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3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蒙恬还以为隗林是要说什么,闻言愣了一下,失笑道:“陛下是有大气度的人,口含天宪,一旦允诺,哪有变卦的道理?”
还真的都普遍认为吕哲是守信的人,与吕哲说话一贯算数的好名声有着很大的关系。再则是,无论怎么看吕哲都没有变卦的必要,那是关乎到国家的国策,岂能是儿戏?
此时的函谷关已经披上了一层银白,瞭望更远的地方,峻岭山川也是覆盖着白雪,黄河之上也结了冰。
河面结冰对于草原战事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影响,概因军队之前利用的大部分是水道运输,包括黄河在内的一些水道结了冰,因为雨雪等关系陆路的交通也变得泥泞,对后勤运输线是一个很大的困扰。
“目前为止哪怕是有足够的水泥也是难以条条大路都修建成为水泥路。”吕哲指着函谷关向东的道路,又指向函谷关向西的道路:“短期内能够修建到这里已经是极限。”
说的是关于人力雇佣,战乱结束差不多三年了,该归乡的群众基本已经归乡,俘虏于原战国的士兵也已经释放大半,没释放的那些来年也会迎来新一轮的安置,劳力上的短缺已经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四月份海军会向国内运回数万野人,大部分会投入倭列岛那边的矿场,留在国内当做劳力使用只能是另图蹊跷了。”吕哲说话的时候目光是看着西北方向,那里有一块土地被命名为西域,他说:“短期内不太好动西域的土著,那里却是有着大量从西往东逃亡的异族。”
王翦已经老迈,精神倒是还显得抖擞,他“哈哈”一笑,说道:“峻稷山和柔然山,乃至于是狼居胥山也有近数十万众的胡人,陛下哪能缺乏劳力?”
吕哲对于王翦的出现其实是感到意外和惊喜,大概也清楚王翦为什么会出现,不是王翦要以老迈之躯效力,是他为了王氏才出现做一个表态。王翦到来还拉着另外一个人,那人就是曾经出现在南方的李信。
帝国大封贵族,王贲得了个二等子爵的爵位。
王贲在秦国时代是侯爵,可是帝国才有多少名侯爵,战国时期的秦国又有多少名侯爵?以王贲后期投靠的时间来说,虽然说立下不少的军功,可是谁都能看出其实吕哲对王贲已经是格外优待。
大封贵族之后,国防军的军团长也出现调动,王贲领的是第九骑兵军团的中郎将军团长职位,后面又被升任为镇北将军,管辖代郡、并郡、以及辽东诸郡的边防军事,一看就有大兴的趋势。
帝国日后是注定要向辽东以北用兵,吕哲也透露过风声会知王贲,让王贲做好山川地貌上的侦查,意思已经比较明显,那是有意要在针对东胡的战争爆发之后升任王贲为征东将军,王贲感激之下才会让父亲找到李信,带着李信过来皇帝行辕这边进行引荐。
第九百四十八章:处处有四笔迹
李信是谁?他其实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
李信的先祖李宗为魏国大夫,至李信历十代,均为大臣或将领。祖父李崇,为秦国陇西太守,封南郑公;父亲李瑶为秦国南郡太守,封狄道侯。
李瑶做过南郡太守,南郡至今都还流传着关于李瑶的名声。李瑶担任南郡太守的时候建造的一些基础设施到目前还在被使用,名声是好名声,说明李瑶治理南郡的时候颇为得力,一些老一辈的南郡人至今仍然感念。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里面的李广是李信的后代,不过现在可是公元前二零八年,李广要出现可还得再等上至少四五十年。
