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赵为王-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结果呢?结果你范睢搞了一通,不但没有成功不说,反而还让赵丹小儿得到了十万援军!
  这叫什么破事嘛。
  所以秦王稷的心里相当不舒服,这一次故意不像之前那样先问范睢而是直接询问群臣,也算是对范睢的一个不大不小的警告。
  当然了,这只是一次小小的警告而已,依照秦王稷如今的脾气,如果他真的失去了对一个人的信任,这个人的死期基本上也就到了。
  除了秦王稷自己之外,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秦王稷所一定要爱护的。
  这位当世第一君王的心中真正的至爱,便只有他的秦国,他的江山和霸业。
  如今,秦王稷的霸业受到了威胁,他需要捍卫住自己的霸业,打垮赵丹这个该死的绊脚石。
  他需要大臣们的帮助。
  秦王稷的目光在众多大臣之中缓缓扫过,期盼着有人能够站出来为他解决这个难题。
  然而让秦王稷失望的是,所有被秦王稷目光扫过的秦国大臣却一个个低下了头,根本不敢和秦王稷对视。
  这并非是大臣们不敢担当,实在是这几天接连传来的消息,对于秦国来说都不算什么好消息。
  首先,在上党方面,白起的出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让秦军一度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是很快在廉颇的顽强应对下,局势又再度被拖住了。
  虽然白起在回复咸阳方面的信上信誓旦旦的说“不日即刻获胜”,但是当秦国君臣们得知赵丹“发举国之众赴上党而战秦军”后,就明白这场战争怕是又不好说了。
  即便是没有任何人怀疑武安君必定能够为大秦带回一场胜利,但是问题在于这场仗打到现在,从前线报回来的伤亡已经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程度,秦国政坛之中已经悄然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在这么打下去的话,老秦人的血就要流干了!
  当然了,此时此刻这样的反对声音还只是在暗中传播,并没有任何人胆敢在明面上提出。
  其次,则是来自于秦国东南两郡的不利消息。
  在宛城陷落之后,楚国大司马景阳率领着二十万楚军急速南下,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激烈攻城之后,邓城也落入了楚国人的手中。
  宛城和邓城的陷落,意味着三分之二的南阳郡已经落入了楚国人的手中,更意味着更南边的秦国南郡和关中本土之间的联系,已经被直接切断了!
  不仅如此,在攻占了邓城之后,士气越发高涨的楚军又继续南下直趋郢都,显然是打定了主意,要把这座旧都从秦国人的手中夺回来了。
  除此之外,便是秦国在魏国遭遇的重挫了。
  原本以为十拿九稳的秦魏燕共伐赵楚,却因为半路里杀出来的信陵君而成了泡影。
  如今信陵君星夜率军西进直扑野王城,野王城守将司马梗手中虽然也有五万大军,更有韩国五万精兵为辅,但司马梗到底能不能够抵挡住声名赫赫的信陵君?谁都说不好。
  当然了,也不是说就全然没有好消息了。
  在北边,秦国的盟友燕国倒是所向披靡,连续攻克了赵国的中人、武遂、蔚等城池。
  如今燕国主力已过唐河,正在围攻赵国北方重镇顾城,燕国使者带来的燕王亲笔信之中也是自信满满,看上去形势一片大好。
  问题在于顾城距离赵国的都城邯郸还有好几百里的距离呢,就算是攻下了顾城,那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如果把时间线往前拨回三个月,那么在座的每一位大臣都对于大秦帝国在长平之战获胜充满了信心。
  但是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整个局势已经完全变得扑朔迷离,战国七雄几乎全部都卷入了这场大战之中,谁胜谁负反而根本说不好了。
  就是因为说不好,所以才不敢说。
  在这种时候,不说话顶多被训斥一顿,而且还是大家一起被训斥。
  但是要说错了话,那可就是掉脑袋的事情了!
  所以秦王稷这一圈看下来,发现几乎所有的秦国大臣都是眼观鼻鼻观心,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想要开口的。
  这让秦王稷心中的怒火开始有些蹭蹭的往上冒了。
  秦王稷又等了一会,仍然没有人开口说话。
  于是秦王稷终于忍无可忍了,“砰”的一声重重的拍了桌子。
  “泱泱大秦,难道竟无一人可为寡人分忧不成!”


