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4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转变了一下方式,以前用劳役驱使,现在用工钱驱使,更不用说还有奴隶。”刘邦也在感叹,带着崇拜说:“皇帝毕竟是皇帝,我敢肯定一点,要不是皇帝,没人能做出这么大的事情出来。”

废除了徭役,然后凡事都用雇佣来替代,估计这个是吕哲干过最正确的事情。会这么进行改革,那是有一个先决条件,拥有足够多的财富。还可以获得更加多的财富,不然绝对没有这样的底气去进行改革。

吕哲是白手起家来着,并且是带着一帮武力的白手起家,得到什么东西那都算是抢的,根本就没有什么成本问题。他一开始还不断使用战俘挖矿,除了提供伙食不需要多余财政投入,挖出多少金属就等于是拥有多少,起步的累积都是建立在血腥之上。

杀人放火金腰带,干什么最能发家致富?不就是带着军队进行扩张嘛!要不怎么人人都喜欢争天下?有一些人是在扩张中持续的抢和破坏,吕哲是在抢了一段时间之后开始转为建设。再有一帮廉价的劳力来驱使,不断的滚雪球就那么强大下来了。

“山川地利以前是属于君王,到了陛下这里成为属于国家,哪怕是陛下想要拥有也需要上缴费用。”李封笑着说:“这又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但是在封国之中山川地利是君王拥有。”

刘邦开始还有点不是那么理解李封在说什么,后面听着李封进行详细的解释才明白过来。他瞪大眼睛说:“从一开始陛下就已经在为国家计划未来的方向,走的是一种另类的家天下?”

“没错!”李封无比赞叹地说:“正是因为独一无二又掌握一切,渴望坐上那张宝座的人才会那么多,一旦坐在独一无二宝座上的人不再拥有没有限制的权力。又不能肆意地挥霍国家的财产,那张宝座依然被人垂涎,但吸引力并没有那么恐怖了。”

还有一些李封是没有说的,一旦将财产分为皇帝私库和国库。因为皇帝也在像普通人一样纳税,赚得多缴纳的税金就多,没人能够过多的指责什么。另外,那样一来也就不存在什么民脂民膏。没人能够再去指责皇帝花钱奢不奢侈,想花多少钱就成了私人的事情。

“秦封国不一样,山川地利依然属于君王。”刘邦诡异地笑了。他笑了有一小会才说:“陛下建议秦王去和执政府谈,实际上出发点就是为秦王好咯?”

刘邦那么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等于是帝国官方在为一些基础上给秦王扶苏背书,可以保证秦王扶苏地位的稳固,不然秦封国前期可不会与帝国本土有连接,中间可是隔着一个还没有被征服的西域,要是没有帝国的一再背书,不但扶苏会自己心虚,估计秦封国的一众人也会心里犯虚。

“所以咯,秦王还没有真正地将领地拿下,秦封国已经欠了中枢一大笔钱,数目上可能还不小。秦王和一众臣属,他们会相信帝国为了能够回收债务会进行某种保障。”李封脸色逐渐转为严肃:“从某一些方面来讲,陛下那么做可能就没有想过到底能从下属封国获取什么资源,为的是增加下属封国的开拓信心。”

刘邦突然想到了一些什么,呐呐地说:“想必魏封国也会是这样的吧。”

李封选择闭嘴,他们之前可以计划和心动了近两年,是要爬上魏封国这辆顺风车到南亚次大陆去干大事,但是随着刘邦成为出使的使节,不管是先前投入多少都泡汤了,想起来肯定不会有什么愉快的感觉。

“如果陛下……”李封想说什么又将后面的话吞回去,想了想直接建议:“或许我们可以将本来应该投资在魏封国上面的东西,放到秦封国这边来?”

