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赵为王-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用后世的角度来看的话,就会觉得很多时候战国时代的国君们好像都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常常作出一些在后人看来很短视的举动。
  不少文章都持这样的观点,比较典型而且有名的有《六国论》《过秦论》等等。
  但是,这些战国的国君们真的就这么愚蠢吗?
  首先必须要注意到的是,在战国时代之前,整个华夏大地之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一个强有力的、能够被称得上是大一统王朝的国家。
  也就是说,可能就连最终的胜利者秦国自己,在胜利之前都不知道大一统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
  所以在历史上,六国争相割地贿赂秦国,其实还真没什么好奇怪的。
  齐国强大的时候,秦国不也得割地,好让齐国大军退出函谷关吗?
  楚国强大的时候,同样也是对韩魏两国予取予求。
  赵国现在强大了,魏国和秦国也是割让了大片领土。
  为啥?因为诸侯国都觉得,你霸主就霸主呗,反正你最多风光个几十年,然后大家一个围攻你就完蛋了。
  历史上的霸主齐国和楚国不就是这么倒下的吗?秦国和赵国不就这么崛起的吗?
  在这样的心理下,指望历史上的六国去齐心协力共抗强秦,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反正他秦国肯定会衰落的,不会一直强下去的,只要等一个契机就行,一个类似五国伐齐这样的契机。
  这就是历史上那些六国国君们的想法。
  赵丹也可以肯定,这也是现在除了赵国之外其他六国的想法。
  这就是所谓的“时代局限性”了。
  这些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国君根本就无法想象得到大一统王朝的模样,就好像一个1900年的地球人不会想象到一百年后人们单单凭借着一个不过巴掌大的、名叫手机的东西就能够在地球的两端、隔着几万公里的地方做到“面对面”的畅谈。
  或者这么说,别看现在这战国七雄国君一个个风风光光的,但谁知道哪天自己的国家会不会被直接一战而亡呢?
  春秋初年几百上千个诸侯国,到了现在这公元前257年,已经只剩下了七个,绝对的百里挑一。
  这种惨烈的现实足以让七国的每一位君王心中都有一种危机感,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国君们必须要正视眼前,必须要在每一战都尽可能的为自己的国家获得足够生存下去的资本。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目光长远,那根本不现实。
  想生存下去,首先就得功利。
  “功利”这个词,从来就是“短视”的同义词,和“长远”不是一路人。
  那么在周朝这众多的诸侯国之中,还有没有不功利的国家了?
  有。
  只不过问题在于,那些不功利的国家,早就已经在过去的数百年里被淹没在历史的滔滔浪潮之中了。
  而且,就算想要目光长远,那其实也还挺难的。
  七个国家,七位君王,成百上千名大臣,成千上万名官吏,数以百万计的子民。
  这么多的因素加在一起,谁能够想得到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变数太大了。
  比如说赵丹吧,赵丹在河东郡之战前的筹划是依靠三晋联盟之力,一直把秦国打到灭亡为止,然后再图谋其他国家。
  这其实也算不上一个长远的计划,但就是这么一个并不长远的计划,在河东之战后都立刻产生了变数。
  本应该是亲赵派的魏无忌分分钟就带着魏国叛变了赵国,和秦国站在了一起,然后才有了赵国被迫抢先攻击秦国,才有了接下来的邯郸保卫战。
  这战前谁能想到啊。
  毕竟每一位国君在每一次大战之前所面对的选择都太多了,最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一个说客就能够决定一场大战是否开启,或者决定这个国家在这场大战之中站在哪一边。
  这怎么猜?这太难猜了。
  所以赵丹在这件事情上得到了一个经验,什么目光长远啊那都是扯,还是走一步看一步的靠谱。
  反正只要不停的打胜仗,那么终有一天赵国会强大到让所有六国加起来都不是对手的地步。
  等到真正统一天下之后,再慢慢的去考虑那些百年大计吧!


第459章 齐国还是魏国?
