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3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萧何将一些事情下放给张良。绝对是有一些用意。他十分清楚张良不但在民政上有特别的见解,对于军事其实也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他能知道皇帝也肯定知道,那么一些事情也就好办了。
张良也果然如萧何意料的那般。处理罗县聚众的时候想到的就是用威慑的角度来办,不是全然使用“柔”的一面,想要使用“刚”的一面不能缺少军方的支持。
萧何在离开帝都之前也给张良打开了一个路子,那就是得到监国吕议的首肯从禁军那里得到一校人马的协助,有了这件事情作为开头。萧何又清楚会是苏烈留在帝都作为武将指挥,苏烈是一个十分单纯的武人,前面有过监国吕议允许的一次例子,张良想要第二次苏烈根本就不会多想。
说到底已经是做了将近十年执政的人了,除非是没那个心思去算计什么,真要想算计的时候,萧何了解皇帝的想法,清楚一些人的性格,有心算无心之下想要算计真的是不难。
武将集团估计还没有发现萧何的算计,不过萧何能从皇帝时不时扫过来的眼神得出判断。皇帝肯定知道了一些事情,就是不清楚到底知道了多少,然后皇帝又是个什么想法。
“司马欣之后是骆摇。若说司马欣对秦系有先天性上的影响力,后面也用自己的能力得到军方大多数人的认可,那么一直是在南方的骆摇根本没有什么影响力上的优势……”萧何还在有一句没一句地和叔孙通闲扯,一边分心二用想着:“帝国出身南方的将领不多,哪怕是有也大部分被划拨到了水军,等于是军方碍于皇帝的任命承认了骆摇当太尉,但是要说像服从司马欣那般的服从和敬畏骆摇,想想也知道不可能。”
萧何扫一眼一脸纠结表情的骆摇。继续思索:“陛下任命骆摇而不是他人,除了骆摇功勋足够,想必也是出于弱化中央武将集团的想法?”
吕哲是如萧何所判断的那样,出于弱化中央武将集团才任命骆摇吗?
骆摇在帝**方的影响力确实只仅限于南方派系。而帝国的南方派系从来都是不上不下的一个群体,他们为帝国在南边开拓了大片的疆土,可是因为对手是百越和森林野人,说白了就是敌人太弱,只看南征军团摧枯拉朽地消灭多少歼灭多少,但基本上不像是北方打起来那么激烈。
一旦什么事情不激烈。得到的关注肯定就少,就造成了骆摇统兵消灭和俘虏了近百万的百越族裔,可帝国官面上竟是没砸出一朵水花,只是民间咧开了嘴在笑奴隶越来越廉价。
在南方干了那么大一件事情的骆摇,帝国功勋统计上排到第一,太尉一职也是依照军功值来轮流当,但偏偏没有造成什么轰动的影响。真不知道每每回想起来,他自己该是个什么样的表情。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说的就是骆摇。他其实很想站在街头狂呼,比如什么“老子夺下一个中原大小的土地”,什么“老子歼灭百万敌人”;再比如什么“那些在北方打仗的家伙合起来也就和我夺下一样的土地一样大”,什么“老子那么点资源干了那么多事,北方打仗的那些家伙耗费的资源是老子的十倍,却只干成那么点事情”,诸如此类来抒发内心的不爽。
骆摇只是不爽,倒是没有什么不甘,毕竟身为臣下做事只要得到皇帝的认可,也真心是国家和民族拼搏,干掉潜在威胁和抢下大片疆土,然后做到了武官第一人,侯爵的爵位也到手,辛勤有了回报还有什么好不甘心的?
