百人袭占了东海县城,恰逢海州水灾连着风灾,渔船不能出港,农田处处绝收,官府赈灾不利,致使流民日众,雀老三趁机招兵买马,势力迅速膨胀,连破进剿的官军,声势十分浩大。
淄青节度使李师古迅速调集郓州平卢军、成武清海军、密州扬威军南下平叛。清海军奉调出征八百人,统军为兵马副使赵和德,这八百人并非清海军精锐,七成以上都是老弱残疾和临时征召的新兵,将官也多由卑将出任,赵和德在清海军中资历甚老,却非于化隆亲信,粮料官等骨干亦多由新人担纲,敷衍的意味十分浓厚。
李茂担纲出任行营军料院左判官,实际主持军料院事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足见粮草在行军作战中的重要性,当初李茂获任左判官一职时,紧张的一连三天睡不着觉。在清海军军料院做判官两个月,有文书丞一旁指点,李茂对基本业务已能上手,不过做人助手和独当一面毕竟相距甚远,何况屯守地方和行军打仗又不同,后者的难度远非前者可比。
李茂心里没底,出征前他专程请文书丞喝了回酒,虚心请教行军途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文书丞笑而不答,酒过三巡,方才说道:“军料院就是全军的大管家,管着全军的吃喝拉撒睡,事多且琐碎,稍有不慎就要酿成大祸,不过以你的才干足可胜任。”文书丞拍拍李茂的肩膀以示鼓励。
李茂的脸却刷地白了,几百号人的吃喝拉撒睡,岂是好侍候的?万一出了纰漏,自己的这个粮料官还能活的了吗,有心再请教,文书丞却已烂醉不醒。
李茂把自己关在帐篷里想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天空飘着雨丝,空气冷的出奇,他的脑子也因此变得出奇的冷静,想了一夜,他想明白了靠人不如靠己,男子汉大丈夫,总有些事需要亲自面对,他呼出一口浊气,自己给自己打气道:军中多少人视粮草官为肥缺,想着去捞上一把,我却如此畏难,岂是大丈夫所为?自古富贵险中求,没有一个好爹罩着,想得富贵也只能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搏了。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是李茂初任粮料官时的真实内心写照,或者是事先准备的充分,或者是老天眷顾,李茂的粮料官生涯起步很顺,且越做越顺,从孤山镇到徐州藤县,再由藤县到沛县,一路上顺风顺水,没有出一点纰漏。
大军进入沛县之后,遇到了远道而来的魏博军,人数约有两千,衣甲鲜明,气势雄壮。魏博到海州中间隔着宣武、淄青等道,大队行军十分不易,而且魏博镇自安史之乱后即保持着半独立状态,历任节度使父死子继,兄死弟承,朝廷行文追授节钺而已。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魏博军不远千里赶来平乱,李茂心头满是疑问。
沛县在开元间为上县,安史之乱后人口锐减,县城东西只一条街,人口不足千户,骤然多了近三千兵马,顿感混乱,清海军和魏博军常因争抢道路发生矛盾,魏博军素来骄横,见清海军都是些老弱病残,心存轻视之意,道路相遇,常出挑衅之辞,李茂约束军料院将吏勿与魏博军发生冲突,被人讥笑为软弱。
一日,清海军统军大将赵和德升厅召集将吏,叮嘱各营约束士卒,减少私自外出,更不得与魏博军发生冲突。
诸将心中不服,对答时语气有些敷衍,赵和德骤然暴怒,摔杯怒道:“朝廷请魏博镇出兵大有深意,尔等不解,却不可不知,谁没眼色望枪口上撞,死了就死了,须怪不得我见死不救。”
赵和德一向以沉稳的大将风度示人,此番失态,给李茂的印象极深。散厅后,他回到军料院,召集十几个佐吏立即传达了赵和德的意思,眼见众人也有敷衍的意思,李茂怒道:“海州民乱,区区数百人而已,清海军一家即可讨平,而今却动用两镇四军云集海州,是为何来,尔等可曾想过?”
