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赵为王-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和赵国谈和并从长平前线撤军之后,秦国并没有第一时间就再次发动军队南下,而是清点伤亡,然后将军队和征召的民夫们解散归家。
  由于秦军庞大的数量关系,再加上从长平前线返回秦国本土也需要一些时日,所以这项工作显然也并不是三五天就能够完成的。
  不过现在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秦王稷觉得差不多也应该是到了有一个统计数字的时候了。
  秦王稷将目光投向了负责这一项工作的相邦范睢。
  范睢微微直了直身躯,朝着秦王稷开口说道:“回大王,此次长平之战,吾军阵亡人数当在八万左右,受伤人数约十五万。”
  范睢这个数字一报出来,在座的秦国大臣就都情不自禁的倒抽了一口凉气。
  阵亡八万,听起来对于一场败仗来说似乎是还能够接受的结果,毕竟秦国这一次出动了可是六十万大军。
  但任何一个对于战争稍有了解的秦国大臣都能够知道其实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关键就在于这受伤的十五万秦军士兵身上。
  由于这个时代医疗条件的限制,受伤之后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
  而且像普通的轻伤,比如说在胳膊被人砍了一刀划了一个大口子,又比如说被人切掉了一两根手指,这些在统计的时候为了让数字好看点都是不算在受伤的范围之内。
  通常来说,要被称得上是受伤的,那都是什么断手断脚,被人捅穿了腹部之类的伤。
  这样的伤毫无疑问已经属于大伤了。
  以这个时代的医疗条件来说,想要治愈这样的大伤,几乎就是听天由命的事情。
  所以受伤之后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通常来说会高达七成到八成的样子。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在这受伤的十五万秦军士兵之中,至少有十万以上的秦军伤兵将熬不过这个冬天,甚至可能连半个月都熬不过去。
  如果统计的报表晚来两三天,那么死亡的数字绝对就会从八万变十万,甚至更多。
  也就是说,秦国在这一场败仗之中所付出的真正死亡人数并不是只有区区的八万人而已,而是要再加上至少十万人,总数差不多在二十万左右!
  仅仅一场大战,就让秦国失去了整整二十万秦军士兵的性命,并且还一无所获,反而让赵国夺得了上党郡,成为了和能够与秦国并立的对手。
  即便是对于秦国来说,这也是一次堪称伤筋动骨的损失了。
  而对于秦王稷个人来说,这更是他即位四十七年以来所遭受的最大挫败。
  任何人在面对这样的挫败之时,都不会有什么好心情的。
  果然,在秦王稷听完了范睢的汇报之后,这位君王的脸色阴沉无比,看上去乌云密布,似乎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没有立刻发怒,这已经是秦王稷高超自制力的表现了。
  足足过了片刻之后,秦王稷才再度开口问道:“明年春天,寡人欲发大军征伐楚国,此事可行否?”
  打楚国,这是秦王稷在同赵国议和之时就已经定下的策略。
  既然已经无法阻止赵国的崛起,那么至少也得把楚国这个和秦国有着血海深仇的国家重新崛起的势头给遏制下去。
  秦王稷原本的打算就是在明年的春天出兵征伐楚国,从楚国人的手中将失去的东南两郡给重新夺回来。
  但是在听到了如此惨重的伤亡之后,秦王稷一下子也并不是那么有信心了。
  秦王稷将目光投向了范睢,但眼神之中已经再也没有之前那般的信任无间,而是带上了几分质疑和逼问之意。
  长平之战的失败,同时也代表着范睢远交近攻计划的破产。
  也正是因为如此,秦王稷在几天之前已经下令将范睢的封地整整削减了一半。
  但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如果范睢接下来的表现,还是仍然不能够让秦王起感到满意的话,那么秦王稷所做出来的惩罚可就不仅仅是削去一半封地那么简单了。
  对于这一点,范睢的心中可以说是犹如明镜一般雪亮。
  所以在听到了秦王稷的问题之后,范睢立刻就开口答道:“回大王,此次战斗中死伤者多为关中、河东郡子弟,若王愿发巴蜀之兵,则明春伐楚之战绝无问题。”
  在说完了这句话之后,范睢顿了一顿,又继续开口说道:“大王,此次伐楚之战,宜以武安君为将。”


第193章 以武安君为将?