“那个……”吕议已经坐在旁边听了有一小会了,他见自家老爹像闲聊更像是在办正事,犹豫再犹豫还是插嘴说道:“太尉,张良是因为处理的事情比较特殊,因此才需要调兵。”
骆摇闷闷地说:“可张良就是调兵了,并且是绕过了太尉署,直接找禁军府衙和将军府。”
吕议苦笑道:“禁军调动只要得到当值的中郎将许可,然后当值的中郎将又没有超过自己的权利范围,是被允许的。”
“一万五千禁军,不在国防军体系,臣不好说什么。”骆摇诉苦道:“可是屯田兵和郡县兵总该是归国防军体系吧?原先已经安排了屯田兵和郡县兵协助,后面张良竟然还请求调动三万郡县兵,并且是没有得到臣的盖印就能调动,这叫什么事?”
吕哲可是听出骆摇话中有话了,帝国的一些职位是能够不得到皇帝的允许调动军队,并且数量上说实话也比较宽松,不过那是边郡武将才有的特权,内地也就知道禁军在事先得到放权的时候进行大规模军队上的调动,国防军却是没有那样的特权。
“查一下太尉署当值官员和将军府那边的相关记录。”吕哲的脸色不说变了,但是也察觉到有什么地方不妥,他补了一句:“翻一翻送来的文牍,看看有没有相关的公函。”
埃及小妞莫琉斯。雅迪软软地应了声“诺!”,脚步比较快地离去。
骆摇是看着莫琉斯。雅迪背影一直到消失才看向皇帝,他要提醒的东西已经提醒了,接下来就该看皇帝是个什么态度。
帝国有一些方面限制得比较严格,可是不少地方也真的是有点放纵,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边疆武将能够视自己的判断对某个谁发动作战。启用的兵力自然是边疆武将的直属部队,但是光能自主发动战争这一条,就该知道是何等的操蛋。
会出现边疆武将可以调动直属兵力发动战争,那是因为帝国周边实在是没什么强国,甚至可以说连国家都不多,边军面对的是什么?就是一些还在文明初段的族裔嘛。吕哲允许边军向外发起军事行动,纯粹就是没有将帝国周边的那些异族看在眼里,也是出于国家建设需要更多劳力的原因。只能说是环境不同,原因也不同。
第一千零四章:忧患的苗头
莫琉斯。雅迪去得快,回来也快。↖頂↖点↖小↖说,x。她回来之后拿着几件公函,里面有张良调兵时,几个府衙发来的公函。那些公函无一例外是相关部门已经盖印并且在执行,只等皇帝盖印然后建档封存。
吕哲看完之后,像是在呢喃自语般说道:“似乎是真的有点多了?”
骆摇郁闷了,他要的可不是皇帝这般云轻云淡的回应啊!
说到底帝国的制度真的是有些凌乱了,之前主要是倾斜到军事上,哪怕是有问题也是被无限压制下去,现在不过是吕哲稍微转到内政,大的事情还没有干,小问题却是不断出现,足以说明许多的问题。
吕议偷偷瞄了一眼正在思考的老爹,然后比较同情地看向骆摇,正好看到骆摇也看着自己,下意识露齿微笑。
“这位……监国,年纪太小了,虽说有聪慧的名声,可是文臣几句话就被影响了。”骆摇对吕议内心里是有不小意见的。他认为吧,要不是吕议先开了个口子,后面就没有这么多事。他想着:“陛下似乎有提过,皇子们到了一定岁数的时候会进入军队历练?真真是应该让皇子,特别是这一位进入军中一段时间,陛下是依靠武力打天下,可不能让后续之君不了解军事,然后被文臣三言两语带到沟里去。”
吕议要是知道骆摇在想什么绝对会大呼“冤枉!”。没错,他是与萧何和张良详谈之后下令给禁军调动部队。可是调动军队并不是监国说调就能调,还不是事先得到皇帝的允许?皇帝允许,他也是认为罗县那边不能乱。一切都是出于维稳的考虑嘛,才不是被文臣忽悠两句给忽悠瘸了。
不远处的萧何见皇帝和太尉没有在继续聊,他想了想慢慢凑近,刚走近一点却是听到吕议在问骆摇关于军方的事情,立刻下意识加快了脚步。
全帝国都知道皇帝重视军方,萧何时常会思考一点,那就是国家需要一直重视武力吗?他清楚开国之初是天下大乱中崛起。扫平天下自然是需要拥有强盛的武力,可是扫平天下之后依然独重武力似乎不太好吧!