吕哲知道一件事情,秦国攻楚之初,始皇帝并没有马上任命谁做征楚的大将,始皇帝问麾下将领攻楚要动用多少兵力,王翦说“需要六十万”,时值大秦频频用兵师疲粮缺,始皇帝听到攻楚要动用六十万人当然蹙眉,那个时候李信却是跳出来说“只需要二十万就能灭楚”,始皇帝闻之大悦,攻楚主将的人选也就确定李信担任。
李信可不是什么默默无闻之辈,他在灭燕国之战中立有大功,获封陇西侯。后领兵二十万攻打楚国,先是一路凯歌,后被楚将项燕大败,此后便消失在秦国朝堂,长久时间未曾露面。
传言李信因为攻楚失败,后面王翦率秦军成功灭楚,一人失败一人成功,两人见面不免尴尬,此后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意思,可是现在王翦能找到李信,并拉着李信前来函谷关觐见吕哲。可见传闻通常都不怎么靠谱。
李信攻楚失败之后,陇西侯的爵位已经被撤销,长久以来也并没有担任官职,因此是一个白身的身份。
“都是一大家子的人,身为家主怎么能不为家族着想?”王翦说得比较委婉,不过意思还是很清楚。
不就是说王翦和李信两人是真的有些矛盾。可是李信为了家族的未来,想要在帝国谋个官职因此接受了王翦的邀请和引荐嘛。
还真的就是这个样子的。古时候一个家族是不是有人当官对于家族来说真的相当重要,家族想要发展和壮大少不得需要一个光鲜的身份,也许不一定是要利用官职的便利来为家族谋取私利,可是没有人当官的家族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发展壮大起来。
吕哲到现在还没有召见李信,王翦以为是受到李信大败于项燕的名声影响,说了一些当时秦楚两国的现状,大意就是当时的秦国屡屡大胜之后骄傲自满,秦军对攻楚的先期准备不足。楚国却是严阵以待,李信败于项燕之手并不是全归咎于个人的过错。
尽管看上去依然是精神抖擞的模样,可是王翦真的相当老迈了,毕竟已经是七十多岁的古稀之年,李信目前却还是知命之年。
五十多岁的李信半生戎马,正是作为一名将领来说最为黄金的年纪,他是曾经败于项燕,可是此前的任何一战都有出色的表现。像李信这种经验丰富的为将者正是帝国所需要的。更不用说帝国向西开拓,向西的地形有许多与陇西郡那边相同。吕哲怎么会不用?
吕哲定然是会用李信,可是怎么用还有待思考,主要原因还是国策的关系。
帝国皇帝可以任命某人一个官职,可是有相关的流程,那个流程就是被任命人要有功勋打底,也就是累积足够的功劳。并不是说想要让一介白身成为将军,那就能够成为一名将军。
吕哲一直在维护自己制定出来的国策,任用蒙恬、章邯、徐岩、王贲……臧荼、曹咎、周殷、司马昂等人,那是因为帝国承认之前战国的一些官职,只不过需要降级留用。称得上是一种变通。这样的政策是为了安抚旧有官员,也是为了快速稳定国内,不至于让旧有官员绝望导致出现动乱,可是李信是属于在野,并不在变通之列。
秦国其实是有相关的国策,也即是非军功不得封侯,不过后面被破坏,这也是被认为是秦国崩溃的诱因之一。说是相近国策,指的是某种限定,吕哲可没有打算破坏自己制定的任人标准,又拿捏不定李信愿不愿意从头做起,用实际功勋接受考核一步一步来,自然是存在疑虑。
估计是王贲没有向自己的父亲王翦介绍帝国的任人标准,王翦委婉地提了几次,吕哲自己不好明说,只有让后面过来的共尉代为解释。
王翦是怎么与李信沟通,吕哲并没有去过问,倒是后面将要从函谷关启程进入秦地王翦再次来找。
王翦估计是查清楚相关的国策,先是客套闲聊一小会,然后问吕哲,道:“非在职,立有功勋能够被纳入评定?”
