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3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淮阴边上只有一条小溪,也算是水运吗?”

“你那是乡土情结,大多数高等选择的封地都不是家乡,只有低等贵族才会选择自己的家乡。”

“执政官、帝国公爵萧何,他选择的封地是沛县。”

“呃……萧公爵是例外,是例外。”

“使节团正使、帝国男爵刘邦,他选择的封地是沛县的泗水亭。”

“都说是泗水了,那旁边当然也有水系咯!”

韩信懒得搭理牵强附会的余樊君,他也觉得谈及帝国贵族的话题没有什么意思。

帝国统治者称帝,差不多八百人成为贵族,他们离开南陵踏上前往中亚的路途上时,南陵仍然是热闹非凡的气氛,新贵族们热烈或是谨慎地挑选自己的封地,有些被应允,有些则是被驳回。得到想要的封地那些贵族,大大小小的饮宴连续不断。没有得到想要封地的那些人则是上奔下窜,自然也少不了一场又一场的饮宴。

太多的饮宴了,南陵市面上的酒销售量达到一个新的高点,各家酒楼要是不事先预约根本就没有位置。太多的吃吃喝喝,各种新旧食物充斥着每一块案几被烹饪成为佳肴,好像是吃吃喝喝的风气下会研究出更多的吃法似得。

“我有点想念鱼生了。”

“这里是河套,哪来的脍。再则,你似乎是赵地人吧?怎么也喜欢脍?”

“还是陛下唯一的徒弟呢,不知道现在已经不称呼某地某地的人了吗?都是直接用郡名来慨括,精确一点就说当地的名字。另外,我是庐江郡人,哪里是赵地人。”

“是楚地……是庐江人,难怪喜欢吃脍。”

“喂!你们齐地……你们那边的人,也非常喜爱脍的,好不好。”

“我不喜欢,听陛下讲,生吃东西会容易得病,特别是水产里面的细菌和寄生虫最多。吃多了满肚子都会长满虫。这就是为什么经常吃脍的人,他们的肚子比不吃脍的人会大许多的原因。”

“啊!!?这是真的?”

“陛下说的。”

“那一样是真的!”

余樊君在摸自己的肚子,一脸的害怕。他的印象当中,似乎经常吃脍的人肚子是比平常人大不少。哪怕是经常有锻炼也显得比较大。

“真的会长虫子?!”

“你拿匕首将自己的肚子切开,掏出里面的肠子解剖一下,不就能找到答案吗?”

“谁会将自己的肚子剖开啊!!!”

“也对,好吧……,真的是有人解剖过尸体。也在肚子里面发现虫子。负责解剖的医匠说,那些黏在大小肠子粘膜的虫子是一种寄生虫,发现最长的寄生虫,拉伸之后足有一米多长。”

“不、不要……说了!”

“呵呵!”

韩信是在吓人吗?不!他不是在吓唬余樊君,是帝国真的有做过相关的解剖,不过不是解剖帝国人士就是了,是解剖的百越人。而那个被解剖的百越人就是经常生吃水产,最后腹胀致死。

“那陛下……陛下……怎么不禁止生吃水产?”

“你是在开玩笑吗?陛下怎么可能发出相关的禁止令,要发也只是会发出劝导令。也发过不止一回的劝导令,只是有人不在乎。有人没看见。像你,很明显就是不注意民间时势的人,只在乎军中事务,没去关注民间。”

余樊君默然了,他的的确确不是那么关注民间,所有的精力都专注在军务上。那是他想要往上爬,获得更高的位置,争取更多的机会。这一次他能够成为使节团的护卫队副指挥,不也是他将精力专注在军务上的成果吗?