“帝国向外开拓,边郡移民困难。军队一直开疆拓土,但是打下来没有黔首,地空着没人开发,想要保证地盘不失依赖于军队。这样一来哪怕是裁军也有限度。”萧何低叹了一口气。思索着:“改变陛下的想法不容易,只有从续任之君身上想办法。陛下这一代可以持续开疆辟土,由续任之君侧重建设,这样或许是一个解决的办法?”
唔……侧重建设是好听一点的说法,其实就是文官集团希望有那么一任皇帝可以重视文官,那是因为吕哲实在是太过重于军事,文官想要建立点什么大功勋都需要与军事能扯得上一点边角,其余想要冒头真心是不容易。
好不容易到了军方开拓疆土过猛。打下来的地盘难以进行移民,到了文官集团能表现一把的时候。他们是有心要为皇帝排忧解难,但是赖不住黔首的移民热情真的是不高,简而言之就是不好办。
文官集团办不好事怪不了谁,但是萧何和一众文官有详细聊过,不管文官是怎么的不得力,武将集团应当受到压制是趋势。
目前帝国有八百多名勋贵,其中竟然有接近八成全是军方出身,这样的构造不能不说完全显示出文官集团的弱势,而这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会感到不妥。
萧何借长江春汛的题进行发挥,是他与张良详细商讨之后的第一次试水。如果这么办可行,他们也算是为底下的文官找到一条路,或许能够慢慢让文武之间的界限变得不是那么泾渭分明,水混了文官想要插手军方总归是有操作的余地。
想要拥有主动权是一方面,萧何与张良那么干自然是有更深的用意,创造条件让在南陵监国的吕议靠拢向文官集团,还刻意尝试将手伸向军方,等于是一石二鸟。
“殿下与太尉在聊什么?”萧何顾不得失礼什么的,过去之后不动声色的问了一句,然后将话题牵扯到罗县那边去,说道:“近一步分割,若是顺利的话,第一批移民就能够在一个月之后开始出发了。”
骆摇看一眼脸上带着微笑的萧何,然后又看一眼旁边继续思索什么的皇帝,最后才看向吕议。
吕议在点头,脸上也是挂着笑容,回应道:“能移民就好,军队打下地盘总归是要人去开发。”
骆摇立刻“呵呵呵”笑了起来,他说:“军队没有让陛下和国民失望,很是值得欣慰。”
萧何听出来了,那是骆摇在释放不满的信号,估计是察觉出一点什么端倪了才会这样。不过,他不在乎骆摇的不满,假装没有听懂,饶有兴趣地与吕议聊起了迁移民众到边郡的事情。
迁徙民众到边郡确实是未来帝国的重心,但是一直以来的情况无不表明若是不使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根本就不会有多少黔首愿意主动进行迁徙。
“总归是非常规的手段,要是能够用正规的办法解决,何必这样呢?”吕哲说这话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老爹眼神移过来,“呵呵”讪笑了两声,问道:“父皇,您说是吧?”
吕哲没有搭理自己的儿子,是看向萧何,说道:“执政准备一下,下午便回南陵。”
吕议愣了,骆摇愣了,萧何自然也是愣了。
骆摇愣了一下之后内心里是喜悦无比,他就知道皇帝不会让文官集团针对军方搞什么小动作,喜悦的同时也是感到无比的欣慰,皇帝有这样的态度,说明军方的地位依然是最高的。
萧何一愣之后迟疑道:“陛下……”
“以军事力量压迫治下黔首是一种手段。但是朕不喜欢。”吕哲面无表情地看着萧何:“军队一旦用在内部的震慑上,有了第一次就会成为惯例,以后凡是有点什么难题就拉出军队。一个不慎是不是真的要让军队血腥镇压?”
吕议在内心里撇嘴,甚至是有些纳闷地想:“老爹啊,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啊!军队除了对外,自然也是要对内,民众从来都是愚昧,不是只能用善待和怀柔的一面啊!”
