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3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去见虎子?吕议表示这又不是连续剧套路,非得是关乎到生死存亡的事情,不然身份太高的人随随便便没有查清一个人的底细之前去见,那不是勇者无畏,亦不是怕死,是对自己和所有人的不负责。
会稽郡那边到底是什么情况,只要吕议将信息传到中枢和皇帝行辕,依靠驿站系统和检察署系统,太详细的东西可能要费点时间,但是粗略的信息十天左右就能查得出来。
买好了东西重新上船,吕议这支队伍到了衡山郡地界的时候就又不得不下船陆行了。
长江流域需要整改,并且有一部分已经在进行,一些河段在这个时候其实在非通行时间已经无法提供舟船航行,恰恰吕议到了的时候就是属于限制航行的时间段。
虎子待在皇子队伍有两天,他虽然是被限制了行动自由,不过待遇上总得来说还不错。他其实是有闹过要见吕议,说是要当面告状什么的。可想而知的事情,吕议没有搞清楚会稽郡发生什么事情不会见他,他的身份没有被证实之前也绝对靠近不了吕议。
上了长江北岸,耽搁了大概小半天的功夫,吕议这支队友又重新启程。
衡山郡是比较早纳入吕哲统治之下的郡,因为靠近南郡的关系,官方在建设交通的时候是最早被辐射到的一批,国道级别的大道要比后面建了个框架但是没有扩宽的那些宽大许多。
怎么说呢?国道级别的大道,一条单行道就是八米宽,左右两边各自有两条,等于是左右两条道路合起来就是十六米。国道中间还会留下一条同样八米宽的大道,这条大道被称呼为皇帝专道,事实上却是驿站系统、出征大军都能走。使用这条大道最为频繁的是驿站系统,毕竟皇族没可能频繁乱逛,军方也不是频繁出征。
虎子可没有见过这么夸张的道路,以至于队伍转进大道的时候直接被吓到了。他问看护(监视)自己的军士:“这种道路建设起来要死多少人啊?”
军士是一名什长。一路上是由他带着十个袍泽监视虎子,他们对这个时刻会露出仇恨眼神和狰狞表情的山民感官其实不是很好。会有这样的心态倒不是鄙视山民,是他们队伍与普通队伍不同,队伍之中可是有皇帝的嫡长子,一个带着仇恨的家伙在队伍中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威胁。
虎子当然是有仇恨。他无比怨恨去他们村庄的三个小吏……唔?虽然三个小吏被他们打死,但并不妨碍他继续去恨,并且打从内心里认为要是三个小吏不去村庄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
甭管对不对,也不需要理由,虎子除了恨那三个已死的小吏,内心里对一些始作俑者的张耳更是恨到骨子里。另外不得不说的是,他还恨郡县兵,因为他的父母就是死在郡县兵手里。对于同样是士兵的禁军士卒吧,他倒只是警惕和防备,因为看到两支部队的制服不同。小脑袋瓜里真的有些不是那么好分辨。
虎子会恨帝国的统治者家族吗?实际上他自己也比较迷惘,皇帝结束战乱,平时一些年节的时候地方官府还会打着皇帝赏赐的名义到山里给一些礼物什么的。作为一个有小聪明但是思想单纯的山民,他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感激年节能想到自己的皇帝。可是吧,不管是小吏,还是张耳,又或者是郡县兵,这些人都是听皇帝的命令办事,因此他才会对于要不要恨感到困惑。
“死得又不是自己人。”被问话的什长一脸的无所谓,反问道:“军方向南开拓的事情你知道吧?”
虎子很直接的摇头表示不知道。山里的信息封闭得很。要说注意什么也是一些关乎到自己的消息,其它东西别说山里的村民,其实一些城里人也不会去关注。
“军方抓捕异族,修路的就是那些异族奴隶。”什长有点无趣。随口应着话。
虎子内心里想着:“异族吗?听说那个叫张耳的混蛋就是拿我们当异族,可我们不是啊!”
“以前不怎么爱惜异族的小命,听说最近有些在乎了。”什长也就是没话找话:“听闻是本土建设和海外行省矿场都缺乏劳力,活着的异族才是劳动力,可不能一次性全往死里用,能多用一些时间总是好的。”
虎子可是有在会稽郡境内逃窜的经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听过一些事情,比如张耳针对山民就是为了移民边郡什么的。他低下头去,内心有着许许多多的困惑:“原来是这样啊?就是说,缺乏劳力,然后才会想要抓我们去边郡?这样的话,向皇帝告状有用吗?”