第141章 我就问你范睢开不开口吧
  秦王稷这一怒,满殿皆静。
  包括太子安国君赵柱在内的所有人统统都垂下了脑袋,好像一只只恐惧的鸵鸟,没有任何人胆敢抬起头来。
  怒火犹如雷云,开始在秦王稷的眉间和脸庞之中积蓄。
  到了这种时候,秦王稷威权过于深重的弊端就开始浮现了。
  自从穰侯魏冉等四贵一系倒台之后,整个秦国政坛之中所有曾经反对过秦王稷的大臣们统统都已经跟着魏冉一起倒霉了。
  如今留下来并且还能够坐在这里的,基本上就只有秦王稷和范睢的应声虫。
  这些家伙,早就在对魏冉一派的那次大清洗之中吓破了胆子,心甘情愿的成为了一群没胆子的忠犬。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给秦国带来的改变。
  经历了整整四代皇帝之后,秦国的政坛早就已经被法家所占据,无论是关中本土的老秦人也好,还是来自山东六国的大臣也罢,反正如今秦王稷身处的这座大殿之中几乎全是法家大臣,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一家独大。
  法家大臣的特点是啥?
  《申子》一书中曾言:“明君如身,臣如手,君若号,臣如响。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
  可以用非常简单的两句话来解释这番话。
  君主:“小法,咬他!”
  法家大臣:“嗷呜!”(猛扑而上)
  ……
  法家大臣,本就是国君的应声虫,本来就是唯君是从的忠犬、恶犬!
  这就是为何“自古法家出酷吏”的原因。
  有这样的一群忠犬,在平时其实是一件好事。
  正是因为有了这群忠犬,所以秦王稷才能够将偌大的整个秦国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才能够真正的将秦王稷的每一个命令贯彻到基层,才能够将秦国的战争潜力给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但如果一整个朝廷都只是君王的忠犬,这时候麻烦也就来了。
  要狗咬人,那狗当然是能咬的,但是如果问狗要主意,这狗能有主意吗?
  秦王稷现在就面临着这么一个问题。
  满殿的法家大臣,却竟然没有一个人能替秦王稷出点主意。
  当然了,这并不代表着法家就是一群完全没有主意的人了。
  事实上,法家也同样不乏一些非常喜欢出主意的人。
  比如说秦国变法的主持者法家先驱商鞅就是一个很有主意的人,然后商鞅最终的结局是被车裂而死。
  又比如说历史上西汉景帝之时的著名法家大臣晁错,晁错就曾经给汉景帝出了一个叫做削藩的主意,然后有了七国之乱,再然后晁错就被腰斩弃市了。
  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越喜欢出主意的法家大臣,就越容易为自家的君王背黑锅。
  所以说也不知道是秦国的这些法家大臣比较的愚笨,又或者说是他们比较的精明,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我,听话,没主意。
  当然啦,能够做到这个地位来商议国家大事的人没有几个是傻瓜,既然秦王稷都已经发火了,那么很显然作为大臣就必须要有人站出来给秦王稷出一个主意。
  于是大家的目光就都不约而同的放到了一直在旁边沉默不言的相邦范睢的身上。
  这些目光之中既包含着期盼,也有着丝丝的催促之意。
  里面的意思其实是很明显的。
  亲爱的范睢大佬,现在都这个地步了,你要再不出来给大王出个主意的话,哥几个今天是谁也别想逃得了一顿挂落哇。
  然而让其他大臣们意外的是,平时的范睢主意那可是相当的多,甚至有时候范睢还要倚仗自己是相邦而强行抢话,那样子就好像是巴不得像秦王稷只听他范睢一个人说话。
  但偏偏今天这个范睢坐在哪里一动不动简直好像一尊雕塑一样,完全没有任何说话的企图。
  不管是众大臣们如何对范睢示意啊,眨眼什么的,范睢就是摆出一副“我啥也听不见看不到”的态度,闭口不言。
  大殿之中陷入了一种无比诡异的沉默之中。
  秦王稷见状两侧太阳穴也是突突直跳,眼看就要彻底的爆发。
  就在这个时候,太子安国君赵柱终于忍不住了,觉得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了。
  再不搞定的话,秦王稷发起火来,那可是连赵柱一起骂在里面的。
  于是赵柱出手了。
  赵柱也把目光投向了范睢。
  ……
  赵柱的目光之中既带着期盼,也有着隐隐的责备。
  无论是“远交近攻”这个近年来的外交国策也好,还是具体到实施上党战役的详细操作,基本上都是范睢辅助秦王稷一手操办的。
  现在上党郡那边打成这个鸟样,你范睢闭上嘴巴就想当个缩头乌龟?天底下可没有这种好事!