骆摇却是在颔首,他想都不想就同意皇帝的话。军队就应该用在对付外敌上面。用军队去对付自己要守护的民众算什么事?军队的兵源来自民间,一旦军队开始对国内的民众举起兵刃,军队的荣耀等于是被践踏。有了第一次军纪就无法约束,本来对外的利刃对内也会是无比锋利,要不是逼不得已最好是不要发生那样的事情为好。
不管别人怎么想或者想什么,萧何在话被皇帝打断的时候额头瞬间就冒出了冷汗。他想着:“皇帝果然还是那个皇帝。只要向外开拓的国策不变,绝不对让任何事情来妨碍军方。”,他想着想着看向了吕议,却见吕议笑得有些尴尬。
萧何以为吕议是在尴尬对内表现出强硬的一面,一念到此有些欣慰又有些无奈。
作为一名文臣,萧何遇上了仁慈的君王是一种欢喜的态度,开国之君的第一代皇帝对外虽然一场强硬和铁血,可是对内却是一种温和的态度。
萧何无法猜透皇帝对内的温和能持续多久。也不知道皇帝的温和是强制忍耐,昂或是本心那样。但是对内温和总比酷烈要好;第二代的君主年纪还小,长期观察下来聪慧又有见解,作为一名第一顺位继承人来说这样已经合格,比较难得是吕议似乎还继承到了吕哲对内的温和,只是一些举动上因为年龄小的关系有些锥嫩,但那也不是多大的事情。
吕议是在尴尬什么,是尴尬骆摇看自己的眼神。
骆摇是用什么眼神在看吕议?他是一种痛心外加郁闷的眼神在看吕议,用眼神充分表现出军方对吕议的一些行为的无可奈何。
说实话啊,吕议自然是无比重视军方,要是遇到了必须要抉择一方的时候,他想都不会想会直接选择军方,而不是文官集团。
“枪杆子里出政权,我又不傻!”吕议给了骆摇一个腼腆的笑容,想道:“老爹是从乱世杀出来的开国之君,现在还不知道我能不能顺利继承皇位,但是轮到我成为帝国的掌舵人,我肯定也是要继续向外开拓!”
说白了,吕议可不是什么对内温和之类的,他就是觉得萧何和张良都有拉拢的必要,因此在一些事情上并不愿意太过较真。对于他来说,对内温和是什么?只要能够达到想要的目标,其实无所谓温不温和,他与吕哲唯一相同的就是对向外开拓地盘非常非常的有兴趣。
吕哲谈了无数次要向世界岛的中心进发,可能其余的人对于踏过戈壁、沼泽、沙漠去远方占领土地感到不解,但是吕议绝对清楚自家老爹在想什么。
西域以西有什么东西?有着一片到底都是戈壁和沙漠的土地,那里无法栽种粮食,但是地底下深埋……似乎也不全是深埋,反正那里有着能够改变世界的东西,那东西就是石油!
当然,现在帝国连蒸汽机都没搞出来,汽油啊、柴油啊,甭管是什么油,反正暂时用不上石油这玩意,但是先占下来总是没有任何错。
吕议不知道自己老爹清不清楚吕启的重要性,但是与吕启一直在接触的他可是很清楚一点,那就是吕启在科技领域上绝对是一个怪物。他曾经无意中翻看过吕启的一些笔记,那是关于内燃机设计的一些蓝图!