实际上刘邦在蒙恬暗示之后,他就在思考投资秦封国的事情,认为魏封国投资不了投资秦封国将会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

本来嘛,刘邦知道冯劫会到西域,他是想要和冯劫做一番探讨,毕竟是从一些渠道知晓皇帝非常支持秦封国。他与冯劫见面,还没有进行试探,冯劫就给他送了一件“大礼”,搞得他霎时就退缩了。

“冯劫不止代表秦王,还代表着陛下。”李封有充足的理由劝说刘邦,他说:“或许冯劫并没有其它的意思,只是知道您有这样的力量,出于某种时间紧迫才选择开门见山。”

“就是因为还代表着陛下,所以才让我害怕啊!”刘邦不断苦笑:“你应该是有发觉的,不知道为什么,陛下总是对我带着某种警惕。其实啊,不怕你笑话,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总觉得自己会被陛下弄死,到现在都没有被弄死心里还感到奇怪。”

李封当然知道这么一回事,但是他也搞不懂皇帝为什么会那么不待见自己的家主。不过吧,自从发生了上次的事,他已经算是明白一件事情了,皇帝不会轻易弄死哪个贵族,因为皇帝既然制定了游戏规则不可能自己去破坏,帝国的体系维持起来不易,皇帝不会在辛辛苦苦建立起一套规则之后再自己破坏。

“是啊,我也明白了。”刘邦认可自己第一智囊的判断,但是他依然留有疑虑,迟疑再迟疑,说道:“反正我们会和他他们一路向西,到时候有的是时间来进行观察。若是有投资的可能,我不会放过。”

李封能说什么呢?的确,谨慎一些很有必要,他们是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观察。他想到了什么似得,苦笑着说:“您刚才的行为比较不礼貌,估计也是把冯劫给搞糊涂了。”

刘邦摆着手无所谓地说:“现在能快速帮他们雇佣到一万武士的人只有我。他自己去干,有那么多时间吗?”

“最好还是弥补一下,比如请吃顿饭什么的。”李封笑着补充:“然后随便找个理由,将之前不礼貌的行为掩盖过去。”

“不,我不能再接触冯劫。”刘邦见李封一脸的不解,想了想还是决定解释,他说:“冯劫是以前秦国的关内侯,在帝国却什么爵位都没有。旧贵族,特别是在帝国没有得到什么爵位的那批人,他们……,咋么说呢,就是变得心眼特别小,得罪之后不去服软还罢了,一旦服软必然被轻视。如果冯劫真的着急,他会再次前来找我。如果他没有来找我,后面不是还有一个蒙毅会过来吗?我直接与蒙毅接触就好了。”

第一千零七十七章:这XX是在搞笑!

“打起来了。”

“啥玩意?”

“乌孙人和呼揭人、丁零人,似乎还有一些乱七八糟叫不上名字的家伙,他们打起来了。”

“哦。”

冯劫对此表示很平淡,他来到西域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功课,清楚地知道西域是个什么状况。

乌孙人不是第一次和呼揭人较量了,长久的历史之中两个部族从来没有停止过征战,规模上有大有小,但是比较起来乌孙人还是占据着绝大的优势。

丁零人和乌孙人一直以来并不多么平和,不过以前丁零人很少搅和南边的事情,不像是呼揭人迫切希望能够得到南方的土地。

这一次丁零人和呼揭人联起手来有着一层与帝国离不开关系的原因,那是因为匈奴在帝国手上不断吃亏,并且帝国占据了中部草原的大部分土地,给丁零人造成了很大的心里压力。

匈奴人在帝国手上不断吃亏,失去的土地至少有十三万平方公里,并且匈奴人还在持续不断地失去土地,中部草原一旦被帝国占领,草原上的局势必将面临难以想象的变化。

对于草原人来说,中部草原是在哪?大概就是后世的内蒙和外蒙局部。该区域实际上算不得是什么水草丰美的宝地,但几乎所有草原部族都是从该区域发展起来,因此中部草原对他们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若说只因为政治意义的话那就错了,中部草原对于所有草原人来说还有更重要的体现,那是取决于地域性质上的“不能失去”,用军事术语就叫战略要地。

“匈奴守不住中部草原,帝国也无法独吞中部草原。”内史腾是在一天前抵达西域,他是在半路上得知乌孙人和呼揭人、丁零人打起来的消息,并觉得这是他们的一个机会。他告诉冯劫原本是兴冲冲地认为有可以操作的地方,得到的回应却是比较冷淡。不由郁闷问道:“发生了什么我需要知道的事情吗?”

