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赵为王-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么问题来了,汉武帝治下的大汉帝国,是不是西汉一朝最鼎盛的时期呢?
  不是。
  以对华夏民族的历史功绩而言,汉武帝无疑极其的伟大,当得起秦皇汉武之称。
  但是汉武帝在位期间连年征伐不断,国家徭役沉重,导致到了后期整个大汉朝经济秩序混乱不堪,民不聊生,政治上也是一团乱麻,还搞出了巫蛊之祸这种令人智熄的事件。
  文景之治两代明君留下来的底子,就这样给汉武帝挥霍一空。
  当汉武帝去世的时候,留下的并不是一个强大的大汉帝国,而是一个虚弱无比,风雨飘摇,甚至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走向解体和覆亡的大汉帝国。
  好在汉武帝的后人们还算争气,先是有汉昭帝刘弗陵为大汉朝续了命,然后大汉朝才终于迎来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不世雄主——汉宣帝刘询(刘病己)。
  汉宣帝,就是赵丹心中想要去抄……不对,是去“以史为镜”的那一位皇帝。
  汉宣帝在位期间,对内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让疲惫不堪的大汉帝国再一次恢复了元气。
  在对外关系上,汉宣帝联合乌孙大破匈奴,直接把匈奴打得四分五裂诸单于并立,再无法对大汉朝造成威胁,更有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来朝称臣,做到了汉武帝都没有做到的事情。
  除此之外汉宣帝还平定了西羌,并置金城安置降羌,又设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各国,正式将西域纳入汉朝版图。
  《汉书·卷九十四下》有言: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奋击之威,直匈奴百年之运,因其坏乱几亡之厄,权时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大汉帝国自汉武帝时开始对外大举扩张,在这位汉中宗孝宣皇帝的手上则真正达到了文治武功的顶峰。
  学这样的一位皇帝,显然是没有错的。
  汉宣帝的治国思想方略是什么呢?从这位皇帝训斥自己儿子汉元帝的话之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霸王道杂之,这区区五个字,便精辟无比的概括了汉宣帝的治国思想。
  何谓霸道?霸道的最佳代言人当然就是秦国,而秦国以法家思想立国,霸道和法家本就是不可分离的。
  何谓王道?王道一直以来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自孔子以降,孟子、荀子等诸多儒家大能,无不极其重视王道思想。
  所以“霸王道杂之”这句话就很容易理解了,那就是儒法并重,以儒家王道为教化,以法家霸道而扩张。
  赵丹面前的荀子恰好就是这么一位儒法并重、天下闻名的大学者,而且还是一个赵国人。
  因此在穿越之后,赵丹早早就已经派人向荀子发出了邀请,然而这位荀子一直以来都含糊其辞,看上去并不是很想回赵国的样子。
  但奇怪的是当长平之战分出胜负之后不过短短半个月,荀子就辞去了楚国兰陵令的官职,带着两名得意弟子来到了赵国……
  很显然,大儒也有一颗为官之心啊。
  不过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孔子当年周游列国不也是为了求得官职,以使自己的理论有用武之地么。
  这位荀子用是肯定要用的,但是在用之前,一个小小的、考验能力的理论测试还是必不可少的。
  于是赵丹也不废话,直接开门见山:“今诸国争霸,以先生之见,寡人当如何为之?”
  荀况想了想,开口道:“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
  赵丹听了暗自点头,果然这位荀子的确如传说中所说是王霸并重,这一趟算是没有请错人。
  于是赵丹再开口问道:“以先生之见,何为王,何为霸?”
  荀况答道:“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赵丹想了想,又问道:“先生当知在清河之会上,那范睢所言之‘一统天下论’。”
  荀况表情变得严肃,十分郑重的点了点头,道:“确有所闻。”
  赵丹并没有发现的是,就在他和荀况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坐在荀况身后的李斯和韩非两张年轻的脸庞上都不约而同的闪过了兴奋的光芒。
  法家的人,天生就是大一统思想的拥护者。
  其实自从战国后期以来,已经有不少人提出或者说是预见到了未来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大一统帝国。
  但是像范睢这样以一国相邦的身份公然向天下昭告说明秦国有并吞天下之志,还真就是战国七雄之中的头一份。
  范睢的这份言论自发布以来在整个华夏大地掀起了极大的波澜,赞同者有之,不屑者有之,怒骂者亦有之,总之整个思想界都因此而炸开了锅,稷下学宫那边据说更是每天都因此上演无数辩论和骂战。
  赵丹问出这个问题,就是想要观察一下这位荀子到底对于大一统思想是什么样的一个态度。
  只要在这个问题上,荀况能够给出赵丹一个足够满意的答案,在赵丹看来就合格了。
  一旦荀况通过了赵丹的考验,那么赵丹事先预留下来的赵国六大臣之中的中尉之职,就算是找到新主人了。
  荀况会怎么回答呢?