蒸汽机的制作其实不难,难的是在冶金上的限制,没有足够合格的材料,制造出来的蒸汽机很容易就爆了。对于内燃机来说,其实也是被限制在冶金上面。
吕议猜测吕启的思路大概是想要先从材料上入手,只要是材料能跟得上,很明显就是要跳跃蒸汽机到内燃机的阶段。他更加清楚一点,大概是他前来皇帝行辕的时候,吕启一直是握在都城的冶金工厂,像是对钢有了什么新配方,偶尔的几次聊天中能明显察觉出吕启的兴奋。
妖孽啊这是,不过吕议不是一般的期待,他算是已经明白吕启对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内心里其实是非常的纠结,一方面无比渴望吕启能够继续在妖孽的科研路上继续前进,另一方面又深怕吕启对自己的地位发起冲击,可以说内心里是无比的矛盾要不要打压一下什么的。
“议儿?”吕哲之前已经唤了两次,这一次是第三次。他不太明白自己的儿子想什么想的那么入神,等待吕议怔怔地看过来,重复刚才的话:“你与执政一块先回帝都。”
“啊?”吕议是真的懵了,他说:“父皇,我就不用那么快回去了吧?”,他可不想这个时候回去。
很明显的事情,萧何和张良这一次的试探只开了一个头,先前是皇帝没反应过来,反应过来的时候文官集团对军方的设计又一次破产了,作为参与人之一的吕议现在回去极为可能被文官集团推出来当挡箭牌,虽说能够在文官集团那边赚足声望,但吕议可不想被军方用异样的眼光看待。
吕哲深深地看一眼吕议,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的心思,但是有头就应该有尾,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遇事绝不能逃避。
吕议这一刻感到深深的压力,特别是骆摇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他再被自己老爹看着,心肝一颤,恭敬道:“孩儿不会让父亲失望的。”
对于突然打感情牌的儿子,吕哲是轻轻一个微笑回应。
骆摇真的就是目不转睛地在看着吕议,他此刻是在心里想:“也好,殿下回到帝都,且看看他会再做什么,若是依然偏向文官集团,说不得是该与几位将军沟通一下。”
沟通个什么玩意?密谋什么阴暗的东西倒是不至于,也不敢去干涉皇帝关于储君的选择,但是必然会做出一些事情让吕议不能忽视军方的存在感,毕竟帝国的军方力量真的不一般,并且也不允许被忽视。
第一千零五章:乱来的张耳
呼啦啦一帮人来了,然后呼啦啦又一帮人走了,不清楚到底是什么状况的人,他们不免会往几个方向上猜测。
“是长江又出现了吗?听说前一段时间发生决堤,有三十多万人被迫前往了长沙郡的罗县。”
“那是差不多一个半月的事情了,上游的雨季已经暂停了下来,近期之内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
“听闻是要从黔中郡和岭南那边调动人手对长江部分地段先进行整顿,那些设备已经由军队运到了巫东?”
“张兄真是消息灵通啊!”
“呵呵。”
张兄是张耳,他还真的就只能是用“呵呵”两字来回应所谓的消息灵通。
其实灵通个什么鸡~巴玩意!那些消息要么是一个月前,要么就是很早以前就已经制定的计划,张耳是无意中得知,算是已经不是那么即时的时政了。
张耳现在是会稽郡的郡守,详细点应该说他已经在会稽郡郡守的位置上坐了七个月又三天,对此这位曾经赵国的“高官”其实是有些感到失望的。
赵国还在的时候……换个说法,应该说是陈余和张耳辅佐赵歇复立赵国之后,两人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丞相,怎么也能算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什么的,还真的就是掌握不俗的权柄。
好景不长,复立后的找过是第一个遭受秦国大军攻伐的国家,那段时间陈余和张耳是手忙脚乱地抵御来自于两路的秦军。
秦军是哪两路攻赵?就是河内郡、砀郡一线的徐岩主力,和雁门郡、太原郡一线王贲的偏师。当时的情况是张耳带着吕臣等一帮人抵御来自西北面的王贲所部入侵,陈余和司马昂、李左车等人主要应对秦中原军团的主力。
很奇怪的事情,秦国中原军团分为两部,作为偏师的王贲所部反而是侵略如火,很短的时间内就攻占雁门郡和杀入太原郡,大军用了半年不到的时间攻击到了壶关。逼得张耳向陈余求援,陈余派出司马昂赶去援救才算是击退了王贲所部。
徐岩率领的中原军团主力对赵攻略的进程比较缓慢,一直是徘徊在河内郡与上党郡,主要战场还是以砀郡为主。不过也怪不得徐岩,那是因为南边还有已经形成崛起之势的吕哲,要是中原军团的主力移走真的不管不顾杀入赵地,三川郡没有了中原军团挡住,吕哲估计就该率军攻秦?
