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赵为王-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的时候还有一个成功者站在你身边和你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可怕的是这个成功者还是你的政敌……
  此刻的公族派一方就好像是一个考试考了六十分、勉强及格的小孩,刚刚灰溜溜回到家中,满心惶恐站在满面怒气手持藤条的家长面前,却听到窗户中传来邻居小孩的大声炫耀:“爸爸,我这一次考了九十八分哦!”
  这种“别人家的小孩”,真真是最讨厌不过的了!
  此时此刻,赵国相邦赵胜郁闷无比的坐在那里,看着春风得意的虞信,心里那可真不是一个滋味。
  随着虞信和使团的归国,当时楚国朝议之上发生的事情早就已经被传得沸沸扬扬,别说是赵国高层了,现在就连邯郸城之中一大半人都知道了壮士毛遂是如何仗剑上殿,说服楚王的故事。
  让赵胜想要吐血的是,这个毛遂原本可是赵胜自己的门客啊,现在却帮了虞信立下了此等大功,这算什么事啊。
  虽然说毛遂是赵丹从赵胜手里要过去的,但是赵胜并没有因此而对赵丹有任何不满。
  道理很简单,赵丹虽然的确是用毛遂帮了虞信一把,但是别忘了赵丹可也同样在赵胜出使的时候特地叮嘱了赵胜一番,等于同样也给赵胜出了主意,并没有偏帮虞信一个人。
  虞信重用赵丹派来的毛遂,在毛遂的帮助下圆满无比的完成了任务。赵胜没有听从赵丹的叮嘱,出使任务失败。
  从这个角度一想的话,如果当初赵胜听了赵丹的话,会不会就有很大希望成功呢?
  所以现在看到虞信这个样子,赵胜的心里简直后悔得要滴血了:“若是吾当日能听大王之言,又怎会令这虞信如此得志,如此作态,简直气煞吾也!”
  但这个世界是没有后悔药吃的,所以无论赵胜的心里如何的后悔,他也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意气风发的虞信在那里指点江山,花式装逼。
  最上首的赵丹将虞信和赵胜两人各自不同的表情收在眼里,心中也不免有些好笑,但更多的却是无语。
  毕竟赵丹作为穿越者,是非常清楚长平之战所带来影响的,这对于赵国来说,绝对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
  现在三国联手,固然是已经占了上风,可如果赵胜不自作主张听从赵丹嘱咐的话,那么现在就是四国攻秦了,那样的话这一战才真真是十拿九稳。
  所以赵丹的心里多少对于赵胜的失败还是有些不满的,这么重要的事情都给弄砸了,简直就是坑寡人啊!
  赵胜的失败也给赵丹敲响了警钟,虽然说这位平原君向来有贤名,而且对于赵丹也是忠心耿耿,但很显然赵胜的能力是比较有限的,让赵胜再继续呆在这个赵国相邦之位上,似乎并不是一个好的决定。
  想到这里,赵丹忍不住看了一眼另外一边的蔺相如,心中也有些可惜。
  蔺相如虽然论能力来说是足够顶替赵胜当这个相邦了,但是作为穿越者的赵丹却知道,蔺相如的人生马上就要走到尽头,不出意外的话恐怕是活不过今年了……
  才过去了不过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蔺相如整个人就已经变得更加的苍老而憔悴,简直好像老了十岁一样,就连跪坐在那里的时候身体都在微微颤抖,任谁看了都知道他已经是时日不多了。
  赵胜心里是有一个相邦好人选的,那便是面前这个出使楚国成功归来的虞信,虞信擅长的是国家战略谋划,大局观很出色,但细节有所欠缺,所以就很适合相邦这种总领全局的职位。
  如果蔺相如能够多活几年,赵丹完全可以让蔺相如取代赵胜的相邦之位,然后再慢慢的培养自己的心腹虞信,为虞信的上位打下基础。
  可惜,时不我待啊!蔺相如既然马上就要死了,那么赵胜这个相邦就不能动了。
  虞信虽然可以算是赵丹心中钦定的未来赵相人选,但是毕竟虞信现在资历浅、人脉也不多,必须要给虞信几年的时间去磨砺和培养势力,等虞信有了自己的人马之后再出任相邦,这样才能够顺利的完成相权交接,不至于让赵国产生内部动荡。
