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3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得不说的是当时的吕哲也被弄得有些发愣。他是不喜欢儒家,但是不喜欢的是被董仲舒加了“天人感应”和有宋一代已经被改造的“朱程理学”,虽然依然是不喜欢当代动不动就搞舆~论操作的儒家,可是并没有将后世的厌恶带到当代的儒家身上来嘛。

不管吕哲是真的厌恶儒家或是不厌恶,当大家都认为他厌恶的时候。哪怕是不厌恶也是厌恶,并且因为传闻已经形成影响力,导致帝国某些方面的不稳,总该是要拿出一个适中的方法来解决。

“所以陛下召集了诸多的同僚,于光明殿那边商讨,一是帝国想要重视教育,但是极度缺乏教师资源,儒家学派识字的人多,社会层面触及也广,再则是……”萧何苦笑着摇了摇头才继续说下去:“再则是在野的儒生以其让他们在民间搅事。不如让他们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吕议有听过那一场商议,也已经知道商议的最终结果和执行力度,但他现在想要表达的是,太多儒生学子在教育上出现了问题。

得说实话,吕议真的认为教育上的问题非常严重,一个不好可能下一代人就废了,哪怕是不废,但总要教育出一代对帝国在日后国策上有帮助的人吧?但是很显然的事情,要是根据目前的教育方式进行下去,只要一二十年教育事物上的恶果就会让统治阶层一个接着一个傻眼掉。

或许傻眼不足以形容教育失败的严重性。吕议因为是亲身在接受当代的教育模板,他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肯定,要是当前的教育模式不改,以后帝国要面临的麻烦绝对要比想象中来得大!

“缺乏对帝国之外事物的了解。然后应该加强一种冒险精神?”萧何有听进去,甚至是已经察觉到事情的重要性。他沉思了很久的一段时间,问道:“殿下的意思是,应该在当代教育上就加强对边郡移民的重视,甚至是让当代接受教育的人明白生存空间建设的重要?”

吕议猛点头,他十分清楚目前的中枢对没多少人乐意移民边郡感到头疼。不是移民政策不好,也不是说移民宣传不到位,说白了就是这一代的民间思想上已经认定了某些事情,根本就无法扭转过来。

是啊,人口稠密的地方越来越稠密,地广人稀的地方哪怕是辅助政策做得到位,可是愿意从腹地迁移到边郡的人依然是太少太少,导致的现象就是军队打下的地盘越多,地方行政上的麻烦也就越多,甚至是为了能让领地上多一些民众已经开始考虑接受一些当地土著。

帝**方有一个说法,他们认为自己的征战是在为炎黄苗裔开拓生存空间,一旦接纳非炎黄苗裔的族群,等于是他们的征战将会被蒙羞,因此所有将领都异常反对接受异族。

在西北的几个郡,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增加治下人口,他们翻遍了几乎所有典籍,查阅了一些关于上古时期的炎黄苗裔迁移记载,最后有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认为在西北和西南活动的羌人其实也是炎黄苗裔,只是羌人在上古时期与中原的炎黄苗裔分离得太久了,结果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和习惯。

那些人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功夫去查羌人是不是同为炎黄苗裔一员?不就是看到西北和西南的羌人非常多嘛!他们又得知军方的态度,那么想要将羌人纳入“大家庭”总该有一个说头是吧?

“的确,查证下去,羌人确实是我炎黄苗裔的一员,陛下和军方的人认可了那些郡县地方官的说法。”萧何也是认可的一员,并对调查结果深信不疑,他看到吕议表情很奇怪,“呵呵”笑了几声,继续说:“不但是羌人,其实北方的戎人和狄人,考察下来也是属于我炎黄的后裔。”

吕议“嘿嘿嘿”有点无语的笑着,扩张太过迅猛的后果已经出现了。帝国一直在鼓励多生多育,但是从怀孕到孩子长大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因为乐意移民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官方已经开始饥不择食地想要拥有更多的人口,将主意打到了同为炎黄苗裔的那些部族去。

羌人、戎人、狄人真的是同为炎黄苗裔吗?说是也是,真的是能够从一些记载上查阅到相关的记录,甚至是匈奴、东胡……许许多多的族群要真的是算下来,查起来也能是炎黄苗裔啊!

