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邻居是皇帝-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比如家庭观念,比如道德约束,比如重视教育,比如重视整体,目光长远,强调要立德立功立言,积极入世……
这些观点不光能用来修身,也能用来管理一些问题,尤其是底层的矛盾。
众所周知,农业社会的积累很少,历朝历代都强调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这样一来,朝廷的官吏不足,县以下需要百姓利用宗法约束,进行自我管理。
宗族在后世看来,未必是个好东西。
但是宗族的存在,的确减少了行政支出。
古代维护庞大国土是个很困难的事情,税收不高,花费不少。能节省一点,就代表可以掌控更多的土地,华夏九州,土地辽阔,就是这么来的!
而且儒家还有一个贡献,那就是提供共同的文化心理,思想基因。
有了这条脐带,哪怕面对任何的乱世,都会有一大堆英雄豪杰出来,致力于一统天下,谁要是抱残守缺,只会成为历史的笑柄。
儒家对于化解矛盾,约束人心,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可也正是如此,从儒家演化出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结果就是把什么都管住了,弄得社会死气沉沉,失去了向上的斗志,也没了进取精神。
叶华觉得时间还早,可以等到羽毛丰满,再去和儒家硬怼。只是郭威被忽悠去祭孔,使得叶华不得不把日程大大提前。
不过幸运的是从唐末以来,儒家就越来越衰败,眼下士人集团比任何时候都虚弱,容易摆布。
假如放在几十年后,有士兵敢往宰执脸上扔东西,二话没有,直接打死,没准还会牵连家人。
眼下可不用担心。
就拿袭击魏仁浦的那几个士兵,关了些日子,直接就给放了,当然这是演戏,不过却没有任何官吏替魏仁浦抱不平,连老魏都没觉得什么。这年头武夫骄纵,连皇帝都敢换,他一个三相又能如何?
时间提前了,难度或许也降低了。
叶华突然觉得有希望改造儒家,他一下子变得热切起来。
儒家好的东西绝对不能抛弃,但是,郭威身为天子,也绝不能去祭孔,更不能跑去跪拜磕头。
如果真的把孔子当成了大成至圣先师,随便说一句话,就是微言大义,就是圣贤道理,那还怎么区分哪些主张是对的,哪些主张是错的!
对孔老夫子保持尊敬也就够了,千万不能真的跪下去。
“朕祭拜孔子,是为了收天下士子之心,招揽贤才,为国所用。”郭威袒露心胸,中原战乱不断,你方唱罢我登场,荒废了教化,诸如韩熙载一般的大才都去了南方避难,弄得朝廷无人可用。
郭威的意思也是想千金买马骨,用祭孔显示他尊重读书人,吸引贤才回归。
郭老大的想法很好,只是叶华有些不以为然。
“陛下,朝廷需要人才,还是要以自己培养为先,用着也顺手,读了一肚子圣贤书的孔孟门徒,未必能当好朝廷的官。”
郭威气哼哼道:“这么浅显的道理朕会不懂吗?只是你让朕怎么培养人才?读书识字,不还是要念诗词歌赋,微言大义这些东西吗?”
叶华突然想到,对啊,古代是没有官方教材的,而儒家的东西由浅入深,种类丰富,内容看起来也积极向上。
什么论语啊,尚书啊,孝经啊,都勉强适合教化人心。
试想一下,假如让一大堆学生,围起来读心经,金刚经,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需要编撰一套教材!
叶华有了思路。
只要能编出一套广为接受的教材,学生需要学习,老师需要讲授,潜移默化之间,就把话语权拿了回来。
至于儒家的经典,看着好就用,不好就扔在一边,圣人的微言大义就变成了课外读物,重要性下来了,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也就打破了。
而且编撰教材,还能引入其他诸子百家的内容,增加动手能力,改变文人手无缚鸡之力的窘境……叶华越想越高兴,斗志一下子到了顶点。
他没有想到,改变儒家一统江山,居然这么简单!
