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赵为王-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城池的面积也不大,四面城墙的周长加起来也不过仅仅只有七里。
  不仅如此,在城池之中也并没有多少座房屋的存在,仅仅在城池的正中央有一座看上去还勉强刻意的两层楼房。
  除此之外,整个城池之中到处都是随处可见的帐篷,来来去去在监工们的皮鞭下干活的情形。
  在这座城市之中,更多的也不是什么平民,而是形形色色的骑兵。
  如果以血缘论的话,这些骑兵们其实都来自不同的部分,有些是林胡,有些是楼烦,有些是义渠,有些是东胡。
  但是在这里,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那就是赵国。
  三千名赵国骑兵再加上五千多名苦力,这就是这座城中所有的人口了。
  率领着这些人建起这座城池的人不用多说,自然就是赵国北方经略使李牧了。
  在前不久和义渠胜谈好了合作之后,李牧就率领着三千赵国骑兵和义渠胜所率领的义渠八千骑兵会合并渡过黄河,在贺兰山以西祁连山以东的这么一个地方,建造起了一座城池。
  在李牧的构想中,未来这座城池将会成为赵国骑兵向西方进军的一个桥头堡。
  而且这样的城池并不仅仅只有一座,它将会随着赵国骑兵脚步而不停向西方延伸着,最后让整个河西走廊都铺满大大小小的军城为止。
  经过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施工,当夏天即将到来的现在,城池开始有那么一点点模样,至少城墙是已经暂时完工了。
  由于在草原上缺少必要的石料,因此想要建一座非常高大的城市是不太实际的。
  建在贺兰山脚下的话那么或许是能够开采到足够的饲料,但是这对于李牧来说又过于保守了一些。
  在李牧看来,这些军城的建造意义并不是为了防守而是为了进攻,所以防御能力差那么一些些其实也不是太大问题。
  在李牧看来,打仗最关键的是人,而不是城池。
  这从赵括和李斯仅仅用了几千兵马就能够在十万匈奴大军的围攻下守住了城墙同样不高的定西城就能够看得出来。
  事实上,虽然是这个城市建造者,但是李牧此时此刻并不在这座城市之中。
  早在半个月之前,李牧就已经率领着主力部队离开了这里,深入更西方的草原去了。
  这一天日头当中的时候,这座城市西部的地平线上突然冒起了滚滚的烟尘,很显然一支规模十分庞大的骑兵部队正在缓缓接近。
  奇怪的是,明明已经有了一支如此庞大的部队接近,正在城中劳作的那些奴隶们看上去却完全没有任何的动容,仍旧在各自忙碌着自己的工作。
  又过了片刻,大军渐渐的接近了。
  一面旗帜在烟尘之中若隐若现,正是一个硕大的“赵”字。
  在这边赵国的大旗之下,李牧以及义渠胜在众多亲卫的簇拥下并驾而行,两人的脸上都带着十分明显的笑意。
  在两人的身后,除了上万名由赵国和义渠人骑兵所组成的联军之外,还有着几千名匈奴的俘虏,以及数以万计的牛羊。
  早在开始建城的时候,李牧的举动就已经引发了匈奴和乌孙人的关注,但是让李牧奇怪的是,过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仍旧没有大批的敌人出现在自己这座城池附近。
  这让李牧和义渠胜有些疑惑,难道匈奴人和乌孙人对此真的无动于衷?