  赵胜替代田单出任相邦的时候没有引发波澜,那是因为赵胜本来就已经掌握了一半的相权,所以才能够顺利过度,可现在虞信就没有赵胜这么好的基础和条件了。
  在这样外有强敌的关键时刻,赵国的内部必须稳住,任何一丝动荡都是赵丹所不能够容许的。
  想来想去,赵丹只能够无奈的放弃了撤掉赵胜相位的打算。
  但是好在这也并不是今天赵丹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等到虞信在那里显摆得差不多了,赵胜的脸色也是越来越黑马上就要和锅底同色了,身为大王的赵丹终于适时的咳嗽了一声,将众人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自己的身上。
  “诸位,且回归正题,来说说这燕魏两国之事吧。”


第52章 第二次会议(二)
  外交问题,对于现在的赵国来说,始终都是头等大事。
  开国先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在斗争的过程中,要注意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对于这句话,赵丹深以为然。
  身为赵国七雄的老二,贸贸然跳出去和秦国这个老大哥刚正面,然后像历史上长平之战的结果那样搞一个两败俱伤?这是很愚蠢的行为。
  单挑打不过你不要紧,我叫人,群殴呗。一个打不过,五个我还打不过?
  二十多年前,齐湣王田地吞并了宋国,使得当时的齐国声势一时无二,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牛逼吧?然后齐国就遭遇了五国伐齐,被其他六国一番群殴,要不是有田单,连国都灭了。
  现在风水轮流转,轮到秦国当老大了。但是秦国这个老大就能够对付老二赵国带领几个兄弟们的群殴吗?显然也是不行的,因为现在的秦国和当年的齐国相比,其实也就是半斤八两、同一个水平线上的国家。强是强,但还没有到碾压的地步。
  如今的赵国在国力方面无疑是处于劣势的,所以赵丹认为,想要干翻秦国,那么这个“团结大多数(其他五国),打击一小撮(秦国)”的原则,是有必要长久坚持下去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今还没有加入反秦联盟的魏国和燕国外交动向,就很值得关注了。
  当然了,赵丹事先也已经分别做出了安排,如今招来几位大臣,主要是因为这两国(主要是燕国)的情况又出现了变化。
  两天前,来自燕国的快马带回来作为赵国使者出使燕国的庞煖亲笔写就的密信,在信中庞煖简单的描述了自己的出使经过,从庞煖的描述来看,燕王对于庞煖这个赵国的使者,显然并不是太感冒。
  让赵丹警惕的是在庞煖的信中所提到的一句话:“臣一路行来,虽燕人刻意遮掩,但臣却发现燕国路旁农田中妇孺虽多,丁壮却少。今秋收将至,此事似有蹊跷,还请大王明察。”
  当赵丹把这封信拿出来,让在场的诸位大臣传阅的时候,在场的诸位赵国大臣全部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不约而同的皱起了眉头。
  照例来说,秋收这种时候,应该是一家几口男女老少全体总动员上阵的时节,燕国的农田里却只有女人和小孩,最重要的中青年劳动力却非常的稀少,这无疑是很不合理的。
  再加上燕国人对于这一幕遮遮掩掩,不希望被赵国的使者庞媛发现,这里面的意味就非常的值得捉摸了。
  在这个时代,什么情况下能够让一个国家大量的调动青壮劳动力?一般就两种,一种是国家要修建大工程,另外一种就是这个国家要发动战争。
  燕国虽然也有燕长城这样国家级别的大工程,但是燕长城早在燕昭王、燕惠王时代就已经完工,这些年来燕国基本上就是小修小补,而且秋收过后马上就是不适合开工的冬天,在这时候征发农夫劳力修长城显然是很傻的行为,基本上可以排除这个可能。
  既然如此,那么燕国的动向显然就只有一个行为能够解释,那就是——战争!