什长可不知道虎子在想什么,一直就是在自顾自地说着,谈了建设又谈了一些其他的事情,其中就有关于一些会稽郡的传闻。
那是近些天的消息,传闻会稽郡的张耳正在大刀阔斧地梳理户籍,一些隐匿的人口被挖了出来,似乎是集中到了一块进行甄别什么的,然后给了一个落户,最后却是要将名册呈给中枢,用以充填边郡人口。
“皇帝需要人去边郡?他……”虎子只说到这里却是发现好些个军士突然扭头用锐利的眼神盯过来,瞬间感到无限的压力。
不管是臣或者是民,不能直接喊出“皇帝”二字,更加不能用“他”。臣民称呼皇帝该是用“陛下”或“天子”这样的敬称。这些并不是出自吕哲的规定,是华夏文化中的一些礼仪尊卑,并且只要不是愚昧无知就没有任何人感觉有什么不对。
被数双锐利的眼神那么一扫,虎子什么话都没有办法说了,他却是开始怀疑自己一开始的决定,内心里别说有多么的彷徨。
吕议在派出人手的第五天总算是收到了反馈,派出的人到了会稽郡根本不需要费什么功夫查,一切只因为整个会稽郡因为一村子山民殴杀官吏,并且在逃亡之后被发现既是反抗,一连串的流血事件影响真的是太大了。
若说逃亡的那些村民仅是反抗官府的追捕,影响是会有影响,但是同情山民的人未必没有,乐意给山民创造逃走机会的同情者还真就有不少,毕竟张耳突然打出这么一个“组合拳”影响到太多人的利益了。
有时候好心可不一定是什么好事,比如东郭先生与狼,又或是农夫与蛇,还有摔倒的老太太与扶起她的小伙……,山民逃窜后续引起巨大影响的事情就有这么一件。
一个家庭好心收拢看样子落难了的几个山民,给吃给喝又给地方借宿,得到的回报是一家子六口人在当夜,从五十来岁的老奶奶到四岁的小娃子全给抹了脖子。
这伙山民为什么这么干没其它的理由,就是打从心里纳闷这一家子怎么这么好心,又碰巧看到这一家子的男主人在帮助他们的同时去过村里的三老那边,怀疑是行迹败露,强忍恐惧装作若无其事,因为臆想和猜测当夜出于莫名其妙的报复,杀人,然后继续逃窜。
人在恐惧的时候,要么是彻底地放弃抵抗,要么就是恶向胆边生变得穷凶恶极,显然那伙山民选择的是最后一项。因为他们的选择,又因为是老老少少全没放过,事情实在是太恶劣,又有张耳这么一位政~治~斗~争能手随时操办着,可想而知会往什么方向发展。
吕议收到会稽郡那边回馈的消息时,他沉默了许久。
李左车看完了却是额头冒出冷汗,他向吕议告退之后,没走几步立刻跑了起来,那是要去干锁拿虎子的事情。
“肯定有内情……”吕议是在想:“事情不会那么简单。不过,事情是越来越被定性了。所以说,很多时候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啊……”
第一千零二十一章:值得深思
老婆要生了,在医院无法更新,请求请假两天,回家之后恢复更新。
……………………
民众……,怎么说呢?一种米养百样人,世界上就是什么样的人都才会组成一个社会。既然是社会,那么千万不要妄想人人都是好人,许许多多的人会是好人不过是有一种东西约束着,那是道德或者是法律,但真的就是约束着。
荀子曾经判断过“人性本恶”的定论,认为人从一开始是恶的本性,不过是因为成长的时候环境的影响,社会自己形成的道德使人改善了本性。佐论是,人学好极难,人学坏极易。似乎也真的是那么一回事,毕竟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不是从来都由人来自己设定一个普世价值观的吗?
