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赵为王-第2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吕不韦和蔡泽慌忙告罪。
但事情总要有一个结果,所以吕不韦又道:“此事究竟如何,还请大王圣裁。”
第897章 王翦论战
吕不韦话音一落,所有人的目光就都聚集在了秦王楚的身上。
虽然说吕不韦和蔡泽的政治斗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是造成了秦国的内耗,但是对于秦王楚的威信建立却是很有好处的。
所谓的权力,细而究之,无非就是谁能够做出决定。
谁是那个最终决定的人,谁就能够拥有最终决定的能力。
君权和臣权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对立的,因为一个国家能够决定的重要事情就那么多,臣子决定得多,那么君王就决定得少,于是君权就要开始被削弱,臣权就会变强。
这样的局面要是不停的持续下去,就会最终演变成三家分晋或者田氏代齐那样的情况。
所以为了和臣权相抗衡,君王们就会有意识的在自己的臣子之中造成一些对立,让臣权自我分裂。
当臣子们的权力被分裂了,并且在君王的引导下开始不停的内斗,那么臣权就会陷入一个自我内耗的进程之中,君权自然就会变得稳固起来。
这就是为何历史上会出现许多奸臣,而且许多皇帝也会容忍奸臣的原因之一,因为君王们需要臣权的分裂。
如今的秦国,正是这种局面的最好写照。
在民间,其实很多人对于吕不韦颇为不满,吕不韦所坚决推行的休养生息被许多老秦人认为是一种绥靖政策,是用向赵国人低头来换取屈辱的和平。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老秦人已经强大了一百多年。
这一百多年之中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像函谷关之战或者阏与之战这样的大败仗,但总体而言秦国的势头是不停的向上的,是一条昂扬的、雄起的、奋进的曲线。
这就导致了一种情况,那就是老秦人都很自信。
虽然从长平之战到现在已经差不多十年时间了,秦国也已经从巅峰跌落了差不多十年,但是老秦人的脊梁还没有被打断,仍旧有许多老秦人是骄傲的、自信的,他们固执的认为自己打赢赵国只是时间问题。
这部分固执的老秦人对于吕不韦恨之入骨,是蔡泽最大的支持者。
但也有另外一部分老秦人,他们有些被赵国打怕了,认为赵国的确是现在秦国不能够抗衡的对象,认为秦国必须要忍气吞声的等待赵国衰落期的到来;
还有一些则是认为秦国其实是有潜力击败赵国的,但是由于在过去的几年里秦国损失太多,需要一些时间来恢复元气,在这之前最好和赵国结好。
这些人则是吕不韦的支持者。
所以现在的秦国事实上已经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政见和思想,这两种派别完全是相反的,因此激烈的冲突也就是必然的事情。
这种分裂虽然让秦王楚能够牢牢的掌握最高权力,但也同样埋下了祸根。
这种祸根发酵到了现在,已经让秦国政坛的政治斗争完全你死我活化了。
凡是吕不韦赞成的,蔡泽就一定会反对,无论这个反对是正确还是错误,是对秦国有利还是不利。
而反过来也是一样,只要蔡泽提出来的东西,吕不韦是肯定要竭尽全力去阻止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王楚甚至都不知道哪边是对哪边是错的了。
但是好在秦王楚也还有办法。
毕竟在秦国的政坛之中,可不是只有吕不韦和蔡泽这些文官的。
“王翦!”
王翦应声出列,朝着秦王楚恭敬行礼:“臣在!”
秦王楚目光直视王翦:“汝来说说,这一仗寡人究竟要不要打!”
自从魏冉被驱逐之后,秦国的军方基本上都是自成一派的存在,和文臣们很少有什么交集。
之前的军权主要把持在司马氏、白氏的手中,而到了这几年,随着王龁王陵王翦的交替,王氏已经成为了秦国最大的军功世家。
这些军功世家在军队之中盘根错节,是最了解秦军战斗力的人,同时也是最了解军队将士们想法的人。
军队能不能打,敢不敢打,这些问题秦王楚都需要从王翦的口中得到答案。
对于秦王楚的问题,王翦几乎是不假思索,掷地有声地说道:“大王,臣以为这一仗必须打!”
秦王楚的目光微微的闪动了一下,随后说道:“这是为何?”