冯劫看上去忧郁极了,他歪着脑袋看了一眼内史腾,几乎是半死不活的语气:“西域这个破地方肯定跟我反冲。”

后面又发生了什么?冯劫来到西域,先是满怀希望却得到蒙恬比较冷淡回应,本来十拿九稳去找刘邦帮忙又被利索地拒绝,这些都是过去一段时间的事情了,近期他想要从乌孙那里打开一个突破口,结果……

秦封国以后可能是要和乌孙做邻居的嘛,那预先建立起交情总是没有错的,冯劫就是带着这样的想法前去乌孙王庭。他到了乌孙王庭之后倒是受到了比较礼遇的接待。几乎是应该享受到的礼节乌孙人一样没少,但是在谈到他个人认为是正事的时候,乌孙人的热情瞬间就熄灭了,给予的回应就是冷淡。

冯劫当时就有点错乱了,要说蒙恬、刘邦乃至于是其它帝国方面的人冷淡,用他们担忧是惹到某些不该惹的麻烦才会那样,乌孙人的冷淡又是个什么情况?

按照冯劫的理解,乌孙是需要帝国的帮助,但帝国帮助乌孙却是有先决条件。首要的就是帝国不能吃亏。秦王国马上就要在乌孙西北边安家落户了,以后会当上很久的邻居,那么远亲不如近邻的思维贯通下,先恭后据是几个意思?

冯劫起先是恼怒的心态。他认为秦封国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看,与帝国的关系都要比乌孙亲近非常多,乌孙不应该这么对待一名来自秦王国的重臣,特别是这名秦王国的重臣还从某些方面代表着帝国皇帝!

后来冯劫搞清楚了。乌孙前面表现出来的恭敬恰恰就是因为他从某些方面代表着帝国皇帝,可是他后面谈的是秦王国的事情,身份角色又转到了秦王国重臣身上。然后乌孙那帮王公贵族认为对待秦王国的重臣没必要那么恭敬。

发觉这一现状的冯劫不是死脑筋,他从行动上面又再次进行了身份角色的改变,立场转为代表皇帝而不是秦王,结果令他无比郁闷的事情再次发生了,乌孙再一次转到恭敬态度上。

一个人不断转换身份获取恭敬和冷淡两种回应,看上去好像很好玩的样子,但是对于一个注定只能短暂代表帝国皇帝,终身只能成为秦王国重臣的人来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怎么都有点笑不出来。而之所以会搞成这样,那是因为他之前完全看错了情势,说难听点就叫有眼无珠,别人都在打酱油,他偏偏能搞多大就多大,搞得连自己都不好意思回头,如此这般就真的是悲剧了。

确实,要是代表帝国,乌孙人肯定是要给面子。那不止是因为帝国现在正在帮助乌孙抵御敌人的入侵,还因为帝国现在是当之无愧的绝世霸主国。代表秦王国?乌孙人就要很不好意思的问一句,秦王国在哪,然后秦王国现在又有多少实力?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秦王国只是帝国下属封国中的一个,乌孙哪怕是再怎么搞不清楚这层关系,他们也能用最简单的方式来理解,认为秦王国并不是一个完全能够自行作主的国家。既然无法完全自主,那么乌孙只要讨好帝国就可以了,干么还要再讨好秦王国?