“中枢已经在商议,有了一部分的结论,帝国会逐渐接纳羌人,让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价值观全部与内地的人同化,让他们重新回到这个文明的大家庭中来。”萧何看着表情越来越膛目结舌的吕议,说道:“也在考虑接受戎人和狄人,毕竟这件事情是有过先例的。”

是有过先例,秦国花了二三百年的时间融合掉了一批戎人和狄人,说句很现实的话,关中数百万的人口总,大部分就是接受了华夏文明洗礼的戎人和狄人,现在都分不清到底谁是谁了。

“我们需要人口,非常非常多的人口。”萧何表情开始变得严肃,他也不得不严肃,点了点头:“你说的那些,我会上书与陛下说明,只是殿下应当清楚一点,我们好不容易安抚下儒家学派,没有可能也不会在目前的当口去裁撤,殿下明白吗?”

“那至少应该进行一次全面的‘进修’,在教育上进行一些倾向性。”吕议越说声音越低……

第九百九十一章:功在千秋

萧何从吕议那里离开的时候脸上还是一直保持着笑容,不是他的心情有多么好,也不是发生了什么喜人的事情,而是他跟吕议一阵谈话下来,整个脑袋和一颗心其实都是半晕懵的状态。

不得不说,萧何真的是被那位殿下给震惊到了,他也不是第一次被皇帝的子嗣多表现出来的“妖孽”给弄得懵圈,实际上以前吕启构思出非常多的工具,不管是对农业有用,还是对工业有用,任何一点点的工具上的改革都能给过来带来很大的变化。

工具上的改进对于执政官萧何来说当然重要,也认为可以增加国家的国力,可是吕议从国政上讲述利弊对他来讲确实更加的重要,因为就如吕议所说,教育上的失误目前看不出来,但是等待显现出来的时候将会是致命的。

帝国的教育存在问题吗?其实谁也没有去思考过,因为帝国是首个执行普及教育的国家,此前并没有任何先例。

确实,历史上并没有任何国家普及教育……或者说是想要普及,可是条件或资源、实力无法办到。

此前并没有出现纸张,记录文字大多是采取竹简为主,只有少量记载会使用帛书,帛算不上奢侈品,但是使用的数量一旦多谁也承担不起,竹简就更不用说了,一条竹简才能雕刻多少文字?一千个字的文章记录在逐渐之上起码需要用二三斤以上的竹条。

纸张的出现是普及教育的基础,另一个基础是足够的师资,帝国不会缺乏纸张,纸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价格上确实是高,但是制造出纸张的不是别人,是帝国皇帝。

吕哲这个皇帝不像之后一些朝代上的皇帝,他是白手起家,随后占领大片疆土,开发疆土当然包含山川之利,那么铜根本就不缺。铜是当代的货币。开发出大量铜资源的吕哲不缺钱,他不需要拿纸张去进行暴利方式的经营,只需要作为一种廉价商品来进行贩卖就能够获取难以想象丰厚利益。

对于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来说,其实很多时候利益不是最主要的。是需要从更高层次的观点出发,不是着眼于自己一人的利益,是怎么来达到利益最大化。

很显然的事情,教育国民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好处最大的事情,因为一旦国民的素质提升。国家也会随着国民的教育程度得到全方面的发展,之后所发展出来的一切不都是国家实力的一部分吗?