是有这么一个回事,指的是只要在帝国登记造册,以白身的身份为帝国有贡献也能算是功勋的一种。这条政策的出处是在帝国开始航海之后,吕哲为了鼓励民间出海,去寻找岛屿或是新的大陆,制定下的政策。私人有所获,一旦有所发现通知帝国,能够以非在职官员的身份被纳入功勋体系。
李信是要出海?不不不。王翦问了许多细节,吕哲才搞懂李信是要做什么。
帝国民间鼓励外出探索,可以在官府登记组建开拓团,说白了就是抓捕奴隶盛行之下产生的佣兵团之类的组织。家世清白,没有犯罪的记录,向官府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初步是可以组建起二十人以内的武装,然后踏出帝国疆域进行冒险。
佣兵团在帝国是属于半官方组织,并不是人人都能组建佣兵团,登记人除开家世清白之外还要有军队服役记录,李信并没有在帝**队中有服役记录啊?
“李超现在隶属第六(混编)军团。”王贲很是不好意思地解释了一下。
李超是李信的儿子,似乎是六年前就已经进入帝**方服役,目前的官职是一名俾将。
“李超要申请退役?”吕哲真的难以理解了,李超已经是俾将。再进一步就是可以统帅一个师二万五千部队的偏将,大好前程在等着竟然要申请退役?
帝**队编制是,五人一伍设伍长,二伍一什设什长,五什一队设队率,五队一屯设屯长。四屯一曲设别部司马为辅、军侯为主,五曲一校设校尉,五校一师设俾将为辅、偏将为主,二师一军设中郎将军团。
李超服役六年走到俾将这一步能证明是一个有能力的军人,吕哲也特意让张良帮着查阅一下李超有没有在裁军的退役名单中,查阅之后的答案是李超不属于退役人员。
吕哲有点不懂了,要么是李信有足够的自信让李超退役之后有更好的发展,要么就是李信有些昏了头了。
“李超的堂兄李任也是在第六(混编)军团服役,要申请退役的是李任。登记造册的也是李任。”王贲见吕哲误会,赶紧解释了一下。
家族的发展很多时候需要有人做出牺牲,想来李任就是“自我奉献”的那个人了?
吕哲一阵“呵呵呵!”笑了,宗族社会也就这么回事。
很多时候会接到来自官方的任务,佣兵团也是依靠完成官方的任务来进行升级,不过佣兵团的武装人员有封顶上限。
李信是要让李任组建佣兵团,他大概猜出下一步帝国的重心是在占领西域上面,决定带着包括李任在内的二十人武装前往西域。不知道是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获取功勋。
其实李信要干什么不用会知吕哲,不过既然是这么做肯定是会搞出什么大动静。之后的一些事情也证实了这一点,着实是会让吕哲哭笑不得的同时感到惊讶。
现在的吕哲还不知道李信是要用二十人做出灭一国的伟业,也根本就想不到李信会堂而皇之地在一国宫殿之上,当着那一国那么多的文武官员的面杀掉国王,迫使这个西域邦国向帝国称臣。
从函谷关进入秦地要走桃林道。所谓桃林道可不是道路两旁都是桃林,相传这里曾经桃花处处。到了秋天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粉红色的桃花,因此得出名。
现在是冬季,不说桃林道经过时间的变迁早就没有漫山遍野的桃树,哪怕是还有漫山遍野的桃树也该被白雪覆盖。
桃林道属于山地地形,再往前便是华山所在。现在的华山并不出名。因为道教还没有盛行,华山之上也不存在道馆,同时因为佛教还没有传入华夏自然也不见庙宇。
说到佛教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已经创建了佛教,可是迦毗罗卫国已经消失在历史尘埃之中,佛教创建于印度,可是并非印度唯一宗~教,孔雀王朝内部的宗~教多到难以细数,佛教只是其中一个。
孔雀王朝的现任君王,也就是舍利输迦这位第六任的君王,他极为偏袒耆那教,对其它宗~教存在很严重的迫害,因为偏袒耆那教不断对其它宗~教进行清洗,得了个暴君的称号。