  赵丹话音一落,在场的赵国大臣立刻纷纷开始了献计献策。
  最先说话的是赵国大将军廉颇。
  只见廉颇咳嗽一声,对着赵丹说道:“大王,以臣之见,秦国地处西水偏僻之地,而且秦国子民素来不尊礼节,不服中原文化,不能为我中原诸国所用。因此继续征伐秦国,其实已无太大意义。不如和秦国议和,向东方发展才是上策。”
  照理来说,廉颇的这番话似乎应该会有不少的反对者,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赵国大臣们都对于廉颇的这番话表示了同意,就连赵胜和赵豹这些素来和廉颇并不对付的赵国大臣们也不例外。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一直以来山东、或者说是中原诸国对于秦国都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在这些诸侯国的国君和大臣们看来,秦国其实出身就不行,甚至都算不上是周朝正儿八经的诸侯之一,属于那种山村野人,怎么有资格被人看得起呢?
  其实也不仅仅是秦国,楚国同样也处于中原诸国的这个歧视名单之中,只不过是到了后来秦国做大之后,各国不得不同楚国联合,这才让这种歧视无形间少了不少。
  总的来说,中原诸国自认为是有底蕴的贵族,自然是看不起秦国这种“暴发户”的。
  但说来好笑的是,其实中原诸国之中的魏韩赵三国论起建国时间来说远远不及秦国,可偏偏也就是魏韩赵这三国上到国君下到子民,对于秦国的歧视最为严重。
  正是因为这种歧视,所以这些在场的赵国大臣们才不约而同的认为秦国其实就是一个鸡肋,不具备太多攻打的价值,让秦国龟缩在关中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赵丹闻言皱了一皱眉头,并没有开口说话。
  来自未来的赵丹心中非常的清楚,秦国这个国家的强大其实并不是在于国民,而是在于制度,只要不摧毁秦国的制度,这个国家就还有着东山再起的可能。
  但是不管怎么说,如今的赵国已经连续三次击败了秦国,如今赵国上下的自信心可以说如今已经完全爆棚,根本就没有将秦国当成一回事。
  所以说就算赵丹想要说服大家秦国其实是很具有威胁的对手,那也没有人信啊。
  于是赵丹沉吟片刻,最终还是缓缓的点了点头,开口说道:“既然如此的话,那么寡人过两天设宴招待一下那阳泉君。顺便让他通知一下赵柱,寡人过些日子便和赵柱相会一次吧。”
  其实暂时答应和秦国议和,也不是不行。
  反正对于赵国来说,该拿的好处现在也已经都拿到了,接下来坐山观虎斗让秦国和楚国相互残杀一番,也是不错的。
  而且赵丹的心中也非常的清楚,像秦国这样的国家是绝对不会放弃对外扩张的,可偏偏秦国向中原方向扩张的道路,已经完全被赵国给堵住了!
  所以秦国和赵国之间迟早还会再次爆发矛盾。到了那个时候,赵丹就能够理直气壮的说服赵国的大臣们,继续西进灭秦了。
  赵丹有一种预感,那一天应该不会太远。
  赵丹咳嗽一声,继续说道:“既然要和秦国议和,那么诸卿以为,接下来应该以哪一个国家为重点进攻方向?”