“我们的定位太尴尬了啊!”冯劫能不半死不活吗?不能!他发现现在秦王国什么都不是,对着内史腾说:“所以面临的问题并不复杂,做帝国认为我们应该做的,其余免谈。”

内史腾完全愣住了,他不知道冯劫得是受到多么大的刺激才会变成这样。

这一次内史腾又带了两千骑兵过来,等于是秦王国在西域的兵力达到了五千。他过来西域的目标比较清晰,那就是先带着人前往乌孙西北部,好好地亲自实地查看一下未来的领土。

被帝国皇帝划拨给秦王国的土地,它们现在是属于大月氏人所有,不过大月氏人之所以拥有那片土地是从萨迦人那里抢的。

瞧,事情就是那么的简单,土地从来都没有固定的主人,谁有实力就是谁的。所以土地也没有什么“自古以来属于谁谁谁”的道理,拳头硬哪怕不是自己的也能变成自己的。

秦王国既然是被皇帝分封在那里,那么他们只能是使用武力从大月氏人那里将土地抢下来。而说起来赵氏赢姓和大月氏人可是老对手了,双方早在几百年前就一直交手,后面大月至的主要敌人变成了匈奴,赵氏赢姓的秦国主要敌人变成了山东六国,才致使双方在后来能够相对地和平共处,不过可称不上是朋友。

“五千吗?”冯劫好像是来了点精神,抬头看了一眼内史腾,说道:“我们有五千骑兵。刘邦那里会让韩信带上一万,再加上蒙恬会出兵六千,合起来就是两万一千骑兵。”

两万一千骑兵已经不少了,那是装备精良的武力,按照乌孙人最近发明出来的一个新词,那叫铁骑。

乌孙人的铁骑是啥玩意?大概就是拥有铁质兵器,可是防具嘛……简陋得很。

帝国的铁骑就真的是铁骑了,从兵器到甲胄可全是铁质材料来着。两万一千的铁骑,要是在西域想玩点毁城灭国的游戏。大部分的西域国家根本就抗不住,已经能算是一支不错的力量了。

“情报上不是显示月氏人的兵力有将近八万吗?”内史腾听到合兵起来只有两万一千,哪怕全部都是铁骑都有些觉得不稳妥:“似乎还不止是八万,他们将俘虏到的北萨迦人和阿兰人……。是叫阿兰人吧?”

冯劫直接翻了个白眼,异族的名字都太奇怪了,西域这破地方的一些名字他还是死记硬背起来,哪有功夫去关注更远的。

得不到回应。内史腾皱了皱眉,心里对冯劫颇为不满,但没有用语言表述出来。他自顾自又往下说:“算上在乌孙境内筹集到的人手合起来大概是十四万?”

“战争早就不是依靠数量来定胜负了。”冯劫撇了撇嘴。说道:“告诉你一个新消息,那个叫韩信的家伙,他在半个月之前用七千人战胜了宛国和冒顿匈奴的四万人联军。”

“呃?”内史腾觉得冯劫在作死的道路上有点越走越远了,觉得韩信好歹是皇帝的唯一徒弟,口头尊重一下会死吗?他十分好奇战争过程,问:“可以说说吗?”

“没什么不能说的。”冯劫让人拿了几壶冰镇的葡萄酿,一边喝一边说:“起因是什么没人去关注,重要的是一个叫精绝的小国派兵将要参与针对乌孙西北部的真要叛乱,然后……”

精绝就真的是一个小国,全国上下就一个能够成称呼为城市的地方,其余都是小村庄什么的。他们是半游牧半定居的民族,举族上下大概有三万多的人口,维持一支二千人的武装力量,比较好看一点的是不缺战马也就不会缺少骑兵。

精绝人拿出一千骑兵,说是要参与乌孙的西北部镇压,这支军队以直接听命于帝国的调派。拿出全国一半的兵力,无论怎么看都算是很服顺了,帝国现在还没有想要全面占领西域,该安抚的总是需要做出一副姿态,是吧?