吕议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去理解会稽郡正在发生的事情了。按照他的想法,张耳逢迎中枢决策本身不能说有错,帝国边郡就是需要充实人口,可是张耳办得实在不漂亮,引起了郡内的动荡本身就是郡守的失职。
“主要还是山民愚昧,若是使用温和手段,再有一些官员的使力,张郡守……恐怕是要遭受责难的。”陈平从来都不介意将人往最坏的方向想,他表情平静地说:“山民杀官,后又连续反抗,甚至发生了不止一起杀戮无辜的事情。不管事情的起因和过程是什么,张郡守所有想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是那样的道理,从山民杀官的那一刻起,且不论张耳干得到底对不对,山民已经将属于自己的保护伞给掀了。不是说山民杀官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是他们无论杀谁都是错误的,除非是国家让杀谁,不然杀了人就不再律法的保护范围之内,对山民如此,对官员本身也是如此。
陈平会遇上吕议纯粹是巧合,他是要过去皇帝行辕那边。因为是走官道的关系,路上遇到了吕议的队伍。
官员遇上了皇子的队伍总是该求见问候一下,至于到底见不见那就是皇子自己的事情了。
吕议自然知道陈平是谁。事实上是他非常清楚陈平是谁,或者说是知道陈平有什么样的才能。因此肯定是要接见一下。
陈平可是历史有名的阴谋家,是一个与张良齐名的谋士,差别不过是张良擅使阳谋,他对阴谋则比较擅长。
吕议对于自家老爹将陈平安排在检察署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太知人善用了。
“是啊。不管起因和过程是怎么样,那帮山民从法理和人理来讲都完蛋了。”吕议低叹了一声,说道:“所以说权柄权柄,没有权柄的人总是要站在弱势的一方。”
陈平眼皮跳了跳,诡异地看着一脸感概的吕议,内心里想:“这位殿下哪来这样的感概?”
上位者的思维模式与平民老百姓不会一样,特别是自小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人往往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民间疾苦。陈平无论怎么看,觉得吕议都不该有那样的感概,听起来觉得不对劲的同时,有心想要让吕议摆正自己的身份和思想。但因为是臣下的关系不是那么好开口。
吕议自然是发现陈平怪异的目光,他若无其事地将话题转到了一边,问道:“祭酒方便说一说将要去处理什么事吗?”
陈平嘴唇动了动,欲言又止之后,说道:“各郡类似于会稽郡的事情不少,有必要让陛下知道。”
吕议听得稍微愣神,心想:“像会稽郡一般的情况?指的是什么?”
陈平既然说了个开口也不会藏着掖着,吕议现在还是监国的身份,有权知道。他说:“中枢近期再次向各郡县发布招募移民的公文,打算将自愿迁移边郡的人和罗县那边的民众一同分散迁徙。”
“罗县?”吕议一直在持续关注那边的情况。说道:“据张侍郎的汇报,罗县那边的事情已经淡化,大多数民众不再反对迁移边郡。”
是有那么一回事,张良亲自操刀之后。他将那些闹腾得欢的人群分割开来,对那些比较软的人则是一种威逼利诱的手段。
民众很多时候是无知状态,因为无知才是民众呀?说难听点,不管是什么群体精英肯定不能太多,至少是要有一个主次分明的阶级,要是人人都是老大。到底是应该听谁的?就该是天下不断的动荡,这既是所谓的蛇无头不行。
罗县的三十多万人一再被分散,张良只针对死硬份子和软化份子,中间派倒是只做好安置。他对死硬份子的处理方式十分的简单,就是划出一块地皮,周边封锁让他们老实待着。对软化份子是述说实际的情况,鉴于官府近几年还是建立起不错的信誉,事情倒是进展相对顺利。
这一次分批迁移民众前往边郡,主要是被分配到西北疆域的一些区域,那里的地方官收拢了羌人,是按照二比一的比例来和中枢交换本土的民众。
听着可能怪怪的,但是边郡地方官对用新的归化民换内地的民众是一种无比兴奋的态度。在他们看来,不管是不是同一个族裔,羌人与中原文化已经脱节太久了,管理起来无比麻烦不说,更多的时候是需要照顾到羌人的风俗。
落后的文明通常都有一种情况,既是愚昧外加固执,他们的风俗已经不是简单的生活习惯,风俗事实上就是一种与信仰有关的玩意。而一旦地方官在某些地方没有尊重他们的风俗,羌人随地随地都会爆发一场暴动。
吸收或者融合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地方官曾经天真地想要和平演变,等待真的接纳了羌人在治下才知晓什么叫麻烦,能够与内地交换人口,他们肯定是举双手双脚赞成。
“执政似乎给出了不少优惠的辅助?”吕议已经送走了要前往皇帝行辕的陈平,现在的说话对象是李左车。他说:“幸亏是帝国不缺钱,要不按照这种玩法……啧啧!”