  被赵柱这么一瞪,范睢终于无法再继续保持雕像姿态了。
  如果说在秦国之中范睢最不敢得罪的人就是秦王稷的话,那么第二个不敢得罪的人便是这位安国君赵柱了。
  其实范睢之所以闭嘴也是有苦衷的,毕竟秦王稷这态度摆明了就是不想问范睢,范睢这时候再跳出来那不就是往枪口上撞嘛。
  可如今赵柱都已经要求范睢出面了,那范睢当然不得不出面。
  就现在秦王稷这个年纪随时都有可能宫车晏驾,赵柱也是随时都有可能接班成为新秦王,范睢哪里敢得罪赵柱?
  于是范睢也不啰嗦,直接起身出列奏道:“大王且息怒。臣有一计,或可解上党之忧。”
  范睢这一出列,在场所有的秦国大臣都松了一口气。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秦国政坛就得了一种病,一种名叫“范睢依赖症”的病。
  好像范睢不出面吧,什么事都不好办。而范睢一出面呢,又似乎什么事都办得成。
  不要说别人了,就连贵为国君的秦王稷,似乎都患上了这种病。
  秦王稷看了范睢一眼,眉头忍不住微微皱了皱。
  像赵柱和范睢之间的这种眉来眼去,当然不可能瞒得过秦王稷——事实上两个当事人也没想着要瞒。
  而且说实话,现在范睢跳出来也算是给了秦王稷一个台阶,不然的话秦王稷这都发火了还没人出主意,那岂不是很没面子……
  君王的面子其实还是挺重要的,而且这种重要和虚荣心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说是这样说了,秦王稷心中对于范睢的不爽还是存在的。
  所以秦王稷也就是十分平淡的应了一声,然后道:“范君有何计策?”
  范睢清了清嗓子,又正了正面容,然后十分认真的对着秦王稷说道:“臣斗胆,请大王诛武安君!”


第142章 好了范睢大哥还是请你闭嘴吧
  范睢这一句话一说出来,就犹如一道天雷一般瞬间在大殿之中炸响,瞬间让殿中之人被雷得有些晕头转向。
  大殿之中的秦国君臣们就好像是被施加了冰冻术一样,所有的人身体瞬间都僵硬了,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透出了不敢置信的表情,看着范睢的眼神中都透着无比的惊讶之意。
  杀白起?
  在这个世界上,竟然有人胆敢在秦王稷的面前提出诛杀白起这样的建议?
  这是真敢说啊。
  白起是什么人?白起可是赫赫有名的武安君,是为大秦帝国的崛起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的存在,是所向披靡的大秦帝国战神!
  这样的一个人,无论是在秦国的军队之中也好,还是在秦国的民间也罢,都拥有着无比巨大的威望。
  毫不夸张的说,单单以知名度而论,白起甚至还超过了秦王稷。
  白起的背后是什么人?那可是整个秦国军功爵制度的受益者。
  考虑到秦国军国主义的现实,那么可以这么说,整个秦国上下所有子民都是军功爵制度的受益者!
  范睢的这句话一说出来,那根本就不是和白起放对,简直就是要自绝于秦国人民啊。
  所以安国君赵柱一听这话,冷汗嗖的一下就从额头上流下来了。
  范睢老兄,你特么可是真敢说呀。
  杀白起?本太子都不敢说这样的话好吗?
  本太子错了行不行,请你闭嘴好不好?你就老老实实的坐回去当你的雕塑,大家就当无事发生过,OK?
  赵柱开始拼命的朝范睢打眼色。
  然而范睢根本就没有理会赵柱,范睢甚至连看都不看赵柱一眼。
  秦王稷看着范睢,脸上也露出了意外的表情。
  老实说,除掉白起,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秦王稷和范睢这对君臣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但问题在于无论是秦王稷还是范睢,都知道还不是除掉白起的时候。
  因为新的战神还没有被培养出来。
  只有等到新一代秦国战神的诞生之时,才应该是白起这个老一代秦国战神该死的时候。
  这叫什么?这叫平稳接班。
  如果急急忙忙的就把白起给杀了,那么就必然会造成秦国国内的动荡,也肯定会极大的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如果是在和平时期,杀掉白起然后清洗掉白起一派的军官将领,造成的动荡过个五年十年也就没了,其实也不算个事。
  但在这个战国的大争之世,凭空无故的让自家军队变弱个五年十年?这是真把其他六国不当盘菜了。
  秦王稷很清楚这个道理,也相信范睢同样清楚这个道理。
  秦王稷缓缓的打量了一眼范睢,发现范睢一脸的气定神闲。
  秦王稷哼了一声,缓缓开口道:“范君何出此言?”