等到叶华把想法说了,郭威可没有他那么乐观。
向叶华说的那样,编撰通俗全面的教材,不但需要多种学问,还要能深入浅出,让小孩子也能听明白,看得懂。
许多鸿儒能写出深刻的文章,但不通俗。而能写出通俗文章的,又不够深刻……总而言之吧,想完成编撰教材的大事业,没有几百人是不行的。
养这些人,需要话多少钱?
几乎等于增加了一个国史馆的规模,朝廷可不宽裕。
而教材编撰出来,又能怎么样?
有没有人买,上哪去弄那么多学生,还有教材能不能真的适合学生使用……问题一箩筐,花费又那么惊人。
如果没有稳妥的办法,郭威宁愿意去拜祭孔子,反正这套东西都用来一千多年,大周拿来继续用,或许也不会太糟糕!
叶华可不想让郭老大打退堂鼓,他立刻道:“陛下,编教材的事情,我愿意牵头,再请冯太师和魏相公帮忙,半年之内,一定能拿出成品。至于教学吗?就从臣家里着手吧!”
叶华道:“臣手下有800骠骑卫,还有6000户食邑,另外钢铁和水泥的作坊,都有不少工匠,他们的家里也有小孩子。就用这些人验证教材的效果,出了纰漏就进行修改,有了效果,再逐步颁行天下。”
郭威沉吟道:“教化大事,马虎不得,叶卿,你当真有把握?”
叶华不愿意立军令状,但是一想到如果任由儒家成为显学,彻底掌握舆论,一切的读书人都成了孔孟门徒,甚至发展出理学那个怪胎……叶华就万万不能接受!
“陛下,这事情臣应下了!”
郭威沉吟道:“既然如此,朕就让王相公代劳,去曲阜拜祭孔夫子,至于以后要怎么办,再从长计议。”
身为九五至尊,谁不想一言九鼎,说一不二,尊奉孔子,拜在孔子脚下,就等于向文臣低头了。以后那些读书人就会拿着孔夫子的话,来教训皇帝,指手画脚,所谓蹬鼻子上脸,就是说他们!
郭威对于祭孔的兴趣全然没有了,他就想返回开封,还有太多的事情等着他呢!
就在郭威准备离开的前夜,突然接到了一份札子,是登州知府送来的,内容也寻常,只是诉说登州治理水灾的情况,只是在最后一页,附了一张血书!
这个血书是一名小吏所写,在后面有几十个人的画押,全都是血色的。
他们弹劾曲阜主簿孔仁玉,说他抢占民田,豢养打手,杀了数十名百姓,还弄得曲阜上千人沦为流民,罪孽深重,天地不容,恳请圣人体恤曲阜的百姓,还给大家一个公道。
曲阜的小吏,借助登州知府的札子给皇帝送血书,状告孔圣人的后代,这个案子貌似不小啊?
郭威立刻召集几个人过来。
让大家都看完之后,询问意见。
叶华几乎没有犹豫,孔家后人什么德行他最清楚,这只能算是小儿科。只是王溥断然道:“陛下,孔仁玉年幼蒙难,人品敦厚,为官清廉,地方多有赞誉,说他罪行累累,老臣以为恐怕是……有人诬陷!”
王溥不信圣人后裔能干出这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八成是有人不想让陛下去拜祭孔夫子,才弄出了这么一手,别让老夫查出来,只要查出来就没完!
叶华和王溥对上了,该听谁的?
郭威想了想,干脆让他们两个当钦差,去曲阜查案子,务必把真相找出来……
第175章 清廉的孔家
又是一年春好处,叶华和王溥去曲阜办差。
这是郭威登基的第三个年头,再有半年多,叶华就虚岁16了,在乡下,16岁的男孩子还不成亲,家里的爹妈都会很着急的,到处去托媒人,赶快说上一房媳妇,如果过了20岁还找不到媳妇,就只能找脑筋不好的,身上有残疾的,或者是寡妇,全家人都抬不起头。
王溥决定向郭威建议,要求对拖延不成亲的家庭,进行惩罚。
16岁以上的男子不成亲,家里交1石稻谷,女孩不成亲,罚一匹布!
