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3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新晋崛起的匈奴在一开始并不是老牌草原霸主月氏人的对手,但是到了公元前二四七年的时候发生了扭转,造成西部草原霸主争夺战扭转的是月氏人的王在一次与匈奴人的大战中被杀,此后月氏人开始转向衰弱。

匈奴与月氏的战争发生扭转,秦国当时也没有闲着,秦国是趁匈奴和月氏在大战出兵夺取了阴山以南的土地。

秦国夺下阴山以南,月氏正处于战局不利阶段自然是没有太大的反应,事实上是月氏人连招架匈奴的力气都没有了,那么月氏人哪怕是痛恨秦人乘人之危也不会选择再开启一条战线。

月氏与匈奴的西部草原霸主争夺战最终是以月氏人败退逃窜落幕。月氏人的逃窜一开始逃得并不彻底,是有一部分逃回到鞮汗山和阴山。这一部分又与秦军干了几仗,后面似乎是和秦国取得谅解还是什么,双方承认领土边界划分,开了极为短暂的相安无事共处。

匈奴人取得了西部草原的控制权事实上也消停了一段时间。他们在消化胜利果实……主要就是吞并西部草原的大小部落,还有在抢来的草场上恢复在战争中消耗掉的牧畜数量,大概是二年左右又重新踏上了碾压月氏人的征程。

其实在匈奴人没有重新出征月氏之前,月氏人内部已经分成了意见不同的两个部分。

一大部分月氏人是认为干不过匈奴人,以其死撑着不如寻找远离凶悍的匈奴人远远地方的新草场生活。他们也真实地将自己的想法付之行动,早早地抛下了不愿意远窜的族人踏上了向西之路,并且不打算再回到东方。

一小部分是死硬想要留在故土和匈奴人死磕的月氏人,由于大部分月氏人已经向西迁徙,留下的月氏人比较少,不管是草原上的匈奴人或是其它什么胡人,还是秦国、赵国等等战国,都是称呼留下来的那部分月氏人叫小月氏。

小月人其实也没有硬挺多久,他们得知匈奴再次大肆集结草原上的牧人准备来攻打自己时,毫无意外内部再次产生矛盾。这一次的矛盾其实还是纠结在立刻死拼。或是暂时退却修养一下再死拼上面。这些想要暂时退却的月氏人与前面那些不想再回来的人不同,他们还是想着要再回到故土。

再次意见相驳的小月氏人,这一次意见不统一带来的后果不止是分成了两拨人,一大部分是分散四处躲藏,他们会时不时袭击一下匈奴人,给匈奴人造成不小的麻烦,但是双方都是马背上的民族,偷袭被发现总是会发生拼杀,一次、两次……不知道多少次之后,这批给匈奴人找不痛快的小月氏很快就被剿灭得差多。

那些认为应该暂时退却休养生息的小月人。他们因为那些不愿意离去的人作为掩护成功退到了西域。但是可以想象西域人其实并不欢迎过来积压生存空间的小月氏人,并且这一部分的小月氏人其实也是落魄得很,痛打落水狗什么的对于西域人来说是最喜欢干的事情了,群起而攻之也就成了必然。

“那一代的乌孙昆莫收留那些落魄的小月氏人。其实是打着利用那些小月氏人与西域各国的仇恨,让小月氏人去针对和压制西域各国。”

蒙恬的语速不快,脸上也是挂着柔和的笑容。他这边坐的都是征西兵团的将校,对面是退回到乌孙领地的使节团诸人。

使节团是在昨晚连夜退回到乌孙领地,别看是连夜撤回乌孙,实际上使节团并不是出于一种匆忙的撤退。是发现冒顿所部和宛国的五万大军抵近到离自己十里左右的时候,留下一部分兵力作为牵制,用着速度比较快但是绝对不属于溃散的方式移动。

使节团在后退的半路上遇到了卫翰所部,两支人马只是由领头人接纳一下就达成共识,卫翰率军去截击敌军,期间联系上先前韩信以及五千留下来牵制的骑兵,使节团其余所有人都是继续后撤。