王翦说道:“大王,恕臣直言,武成君的意见其实是很好的,现在的大秦军队,的确并不是赵军的对手。”
王翦的话一说出来,大殿之中就是一阵骚动,就连秦王楚的脸色都不由得变了一下。
虽然都知道这是实话,但是有时候就是这实话才更加的伤人啊!
王翦似乎并没有看到众人的脸色,而是继续说道:“如果是在十年之前的时候大王问臣这番话,臣一定支持武成君的想法,先和赵国暂时停战,以等待大秦完全恢复实力和赵国抗衡。但是问题在于,现在的大秦已经没有这样的时间了!”
“如今赵国大军压境,以齐国的战斗力而言绝对不可能是赵国人的对手,如果大秦不从西边对赵国进行一些牵制的话,那么齐国必灭无疑。”
“一旦齐国覆灭,接下来很有可能就是楚国。而即便大秦坐视齐楚两国灭亡,最多也就只能够为大秦争取两年的时间罢了。两年的时间,还远远不足以弥补如今大秦和赵国之间的差距!”
“所以臣认为大秦必须要主动出击,趁着赵国主力远在东方攻伐齐国的时候对赵国的西部边境发动攻势,一旦能够取得一些胜利,一来对大秦将士们的信心和军队的战斗力都是很大的提升,二来也会让赵国两边受敌,牵制住赵国人的精力。”
“如果大王还能够说服楚军北上的话,那么三国抗赵,形势也并非就一定是那么的糟糕!”
王翦一番话说下来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让在场的不少秦国大臣都是暗暗点头。
吕不韦心道不好,急忙开口道:“王翦将军汝可别忘了,要是赵国人趁着汝率大军东进的时候前来袭扰关中呢?”
王翦看了一眼吕不韦,笑道:“武成君也不要忘了,李牧如今已经去攻击齐国了。”
“好了,都不用说了。”秦王楚打断了所有人的话:“寡人已经决定了,就以王翦为主将,率领军队进攻赵国!”
秦王楚最终选择了相信王翦,除了因为王翦说得确实打动了秦王楚之外,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
在过去几年里,王翦是唯一一个在作为主将面对李牧的时候没有失败的秦国将军!
虽然说王翦也并没有打败李牧,但仅仅是一个平局,就足够让秦王楚就王翦赋予极大的信任了。
更何况现在赵国负责镇守西面的是庞煖,秦王楚可不觉得庞煖比李牧更强。
如此一来,能够和李牧打个平手的王翦,说不定就可以战胜庞煖!
秦王楚的目光看向王翦,带着极为殷切的勉励之意:“王翦将军,这一次,寡人和大秦就全看汝的了!”
第898章 出师不利?
齐国,历下城。
这座城市在齐国范围内也算是一座比较有名的城市了。
有名,但并不是齐国的核心城市,它还并没有到“五都”那个级别。
五都,就是齐国境内五座最大的城市,也是齐国五大战区枢纽。
自从高唐和平陆和莒城被赵国占领之后,齐国现在就只有两都了。
对于一座城市的大小,李牧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概念。
但是有一个东西李牧是非常有概念的。
“这座城池能够炸开吗?”李牧朝着身边的一名赵国工匠询问道。
能,那这一场攻城战就很简单。
不能,那就比较棘手了。
由于火药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一支小型工匠部队已经成为了赵国大军的标准配置,而这些工匠的头头,站在李牧身边的这名赵国大匠甚至能够决定赵军的作战方式。
看着面前的历下城墙,赵国大匠皱了皱眉头,随后说道:“大将军,历下城也是齐国的一座大城,从先前胡衣卫传回的情报来看,如果齐国人对城墙进行了加固,那么震天雷很可能会起不到作用。”
正所谓大军未动情报先行,随着赵国的强大,胡衣卫也越发的强大而活跃,搞个城墙的数据其实一点都不难。
李牧想了想,道:“尽管一试便是。”
这所谓的尽管一试可不简单。
毕竟想要在守军的眼皮子底下挖坑埋雷,那可是肯定要付出代价的。
赵军的代价是八天的时间和将近两千条人命。
五天用来填平护城河,三天用来挖坑埋雷。
这两千条人命并不是仅仅在填平护城河以及挖坑埋雷的时候付出的,同时也包括了赵军在其他方向上的攻城伤亡。
李牧的想法也很简单,要是能够直接攻破历下城的话,那就不必浪费宝贵的震天雷了。
毕竟赵军对齐军可是很有心理优势的,赵国一直以来就是齐国的苦主,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但这一次,齐国人反抗的猛烈程度却出乎了李牧的意料之外。
赵军的攻势遭到了一次次的挫败,甚至有一名裨将身先士卒的冲上了城头,眼看就要打开一个缺口破城,却被齐国人疯狂的反扑斩杀。
而根据之前赵军和齐军的交战情况来看,无论是攻城也好野战也罢,一旦齐军被打开一个缺口,随之而来的就应该是逃跑和溃散。
“这些齐国人,莫不是吃了药了?”李牧有些不解。
这可是李牧第一次独立指挥二十万大军,结果好像有点出师不利啊。
有那么一瞬间,他的心里甚至都有些怀疑,难道说自己真的不是指挥步兵大军的料?