  虽然说是走一步看一步,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说在没有开始之前就应该确定个目标,然后重点侦查这个目标的情况,掌握目标国家的弱点,最终派出精兵良将一起击败目标国,这才是最科学的打仗方法。
  而像那种真的到了要打仗的时候才一拍脑袋临时抱佛脚的,这就真的是输赢看天意了。
  说实话,其实赵丹这个问题的选择并不算太多。
  首先,楚国并没有和赵国接壤,那么楚国肯定是被排除在外的。
  其次,秦国刚刚和赵国签订合约,接下来赵丹还准备和赵柱来一次会盟,那么秦国自然被排除在外。
  除此之外,赵国所能够攻伐的目标自然就只有魏国,韩国,齐国和燕国了。
  燕国地处华夏东北,虽然后世是首都所在,但此刻在中原诸国的眼中属于那种偏僻苦寒,比关中还要鸡肋许多的地方。
  而且如今燕国和赵国的关系其实还可以,算得上是半个盟友,虽然说燕国并没有在上一次的战争中对赵国提供多少帮助,但至少燕国也没有趁机在赵国的背后捅一刀。
  所以无论是赵丹也好还是在场的赵国大臣也罢,对于燕国都没有太大的兴趣。
  然后是韩国,韩国作为赵国的小弟,至少从这几场战争来看还是非常合格的,每一场战争都出兵帮助了赵国。
  如果赵国真的攻打韩国的话,那就是让自己白白的损失一个看上去还足够听话的小弟,这显然很不合算。
  这么一通排除法下来,赵国所能够选择的目标就只有两个了。
  一个是齐国,另外一个就是魏国。
  也正是围绕着这两个目标,赵国的大臣们展开了一场十分激烈的讨论。
  廉颇率先开口说道:“大王应当攻伐齐国。齐军战斗力薄弱,而且如今魏、楚、秦诸国都不会帮助齐国,大王只需要联合燕国,就能够轻易夺取齐国大片土地!”
  赵丹有些惊讶的看了廉颇一眼。
  像廉颇这样一门心思都扑在战争上的家伙,居然也会关注外交了?
  但马上赵丹就醒悟了过来,这个联合燕国一起攻打齐国的主意,多半是虞信出的主意。
  还没有等赵丹开口说话,另外一边的相邦赵胜就抢先开口反驳廉颇道:“武信君此言差矣!齐国虽然说的确十分可恶,可是在这一场战争之中齐国并没有受到多少挫折,乃是一颗不折不扣的硬骨头。若是攻伐齐国的话,那么我军将士伤亡必定惨重,甚至会因此引来其他诸侯国的觊觎。因此齐国并不是一个好的目标。”
  廉颇重重地哼了一声,一双虎目之中透出了完全毫不掩饰的怒气:“若是不攻伐齐国,那么敢问平原君有何高见?”
  赵胜哈哈一笑,有些自得的捋了捋自己的胡须,然后才开口说道:“以吾之见,魏国才是最佳的攻伐目标。如今魏国大梁城已经被淹没,魏国上下对我赵国震恐不已。若是此刻大王发兵攻伐魏国,那么魏国人必定是毫无斗志,如此一来魏国中原之地唾手可得,此方乃是上策也。”
  廉颇一听忍不住重重的呸了一声,开口说道:“魏无忌乃是天下有名的名将,平原君就真的这么确定能够如此轻易的打败魏无忌不成?”
  赵胜哈哈一笑,目光奇异的看着廉颇:“到时候若是攻伐魏国,自然少不得要武信君领兵,难道武信君自认为不如魏无忌不成?”


第460章 寡人决定了!
  廉颇愣了一下,突然发现一下子还真的是反驳不了赵胜的这句话了。
  作为一位青史留名的名将,廉颇当然是非常清楚魏无忌水平如何的。
  如果是打齐国的话,那么廉颇可以这么说,如今华夏诸国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和廉颇相提并论,毕竟这么多年来“廉颇必胜齐国”几乎都等于是一种铁律了。
  而魏无忌就不同。
  正所谓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所以在仔细的研究了魏无忌指挥的野王城之战和陶邑之战后,廉颇就知道魏无忌的水平恐怕和自己相差无几。
  如果双方真的对战的话廉颇固然有信心取胜,但就连廉颇自己也必须承认,魏无忌的胜算其实也不算小。
  所以廉颇并不希望对阵魏无忌。
  当然,这并不是说廉颇害怕魏无忌,而是在接连的胜利之后,这位老将军不知不觉间已经背上了一个包袱,一个叫做“百战百胜”的包袱。
  而魏无忌恰恰是如今整个华夏世界之中最有可能打破廉颇这个不败金身的人。
  这种种因素相加之下,廉颇希望征伐齐国而不希望征伐魏国,就显得非常的理所当然了。
  但是别看廉颇被赵胜说得还不了嘴,可廉颇也是有盟友的,所以虞信立刻就开口救场了。
  “平原君,那魏王圉和魏无忌可都是和平原君有着姻亲关系,难道平原君真的要如此大义灭亲不成?”