海州之乱不过数百人规模,李师古却邀请魏博镇一同出兵,其中缘由李茂虽参不透,但本能告诉他,这其中必有蹊跷,小心谨慎不吃亏。
李茂的目光依次扫过众人的脸,见众人都紧张的喘不过气来,这才放缓了口气,又语重心长地说道:“俗话说千里外出为求财,此番大军进剿海州,必是马到成功,功成之后朝廷必有重赏,诸位都是拖家带口的人,行事之前务必先替家人想想,眼看大功将成,可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出篓子。”
李茂以金吾卫司戈充节度随身官的身份出任行营军料院判官,将吏多有不服,这些人虽非于化隆的亲信,却都在营中混迹多年,事事门清,见李茂年轻,多有轻慢。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磨合,众人发现李茂性情沉稳,行事周密,做事说话滴水不漏,军料院虽事务繁剧,却从未出过半点纰漏,由不得众人不心悦诚服。
李茂这云山雾罩的一番话,在他们听来更觉得深不可测,众人不敢大意,散会之后,各自回帐,召集士卒和夫长传达会议精神,忙的有板有眼。
第055章 她也来了
青墨如今的身份是军料院的令史。令史是吏不是官,不过在军料院,他的官谱摆的比李茂还大,常代表李茂发号司令,指挥左右,不过最近他忽然有了危机感。出征海州后,李茂把留在成武城看守宅院的摩岢神通叫了过来,留在身边做了侍从。
这个闷葫芦就像八辈子没做过跟班似的,整日价像个跟屁虫一样粘着李茂,寸步不离左右。
没几天军料院就传出青墨失宠,李茂另结新欢的消息,青墨很受打击,由此稍稍地放低了行事姿态,到沛县后,他更是主动担当起运输粮草的苦差事,渐渐地又赢得了李茂的信赖。
一天瞅着摩岢神通不在,青墨凑到李茂跟前,神神秘秘地说:“你猜我今天见着了谁?青墨!哈哈哈。”
“谁?”李茂一时没反应过来。
“青墨,魏州的田萁你还记得吗?”
“她?”李茂的眼前浮现出一个倚着船舷眺望排空浊浪的俏丽身影。田萁,在莫可渡遇到的那个女扮男装的假书生,父亲是兵马使的田萁,他如何能不记得?李茂的心里没来由的一阵悸动,平静中骤起一阵波澜,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心里其实一直都有她的位置。
“她呀,她也来沛县了,是随军来的吗?一个书生从军,倒是很奇怪呀。”
李茂违心地说过这番话,心已狂跳作一团,他极力压抑着内心的蠢动,脸颊却忍不住红了起来,所幸帐篷里光线暗,青墨又正处在兴奋之中,并没有注意到他的异常。
“她不是从军,她是……哈哈哈哈,茂哥,你一定不相信,那个田萁她是个女子,青墨也是个女子,咱们都上当啦。”
“女子?”李茂脸色古怪,讪讪地笑着。
“你不信,我也不信,要不是青墨胸前那两个东西鼓了起来,我还以为她是糊弄我呢。哈哈,真是女子,千真万确。”青墨用手在胸前比划着,笑的合不拢嘴。
“哎,咱俩真眼瞎,连男女都分不清。哦,对了,她们来沛县来作甚?”说到这,李茂心猛地一沉,像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猝然不快起来。
“没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她是来嫁人的。夫家是海州东海县的世家大族秦家。”说到这青墨忽然压低了声音,鬼鬼祟祟道:“我听说秦家父子跟雀老三有勾结,雀老三用他们家的海船走私海盐,秦家坐地分赃,秦家父子在乡里名声也很臭,勾结官府,鱼肉乡邻,东海县半数田亩都在他家名下。雀老三这一作乱,他们家的庄客砸了庄门,纷起投奔贼军,这东海县与其说是雀老三在作乱,还不如说是他秦家在作乱呢。”
李茂道:“却又胡说,他父子既然是恶人,庄客自然受不了盘剥,借机脱身有何奇怪,倒未必就是跟雀老三一路的。”
说完又问青墨:“这么说魏博镇这回出兵助剿,是打的别的主意,她们那位青墨是怎么说的?”青墨摇摇头,道:“我在大街上撞见她们,田家小娘子正眼也不瞧我,青墨倒是不端架子跟我聊了两句,也就是两句,她们捉急要走,我没来得及细问,要不我回头再去找她问个明白。”
“还问什么问,这不是明摆着的吗。”李茂故作轻松地道,心里却似烈油烹炸一般,缩成一团,说不出的难受。