  范睢不急不忙地说道:“武安君贸然出击,使我大秦男儿死伤无数,却不能破赵军于长平,此罪于国也,非诛之而不得安民心。”
  范睢这句话一说出来,在场的秦国大臣们脸上的表情就变得更加的古怪了。
  白起打仗死人多,这是常识。
  这里指的死人,不单单指的是敌人,也同样指的是秦军这个“自己人”。
  白起此人指挥作战,从来都不在乎什么伤亡比,也不会体恤什么士卒,讲究的就是一点——能赢就行。
  只要能赢,那么付出多少死伤都能够接受!
  所以白起打仗,那是确确实实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敌死十万我死五万。
  这些对于任何一个稍微对秦国有所了解的人来说都不算是新闻,更别提是在座的秦国君臣了。
  但今天范睢偏偏却用这么一件举世皆知的事情来攻讦白起,这就多少有点扯淡了。
  可是看范睢这一本正经的模样,还真就不像是来扯淡的样子。
  所以这范睢是认真的?
  在座的秦国诸大臣一脸雾水的看着范睢,难道这位应候突然变傻了不成?
  赵柱终于有些忍不住了,抢在秦王稷面前开口道:“应候此言差矣,想武安君奉命为国而战,尽心尽力,且已攻入北上党之中,大破赵军指日可待,实乃有功而无过也。”
  范睢笑眯眯的看了赵柱一眼,倒也不生气,而是反问了一句:“如安国君所言,则王龁亦是率军破高平关、夺二章大营、取赵军光狼城之人,又有何过以致于换将也?”
  赵柱嘿了一声,道:“王龁虽勇,然未能破廉颇,故大王以武安君替之,亦是常情。”
  范睢微微一笑,不再言语。
  其他的秦国大臣们看着这一幕,多少都有些愣住了。
  范睢居然和赵柱怼上了?
  自从范睢被任命为相邦以来,这还真就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而且不仅如此,两人开怼的理由居然还是白起?
  众所周知,白起和范睢一直都是不对付的,如今太子赵柱居然为了白起而站出来和范睢开怼,难道说……
  秦国大殿之中群臣目光闪烁,一时间各有所思。
  反倒是赵柱和范睢两个当事人,心中却并没有这么多的想法。
  赵柱的心里想得其实很简单,本太子叫你范睢出面,那你就应该老老实实的解决问题,结果你范睢不解决问题也就罢了,反倒还在这里东拉西扯,说什么杀白起?
  白起是能现在杀的吗?你范睢故意说这个,是不是心里对本太子让你出面觉得不服,故意削本太子的面子?
  面子这个东西,无论是对于国君还是太子来说,那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即便是以赵柱一贯喜欢伪装雕塑的风格,此刻为了自己的面子也必须要和范睢硬刚。
  因为赵柱要让范睢知道,本太子可不是那么好惹的!
  而且赵柱也要借此向自家老爹秦王稷证明,赵柱并不会成为一个可以被臣子揉捏的国君。
  作为太子,安国君赵柱虽然尚未登基,但是却也已经在朝中有了一些大臣作为班底,此刻这些大臣们纷纷出言附和赵柱的话,一时间颇具声势。
  然而范睢对此看上去却是颇为淡定,他也不和赵柱继续争辩,也不去理会那些指责的声音,而是施施然的转身,朝着上首王位的秦王稷开口了。
  “大王,以臣之见,若继续用白起为将,则长平难逃一败。不如及早与赵国议和,方是上策。”


第143章 不如议和
  对于今天的大殿之中的秦国君臣来说,这注定是极为意外的一天。
  而这意外的源头,便在于如今声势一时无两的相邦范睢。
  这已经是范睢今天第二次让在场的秦国君臣有心脏被刺激得有点受不了的感觉了。
  先是杀白起,又要和赵国人议和,范睢这到底是想干嘛?
  就连秦王稷也露出了极其意外的表情。
  如果说范睢刚刚提出杀白起这个意见对于秦王稷来说还只能够算是小小惊讶的话,那么现在这个和赵国议和的提议,带来的惊讶可就是一点都不小了。
  议和?
  凭什么议和?