帝国有足够的财力和相关的资源来普及教育,虽然说吕哲所开的历史先例并不少,但是

普及教育这件事情上注定是最重要的一件,也会是史书所大书特书的一件,并且会得到不知道几代人无数年的感激。

本来很多人认为教育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教人识字是最大的通途,识字之后再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想要奋进的方向,研读相关的知识,这些大概就是教育带来的通途。

“执政心情很不错嘛!”张良手里抱着很大一叠的文牍。他是看着萧何一脸微笑地走进来,比较随意地问了一句:“和殿下聊得很开心?”

萧何被问得有些愣神,长久没有回答,等待张良要走时,他才说:“良,你认为教育重要吗?”

“呃?”这一下是换张良错愕了,他几乎没有任何的思考,答道:“当然重要,识字的人越多,日后国家也就不会缺乏人才。”

“那么你认为教育除了教人识字。使人在识字之后学习各项的知识,之外还有什么用途吗?”萧何刚才就是一直在思考这个,他补充了一句:“就是……除了能够学习想要的知识之外的用途。”

张良真的是愣了,他有点怔怔地呢喃:“除了学习之外的用途?”

吕议与萧何谈了不少。估计是有史以来有人首次提出教育的时候也能“植入”一些思想,用教育的方式来灌输国家想要得到的效应。

事实上教育的时候“植入”思想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以前没有学校的时候,身为老师的每一个人,他们在教导自己的学生时也会“植入”思想,他们一般“植入”的就是自己的理念。

当然了。手把手教徒弟的时候,应对的人群并不是那么广,能够影响的人数十分有限,因此一些思想上的“植入”并不会引起太大的效应。

帝国目前普及教育的阶层至少是八岁到十六岁的百分之四十八左右,也就是全国八岁到十六岁之间的孩子和青少年都在接受教育。帝国有多少八岁到十六岁的人口?按照人口普查的数据是有三百余万人,等于是有将近一半在接受教育。

三百多万人在现代并不起眼,可是在上古先秦时代刚刚结束的年头,三百多万的人口其实是额比较恐怖的数字了。这三百多万人接受教育之后会进入到各行各业,他们注定将会是兴起的一代人,在帝国的每个层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成为国家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张良在当代算是一名智者,看得东西也比较全面和长远,但是说实话因为信息量的关系,他注定是与穿越者在一些事情上有差别。

不但是张良,事实上萧何也是在与吕议一阵长谈之后才恍过神来,不是说不知道教育“植入”思想的观点,是没想过在普及教育上来干这么一件事情。

“执政有点把我问倒了。”张良是一脸的苦笑,他猜测该是吕议像萧何说了什么,萧何从谈话中得到了一些心得,因此非常好奇地问道:“我们这位殿下说了什么让执政大吃一惊的话呢?”

“我们这位殿下啊……”萧何是一脸的感概,说道:“着实是让我有所启发。”

随后萧何将吕议的一些观点说出来,对于教育时向学子“植入”思想的话题是三言两句带过,主要讲的是对于世界观和开拓眼界的事情,然后又少许地说了一些或许可以从舆~论上来引导人们移民的事情。

“引导舆~论吗?”张良一脸的惊讶,不是惊讶吕议的建议,他翻了翻手里的文牍,找出一张从皇帝行辕那边送过来的公函,说道:“巧了!陛下那边也在说起这件事情。”

萧何“哦?”了一声,接过张良递来的纸张。详细地阅读之后连连苦笑道:“用词不一样,乃至于说的一些事情也不相同,但想要达到的目标没有二样。”,他其实是想说。吕哲与吕议不愧是父子俩,思考事情的方向竟然都是一样的。

皇帝关注的事情一般不会是什么小事,吕哲现在是巡视到了草原,估计是看到草原上太过于地广人稀产生了一些感概,结合在一些边郡所看到的显现。心里肯定是要忧虑打下的地盘没有人,想到疆土是打下来了,可是长期没有人打下来等于没有用,说不定也会因为当地没有居民以后又被异族给蚕食。