第189章 为了儒家在这个时代好混一点,荀子做出了妥协
  在赵丹问出这个问题之后,荀况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在稍微沉默思考了一会之后才做出了答复。
  这答复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答复,而是一个反问。
  荀况问道:“大王欲王乎?霸乎?”
  赵丹想了想,道:“寡人欲以霸王道杂之。”
  对于这个答案,荀况明显愣住了。
  这位大儒的惊讶之意是如此的明显,以至于就连接下来说话的时候声音都有些颤抖:“大王欲行王道?”
  赵丹有些奇怪的看了荀况一眼,但还是说道:“非行王道,乃霸王道杂之。”
  下一刻,荀况苍老的脸上突然浮现出了一丝激动的红晕,正容收衣,朝着赵丹行了一个大礼。
  “臣为天下万千儒者,谢过大王!”
  虽然赵丹的话十分明确无误的说了“霸王道杂之”这四个字,但是杂归杂,里面含有“王道”可是确实无误的。
  这对于一直得不到认可的儒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在后世,儒家一家独大了两千年,压得其他诸子百家喘不过气来,但是在这个春秋战国时代可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自从孔子创立儒家开始,虽然儒家一直和墨家被并称为“儒墨显学”,但非常讽刺的是,这两大显学基本上都并没有得到当时强国国君的认同。
  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孔子所提倡的“王道”,指的乃是周天子的王道。可到了春秋战国的时代了,谁还买周天子的账啊。大家都有实力了,干嘛还要按照你孔子的话去尊重周天子这个王?
  所以孔子游说君王的失败是必然的。
  到了孟子时代,这种状况也并没有得到改变。
  孟子是怎么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种话显然是不可能被君王们听得进去的,事实上孟子如果是碰到了后世的某些专制君主的话,那么单单这句话就足够他掉脑袋了。
  说白了,儒家的思想一直就是要“仁”,要“王道”,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诸侯们朝不保夕,恨不得把所有的其他国家统统弄死,这时候来谈什么仁啊王道啊,显然是不可能得到国君们的重用。
  说白了,儒家思想在这个社会状况下是根本不符合现实的。
  作为儒家在春秋战国时代最后一位大能,荀况其实已经意识到了儒家的这个问题,并且针对当前的现实做出了妥协。
  这种妥协不但在于荀况将法家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之中,更在于荀况已经不像他之前的孔子和孟子两位前辈一样,一定要自己的国君去坚持什么不切实际的王道了。
  这种妥协在《荀况》一书之中随处可见。
  比如荀况认为治理国家可以“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君主既可以选择“义立而王”这个上策,也可以选择“信立而霸”这个中策,只要不选择“权谋立而亡”这个下策就行。
  又不如说在兼并战争之中,荀况认为国君可以选择“以德兼人,以利兼人,以富兼人”,也是三种方法。
  甚至对于儒者本身荀况也分了等级,说:“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霸)。”
  简单的说荀况的主张就是:国君同志,你想要霸道的话,也行;但是你在霸道的同时要记住霸道只是中策,想要千秋万代的话还是得用王道。
  或者这么说,“霸道”被荀况认为是“初级王道阶段”,而荀况所主张的“王道”则是“高级王道阶段”。
  对于一个儒者来说,这其实已经是最大的让步了。再让步的话,就等于是否认王道的可行性,那就不能再算是一个儒者了。
  但让荀况灰心丧气的是,就算自己已经做出了如此的让步,仍旧没有任何国君愿意采纳自己的理论。
  齐国只是利用荀况的名声来提振稷下学宫的名声从而达到提振齐国名声的地步,而楚国的春申君之所以招揽荀况也只是因为想表现出一副肯用人的好名声,对于荀况的理论也是完全无视。
  就连荀况自己都有些灰心丧气,打算老死兰陵了。
  就在这个时候,荀况收到了来自祖国的呼唤。
  一开始荀况对此并不在意,毕竟在荀况看来赵国并不是秦国的对手,只有楚国和齐国才有希望。
  但当赵国在长平取胜之后,荀况的看法改变了。
  赵国击败了秦国,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霸主国之一,如果能够劝赵国从霸道进化王道的话,那荀况的理想也算是达成了。
  所以荀况辞去了兰陵令的职位,带着自己最得意的两名弟子一路风尘仆仆的回到了阔别多年的邯郸。
  让荀况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才刚刚和这位赵王见面,年轻的赵王就给了自己一个如此之大的惊喜。
  儒家所提倡的王道,居然真的有希望能够成为国君执政之道的一员!