  好在刚开始建城的时候,李牧就已经朝着草原上派出了大量的哨兵和间谍,侦察匈奴人和乌孙人的行踪。
  由于李牧的麾下有着大批来自林胡楼烦的胡人,这就为李牧的情报侦察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一个赵国人出现在草原上会被匈奴人追杀,但如果是林胡楼烦或者义渠这些人就不一定了。
  也正是在这些胡人探子们的帮助下,李牧花费了二十天的时间,总算明白了如今草原上的形势。
  自从月氏王战死之后,整个月氏国基本上就已经是覆灭了。
  绝大部分的月氏人成为了俘虏,只有一小股月氏人的残兵败将带着为数不多的老弱病残,侥幸的逃离了乌孙人和匈奴人的连续追杀,朝着更西方的地方逃亡去了。
  这片原本属于月氏人的草原已经完全成为了匈奴人和乌孙人的领地。
  原本根据说好的分配规则,是匈奴人占据的地盘比较多,而乌孙人占据的地盘比较少。
  但是在得知了匈奴人刚刚吃到一场大败仗之后,乌孙人十分果断反悔了,强占了许多丰美的草场,而仅将少部分比较差劲的牧场交给匈奴人。
  如此一来,匈奴和乌孙人之间不可避免的就产生了某些龌龊。
  虽然说盘踞在这里的匈奴人并不是整个匈奴的所有精锐力量,但是如果匈奴人和乌孙人联手起来的话,仅仅凭借着李牧手中的这一万名骑兵,其实胜算也不是很大。
  毕竟这一次李牧麾下的可不是百分之百的赵国骑兵,绝大部分的李牧麾下的骑兵,都是来自于义渠胜麾下的义渠骑兵。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牧并没有力敌,而是选择了智取。
  他十分聪明的抓住了乌孙人和匈奴人之间的矛盾,先是让义渠胜派出使者去说服了乌孙人,从乌孙人那里得到了匈奴人的情报,随后又亲自率领大军,突袭了匈奴人的庭帐。
  在这种种静心安排之下,李牧果然大获全胜。
  匈奴人负责驻扎在此处的卢屠王部落被李牧一战而定,卢屠王部落之中的高层几乎被李牧一网打尽,而其他的人也通通都当了李牧的俘虏,所有的畜牲牛羊也都成为了李牧的战利品。
  有了这么一场大胜,也就难怪李牧和义渠胜两个人都是面带笑容了。
  此时此刻,这两位首领所讨论的就是关于分赃的问题。
  义渠胜笑嘻嘻的对着李牧说道:“李牧,还是依照之前的规矩,你一半我一半如何?”
  李牧看上去似乎有些走神,闻言点了点头,信口说道:“正该如此。”
  义渠胜眼珠一转,又开口说道:“这一次还抓到了不少的女人,这些女人也通通归我吧。”
  李牧面色古怪的看了义渠胜一眼:“汝不是已经有好几个婆娘了吗,还要这么多女人做什么?而且如果吾没有记错的话,这次至少也有两三千个女人吧,难道汝想要当一个种马不成?”
  义渠胜哈哈大笑,道:“那你可就误会了,虽然说我的确是很喜欢女人不假,但是你也不想想那些普通的牧民又怎么可能进得了我的法眼,我可是……不对,本王可是义渠胜的国君啊。”
  李牧微微的点了点头,然后开口说:“汝是想要把那些女人赏赐给汝的部下,让她们给汝的部下生孩子对吧?”
  义渠胜点了点头,笑道:“那是自然,没有女人哪来的人口?你应该不会反对吧。”
  李牧想了一下,说道:“自然不会。”
  对于信奉弱肉强食原则的草原来说,任何失败者的任何一切都是属于胜利者的,女人当然也不例外。
  而草原上的女人也早就已经做好了觉悟,只要落到胜利者的手中,这些女人通常也是不会反抗的。
  事实上也不仅仅是现在,在上千年之后,名震天下的蒙古敌国开拓者铁木真的老婆也曾经被死敌抢去过一段时间,然后当铁木真把老婆抢回来的时候,他的老婆已经怀了孕,还生下了铁木真的长子术赤。
  如果是在中原,这个女人和孩子可能都活不了了,但是铁木真却选择了将术赤抚养长大,并且还分了一片土地给术赤。
  这就是草原上和中原不同的地方。
  得到了李牧的同意之后,义渠胜就更加的开心了,又对着李牧说道:“这一次的大战是真的让人兴奋啊,你说说,什么时候我们再来这样的一次大战?不如……就下个月吧?”