历朝历代里面,很多朝代并不是没有开疆拓土的实力,他们遇到的问题说复杂那是相当的负责,但是更多的问题估计相差差不多,那就是哪怕开拓了新的疆土愿意迁移过去的人也是几乎没有,结果是军队打下了土地,没人过去的同时军队也不可能长期在边远地方驻扎。军队一撤异族又给占回去了。

两人也不能是站在大厅这么一直说下去,因为是有需要互相讨论的事情,也就前往萧何的办公室。

“移民确实是帝国目前的重中之重的头条大事。”张良可是在被当成下一任执政官培养,能够接触的层面是越来越多,他异常清楚目前对帝国来说迫切需要解决的的确是腹地民众乐意扎堆,哪怕是在家乡生活的相对艰难都不愿意移民前往边郡。他喝了点茶水,很是认真地对萧何说道:“想要改变这种现象,老一辈需要一步步扭转他们的思想,年轻人却是比较容易说动。”

“今年暑假,不是要搞什么学生郊游吗?”萧何停下来像是在酝酿什么。略略迟疑,说道:“若是像陛下建议暑假郊游的学生去边郡……”

张良说道:“北疆草原上战事将要开启,哪怕是陛下同意学生暑假时去边郡郊游,军方也必然是要对执政有意见。”

军方马上就要对草原展开今年的第一次攻势。战事的规模相较以前不是那么大,但这一次是一种千里奔袭的远征,到时候不知道还要忙成什么样子。

萧何笑了笑,有不同的意见:“军方会乐意的。”

张良加入帝国的时候已经是建国之后了,萧何却是在吕哲只有三个郡的时候就加入到这个集体,可以说萧何远要比张良更加了解军方那一帮子家伙都是什么货色。

军方对任何能够对他们有助益的事情都非常欢迎。让一帮青少年到各个边郡去,军方就有更多的机会宣传自己的武功,可能还会提前寻找好的军官苗子,一找到就会教唆某个少年考军校加入他们的集体中去,哪有不乐意的道理呢?

“比较麻烦的是孩子们的家长啊!”萧何倒不是说父母怕孩子吃苦,目前这个年头吃点苦并不算什么,比较麻烦的有其它因素。他说:“现在能够称得上是边郡的地方都是军方刚刚占下没多久,至多也就是一年前攻占下的疆域,不毛之地是一方面,各个边郡的土著还没有规服也是一方面。”

“嗯,危险的地方会有许多。”张良慢慢跟上了萧何的节奏,接过话题往下说:“帝国虽然夏季和冬季都有针对式的演武,但是演武是演武,并不能当做实际的经验,孩子们去到边郡会遇上难以预料的事情,若是出现伤亡……恐怕民情有碍。”

没错,萧何就是在担心这个,那些十来岁的孩子对于去边郡虽不敢说人人感到开心或是兴奋,但是能够在国家出钱的情况下和同学一块去郊游肯定是大部分人乐意。孩子乐意在很多时候说了不算,帝国也没有哪一条律法是关于强制性要求家长同意国家安排子女的条文,父母担心远游,特别是去边郡会因为各种意外出现死伤是难免的事情。

“或许可以去倭列岛……”张良是斟酌了一下才说道:“倭列岛也算是边郡,并且离帝国比较远,还需要走海路。”

萧何只是与张良商议一下,哪怕是真的要执行也是需要先上奏皇帝行辕,让皇帝思考一下是不是能行,能行的话也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干的事情,相应的准备必不可少,同时各郡县也是要通知到位。

差不多是在十来天之后,已经走到右北平郡的皇帝行辕收到了萧何从帝都南陵发来的奏章。当时的吕哲是领着一帮重臣在进行冬季狩猎,他看完萧何的奏章骑在马背上发了一小会的楞,回过神来的时候脸上挂着一种很难说得清楚的笑容。