一回到乌孙南部,刘邦等人就遇上了征西兵团的人马,经过询问才得知蒙恬已经到了乌孙这边。

蒙恬是只带着五千骑兵就赶到乌孙,原因是乌孙西北部已经彻底乱了起来,那边最先遭殃的是乌孙贵族阶层。

乌孙是游牧部落,他们因为并不固定居住在某处,实际上住的基本就是帐篷。乌孙西北部的乌孙贵族,他们大多数是在睡梦之中闻到了烧焦味,有些是成功出了帐篷没有变成“烤猪”,一些则是没有逃出去。

乌孙人没有察觉到小月氏人的不稳吗?有的,并且他们也在提防小月氏人,但是他们错误地估计了小月氏人的耐心。他们原本是以为大月氏人过来……至少是抵近到乌孙边境。小月氏人才会发动阴谋,没有想到大月至还在百里之外阴谋就被发动。

一些没有提高警惕心的乌孙贵族在叛乱的第一时间就被杀死,连带家人也是遭到屠戮或生俘百般折磨,但并非所有乌孙贵族都是那么蠢。还是有乌孙贵族成功镇压反叛,真正让乌孙西北部彻底大乱起来的原因是乌孙王庭没有及时做出后续反应。

“我真是服了!”刘邦知道乌孙人大多没文化,有些乌孙贵族也是蠢得可以,但勃西靡并不是一个蠢货,反而是有些聪明过头了。他直接问出关键:“帝国会帮乌孙进行镇压吗?”

蒙恬倒是有些意外地看着刘邦。他之所以意外。那是之前没有想到刘邦的政治嗅觉会那么灵敏。

确实,帝国现在还需要乌孙,那么就不能让乌孙陷入可能灭亡的内部叛乱,只是帝国从另一方面又不想要乌孙保持强大,因为强大的乌孙并不容易被控制。

“告诉你也无妨。”蒙恬脸上带着轻笑,说道:“我这次过来就是为了指挥军队帮助乌孙镇压叛乱,但仅限于乌孙中部、北部局部和南部大部。”

刘邦在脑海中回忆了一下乌孙的地形,发现蒙恬的帮助还真是有够针对性的。

乌孙西北部是一片多沼泽地带,实际上生活在那边的乌孙人并不是太多,那也是为什么小月氏人联合奴隶就能搅乱整个乌孙西北部的原因。

乌孙中部是一片地形平坦的草原。这里也是乌孙最为重要的领地,它是被作为牧畜放牧的集中地,不但牧养着大量的牧畜,绝大多数乌孙人也是生活在这片平原之上。

从乌孙中部往北,至少有七处沙漠地带,比较诡异的是沙漠地带那么多的情况下,局部是属于沼泽地形。这片区域内的乌孙部落并不算多,但该片区域却是阻挡呼揭、丁零的天然防御线。

乌孙南部地形最为复杂,那里有着一道很绵长的北山山脉。不过说北山是一道山脉其实也有点值得推敲的地方,那边山峰非常多。但是山峰与山峰之间其实是存在空隙,各个空隙处或是谷地或是平地,只是地形因为有多处山峰的关系相对狭隘。

对于帝国来说,乌孙除了能牵制呼揭、丁零等等会造成帝国大军对峻稷山攻击产生障碍的游牧部族之外。比较大的用处就是从乌孙这里获得足够多优秀的战马和牛、羊。至于乌孙人组成军队提供帝国驱使?帝国大军不断征战草原俘虏了那么多草原人,组建起来的仆从军就觉得挺累赘,最近都打算将仆从军打散调到帝国腹地当劳力用。

说一句非常明白的就是,从帝国腹地到西域实在是太远了,虽然是征西兵团有携带牧畜可以作为粮食,但是一些军械上和一些植物类粮食的补充就已经挺麻烦的。说什么都不愿意再增加额外的负担。