  范睢这句话一说出来,大殿之中的其他人就都是一惊。
  不过也就仅仅惊了这么一下,然后大家就很快都镇定了下来。
  倒也不是因为别的,主要是这些日子以来,秦国君臣们已经开始渐渐习惯范睢这种每逢大事必定语出惊人的风格了。
  但必须要承认的是,这句话好像还真就只有范睢敢说啊。
  用白起为将?说真的,其他人别说是提出这个建议来了,可能连想都不敢想。
  自从白起被王龁夺了兵权之后,这位武安君就被一支秦军秘密的押回咸阳,并且和秦王稷进行了一次单独的会面。
  除了秦王稷和白起之外,没有第三个人知道这一次会面之中这对君臣说了什么。
  从那以后白起就被软禁在了武安君府之中,一步都没有外出过。
  这都是秦国的国家机密,但是对于在座的秦国重臣来说,他们有的是办法知道这些国家机密。
  以正常的理论来分析,白起很显然已经触怒了秦王稷,否则的话也不会遭到这样的待遇。
  事实上在场的大臣们都很清楚,如果纯以长平正面战场的表现来说,白起其实还是压倒了廉颇的。
  让秦国上下都完全没有意想到的魏韩联军才是真正让胜利的天平倒向赵国一边的筹码,而这其实和白起并没有多少联系,更多的是秦国在外交上的失败所导致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白起毕竟是秦军的主帅,既然秦国在长平战场失败了,那么白起的担责就是必然的。
  除了被软禁之外,白起所遭到的处罚还包括削减了一半的封地,倒是和范睢一模一样。
  其实白起没有被暴怒的秦王稷当场处死,就已经是这些秦国大臣们非常意外的事情了,毕竟在座的都是秦王稷和范睢这一边的人,都知道秦王稷早就想要将白起给弄死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跳出来为白起说情,更别提还要让白起继续担纲主将,挂帅出征楚国。
  可偏偏范睢就这么做了。
  所以别看在座的秦国大臣们都是惊讶个一两秒就恢复了平静,但是心中却是无比的翻江倒海,掀起无数滔天巨浪。
  你说别人帮白起说话那也就算了,但是范睢怎么就帮白起说话了呢?要知道谁都知道范睢可是白起的死敌啊。
  莫非这位相邦在经历了长平之败之后,脑子突然秀逗了不成?
  就连秦王稷都相当惊讶的看了范睢一眼,随后开口问道:“范君何出此言?”
  范睢微微挺直了身躯,对着秦王稷说道:“回大王,臣此言无他,若武安君为将伐楚,则此战必胜也。”
  范睢的这句话说出来,在场的几名秦国重臣倒是都暗自点头。
  白起那可是楚国人的老苦主了,一直以来都把楚国人吊起来打。
  而且白起本人也正是在攻下了楚国郢鄢二都之后才获封武安君,登上了人生巅峰的。
  让白起去打楚国人,的确是一个稳得不得了的主意。
  但是秦王稷看上去似乎对于范睢的这个主意并不算太感冒,听到范睢的这句话之后不但没有任何赞同的意思,反而皱起了眉头。
  过了片刻之后秦王稷才开口说道:“武安君年已老迈,如何能够接连领军出战?难道寡人之大秦除武安君外,竟无一将可破楚不成?”