  虞信的这句话之中带着极强的暗示意味。
  赵胜闻言发出了一声冷笑,狠狠的瞪了虞信一眼,说道:“虞卿说话大可不必如此阴阳怪气,那魏无忌虽然的确和吾夫人有着血缘关系,但是吾夫人自从嫁入吾府中后便是赵国之人,其所作所为是为了赵胜和赵国,绝对没有任何私下勾结魏国的行为!”
  说着赵胜朝着赵丹拱了拱手,高声道:“若是大王愿意的话,那么臣这一次愿意率军征伐魏国,以向大王证明臣对大王的忠诚!”
  赵丹一听这句话眼角就微微跳了一下,摇了摇头说道:“平原君身为寡人之左膀右臂,理当在邯郸城之中协助寡人,又怎么能够轻易领兵呢?像这些领兵之事,还是交给武信君和庞卿这样的将军去吧。”
  对于赵胜的忠诚,赵丹当然是不怀疑的。
  但是对于赵胜的领兵能力,赵丹觉得——还是算了吧。
  在赵丹看来,如果是赵胜真的要率领赵国大军去征伐魏国的话,那么多半会在魏无忌的手下吃到一场超级大败仗。
  这不是送么?
  赵国现在虽然强,但是还没有到这种随随便便拿出十万八万部队去送的地步。
  另外一边的廉颇一看到赵丹拒绝了赵胜,立刻就高兴了,赶忙对着赵丹说道:“大王,只消给臣十万兵马,臣绝对可以为大王拿下高唐城!”
  高唐城是齐国五都之一,也是如今齐赵边界上最重要的一座齐国城市,所以廉颇这个军令状也算是信心满满的了。
  赵胜一听廉颇这话就更不高兴了,立刻反驳道:“大王,虽然说齐国在这一次的战争之中的确是和赵国为敌,但是齐国如今暗弱,根本构不成什么威胁,反倒是魏国这一次背叛却险些让邯郸城落入魏国人的手中。故此臣觉得魏国的威胁最大,还是应该先攻击魏国才是。”
  廉颇哈哈大笑,对着赵胜说道:“平原君难道忘了,魏国刚刚将邺城割让了吗?没有了邺城,魏国又如何能够威胁的到邯郸?平原君此言未免过于危言耸听!”
  两人这一番吵架下来你来我往面红耳赤,都已经是吵出了真正的火气。
  所以赵胜这一次开口的时候也是非常的不客气:“武信君此言差矣,要知道魏国的魏无忌乃是有大才之人,就算是有了邺城,又怎知魏无忌不能够想出其他办法,用别的奇谋呢?还是应该将魏无忌和魏国早日除去才是,至少也不能够再让魏国造成任何的威胁。”
  赵丹听到这里才终于明白了过来,为什么赵胜会一直力主对魏国开战了。
  说白了,经过这几次战争之后,赵胜已经意识到了魏无忌才能,以及魏无忌对魏国的重要性。
  所以赵胜希望能够凭借着魏国现在势头不行的时候直接把魏国干翻,这样就算魏无忌有着通天才能,待在一个弱鸡魏国之中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赵胜和廉颇两人这一番争吵,顿时就引发了在场几名赵国大臣的相互嘴炮,赵豹、虞信、李伯等人纷纷加入了争吵之中,各自力挺自家的盟友。
  整个龙台大殿之中吵哄哄的,赵丹也被这些大臣们的一番争吵给弄得心烦意乱。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赵丹眼角的余光突然扫到了一个一直以来都没有开口说话的人。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赵国的大行人郑朱。
  赵丹想了想,对着郑朱开口问道:“郑朱,以汝之见,寡人应当攻伐哪一个国家?”
