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赵为王-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王后在一旁察言观色,此刻便温声道:“想来大王必有要事,那小童就先告退了。”
“等等。”赵丹叫住了王后,有些哭笑不得的揉了揉太阳穴:“唉,此事该怎么说呢……罢了,王后且随寡人在此稍等便知。”
说完之后赵丹对着缪贤一挥手:“去,把人带来吧。”
缪贤点了点头,又特地对着王后施了一礼,然后才退了下去。
大约过了差不多二十分钟,缪贤又带着两个人来到了赵丹和王后的面前。
这两人为首的是一名男子,只见这名男子躬身行礼:“臣吕不韦见过大王,见过王后。”
“嗯。”赵丹点了点头,脸色并不算太好看:“吕卿,你不去交待寡人安排与你之事,跑来王宫却是为何啊?”
吕不韦恭恭敬敬地说道:“回大王,臣有一郭氏舞姬,愿进献于大王,供大王一乐。”
说完吕不韦便朝着身后那女子道:“还不快来见过大王!”
吕不韦话音一落,他身后那名身材曼妙,容颜俏丽但脸上却带着几分紧张神色的女子便盈盈走上前来,朝着赵丹行礼:“郭氏见过大王,见过王后。”
赵丹心中此刻心中吐槽不已,这吕不韦脑子在想什么呢,不好好办事也就算了,怎么还跑来送女人了?老子可是堂堂赵王,缺你这么一个舞姬吗?你就是送点钱啊宝贝什么的我都还能高兴点呢,这让我帮你接盘算个什么破事?
所以赵丹的语气更加不善了:“吕卿莫不是以为寡人身为赵王,身边竟然连女人都缺不成?”
这种不善的语气任谁都能够听得出来,吕不韦如此精明之人自然更不可能听不出来,因此吕不韦这一下就有点心慌了,知道自己这一次马屁好像是拍在马腿上了。
吕不韦满头大汗的解释道:“是这样的大王,臣见大王前两日向臣问起此女,所以臣……”
“等等!”赵丹突然打断了吕不韦的话:“你刚才说,这郭姬便是寡人前两天向你问起的赵姬?”
“没错。”吕不韦点头道:“此女出自郭氏,但乃赵人,所以臣将其称为赵姬。”
这一下轮到赵丹呆住了。
为什么赵丹会呆住呢?原因非常非常的简单。
因为如果依照历史的走向,这个赵姬应该会在这段时间被吕不韦送给赵异人,然后接下来她会怀孕,再接下来她会在明年生下一个名叫赵政的男孩。
这个名叫赵政的男孩,当然就是未来的秦始皇!
这赵姬就是秦始皇的亲妈啊!
这就是为什么赵丹以国君之尊,都要特地去询问吕不韦的一个小妾到底有没有怀孕,并且叮嘱吕不韦一定不要把这个赵姬送给赵异人的原因。
如果赵姬没有被送给赵异人,并且怀上赵异人孩子的话,那么秦始皇赵政就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了。
这个世界没有了秦始皇,那对于赵丹来说,绝对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大好事!
但让赵丹无比意外的是,这个吕不韦竟然会错了意,他确实没有把赵姬送给赵异人,反而把赵姬送到了赵丹的面前。
这岂不是说如果赵丹答应下来的话,就有机会把秦始皇的母亲给——纳入后宫?!
第32章 赵姬
老实说,这个赵姬的身材和长相是相当不错的,今天这赵姬不知道是故意还是无意,穿的是一套短袖窄裤的胡服,要胸有胸要腿有腿,堪称完美身材。
在加上这张小脸上的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嘴小瑶鼻,简直就是女人见了想流泪,男人见了想犯罪啊。
如果说赵王后属于端庄贤淑的女神型美女,那么这个赵姬就属于那种祸国殃民的尤物型美女。
即便是这么低头站在那里,都让人有一种我见犹怜、情不自禁的想要把她抱在怀中细细呵护的感觉。
这勾人的小妖精!