征西兵团的长史吕臣,他对派兵参与合作的国家做出了有限度的保障,既是各国在派兵听从调遣的时候,一旦他们的国家遭受入侵将会进行必要的武力协助。

吕臣做出那样的保证让很多小国发出了欢呼,很多国家本来是不想掺和什么事情,那一条声明被发出去之后,众多小国你一百人、我两百人的凑,结果是让派兵听从调遣的国家越变越多。

“很高明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内史腾带着满满的不解:“帝国短期之内没有想在西域有大动作,吸引更多的人站到帝国这一边是非常合理的举动。”

冯劫又没有说这样不合理,只是很不屑于西域本地的土著国家。按照他的意思,哪怕是周王室刚刚分封诸侯的年代,各个诸侯国相应号召出兵,怎么着也不会是一百或两百的凑,西域那些土著国家的举动简直就是在演示什么叫作冷笑话。

“只是形成一个姿态罢了。”内史腾很直白地说:“在帝**方看来,那些国家哪怕出一个人都是一种表态,是他们愿意对帝国服顺的态度,不是真的在乎那些土著国家出兵多少。”

冯劫还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吗?正是因为他明白所以才不屑啊!帝国是什么?尽管他很不情愿,但真的无比理解皇帝说的那句话,帝国就是强横和无可睥睨,根本就不需要盟友,注定孤独。

好嘛!帝国这么强大,要说和乌孙小小地玩耍一下,乌孙好歹还是一个人口百来万,也能凑出一二十万骑兵,有那么点像样的国家。

人口一两万,最多也就是四万人,这么些芝麻绿豆一般大小的渣渣,说国家已经算是扯淡了,帝国竟然开始想和这种芝麻绿豆做好朋友?这简直是太******好笑了!

“皇帝估计不知道西域正在发生这样的事情。以我的了解,皇帝根本不会下达这样的命令。”冯劫几乎是拍着胸膛:“相信我,这样的事情绝不可能是出自皇帝的授权。”

“……”内史腾再一次纳闷了,他发现冯劫的思维有点跳脱,提醒道:“咱们是在说韩信……”

“不就是宛国和冒顿给帝国找不痛快吗?”冯劫又撇嘴了,他几乎是带着讽刺:“精绝这颗绿豆离宛国的势力范围并不远,骑兵行军也就是三两天的事情,他们就是为了给帝国找不痛快,带着‘你放话说要保护,那我们就揍你看,看你保不保,保又能保多少次’的念头。”

“也就是说,韩信七千对四万打赢了,但……实际上取得的战果并不大?”内史腾是一个会带兵的人,他说:“战果不大的话,等于没有多大的意义,并且能保住一次,难道次次都出兵?”

冯劫像是找到了知己一般,用力一拍大腿:“就是这个意思!”

悲剧,再请假一天。

这个点,就要出远门,实在是没办法了,请大家原谅!能回家的话,下午或晚上更新,没办法的话,25号恢复更新。

第一千零六十八章:胡猜乱测

“他们懂个屁啊!”吕臣此时此刻是满脸的嘲讽,他说:“无外乎就是消耗战,来来回回的拉锯。而这个正是我们所想要的!”

帝国怕消耗战吗?如果说怕,那可真的是一个无比天大的笑话!帝国现在无所畏惧,降低战事规模和强度,无非就是希望发展内部,用掠夺到的一切改善民生和增强经济,但帝国根本就不会害怕任何形式的战争。

持续增涨的人口,无比丰厚的资金和资源,谁要是想和帝国打消耗战,那么帝国会无比愉快地来进行这样的一场战争。

当今世界上,只有遥远的距离能够让帝国感到头疼,西域离帝国是有点距离,但没有到那种产生无力感的地步,要是宛国和冒顿匈奴愿意来慢慢磨,那可就真的是再好不过了。

“比较想不到的是韩信竟然那么能打……,好像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吕臣想了想,补充道:“韩信是能打,但令人意外的是火器部队。”

韩信是带着五千火器部队和两千骑兵对阵宛国和冒顿合起来的四万人,他们交战的场地是在十分平坦的地形。

两军的遭遇并没有发生什么双方意料之外的故事,毕竟都派出足够的斥候,平原之上谁还能偷袭谁啊?