  秦王稷的话语之中带着十分明显的不满意。
  一旁的安国君赵柱见状忙开口道:“大王,不如以王龁为将。”
  其他几名大臣也同样开口道:“大王,臣亦认为,以王龁为将方是上策。”
  秦王稷听了这话之后脸色稍霁,将目光看向了范睢。
  一直以来,秦王稷和范睢一直都在致力培养王龁,想要让王龁成为那个能够取代白起的人。
  让王龁去挂帅出征楚国,看上去显然是比让白起复出要更加令秦王稷满意的做法。
  然而范睢却微微抬高了声音,道:“安国君之言,睢不敢苟同也。”
  安国君赵柱一听这话心中不免有些不爽,于是在说话的时候语气也自然带着几分不满:“还请范君赐教。”
  范睢道:“睢敢问安国君,王龁比之廉颇,胜算如何?”
  赵柱想了想,道:“胜负当在五五之分。”
  赵柱的这个判断是出于之前的长平之战前期,那时候王龁虽然突破了廉颇的两道防线,但也被廉颇利用第三道防线整整阻挡了半年之久寸步不得前进,说这两个人是五五开应当是比较合理的。
  范睢又问道:“若武安君比之廉颇,则又如何?”
  赵柱道:“武安君当可胜之。”
  这也是一个看上去理所当然的判断,毕竟之前的长平战场已经证明了如果只有白起和廉颇单挑的话,那么白起确实是能赢的。
  范睢点头道:“睢亦是如安国君所想。”
  在说完了这句话之后,范睢将头转向了秦王稷,对着秦王稷道:“大王,今秦赵争霸之势已成,且楚赵又为盟友,若明春攻楚,则赵国如何能坐视?必使廉颇率兵救楚也。王龁若为将,与廉颇胜负乃在五五之数,武安君若为将,则当可胜廉颇矣。此臣所以荐武安君而非王龁也。”
  大殿之中的秦国君臣这才明白了过来。
  说来说去搞了半天,其实问题的源头还是在赵国的身上。
  秦国想要统一天下乃至继续称霸,那么打倒赵国就是必须的。
  而赵国所能够派出来对付秦国的大将,目前来看显然廉颇是最可能的人选。
  打不过廉颇的话,那么一切就都无从谈起。
  这就是范睢为什么要推荐白起的原因。
  只有武安君白起,才是秦国之中最有把握战胜廉颇的人。
  除了白起之外的任何将领,对上廉颇也只是胜负各半之数。
  在接连两次败给赵国之后,秦国已是经不起再一次的失败了。
  范睢也同样经不起再一次的失败了。
  秦王稷从来都不是一个有耐心的君主,一次的失败就已经让秦王稷难以忍受,如果再来一次失败的话,那么范睢的命运几乎可以确定必将重蹈穰侯魏冉的覆辙。
  所以范睢宁愿推荐白起这个政敌,也要将伐楚之战的胜算推到最高点。
  范睢要保命。
  只不过……范睢出于保命而提出来的这个提议,秦王稷会答应吗?


第194章 白起还是王龁?
  老实说,秦王稷有些犹豫。
  秦王稷原本是不犹豫的,因为在这位君王看来,根本就没有启用白起的必要和可能。
  自从穰侯魏冉被驱逐,四贵一系被清洗之后,秦王稷就已经在心中将白起列入了必须清除的名单之中。
  考虑到直接清除白起对秦国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秦王稷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十分耐心的用各种手段让白起的声望慢慢的消退。
  但必须要说的是,直到长平之战前,秦王稷的这些手段作用都并不明显。
  而长平之战的失败虽然对于秦王稷来说是一次挫折,但却也同样让秦王稷看到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能够清洗白起的机会。
  如果白起没有败,那么白起就还是那个无敌的战神,那么秦王稷就仍然对他无可奈何。
  但是白起败了。
  当然了,如果仔细一点、刨根究底一点的来说,其实白起也并没有败。
  毕竟外交失败的是范睢,而决定求和并收回白起兵权、终止了白起反击计划的人是秦王稷。
  但是那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所有人都知道白起是秦军的主将,所以既然秦军输了,那么白起自然也输了。
  在输了长平之战后,白起的无敌形象所带来的护身符就不存在了。
  在秦王稷原本的计划之中,他是打算先把白起冷藏起来一段时间,然后再随便找个理由让白起“病死”。
  但是这冷藏计划才刚刚执行没几天,范睢居然跳出来,说要让白起为伐楚主将?