看到这名赵姬,赵丹的心中也不由得感慨,难怪历史上吕不韦即便是在当上了秦国相国之后仍然对这位已经是太后的旧情人念念不忘,甚至瞒着秦始皇搞那偷情之事,确实是这赵姬的美貌摆在这里,你不得不服啊。
大长腿,小细腰,胸有波涛臀也翘,叫我怎么忘得了?
于是问题就来了,这个赵姬,到底收,还是不收呢?
从一个男人的角度来说,如此一个美女摆在面前,那当然是要收的。毕竟在这个时代除了正妻之外,其他的所有姬妾其实连“人”都算不上,就是一件玩物罢了。说送人就送人说收就收,确实是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再说了,我赵丹好歹也是个大王,开个后宫怎么了?什么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那不是想有就有,谁能挡我?
但是从一个穿越者的角度来说,面前这位可是秦始皇的老妈……好吧虽然现在赵姬还没有生、而且应该这辈子是不可能生出秦始皇了,但是赵丹还是感觉有点怪怪的,这种微妙的违和感……
赵丹陷入了沉吟之中。
就在这个时候,站在赵丹旁边的赵王后突然开口道:“大王,小童以为此女颇有姿色,倒也是侍奉大王的不错人选,不如就收入宫中吧。”
赵国的后宫不管怎么说也是王后的地盘,王后便是赵丹这一群大小老婆的统领,是后宫之主,在这种和女人有关的事情上还是有发言权的。
所以王后这么一说,赵丹立刻就有些动摇了。
其实把这个赵姬放在赵王宫之中也有好处,那就是无论赵异人也好吕不韦也罢他们都不可能再接触到赵姬,那么别管秦始皇的真正亲爹到底是谁,反正就百分之百的不会被生出来了。
这不费吹灰之力就消灭一个未来大敌,似乎很不错啊。
而且吕不韦毕竟也是赵丹比较看重的大臣或者说是棋子,想要安吕不韦的心,收下这个赵姬当然就是最好的选择。
种种考量之下,收下赵姬似乎也就没有什么悬念了。
但是收下归收下,夫人(也就是妃子)的地位是肯定不能给的,不然以赵姬历史上的名声,还指不定弄出什么幺蛾子来呢。
所以赵丹便道:“既然王后开口,那么此女寡人就收下了,便让此女随侍于皇后身边吧。”
赵丹这一开口,其他人自无意见,尤其是吕不韦更是大大松了一口气。
既然一切都定下来了,王后就带着赵姬离去了。从今天起,邯郸城之中少了一名尤物歌姬,赵王后的身边多了一名年轻宫女。
在解决完赵姬这件事情之后,赵丹又安抚了几句吕不韦,然后顺便从吕不韦的口中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事情真相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赵异人的确是找了吕不韦,也确实是开口要求吕不韦把赵姬送给他。
这让吕不韦很为难,毕竟赵丹有命在先,所以把赵姬送给赵异人显然是万万不行的,今晚送完估计明天吕不韦就要掉脑袋了。
可得罪赵异人也不行啊,毕竟吕不韦的计划还指望着赵异人去进行呢。
只能说吕不韦毕竟不愧是吕不韦,这眼珠一转之下立刻就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点子。
于是吕不韦就和赵异人说了:“公孙有所不知,此女吾欲献于赵王。赵王若得此女必喜爱之,亦听信之。若因此得赵国相助,你我大事必可成矣。”
赵异人这么一听,也觉得挺有道理。毕竟对于赵异人来说,秦国的王位才是最重要的,像赵姬这样的美貌歌姬等到登上了秦国王位那不是一抓一大把?