  平原君赵胜重重的哼了一声,道:“那燕国与我赵国乃姻亲之国,难道那燕王欲于此刻和我赵国开战不成?”
  平阳君赵豹皱了皱眉头,看了赵丹一眼,有些小心地说道:“吾曾听闻因燕后无子,燕王似对燕后有所不喜。加之数年前田相曾率师伐燕,燕秦近年由此而过往甚密,不可不防。”
  平阳君说的这个“田相伐燕”,指得就是前几年赵丹生母赵威后还在临朝摄政的时候,时任赵国相邦田单曾经率领过赵国北方五郡边军讨伐燕国的事情。
  那件事情虽然最终以燕王迎娶赵国大公主(也就是如今燕后)为筹码与赵国求和而告终,但也因此让已经交好了数十年、在五国伐齐时达到蜜月期顶峰的燕赵关系出现了裂痕。
  从那之后燕国开始改变外交策略,逐渐疏远赵国,向赵国的最大对手秦国靠拢。
  虞信也道:“如今我赵国与齐国交好,想来燕国必对此不满,但两月过后便是冬季,那燕国地处苦寒,想来燕王便有开战之心,也需等到明春才是。”
  燕国如今的疆域,主要就是后世的京津唐以及辽东半岛,这一带和中原的太行山以及更南边的江汉平原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在这个时候属于不折不扣的冰天雪地苦寒边疆。
  这就是为何虞信觉得中原诸国可以打,但是燕国应该不会动的理由。
  在现在这个华夏大地还没有大规模种植并采用棉花来缝制衣物的年代,冬天打仗的话因为寒冷而产生的减员是十分可怕的。
  睡一觉起来冻掉一只手或者一只脚,走着走着耳朵突然掉了,这可不是什么笑话,而是冰冷且残酷的事实,否则的话燕国的人口也不会一直是战国七雄之中垫底的那个了。
  但蔺相如对此却有不同意见,只见这名赵国上卿先是一阵咳嗽,然后有些吃力地说道:“此燕王,乃伙同公孙操弑君自立者也,其人反复无常,狂妄自大,非以常理可度之。以吾之见,燕国不可不防!”
  如今在位的这个燕王,其实并不是上一任国君燕惠王的后代,而是燕惠王的兄弟。
  在十二年前,这位燕王联合燕国将军公孙操一起发动政变,杀掉了当时的国君燕惠王而上位,由此引发了赵国的不满,赵相田单攻燕便是由此而来。
  对于这么一个篡位之徒,蔺相如显然是持怀疑态度的。
  在一番讨论过后,赵丹最终拍板,做出了决定:“令代郡、雁门郡边兵哨探提高警惕,以防燕国突然发兵我赵国,并使北方五郡做好动员准备,若是燕人来袭,便有北方五郡的边兵迎战之!”
  赵国的北方五郡,指的是五原郡、九原郡、云中郡、雁门郡和代郡这五个郡。北方五郡之中居住着大量被赵国征服的游牧民族(如楼烦、林胡),同时也是赵国的养马基地和骑兵大本营。
  由于游牧民族的特性,这北方五郡几乎可以说是全民皆兵,虽然说赵丹之前已经抽调了五万骑兵精锐南下支援长平战场,但是以北方五郡如今大约四十万左右的人口,倾五郡之力集结出一支五六万的军队问题还是不算太大的。
  事实上这支部队也就是赵国眼下所能够集结起来的最后一点兵力了,除此之外赵国的绝大部分军队都已经云集长平一线,正在和秦国大军处于对峙之中。
  虞信想了想,又道:“大王,齐燕乃宿仇之国也,若燕国与我赵国开战,大王不妨遣使往齐国一行,若齐国愿出兵助我赵国抵御燕国大军,则我赵国可无忧矣。”
  这句话瞬间点醒了赵丹。
  要知道二十多年前的那次五国伐齐就是燕国相邦乐毅作为主帅,灭齐之战中燕国所占领的地盘也是最多,齐国的损失大部分都要记在燕国的头上。
  因此复国之后的齐人从来都是把燕国看作是五国伐齐的元凶,无论是高层还是民间对燕国的仇恨情绪都非常严重,此时不把齐国拉下水更待何时?