但是这种怀疑才刚刚出现就马上被李牧给驱散了。
任何一名绝世名将,首先所具有的就必须是绝世的自信。
只有拥有自信,他才能够在最关键、最危急的时刻做出最冷静、最明智的判断,从而带领着自己的军队走向胜利的终点。
李牧的自信不允许他怀疑自己的军略和自己的指挥艺术。
既然如此,那么就肯定是齐国人出了问题。
李牧左思右想,觉得齐国人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提升装备或者统帅的素质水平,驻扎在历下城之中的也不是什么齐国的主力部队。
那么就只有一个原因。
士气、或者说军心。
李牧找来了随军的胡衣卫负责人,一番沟通之下拿到了情报。
果然,就在赵军进攻之前,历下城来了一个新的大夫(城守)。
这位新的历下大夫名叫周杨,是现齐国相邦周奋的族弟。
周奋是不折不扣的抗赵派,那么周杨被周奋派来历下,立场不问可知。
周杨能够被派来这座抗击赵军的桥头堡当大夫,显然是有几分本事的。
仅仅凭借着周奋给他的一万人兵力和历下城军民的支持,周杨就死死的挡住了李牧的攻击。
好在这个时候火药也好了。
炸!
李牧一声令下,历下城头地动山摇。
城墙塌了,塌成了一个大斜坡。
赵军的将士们沿着斜坡蜂拥而入,攻入了城中。
看到了这一幕,李牧的嘴角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半个时辰之后,李牧嘴角的笑容渐渐消失。
历下城还是没有攻下来!
“怎么回事?”李牧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太阳穴不停的跳动着。
城墙都破了,城池居然还拿不下来?
要知道论起兵力来说,赵军可是齐军的二十倍!
难道齐国人都是天兵天将,一个打二十个不成?
答案其实很简单。
“大都督,城墙里面还有一座城墙!吾等被那座城墙挡住了,齐国人从上面向吾等射箭,吾等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出!”
李牧这才明白了过来。
瓮城!
严格的说,应该叫做内瓮城,因为这座瓮城是修建在历下城城门之内的。
既然无法攻破瓮城,集结在瓮城下又只能被齐国人白白射杀,所以攻入城内的赵军最终还是不得不沿着缺口撤出了城外。
李牧极为不满的找来了军中胡衣卫的负责人。
“汝等当初给情报的时候,可没有说过历下城有瓮城这种东西!”
大军未动,情报先行,为了让情报部门更好的配合大军作战,赵丹近年来都在大军之中派驻胡衣卫的负责人作为联络使者。
没什么说的,就一个字——查!
军情十万火急,胡衣卫发动了所有能量,终于在两天后得到了答案。
答案其实很简单,这座新的瓮城,其实是周杨在成为历下大夫之后,趁着赵军还在调兵遣将,并没有兵临城下的时候抢先修建起来的。
赵军从集合兵力,然后兵发邯郸,再到兵临历下,接着又是围困和挖坑埋雷,最后才是破城而入。
这么长的时间,已经足够周杨修建一座有些简陋,但却足够发挥作用的瓮城了。
李牧有些奇怪的看着胡衣卫负责人:“这么长的时间,你们就没有一点风声?”
看着李牧的目光,胡衣卫负责人羞愧欲死。
不是胡衣卫的人没有注意到,而是因为胡衣卫的人对震天雷太有信心,根本就没有把周杨临时修建的“破城墙”给当一回事。
知道了真相的李牧也是十分无语,有种想要把面前这些胡衣卫给通通砍死的冲动。
“以后所有和目标城池有关的军情,都必须事无巨细的上报过来,交给参谋部分析!”