  儒家士子,居然真的有希望登入朝堂之中,成为执政力量中的一员!
  荀况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对着赵丹正色道:“以况之见,一统天下者,当为赵国!”
  当然是赵国。
  如今的这个世界,只有赵国能够接受儒家的王道。
  只要儒家在赵国生根发芽,那么等到赵国统一天下之后,儒家的王道不就能够随着赵国的一统而传遍天下了吗?
  至于孔子所提倡的周天子王道……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不再有任何一个脑子正常的儒者觉得周天子王道能够有重现世间的机会了。
  赵丹一听荀况的这句话,整个人也终于放心了。
  很显然,这位儒家大能的话清晰无比的表明了一个立场,那就是坚决和赵国共进退。
  所以赵丹也不再犹豫,正色对着荀况说道:“寡人欲用先生为中尉,助寡人选任贤能,拔举官吏,不知先生愿否?”
  赵丹这句话一说出来,荀况还没有先做出反应,但是荀况的两名弟子李斯和韩非却都激动了起来。
  这可是赵国中尉啊!赵国六大臣之一,属于不折不扣的赵国领导人啊!
  而且现在的赵国还是和秦国并立的天下霸主,甚至还接连打败了秦国两次!在这样的国家之中出任如此重要的职位,那不知道是天下多少人的梦想啊。
  但下一刻,荀况的回答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这名儒家大能在听到赵丹的话之后并没有马上开口,而是沉默思考了好一会才道:“大王,况并不欲在赵国为官。”


第190章 邯郸学宫?寡人看行!
  这句话一说出来,大殿之中除了荀况之外的其他三个人全部都懵了。
  这位大名鼎鼎的荀子荀况,居然拒绝了赵丹递来的橄榄枝,拒绝了赵国中尉这个不知道天下多少人渴望无比的职务!
  荀况身后的两名弟子李斯和韩非两个人的嘴巴张得大大的,看上去塞进几个鸭蛋都不成问题,眼睛都要瞪出眼眶之外了。
  要知道之前荀况在楚国出任的只不过是兰陵令,一个小小的县令罢了,和赵国中尉这个职位相比,那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完全一个天一个地啊。
  赵丹也同样是一脸的震惊,这荀况刚刚还斩钉截铁的表示要支持赵国一统天下,一转眼就拒绝了赵丹的官职……
  这是什么操作?
  嫌中尉这官职小?不可能吧。要知道整个赵国比起中尉要更大的官那真是一只手就能数的过来,你荀况前几天还只不过是一个楚国小小的县令,现在给你中尉你还不满意?
  赵丹脑海之中无数念头翻江倒海,觉得自己好像是真的有点看不懂面前这位儒家大能的套路了。
  荀况发现了赵丹的异样,有些尴尬的摸了摸胡子,咳嗽一声道:“大王误会了,况之所以不欲为官,并非是不效力于大王。”
  赵丹闻言又是一愣,道:“那先生意欲何为?”
  不想当官?不想当官那你来赵国干嘛来了……
  说好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呢?虽然这句话是元朝才说出来的,但是你们诸子百家每天卖力推销自己的理论,总不可能不是为了做官吧?
  好在荀况很快就给出了解释。
  只见荀况正色道:“况虽不才,亦有自知之明。况治学有余而为官不足,不过雅儒尔。若忝居高位,实非赵国之福。故况欲在邯郸设一学宫,一则教授弟子为赵国所用,二则令天下士人居此而辩论交流,不知大王以为如何?”