所以虽然心中不舍,但是赵异人最终还是同意了吕不韦的做法。
再然后吕不韦就把这个赵姬给送到赵王宫来了。
赵丹在听完之后也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心道这吕不韦果然是够鸡贼的,竟然用这种办法解决了问题。
不过既然问题解决了,而且总的来说结果都还不错,所以赵丹也没有去责怪吕不韦,而是将对方勉励了几句,顺便又给了点赏赐然后就把吕不韦给打发走了。
虽然赵丹知道吕不韦此人身怀大才,但是在目前并不能够确认吕不韦已经彻底倒向自己的情况下,赵丹并不打算在吕不韦的身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至少现在不会。
只有等到吕不韦确实能够把那天他在赵丹和平阳君赵豹面前说出来的宏伟计划实现,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对赵丹的忠诚之后,赵丹才会考虑启用吕不韦到比较重要的位置。
在打发走了吕不韦之后,赵丹把宦者令缪贤给留了下来。
“缪卿,寡人有一重任欲托付于卿,缪卿可为寡人分忧否?”
缪贤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为大王分忧,臣之幸也!”
赵丹看着面前这位已经是满头白发的宦者令,心中也是有些感慨。
像缪贤这样几十年如一日服侍赵国两代君王、忠心耿耿的老臣,才是值得信赖的对象啊。
于是赵丹也不废话,直入主题。
“缪卿,寡人听闻你府上多有奇人义士,可有心思活泛,消息灵通之人?”
在这个时代,大人物们很喜欢养门客,也就是所谓的“养士”,而士人们也喜欢投奔大人物来给自己找个出路。别看缪贤只是个宦者令(大内总管),但是缪贤深得两代赵王信重,所以投奔在缪贤府上当门客的士人也有不少。
而在缪贤府上的门客之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当今的赵国上卿蔺相如了,蔺相如正是被缪贤推荐给赵丹老爹赵惠文王,然后才有了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那个“完璧归赵”的故事。
在那之后,前来投奔缪贤的士人们就更多了,毕竟有了蔺相如这珠玉在前,谁不想当第二个蔺相如呢?
所以现在缪贤的府上还真就是人才济济,五花八门什么样的人都有。
因此缪贤在听到赵丹问话之后便恭声答道:“回大王,臣府上确有那么几个还算机灵之人。”
“很好。”赵丹满意的点了点头,对着缪贤道:“寡人欲成立两个新机构,其一名为监察卫,职责便是为寡人暗中监察天下百官,查民生之疾苦。其二名为胡衣卫,职责为潜伏敌国之中,知敌国之要事,离间敌国君臣。这建立监察卫与胡衣卫之事,便由你亲自来负责吧。”
“监察卫、胡衣卫?”缪贤闻言顿时有些愣住了。
“没错。”赵丹十分严肃的点头:“此事事关重大,缪卿务必要亲自操办,不可等闲视之!”
所谓的监察卫,实际上就是类似于明朝的东厂锦衣卫这种对内的特务组织,主要负责的是暗中监视文武百官,体察各地民意,作为赵丹的耳目。
而另外一个机构胡衣卫,则是赵国对外的间谍组织,这个胡衣卫负责的就是对外方面,将来的发展模板主要是向后世各大特务组织看齐,比如说美帝的CIA,毛子的克格勃,以及以色列的摩萨德。
是的,在穿越了这么多天之后,赵丹终于要在这片战国大地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特务组织了。
第33章 监察卫
赵丹突然抛出来的这个议题显然让缪贤有些愣住了,过了好几秒钟之后才反应了过来。
在反应过来之后,这位忠心耿耿的宦者令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反对。
“大王,监察卫之事,万万不可啊!”缪贤一张老脸急得微微发红,对着赵丹道:“国人暴动之事,岂可忘乎?大王万不可再行厉王之事也!”