其实也是能够理解的事情,徐岩所部是以步兵为主,哪怕是有骑兵也是必要的侦骑、斥候之类的角色;王贲麾下是长城军团改编而来。可是有着三四万的骑兵来着。
秦军的骑兵历来不弱,对外打月氏或是匈奴都能像是揍狗一样的教训,对内与各个战国打也能分分钟教大多数各诸侯怎么做人。
赵国是中原诸侯国中唯一能够与秦国骑兵较量的国家,不过那是李牧在世时的事情。自李牧枉死,狄人游骑和北地骑兵皆尽覆灭,赵国的骑兵就拿不出手了。复立后的赵国是有心要重建骑兵,但是没有良将,走的是传统的战车路线。
唔……实际上除了吕哲没有发展战车兵,各个诸侯国都是主要建设战车兵。等待吕哲建设的骑兵席卷中原的时候,那时各个诸侯想要重视骑兵也来不及了。
吕哲的骑兵呼啸攻击齐国,上演了战场分割和奔袭的威力,天下人才也知晓原来骑兵有这样的用处。不是根深蒂固地认为只能切断粮道或是像胡人骑兵那般打游击。
张耳比较郁闷的就是关于吕哲的一点,他当时可是一再邀请吕哲北上合击秦国的中原军团来着,但是一次次都是被吕哲拒绝了,说是什么楚国项梁虎视眈眈抽不出人手和精力。
实际上当时的项梁经过庐江郡、九江郡、会章郡屡次与吕哲碰撞。已经龟缩到会稽郡去舔伤口,哪有可能再主动挑起战争。
张耳始终认为当时要是吕哲愿意出兵,前后夹击之下秦国的中原军团肯定会被消灭。一旦秦国的中原军团没了,赵国就就能够专心应对西北方的王贲所部,不是一直被牵扯在两条战线消耗国力,后面天下都还没有定鼎趋势就失去了争霸的希望。
融入帝国,张耳更加郁闷的事情发生了,吕哲登基为帝,一大票人都有高位显爵在身,本来以为自己非常重要的张耳却是只得了个四等男爵,要说心里不落成巨大的反差绝对是不可能的。
“陈余那个老小子这一趟出使回来,爵位肯定是要上升。”张耳双眼没有聚焦地看着前方,想着:“连那个不学无术的刘邦都能被赋予那么重要的任务,我只能困守郡守一职……”
一地之郡守不算高官吗?如果这样理解绝对是大错特错。郡守其实非常重要,并且被赋予的责任也非常重,但精力基本是被牵扯在民政上面。
张耳对于民政并不是那么拿手,因此只能是维稳罢了。他在想事情的时候耳边传过一句什么话,一愣神,问道:“你刚刚说什么?”
郡丞陈良重复道:“执政府似乎是要加重精力,转到陛下关心的迁移民众到边郡。”
“迁徙民众?”张耳知道这么件事情,皇帝一直想要迁徙更多的人到边郡,只是一直以来成效不高。他愣神是有原因的,会稽郡不是什么人口大郡,但是也不算少啊?他问:“中枢有什么关于迁徙民众的事情下达到郡里吗?”
陈良摇着头:“以前是有不少关于宣传迁徙边郡好处的公文,近一段时间没有。”
张耳扯了一下嘴角,关于宣传迁移边郡好处的公文一直都有在下达,倘若光依靠宣传就能让民众自发迁徙边郡那自然是极好的,问题是效果并不怎么样。他一直在内心里鄙视中枢制定策略的矛盾性。
所谓矛盾性比较凸出,那就是强调边郡需要人口的同时,一些政策和举动上过于软弱。以前各个诸侯想要哪里充斥人口,一道强硬的命令下去,民众不想迁徙也得迁徙。哪有那么多的麻烦?