  赵丹一听荀况这个建议,整个人再一次的呆住了。
  不得不说,荀况这个主意实在是——太好了!
  荀况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想要在赵国邯郸城之中,建立一所和齐国稷下学宫一样的、属于赵国的学宫!
  仔细想想的话,这对于赵国的意义可比荀况出任赵国中尉要大得太多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说说齐国的这座“稷下学宫”了。
  稷下学宫是齐国的官办学宫,是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在鼎盛时期容纳了诸子百家之中几乎所有的学派,汇集天下著名学士过千人,其中包括孟子、淳于髡、邹子(邹衍)、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鲁连子(鲁仲连)、荀子(荀况)等等一大堆学术大能,是这个时代华夏大地的学术中心。
  在这里,诸子百家的大能们完全不用操心什么衣食住行,可以专注研究学问,然后还能和其他学者大大嘴炮,而且就算嘴炮放得再响,也丝毫不会因为言论而受到任何来自官方的责难。
  一场思想的大碰撞就此在稷下学宫之中展开。
  后世所津津乐道的“百家争鸣”,基本都是在稷下学宫之中上演的。
  正是在稷下学宫之中的学术交流和碰撞,让华夏文化爆发出了一次极其灿烂的光芒,也产生了一大批著作,比如说《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等,而且像《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之编撰,亦有稷下大能们参与其中。
  可以这么说,在这个时代的学者心中,稷下学宫就相当于是文化圣地一般的存在。
  正是因为稷下学宫的地位是如此之高,所以赵丹压根就没有想过要在邯郸也弄一个学宫。
  根本比不过啊,还建个屁。
  但今天,荀况告诉赵丹,希望能够在邯郸建立一所学宫!
  如果这所邯郸之中的学宫能够建立起来的话,以荀况的声望,说不定真的能够和稷下学宫抗衡。
  由于是齐国官办的学宫,所以稷下学宫之中的大能学者们可是有着齐国上大夫的爵位,事实上稷下学宫也算是一个齐王的政治顾问团机构。
  如果赵丹能把邯郸学宫也搞起来,那么到时候赵丹也就能够拥有一支由诸子百家大能学者所组成的政治顾问团队了。
  总而言之这个邯郸学宫的事情能搞成的话,不但赵丹距离自己心中那个弘扬诸子百家文化,铸造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的梦想稳稳的迈出了一大步,更凭空多出了一支智囊团啊。
  如果说是别人来告诉赵丹这件事情,那么赵丹其实也并不会这么激动,但问题是说这句话的人可是荀况啊。
  荀况是什么人?那可是出任过三次稷下学宫祭酒,相当于当过三届稷下学宫校长的存在。
  可别不把这祭酒当回事,要知道能够出任祭酒的,无一不是赫赫有名的学者大能、文坛执牛耳者。
  而且通常来说能够出任一次祭酒那就是了不得的荣耀了,足足三次出任祭酒的荀况,在整个文坛之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所以让别人来办这个邯郸学宫说不定连个泡都冒不起来,可让荀况来办的话那就大大不同了。
  赵丹深吸了一口气,无比认真的开口说道:“先生之请,寡人准了!自今日起,先生便是这邯郸学宫之祭酒,更为寡人赵国之上卿!”
  没错,齐国人不是把稷下学宫的学者们封为齐国上大夫吗?那寡人的赵国也不能虚了,直接给个上卿!
  荀况闻言也愣住了。
  要知道如今的赵国几位重臣之中,虞信和廉颇的爵位也都是赵国上卿,而这两位可都是有大功于赵国的。
  上卿再进一步,那就是所有臣子们都梦寐以求的封君了!
  赵丹一下子就给了荀况这个上卿的爵位,出手可以说是大方无比了。
  但赵丹的大方还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只见赵丹继续说道:“除此之外,寡人还想告诉先生,先生尽可以告知天下之士,凡稷下学宫之待遇,寡人这边统统加倍!”
  赵丹双目灼热,直视荀况:“寡人希望先生能令这座邯郸学宫,成为那天下第一学宫!”
  没错,不办就算了。要办,那寡人就办到最好!