帝国现在已经知道有孔雀王朝的存在,更是清楚西部高原后面既是孔雀王朝的所在地。帝国目前已经在尝试登上高原,可是几次试探并不如意,不是高原之上有什么强国或是强大部落,是很难适应那里的高原气候,有计划先派人立碑划界,不过还没有付出行动。
吕哲自然知道孔雀王朝的存在,其余人却是从克什米尔的使节团那里获知。
孔雀王朝的疆域很大,至少目前是比帝国还要大上一些,听说西方有一个叫亚历山大的人率军东征,一路上马其顿的军队破城灭国堪无对手,后面就是败在孔雀王朝手中,因此中亚各国普遍的认知中孔雀王朝是一个强大无比的国家。
会提到孔雀王朝自然是闲聊,吕哲是在谈海上水道,南洋舰队已经初步发现海峡的存在,只是短期之内无法在那种复杂的地形找到安全的航道,要是寻找到航道过去就该从海上发现孔雀王朝。
另外,一些官员已经得知孔雀王朝与中亚几个国家国界相邻,那些中亚国家又与西域国界相邻,听闻孔雀王朝的强大在猜测帝国出兵西域的时候会不会惹来孔雀王朝的干预。
华山那边的路不好走,一直以来也不是出秦川的主路,吕哲没有登高望远的兴趣,走的是渭水边上的路线。
渭水在秦川的地位很高,各县的水系基本上都是渭水的分流,始皇帝建阿房宫和骊山墓都是选择在渭水边上。
上古先秦时代有诗和赋,可是因为征战文化盛行,对于诗赋却是不怎么流行。
吕哲的记忆中唐代诗人杜牧有作过一首《阿房宫赋》,讲的是六国为秦所灭,天下为之一统,始皇帝为了建造阿房宫将蜀地的山林都砍伐光了,阿房宫的占地面积达到了惊人的三百多里地……
阿房宫其实还没有完全修好,占地也没有三百多里地那么恐怖,吕哲暂时没有心思过去阿房宫看看,也就不理会诸多文武的推荐,继续赶路。
沿着渭水走了一段路,吕哲听闻再走几十里路有一处叫作鸿门,起了过去看看的兴趣。
鸿门并不出名,要是真的想要游览名胜古迹,秦川有的是比鸿门有名的地方。
这个历史版本是不会再发生什么鸿门宴了,吕哲去鸿门“瞻仰”只是临时起意的一种恶趣味,想要亲眼看看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躲在。
事实上到了地头一看,鸿门还真的是没有什么好看的。这里地形平坦,临近骊山,距离霸上和蓝田也不是太远,共尉起了个头建议吕哲去霸上和蓝田看看,包括蒙恬、徐岩在内的一些将领也一致推荐。
秦国的蓝田在商鞅变法之后就是秦军的一处大型训练基地,起先是用来训练新军,后面成了军官的培训基地。霸上其实也是秦国自古以来的屯兵之所,长久以来是作为秦军东出的桥头堡。因此蓝田或是霸上其实是充满了军事设施,这从逐渐靠近就能瞧出一些端倪。
第九百五十章:空有其名的阿房宫
长安,取意长治久安,会有这样的名字自然是要搏个好彩头。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秦国政权崩溃之后,刘邦率先进军关中占领咸阳,后面项羽也率军进入关中,包括阿房宫、骊山墓群、咸阳在内的很多地方被“放火狂人”项羽焚烧不是烧个干干净净,就是变得破败不堪,迫使后面的政权想要在关中立足需要新建一城,长安也就那么自然而然的被建立起来了。
咸阳位于多条水道的交汇处,严格定义是在渭水北岸、处于泾水西岸、霸水源头。古人建城讲求傍水而建,那是因为人们生活少不得水源,也是为了城郊农耕方便。
离开蓝田,再次途经霸上,吕哲先前没有走灞桥,看看天色尚早也就带着少部分去看了看。
霸桥是连接霸水东西两岸,因为是石桥,且是拱形桥而闻名。
有一些记载认为霸桥可能是华夏历史上第一座石拱桥,其实春秋时期的卫国、鲁国、晋国边界就有石拱桥的存在,最为出名的秦国流亡公子监督建造的那一座,连接的正是智氏与赵氏之间的封地。
后面到了吴越交战时期,元塘河、巡塘河、梁塘河也各自建立了石拱桥,历史记载范蠡带着西施途经这三条河到了蠡湖。
吕哲站在霸桥边上看着霸水两岸,现在当然是不会有人沿着河流两岸搞什么绿化,因此基本是原生态的景色。