  郑朱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专业的外交家,说不定能从外交的视角说出一些对赵丹有所启发的东西。
  其余众人听到了赵丹开口点将也纷纷闭上了嘴巴,将目光投向了郑朱。
  郑朱想了一下之后,开口说道:“大王,以臣之见,还是应当进攻齐国才是。”
  赵丹问道:“这是为何?”
  珍珠对着赵丹说道:“臣之所以建议攻伐齐国,原因有二。”
  “齐国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强国之一,但是武信君对齐国素来百战百胜因此若是令武信君率军攻伐齐国,想必取胜也是非常轻易,此为其一。”
  “齐国国君齐王建与相邦后胜此二人,皆是平庸之辈,有此二人掌权,齐国必定难敌我赵国之军。反观魏王圉虽也是平庸之君,但魏国却有魏无忌这般大才,或导致变数发生。故此攻齐易胜,攻魏难胜也。此为其二。”
  “综合此两点,臣认为还是应当攻击秦国方是上策。”
  赵丹听了这番话之后,微微点头。
  说实话,赵丹的心中其实也是比较倾向于攻打齐国的,而且除了刚才这些大臣们说的之外,赵丹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在这之前,赵丹已经策划了一个针对魏无忌的计划,如果这个时候出兵攻打魏国的话,那么赵丹的谋划很有可能就要落空了。
  如今加上了郑朱的这一票之后,同意攻打齐国的人数就成为了多数派。
  所以赵丹不再犹豫,顺理成章的拍板做出了决定。
  “既然如此,那么就传令下去,多多注意和收集齐国方向的情报!参谋部方面也要拿出一些计划来,等到来年开春之时,这些计划应该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第461章 吕不韦带来的惊喜
  两天之后,在赵国的宫城之中,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
  这一次的宴会,主要是为了宴请来自秦国的使节团。
  别看秦赵双方在过去的几年里相爱相杀,打的是天崩地裂你死我活,但是到了这一次的晚宴上,无论是赵国君臣还是来自秦国的使臣们,一个个都是满脸的笑容,寒暄的时候那幅亲密的神情简直就好像是多年未见的老友,可以说是把政客的虚伪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一队队赵国舞姬在大殿的正中央翩翩起舞。
  这些舞姬身上虽然并没有穿着非常暴露的衣服,但是她们的舞姿十分曼妙,偶尔不经意间露出的春光更是让人回味不已,欣赏起来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赵丹将手中酒爵中里的美酒一饮而尽,随后对着坐在自己下手的秦国正使阳泉君芈宸笑道:“阳泉君,汝觉得寡人的这些歌姬跳的舞如何?”
  阳泉君芈宸是秦国的大人物了,平日里见过的美女自然是不少的。
  但是此刻在芈宸面前跳舞的这些赵国舞姬哪个拿出去都属于大陆顶尖,都称得上是人间绝色,这一堆美女在面前跳舞,带来的震撼力自然又极为不同。
  再加上赵丹事前吩咐下来的某种暗示,这些赵国舞姬总是在不知不觉间靠近着芈宸的座位,朝着芈宸展示着种种曼妙风情,甚至不经意间露出些许绮丽风光,直让喝了几杯酒后有些上头的芈宸看的是双眼发直。
  但不管怎么说,芈宸毕竟也是不折不扣的秦国重臣,见过大场面的人,所以这点定力还是有的,倒也不至于当场出丑。
  在听到了赵丹的询问之后,芈宸就笑道:“大王,臣素来听闻邯郸舞姬无论是音容形貌还是舞姿乐曲皆是闻名天下,今日一见,果然传言不虚呀。”
  赵丹哈哈大笑,对着芈宸说道:“既然阳泉君喜欢,那么寡人今天就送十位舞姬给阳泉君,让她们以后天天在阳泉君的府上为阳泉君献舞,不知阳泉君以为如何?”