王溥觉得这个办法很好,能够让人口快速增长。
有了人,就有了税收,就有了士兵……
“我绝对支持。”叶华笑呵呵道:“不过从我个人来讲,我情愿先交几石稻谷!”
王溥老脸拉得很长,不悦道:“冠军侯,你是多少人心中的英雄,表率,应当多娶亲,多生子,多子多福,给你们叶家开枝散叶才是。”
叶华不以为然,“王相公,你要是真想增加人口,就不该鼓励我多娶亲,你应该希望我娶的越少越好,最好只娶一个!”
“怎么会?”王溥板着脸道:“娶的多才能生的多!”
“那别人呢?所有人都这么想呢?”叶华道:“天下间的男女数量差不多,有人娶的多,自然有人娶不上老婆。一家子孙遍地,却多了好多光棍,这叫增加人口,还是减少人口?你说啊?”
虽然叶华不反对纳妾,但从增加人口的角度的确该限制,貌似很多朝代也有类似的做法。
“我!”
王溥被问得哑口无言,他仔细想了想,貌似还真是这个道理,自己怎么就没有想过呢?一个男人娶几个妻妾,纵使多生几个孩子,也是比不上一夫一妻,好几家一起生的多……所以,要鼓励生育人口,应该限制纳妾,限制丫鬟奴仆,让男女之间尽量凑成一对,才是正办!
从道理上的确如此,把可不可行放在一边,受人一字就为师!
“冠军侯果然见解高明,老夫受教了。”王溥谦恭很多。
叶华趁热打铁道:“王相公,世上的道理就是如此,比如要增加人口,应该是限制纳妾,而非鼓励纳妾。要弘扬儒家,应该是约束士人,而非举倾国之力养士,更不该对一座坟包拜了又拜,也不该对几十代以后的人,给予那么多的赏赐,那么大得特权!你们这么干,都是在给儒家抹黑!”
人口的事情,王溥很容易接受了,可说到孔家的事情,虽然逻辑是一样的,但王溥就吹胡子瞪眼了。
“冠军侯,重士人,敬圣贤,难道不对吗?”
“王相公!”叶华同样提高了声音,“什么叫士人?士为知己者死!舍生取义,学富五车。向朝廷要好处,要优待之前,先拍着胸脯问问自己,够不够士人的标准?配不配当一个合格的士人!”
“孔夫子早就说过,不语怪力乱神,他死了一千多年,学他的道理主张也就是了。还点点跑去拜坟头,能有什么用?孔夫子要是有灵,就违背了他自己的主张,要是不灵,拜了又什么用?”
叶华都讲出了“孔夫子悖论”,王溥脖子涨得和脑袋一般粗,愣是找不出驳斥的言辞。
叶华还不罢休,继续道:“孔夫子也说过吧,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孔家传到了现在,已经快50世了,你们还念念不忘,替孔家子孙争取优待,我问你们,那个孔仁玉是真的,还是假的?不是说孔末已经把孔家子孙都给杀光了吗?孔仁玉是怎么冒出来的,经得起推敲吗?他身上真的有孔夫子的血脉?即便有血脉,又能如何?”
“孔家后人,仗势欺人,盘剥百姓,他们干那些为非作歹的事情,只会给孔夫子脸上抹黑,让圣人蒙羞,你信不信,假如孔夫子真正活着,应该先用家法,处置了自己的后人!他要是下不去手,那就不配当万世师表,就不配圣人先贤……”
叶华像是连珠炮似的,怼得王溥瞠目结舌。
过了好半天,王溥才说道:“那个,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是孟子说的,可不是孔子讲的!”
“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掰扯这些!”叶华气得大吼,“既然孟子都说了,你认为他会违背孔夫子的意思?总而言之,你要是还不断然下手,只知道袒护,夫子的名声,就会被你们这些人给毁了!”