“国人暴动?”赵丹也愣了一下,随后很快就想起了缪贤说的是什么事情了。
国人暴动,是周朝还没有从镐京迁到洛邑,也就是史书上所说的“西周”时发生的事情。
在当时由于社会的发展,原本周朝开国时所建立起来的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开始出现了问题,用高中政治课本的一句话说就是“生产关系已经适应不了日益进步的生产力的需要。”
随着周朝人口的增多,依靠井田制分出来的田已经不能养活农民了,于是农民们便在政府分下来的公田之外,又偷偷开垦了大量的私田。
到了后来,由于人口越来越多,甚至连开垦私田都已经不能养活自己了,所以周朝人不得不进入山林湖泽之中打猎捕鱼,以获得更多的食物来源。
可周朝中央政府的收入靠的却是公田,无论是开垦私田也好,打猎捕鱼也好,这都对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没有一毛钱的增加,相反还因此而破坏了原本的井田制。
当井田制遭到了破坏之后,周朝中央政府的税收也随之大为下降,也就是没钱了。可没钱怎么维持政府机构的运转?所以周朝的统治自然就出现了危机。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的国君周厉王决定进行改革。这位周厉王启用一个名叫荣夷公的贵族作为卿士(相当于太师、相国的官职),让这位荣夷公来主持改革。
但很显然周厉王和荣夷公这一对君臣并没有搞清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哪,他们的改革也完全走错了路子。
在周厉王的支持下,荣夷公发布了“专利”政策,宣布山林湖泽均为国有,私人不能进入其中打猎捕鱼,违者治罪。
在周厉王和荣夷公想来,既然人们都不能打猎捕鱼了,那么应该就能乖乖的回归井田,这样井田制就能够再度恢复正常,国家的税收也就可以重回正轨了。
但周厉王和荣夷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大家就是因为种田活不下去了、会饿死人了,所以没办法才去打猎捕鱼的,现在你不给我们打猎捕鱼反而让我们回去种田,这和让我们去死有什么区别?
于是周朝国民对此怨声载道,不少有见识的大臣也纷纷表示不满。
但周厉王不但对此置若罔闻,反而建立了一个叫“卫巫”的秘密机构去监视人们,只要谁对周厉王的专利政策有怨言的,不管是大臣还是平民都直接抓起来杀掉。
这种暴力恐怖政策让周人一个个都噤若寒蝉,甚至到了走在路上都不敢相互说话,只能用目光相互示意的地步。
但是这种政策显然是不可能长久的维持下去的,过了几年之后,忍无可忍的周朝人终于发动了起义推翻了周厉王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国人暴动”了。
缪贤之所以用国人暴动这件事情来劝说赵丹,意思就是想说周厉王当年就是因为建立秘密组织去监视人们的行动和言论,所以才导致民怨沸腾达到了顶峰,最终周厉王也因此而被推翻。
大王(赵丹)你现在想要建立这个监察卫去监视人们,这不是走了周厉王的老路吗?如此一来的话你的统治恐怕也难保啊。
赵丹在搞清楚缪贤的意思之后,忍不住笑了起来。
单从缪贤刚刚的这一番话就能够看得出来,这位老臣是真心在为赵丹和赵国着想,甚至不惜冒着触怒赵丹的风险,直言反对赵丹的决定。
只不过嘛……
赵丹伸出了手,拍了一下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肩膀。
“缪卿多虑也。”
赵丹咳嗽了一声,清了清喉咙,正色朝着缪贤说道:“昔召公曾谏于周厉王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厉王不听,所以有国人暴动也。既有厉王之教训在前,寡人又岂能重蹈其覆辙焉?此监察卫者,非卫巫等监谤者也,乃是为寡人监督百官,体察民情之用也。至于刑罚诸事,自有司寇所属负责,监察卫并不参与其中。”
“监督百官,体察民情?”缪贤细细的品味着这两句话,原本紧锁的眉头微微有舒展开来的趋势。
如果监察卫负责的是这些事务的话,似乎也并不算过分。
而且赵丹也说了,像决定刑罚这种事情,仍然是由赵国原本的法律系统司寇一系来决定,那么这监察卫确实就和周厉王那个一言不合就抓人砍头的“卫巫”组织完全不同了。
但想了一想,缪贤又有些疑惑:“大王,臣尚有事不明。若论监督百官,亦有中尉虞信为之,又何须置此监察卫?”