  芈宸一听赵丹这话顿时就是喜上眉梢,赶忙起身对着赵丹致谢:“臣多谢大王赏赐。”
  在这个时代,女人在上位者的眼中看来其实也就是一种物品,再加上芈宸本就对于面前的这些赵国尤物十分动心,因此赵丹这一开口羋宸就顺水推舟了。
  当然了,这只是其中一方面原因,另外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刚刚赵丹亲口告诉了芈宸,只要赵柱愿意在渑池和赵丹相会并且承认赵国的霸主地位,那么赵丹就可以和秦国维持和平。
  不用怀疑,赵丹说的这个渑池,就是那个当年秦王稷和赵惠文王相会的那个渑池。
  芈宸当然非常的清楚,赵丹之所以将会盟的地点选在渑池,多少也是有些想要替老爹赵惠文王出气的原因。
  但芈宸更加的清楚,如今的秦国单单是对付一个趁火打劫的楚国就已经很费劲了,这时候非常需要赵国的中立。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小小的面子损失其实并不算什么。
  这也就是芈宸为什么会如此痛快的接受赵丹馈赠的十名舞姬的原因,哪怕这些舞姬之中可能有着赵国的眼线。
  因为芈宸并不敢让赵丹感到不高兴。
  这一场酒宴下来,在赵丹的授意下赵国大臣们纷纷上前向秦国的使节们拼命劝酒,于是宴席即将散去的时候,在场的人几乎个个都是酩酊大醉。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赵丹突然若有所感,转头发现缪贤就站在不远处的某个角落,悄悄的对着赵丹做了几个只有赵丹才能够看得懂的手势。
  赵丹愣了一下,随后装作不经意的在席间扫了一眼,果然发现在芈宸下首的那个位置已经空了出来。
  那应该是秦国副使吕不韦的位置。
  赵丹站了起来,借口要上厕所离开了宴会的现场。
  片刻之后,赵丹在缪贤的带领下来到了一间密室之中,吕不韦果然已经在这间密室之中等待了。
  吕不韦一看到赵丹,立刻就朝着赵丹无比恭敬的行了一礼,开口说道:“臣见过大王。”
  赵丹微微一笑,两步走上前去,亲自将吕不韦搀扶了起来:“先生不必多礼。”
  之所以特意称先生,就是为了要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
  赵丹的这番动作和言语果然奏效了,吕不韦的脸上顿时就浮现出一阵红色,开口说道:“臣……有愧于大王。虽在秦国数年,却不能得寸功与赵国!”
  赵丹摇了摇头,对着吕不韦说道:“先生此言差矣,若不是先生的话,那么寡人的胡衣卫也无法如此顺利的对秦国进行渗透,此难道不是大功一件?而且寡人也听说了,最近先生已经进入了秦国的核心层,以后关于秦国方面的情报,还要多多仰仗先生才是。”
  说完了这句话之后,赵丹突然抬头看了缪贤一眼,对着缪贤说道:“且把人都叫进来吧。”
  吕不韦闻言一愣,正不知所以之际房门就已经被打开了,两名男孩和一名女孩走进了房门之中。
  两名男孩分别是赵丹的长子赵恒以及吕不韦的大儿子吕凌,还有就是吕不韦的女儿。
  赵丹笑了笑,示意吕不韦的女儿走到自己的面前,然后从怀中拿出了一串莹莹发光的珠子,放到了吕不韦女儿的手中。
  “寡人今天在汝父兄的面前向汝保证,等到恒儿二十岁的时候他便会成为赵国的太子,而如汝亦将会成为赵国的太子大夫人!”
  吕不韦激动得浑身颤抖,当场就带着一双儿女给赵丹下跪了。
  “臣多谢大王,虽死不能报大王恩德万一!”