韩信发现了宛国和冒顿匈奴的部队之后,他采取的是就地构建工事,例如设置沙包壁垒和局部拉上纤绳,然后摆在阵势待在原地等候敌军的到来。

或许是宛国和冒顿匈奴觉得韩信所带大部分是步兵,又觉得韩信的部队少,他们是带着愉快的心情想要来歼灭韩信这支数量处于劣势的部队。

事实上韩信压根就不是专门为了去应付宛国和冒顿匈奴,他们原先的任务是做一次武装游行,给予西域中西部的一些邦国展现一下属于使节团的肌肉。好能够吸引更多的杂兵加入到刘邦的计划之中。

武装游行途中遭遇到敌军,韩信不但没有担忧反而是感到兴奋,一切只因为他经历过上次谷口的战斗后,一直在琢磨火器部队的正确使用方式。他还真的就研究出了一些东西,例如装备了火炮的火器部队适合用来攻城,野外缺乏高机动能力的火器部队对付拥有高机动能力的骑兵可以固守。

“他真的是研究出了一些东西。”蒙恬不断点着头:“不是他集中火炮。使用那么覆盖式的射击,那一场战事不会轻易获取胜利。”

“覆盖式射击早就有了,以前是被用在箭矢和弩砲的武器上面,差别就是火炮的射程更远,滚圆形的弹丸杀伤力更强。”徐志像是在思考什么,突然问:“我记得咱们也是要装备火炮的吧?”

“是啊!”吕臣点着头:“征北兵团那边已经开始装备火炮了,听说用起来效果非常不错,一些小口径的火炮在山地争夺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也听说了。”卫翰满脸的认真:“以前面对在狭隘地形占据高度优势的敌军,用弓弩射需要抵近。直接让步兵冲锋死伤太大。他们现在对付这种目标是侦测地形,将火炮架设在射击弹道没有被阻碍的地方,使用平射可以在五百米外轻松地敲掉。”

“专门学习过了啊?”徐志就不懂什么射击弹道,他现在就想知道一点:“征北兵团已经装备了火炮,咱们的什么时候运过来?”

“优先序列是征北兵团。”蒙恬语气平淡,但表情非常郁闷:“我们现在并不在任何的优先序列上。”

征西兵团不但不在优先序列,事实上他们的还排到了南洋舰队、辽东几个军团的补给序列后面,能比得上的也就是和北洋舰队差不多。

北洋舰队已经快要沦为运输大队了。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敌人。最近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都在进行整顿,说是要配上什么陆战队。比较令征西兵团一众人等郁闷的也正是这一点。

“其实我就是不太明白……”蒙恬真的是忍不住了,说道:“既然来到西域不算是什么优先序列,甚至好像除了最基本的补给在维持,其它都是被排序到靠后的位置,那咱们这么早来西域到底是干什么?”

“这个我倒是知道。”吕臣无视了蒙恬酸溜溜和郁闷,说道:“本来也没有那么快。正确的时间点应该是到帝国历十三年左右。但是,李信干掉了楼兰王,这是其中一个变数,另外一个就是冒顿偏偏待在西域没有走。”

帝国历十年,既是公元前二零三。提到了一个“左右”,前后大概也就是一年的不确定性,那么也就是说征西兵团提前了两年进入西域。

“本来嘛,至少是要攻下峻稷山,然后才会在征北兵团的建制基础上,重新规划,一些留在草原作为当地驻军,一些是重编成为征西兵团。”吕臣突然指向了徐志,笑嘻嘻地说:“像是徐中郎将,他现在估计是挺郁闷。本来是在征西兵团序列,后面得到通知说要转调到征北兵团,但人还没有走又来了新的命令,说是考虑冒顿在西域过于活跃,太尉署决定将第一骑兵军团还是留在西域,转为改调其它的骑兵军团增援征北兵团。”