魏博镇节度使姓田,田氏一族在魏博镇经营五十余年,田氏子弟占据了几乎所有的要害部门。田萁的父亲既然是兵马使,想来也是田氏一族。出动几千兵马护送女儿出嫁,在后人看来或是天方夜谭的事,但在这个时代,在权贵们的眼里却是再寻常不过的了。
一连几天李茂都怏怏不乐。
在清海军出兵之前,雀老三连败前来镇压的镇海军,除东海县外,又占据了沭阳、怀仁两县,海州所辖四县中只余朐县还在官军手中。前来平叛的平卢、镇海两军数千甲士屯驻海州城内,坐视属县沦陷而不顾。清海军兵马既弱,士气又低,进驻沛县后,便不愿再向前,郓州三令五申催促进军,赵和德才懒洋洋地向前挪到彭城县曹公故城,借口雨水冲坏道路,安下营寨,屯守不动。
徐州属徐泗镇,节度使张建封对这支借口剿匪却赖在自家地盘上的淄青兵很不友好,几番催促无果后,便下了逐客令,数千徐泗军围住清海军营盘,切断道路、水路,不让进出,外面的米、面、水运不进来,里面的粪便、垃圾运不出去,只两天功夫,赵和德就服了软,遣使谢罪,拔营向东。
此时,魏博军已由下邳县进入海州境内,前锋兵马连败雀老三部。一支先锋军已经前插至东海县,虎口拔牙,从重兵设防的东海城里救出了秦文、秦肃父子。秦肃便是魏州田萁的未婚夫。驻守朐县的平卢军见有机可乘,立即出兵夺取了沭阳县。
雀老三见势不妙,主动放弃怀仁县,将兵力收缩在东海县城,因粮草不足,四出剽掠,又焚烧沿海船只,拉出了一副与城共存亡的架势。
东海县城东距大海二十八里,城墙并不高大,清海军远道而来,未带攻城器械。平卢军乃节度使亲军,自不屑跟海盗一较高下。魏博军客场作战,更不愿去啃这根硬骨头,驻守朐县的镇海军便成了攻城主力。
镇海军兵马使张叔夜曾做过密州刺史李师道的弓马教师,也是心腹亲信之一。
雀老三潜入海州后,曾大肆贿赂张叔夜,求一安身之地,张叔夜对此是睁只眼闭只眼,两下一直相安无事。两个月前,驻守东海县的镇海军在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突然查抄了雀老三设在东海县城内用作掩护的商铺,不仅抄走三十担私盐,还捕走了雀老三的胞弟雀付。
雀老三几次三番讨人未果,连夜赶去密州向张叔夜交涉,人尚未离开东海县,就得到了雀付惨死于清海军大营牢房的消息。
雀老三指天痛骂张叔夜无信,一把火烧了驻军大营辕门,当日就在东海县发动了叛乱。
第056章 我就是个打酱油的
事发之后,李师道把张叔夜叫去痛骂了一顿,淄青十二州里,密、海、沂三州向来被李师道视为自己的后院,如今后院起火,若自己不能平息,其兄李师古必借机插手干涉,以他今日的实力根本无法与李师古对抗,海州眼看着是要保不住了,这怎能不让他暴跳如雷。
果然,李师古没有放弃这个机会,海州之乱爆发后不到十天,他就下令驻守兖州任城的平卢军南下平叛。李师道不敢拱手让出海州,急令张叔夜部南下,又传檄邻近的徐泗、淮南、宣武、魏博等镇共同出兵平叛,李师道的算盘是将海州的水搅浑,让李师古有所顾忌。
得知李师道擅自传檄邀请邻镇出兵,李师古勃然大怒,欲派使者亲赴各镇劝阻,参谋贾直言却劝他以淄青节度使的名义移文各道,请求出兵助剿。
贾直言的见解是,李师道私自传檄四邻求助,郓州遣使劝阻,无疑会让人觉得淄青发生了内讧,兄弟不和,势必予外人以可乘之机,故而遣使劝阻实为下策。而顺着密州的意思,由郓州遣使求助四邻,则会让虎视眈眈的四邻弄不清状况,而迁延不敢擅动。
贾直言的判断丝毫没有错,淮南、徐泗、宣武等道见李师道背着郓州私自传檄求助,觉得淄青内部起了内讧,纷纷准备出兵干涉,以扭转淄青镇咄咄逼人的态势,尤其是宣武节度使韩弘更是积极备战,准备借海州之乱,狠狠地打击一下李师古的嚣张气焰。
待李师古檄文一出,各镇却犹豫起来,李家兄弟同时传檄求助,是海州之乱不可收拾,还是另有隐情?老谋深算的韩弘按兵不动,淮南、徐泗两镇权衡利弊后,也拒绝出兵,只有魏博镇因为内院兵马使田兴要嫁女儿,才答应出兵相助,但实际上嫁女是真,平乱只是搂草打兔子,顺带的。
挨了李师道的一顿臭骂,张叔夜深感委屈,雀老三回海州后,还算懂规矩,孝敬时时不缺,也没给自己闹什么乱子,自己跟他一向是井水不犯河水,更从未派任何人去招惹他,怎么他家兄弟就死在了自家营盘里?