从楚州到曲阜,这一路上,叶华和王溥只要谈到孔家的事情,就会大吵特吵,最初王溥还能争辩几句,但是越到后面,就越是闭口不语。
很多时候,只是叶华疯狂吐槽,王溥只是默默听着。
距离曲阜只有不到20里,王溥眯缝着眼睛,遥望着远处灰蒙蒙的一片,发出了一声感叹,他的心也像是氤氲的天气一样。
“冠军侯,假如孔家真的为非作歹,老夫不会袒护,他们给圣人蒙羞,老夫要断然处置!”
听到王溥的表态,倒是让叶华愣了一下。
毕竟不是儒家理学一统江山的时代,人们对孔夫子心怀尊敬,却也没到碰不得,说不得的地步。
事实上眼下的士林,就有很多人不信汉儒的那一套,主张还是很多样的,只是没有成气候而已。
叶华越发坚定了念头,一定要抢在所有人之前,从根本上断绝理学出现的可能!
建立一个王朝,或许逃不过三百年的兴衰变幻,但是一套成熟的学说,却可以引领千年,这是个很值得投入的领域,光靠着一个人肯定做不来。
等回京之后,看看能不能凑一群真正的读书人,把这个工程做好,泽被千年!
叶华在琢磨着,却发现前面的路上,有一个中年人,牵着头毛驴,正垂手侍立。
见到钦差大队,他紧走几步,也没有抬头,只是躬身道:“下官曲阜主簿孔仁玉,恭迎钦差!”
王溥看了看孤零零的孔仁玉,又看了看他身上破旧变色的官服,愣住了。
“孔主簿,怎么只有你一个人?县衙之中,就没有其他人?”
孔仁玉道:“启禀钦差,县尊在一个月之前,突然暴病而亡,县衙只有下官一人,还有一些衙役民夫。眼下春耕在即,家家户户都忙碌不已,下官唯恐耽误农桑,故此让他们回家耕种田地。倘若钦差有怪罪之处,下官愿意一力承当!”
听孔仁玉的这番话,让王溥大吃一惊,虽然王溥不相信孔家会胡来,但是历代孔家子孙,的确是当地的一霸,王溥也不是一点不知道。
所以一路之上,他已经被叶华说服了大半。可看到了孔仁玉,让他又惊讶起来,忍不住看向了叶华。
叶华仔细打量这个孔仁玉,他现在只有一个念头,他是假货!
“孔主簿,既然衙门的人都去耕田,你怎么不去?我和王相公随便看看就是了,用不着人陪的。”
孔仁玉听到这话,居然长出一口气,露出欣然的笑容。
“钦差如此体恤,下官真是感激不尽。下官还想着夜里去耕田哩……”孔仁玉如释重负,真的要牵着毛驴离开,转了一半却又转回来,不好意思道:“钦差远来,还是先去衙门休息,下官不急,不急的。”
他嘴上说不急,但是走路比叶华和王溥快得多了,急吼吼赶到了曲阜县衙。
衙门破破烂烂,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摆设,就连外面的堂鼓都是坏的。
孔仁玉把他们请到了二堂,他自己去烧水煮茶,弄得乌烟瘴气,满脸黑灰,好容易把水烧开了,孔仁玉很不好意思道:“让钦差久等了,柴受潮了,不好烧!”
他拿着那个粗瓷碗,给叶华和王溥倒水。
叶华注意到了孔仁玉的手,皮肤粗糙,满是老茧,一看就经常干活,不是作假。叶华心里头的问号越来越多。
“孔主簿,我大周的俸禄不算多,可以不少,你怎么如此狼狈,莫不是在演戏?”