  秦王稷微微眯起眼睛,目光略带深意的打量着自己面前的这位秦国相邦。
  范睢那点小心思,秦王稷还真就是清清楚楚的。
  范睢要保命。
  但是秦王稷其实并不介意。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臣子们有些小心思,只要不是危害到国家的小心思,那秦王稷都能忍。
  更何况范睢的这个意见,其实对于秦国来说似乎也并不是那么糟糕。
  秦王稷非常清楚这一次长平之战的失败对于秦国的打击有多大。
  从目前来看,秦国在这次长平之战中就一次性的损失了上党郡、南阳郡、南郡这三个郡!
  还有整整二十万英勇善战的老秦人将士。
  还浪费了整整五年的时间。
  这是一次无比沉重的打击,一次让秦国伤筋动骨的打击。
  秦国已经再也经不起哪怕是任何一次失败了,尤其是对赵国的失败!
  秦王稷轻轻的出了一口气,将目光投向了大殿之中的其他几名秦国重臣:“汝等意下如何?”
  大殿之中的几名秦国重臣面面相觑,最后都把目光放在了安国君赵柱的身上。
  赵柱同样也在皱眉沉思之中。
  秦王稷看上去似乎并不着急得到答案,而是任由赵柱在那里思考。
  好在赵柱并没有让秦王稷等太久。
  过了片刻之后,赵柱抬起了头,语气坚定。
  “大王,以臣之见,宜使王龁为将,乃是上策。”
  秦王稷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问道:“为何?”
  赵柱道:“王龁作战素来以勇猛为先,且秦距楚近而赵距楚远也,若令王龁攻楚,以其之勇猛,则赵兵未至而楚兵已破矣,此乃取胜之道。”
  似乎是为了证实自己说话的说服力,赵柱接下来又继续道:“先前长平之败,乃秦军不如赵军乎?非也,乃赵得魏楚韩之助,秦仅得燕助之故也。若秦赵单独相抗,则秦必胜赵。故此若先破楚,则赵军亦不足虑也。”
  赵柱这番话掷地有声,听起来颇有说服力。
  这让秦王稷又一次的皱起了眉头,而且这一次眉头皱得更深了。
  无论是范睢还是赵柱,两边的意见听起来似乎都有些道理的样子。
  这才是让秦王稷纠结的地方。
  通常来说,当遇到这样的时刻,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等于是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了。
  眼前的未来迷雾重重,向左还是向右,哪边是胜利哪边又是失败?秦王稷一时之间真的有点拿捏不定。
  秦王稷的犹豫,立刻就让范睢和赵柱看在了眼里。
  下一刻,范睢再次开口了:“大王,若武安君为将,则秦必可破赵。若王龁为将,此事恐难为啊!”
  赵柱闻言哼了一声,开口反驳道:“武安君此言差矣,且不论这王龁为将是否能够击败廉颇,若是赵国出兵,大秦亦可遣使入燕,令燕国攻赵之后方,复长平故事,如此赵国首尾两端,必定不能相顾矣。”
  范睢闻言忍不住打了个哈哈:“复长平故事?安国君莫非是忘了前几日燕军方才以二十万之众而不敌赵国五万边军乎?”
  赵柱吵到现在显然也动了真火,沉声道:“栗腹所率之燕军乃一支偏师而非燕军主力,何来二十万不低五万?范君此言乃是夸大其词!”