  纵观如今整个上党郡的战场,秦国其实还是略占上风的。
  即便是在双方盟友相互给对方背刺的战场上来看,燕国的背刺似乎也要比楚国更有力一些。
  毕竟燕国人想要打到邯郸是有可能的,但是楚国人现在已经南下去打郢都了,一时半会根本不可能威胁到西北边的秦国关中核心地带。
  就算是赵国现在多了一个魏无忌所率领的十万魏军,但是那也并不代表着秦国就没有应对手段了。
  别忘了司马梗还有五万精兵镇守野王城,更有五万韩军供司马梗驱策。
  十万对十万,司马梗只要固守野王城,魏无忌又能拿司马梗怎么样?
  大局上来说,现在秦赵两国之间至少是六四开,秦国当然就是这个六。
  在这样的情况下,范睢居然要主动找赵国议和?没搞错吧。
  许多道或惊讶、或疑惑、或愤怒的眼神投到了范睢的身上,这其中甚至也包括了秦国太子安国君赵柱,以及赵柱的老爹秦王稷本人。
  直白一点说,那就是此刻除了范睢自己之外,根本没有任何人会想到范睢突然来这么一个建议。
  秦王稷目光炯炯的盯着范睢,道:“范君何出此言?”
  这已经不是今天秦王稷第一次这么质疑范睢了。
  实在是范睢今天说的话,确实都不太合秦王稷的胃口。
  寡人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好不容易打垮了楚国,干掉了秦国,现在眼看着赵国也要跪在寡人脚下唱征服了,结果这时候你范睢居然说要议和了?
  在之前商定远交近攻国策的时候,是谁说一定要先干翻三晋的?
  在决定全面进攻长平的时候,又是谁信誓旦旦的说“必以此战破赵”,让寡人不惜征发六十万举国之兵投入长平战场的?
  现在倒好,眼看着只要加把劲胜利就在眼前了,你范睢却在这个时候跳出来说不能打了,要议和了。
  你没病吧?
  正是因此,秦王稷在询问的时候语气是相当不好的,而且这种不好的语气毫不掩饰,可以说是近乎直接的表达了秦王稷的不满。
  秦王稷的理想一直以来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整个华夏大地都成为秦国的领土,都跪伏在他秦王稷的脚下!
  为了这一点,秦王稷可以舍弃亲情除掉宣太后四贵一派,也可以不择手段的去用什么离间计,反间计,什么六百里变六里地的计谋来击溃敌人,即便那样会背负无数骂名,但是秦王稷不在乎。
  或许其他国家的国君只想着安安稳稳的去当什么霸主,但是秦王稷从始至终一直想着的,便是一统天下!
  所以秦王稷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容忍在这样即将见到胜利的关头,却去要和赵丹小儿谈什么议和之事的。
  如果说话的人不是范睢的话,那么此刻秦王稷早就已经大发雷霆了。
  即便说话的人就是范睢,那么秦王稷也仅仅就是多了一点耐心,能够让范睢稍微解释一下罢了。
  如果范睢解释不好的话,等待着范睢的照样是一场无比猛烈的训斥。
  甚至很有可能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训斥。
  一直以来,范睢之所以被秦王稷信重,除了范睢本人的确是有能力之外,也和君臣两人的理念相同不无关系。
  可如今范睢的这种建议却给了秦王稷一种感觉,那就是范睢已经要背叛这种理念了!
  这,才是让秦王稷真正感到愤怒的事情。
  对于秦王稷的这些心理活动,范睢能够猜得到吗?
  除了范睢自己之外,没有人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但面对秦王稷的质疑,范睢还是开口了。
  他当然要开口。
  不开口,又怎么去说服秦王稷呢?