  荀况闻言大喜过望,心知赵丹这一次可是铁了心下了血本支持自己的了,当下不再犹豫,朝着赵丹深深的施了一个臣子大礼。
  “臣荀况,必不负大王之重托!”


第191章 或许这就是穿越的意义吧
  看着面前朝着自己郑重行礼的荀况,赵丹的心中十分清楚,通过今天的这番谈话之后,自己显然是已经将这位闻名天下的大儒彻底的拉拢到赵国这一边来了。
  如果邯郸学宫的设想真的成功了,那么在不久的未来,赵国就将取代齐国成为整个华夏文明的文化中心。
  永远不要小看“文化”这两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字眼,华夏民族五千年来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其源头不正是这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么?
  而且也不仅仅是文化,在接连两次击败了秦国之后,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必将甩开临淄、大梁和洛邑等城市,成为华夏大地最大的经济中心。
  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军力强大……这样的一个国家,往往能够铸就出一个极其辉煌的盛世。
  而这个盛世的缔造者,毫无疑问便是赵丹!
  ……
  赵丹连续做了好几个深呼吸,才总算让自己从这种畅想未来的飘飞思绪之中摆脱出来,看着面前的荀况笑道:“不知荀卿欲以何处为学宫所在地?”
  罗马城不是一天就可以建得起来的,荀况的这座学宫也不例外,最首先要解决的当然就是选址问题。
  荀况笑道:“臣尚未想好。”
  赵丹大手一挥,道:“荀卿只管去看,看上了哪一处土地尽管告知寡人!”
  现在的荀况可以说绝对是赵丹眼前的超级红人,要啥给啥,那都不带一秒钟犹豫的。
  荀况笑道:“既如此,那况就先谢过大王了。对了,此学宫尚缺其名,不如便请大王为学宫赐名吧。”
  “赐名?”赵丹想了一想,随后笑道:“既如此,此学宫便命名为‘华夏学宫’吧!”
  在这个时空之中,被未来的人们誉为“地球第一文化圣地”的华夏学宫,就这样在今天确定成立了。
  荀况也是一个做事雷厉风行的人,才刚刚和赵丹谈妥不久便告辞出宫,带着两名弟子去邯郸城中为将来的华夏学宫寻址去了。
  荀况所带来的这个提议是如此的震撼而具有爆炸性,以至于当荀况带着两名弟子离开了许久之后,赵丹都还沉浸在喜悦之中。
  实在是这个消息,真的太让赵丹振奋了。
  说实话,诸子百家在这个年代,他们的发展其实都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
  而且在董仲舒搞了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除了儒法两家之外,其他的诸子百家基本上都慢慢衰落并且跑偏了。
  道家原本可以成为哲学家和政治家,结果变成了一群神棍。
  墨家原本可以成为工程师和物理学家,结果在死敌儒家的压制下销声匿迹了。
  阴阳家原本可以成为天文学家,结果也变成了一群神棍,甚至还被江湖骗子用来骗人。
  除此之外,还有名家、杂家、纵横家、兵家等等等等,都因为这个董仲舒的这一套理论衰微,再也没有自成一家的盛况。
  在还没有穿越之前,赵丹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就经常在想:如果说没有这一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任凭诸子百家百花齐放个几百上千年,华夏大地会不会提前西方世界一步迈入现代社会,从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宰者?