  过了好一会,等到自家的儿子和女儿离去之后,仍旧兴奋无比的吕不韦便开口对着赵丹说道:“大王,臣此次前来,其实还有一件机密之事要禀告。”
  随后吕不韦就将自己勾引了华阳夫人贴身女官,并让这名女官在赵柱平日里的饮食中下毒的情况告诉了赵丹。
  赵丹越听心中越是惊奇,突然想到在历史上赵柱其实是刚过服丧期,也就是正式登基没几天就莫名其妙的暴毙了,然后就轮到了吕不韦所辅佐的赵子楚(赵异人)继位。
  难道说——其实赵柱突然暴毙的真相就是这个吗?
  但想想也是,毕竟在历史上秦王稷和赵柱接连在两年之内死去,这也太巧了吧?
  但不管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眼下赵丹既然知道了这件事情,那么当然是要好好的利用一下。
  所以赵丹沉思片刻之后,对着吕不韦开口说道:“吕先生,这件事情的确是可以继续进行下去,但是……什么时候发动,需要等寡人的命令,明白了吗?”
  吕不韦恭敬应道:“臣自然唯大王之命是从。”
  由于吕不韦并不能够离开太久,所以很快吕不韦就回到宴会现场去了。
  等到吕不韦离开之后,赵丹终于放松了,整个人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啊,当初派吕不韦去秦国卧底其实只是赵丹的一个偶然想法,但赵丹却没有想到吕不韦今天竟然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大的一个惊喜!
  赵丹十分畅快的笑了好一会,然后对着缪贤说道:“缪卿,汝现在知道寡人为何如此重视这个吕不韦了吧?”
  赵丹面前的缪贤深深的低下了腰,心悦诚服的发出了赞美。
  “大王慧眼识人,臣不能及大王之万一也!”


第462章 渑池之会
  渑池。
  这个其实只是一个小地方,但是却因为一次两国国君的相会而青史留名。
  正是在这里蔺相如和秦王稷斗智斗勇,最终不但保存了赵国的颜面,而且还为蔺相如个人的仕途来了一次大跨越,从此跻身赵国核心领导层之列。
  这个地方原本属于秦国,但是在这关中一战被割让,成为了赵国领土的一部分。
  公元前257年7月1日。
  赵国国君赵丹和如今仍旧是秦国太子身份的赵柱在此相会。
  说起来,赵丹还真的是第一次见到这位一直闻名却从未谋面的赵柱。
  赵柱穿着一身黑色常服,头戴黑色王冠,袖口和胸口处以红线点缀,整个人显得十分的精神,看上去颇有一番成熟君王的模样,让赵丹忍不住暗暗点头。
  而在赵柱这边看到赵丹的时候,心中也是非常的吃惊,要知道赵丹如今年纪都没有超过三十岁,便已经率领着赵国接连三次击败秦国一跃成为大陆七雄之首,不得不说实在是一个异数。
  此时在赵柱眼中的赵丹整个人精神饱满,头戴金色王冠,身着红色常服,神采奕奕,年纪轻轻但脸上却透出完全和年纪不相符的成熟和睿智,甚至在某些时刻都让赵柱产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自己好像面对的并不是赵丹,而是自己的父王秦王稷一样。
  就在一刻钟之前,两人刚刚确定了正式的会盟文书,并各自用了玉玺。
  赵柱深吸了一口气,将自己的心神给收敛了一下,露出了一丝微笑,对着赵丹说道:“既然如今盟约已定,那么便希望今后秦赵两国互不侵犯,永为友谊之邦。”
  说这番话的时候,赵柱的心中多少有些苦涩。
  想当年,大秦都是指哪打哪,只有别人怂,没有大秦不敢刚的。
  可现在……唉。
  赵丹闻言哈哈大笑,对着赵柱说道:“安国君此言,深得寡人之心也。”
  赵丹很爽,非常爽。
  无论是谁,当看到一名秦国国君坐在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