  对于义渠胜来说,他现在也算是食髓知味了。
  一场大战的胜利就能够获得如此丰厚的、相当于义渠国平时至少两三年产出的战利品,又怎么可能不让义渠胜这个名义上是国君,但实际上穷得响叮当,差点就连自己麾下士兵们的嘴巴都喂不饱的家伙刺激的双目发红呢。
  然而让义渠胜没有想到的是,李牧对于这个问题竟然选择了拒绝。
  “不行。”
  义渠胜满面惊讶,就连说话时候的语气都忍不住提高了好几度:“为什么不行?”
  李牧沉声说道:“吾王刚刚传来命令,赵国即将和秦国开战。吾作为赵国北方经略使,理当尽快返回朔方郡,准备和秦国人的开战事宜。”
  义渠胜一听到李牧的这番话之后,忍不住失望的摇了摇头,感叹道:“真不是一件好事啊。你说说,你们家大王怎么就选在这个时候开战了呢?”
  李牧耸了耸肩膀,对着义渠胜说道:“这可不是吾能够决定的事情。不过根据事先的约定,吾一旦离开的话,那么这里的安危就要靠汝来维护了。”
  义渠胜豪迈的拍了拍胸脯,对着李牧笑道:“我办事你还不放心?你尽管离开就是了,我在这边草原上再多待一会,说不定等你回来的时候,我都已经打了好几场大胜仗了!你就等着眼馋吧!对了,你不在的时候,所有的战利品都得归我!”
  李牧的嘴角微微的扯动了一下,道:“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倒是希望你能够成为这里的常胜将军呢。”


第692章 常平关危情
  就在这一片紧张的气氛之中,夏天终于到来了。
  这一场可以说是酝酿已久的战争,终于在所有人的期待下爆发了。
  四月十一,庞煖率领着十五万赵国大军,穿越赵国和魏国之间的边境,对魏国发动了进攻。
  而在魏国方面显然也是早有准备,赵国才刚刚出兵,魏王圉就已经派出了同样的十五万部队,在陶郡东北、深沟南岸再过二十里的地方和赵国大军展开了对峙。
  虽然说赵国和魏国的军队数量是相同的,但是所有人都十分的清楚,论战斗力来说赵国的十五万中央军显然是远远要胜于魏国那东拼西凑,倾国之力才凑出来的这十五万部队。
  一旦魏国这支部队被击败,那么庞煖就会立刻乘胜进军,包围魏国如今的首都陶邑。
  而且看上去庞煖的胜利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了。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对魏国进行支援的话,那么魏国的失败绝对是已经注定的事情。
  会有国家对魏国进行支援吗?
  答案是——有。
  就在赵国和魏国的两支大军正式开始对峙的时候,齐国也终于撕下了一直以来所谓的中立面纱,开始加入了战争之中。
  在齐国相帮后胜的力劝之下,齐王建这一次并没有像上次伐燕战争那样加入赵国一边,而是选择了魏国站在一起,共同对抗赵国。
  “愚蠢。”这就是赵丹对于齐国这一次选择的最终评价。
  好在对于齐国人有可能加入战场,而且是加入到赵国对立面这件事情赵丹已经是早有准备,赵国大将军廉颇率领八万中央军和郡兵混编的兵马驻守高唐,正好和这一次卷土重来的齐国大将匡梁进行对峙。
  虽然说比起匡梁所率领的十五万齐国大军来说,廉颇所率领的八万人看上去似乎有些拿不出手的感觉,但是无论是廉颇也好还是赵丹这个国君也罢,都并不觉得这一次会在面对齐国的东方战线之上吃亏。
  赵丹甚至在随后召开的大朝议上十分自信的说出了一句话:“如果只有齐国和魏国两个国家的话,那么寡人也就放心了。”
  不过赵丹的美好愿望看上去并没有能够得到实现,因为随着中原战事的爆发,秦国方向也不断的传来了密报。
  很显然,秦国对于这一次战争也不是无动于衷的。
  关中地区的征兵号角已经再一次的被吹响,大批的秦国青壮士兵在结束了春耕之后开始集中起来,看上去秦国似乎随时都有可能会参加到这一次的战争之中。