  ……
  范睢和赵柱这一场争吵端的是激烈无比,声音响彻整座大殿,让在场的秦国大臣们一个个目瞪口呆。
  要知道在这之前范睢和赵柱虽然也偶有争执,但是总体来说这两位太子和相邦之间还算是比较和谐的,今天怎么就一下子吵得好像你死我活的政敌一样了呢?
  也不是所有人都满脑袋问号的,在这座大殿之中就有一个人非常明白这场争吵背后的缘故。
  这个人就是秦王稷。
  范睢力推白起,那是因为要活命。
  而赵柱坚持不用白起,则是为了赵柱自己继位之后考虑。
  秦王稷一直以来都想办法除掉白起,除了因为白起是魏冉一党、更因为白起对于赵柱的威胁。
  有秦王稷坐镇的时候,白起的心中纵然有再多的不满,也只能服服帖帖。
  但如果秦王稷死去之后呢?刚刚登基的赵柱有没有这个能力压制住白起呢?这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所以白起必须、也一定要死在秦王稷之前。
  所以赵柱就算要和范睢撕破脸,也一定不能够允许白起再度出山为将。
  ……
  秦王稷伸出了手指,用力的敲了敲面前的桌子。
  “够了!”
  大殿之中瞬间变得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第一时间闭上了嘴巴,低下了头。
  年老的秦国君王目光从面前一个个低头的臣子之中扫过,最后落在了安国君赵柱的身上,然后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便以王龁为将罢。”


第195章 庆功大会即将开始,首先入场的是羽林军
  公元前259年1月31日。
  虽然是隆冬时节,但是今日的邯郸却无比的火热,大街小巷之中无数人头耸动,纷纷朝着城外赶去,就连空气中也充满了热烈的气氛。
  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因为早在数日之前城中就已经出示的告示。
  赵国的国君赵王丹将在这一天于邯郸城外召开大会,奖赏那些在长平之战以及和燕国之战中作战有功的将士。
  所以太阳才刚刚升起,邯郸城之中的诸多民众就纷纷涌出了城门之外,来到了这一次大会的举办地点。
  这次大会的举办地点就位于邯郸的宫城和郭城之间这条大马路旁的平原边上。
  就在距离马路大约两里地的地方,一座庞大无比的军营矗立在此,无数赵国民众犹如一条长龙般排着队来到军营的大门面前,井然有序的进入了军营之中。
  这座军营显然经过了特别的改造,军营的面积极其的庞大,但却是大部分地方都空空荡荡的,看上去似乎是为了专门容纳这些民众而建。
  不仅如此,在军营之中还有整整一万名全副武装的赵国士兵在维持着秩序。
  这些赵军士兵们一个个神情冷厉,腰杆挺直,身材高大,眉宇之间带着一种让人不敢接近的气息,一看便是经历了多次战斗的赵国老兵,引来经过的赵国群众不少赞叹。
  一名看上去大约四十岁出头的大婶拉着身边一名年纪大约十来岁的少年语重心长地说道:“小郎,汝且看看,这便是咱赵国的兵士!汝日后也要这般上阵杀敌才是。”
  少年缩了缩头,有些害怕地说道:“娘呀,上战场怕是要死人的哩。”
  大婶闻言勃然大怒,一巴掌重重地拍在了少年的头上,喝道:“汝既为赵国儿郎,怎可如此贪生怕死?若不去那战场上搏个功名,家里又怎有余粮喂养于汝?”