张叔夜派人细查始末,却得知驻守东海县的镇海军已全军覆没,真相无从知晓。
东海的事就成了一锅糊涂浆,说不清道不明,但雀老三的火却越烧越旺,占据东海县后,雀老三招兵买马,四处出击,大有吞并整个海州的趋势。在此情况下,张叔夜也不再纠结事发原因,为将功赎罪,他主动请缨担任海州讨击使,决心以武力扑灭雀老三烧的这把火。
讨击使是战地最高指挥官,有权节制战区内各路兵马,论资历张叔夜堪当此任,不过海州的各路大军分属不同派系,甚至还有外道兵马,这就不是他张叔夜能节制的了。
各军都不想啃这块硬骨头,张叔夜只好自己披挂上阵。镇海军本是密州团练兵,清海军内迁曹州后,经扩编成为海防军,驻防密、海、登、沂、莱等地,防区大,兵马少,战斗力也远不及清海军。
张叔夜此番出征海州,抽调了密、沂两地防军,又临时招募数百民壮,拼凑起两千人马,兵势虽弱,但对付雀老三的数百乌合之众看起来也是绰绰有余。
两千兵马出海州城后,呈一字长蛇阵蜿蜒向前,行军半天后,首尾长达三十里。李茂督运粮草途遇那一伙伙、一股股、稀稀拉拉、无精打采的镇海军士卒,心里只想笑。
半途歇息时,又见一个镇海军士卒嘴里叼着根草棒懒洋洋地躺在路边的草窝里睡觉,弓刀离身几尺远,青墨跳下马车,一个虎跳出现在那人面前,捡起弓刀就跑,小卒从梦中惊醒,大叫有贼,爬起来就跑,跑出七八丈远,觉得不对劲,停下脚步,揉了揉眼,待看清粮车上插的是清海军旗号,他笑道:“好兄弟别捉弄人,把弓刀还我。”
青墨道:“你又不打仗,要这弓作甚?不如便宜点卖给我吧。”
小卒道:“休要玩笑,胆子再大也不敢倒卖军器,不要脑袋了吗?”
李茂道:“我昨日听说贵军前锋已经跟叛匪交上了兵,你怎么还在这,你是奇兵吗?”因李茂身着士卒号服,小卒不知他是官,嘻嘻哈哈一阵笑,答道:“不过是几个蟊贼,用不着那么多人,我本在费县蒋家酱油铺打酱油,开年生意不好,工钱少,吃饭也吃不饱,前些日子镇海军在县城张榜募兵,我就来了,当初都说好了,俺们来就是壮个声势,不必真打,否则我一个打酱油的,我傻呀。”
青墨道:“罢了,就算你原来是个打酱油的,可套上这层皮,你就是大唐的官健,你这般行军,军中虞侯就不管吗?在咱们这,贻误军机可是要杀头的。”小卒赖洋洋地打了个哈欠道:“那是你们,咱们这,没这规矩,将军只管亲军死活,只有亲兵才是他亲儿子,咱们都是后娘生的,他不管咱,咱也不管他,等到城破后,他们吃肉俺们连口汤也呷不到,犯不着费那劲。”
说到这,小卒抽抽鼻子,堆上笑脸,巴结地向李茂和青墨拱拱手:“一看两位就混的不错,救救急,粮袋空了,借点粮成吗?”