孔仁玉憨厚一笑,浑不在意叶华的直接,而是长长叹口气。
“下官幼年遭逢不幸,孔家的奴仆孔末,伙同匪人,杀死了孔家子孙无数,先父也丧命了。下官能苟活,全靠舅舅一家抚养。说句糙话,下官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明宗皇帝体恤,斩杀了孔末,让下官当曲阜主簿,负责祭祀先人。下官将俸禄都给了舅舅家里,给了那些穷学生,让他们读书识字,报效朝廷。”
孔仁玉抬起头,自傲道:“下官有手有脚,家里还有土地,每年耕种收获,吃自己种的粮食,心里踏实!知恩图报,下官不能给祖宗蒙羞,不能丢了孔家的脸!”
他说了半晌,眼看邻近中午,孔仁玉不好意思道:“两位钦差,衙门简陋,下官去买些熟菜,给,给钦差接风洗尘。”
说着,他转身到桌子下面,捧出一个坛子,从里面拿出一串钱,咬着后槽牙数了200文,剩下的又小心翼翼放回去了,生怕被偷了。
叶华看不下去,连忙道:“孔主簿,我们都带着吃食,你不用费心了,还是去耕田吧,耽误了农时一年的收成就没了。”
孔仁玉略显尴尬,迟疑了一会儿,还是点头离去,他到了衙门后面,换下官服,穿着短打,真的下地干活去了……
他走了,只剩下王溥和叶华两个。
王溥愕然半晌,瞧了瞧自己身上的穿戴,还有一双白白嫩嫩的手,突然臊得慌。
“唉,假如天下官吏都能如孔仁玉一般,三代之治不远矣!”
他感叹之后,又质问叶华,“冠军侯,你还有什么好说?”
叶华呵呵道:“我现在后脊背发凉,遇上表演艺术家了!”
第176章 县令之死
孔仁玉清廉,勤劳,善良,老实,诚恳,安贫乐道,连钦差都不知道巴结,王溥觉得这就是圣贤的门风,不愧是孔家的苗裔。
他觉得天下的官吏读书人都应该来好好看看,用心学,假如能做到孔仁玉的一点皮毛,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这才是圣人后代的风采!
了不起!
可叶华却对孔仁玉嗤之以鼻。
“王相公,你能做到孔仁玉这样吗?”
“不能!”
“天下官吏,一万个怕是也挑不出一个吧?”
“那你也不能说没有!”王溥争辩道:“孔仁玉遭逢劫难,知道民间疾苦,继承家业之后,治家严谨,以身作则。未尝不可能,冠军侯,你敢说从古至今,就没有一个清官,好官吗?”
这话叶华当然不敢说,清官好官,当然有,比孔仁玉表演的还过的,也是有的。
只不过眼前这家伙,不可能!
“王相公,你也提到了孔仁玉遭逢劫难,他遇到了什么事情,你能说说嘛?”
王溥皱着眉头,做大悲状,“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历代帝王不时封赐食邑、绢帛,免除徭役,优待孔子后裔。
南朝刘宋元嘉十九年朝廷下令免除靠近孔林五户百姓的徭役,充任孔林洒扫户,负责打扫孔林的卫生,代代世袭。这五户人家本都不姓孔,按着当时仆随主姓的习俗改姓孔,其中有一户因此名叫孔景。
唐末战乱不断,孔子家族后裔的人数已为数不少,但因外任做官和躲避战乱,他们多流散在外,定居于曲阜的较少。又因为宦官乱政,藩镇复起,战乱不休,朝廷顾及不到孔家,优待也远不如过往,孔夫子四十二世嫡长孙孔光嗣因此未能承袭文宣公的爵位,只是在唐天祐二年被任命为泗水县县令。
等到朱温灭唐之后,更加混乱不堪,孔景的后裔孔末眼见天下大乱,起了谋逆夺位的野心,遂伙同暴徒将生活在曲阜的阙里孔氏一一杀害,最后,孔末又到泗水杀了孔光嗣,夺其家产,取代其位,主孔子祀,俨然以孔子嫡裔自居。经此事件,曲阜的夫子后裔几乎被杀尽。”
王溥所讲,就是著名的孔末乱孔。
此事在后世也广为流传,曲阜百姓无人不知。
孔仁玉当时刚满九月,他爹就是被杀的孔光嗣,孔仁玉被其母亲张氏抱回张羊村娘家,被张氏的双亲张温和乐氏藏匿起来,幸免于难。孔仁玉在外公一家抚养下逐渐长大成人,他九岁便精《春秋》、通六艺,姿貌雄伟,为人严谨,临事果断。
等到唐明宗长兴元年,长大成人的孔仁玉将孔末假冒嫡裔,窃取官爵之事告之于官府,唐明宗得知此事后,派人前往曲阜详加调查,确认属实,于是下令处死孔末,命孔仁玉任曲阜县主薄,主孔子祀。
正因为此事,孔仁玉被孔氏后人尊为中兴祖,大加赞誉。只是有趣的是在孔仁玉的墓志铭上,对此事只字未提。
是孔末乱孔不存在?还是孔仁玉有意淡化此事,就不好说了……
王溥博闻强记,当然知道的清清楚楚。
叶华笑呵呵道:“王相公,我只问你一句,如果孔仁玉就像刚刚那副样子,他斗得过孔末吗?能重新夺回家业吗?”