作为赵国重臣之一,虞信所出任的中尉这个官职属于“选练使贤,任官使能。”相当于后世的吏部尚书,本身就具有根据百官的表现而升职或者免职的权限,也就是监督权。
因此缪贤的意思是既然都有中尉了,那大王你还弄一个监察卫出来,好像有点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啊。
赵丹微微一笑,道:“缪卿此言谬矣。中尉者,官也。官官相护,乃世之常态也。虞卿为中尉,吾自信之。若他日奸臣窃此中尉之位,欺上瞒下,则赵国危矣!监察卫者,便是寡人为解此危局而立也。日后中尉可为寡人明察,监察卫可为寡人暗访,如此一明一暗相辅相成,寡人便无忧矣!”
赵丹的这番话,说的就是他设立监察卫的初衷。
和这个监察卫类似的机构,华夏各朝代有着太多太多了。比如说秦朝的尉缭,汉朝的绣衣使者,唐朝的丽竞门,宋朝的皇城司,明朝的锦衣卫、东厂,清朝的粘杆处(血滴子),等等等等。
为什么如此多的朝代,都不约而同的设立了这么一个名称不同,但性质基本相同的、直属于皇帝的秘密对内特务机构呢,难道是皇帝们都吃饱了没事干?
根本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防止“官官相护”。
要知道负责监察官员的吏部本身也是官员阶层的一员,让吏部去监察官员,实际上就等于是官员阶层自己监督自己,这可能不黑幕吗?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这可能不吹黑哨吗?
这就是所谓的官官相护了。
官官相护的出现,通常必定伴随着大规模的腐败,而大规模的腐败又必定导致民不聊生,然后皇帝们就会面临统治危机了,这国家就有被农民起义搞到灭亡的危险了。
所以皇帝们的手里必须有一支力量来制衡和威慑官员阶层,来清除官员阶层之中的腐败者,来避免官员们肆无忌惮沆瀣一气的欺上瞒下,来让皇帝有一个能够直接体察民情的渠道。
缺少了监察卫这种机构的下场是什么呢?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官员士大夫阶层的忽悠下杀了魏忠贤,废除了锦衣卫和东厂。然后明朝的士大夫官员们失去了威慑,开始肆无忌惮的当起国家的蛀虫,仅仅用了十几年就把偌大一个明朝玩崩了。
崇祯杀魏忠贤本身并没有问题,换一个自己的亲信上位就是了,可废除东厂和锦衣卫,绝对是崇祯干的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既然有了这么多朝代的经验和教训,对于赵丹来说监察卫的设立就是势在必行。
再加上这种机构本身也是需要一定的发展时间,不是赵丹一张嘴然后监察卫们就可以五湖四海无所不在的,因此监察卫这个机构当然是越早设立越好。
缪贤在听完了赵丹的解释,终于完全明白了过来,心悦诚服的点头称赞道:“大王果然高见,臣不如也。请大王放心,臣必竭尽所能,为大王建此监察卫、胡衣卫!”