“陛下,司马将军已经将前方围起来了。”燕彼也是一身的戎装,手里拿的却不是弓箭,是一种试用型的骑枪……唔,是火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骑枪。

没错了,吕哲组织围猎,从士兵到勋贵、将领、文官,全部都是使用火器。他这是要让中枢的重臣和一些边塞将领了解火器,他们这帮人当然是不可能亲自上战场搏杀了,在围猎中了解火器也成了一件相对靠谱的事情。

“瞅瞅。”吕哲将手里的奏章递给了燕彼,然后笑呵呵地说:“执政的脑子开窍了。”

燕彼对皇帝用词感到有些吃惊,他可是知道皇帝自从君临天下之后无论是在谁面前说话都没有这么随便过了,可见皇帝是真的非常高兴。

“唔?”燕彼很快就将萧何的奏章看完,只是他不太懂组织各个学校的学子郊游,特别是分批前往倭列岛或是流求那边有什么好高兴的地方。

“你啊,往更深的地方想想。”吕哲是真的高兴,萧何的出发点是要开拓新一代人的眼界,组织学子远游就是一个不错的地方。他笑着笑着心里其实也比较困惑,想着:“远游是不错,可是为什么会建议去倭列岛或是流求呢?”

第九百九十一章:趋势

萧何并没有在奏章上提到吕议的名字,不是萧何贪功,是吕议虽然作为监国但是年纪太小,萧何认为年纪小的吕议现在不适合出太多的风头下意识就没有提了。

因为萧何没有提到吕议的关系,吕哲在没有做过专门的了解之前,不知道萧何是受到吕议的启发才生出多种思考,对于执政班子思想变得开阔的皇帝自然是会感到开心。

吕哲事后会去调查萧何为什么会生出那样的思考吗?或许会,或许不会,不会的可能占了大多数,毕竟身为皇帝动不动就去调查臣子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是被调查的臣子多想,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倭列岛在作战,流求那边也在作战。”燕彼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学子们过去合适吗?”

倭列岛的作战一直都在持续,但是说以其是在作战,不如说是捕奴做业如火如荼进行之中。

帝国的探勘队在倭列岛持续发现贵重金属矿产,国内有运过去一些奴隶,南洋那边也一直在向倭列岛运输奴隶,可是真正的开矿主力却是倭列岛之上抓到的土著。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帝国先后投入到倭列岛采矿的奴隶达到了七十万,前期的时候因为条件有限和经验不足,或许也有不爱惜奴隶性命的关系,奴隶的消耗非常大,仅仅是半年不到就损耗了接近十二万,后面执政府向倭列岛总督府发去公函,严正声明奴隶消耗若是无法降低,将重新考虑对倭列岛的人力投入。

其实奴隶的死活没有多少人会在乎,大多是认为死掉再抓就是了,可是执政府有做过统计,帝国周边是不断在发现新的土地,军队也在抓捕上面的土著。问题是无论是抓捕奴隶,还是奴隶运输都需要投入。什么都要投入的前期下,执政府可是一直在喊什么财政赤字,总想着要达到收支平衡,这样一来哪怕是真的不在乎死掉多少奴隶,可是能省总是应该省的吧?

倭列岛后面依然还会出现奴隶的消耗,不过因为有执政府的警告在前,哪怕是做做样子也应该做一下,后面也确实考虑到随着发现的贵重金属矿越来越多,奴隶的消耗真的是应该“节省”一点。才算是对奴隶的损耗真正的上心。

“过去倭列岛观看怎么开矿?”燕彼真的是有些懵的,迷惑不解道:“除了这个似乎也没有什么好看的吧?”