“啊!”
王溥仿佛突然被扼住脖子的乌鸦,眼珠差点掉出来……叶华说得对啊,这样的人,能逃得过孔末的魔爪?安然长到成年?还能跑去朝廷告状,惊动了皇帝,最终扳倒了仇人,给家族报仇,拿回了家业?
可信吗?
别忘了这可是最混乱的时候,好人死的没剩几个呢,能混得好的,几乎都是狐狸成精。
光是这一件事,就足见孔仁玉不简单!
王溥也不是真的弱智,他只是想借着尊奉孔子,收拾人心,提升文官地位,对于孔家的事情,难免一厢情愿,光往好处想,才险些阴沟里翻船。
等跳了出来,王溥越想越怕,假如刚才看到的全都是假象,那孔仁玉也太可怕了,这家伙的心机该多深沉,演技该多精湛!
“冠军侯,你说那个写血书的小吏,莫非讲的是真的?”
叶华叹口气,“王相公,孔仁玉说什么来的?他说让衙门里的差役都回家耕田了!”
“啊!”
王溥大惊失色,“莫非,莫非他要杀人灭口?不会吧?”
“怎么不会,回家耕田,劳累过度啊,被马踩车撞,甚至路上遇到了歹人,都可能丢了命。反正连县令都杀了,何况一个小吏!”
“什么!”
王溥豁然站起,县令,之前的县令死在孔家手里?
这怎么可能,孔仁玉恢复家业没有多长时间,他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势力,敢杀害朝廷命官,不可能,绝不可能!
王溥坚决摇头,叶华轻轻一笑,“王相公莫非忘了张家?”
“张家……就是孔仁玉的舅舅家!”
王溥豁然开朗,张家保护了孔仁玉多年,当时孔末已经窃据孔府,以夫子后裔自居,手里那么大的势力,居然没能斩草除根,还被张家给反杀了,他们有多大的力量,可想而知?
光是孔仁玉没什么了不起,可如果加上了张家,这就让人不寒而栗了。
王溥在几位相公当中,算是最老实厚道的,等他想清楚这些事情,忍不住冷汗淋漓,他突然冲着叶华深深一躬。
“冠军侯,老夫有眼无珠,险些铸成大错,如果陛下真的过来祭祀孔夫子,孔仁玉的地位势必不可撼动,到时候他就是地方一霸,遗祸无穷,我,我愧对曲阜百姓啊!”
叶华没忍心继续吐槽,可他并不相信,朝中诸公,那么多有本事的人,能一点消息不知道?
他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尊奉孔夫子,对他们有好处,至于曲阜百姓,就交给孔家祸害,又能怎么样?反正都祸害了一千年,也不差再多一千年!
叶华甚至有点庆幸,这次来的是王溥,假如是范质,李谷,或者是冯太师,没准这帮人就会想办法把事情压下去,一切以保护圣人苗裔为主,以他们的道统为主!也就是以他们的利益为主!