  对于这一切,赵丹和他的赵国大臣们其实是非常淡定的。
  之所以这么淡定,原因也很简单——这一幕他们见过。
  在几年之前,秦魏齐三国就曾经联合在一起对赵国发动过进攻。
  正是在那一次大战之中,赵国以一场邯郸保卫战和一场水淹大梁城上演了大翻盘,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必须要说的是,在那一次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赵国都是孤军奋战。
  可是现在不同了。
  现在的赵国有了韩国和楚国两大盟友,而且赵国本身的实力也比几年前的赵国要更加的强劲。
  有了这两点非常重要的前提摆在面前,胜利简直就几乎可以算得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问题在于,当一件事情看上去十拿九稳的时候,那么它总是会出上一些幺蛾子。
  有些时候,这些所谓的幺蛾子无关大局,但是有些时候却会变得十分的致命。
  南北走向的太行陉是沟通上党郡和中原的唯一通道,而长平关则是这条通道最南端的一处关隘。
  从这里在往南边走上大约一个多时辰的路程,就会走出这一片太行山的险峻山区,来到韩国境内的野王城辖区。
  这一天早上,大批的韩国军队从夜王城开拔,沿着太行陉浩浩荡荡的北上了。
  领军的不是别人,正是如今韩国的上将军靳黈。
  军队的急行军速度比起寻常赶路的速度自然是要快上不少的,所以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这支韩军的大部队就已经出现在了常平关之下。
  常平关是一座并不算太过高大的关隘,而且由于地处在十分险峻的太行山区南部,邻居又是赵国一直以来的盟友韩国,所以这里的兵力并不多,仅仅只有一百人,由一个四十来岁的赵国百将率领。
  当大批的韩国军队出现在常平关关墙之下的时候,这名百将也出现在了关墙之上,一脸警惕的朝着关墙之下的韩军高声呼喊。
  “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韩国大军会突然出现在赵国领土之内?”
  韩军主将靳黈的帅旗就位于常平关的关墙之下不远处,在听到了这名赵国百将的询问之后,靳黈缓缓拨马向前,对着关墙之上的赵国百将高声呼喝道:“吾乃是韩国上将军靳黈,如今秦国和赵国战事正酣,吾乃是从此处前往河东郡救援,汝还不速速打开关隘,放吾大军路过,不要误了军机!”
  靳黈不愧是长期当大官的人物,这一番话是说的声色俱厉,而且又有满满的道理,可以说是非常的唬人了。
  这名赵国百将显然是没有见过什么世面的人,一下子就被靳黈的这番话给唬住了,略微犹豫了一下就想要下令打开关隘,放韩国大军通过。
  但就在这个时候,这名赵国百将身边的一名年轻赵国士兵,突然低声说道:“百将,这件事情似乎有些不对。”
  百将愣了一下,随后轻声对着这名士兵说道:“司马尚汝说说,究竟有哪里不对?”
  年轻的赵国士兵司马尚低声说道:“百将,若是韩国人真的要驰援河东的话,那么他们完全可以走军都陉,军都陉那边的路程可是比起太行陉要短太多,也容易走太多了。但为什么他们偏偏要舍近求远,从太行陉的险峻山路走呢?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百将愣了一下,随后下意识地问道:“有什么问题?”
  司马尚犹豫了一下,但还是低声说道:“百将,吾觉得这些韩国军队,可能是来攻击咱们上党郡的!”
  “什么?”百将身体一震,猛的瞪大了眼睛:“这不可能吧?”