  愤怒的大婶唾沫四溅火力全开,直骂得少年唯唯诺诺不敢开口应答。
  但从少年的神情之中不难看出,他对于自己娘亲的话其实还是有些不以为然。
  在这些维持秩序的士兵们的引导下,看热闹的赵国群众们很快就来到了军营之中。
  虽然说距离公告之中所宣布的正午时分还有将近一个时辰,但是在此处已经是人头耸动,熙熙攘攘。
  这也不奇怪,要知道赵国以前也经常对有功将士进行奖赏,但是那一般都在封闭的军营之中举行,寻常老百姓根本就没有机会一睹其中的盛况,像这么一次公开的大会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第一次就代表着新鲜,新鲜就代表着有人愿意看,而且还是很多人愿意看。
  一传十,十传百之下,几乎小半个邯郸城之中的人都倾巢而出,早早的来到了这处军营之中。
  此时此刻的军营之中人潮汹涌人山人海,一眼望过去黑压压的人头耸动,端的是壮观无比。
  但人多归多,总体的秩序还是相当不错的,这主要是因为邯郸城中上千名官吏都在这里维持秩序,更重要的是军营之中随处可见的那全副武装、手中刀剑闪闪发光的赵军士兵。
  告示之中早就已经清清楚楚的说明了:“凡大会中扰乱秩序者,斩;盗窃者,斩;伤人者,斩……”
  有好事者数了一下,在这份告示之中整整出现了一十八个“斩”字。
  这些斩字可不是开玩笑的。
  这不,才过了刚一刻钟的时间,就有将近四十具尸体被拖出去了……
  这对于秩序的良好运行起到了很大的保证。
  在这处大营的正中央有一座高台,这座高台足足有十余丈高,无论站在军营的任何一处都可以看到这座高台。
  除此之外,在营地之中每隔百米就有一个两人高的、类似于微型瞭望台这么一个只能够容纳一个人站立的微型台子。
  像这样的微型台子大营之中足足有上百处,每一处台子上都站立着一名赵军士兵,而且这些赵军士兵的手里都还拿着一个尾端细长前部却颇为宽阔的东西。
  有人认出了其中的赵军士兵,忍不住开口问道:“仲郎,你手里拿的是个甚?”
  这名唤仲郎的士兵左右看看见没人注意,便得意的晃了晃手中的器物:“这叫喇叭,乃是扩音之用!”
  “扩音?怎么个扩音法?”
  仲郎嘿嘿一笑:“汝等稍后便知。”却是怎么也不肯说这喇叭的用处了。
  就在这一片热热闹闹之中,突然传来了一阵嘹亮无比的乐声。
  人群之中登时一片骚动:“来了,来了!”纷纷朝着大营的入口处投去了目光。
  有人不解地问道:“甚来了?”
  立刻就有人投来了鄙夷的目光:“听这乐声还不明白?是咱大王来了!”
  “原来是大王!咱这大王可是个好大王,带着咱打败了那秦国人哩!”
  “莫在那里聒噪,闪开些,莫挡着吾一睹大王风采的机会!”
  “吆?小子活腻了?”
  ……
  来的人的确是赵丹。
  事实上来的人并不止赵丹一个人,而是整整一支队伍。
  一支人数上万的大部队。
  首先出现在民众面前的,乃是一支军容极其严整、黑甲红衣,头戴羽盔的部队。
  这支部队的规模约在四千左右,人人背弓配剑,装备极为精良,前方一千人骑马成三骑一列,后方两千四百人步行成六人一列,行军时一个个精神抖擞步伐稳重,端的是英武无比。
  赵国的民众们看了这支部队,登时便发出了如潮的赞叹之声。
  “这是个甚部队?娘的咧,怎地如此威风!”有人发出了疑问。
  立刻便有一名瘦高男子回答道:“这便是汝等不知了吧,此乃咱家大王新近设立的部队,名唤——羽林军!”
  “羽林军?吾说怎地头盔上有根羽毛呢,这名字,威风哟!”
  瘦高男子得意的一抬头:“威风?吾告诉汝等吧,吾仲兄便是在这羽林军之中。可莫不把这羽林军当回事,咱赵国四十万兵卒里才得这四千羽林,好处多多哩!”
  “嘶……”此言一出,周遭便是一片倒抽凉气,又有人催问道:“都说说,这羽林军有个甚好处?”