吕哲笑骂道:“你呀,故意逗乐的吧?”,耳边听到号角声,目光转向了前方,嘴中说道:“倭列岛上面的国防军没有停止过抓奴土著的行动,让少年们提前了解世界的残酷就是一个不错的事情。”

瞧,什么叫军~国~主~义?国家执政阶层从来都是视对外开拓为理所当然,然后千方百计地增加国民的侵略性。而培养一个族群的侵略性似乎还真的没有比从小打基础来的合适。

说完,吕哲双腿夹了夹坐骑的马腹,喝了一声“驾!”,坐下战马踩动四蹄驰骋起来。

皇帝一动。周边的近卫和士兵也全部跟着动了起来,不一会儿原地只剩下燕彼和相关的家臣。

“家主,您怎么不跟皇帝一块过去?”

“呵呵。”

“……”

燕彼需要时时刻刻待在皇帝身边来展现自己受到的宠信吗?他从来都不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展现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也明白这么干除了让那些勋贵或是文武官员或是羡慕、极度、猜忌之外。什么好处也得不到,不但没有好处也会让皇帝心中产生看法,毕竟吕哲那个皇帝可不好糊弄。

围猎自然真的就是围猎。说白了统治者邀请臣工围猎自古以来就不是为了单纯的放松或是娱乐,主要是被用来操演军阵,或是一种强调武功重要性的行为。这里的“武功”并不是什么打斗术,是国家行为上的好武,既是重视国家武力。

一些像是炒豆子的“啪啪啪”声音偶尔响起,那是有人扣动扳机开枪,不过开枪的声音很快就会被马蹄声掩盖掉,时不时也会有人喊出一句什么。

帝国目前装备火器的部队并不多,禁军和国防军都有少量部队装备了一批,不过却是以小口径的火炮为主,装备燧发枪的部队非常少,少部分的军团装备一两个千人队,只有使节团的护卫队装备了一校五千人。

生产火器的作坊在帝国并不少,其中基本是集中在离南陵不远的长江流域边上。会集中在长江边上的理由相当简单,帝国对于水力的运用越来越成熟,很多机械都是利用水力作为动力。

因为对水力器械的大量运用,不但是火器作坊集中在长江流域,事实上很多的工厂都是在长江边上,以至于地方上的官员已经在担忧因为长江两岸的水防安全。

任何武器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快速也可能缓慢,但过程中终究是离不开一个熟悉的程序,想要熟悉一项新的兵器必然是要进行推广,可是说一件比较现实的话,帝国目前制造火器主要是火炮,对燧发枪并不是多么迫切。

帝国生产的第一代燧发枪理论上的最远射程是二百米左右,可是实际上能够保证准头的距离也就是在五十米到一百米之间。一名训练有素的燧发枪兵在二十秒左右能够发射一次,但是要做到训练有素需要长期的训练,射速慢也是军方大多数人不认可,因此对列装燧发枪不是那么了愿意的原因。

一名弓兵在六秒左右的时候能够射出一支箭,但是臂力哪怕再好的弓兵也无法无限循环地张弓射箭,一是因为力气,二是因为手臂拉伤问题。

燧发枪兵射击的速度没有弓兵快,燧发枪的射程其实也没有强弓远,但是使用燧发枪唯一的好处就是只要有火药、弹丸和枪支没有坏掉就能长时间地持续射击。

早在火器没有出现之前,秦军已经在使用波段式的连射。火器出现之后,其实哪怕是没有吕哲强调波段式射击,因为现在离上古先秦时代并不久远。很多秦军的军官也在军中服役,估计也会有人将波段式射击的好处说出来。

“啪!”

一头原本低头在啃草的麋鹿毫无征兆地脑袋壳处冒出一朵血花,连发出哀鸣声的机会都没有就扑倒在地上。

“陛下好枪法啊!”司马欣脸上满满都是赞叹,他也确实不是在拍马屁,是吕哲已经连续四次击中目标的脑袋。

吕哲当然是不需要自己清理枪膛和上火药等等的事情,旁边有近卫会将这么干得很好。他重新接过一杆骑枪拍了拍枪身,说道:“这玩意还是燧发枪,哪怕是有望山也不能凑近了瞄准,只能是凭感觉,你再多玩上一段时间。等熟悉了手感也能打得挺准。”