  赵丹觉得这是很有可能的。
  欧洲的崛起,不正是因为在黑暗的中世纪之中出现的文艺复兴么?它和百家争鸣一样,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盛宴。
  事实上,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受害的诸子百家里,同样也包括所谓的“胜利者”儒家和法家。
  自从没了对手之后,儒家思想日益僵化,最终完全沦为了统治者用来愚民和稳固统治的思想工具,更在后世现代社会遭到了无数人的痛批,大有将百年来中国之所以落后的大锅统统甩在儒家身上的态势。
  法家也是一样,法家推崇的乃是以法治国,虽然是在君王控制之下的以法治国,但是其实法家的理论只需要一个契机就有可能进化到现代型的以法治国。
  结果法家却变成了君王们手下的忠实走狗,一个个法家人物只能以酷吏的形象闻名于世,和法家大能们创立理论之时所设想的场景相去甚远。
  一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运动,可以说是华夏文明在自我进化之中的一次巨大挫折。
  当然了,就算是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诸子百家也未必就能够和赵丹所设想的那样成为哲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但是不管怎么说,只要这些诸子百家还存在、还活跃在华夏文明的舞台上,它们就拥有着进化的可能性,而如果按照历史上那样去走的话,便是一丝可能性都没有。
  只要有希望,哪怕是百分之一的希望,都比没有希望要强上无数倍。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渐渐冷静下来的赵丹也开始明白了荀况的想法。
  当赵国中尉固然是位高权重,但是说不准哪一天做得不和赵丹的心意,那么荀况就要卷铺盖走人了。
  可设立邯郸学宫又不一样,毕竟学宫是因为荀况而建的,所以荀况和儒家对于这座学宫的话语权无疑就是非常重的。
  再加上学宫本身就是政治顾问团的身份,荀况虽然并不出任具体职位,但却仍旧能够以这个政治顾问团团长的身份参与到赵国的政治舞台之中,同样能够对赵国的决策施加影响。
  所以说荀况这个辞中尉而建学宫的举动,实际上是一种以退为进,以荀况个人短期的功名利禄而换取儒家对赵国长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不仅如此,只要这个学宫以后发扬光大,那么荀况作为学宫的创立者自然也是百世流芳,可比当个中尉强了不知道多少倍去了。
  赵丹想到这里,忍不住长出了一口气,摇了摇头:“真是一个老狐狸!”
  如果赵丹没有想错的话,恐怕在荀况离开楚国的时候,心中就已经设想好这件建立学宫的事情了。
  荀子荀况,果然不愧是融法于儒的一代大能,玩起心计来也是一套一套的啊。
  不知为何,赵丹心中突然有一种预感。
  今天自己和荀况的这一番会面,很可能将会彻底的改变华夏文明的历史,让华夏文明真正意义上的拥有了一次能够统治整个地球的机会!
  赵丹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心中若有明悟。
  或许,这才是穿越的真正意义所在啊。


第192章 秦国的惨重损失让秦王稷十分的不爽
  咸阳宫。
  冬日的咸阳宫空旷而清冷,即便是有着火炉在大殿熊熊燃烧,仍然驱赶不走大殿之中每一个人的心头寒意。
  秦王稷就坐在主位之上,这位已经年过六十五的秦国国君看上去比之前似乎要苍老了不少,但声音却仍然一如既往的具有威严。
  “赵燕两国的战事如何?”
  这并不是一次大朝议,所以在秦王稷的面前坐着的也就是几名秦国重臣。
  其中便有大臣回奏道:“回大王,据日前线报,燕王已令人往邯郸求和矣。”
  “求和?”秦王稷脸色一冷,狠狠的哼了一声,道:“这燕王坐拥二十万大军,竟连五万赵军也无法击溃,何其可笑也!”
  秦王稷对于燕国所表现出来的渣渣战斗力显然很不满,对于燕国居然这么快就要和赵国求和的态度更加的不满。
  在秦王稷看来,燕国显然应该和赵国打个三年五载,最好打个两败俱伤才好。
  只可惜那位燕王并没有如秦王稷所想象的那般勇武,秦赵两国才刚刚议和,燕王也马上就怂了……
  秦王稷这一发火,咸阳宫大殿之中顿时变得一片寂静,完全没有任何一名大臣敢在这个时候开口,以免触及到秦王稷的逆鳞。
  自从清河之会后,秦王稷的脾气明显就变得差了不少,在这些日子以来已经有整整四位大臣因为一些平日里根本不可能被追究的小小过错而被秦王稷下令族诛了。
  秦王稷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想要让秦王稷重新变得开心起来,那么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重新取得胜利。
  只有胜利和开疆拓土,才能够让这位志在一统天下的君王感到高兴。
  秦王稷看了一眼下首一言不发的秦国重臣们,心中只感到一阵烦躁,竟然连一个能为寡人分忧的都没有?
  秦王稷深吸了一口气,忍着愤怒和不满继续开口了:“伤亡清点如何?”
  在和赵国谈和并从长平前线撤军之后,秦国并没有第一时间就再次发动军队南下,而是清点伤亡,然后将军队和征召的民夫们解散归家。
  由于秦军庞大的数量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