  再说了,赵丹为了找齐国借粮,可是连和氏璧这样的稀世重宝都送了出去,才算是和齐王建以及后胜这对昏君佞臣搭上了线。花了这么大的代价所建立起来的这条线,用了一次之后就放着不用,岂不是可惜?
  于是赵丹道:“虞卿此言,善!既如此,寡人便以行人苏代负责此事,若燕国胆敢发兵我赵国,则令苏代再出使齐国!”
  这次会议关于燕国方面的事情,就此告一段落。
  至于魏国方面,由于平原君赵胜的出使失败,赵国君臣们一时半刻也想不出什么太好的办法。
  不过由于此刻的局势是比较乐观的,所以赵国君臣们很快达成共识,只要魏国能够保持中立,那对于赵国也算是一个好消息了。
  于是在燕魏两国的话题结束之后,赵国君臣们又讨论了一些粮草后勤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然后这次会议就宣告结束了。
  但沉浸在乐观情绪之中的赵国君臣们并不知道的是,一场赵国的大麻烦即将到来,而这一场麻烦的源头,正是来自被他们有意无意忽略了的魏国首都——大梁城。


第53章 龙阳君说魏王
  大梁城。
  在春秋之时,这座城市还只不过是卫国南部的一个小城邑,叫做仪邑。后来郑国从卫国手中夺取了仪邑,接着又过了很多年,春秋时楚国北上直抵黄河,将仪邑从郑国手中夺走。
  公元前391年,韩赵魏组成的三晋联军大举伐楚,在仪邑、榆关一带大败楚军,仪邑自此归魏国所有。
  26年后的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将魏国国都由安邑迁至仪邑,并将仪邑改名为大梁,由此战国大地多了一座新兴大都市,魏国也多了一个梁国的称呼。
  这座战国大都市位于华北大中原三角洲尖端,周围有济水、颖水、丹水、睢水等天然水道,还分布有圃田泽、蓬泽、牧泽等天然湖泽,再加之迁都以来历代魏国君王大举兴建各种水利工程,因此航运极为发达,魏国船只从大梁城出发可以直抵韩、楚、卫、齐、鲁、宋等国,堪称“中原水乡”。
  生活在这样的水乡湖泽之中,泛舟垂钓无疑就是一件非常风雅的事情,作为魏国当代国君的魏王圉就很喜欢用钓鱼来作为自己的休闲娱乐活动。
  在大梁的宫城之中,有一条足够行游船的河水流过,这条河的名字叫做汴水。这一天早晨,魏王圉便与自己的男宠龙阳君高基泛舟汴水之上,垂钓作乐。只见汴水碧波悠悠,两岸宫殿时隐时现,又有那姹紫嫣红的鲜花点缀其中,真个是人间盛景。
  魏王圉和龙阳君高基并肩而立,两人的手中都拿着钓竿,鱼线自竿中垂下河面,静静的等待着鱼儿的上钩。
  过不多时,只见高基手中的钓竿突然微微往下一沉,一阵波纹开始从水下的钓钩处散开,在河面上荡漾起来。
  “鱼来也!”高基脸上一喜,手上开始用力。片刻之后钓竿腾空,只见一条两指大的小鱼儿紧咬钓钩,尾巴在空中翻腾来去,甩出好些水珠,在空中反射七彩的绚烂光芒。
  虽然鱼是小鱼,但是高基还是喜笑颜开的将这条鱼儿从鱼钩之上取下。
  魏王圉见状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赞道:“龙阳君之钓技,胜于寡人矣!”