原生态的景色在现代是很稀奇的环境,可是在现如今处处可见,吕哲看的是两岸边上的柳树,想到了汉唐时期因为帝都都是处在长安,人们远行时总会在霸桥折柳离别。
其实吕哲也知道现在看到的霸桥不会是日后汉唐时期的那一座。先不谈历史长河中的各种战乱和破坏,如果历史没有被他改变,眼前看到的这座霸桥其实也会在随后被项羽破坏掉。
出巡队伍从函谷关进入秦地,看到的关中比较萧条,可是没人知道这不是最惨的,要是没有吕哲。一旦项羽进入秦地那才叫真正的惨。
正是因为项羽对关中各地的摧残,导致秦人别无选择地站到了刘邦那一边,可是获得秦人民心的刘邦受到屈辱之后并没有选择马上与项羽决一死战。
反秦大业随着咸阳陷落和子婴被处死告一段落,是时候到了论功行赏和分赃的时候了。这个时候,原本的战国王室体系早就崩溃,不再看血统来称王,看的是手中持有的实力,时值项羽最强,那么当然就是项羽说了算。至于“天下义主”……也就是那个共同被推举为盟主的义帝熊心。也只有一些不如意的家伙还想着烧冷灶。
熊心是天下盟主,册封诸侯本该由熊心来支持,不过这个时候的项羽刚刚在巨鹿之战中觉得大胜,又因为一封责问书信将刘邦吓得屁滚尿流,正是项羽最为意气风发的时刻,想都没想,甚至没有知会熊心,项羽召集了天下反秦的首领。放话说要在咸阳分封诸侯。
项羽大封诸侯,先进入关中的刘邦没当成关中王。被支遣到传说中“鸟不拉屎”的汉中。其余十七路诸侯也各自割地成领,其中只有哥哥死了继承魏王的魏豹,刘邦册封的韩王韩成,与刘邦交情深厚的赵歇,三人是原来的“王”,另外十四人不是原战国的大臣战将。就是项羽私人有好感的人。
章邯获封雍王,司马欣获封塞王,董翳获封翟王,这三人原本是秦国体系,封地也就是秦国原来的土地。可是这三人身为秦国文武臣子。先投降后又助项羽在关中为虐,秦人对他们的感官可谓是坏到了骨子里。
历史已经被改变,很多原本会发生的事情已经不可能再发生,许许多多的人有了新的经历,司马欣可以在帝国成为武官第一人,比之历史上封王不如,可是名声却是天差地别,这就是其中之一的转变。
关中是一片故事很多的土地,充满了各种传奇人物与名胜古迹,吕哲出巡关中未尝没有他人不懂的情怀。
《高祖本纪》中有一些记载,说是项羽担忧刘邦出汉中,然后才特意安排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在秦地进行围堵,认为秦地出身的三人对秦地山川地貌熟悉,又是秦人,必定会死死地将刘邦困死在汉中。
历史记载靠不靠谱相当不好说,特别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是不是“事实”也真的没谱。《高祖本纪》说项羽担忧刘邦东出,项羽几乎是除了吃饭睡觉之外拿出所有的精力在针对刘邦,可是在当时那个历史阶段,天下诸侯中刘邦只能算是弱小,其余诸侯中比刘邦实力强大的多得是,项羽要灭刘邦在鸿门宴上就能办到,实在没必要鸿门宴上不杀再搞那么多的文章。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刘邦与项羽约好一同赶赴巨鹿参战,后面却是刘邦背信,不但没有前去支援苦战中的项羽,刘邦反而趁着秦军被项羽牵制的时候杀入关中,项羽对刘邦不爽是极为肯定的事实。
事实上在随后的一些历史记载中,刘邦进入汉中之后项羽就没有过多理会,各地诸侯王没安生多久就开始互相攻杀。
张耳和陈余这对哥俩好最先开始相爱相杀;然后殷王司马邛似乎是看谪居代地为王的赵歇好欺负也起兵去攻;原齐国王室的田氏众人就更奇葩了,先是胶东王田市和济北王田安联合起来攻打齐王田都,后面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又演变成三方混战,打得不可开交;倒是长江以南的诸侯还算是安生一些,谁让他们距离项羽的地盘最近,没人敢于轻动,是不是?