帝国是不缺钱,这么个年代铜就是货币。南洋海军已经勘探了吕宋岛,有勘探师信信旦旦地证实那就是一个坐落在铜块上的岛屿,而这座岛屿大到难以想象。
吕宋岛多铜是吕议一清二楚的事情,他更知道吕宋岛除了拥有难以想象的铜之外还有金、宝石、香料等等出产,等于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更不用谈帝国还占下了盛产金银的倭列岛。
“呵呵,帝国不会缺钱,怕的是钱变成不是钱。”吕议说了一句李左车不是那么懂的话。
钱之所以是钱,是它能够购买到货物。与之纸张货币有点区别的是,不管是铜、银、金,它们除了成为货币还有其它的用途,因此价值会下降,但至少不会成为“废纸”。
“我听父皇无意中提起过一件事情。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宗买卖变得越来越频繁,很多商人已经觉得运载数车、数十车、数百车……的铜钱进行交易十分不便。”吕议笑得有些诡异:“他们请求执政府下达金银可作为货币的行政条文。”
吕议笑得诡异十分有理由,他的老爹对金、银、铜三进位的货币改革没有想过保密,结果是该知道的全部知道了,但凡有点手段和眼光的人都在事先储藏金子和银子,就等着银子和金子成为货币的时候看看有没有什么有利可图的事情。
“自己那个老爹是要进行金、银、铜三进位货币改革……”吕议也就是只能在内心里想想:“可是并没有定下兑换率,更加没有说兑换率是固定没有变化。”
另外还有一点是吕议觉得好笑的事情,帝国货币只有皇室拥有制作权,执政府是管着发行权。民间自行制作的货币并不被承认为流通货币,而私自制作货币是诛三族的大罪。
有些人可能不明白,货币是金属货币,不是纸面货币,然后觉得民间可以制造货币是在给官方省却麻烦。然而,看似是那么一回事,可钱息怎么算?另外,私自制作的货币质量也不能保证,比如贵重金属含量不足什么的。
私人储藏金银,特别是众多的金银在天~朝时代的某个时期是属于犯法行为。天~朝公务猿可以进行搜查据有公有,但是“公”是哪个公就真的不好说了。
在帝国拥有大量贵重金属没什么罪,毕竟货币就是贵重金属,问题是非货币状态的贵重金属不被官方接纳。哪怕是民间承认价值,他们进行交易的时候总是依然要缴税,再则是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也就无法产生信赖感,这么干的或许会有,但肯定会存在纠纷,一旦纠纷多了。乐子可就大了。
吕议无比确切地知道一件事情,自家那个老爹已经要开始玩金、银、铜三进位货币体系,期间必然是要一再地创造官方公信力,然后可能还会引导商人什么的,例如商人所说的每次交易拉着那么多的贵重金属麻烦,需要更加便利的交易方式,无论是会叫钱庄还是银行,反正肯定是要被搞出来。
叫钱庄或银行什么的都好,一旦这个玩意出现,纸质的凭据也就出现了,到时候银票或是钞票会先成为大宗交易的货币,慢慢地被世人所接受,最后在官方的推动下成为唯一的货币。
“纸质的货币可不是那么好搞的,不知道老爹会用多少年的时间来完善符合这个时代的一套规则,然后又怎么来进行防伪?”吕议摸了摸下巴,眼睛看着前方像是在专注看什么,实际上他的眼眸根本就是失焦状态,心里想着:“两宋商业发达,大宗交易频繁,先从蜀地出现交子。交子不过是一些豪商用来进行大宗交易的提现凭证,后面逐渐转为有信用且被接受的‘货币’……”
严格来说,北宋时期出现的交子不是货币,不过是商人与商人之间为了省却运钱麻烦的一种产物,它本身的价值只是被限定在提前这一项上面,就好像是存折的作用。
存折的确是存了钱,它也就有价值,是看存了多少就有多少价值,它本身就是纸张。现代没人会互相递出存折交易吧?可是两宋就会,那是因为宋人的交子只要能够对得上暗花(密码),谁都能提钱。