估计燧发枪要是有瞄准的望山也还真的没有多少人敢凑着瞄准,毕竟这玩意是依靠火石敲击引燃火药射击,凑上去被蒙一脸的烟雾倒是没有什么,可要是被火药渣滓溅到脸上绝对就是成了麻花脸,甚至是眼睛都该瞎了。

现在的燧发枪不能瞄准,只能是凭感觉控制拿枪的姿势,打出去能不能打到目标纯粹是看运气,吕哲连续四发全部打中目标的脑袋其实真不依靠瞄准,一是他平时有空就会开开枪。二是因为运气真的相当好。

“火器兵在西域那边已经有了实战,查看战报战果挺辉煌的。”司马欣也在把玩手里的骑枪,他笑呵呵地说:“五千火器兵自身伤亡二百余,歼灭近万的草原部队。那也是韩信指挥有方啊。”

帝国使节团的护卫队是有一校火器兵,只不过炮兵就占了一千五百人,那次韩信指挥火器兵与敌军交战,是军事历史上火器兵种的头次应用。

“韩信啊?”吕哲笑着说:“他是先让炮兵一阵轰。要不是有骑兵部队的协同,那帮胡人早跑了,哪里还轮得到燧发枪兵上前抵近的波段式射击。”

实情。天大的实情,火器兵的第一次大队作战面对的是大多数骑马的胡人,那些胡人被一阵实心弹猛轰也没死上多少人,就是被火炮开火的声响和弹丸横飞的场面给吓懵了,反应过来倒是试着冲了一波,但冲向早就列阵待发的燧发枪步兵阵,毫无疑问是冲锋的胡人在不断的炒豆子声中成了尸体。死了一波,并且是还没有发生接触战就死光,胡人也不是傻蛋,当然是想要撤退,后面其实是骑兵之间的对决,燧发枪兵不过是在期间移动到胡人会逃窜的方向守株待兔。

“呵呵……”司马欣一阵阵的尴尬,他就是想要抬高一下韩信,没想到皇帝会那么直白的点出骑兵部队的协同,补了一句:“骑兵也是接受韩信指挥的嘛。”

“让火器兵去和骑兵作战确实不合适,双方在机动性上天差地别,也就是韩信这个傻大胆敢第一次交战就拿骑兵开刀,要是胡人的指挥官意志坚强一些……”吕哲说到这自己哑然失笑了,胡人是第一次遭遇火器部队,又被火炮吓得魂不守舍,可能韩信也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了。他摇了摇头,说道:“火器兵不是那么适合和骑兵作战,对付徒步的步兵才是目前火器兵最合适的战场。”

一直是到了近现代,火器发展到不需要每射一枪就要清膛和补充火药,理论射速到了四五秒就能开一枪的时代,全部装备单发枪的步兵部队遇上了骑兵也是被屠宰的份,也就只有连射武器出现,如马克沁重机枪出现之后,骑兵的作用才算是降低,不过那也是针对大量装备马克沁重机枪的部队,要是轻装的步兵遭遇到骑兵依然是要被屠宰。

“我们目前的主要敌人是草原胡人,除非是火器跳跃式的发展到半自动武器阶段,不然依然还是不会大批量列装燧发枪兵。”吕哲说出了一个帝国未来发展的事实:“建设骑兵部队,建设更多的骑兵部队,用骑兵去对付骑兵,用骑兵去对付步兵,这是目前最好的军事发展道路。”

吕哲可不清楚一点,他会在大约七年之后对军队大量列装火器,那个时候虽然是草原上的胡人威胁已经大部分解除,可是对军队大量列装火器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个。事实上,吕哲到时候大量列装火器的原因比较简单,那就是出于对军方后勤的更近一步控制。

司马欣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他不懂火器,心里对怎么指挥火器部队也没有概念。曾经有那么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