  这也确实不怪这名赵国百将不敢相信,毕竟韩国这几年来一直都是赵国的盟友,赵国的上上下下早就习惯了,猛的一听韩国对赵国开战了,确实是有点难接受。
  司马尚摇了摇头,低声说道:“百将莫非忘了,这个世界本来是一个朝秦暮楚的世界,又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呢?而且百将汝想想,如果韩国真的背叛了赵国,那么上党郡就危险了呀!”
  赵军百将被司马尚的这一番话说的出了一身冷汗,立刻抓住了司马尚的肩膀,说道:“既然这样,那么汝马上离开这里去北边,要将这件事情尽快的通知到郡守大人和郡尉大人!”
  司马尚点了点头,又说道:“百将,既然韩国人可能会攻击关隘,不如汝率领兄弟们和吾一起撤退吧。”
  百将嘿了一声,对着司马尚说道:“吾乃是常平关的守将,如今战事没有爆发,敌情没有确认,吾怎么可能会轻易的撤离呢?那可是杀头的罪过啊!”
  说完这句话之后,百将又拍了拍司马尚的肩膀,笑道:“汝也不要太过担心了,或许真的如同这个靳黈大将军所说的,他们其实真的就只是过境想要援助河东郡呢?行了,汝快快动身吧,不要误了军机。对了,马厩里面还有一匹马,你赶紧牵走,这样能够快一点。”
  司马尚还想要继续说话,但是却被百将不耐烦的打断了:“婆婆妈妈,还不快去!吾又不是傻子,一旦事情不妙,吾自然会逃的。”
  司马靳这才放下心来,直接跳下了关墙去了马厩牵了马,片刻之后就奔出了关隘之外,马不停蹄的朝着北方而去。
  司马尚并不知道的是,就在他自己离去的时候,站在关墙上注视着离去身影的赵国百将忍不住轻声的叹了一口气。
  “是个人才呀,这小子希望能够在接下来的战争之中活下来。”
  转过头来的赵国百将召集了所有的士兵,脸色严肃地说道:“二三子,关隘之外的韩国人等会就要攻城了,准备打下咱们这里,然后北上去荼毒咱们的乡亲!汝等怕不怕?”
  常平关的士兵几乎全是上党郡的本地人。
  百将提出来的问题立刻就得到了整齐的回应:“不怕!”
  “很好。”百将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握住了腰间的剑柄笑道:“吾已经让司马尚北上报信去了,现在只需要尽忠职守,好好的守住吾等的关隘就是了!”
  百将重新回到了关墙之上,这已经是一刻钟之后的事情了。
  关墙之下的韩军显然已经有些不耐烦,能够听到明显的叫骂之声。
  百将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从关墙之上探出头去,高声对着关墙之外的仍旧等候的靳黈说道:“敢问上将军可有军令?”
  靳黈眉头一皱,缓缓摇头。
  百将似乎松了一口气,高声对着靳黈说道:“上将军,照理来说上将军率领军队援助赵国,吾的确是该马上打开关门放行的。但是问题在于吾没有收到过开关的军令,因此请上将军稍等,吾已经派人去上党郡,等到请示了上风拿到了命令之后再打开关门。”
  靳黈眉头微微一皱,脸上露出了十分不愉快的表情,沉声说道:“这一来一回,岂不是要几天时间过去了?怎么,汝连本将军的话都不相信都不成?若是因为汝而失了军机,汝便是有九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百将哈哈一笑,对着靳黈说道:“还请上将军恕罪,若是吾今日没有军令便给上将军开门,那么上峰一旦得知,吾的脑袋也是不保的呀。”
  靳黈眯起了眼睛,双眼之中闪烁着锐利无比的光芒,盯着关墙之上的百将缓缓说道:“这么说来,汝是怎么样也不可能同意打开关门的了?”
  百将摇了摇头,笑道:“若是上面的军令一到,吾立刻就开关向将军赔罪,如何?”