镇海军现在正在行军打仗,每个士卒的身上都裹着一个粮袋,青墨看了眼那小卒干瘪瘪的粮袋道:“你们镇海军富的流油,怎么连干粮都不给足,还要问咱们讨要。没有。”
小卒听他拒绝的并不坚决,抽抽鼻子,赔笑道:“镇海军是有钱,可钱都在长官手里,密州李使君买匹马花费一千两百贯,咱们一日两餐,糠菜杂半,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那些有家有口的,平日只能偷偷摸摸做点小买卖,否则一家老小就要喝西北风,那比得上贵军于将军爱兵如兄弟呢。”
李茂把包裹里的面饼干粮统统给了他,说道:“劝你还是慢慢走到前线去,万一让虞侯逮到不是闹着玩的。”
小卒愕怔了一下,忽然扭头就跑,连干粮袋也丢了不要。青墨指着他的背,哈哈大笑:“这傻鸟,错把咱们当虞侯了。”李茂望着那小卒的瘦骨嶙峋的背影,无奈地摇了摇头。
第057章 逆战 上
李茂第一次到东海城是给攻城的镇海军押送给养,千五百石粮、两百付甲、两万五千枝羽箭。当时镇海军已经围城十天,低矮破旧的东海城墙上白茫茫的一片,插满了官军发射的羽箭,但城却还巍然屹立。
张叔夜意图用弓箭把城射下来的计划宣告破产,他正组织陷阵军,准备强攻夺城。这两百付甲和两万五千枝是打了欠条从清海军借的。佐吏在跟镇海军交割时,李茂提刀登上一座土山,这是镇海军为了攻取东海城,临时堆垒起来的,用于观察战场形势。
李茂信步走过去,一路畅行无阻,竟无一个人阻拦,站在土堆顶部的望台上,整个战场形势一目了然,从未经过战阵的李茂这才能理解张叔夜为何要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堆垒起这样一座山。
东海城外的树林被砍伐一空,都做了攻城的云梯,雀老三不善用兵,由此可见一斑,这本也不奇怪,雀老三只是海盗头子,指挥小股人马打家劫舍或是一把好手,指挥这么多人驻守城池却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至于能把城守这么久,除了镇海军不擅攻城野战,还有就是张叔夜心里一直存着保存实力的念头,不愿硬碰硬。
土墙上那密密麻麻的箭矢就是明证!
东海城久攻不下,密州刺史李师道如坐针毡,自雀老三叛乱以来,他兄长李师古一直没有给他太大压力,但这并不表示李师古会轻易罢手,如果东海城久攻不下,平卢军早晚是要插手的,而一旦插手进来,李师道将连挣扎一下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之故,他给了张叔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催促镇海军尽快拿下东海城。张叔夜被逼的无路可走,只能硬着头皮舍命搏他一下。
两百付甲衣很快分发给张叔夜的亲军,这支亲军约有四百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李茂看来唯有这支亲军才勉强能算的上是正规军,其他军士嘛,说乌合之众,其必不服,但实际上他们也只配得上这四个字。
大队镇海军士卒还在乱糟糟地集结队伍时,东海城的东门悄悄地开启。站在东海城城头的雀老三眼见张叔夜摆出这等阵势,知道他是被逼急眼了,于是把张叔夜上三代女性逐个问候一遍后,决定来个先发制人,趁镇海军队列不齐,发动突然袭击。
北门开启,雀老三一马当先,领着十余骑和四百步卒呐喊杀出。
战场形势风云突变,正在闹哄哄列队的镇海军士卒,猛然见贼兵杀到眼面前,呐喊一声,丢弃了刀盾,扭头就跑,正在分发箭矢的虞侯队猝不及防,被溃军冲动阵型,呼啦啦败下阵来。李茂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他此刻站的比任何人都高,看的比任何人都清楚,貌似强大的镇海军恰如一个巨大的肥皂泡,被雀老三轻轻一戳,便原形毕露。
这,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对于这个时代的行军布阵,李茂的看法有一个嬗变过程,起初他看到清海军在校场上花费大量时间训练阵型,觉得十分可笑,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全靠随机应变,这又不是阅兵,搞那么整齐的阵型有何作用。