“不会是我最郁闷,至少我还不用窝在帝国本土。”徐志像是一脸的无所谓,他说:“本来应该被调上来的第二十骑兵军团估计才是最郁闷的。他们已经窝在陇西那边三年多,看样子是要继续窝着。”

蒙恬眼睛眯了一下,他心想:“确实,这一次实在是太蹊跷了,对于命令下达得太过混乱。”

帝国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既是向某个军团下达调派命令之后,随即很快就进行命令更改。要说这样的事情是发生在一个面临崩溃或是行政混乱的国家,那是一件相对平常的事情。问题是帝国没有面临崩溃的局面,要说行政体系估计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国家中最为严谨的一个。

他们这些身在西域的人那又知道一点,无外乎是陇西郡那边出了一些小问题。本来应该调派前来西域的第二十骑兵军团需要留在原地进行一些低烈度的清剿。

事实上是地方官在吸收一些族群的时候发生了问题,陇西郡的西北那边还是有相当数量的戎人和狄人,不过最多的还是各种羌人部落。西北区域的戎人和狄人在战国时期就被秦国大量吸收融合,他们称得上是与华夏族群融合度相对高的一个族群。有了秦国之前的例子,实际上除非是很少的一些人,大多数并没有将西北区域的戎人和狄人看作是异族。反倒是那些羌人部落被当成了异族。

事情的经过是有羌人部落与戎狄部落爆发了战争,该戎狄部落与陇西的一些氏族有血缘上的关系,地方官是先要进行调解,然而半路上竟然被截杀了,凶手是羌人。

地方官被杀?霸道如帝国肯定不会去调查为什么要杀,特别是李斯刚刚到任急于立威,他本来就想要接纳有融合例子的戎狄,那么就不太好对戎狄开刀,对那些羌人部落倒是有些陌生。还没有琢磨好应该怎么应对。结果好嘛,竟然羌人自己跳出来了,还做出了截杀帝国官员的事情?没得说,直接开干,谁怂谁就是孙子!

第二十骑兵军团不是像征西兵团的这些人猜测的那样留在原地,他们是被调到了西北总督省,然后军团分成了几个部分,分别在剿杀那些惹事的部落。所以吧。根本不是什么命令下得蹊跷,是事情出现得有些突然。

羌人。意思是放羊的人,现在压根就没有什么羌族,只不过是外人那么外人那么统称他们。

羌人部落非常多,他们遍布几乎整个西北边,那里的高原和盆地有非常非常多的羌人部落。他们之间不认为是同一族群,实际上语言、生活习惯、信仰等等方面也没有相同之处。唯一有点一样的就是喜欢放牧,特别是喜欢养羊。

征西兵团不在优先序列没什么好说的,其实是征西兵团因为无法歼灭冒顿所部,才让中枢认为需要下调有限序列。这一点蒙恬等人心里明白,只是他们不肯承认现实。

无法歼灭冒顿匈奴。那就是一场长期化的战争,特别是冒顿如果想跑,他们真的是无法阻止,那么怎么办?只能是消磨着。

一支不需要大战的部队是没可能得到超过需要的补给,帝国本土向征西兵团物资运输必然是会下降,以维持兵团所需要物资的同时,少量少量地进行一种过程缓慢的积累。

“火器部队能够进行原地驻守,但是情况很现实,火器部队的机动能力是硬伤。”蒙恬轻笑了一下,说道:“韩信能够挡住四万骑兵的攻击并造成杀伤,但是一旦敌军撤退他就没有办法了。”

“对的。”吕臣亦是在笑:“火器部队用来打攻坚战或防御战会很不错,但是对于移动战仍然不行。”

他们在笑什么?无非就是觉得目前没有什么兵种能够取代骑兵,骑兵依然会是帝国最重要的部队。

“说到这个,你们听说了吧?”卫翰见有人点头有人摇头,索性就说:“陛下已经已经确定最终的骑兵军团数量。接下来会陆陆续续地进行改编和整编,二十个国防军的军团会有六个骑兵军团……”

“不对吧?目前不是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