  只见范睢道:“大王,若论领兵之道,则臣不如武安君远矣。但若论大局之断,臣自认为亦是远胜武安君也。”
  “自王四十二年始对韩用兵,今已五年有余,虽兵士连年奋战,然常年征战之下亦使大秦颇受其累,不得喘息之机。”
  “今我军虽得优势于长平,然赵军亦非必败也,那赵王丹发举国之民往长平,此欲与我大秦生死相博也。”
  “若长平仍战,则无论胜败,秦赵两伤已成定局。此岂非弊于秦而利于楚、魏、韩之流乎?不如两国议和,秦可南下灭楚,赵亦可北上敌燕,此两全之策也。”
  范睢这一番长篇大论下来,终于是让秦王稷听懂了意思。
  说白了,这一仗打到这个地步,范睢已经觉得不值得继续打下去了。
  因为赵丹已经摆明了就是要和秦国人拼命了,否则也不会在北边还有燕国大军肆虐的情况下发赵国四城之兵而入上党。
  在这样的情况下,赢了也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其他国家得利,那不如大家暂时休战,回去各自收拾背后捅刀子的敌人,然后改日再来定生死。
  范睢此言一出,整个大殿之中一时间完全寂静,在场的每一位秦国大臣都皱起了眉头,开始思考起议和的可能性来。
  虽然一开始多少有些觉得扯淡,但是仔细想想,又好像有那么一点道理的样子。
  尤其是大殿之中的某几位大臣更是眉飞色舞,恨不得马上就跳出来支持范睢。
  秦王稷想了一会,突然开口道:“若寡人愿与那赵丹小儿议和,则范君以为该以何条件而和之?”
  范睢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说道:“西上党归秦,北上党属赵,南上党由两国并分之。”
  事实上范睢所提的这个分界线,基本上就是双方半年对峙期时的分界线。
  当然了,如果这么分的话,那么现在被秦军攻占的长平关以及三分之一的北上党盆地就要归还给赵国了。
  秦王稷有些犹豫。
  范睢看到秦王稷犹豫,又继续说道:“大王,此刻已经非破赵之良机,且议和大秦亦能得半上党之地,亦不亏也。若南上党在我大秦之手,则灭赵之战随时可行,又何须急于一时?大王请思之。”
  秦王稷沉默了。
  过来好一会之后,秦王稷才长出了一口气,轻轻的摇了摇头。
  “不可。”


第144章 赵丹小儿去得,寡人亦去得!
  到了这个时候,秦王稷已经开始明白了范睢的想法。
  范睢这是在给自己找退路了。
  先前提议杀白起是为了甩锅,如今提议求和,也未尝不是为了以后万一战局不利而可以用来推脱的借口。
  换句话说就是范睢已经不再看好秦国能够在这场大战之中获得一场辉煌的胜利了。
  或者说,范睢觉得秦国获胜的把握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大了。
  一丝怒气缓缓的从秦王稷的心底升起。
  范君呀范君,寡人如此的信任你,你竟然却认为寡人的秦国已经不能够撼得动那赵丹小儿的赵国了吗?
  但秦王稷是不可能同意范睢这般做法的。
  这场大战打到了这个地步,不但赵国是山穷水尽,秦国也即将快要油尽灯枯了。
  这就好像一场激烈无比的拳赛比赛已经来到了最后一个回合,拳台上两名拳手你来我往,每一记重拳都有可能让对方倒下,也有可能会在下一记重拳之中被对方击倒。
  但是秦王稷对自己即将获胜是有着充足的信心。
  因为赵国虽然已经全力以赴,但是秦国还没有。
  秦国的领土面积是赵国的两倍,人口也同样是赵国的两倍,论起战争潜力来说秦国远远超出了赵国。
  所以赵国虽然已经将战争机器催发到了极致,但是秦国并没有,秦国还没有达到自己的极限。
  既然如此,那秦王稷又怎会轻易认输呢?
  秦王稷的心中非常的清楚,这一战只要能够获胜,就有可能彻底的击垮赵国,搬掉这座该死的,挡在秦国东进路线上的最后一座大山。
  诚然,从秦国的角度来说,此时此刻选择罢战,未尝就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毕竟战争这种东西,从来就不是根据国土面积,人口数量或者战争潜力来决定的。
  此时此刻,在秦赵双方交锋的正面战场上,秦军虽然占据了上风,但是也并不就是十拿九稳,稳超胜券了。
  即便领军的人是对赵军从无败绩的武安君白起,可是别忘了赵国的领兵大将同样也是鼎鼎大名的廉颇。
  白起就一定能胜过廉颇吗?
  虽然秦王稷对此很有信心,但是也不敢打包票。
  再小的翻盘概率,只要是在结果没有出现之前,那么它就是有可能的。
  秦王稷是有过被翻盘经历的,九年前那场阏与之战,赵奢率领的赵军不就完成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超级大翻盘,让秦国对赵国的总攻被迫延缓了整整九年吗?
  但即便有着失败的可能性,秦王稷也不会放弃。
  秦王稷已经老了,他今年已经在位四十七年,已经整整六十五岁了。
  六十五岁,这已经是不折不扣的高龄,已经是喜丧的年纪了。
  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那么秦王稷自己也不知道等下次机会来临的时候,自己到底还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