缪贤纠结的其实就是这个对内的监察卫,至于对外的胡衣卫,缪贤是能够理解的。毕竟这年头哪个国家没几个间谍?胡衣卫只不过是把赵国对外的间谍们正式的搞一个机构整合起来罢了,这其实也是应该的事情。
前面也说了,缪贤本人是忠于赵丹这个国君的,一开始的反对也是因为觉得这对赵丹的统治不利。但此刻在听到赵丹解释之后,缪贤发现监察卫的设立不但无害而且有利,那么缪贤对于做这件事情自然就是全力支持了。
于是缪贤再无异议,很快告退离去了。
看着缪贤远去的身影,赵丹心中也是比较高兴的。之所以赵丹要这么大费唇舌的说服缪贤,其实是因为缪贤是赵丹心中负责筹建这两个组织的最好人选。有了缪贤的全力配合,监察卫和胡衣卫应该可以很快走上正轨了。
为什么说缪贤是最好的人选呢?首先缪贤的能力足够,威望足够,然后他手下也有足够的人手(门客)来做这些事情。
当然了,这些其实都不重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缪贤的职位——宦者令(大内总管)。
能当上大内总管的人,当然就只有一种人——太监。
像这种直属于皇帝的强力情报机构,当然只有让没有传宗接代能力的太监来作为首领,才是最让人放心的。
第34章 信陵君
魏国都城,大梁。
这是一座极为年轻的都城,自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起,至今不过刚刚过去了一百年。
大梁这个城市名字听起来似乎有些陌生,但是如果说到这座城市后来改过的诸多名字,比如说“陈留”“汴京”或者“开封”的时候,想必很多人就会非常熟悉了。
如果你在大梁城之中找一个魏国老贵族,让他描述一番魏国当年的牛逼光景,那么这个魏国老贵族绝对能够和你说个三天三夜不带停的。
作为战国年代的第一个霸主之国,当年的魏国那是灰常牛皮哄哄的存在,可以说是拳打关中小秦国,脚踢东方大齐国,南拒江淮楚蛮子,北吞中山诸狄戎,站在中原一跺脚:“不服的站出来!”几十上百个诸侯国,没有一个敢说话的。
那时候的魏国,绝对是战国诸雄之中一等一的扛把子,大哥大。甚至连周朝的所谓天子都要在魏王的光辉下瑟瑟发抖,祈求魏国大王的庇护。
但那都已经是过去了。
等到这位老贵族给你缅怀完这段光辉的历史之后,你就可以告诉他,现在你魏国只不过是一个在秦国兵锋面前瑟瑟发抖的国家,全盛时期的国土到如今已经缩水了一半往上,就连曾经的都城安邑都落到了秦国人的手里,你还跟我在这里吹什么牛皮,装什么大气呢?
如果你真的这么说了,恭喜你,请做好被这位盛怒之下的老贵族以及附近路过的魏国人暴打一顿的准备吧。
闲话少叙,却说魏国虽然此刻已经不复之前天下无敌手的那般盛景,但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加上魏国地处中原要津,用张仪的话说就是“地四平,诸侯四通辐凑,无名山大川之限。”大梁城周围水网密布航运发达,无论前往任何一个国家都极为方便,所以这座四通八达的城市,如今仍然是极为繁华的。
正是八月初的正午,夏天的烈日高悬在天空正中央,火辣辣的阳光从万里无云的晴空之中洒落下来,将路上的行人晒得个个都是浑身冒汗。
在大梁的北门,上千名魏国仪仗兵精神抖擞一字排开,数十位魏国官员身着正装位列道路两旁,看上去似乎在等候着些什么。
而在这些仪仗的最前方是一辆华贵之极的马车,马车之上坐着一名年过而立的男子,只见这名男子宽袍大袖,风度翩翩,剑眉星目,头戴冠冕,长得十分英俊潇洒,一看上去就是那种标准的战国时代中年成功人士——而且还特么是颜值特高的那种。
这位贵族男子,便是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君子”之中最帅气、最出色、最贤明同时也是最年轻的那一位——三十六岁的信陵君魏无忌。