这件事情给了李牧一个教训,那就是军情还是得自己掌握和分析才行。
胡衣卫虽然是专业的间谍,但是却并不是专业的军事间谍。
专业的事情,真的还得给专业的人去做啊。
副将赵括问道:大都督,现在该怎么办?
李牧嘿了一声,目光坚毅:“还能怎么办?当然是打!继续打!”
城墙都已经攻破了,难道区区一座瓮城就能够阻止赵军勇士的脚步不成?
李牧还真不信这个邪了。
第899章 激起斗志的李牧
李牧并没有恼羞成怒,他说话的时候其实是非常心平气和的。
因为他知道,自己说的就是事实。
有城墙怎么办?那当然是跨过它。
城墙之后有瓮城怎么办?那当然还是跨过它。
瓮城的出现对于李牧和赵军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意外,但打仗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任何人能够在战前就将一切都判断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人生也是这个样子,没有任何人的人生是顺顺利利一帆风顺的,有困难就解决它。
人生如棋局,棋局如战场,道理都是通用的。
李牧十分平静的下达了命令。
“齐军应该已经放弃了外城墙,传令下去,先派人占领外城墙!”
赵军再度发动攻势,果然如李牧所料,整个外城墙已经被齐军完全弃守。
李牧开始了下一个命令:“投石机靠近,轰击城内!”
震天雷当然是一个可选项,但如果挖坑埋雷,死伤必重。挖地道则颇为浪费时间。
瓮城并不是万能的,比如说在对付投石机方面就是它的一个弱项。
隔着一道城墙视线被阻挡,瓮城之中的强弓劲弩对付不了投石机,但是投石机却可以不受限制的轰击城内。
上百架投石机在城外一字排开,开始了一轮轮的轰击。
大地在震颤。
铺天盖地的巨石从天而降,砸落在历下的内城之中,即便是隔着几十步的距离,外城墙上的赵军也能够听到瓮城之内传来的惊呼和惨叫声。
半个时辰的轰击之后,好消息终于传来。
“大都督,瓮城的一部分被轰塌了!”
李牧大手一挥:“还愣着干什么,攻破它!”
说是轰塌,其实也就是被砸出了一个缺口,这缺口还挺高,需要云梯才能够攀爬。
但是对于赵军来说,只要有一个缺口就行了。
不得不说,这一战让赵军的精锐将士们打得很不爽。
原本以为是一个一咬就吃进去的熟透苹果,却没想到竟然是一颗硬的险些崩了牙的石头!
历下齐军的斗志固然顽强,固然值得称赞,但是在横扫了大半个中原的精锐赵军面前,这些并没有什么用,尤其是在这些赵军还憋着一股劲的情况下。
哪一个国家都会有一些仁人志士,哪一个国家在灭亡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奋战到底的可敬人物,但归根结底,战争还是要靠实力说话。
又过了半个时辰,消息再一次的传来。
“大都督,瓮城被攻破了,二三子已经进城,齐军正在溃败中!”
李牧轻轻的出了一口气,抬头看了一眼天边。
正是黄昏晚霞,天边殷红如血。
李牧摇了摇头,对着身边的副将赵括说道:“这想来是诸多灭国之战中开局最为不顺的一次了。”
赵括闻言笑道:“大都督,这些家伙都狂惯了,给他们一个教训,让他们冷静一下也好。”
虽然在对胡人的看法上有一些分歧,但是李牧和赵括的关系还是可以的,毕竟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赵国,而且两人之间也不是第一次配合了。
最重要的是,赵括不可能得罪李牧这位年轻一代的赵国军神,而李牧也知道赵括是大王的亲信。
赵括说得没错,在经历了一连串的胜利之后,赵军之中确实存在了一种极为普遍的骄傲自大的情绪。
在这些骄兵悍将们看来,天下其他诸国都只不过是土鸡瓦狗,弹指间灰飞烟灭的那种,尤其是齐国这种一直被赵国虐爆的渣渣更是如此。
这种心态是如此的普遍,以至于就连领军的主将李牧都受到了一些影响,不自觉的就有些小看了齐国人。
“这其实并非坏事。”李牧缓缓说道:“历下毕竟只是一座不大的城市,如果是在某座大城之下,那么吾等会付出比这还要惨重数倍的代价。”
顿了一顿之后,李牧十分掷地有声地说道:“最重要的是,吾等最后还是赢了。”
胜利就代表着一切,而失败者则必须要受到惩罚,尤其是那些最为顽固的失败者。
赵括看着一批批人头落地,不由得有些担心地问道:“大都督,这样是不是太残酷了一些?”