直到经历了成武县民变后,李茂才理解了阵型的重要性,这时代的士兵,哪怕是正正规规的官健,训练也很不够,他们即如后世机关里上班的科员一般,按时点卯,按时回家,多数人因军饷不足以养家,还搞点副业生产,心思根本就不在军事上。即使在营时间,也不光都是训练杀敌技巧和研究战法,多数时候他们都在干一些与军事无关的勾当,譬如帮长官家俢屋砌墙,割麦插秧,挖塘养莲,宰羊杀羊等杂事。
训练不足,战场指挥困难,加之通讯手段和工具十分原始,几百几千人的队伍若无统一的阵型约束,根本形成不了战斗力。
至于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兵,则更需要阵型的约束。
列阵的好处是可以把一群从未经过训练或训练很少的“兵”投入战场杀敌,坏处是一旦阵脚被冲动,便会引起雪崩之势,主将根本无法控制。
故而古人常将“兵”与“势”结合,形成“兵势”一词,为大将者首要的任务就是识别这种势,控制、运用这种势,使之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势一旦形成,就具有其固有的惯性,凡人无力左右,所谓气势如虹时,可贯日月,兵败如山倒时,任是兵圣转世也只能望而兴叹。
因为站得高,所以看的远,因为置身局外,故而看的比局内人要清。镇海城如潮水般溃败之时,李茂突然打了一个寒颤,一刹那,他颖悟到了“兵势”二字的内涵。
镇海军除张叔夜亲军外,皆是老弱之徒,张叔夜摆出这偌大阵势,用意只在试探敌军虚实,吸引敌军注意力,掩护真正的主力攻城。张叔夜对这支前锋豆腐军本来就未寄予希望,只希望他们能拖上一段时日,给自己的亲军做个垫脚石。
却未想到还未开战前锋豆腐军们就一溃千里,不仅自己败下阵来,还牵动全军阵脚,眼看着就要形成全军总崩溃的局势。
正向主力亲军面授机宜的张叔夜大惊失色,在军旅多年,大小仗打过几十回,他深知兵败如山倒的厉害,一旦颓势传染开来,纵然手握百万雄师也只能落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张叔夜不及多想,他拔刀在手,临阵大呼杀贼。
被选作攻城的是张叔夜的亲军卫队,人数约两百。这些人待遇最厚,装备最精,绝大多数都经历过战阵的洗礼,与张叔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理解张叔夜此刻的心情,也深明他的用意,他们尾随其后,呐喊向前。
李茂站在望台上看到了这样一副诡异的景象,一面是镇海军前锋如风吹海浪般败下阵来,一面是逆势而上的张叔夜亲卫。张叔夜逆势扛强,胜败未知,但这股英雄气概还是深深地感染了李茂,李茂唤过青墨,吩咐护兵准备刀枪。
青墨显然对逆战的张叔夜并不看好,犹豫了一下,还是劝阻道:“老将妄自托大,怕是要吃败仗,咱们只是来送粮的,犯不着趟这浑水。再说就凭咱们这点人,给人塞牙缝怕都不够,去了也是白送死。”
李茂喝摩岢神通:“你去传令。”摩岢神通拱手应诺,飞奔而去,李茂瞪了青墨一眼,道:“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主将对全军务必要做到如臂使指,方有取胜的希望。你我兄弟归兄弟,战场上只分上下,你怎敢抗命质疑?”青墨吃了一惊,忙谢罪道:“我错了,下次不敢。”忙下土山去备战。
第058章 逆战 下
雀老三不懂什么兵法,此番出击,也只是见镇海军混乱,觉得有机可乘,至于能不能取胜,他根本就没想过。
事情的发展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号称精锐的镇海军竟比豆腐还脆,一触即溃,自己只是领着众兄弟喊了一嗓子,数百官军竟是丢盔弃甲,抱头鼠窜,带动着无数乱哄哄正列队的士卒也窜逃起来,眼看着就有全线崩溃的可能。
雀老三野心骤然膨胀起来,他弃了马,狂笑着把身上的紫衣剥下,摔在地上,光着膀子朝掌心吐口吐沫,挥舞着十八斤重的大板刀呼啸冲锋。
海盗们骑不惯马,见当家的如此,纷纷下马步战,舞刀弄枪,怪喝连连,也是气势十足。李茂在高台上看的真切,转身飞奔下了土山,喝令众人道:“上马,随我冲击匪军侧翼。”此番送粮来东海县,李茂共带了六十名军卒、一百八十名民夫,六十匹马和九十头骡子。骡马都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