  靳黈摇了摇头,拨马回转到了韩国的中军阵之中,然后下达了命令。
  “先锋部队上前,最多一刻钟的时间,本将军要拿下这座关隘!”
  一场激烈无比的战斗随之展开。
  十五万韩军和一百名赵国士兵,这显然是一个非常悬殊的数字对比。
  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就是在这么悬殊的情况下,一百名赵国士兵竟然凭借着常平关那并不算高大的关墙整整支撑了一刻钟又一盏茶的时间。
  等到韩军彻底的占领了这一座关隘之时,他们从关墙上下一共清点出了整整九十九具尸体。
  一个俘虏都没有。
  靳黈看着摆在自己面前整整齐齐的九十九具尸体,轻轻的摇了摇头,发出了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然后下达了命令。
  “还犹豫什么,继续北上!”


第693章 郁闷的剧辛
  上党郡,长治县。
  这座位于上党郡东南的县城乃是上党郡的郡治所在,所以上党郡的高官们都位于这里,包括郡守大人和郡尉剧辛同样也是如此。
  这一天,满头白发的剧辛从郡守府大步的走了出来。
  单单从那黑得和炭一样的脸色之上就能够看得出来,剧辛的心情很不好。
  一点都不好。
  从他自己的角度来说,原本是一名位高权重,名震天下的燕国重臣,辅佐燕昭王打下了一个大大的燕国盛世,让燕国一度并吞齐国之地,甚至有望成为中原霸主。
  然而随着燕昭王的去世、乐毅的去职和田单的绝地反击,让这一切统统都成为了泡影。
  不仅如此,随着新王就位,剧辛也成为了被清洗的对象,黯然下野。
  剧辛原本以为自己这一辈子或许也就是这样了,但没想到在隐居多年之后,自己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见过的老友庞煖给自己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赵王想要招募剧辛!
  对于这个招募,剧辛一开始是十分犹豫的。
  剧辛本人虽然是赵国人,但他是在燕国扬名立万建功立业的,从个人的感情上来说,终究还是要偏向燕国更多一些,否则的话在被迫辞职后就不会仍旧隐居在燕国之中了。
  但剧辛终究还是跟随着庞煖回归了赵国,因为剧辛非常的清楚,如果自己还想要施展才能的话,也只有赵国的那位年轻的赵王能够给自己机会了。
  赵王也的确给了剧辛机会。
  虽然说剧辛并没有得到施政的职位仅仅成为了一名将军,但是剧辛这个北军中郎将可是在赵国军界之中仅次于廉颇和庞煖,和南军中郎将乐乘并列的存在,倒也不算是辱没了他的才能。
  所以剧辛一直以来倒也算是兢兢业业,只想着哪一天能够因功上位,在赵国也获得和燕国一般的声望和功业。
  然而一场河东郡之战打破了老剧辛的这个梦想,剧辛的军事才能虽然已经足够出色,但终究不可能是白起的对手,被白起打得节节败退,几乎把整个河东郡都丢掉了。
  在这一战之后,剧辛一度担心自己会因为失职而被夺职下狱甚至被斩首,毕竟丢失国土这种罪名可是不折不扣的大罪。
  好在赵王显露出了宽容,仅仅是将剧辛降职为郡尉,然后罚了几年的俸禄了事。
  对于这一点,剧辛的内心其实是很感激的。
  这也激发了剧辛心中的傲气,老将军迫切的想要洗刷自己身上污名,想要让自己重新扬眉吐气。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剧辛这两年来在每年三个月的操练之时,对于自己麾下的几千郡兵那可都是花了大功夫大精力,务求要将这些郡兵的兵员素质提高上去。
  让剧辛感到满意的是,由于上党郡位于太行山脉之中,向来是靠山吃山,因此郡兵里不少人是既能耕田打猎也是一把好手,兵员素质倒是比起赵国平原那边还要强上一些。
  两年的操练下来,剧辛觉得自己手下的这些上党郡郡兵虽然还远不能够和天天训练的赵国中央军相提并论,但至少也是有模有样,拉出去打几仗说不定也就能够成为一支不错的部队了。
  根据赵国的条例,一旦上党郡的郡兵被征召入伍,那么到时候剧辛这个郡尉就会自动成为校尉(也有可能升职为裨将),重振雄风的机会也就来了。
  但让剧辛郁闷的是,这两年里赵国的战事主要发生在东部和北部,位于南边的上党郡根本就没有接到征召郡兵的要求。
  更让剧辛郁闷的是,那个年纪比自己小了整整二十岁,属于自己儿子一辈的郡守刚刚竟然和自己说什么:“上党郡位于国家腹地,本无战事之虞,又何必投入如此之多的钱粮兵甲,徒增民众和府库负担。”
  这郡守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要削减郡兵的待遇了,从下个月起,以后拨付给郡兵的钱粮都会减少三成。
  要知道春耕刚刚结束,现在郡兵正好聚集到了长治县,准备开始一年三个月的练兵。
  可现在这没钱没粮的,拿什么养兵,拿什么打仗?