要命的事情发生了,蜀地商人创造出交子,后面也不知道是怎么演变成为整个大宋商人都接受的产物,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有了影响力,宋朝廷没有任何意外地伸出了手,宋朝廷可不是要创建起一套金融体系来保证交子的价值平稳而又存在下去。真不晓得宋朝廷是不知道还是装傻,无视掉需要存多少交子才有多少的价值,胡乱搞了一通,如宋朝廷没有存进任何贵重金属,然后印了一大堆交子,喊着一张交子价值多少,强行推广使用,做出了有如强盗一般的抢劫行径将经济给搞崩了。
“唔……搞崩交子体系的是那位身负民望三十年而不出的某人。”吕议嘴角勾了起来:“帝国是建立在公元前多少年来着?现在可不流行养民望啥的,也没有人敢那么干。那么干的‘专利权’在儒~教哇。”
正当吕议胡思乱想着,有军士来报,说是那个山民(虎子)逃跑不成正在撒泼滚打。
“……”吕议其实已经忘记了虎子的存在,毕竟事情到了这么一步,一个逃脱追捕的山民已经不存在人情法理性质。本来抱着能帮一把就帮一把的他,心里下意识不愿意想起这么个人。
“加强教育很关键!”吕议对李左车说:“帝国可不是要一直窝在‘祖地’,咱们是要不断向外开拓,但是打下再多的地盘,内部人民素质没有上涨,玩着玩着就该……”,后面的崩乱二字没说出来,因为那很伤人。
李左车不知道该说什么,他算是看出来了,眼前这位殿下本来是同情山民的,但是后续的情况一直回馈过来,山民的一系列所作所为让这位殿下非常非常的纠结。
“国民素质啊,不是我们认为好,他们就觉得好。”吕议闷闷地说:“这才转到对内民政调整的前期,不会只发生这么一次的。”
第一千零二十二章:如何是好
提升国民素质?这可是一个伟大并且艰难到难以想象的工程。
帝国从五六年前开始注重教育,因为现在这么一种年代并不是想要识字就能学到,知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他们依靠自己的家传知识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精英,导致华夏将近两千万人口中,识字的人估计也就只有不到三十万……可能连三十万人的识字率都没有!
吕哲所做的教育普及化进行得异常的艰难,他最先铺开教育体系的时候,是集中了一些识字者,亲自抽出时间来教导他们学会拼音,用拼音来推广普通话,因此并不需要这些识字者有多么的广博见闻,就只是需要识字。
教导出一批人之后,吕哲就用这些“速成班”的人去教会更多的人。因为有拼音的存在,实际上推广发音一致的普通话根本就没有多大的难度,特别是那些接受教育的人本身就识字的前提下,用了大概二年的时间才培养出近四千的初级教师。
所谓的初级教师是什么?就是懂得拼音应用。这一批初级教师被分配到南郡各地,一般是一个里才有一名至二名识字者,他们教育的对象是六岁到十三岁的孩童,空闲状态也会开夜班来教导成年人。
开夜班扫盲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天~朝时代就是依靠开夜班来教育成年人进行扫盲,事实也证明效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至少是有那么一点用处。
“我们现在有将近四万多名的教师,他们奋斗在乡里一线为帝国教育添砖加瓦,仅在过去的五年为帝国培养出至少一百四十万的识字者。”吕哲脸上是带着微笑,他说:“四年培养出一百四十万个识字的人,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加了不起了!”
当然,那一批人就只是识字罢了,他们能看得懂大部分的通用字。并未被加强学习更深的知识,这与帝国目前的教育体系简陋有着根本的关系。
帝国目前的普及教育是到了什么样的水平?是只推广拼音,其它东西,比如数学也只是九九加减乘除,更加深奥的东西嘛……说实话,吕哲本身知识有限,光依靠回忆也想不起太高深的东西,哪怕是想得出来,那些知识没有办法形成一套严密且有逻辑性的系统,这样怎么去作为教育材料?