“往事云烟啊!”吕哲走近一颗柳树,折下一条柳,问道:“阿房宫离这里有多远?”
“走轵道,五十里。”回答的人是徐岩。他刚才一直在观察吕哲的神色,能看出吕哲是在感怀和回忆。
“轵道?”吕哲听到这个名字愣了一下,他没记错的话,子婴不就是在轵道旁投降的吗?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
古时候取名比较讲究,讲的是不是有特别含义就是需要“因地而名”。
轵道,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道路两旁有桑树,桑可不就是养蚕用的吗?另外轵道旁也有茂密的森林,之中大部分是松木等易于成为各种家具使用的树木,因此而得名。
內史郡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大郡,说人口稠密那是曾经的事情了,可是这里县多、山村多绝对是一件实事。
越是接近,吕哲对阿房宫那边的情况了解越多。一些人像是闲着没事干也乐得与皇帝聊天,说的自然而然也是阿房宫那边的情况。
唐代诗人杜牧作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其实是比较夸张的修饰手法,六国被灭四海归一,始皇帝为了建造阿房宫将蜀地的森林砍伐得光秃秃。这样的修饰其实是为了后面讲述阿房宫的庞大。
阿房宫很大吗?吕哲走轵道,距离阿房宫还有二十里。远远看去其实是看不到什么“隔离天日”的宫殿群,只是能够看到满山的绿色。
现实情况是,这个历史版本的阿房宫只是启动先期工程就已经停下,构思中的阿房宫还真的就是打算依山而建,主要宫殿群是布置在山脚,可是将周边完全涵括了进去。占地多大吕哲一问,比较了解的李斯给出的答案着实惊人。
李斯说道:“东起轵道,西至武功,北临渭水,南到打秦岭。”
对秦地不熟悉的人很难有一个概念。吕哲也就命人拿来山川舆图,一看个个都有点傻眼。
轵道那是他们刚才走过的地方,其实也就是在骊山边上;武功是渭水边上的一个县,距离轵道足有百里;渭水自然就是边上的渭水,可是河道长得很,真正算起来可是西至陇西郡东至三川郡;秦岭就更不用说了,自古就有十万大山的名称,可见范围到底是多大。
苏烈看傻了眼,想都没想就说了一句:“始皇帝真的是大手笔啊!”