  瘦高男子见多人看来,得意的神情更浓:“咱告诉汝等吧,这羽林军哪,好处多着呢!入选便授四等民爵,岁俸二百石,赏田地奴隶,不充更卒,税赋免二十年!”
  “哗!”这话一说出来,周围的人一个个眼睛瞬间变得赤红无比。
  羡慕嫉妒恨啊!
  四等民爵啊,这是啥概念?一个精壮男子去当兵五年,起码要参加三次以上的战斗获胜并且有十个以上的斩首记录,才能够升到四等民爵!
  而现在只需要入选羽林军,那就全都有了!
  瘦高男子见状又不失时机的开口了:“咱听说这羽林军乃是要招满五千人,现不过三千四百人,尚有一千六百名额也。”
  这一下子听到的赵国民众就彻底的不淡定了,当即就有不少人激动的吼叫起来:“咱要去参军,当羽林军!”
  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轻蔑无比的声音突然响起。
  “羽林军?那算个甚!”


第196章 即将入场的是另外一支精锐虎贲军
  这一句话的声音颇为尖锐而响亮,虽然此刻人声熙攘,但是仍旧清楚无比的传遍了方圆几米的地方。
  众人纷纷惊讶无比的转头看去,却发现是一名轧髯大汉站在那里,双手抱拳满脸都是不屑之意。
  先前那自称羽林军家人之人当即便是大怒,朝着轧髯大汉喝道:“汝怎地如此自大,竟敢轻视这羽林军,羽林军乃是大王亲卫,汝莫非是轻视大王不成?”
  “轻视大王?”这句话一落下来,周围的赵国民众看向这轧髯大汉的神情就多少有些不善了。
  在战国时代,什么样的君王最受欢迎?
  仁君?明君?都不是。
  最受欢迎的,是能够打胜仗的君王!
  而赵丹,便是一位能够率领赵国打胜仗的君王。
  而且赵丹带领赵国打败的还不是一般的国家,而是秦国这样的当世第一强国,是让山东诸国畏惧无比的虎狼蛮秦!
  所以赵丹的声望在如今赵国民众的心中,那是毋庸置疑的高,至少三四层楼那么高。
  也正是因为声望如此之高,所以说当听到有人可能会看不起赵丹这位好大王的时候,赵国朴素的民众自然就要发怒了。
  俗话说得好,燕赵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而燕赵游侠同样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游侠群体。
  什么是游侠?用三句对话就可以解释清楚。
  “你瞅啥?”
  “瞅你咋地?”
  “兄弟们,拔刀!”
  游侠就是这样一个群体。
  法律?抱歉,对于游侠来说,法律这东西是不存在的。
  是以这名轧髯大汉虽然身材高大相貌凶恶,但是完全没有吓倒在场的赵国人,反而有几名游侠不怀好意的开始向他靠近。
  但就在这个时候,轧髯大汉又开口了。
  “羽林军,于吾虎贲军而言,不过蝼蚁尔!”
  “虎贲军?”周遭的百姓们一阵惊讶。
  又是一个新名词。
  几名已经来到轧髯大汉面前的游侠停住了脚步。
  有人问道:“这虎贲军又是何,竟能压倒大王亲设之羽林军?”
  轧髯大汉一声嗤笑,道:“大王所设之亲军,可并非只有羽林军一支,虎贲军方才是大王之亲军精锐!”
  众人将信将疑。
  就在此时,轧髯大汉一抬手:“汝等且看,虎贲军来也!”
  众人闻言纷纷抬头看去,果然发现羽林军已经全部通过,另外一支部队正在缓缓开来。
  这支部队看上去和羽林军颇为相似,也同样是黑甲红衣,前骑后步,但不同的是这支部队士兵们的头盔上一个个都绑着极为鲜艳的红缨,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行路间龙行虎步,威风凛凛,让众人又是好一番赞叹。
  “这般威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