  想到这里,满头白发的剧辛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难道吾就这么以一个败军之将的身份郁郁而终了?”
  郁闷的老将军带上了自己的几名亲卫决定上城头走走,这也是他这两年来散心常用的方式。
  当在城头上训斥了几名在烈日下偷懒的大头兵,几鞭子抽下去之后,老将军的心情好了不少。
  “如今虽然上党郡已经许久没有敌人,但是汝等也不应该放松警惕,要时刻防备,否则的话若是有朝一日敌人来袭,那么汝等这般模样,又如何保家卫国?!”
  老将军疾言厉色,但是除了几名被抽了鞭子的士兵跪在地上瑟瑟发抖之外,其余的士兵、包括剧辛身后的亲兵们都有些不以为然。
  就上党郡这个地方,西有河东,北有云中雁门代郡,东有邯郸,谁能打到这里来?
  韩国?谁都知道韩国是赵国的小弟呢。
  剧辛也是老江湖了,哪里不知道自己麾下这些士兵们的心思?正待继续痛斥几句,突然又停了下来,转头看向了南方。
  在南方的道路上,一匹马载着马上的骑士而来,激起不少烟尘。
  剧辛虽老,但是并没有老眼昏花,反而一眼看到了这名骑士身后的一块破破烂烂、不知道是用木棍还是用什么别的东西绑住的红布。
  “有军情?”剧辛身体一震,立刻快步走下城头。
  过了片刻之后,这名骑士骑马而至,剧辛立刻迎了上去,喝道:“吾乃郡尉剧辛,汝有何军情?”
  马上骑士滚鞍落马,朝着剧辛行了一礼,正待开口说话,突然一个踉跄,整个人站立不稳,直接向前就要摔倒。
  剧辛及时的伸出了手扶助了骑士,从手中拿出一个水壶塞到骑士手中,沉声道:“先喝口水,慢慢说。”
  这名骑士伸手接过了剧辛手中的水壶,咕嘟嘟的一饮而尽,随后对着剧辛说道:“郡尉,大事不好,韩国上将军靳黈率领数万大军北上,三天前已经抵达常平关下!还请郡尉速速向大王禀报,好让大王派出援军!”


第694章 上党危情
  剧辛这一听心中的惊讶真是非同小可,就连声调都不由自主的高了许多:“甚么?”
  不仅仅是剧辛,就连剧辛身边的几名亲卫也都听到了这番话,一个个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韩国要和赵国开战了?这可是一件不折不扣的大事情啊!
  剧辛深吸了一口气,双目紧紧的盯着面前的这名赵军士兵:“此事当真?”
  兹事体大,由不得剧辛不慎重,毕竟韩国可是赵国的盟友啊。
  这名前来报信的赵军士兵双眼无比通红,咬牙切齿地说道:“郡尉,吾乃是常平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