“乌孙连支撑防御呼揭、月氏、丁零的兵力都不够,哪里来的兵力协助我们?”吕臣一点都没有掩饰自己的嫌弃,说道:“再则,乌孙人哪怕是提供士兵给我们,恐怕是为了获得军械的成份多一些。”

“嗯,勃西靡之前有谈过,说是愿意提供三万青壮护送使节团抵达康居国,甚至可以一直跟随使节团前往中亚……”刘邦见蒙恬嘴角勾了一下,顿了顿摊了摊手,说道:“他们确实是想获得军械,甚至是希望可以获得来自帝国的稻米。”

蒙恬看了一眼刘邦,点点头:“乌孙现在有二万匹左右的良马正运输前往帝国的路上,他们能够得到想要的军械和稻米。”

刘邦听得一愣,随后又马上释然,帝国最近一直在增加骑兵编制,帝国疆域上的产马地孕育出来的战马档次着实是差了一些,恰好帝国要的是一个虚弱但是有能力支撑的乌孙,那么用军械和粮食换取乌孙的良好就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之前乌孙也是一直在向帝国出售马、牛、羊、皮革等等,但并不是直接换成军械,是出售之后获得货币。

乌孙获得了货币,想要在帝国那边购买到粮食并不困难,但是想要购买到军械就挺复杂的。

帝国并没有禁止民间生产兵器,不过民间能够生产的东西在某些“保护条例”的限制下有限得很,质量上也不能与官办生产基地相比。

此前,乌孙人想要获得兵器,只有极少的部分能够向帝国的官方下订单,大部分是从民间的武器商进行购买。帝国的武器商规模都不是太大,那么就无法一个武器商来吃下乌孙的所有订单,导致是的乌孙人需要一个商人又一个商人间隔着达成交易,又要分开约定种类和数量,对于没有什么文化的乌孙人来说,真是没有比这种情况更痛苦的事情了,特别是他们非常急缺的前提下。

“这不是担忧到今年秋季呼揭和丁零……,现在还要算上月氏,怕乌孙人顶不住。”吕臣说到这吸了吸鼻子,问道:“这么香,什么味道?”

“从西域人那边学了一手。”刘邦略略有些得意地说:“烤骆驼,吃起来非常美味的。”

好像、似乎、也许……蒙恬他们是比较晚进入西域,且进来的位置是中南部,那些地方的西域人多多少少都出现被佣兵团祸害的情况,前面还会欢迎运道而来的帝国人,后面蒙恬率军过来躲都还来不及,哪怕是接待也没有了之前的热情,所以他们还真的是没有吃过西域手法烤的骆驼。

吕臣是用匕首切开驼峰,看着冒出黄金色油脂美味,略略不满地说:“所以嘛,教训他们绝对是做对了!”

刘邦却是尴尬笑了,西域人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的行为,与他们的关系好像颇大?

第一千零四十九章:强者等于强盗

“我们已经找到了高昌国,并且从那里获得了陛下想要的棉花。”

“棉花?那是什么花?陛下为什么会想要这种花?”

棉花就是一种像是线团之类的植物,是西域高昌国的一种特产,那是高昌人从棉花籽上面发现了一项秘密,倒不是发现棉花纤维可以用来作为制衣的材料,是发现棉花籽可以炼油。

高昌人是用棉花籽油油来作为保养皮肤的一种物品,至于用来食用则不存在,因为高昌人早就发现棉花籽油含有毒素,他们又没有相关精炼棉花籽油的手段,那么自然是留有毒素。

事实上高昌国的棉花是来自印度,不过高昌人至少发现了棉花籽油能够作为保养品的秘密,反而是印度人并不知道棉花是干什么用的。

吕哲知道高昌拥有棉花是受益于很多穿越小说,他曾经开玩笑的说过,帝国进军西域是一场获取良马和棉花的战争,而良马和棉花一致是帝国的必需品,若是硬要选择的话,帝国也许更加需要棉花。