好在,王溥还有良心!
“冠军侯,你看接下来该怎么办?”
叶华想了想,道:“强龙不压地头蛇,我们虽然是钦差,可也不能随便胡来。这样,王相公,你继续替孔家说话,最好能骗到他们的信任。我呢,去找证据。”
“嗯,冠军侯准备从哪里着手?”
“就从死去的县令着手!”
王溥想了想,不由得眼前一亮,县令可是朝廷命官,突然暴毙,钦差前去探视,情理之中。
而从这个县令着手,正好把孔家的事情全都给掀开!
“好,我跟着冠军侯一起去!”
叶华又道:“让孔仁玉也跟着,免得他疑心。”
王溥笑了,叶华果然是有滴水不漏的本事,难怪范相公,冯太师都这么看重他,真有过人之处啊!
王溥照着叶华的意思,派了四个军士去请孔仁玉,还特意嘱咐,让其中两个人替孔仁玉耕田。
过了一会儿,孔仁玉满身泥土,汗水满头,气喘吁吁道:“钦差有什么吩咐?”
王溥道:“我们是奉了圣人之命,一来祭祀夫子,二来考察民情。5天之后,才是吉日。眼下想去四处看看。”
孔仁玉有些为难,试探道:“那个……钦差不会要看5天吧?那,那就耽误种田了!”
说话的时候,脸上的肉都跟着颤抖,仿佛真的把田地当成了命根子,一家人就指着种田吃饭呢!
放在和叶华谈话之前,王溥只会感动,觉得这个人实诚可靠。
只是现在他光剩下恶心和胆寒!
罢了,就让老夫看看,你能演到什么时候!
“孔主簿,回头老夫让官兵帮你把田耕了,这总行了吧?”
“那,那要给工钱啊!”孔仁玉瞪大眼睛道:“每个人一天总要10文钱吧!”
“老夫出还不行吗!”
“可不能拿朝廷的钱啊?”
王溥哈哈大笑,点指着孔仁玉,“老夫是帮你,你还怀疑老夫贪墨!真是不识好人心!罢了,老夫从俸禄里拿钱,总行了吧?”
孔仁玉这回没话说了,他尴尬笑了笑。
叶华都看不下去了,太恶心!
“孔主簿,你说前任县令死了,我想去他家看看,上一炷香,问问有没有什么困难……你一个主簿过成这样子,想必你们县令也不会富裕吧?”
提到了县令,孔仁玉终于微微变色。
王溥把脸一沉,故意怒道:“孔主簿,还有什么不好说的,讲!”
孔仁玉咬了咬牙,“下官就说了,按理讲县尊暴毙,身为属下,不该多说什么。可,可有些话不能不说,他,他太过分了!”
叶华看了王溥一眼,两个人心领神会。
孔仁玉到底是装不下去,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就看他能说什么吧!
“县尊在曲阜有4年多了,从前朝的时候,他就在了。前朝上奢下贪,搜刮民脂民膏,光是每一户就要缴纳一张牛皮的税,老百姓拿不出来,就要抓去抽鞭子,站木笼,有好些人都被折磨死了。”
“县尊用搜刮的钱,买了一个江南的歌女,他们吹拉弹唱,夜夜笙歌,又狂饮无度,就,就这么死了……”
第177章 奴家有苦衷
孔仁玉一番说辞,告了县令的黑状,最后还故作大度道:“俗话说人死不结仇,县尊并非大奸大恶之徒,就不必追究了吧!”
他说完之后,却发现叶华脸色阴沉,带着不怀好意的笑,“孔主簿,你既然是圣人后裔,自然知道少正卯吧?”
孔仁玉连忙点头,老祖宗的丰功伟绩,岂能不知!
少正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官至少正,能言善辩,是当时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
少正卯和孔夫子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少正卯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孔夫子口干舌燥,也没人听他的,老夫子的财路都给断了,生计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