  却说这高基虽然身为男儿身,但是却长得唇红齿白,面容清秀,一袭长衫白袍更显俊秀,用一个通俗一些的词语来形容,那么“小白脸”绝对是当之无愧的。
  只见龙阳君高基得到魏王圉的称赞,一张俊脸微微一红,竟显出几分小女儿的娇羞姿态,“柔声”道:“大王乃福泽深厚之人,臣不过追随大王而沾光也。”
  两人四目对视,相顾一笑,这场景竟显出几分暧昧来……
  一旁的几名魏国宫廷侍卫站立一旁,面色毫无变化,这倒不是因为他们都是弯的,而是因为早就对此情此景见怪不怪了……
  魏王圉的断袖之癖男女通杀的取向,那早都不是个新闻了。
  一番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柔情蜜意之后,两人继续并肩垂钓。
  说来也怪,明明两人并肩而钓,下钩的地方也不过就隔了那么一两米,但是偏偏魏王圉这边一无所获,而龙阳君高基那边却是接连上钩,而且钓起来的鱼儿还在慢慢的变大,从一开始的小鱼到最后甚至钓起了好几条大鱼,加起来足足有十几条鱼,可以说是相当丰收了。
  这么一来的话,魏王圉的心中不免渐渐的就觉得有些无趣了,有点不太想玩了。
  天底下的君王都是一个尿性,做什么都想自己是老大,结果现在这零比十几的战果,怎么让人接受嘛!
  魏王圉的心理变化,被一旁的龙阳君高基观察得清清楚楚。
  自古以来在君王胯下得宠者无非就是两点,一点是“色”,也就是容貌外表,毕竟不管哪个年代也好,世界一直都是看脸的世界,这点毋庸置疑。
  另外一点则是“心”,也就是足够贴心,知道君王们的心思,能够让君王们欢喜。
  龙阳君高基之所以能够和魏王圉另外一名正常取向的夫人如姬争宠,正是因为高基不仅有“色”,而且在“心”之一道上,也是相当厉害的。
  于是高基这眉毛一弯,清秀的小脸蛋一瘪,红艳艳的嘴唇这么一嘟,然后就开始——哭。
  是的,这货就这么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的“菊花带雨”了起来,丝毫不顾及周边诸位看官的感受。
  魏王圉这一下就有点愣住了,这寡人一条鱼没钓上都没哭啊,你哭个什么劲?
  但毕竟高基是魏王圉的男宠,是“王的男人”,所以魏王圉便按捺住性子,问道:“君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于寡人也。”
  高基这个小白脸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抽抽噎噎地说道:“臣、臣、臣无敢不安也。”
  没事还哭,骗鬼吧你!
  于是魏王圉便继续问道:“然则君为何而泣?”
  龙阳君一边抽噎一边道:“臣之始得小鱼也,臣甚喜,后得之鱼又愈大,令臣直欲弃臣前所得之小鱼矣。以臣之面容凶恶却得为王拂枕席,爵至人君。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似那如姬般与臣争宠也。臣亦犹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不泣也?”
  高基这番话的意思很简单,简单的说就是高基自己见了新的大鱼就想要丢掉旧的小鱼,然后他觉得这是一种喜新厌旧的行为,于是他便害怕自己身边的魏王圉将来也会喜新厌旧将自己抛弃,然后高基就哭了……
  之所以高基会产生这种情绪,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高基如今已经在魏王圉的胯下得宠了好几年了,这几年之中魏王圉对于魏国王宫之中的其他嫔妃几乎是不假辞色,天天和高基双宿双飞过二人世界,简直好得蜜里调油。
  但是这一切却在不久之前被打破了。
  在今年年初的时候,信陵君魏无忌向魏王圉进献了一名美貌的女子,名唤如姬。
  如姬是中山国女子,身材极为高挑而美貌,该挺的挺该翘的翘,又能歌善舞善解风情,进宫以来渐渐的获得了魏王圉的欢心。如今魏王圉一个月里也有那么二十天陪着高基,但是其他的十天却已经是在如姬那边过夜了。
  这让高基顿时就感受到了威胁。
  说白了,高基和魏王圉其他夫人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以色侍人,都是要倚仗君王的恩宠才有风光的生活。
  而且高基本身是个男人,那是不能生育的,所以也不能像其他夫人那样还有个儿子作为念想,对于魏王圉的恩宠就更是无比的在意了。
  于是魏王圉这才明白了过来,感情闹了半天,这位“美人”高基,竟然是争风吃醋来了。
  魏王圉呆了片刻,十分无语的一摇头,正色道:“君此言,大误!如姬不过一女子,如何能与君相提并论也!君,才貌双全,深得寡人之心也。寡人今日,便留宿于君之阳宫之中!”