帝国的辽东地区是一个寒冷的区域,是寒冷让辽东一直维持着地广人稀的现状,因为吕哲对历史的干涉,后世东北人用的炕已经出现,但总不能让人在冰雪来临的季节一直窝在炕上吧?那么能够起到保暖作用的衣物也就变得相当重要。

辽东以北还有一片广阔的区域,除了吕哲之外。没人知道那里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大自然宝库。

辽东以北是哪?现在是属于东胡部落联盟的地盘,后世那里有一个统称叫关外,人们更加喜欢东三省(既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这个名字。

那里到底有什么?是有着超过五百万顷肥沃到难以想象的黑土地。是拥有亚洲三大铁矿的金属产地,是……,资源若是一一细数,字数会多到读者抗议。

除开东三省之外,继续向北的地方又有着什么?极为靠近北极圈的土地上,那里除了是一年冰天雪地之外,地下深埋的资源也多到难以想象。想想经济极差的俄~罗~斯因为有那些地皮,光是卖自然资源就支撑了一国经济,就知道资源到底是多么的丰富。

华夏历朝历代并不是没有试图向辽东以北进行扩张。但是无一例外全是被寒冷所阻挡,偏偏那片寒冷土地孕育出来的又是一帮彪悍人生不用解释的野蛮人,屡屡干出了数十万就能统治数千万乃至上亿人的事情出来。

“其实我早就不思考为什么陛下会知道那么多没人知道的事情了。”刘邦是一副垂涎三尺的模样,问道:“那么我们也能获得棉花。并进行栽植吗?”

没人笑话刘邦。帝国不是一个阻止人去追求利益的国家,只要不违反律法任何追逐利益都是合法的行为,只是一些事情上有没有违反社会道德观念,并被人群所鄙视或是痛恨,那就是看做事的人去怎么抉择了。

“事实上……我们都会尝试一下。”蒙恬说的是栽种棉花,他寻思着说道:“除了获得种子,我们还需要有栽种经验的人,但是……”

不用说。高昌人在棉花事业上有着很惊人的经济效益,他们光是卖有钱人皮肤保养品就能使得整个国家富得流油。帝国想要获取来自高昌的棉花种子或许容易,但是想要得到有栽种经验的人是被高昌所抵制的。

刘邦秒懂,不但是他,任何一个人都听出了蒙恬的话外之音。

“我们无法从正常途径得到懂得栽种棉花的人,而我们也无法使用军事手段。”吕臣冷笑了一下,补充道:“至少是在解决挡在路上的那些国家之前,我们没有办法对高昌采取较大的军事行动。”

话题又给绕回到了乌孙和宛国身上,吕臣作为征西兵团的长史,他为使节团的众人少部分的提到接下来征西兵团会做的事情。

对于征西兵团来说,目前的状况让他们无法在同一段时间同时进行多线作战,首先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乌孙越加频繁的叛乱。

“那我们……”陈余有些郁闷地问:“岂不是要一直待在乌孙?”

很明显的事情,冒顿已经和宛国合流,康居国等等在西域西边的一些国家受到了帕提亚和巴克特里亚的支持,他们已经开始在干阻挡帝国急需向西扩张的举动。

使节团是拥有将近五万的武装人员,但是只要脑子还算清醒就不会做在一片敌意下继续西行的事情。

“冒顿是大威胁,只要有机会肯定是会扑上来。”刘邦亦是一脸的郁闷,他用着满是期盼的表情看着蒙恬,问道:“征西兵团肯定是在想办法要全歼冒顿所部的吧?”