作为赵奢之后这个赵氏分支的族长,赵括看待问题的角度很多时候不自觉的会代入族长这个角色。
简单的说,那就是帮亲不帮理。
什么是亲人?亲人就是自己人。
对于赵括来说,赵国人是自己人,义渠、匈人这些胡人不是,所以赵括可以接受这些胡人作为属下,但这些胡人在赵括手下肯定没有出头的机会。
齐国人就不同。
作为赵丹的脑残粉,赵括是很认同赵丹那一套华夏一统的理论的。
根据这个理论,赵国将会成为周朝的取代者,统合华夏诸国,建立一个新的,强大的华夏王朝。
既然都是华夏人,那么齐国人自然也可算是自己人。
既然是自己人,那么赵括觉得李牧将历下城中的守军全部斩首,将城中所有成年人尽数贬为奴隶的行为,似乎就有些过分。
李牧微微一笑,神色平静的看了一眼赵括:“不,吾没有选择屠城,就已经是看在同为华夏诸国的份上所留的情面了。而且赵括将军不要忘了,西北正好需要大量的人口。”
李牧说的并没有错,无论是河套朔方,还是河西河湟,这些赵国的西北领土上都需要大量的人口去开拓和定居。
但出于乡土情节,其实并没有多少中原赵国人愿意前往西北之地,那么这些俘虏就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赵括有些忧心忡忡地说道:“可如果这样的话,恐怕齐国人接下来的抵抗会变得更加强烈,他们的抵抗意志也会变得更加的坚定!”
李牧笑道:“那是自然,但只要吾等持续不断的拿下一座又一座齐国的城池,齐国人的崩溃也会更早到来!”
这就好像弓弦,一开始上手猛拉,它的反弹力度肯定会十分巨大,可只要持续不断的拉下去,那么弓弦崩坏也就是可以预期的事情了。
赵括默然无言。
主将的决定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推翻的,除非那位邯郸之中的赵国至尊发话。
直到这个时候赵括才突然想起一件事情,那就是李牧可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人。
李牧的战绩可是非常辉煌的,而辉煌的战绩当然是用无数敌军的尸骨来作为垫脚石的。
李牧看出了赵括的担忧,笑着拍了拍赵括的肩膀:“放心吧,齐国会在吾等的脚下颤抖的。”
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李牧的眼中似乎有着火焰在燃烧。
齐国人的顽强成功的激起了他的斗志。
第900章 黄歇之死
楚国,郢都。
李园的脚步非常的轻快。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现在的李园,那么春风得意应该是非常合适的。
现在的李园,可不再是当年那个被黄歇使唤得团团转的家伙了,如今的李园咸鱼大翻身,已经是楚国之中排名第二的上柱国!
除去高高在上、不久即将继位的楚太子悍之外,在楚国之中地位比李园要更加尊贵的就只有一个令尹了。
这个令尹自然不可能再是黄歇,而是之前的楚国上柱国景阳。
楚王元死去之后,这位大王最为倚重的令尹黄歇随之倒台,景阳登上令尹之位代表着三大家族的又一次成功占据楚国政权制高点,成为最大的赢家。
但李园自然也不亏,毕竟李园现在也是两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就连令尹景阳在和李园说话的时候那也得客客气气的。
毕竟现在楚国可是两名太后共同摄政,而且楚国未来的大王熊悍的亲生母亲是李园的妹妹李太后,这自然更让李园有恃无恐。
但俗话说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李园也是人,所以他当然也少不了这些东西。
今天李园就是要来解决这个近忧。
马车的车轮慢慢的停了下来,车夫跳下了马,十分殷勤的在地上趴了下来:“君上,到了。”
是的,在李太后的一力坚持下,李园现在已经是楚国的会稽君了,所谓一飞冲天,莫过于此。
李园嗯了一声,昂首挺胸踩着车夫的背下了马车,在几名随从们的陪伴下朝着面前走去。
一个国家想要建立统治秩序,用来清除和教训反对分子的暴力机关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死刑场和监狱自然也就是不可或缺的了。
李园现在所在的地方,正是楚国郢都的大牢。
这里的人显然早就已经得到了招呼,一排的楚国官吏站在那里,神情恭敬的朝着李园行礼:“见过会稽君!”