  没错,为了方便双宿双飞,魏王圉还特地为龙阳君在魏国宫城之中留了一座宫殿,宫殿的名字就叫做“阳宫”……
  可以说是非常之有意思的了。
  在魏王圉的一番安慰之下,龙阳君高基这才转嗔为喜,不多时,那柔情蜜意又开始在船上缓缓的荡漾开来……
  片刻之后,本已经破涕为笑的高基突然又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露出一番忧愁之状来。
  魏王圉这一下是真的有点郁闷了,这好好的怎么又开始了呢?你高基简直比女人还作啊!
  但是郁闷归郁闷,魏王圉还是朝着面前的可人儿问道:“君又有何忧?”
  高基看着魏王圉,叹道:“臣今之忧,实忧大王之魏国也。”
  魏王圉不解道:“魏国有何忧也?”
  高基道:“臣方才想起,那赵国先前与大王订有盟约,如今却背盟而结好楚、齐,此三国者皆魏之强邻,又乃天下之雄也。若三国破秦于长平,则其后必攻我魏国也!臣故此忧之。”
  此言一出,魏王圉一下子就呆住了。
  因为这位魏国国君突然发现,自己这个男宠龙阳君所说的……好像还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道理的啊!
  ……
  PS:本章情节出自《战国策·魏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因剧情和故事性需要有诸多改动增减,以后类似的情节基本上都是这样,我只介绍出处,就不再一次次重复“有改动”这三个字了。
  PS2:作者取向正常,主角取向必然正常,本章乃剧情(主要是合理性和后续情节)的需要,我犹豫了很久觉得还是不能删除或者跳过,但魏王圉之取向只代表魏王圉个人,大家尽可放心。


第54章 魏王圉的忧虑
  虽然魏王圉这个人喜欢搞什么双插头的爱好,而且贪图享乐、目光短浅、气量狭小等等缺点一应俱全,但是最基本的判断力还是有的。
  如今的战国七雄之中,韩国已经被秦国打成了残废属于倒数第一,燕国走了乐毅又被田单光复齐国之后也是一年不如一年现在属于倒数第二,接下来的倒数第三就是如今魏王圉统治下的魏国了。
  说起来也是惨,自从迁都大梁之后,魏国这个曾经的中原扛把子就是一年不如一年,现在终于沦落到了和韩国以及燕国这种弱鸡相提并论的地步……
  魏王圉一开始即位的时候,心里多少还是有那么一点想要恢复祖宗霸业的雄心壮志,结果才登基没多久就在华阳之战中吃了秦国人的当头一棒,被白起一战直接杀掉了十万魏国精锐,让魏国元气大伤。
  这一棒瞬间就打掉了魏王圉的所有雄心,让他堕落成为一名每天除了玩女人就是玩男人,剩下的时间再拿来猜忌自家老弟信陵君的平庸君王。
  但就算再平庸的君王那也是君王,只要是君王,就不可能会对自己国家的亡国危机无动于衷。
  所以当龙阳君说到魏国可能会面临亡国危机之时,魏王圉几乎是本能的就警惕了起来,并立刻开始了思考。
  魏王圉思考的主要是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赵楚齐三国联合,打得过秦国吗?