蒙恬的回应是笑而不语,其余征西兵团的将校,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用怪异的目光看向刘邦。

“呵、呵呵……”刘邦也知道自己说了与白痴无异的话。他嘀咕道:“要是冒顿的威胁没有解除,使节团一路上别说想安生,恐怕能不能成功出使都难说。”

很多人都听见刘邦看似嘀咕的话,他们还是没有做出什么回应。

对于不知情的人来说,没人能够保证可以全歼哪一支敌军,通常能够全歼一支敌军是建立在本身够强,也是建立在对方够傻的前提之上。冒顿很明显不像是一个笨蛋,从冒顿察觉出有危险就立刻从黄河源头之战抽身就能看得出来。后面,冒顿只是察觉到一丝丝被困在北山区域的风险就挪地方,一挪就是和宛国抱团取暖,能看得出冒顿不但不是笨蛋,反而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

对于知情的人来说,使节团能不能成功出使并不是关键。因为一开始皇帝派刘邦出使中亚甚至是更远的地方,起因就是刘邦和魏豹纠缠不清,是皇帝担忧魏封国在南亚次大陆落地生根会因为刘邦的存在被破坏。所以才会产生使节团这么一支队伍。

刘邦会怎么影响魏封国?那是建立在刘邦依附魏封国身上“吸血”的前提。魏封国总体实力看上去就有点弱,能不能成功在南亚次大陆站稳脚跟都是一个问题,再被刘邦“吸血”的话就更降低成功的可能性了。

使节团出使还有另外一个目的,是扩展帝国向中亚的商路,不过这件事情暂时来说并不显得迫切。

目前而言,中亚战乱不断,甚至是西域这边也是乱得可以。商路从来都是建立在相对平稳的环境之下。治安混乱的情况下谁敢去经商?这样一来,哪怕是帝国在现阶段开通商路,敢于行商的人估计也没有多少。

“我们到底是要窝在这边多久啊?”刘邦一离开就对陈余哀叹:“琢磨着。怎么都不会少于三五年吧?”

陈余倒是没有太特别的想法,他说:“越来越多的商人正在脱离使节团。”

刘邦就是知道这种现象才哀叹的嘛!他已经察觉到一丝丝的不对劲,但是又说不上来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也许并不是什么坏事。”陈余似笑非笑地对刘邦说:“你的家臣,那个叫樊哙的壮士。他很长时间没有出现了。”

“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刘邦心不在焉地说道:“去干大多数人都会干的事情。”

陈余立刻接口:“抢劫!”

“不然还空入宝山啊?!”刘邦很是理所当然地说:“会窝在西域很久。不能总是清闲着。很多人都是为了发财才背井离乡,知道短时间内无法干正事,做一些副业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吧?”

陈余颔首认可,他家的商队不也是暂时一直在商人和强盗上的身份进行转变吗?

所谓的商人和强盗的身份转变,那是没可能抢劫的情况下就与人进行交易,能够抢劫的条件下就用凶~器来完成暴力的掠夺。

用暴力方式进行掠夺?每一个去那么干的帝国人士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他们并不是唯一那么干的人,并且也不会是最先那么干的人。在他们来到西域之前。实际上因为西域势力太多太杂,抢劫和掠夺时时刻刻都在西域这片土地上发生。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帝国这边的人不过是“入乡随俗”罢了。

“嘿嘿,差别就是,咱们的入乡随俗打破了西域原本脆弱的平衡。”抛开一些烦心事,想到得到的利益让刘邦看上去有些猥琐。他说:“咱们的那些队伍参与进去,本地土著的那些马贼、沙盗,或是其他什么玩意,跟咱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能是一个级别的吗?西域这片土地非常的神奇,不缺少还生活在石器时代的野人,也有已经进入铁器时代的国家,但是绝大多数还是青铜时代阶段的势力。帝国建立起来的那片土地上,早在数十上百年前就已经进入铁器时代,只是普及率不高,或者还有冶炼技术不成熟的关系,但是随着近几年来加强冶炼技术的研究和升级,在兵器材料上青铜已经被铁器所取代。

西域和帝国不止是因为材料上的差距,实际上同一样材料也不一定能生产出同等质量的东西,特别是在武器上面更是这样。例如同样是刀,华夏大地上的刀一开始走的就是直线(如汉之环首刀),一直是需要到有明一代才出现有弯曲幅度的路线(如厚背刀),不然从上古先秦、汉、晋、隋、唐、宋,刀一直都是笔直形态。