俗话说得好,不怕别人比你牛,就怕别人既比你牛,还比你帅。这位信陵君魏无忌,就属于那种智商站在巅峰,颜值也站在巅峰的天选之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信陵君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死忠脑残粉,这个粉丝叫做刘邦,就是那个消灭了项羽,建立了汉朝的汉高祖刘邦。
作为魏国前任国君魏昭王之子,现任国君魏王圉(读鱼)的亲弟弟,信陵君魏无忌是当之无愧的魏国重臣,在魏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自己的姐夫平原君赵胜在赵国的地位,都属于那种举足轻重、能够轻而易举的影响到自家国君的大人物。
司马迁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之中曾经这么描写信陵君的作用:“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因为各国国君忌惮魏无忌,觉得这个人太厉害,所以包括秦国在内的战国诸雄十几年都没有发兵攻打魏国。
以一人之威名,在战国这种每年一小仗,三五年一大仗的乱世之中能保魏国十余年之安宁,魏无忌之才能可见一斑。
虽然说魏无忌并不是魏国的相邦,但是他说出来的话,很多时候比相邦的话还要更加的管用。
这样一个跺跺脚魏国都要抖三抖的大人物,当然不会吃饱了没事干大热天中午的摆着仪仗跑来城门这里晒太阳。
魏无忌今天之所以出现在这里,乃是为了迎接一个既是魏无忌的姐夫,又是赵国的使者,还和魏无忌一样同样属于“战国四君子”一员的平原君赵胜。
炎炎夏日,空气之中到处是逼人的热浪,马车上的魏无忌坐了一会之后脸颊上也冒出了颗颗汗珠,转头看了一眼身后早已经是浑身大汗的那些魏国官员,魏无忌唤来了身边的侍从:“且去取解暑汤来,分于诸官共饮。”
解暑汤很快被取来,魏国的官员们在喝完了这一碗汤之后,体内的暑气顿时散去不少,看向魏无忌的目光之中都充满了感激,心中均想:“信陵君,不愧贤君之名!”
又过了一会,北门之外的道路上尘烟突起,一支数百人的车队从北边的大路上缓缓南来,赵国的使者车队到了。
信陵君咳嗽一声,微微挺直了身躯,吩咐道:“诸位,且随吾一同迎接平原君,莫失了礼数!”
又过了一会,赵国使者的车队到了,平原君赵胜也出现在了魏无忌的视线之中。
“信陵君!”赵胜爽朗的笑声几乎是同一时间传进了魏无忌的耳中:“多年不见,信陵君却是风采如昔,胜不如也!”
魏无忌微微一笑,朝着赵胜拱手回礼:“平原君今身为赵国相邦,掌国之权柄,乃国之重臣,无忌不如平原君矣!”
两人相视而笑,一番繁琐而又必要的外交礼节结束之后,小舅子魏无忌带着自己的姐夫赵胜,两人在诸多两国官员和侍卫的簇拥下携手进城。
在赵胜之前早有赵国的官员来打过前站定好章程,明日魏国将会召开一次大朝议,这次大朝议方才是赵胜正式觐见魏王圉之时。所以两人同车而行,并没有前往王宫,而是来到了大梁城中魏无忌的府邸。
在魏无忌的府邸之中,早已经准备好了丰盛无比的宴席,魏无忌便在这里为自己的姐夫接风洗尘。
由于两人之间的特殊关系,所以这一顿酒吃的并不像那些外交宴席那般拘谨而客套,而是颇为随意且尽兴。
酒过三巡,赵胜的脸庞之上也开始出现了明显的红晕,眼睛之中也开始有了几分迷离,说话的时候更带着几分酒气,只见他朝着上首的信陵君笑道:“无忌,吾之来意,想必你已知之。今赵国危急,还望无忌与魏国助赵国一臂之力,共御秦军于上党之外啊!”
在赵胜看来,自己的老婆可是魏无忌唯一同母的亲姐姐,赵国和魏国还是同气连枝的盟友,所以自己的这一趟出使,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然而赵胜没有想到的是,魏无忌在听到赵胜这番话之后不但没有立刻答应下来,反而脸上还露出了一丝苦笑之意。
“平原君,此事……怕是颇有难度啊。”
第35章 魏无忌的苦衷
赵胜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