会稽郡在楚国复立之后作为直隶地区在项梁手上有过一段建设,那个时候项梁不但从治下疆域强制民众迁徙会稽,甚至是对周边诸侯也使用了一些手段掠夺人口,才从秦国时期的六七十万暴增到接近一百三十万。
瞧瞧,项梁仅是用不但二年的时间就让会稽郡的人口翻了一倍,可见强权之下的民众该是多么的无力。
“项梁强制迁徙和掠夺人口,那些人在会稽安家之后是有怨言。可是有怨言又能怎么样?”张耳的思绪有点飘忽,嘴角又情不自禁地勾了勾像是在冷笑,脑海中继续想着:“暴力压制怨言,行政上面给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好处。只要是能生存下去,掌握暴力和民生权力的统治阶层,想让民众感恩戴德什么的简直易如反掌。”
许许多多的人真就是不理解了,不管是叫民众还是称呼黔首,从来都只有服从统治者的份,很多时候压根就不需要让治下明白那么多,只管让治下听话也就是了。
帝国的皇帝看着并不是一个婆婆妈妈的人,更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帝皇,看看原本有接近二百万众的百越现在是什么状况。也就是十来年的时间罢了,皇帝都快将百越族裔给抹没了。再看看对外不断在干什么,抓捕奴隶,挥军攻伐。无论怎么看皇帝都是像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多过于像仁慈的人。
“是因为崛起于微末,担忧因为血统的事情让臣民无法信服?”张耳自己又摇了摇头:“经查,追溯血缘的话,皇帝可是史皇氏。那可是仓颉(黄帝时期造字史官)的后裔!”
什么经查之类的,其实就是一帮闲着蛋疼的家伙想要为皇帝找一个显赫的出身,也不知道是怎么追溯的。皇帝成了史皇氏或是姜氏吕姓。
史皇氏是造字的仓颉后裔,这位可是已经登上神位的大能。
姜氏吕姓又是啥?姜子牙晓得不,就是那位六十多岁才出山,帮助姬姓周王夺得天下,然后分封齐地,成了一国诸侯的姜氏。
经查什么的也就是一帮显得蛋疼的家伙在胡搞,吕哲从来都没有承认那些东西,毕竟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哪有胡乱认祖宗的道理。
皇帝不愿意承认,但是架不住那种言论有人愿意相信,反正是皇帝一定有高贵的血统什么的,所以皇帝得天下不但是武力上强盛,按照血统来说要么是教化天下,要么就是恢复先祖荣光什么的。
恢复先祖荣光在当时吕哲挥军攻齐的时候非常有市场,毕竟田氏是诡异地用大斗出小斗进的方式“买下”了姜氏的江山,导致田氏上位之后,商人可谓是到了八辈子的血霉……或许还不止八辈子,反正就是从此之后只要是统治者都对商人无比的警惕。此后差不多两千年,商人干好事不经官府同意等同造反就成了定律。
“泥腿子什么的,强制才能有效,劝导根本就是玩笑!”张耳有那么点决断了,他对陈良说道:“会稽可用耕田不多,是不是?”
陈良已经发觉自己的顶头上司思绪有点飘忽,听那么一问有些不理解,照实说道:“确实,会稽属于多山地形,且海水倒灌导致沿海的许多土地无法耕作。会稽郡在南方的情况比较尴尬,竟然像被打烂了的中原、关中、北地需要来自于中枢的粮食辅助。”
张耳不断颔首:“那是因为人太多了!”
陈良一听才有点明白了,心想:“这个顶头上司要闹什么幺蛾子?”
会稽郡的粮食出产是没办法做到自产自足,可是中枢不是说了嘛,自产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帝国转型工业发展的时候可有可无,产粮不够就从产粮地购买,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就发展工业好了。
靠着沿海的会稽郡地理位置其实挺不错的,往上能够出船走沿海进入黄河,往西能够借由长江的内河水运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