目前的情况是,帝**方制式装备绝对要属于世界最强的排序,能够与帝国装备有得一比的或许只有在遥远西端的罗马共和国。军队制式装备不提,民间也没有被限制不能拥有甲胄,出外被雇佣的武士,他们哪怕是再穷也起码会有一件还算不错的皮甲。西域这边呢?连国家武装都不可能做到人人有甲胄防身,那就更不用去提不属于国家武装的那些人了。

如果说仅仅是武器装备上的领先导致帝国那些干坏事的人全面优于西域土著,那绝对少算了一项关于意志上的优势。强国的子民在任何时候都比弱国子民来得拥有底气,那样会使得两者在面对同一件事情上,采取的应对举动出现不同的反应。

身为弱者总是会缺少自信,因为他们不信任自己能够办到某一件事情,那么很多时候明明可以办到,但是因为信心不足的关系有十分的力气也只能使出不到七分,结果成了干不成。

强者则不然,特别是身为强国的一员总是能够“超常发挥”,帝国因为不断对外扩张,一个又一个异族消失在历史长河,没有人能够阻挡帝国前进的脚步,因为任何敢于阻碍的人都会被踩在军靴底下。这种强势一旦成为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哪怕是一名不强壮的帝国子民在面对强壮的弱国(或小势力)的人时,这名帝国子民也会信心十足地露出凶残的一面,并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强壮的对手。

历史没有发生改变的话,汉帝国因为不断对外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一汉当五胡曾经是再真实不过的真理,也因为对外征战上的辉煌胜利,汉帝国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的名字。

一汉当五胡的真理哪怕是因为五~胡~乱~华的摧残也没有真正的消失,因此哪怕是到了李唐年间,唐军百骑依然敢于向上万的敌人发动冲锋,并且还做到了战而胜之。

是什么让汉人不再那么武勇?毫不避讳的说,是到了有宋一代,因为五代十国的武将所导致的惨剧太多,文人开始了矫枉过正的行为,无限制地阉割自己民族的尚武精神,然后到了有明一代再一次的阉割,所导致的是“我大清”以数十万族人,再加上大概数百万的包衣奴隶,竟然就能统治上亿汉人,并且还统治得相对安稳。

“我大清”的洗~脑~神~功绝对是地球第一强大。强大到什么份上呢?是谎言重复一万遍成为真理,比如什么满万不可敌从笑话变成事实,再来就是什么四库全书,然后在有明一代的八股文基础上发扬光大,培养出了一大群血腥镇压自己的人大清忠臣,乃至于到了必须亡国阶段,不但是皇室享受华夏五千年最好的“失国待遇”,还有着一大帮奴才一而再再而三地试图复辟。

吕哲很多时候就琢磨着,要是能够学习“我大清”洗~脑~神~功的万分之一功力,或许帝国的扩张之路会好走许多?

第一千零五十章:谁他X那么缺德!

帝国其实也并不是没有在做洗~脑的事情,只是区别于针对全民洗~脑应该忠诚于某个个体或是某个集体,帝国的洗~脑是用在其它方面。

忠诚绝对不是依靠洗~脑就能够万事大吉的事情,想要让人一直忠诚除了洗~脑还要时不时进行杀鸡儆猴的伟业,比如挑选出某个弱势或强势群体,随便找个理由或是根本就不需要理由地屠戮一下,来个全民胆颤,然后再灌输必须忠诚的思想,不忠诚的群体将会成为下一批被屠戮的对象。

类似的事情总是能够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如“我大清”和一九三三年到一九四五年的纳粹德国。不过吧,总得来说小胡子可没有历代通古斯野猪皮的首领狠,甚至是在文化的阉割上通古斯野猪皮也完胜于小胡子。

帝国的洗~脑主要是在宣传民众向地广人稀的边郡移民上面,并且十分郁闷地说,洗~脑并不显得成功。

倒是有一样思想被成功的植入,那是关于向外进行掠夺上面,不过得说一句非常真实的话,任何的洗~脑果然还是需要看到血腥,不管是对洗~脑对象还是关于敌人,流血的思想总是比较容易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接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荀子说人性本恶似乎也不是无的放矢?