李园高昂着脑袋,鼻孔之中重重的出了一声气:“管事的何在?”
一名看上去颇为精明的楚国官员赶忙凑了上来,赔笑道:“君上,刘梁在此。”
“带路!”李园有些不耐烦地说道。
很快的,李园就来到了大牢的最深处一间密室之中。
这件密室之中有一个木制的十字架,一名蓬头垢面的男子被锁链锁在上面,头部向一旁垂着,散乱的花白头发遮挡了面容。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楚国曾经的令尹黄歇。
看着黄歇这般模样,李园忍不住愣了一下:“死了?”
“没死。”牢头刘梁赔笑道:“只是昏过去了。”
李园看了看周围的一堆刑讯工具,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突然道:“把他放下来。”
刘梁愣了一下,忙讨好地说道:“还是别放了,若是犯人伤了君上……”
“啪”,清脆的耳光声响起。
李园缓缓的收回了手臂,面无表情的看着面前的牢头:“这里还轮不到汝说了算。”
刘梁捂着脸唯唯诺诺,慌忙将黄歇身上的锁链给解了,然后放到了地上。
这些动作似乎惊动了黄歇,他的嘴里开始发出了迷糊的声音。
李园看了一眼刘梁:“滚。”
囚室之中只剩下李园和黄歇两人。
李园蹲了下来,轻声呼唤:“春申君,春申君?”
片刻之后,黄歇缓缓的睁开了眼睛,一张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情:“汝……李园?”
李园轻轻点头,道:“正是李园。”
黄歇呻吟了一声,道:“水……”
李园犹豫了一下,从腰间拿出了一个酒葫芦,放在了黄歇的嘴边。
喝了几口酒之后,黄歇的精神似乎恢复了不少,朝着李园伸出了手。
李园将黄歇搀扶着坐了起来。
黄歇喘了几口气,对着李园问道:“外面现在是怎么一个情况?”
李园有些不敢和黄歇的目光对视。
但最终,李园还是抬起了头,十分镇定地说道:“春申君,事情是这样的……”
李园原原本本的将楚王元死后发生的事情说了出来,当然了,关于赵国人的一切李园是必须要隐瞒的。
黄歇听着听着,原本惊喜的神情慢慢变成了苦涩和无奈,一字一顿的开口道:“吾还以为汝是来救吾出去的,现在看起来,恐怕汝是前来送吾上路的,对吧?”
黄歇不傻,一点都不傻。
否则的话,这位春申君也不可能在和三大家族的对抗之中牢牢的把持了楚国政权这么多年。
要知道三大家族的力量,那可是连楚王都要忌惮几分的。
能在权力顶峰屹立良久的人,或许会卑鄙无耻、或许贪财好色、或许方正古板、或许无恶不作,但绝对不会是蠢人。
恰恰相反,他们都一定是聪明人。
但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没有任何聪明人会永远的聪明下去,否则的话黄歇现在也不会沦落到这般地步了。
权力场上一旦行差踏错一步,就是万丈深渊啊。
但不管怎么说,黄歇的聪明才智还是在这个时候恢复了过来,所以他才能够清楚的判断出李园此次前来的目的,以及自己的结局。
面对着黄歇的询问,李园默默的点了点头。
只有死掉的人才是最让人放心的人,之前所以没杀死黄歇,是因为黄歇多年经营在楚国之中势力不小,无论景阳还是李园都不想让黄歇的部下们狗急跳墙做出什么不可预料的事情来。
现在已经过去了半年的时间,该清除的也清除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再对黄歇动手,就没有任何人能够掀起什么浪花了。
只不过黄歇毕竟对李园有赏识和提拔的恩情,李园的妹妹李太后也是黄歇推荐进宫的,最重要的是黄歇和李园都还保有一个共同的秘密。
那个关于未来的楚王熊悍的秘密。
所以黄歇必须死,必须死在李园的面前。
黄歇轻叹了一口气,用祈求的目光看着李园:“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没有人想死,黄歇当然也不例外。
威胁是愚蠢的,那只会让黄歇死得更快。
李园摇了摇头,用怜悯的目光看着黄歇:“春申君,好好上路吧,汝之妻子,吾会替汝好好照顾的。”
黄歇正准备说些什么,突然他身体一震,双手下意识的捂住了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