任何没有形成严密逻辑性的知识。特别是牵扯到科学,传播这样的知识,唯一下场是会带歪一个民族未来的科技树。科学也绝对不是跳跃性的发展,那是一整套循环渐进的发展模式,任何的科技都是牵扯到不止一门的知识,可以想象需要多少知识基础才能在科学上取得成就。
“是朕太心急了啊!”吕哲感叹了一句:“现在的人不知道充实边郡意味着什么,他们不会有那样的觉悟。”
会稽郡的张耳在做事,并且不能说他是在胡搞瞎搞,因为是出于国策的需要在做事。他最聪明的地方还有一点。那就是一切不超过帝国的律法基础,一条条的行政命令都是在帝国的律法基础之上。
吕哲知道了会稽郡在发生局部的民乱,他能够在心里痛骂张耳,但是任何一条行政的公文都无法处置以法办事的张耳。甚至是会稽郡发生这样的时候之后只能想着擦屁股妥善解决。
国家的改革肯定是会迎来持续不断的阵痛,他们会在日后生活改善时转过头来赞美,过程中有人会骂有人会哭,不外如是。
“陛下……”李斯斟酌一下用词。说道:“正因为他们不知道,我们才应该强力的执行。”
吕哲最近也在思考相关的问题,如继续使用温和的手段进行移民。昂或是使用相对强硬的手段进行移民。
张耳办事不漂亮,但是他给出了答卷很光彩,三个月之内集中了十六万的民众,只等待中枢派人过去既能安排着向想要移民的边郡进行迁徙。
恰恰是张耳仅在三个月就能集中十六万等待被迁徙的人,吕哲才会怀疑自己之前的温和到底对不对。
这么个年代里,帝王对治下民众温和其实并不能是完全对的态度,按照很多的人想法,使民众爱戴用处不大,使民众畏惧才能更好治国。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张耳的行为不能鼓励,但是……”吕哲顿了顿,正了正脸色才继续说道:“有功必赏是国家平稳的基石。”
治军赏罚分明可以使得士卒愿意效死,治理官员其实也是这样的一套。吕哲不能因为内心里不喜欢张耳的一系列而就不进行奖赏,那等于是破坏了酬勤的基本规则,哪怕张耳的功劳并不值得鼓励,但成绩在那里。
吕哲踟躇是什么?是明知道山民没有杀官,而后再杀无辜之人,那么会稽郡的一系列事情分明就是张耳在律法框架内的官逼民反。他不能也无法超越律法的框架,因为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处置张耳,不但不能处置还要奖赏,瞬间内心里就有些迷惘了。
不但是李斯认为不能放纵民众,帝国百分之九十点九的官员都会认为对待民众应当强力统治,他们的想法是民众无知,身为统治者就该来规划和制定民众的生活规律。
吕哲很无奈,他无比清楚华夏历史就是这么走下去的,以前是官员决定民众的命运,以后还会是官员决定民众的命运,直至天~朝时代依然是官员决定民众的命运。
其实换个说法吧,世界上又有哪个国家不是官员在决定民众的命运呢?但是总要有一条渠道让民众的声音能够“上达天听”,有效地将自己的回馈到统治者那边。
“我们的律法有漏洞。”吕哲摸了一下自己的额头,他目光炯炯地看着李斯,说道:“不但是律法,甚至是行政体系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李斯听得脑袋“嗡嗡嗡”作响,他很想欢呼,一切只因为皇帝对他说的那些话。
任何一套律法都会存在漏洞,甚至是律法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条文。这种事情哪怕是到了现代依然没有避免。
说到行政体系,吕哲以前是直接用秦国的三公九卿制度,后面因为地盘一再扩大,三公九卿制度有那么点难以支撑越来越大的政治体系,特别是一些前所未有的部门被设立起来,每一个部门总是需要至少一名主官和相应的官员、文员,但是三公九卿制度里的官衔也就是那么多,怎么办呢?
吕哲的应对手段是新命名一些官职,然后再弄出一套似是而非的九品中正制度出来,导致的现象是三公九卿制度与九品中正制度同时存在。
帝国不但是三公九卿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同时存在。甚至是两套制度有一些部门其实有些重合。战争状态下一切以征战为优先,隐藏起来的忧患被不断的征战给掩盖了下去,吕哲已经事先向大臣述说过一点,一旦草原的威胁解除帝国就将会迎来一段时期的和平,尽管不是绝对的和平,可是十万众以上规模的战争将会停止,帝国即将要展开文治,一众地方官就开始按捺不住了。
吕哲所说的“文治”绝不是压制军方助长文臣上仰,是对帝国腹地的一连串变革。即所谓的农业与工业重新规划,一众地方官对国内大治早就望眼欲穿。他们之前也是在治理和建设地方,可是皇帝的注意力不在这里,中枢的注意力也是被牵扯到对外征战。治理地方的大小功劳因为舆论都是在征战上面无法造成舆论上的影响,虽然是依然有酬勤的功劳,但是能够得到更大的影响才是文臣所期盼的。
历史上李斯力主执行中央集权制度,那是将所有的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等于是将民间执行的“家主政治”套在“国家制度”上面。这样的主张等于什么?等于是成了“家国天下”,也就是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变异版。
在春秋时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解读是:天底下的土地都归于统治者治理,治理地方的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