洗~脑被用在忠诚于某个个体或是某个集体上面,成效绝对要强于在其它上面,那是因为人都有从崇拜的原始欲~望,例如在原始时代信奉一切的神,甚至是到了科技极为发达的时候明知道云上没有“天宫”也没有神仙,可是依然有很庞大的群体相信真的有“天宫”或是神仙的存在。

洗~脑一般是被有从来进行人为的造神运~动,那是建立在一定威望基础上的宣传,再依靠周而复始的重复,使得原本崇敬的心理变成极度的狂热。不管是在什么时候这种行为都没有中断。

只是造神运~动这种洗~脑并不是那么容易,首要前提就是被洗~脑的对象接收到的信息一定要是希望被接收到的,洗~脑最为忌讳受到一些非洗~脑信息被知道,乃至于是诋毁所造之神的负面信息出现,因此一定是需要封闭的环境。(如北棒)

另外,针对个人或集体的洗~脑没有被反噬自然是无所谓,但只要是出现反噬,后果通常会十分的可怕。那是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一旦再有一些阴魂不散的群体进行针对性宣传,先前被洗~脑的民众将会对之前崇拜的对象转为痛恨。痛恨将致使他们做出愚蠢的行为,等待发现上了敌对势力的当之后,怎么后悔都来不及了。(如伊拉克)

帝国可没有打算闭关锁国,进行个体或集体崇拜的洗~脑根本不具备可行性,再则洗~脑对于一个民族的伤害远比想象中来得严重,那是一种可怕的思想压制,经过造神运~动的民族要看那个神什么时候“消失”,“消失”之后还会影响一代人,致使该民族在任何社会进步上都是直停滞不前的状态。要是造神运~动是一代接着一代。几代过后一个家国绝对是要全面滞后,不遇到外部威胁也就罢了,遇到了强国进行打击,毁灭几乎可以成为定局。

统治从来都不是依靠个人或是集体关于对民众的洗~脑。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傻瓜,没得对比的时候情况可能还会稳定,但是有得对比之后人们只会用生活水平去评判统治者是否将他们放在心上,一旦生活不如意或许还真的存在心灵鸡汤什么的。但是对统治者不满的人绝对会非常多。

通常什么样的国家才会出现闭关锁国的现象?要么是外敌太多,国家又抗不住,只能是自行封闭起来减少任何的干扰;更多的情况是统治者为了达到一家统治之长久。然后又很清楚内部矛盾非常大,矛盾之所以没有爆发是没有一个导火索,一旦导火索被点燃必然是要被炸得尸骨无存。这样一来为了能够使自己家族长久成为统治者,只能选择进行任何消息上的封锁。

任何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都是脆弱无比的国家,他们用牢笼将自己关起来,使之长久地无法与外界接轨。人是一种需要交流的动物,国家也不能没有任何的交流,那将会无法保证可以跟紧时代的步伐,甚至会使国家变得孤立和被针对,更加现实的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比较难以做到自产自足,失去了与外界的交流和必要贸易往来,不但是思想上要全面落后,甚至也注定了国家长久的困苦。

“我们之所以想要与中亚那些国家存在交流,不是为了给他们带去什么。”蒙恬其实可以将话说得好听一些,但对自己人真没有必要遮掩。他说:“我们是想要从他们那里获得什么,然后再给予他们我们想给的影响。”

刘邦是出于一种忐忑心理重新找的蒙恬,两人已经单独交流了有一小会。

在忐忑什么?刘邦是在忐忑不知道需要在西域待多久,也是在忧虑冒顿不被解决的话,哪怕是使节团能够继续向西,估计到时候也会异常难受。

刘邦所带领的队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