  这个问题魏国高层内部也已经有过讨论了,结论是——赵国一方胜算较大。
  现在的秦国所面临的困局,让魏王圉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几十年前秦楚之间爆发的那场参战人数达到八十万的大战——蓝田之战。
  在之前的秦楚丹阳之战中,秦国获得了一场大胜,不甘失败的楚国转年便发动了蓝田之战,五十万楚国大军破武关自商於之地直入关中,在咸阳城东南数十里之外的蓝田和三十万秦军展开大战。
  但就在双方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韩魏两国突然和秦国结为同盟,从楚国的腹背给了楚国重重一击。
  魏国名将公孙喜率军攻克了楚国北方重镇召陵,韩国名将暴鸢更是带着十二万韩军直入楚国核心腹地,连续攻下邓城和宛城,直逼楚国郢都和鄢都。
  在这样的情况下,三面受敌的楚国最终被迫求和,由此损失了大量土地和兵马。
  也正是在这场蓝田之战过后,曾经强绝一时的南天霸楚国正式由盛转衰,即便在数年后吞并了越国回了点血,但秦楚争霸却从原先的楚攻秦守变成了秦攻楚守,整个大局上的态势完全改变。
  如今秦国所面临的困局,和当年蓝田之战的楚国何其相似!
  秦国的六十万大军,和当年的五十万楚军同样都是主动出击,同样都被牢牢牵制在正面战场动弹不得,而赵国的盟友楚国则扮演了当年韩魏两国的角色,疯狂的在侧面对秦国进行输出。
  更加嘲讽的是,楚国如今大举进攻的地方,正是当年韩国人所进攻的那三座城池,如今已经成为秦国领土的丹阳、邓城和宛城!
  依照当年蓝田之战楚国最终大败于秦韩魏三国的结局来看,如今秦国败给赵楚齐三国,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悬念。
  这剧本走向都差不多,结局还能反转不成?
  现在的秦国和当年的楚国一样,都是当之无愧的战国霸主。
  要让一个战国霸主由盛转衰需要几仗?
  从战国时期的过往历史来看,只需要一场或者两场大战就够了。
  战国年代第一个霸主魏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被齐国连灭两场,大将庞涓战死,从此魏国正式衰落成二流国家。
  战国年代另外一个霸主齐国,灭宋之后遭遇了旷世难遇的五国伐齐,一战过后齐国衰落,甚至险些灭国。
  强盛了大半个春秋战国年代总计几百年时间的霸主楚国,在蓝田之战和丹阳之战两场大战中连续落败,从此楚国由盛转衰。
  风水轮流转,现在秦国崛起成为战国霸主,那么长平之战会不会成为霸主秦国由盛转衰的超级转折点?
  魏王圉和一班魏国高层智囊分析过后觉得,不是没有这个可能,而且有很大的可能。
  毕竟在数年前的阏与之战中,秦军同样也在赵军的手中遭遇了一场几十年一遇的惨败。
  如果阏与之败后再来一个长平之败,那么岂不是正好符合上面诸多霸主国由盛转衰的必然规律了?
  秦国的衰落,对于魏国来说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那当然是一件大好事!
  秦国的崛起有两个最大的受害者,除了楚国之外另外一个受害者就是魏国。
  魏国从开国到现在所失去的土地,除掉自己复国成功的中山国之外,几乎全部都是被秦国夺取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仍然在不停的东扩,这如何不让魏国对此感到如坐针毡?
  正是明白这一点,所以魏国在长平之战中的立场虽然到目前为止是中立,但是这种中立态度相当的暧昧,实际上魏国时刻都有出兵支援赵国的可能。
  但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在龙阳君的提醒下,魏王圉突然发现现在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已经不能用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了。
  一旦赵楚齐三国联手击溃秦国(在魏王圉看来这是大概率事件),那么秦国对于魏国来说就不再是祸患,魏国反而要担心的是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