可不是大手笔吗?要是按照李斯指的范围,阿房宫何止是占地三百里,起码有六七百里往上。不过吧,并不是处处建造宫殿,是将一些地皮圈了进去,作为狩猎场和林园等等的用处。汉帝国初期有上林苑,其实上林苑就是阿房宫的一部分,是汉室统治者将阿房宫的遗址进行改建而成。汉室的上林苑占地三百余里,而它只是曾经阿房宫的一部分。
“曾经这里的劳役、民伕、工匠超过百万,从全国各地运往这里的材料也是不曾断绝。”李斯只是在讲述一件实事:“开挖地基,平山填土,始皇帝三十五年的时候地基差不多已经挖好,后面始皇帝下令停建。”
吕哲不知道阿房宫是什么时候修建,也不知道最终修成了没有,他所看到的只是一片慌乱。
真的就只是荒凉和混乱而已,到处的地皮都被开挖,有些山被砍得光秃秃和被挖得缺个个角,木头、石料、等等的东西也是到处堆得都是,根本就看不到什么华丽的宫殿。
按照李斯的说法,始皇帝有意建造阿房宫,材料也进行了收集,独独是开启了前面的工程后面中断,那当然是因为始皇帝病重将劳力倾斜到骊山那边,毕竟始皇帝能感觉自己快不行了,骊山墓就成了最紧要的事情。
李斯迟疑了一下,说道:“骊山墓……其实也没有修建完毕。”
这件事情吕哲知道。
扶苏成为秦王之后,他作为人子其实很希望能够修好骊山墓,可是一是时势不允许,二是秦国也没有那么多的财帛。他最后只能启用那些建造的部分,封存了没有建好的区域。
对于始皇帝,吕哲其实是一种敬仰的态度,有心支持扶苏建好骊山墓,可是身份并不允许那么做。
说到底吕哲的崛起就是建立在秦国的“尸体”之上,他又是从低微身份崛起,不是受到始皇帝册封为大将再叛乱,于情于理并没有任何愧疚。另外还有一条,若是天下民心感念始皇帝,他或许可以考虑民心学“康麻子”给“洪武大帝”修建一下皇陵,用尊敬的态度来获取遗老遗少的爱戴,然而问题是始皇帝并没有受到多少年的感念,恨始皇帝的人远比爱戴的多得多。
帝国要在关中新建一个陪都,地址还在甄选之中,阿房宫这一块地皮就是选择之一,要么就是在选在霸水边上的芷阳,或是或是邓国渠边上的高陵,反正绝不会是目前的咸阳。
吕哲其实比较钟意的是汉帝国的长安那块位置,毕竟汉帝国会选择在那里必然是有其地理优势,可是经过一再的探勘,讨论的结果偏偏就没有选中那块地方。
出巡秦地,目的之一就是确认陪都长安要坐落在哪,亲身来到没有来得及建起来的“阿房宫遗址”,看到已经挖好的地基,再看到材料到处堆得都是,吕哲的内心里其实已经有了选择。
“这片地方会怎么处理?”
“这……”
后面过来的內史郡郡守番贤被问得有些懵了,目前內史郡的首府是在芷阳,早些年中枢也有意选择芷阳作为陪都所在,可是他现在哪能看不出事情会有反复。
阿房宫没能建起来,到处又被开挖,破坏容易修建难,可以想象很长一段时间里压根不会有人过来管,只能是这么荒废着。
“动用庞大人力物力,这么荒废太可惜了。”李斯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大着胆子说道:“再则,地皮可以空置,木材等资源放久了却是……”,顿了顿,见吕哲颔首,直接说道:“或许可以将长安选择这里?”,等了一会,补充一句:“等有机会了也能建座行宫,供陛下消暑或者狩猎?”
第九百五十一章:陪都长安
荣誉是福建泉州这边的人,这几天泉州温度突然下降,结果中招了。昨天实在昏沉得厉害,因此没有更新,实在抱歉。
………………
收集和囤积的资源是奔着修炼庞大宫殿群去的,可以想象物资到底有多少。
百年、千年的巨木遍地都是,它们就那么被放置在光天化日之下风吹、日晒、雨淋。巨木之所以是巨木,那是因为它很大,就因为巨大且是从蜀地运出来,运输上肯定是下了极大的功夫。艰难运输而来的巨木就这么放着,不得说一些虫子也必然是会滋生,时间久了朽坏是必然的事情。
石料倒是普通的石块,可是一旦石块大到最小也是四立方米以上,那就显得不再普通了。
阿房宫这片地形看上去不错,依山傍水又有平原,建立一座大都会不存在地形上的困扰,可是能不能成为陪都建设所在就值得一再推敲。
陪都长安注定会是关中的首府,它也将成为广阔土地上的另一处行政中心所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