一阵阵“呜呜呜——”的号角声让待在帐篷内闲聊的韩信和余樊君跑了出来,他们拉了个人问了一下。才知道说有草原派遣军的高级将校过来沃野。

草原派遣军的高级将校真的很高,来人是副司令徐志,他带来了二万的部队,有一万五千是骑兵。另外的五千人是乘坐厢型车的步军。

“那种厢型车,听说帝国的制造署最近一直在赶工制造。”

“嗯,是出塞作战的兵车,可以用来运输士兵,也能装载粮秣等等的辎重。它们连接起来就会成为一道防御线。”

“我见过车厢可以张开的款式,张开之后露出来的是巨大的多射弩。弩箭长度至少二米二,一次性能发射三十枝床弩。”

“嗯,你说的那个是器械型号,今次出塞的部队,会携带不少你说的那种厢型车。”

不止是国防军序列才有厢型车,其实使节团也不缺少厢型车,只是没有那么多罢了,原因是什么自然不用过多的解释,无非就是不合适。

徐志带来的二万部队没有靠近使节团的营地,他们是直接开入军方的营盘,大概过了一个小时左右,有人过来传话,说是让使节团的大小负责人过去。

也没有多少负责人,就是刘邦、陈余、韩信三人,他们进入国防军营盘的时候,刚才开来的部队已经安置妥当。其他人或许没有发现,但是了解火器部队的韩信却是看到了身穿火器部队作战服的士兵。

火器部队在帝国的数量不多,知道火器部队的人更是稀少,刘邦和陈余是看到了服装古怪的士兵,但是他们无法猜测那是什么兵种。

军方似乎也有保密意识,火器兵闲逛的时候并没有携带火器,仅是在腰间配有战剑,但是他们的服装相较起其它士兵的不同本身就比较显眼。

“帝国的军装又改革了?”

“看着好像是……”

“又不是和你说话。”

“哼!”

斗嘴,斗嘴,斗嘴!刘邦和陈余只要出现在同一个场合总是免不了要互呛,韩信已经见怪不怪。

国防军在沃野的营盘很大,范围估计是占地三十里地,从进入辕门到抵达中军,一路上需要穿越非常多的哨卡,若是没有传话的军官一直出示令牌,闲杂人等根本无法接近中军营盘。

越是接近中军营盘,路上看到的火器兵越是多,他们大多是与其它兵种的袍泽在闲聊,看样子是在了解北疆的一些常识?

没记错的话,韩信其实是有统率过一校的火器兵种,他了解火器兵种,营盘内看到的不少火器兵也是认识的人,不过他并没有向那些士兵打招呼,只是眼睛一直在巡视着,像是在找什么东西。

韩信在找的是火炮,他也的确看到了用布包起来的火炮,那些炮身用布盖着的大家伙,它们只露出底座,也就是炮架的两个轮子。

“那是什么玩意?样子看着很长,身躯也是圆的。”刘邦就是随意在问。

这一次陈余可没有再自找没趣,不过他也是好奇地看着被布盖着的火炮。

没有多余的停留时间,进入中军营盘位置之后,带路的军官明显加快了迈步的节奏,一路走得比较匆忙,不过哪怕是特意加快了脚步,他们依然是走了将近半个小时才接近中军大帐。

中军的大帐看上去非常庞大,大概是五十米平方的大小,相对起一般性只有五平方米的帐篷确实是很大了。

中军大帐会比较大不是为了摆阔或是显示什么与众不同,中军大帐本身就有汇集各级将校开会的用途,另外就是指挥官也需要摆放沙盘、书籍等等东西,帐篷自然是要大上不少。

此时的中军大帐是大开状态,远远地就能看到一身戎装的徐志正在与一些将校说着什么,等靠近才听到是在商议某些什么军情。

刘邦、陈余、韩信抵达中军大帐外面,徐志停止了与军方将校的交谈。

“参见侯爵!”

“军中,还是称呼职位吧。”

“诺!参见副司令!”

“都进来。”

“诺!”

徐志没有让军方众将校退下的意思,他招呼刘邦等三人到一侧,互相坐下之后又吩咐亲兵端来茶水。

“军方的队伍还在休整,你们需要待上一些时日。”

“敢问副司令,我们需要待多久呢?”

“最快三天,最迟……五天吧?”

“无妨,无妨……。”

徐志还是显得比较和蔼的。他和刘邦说完,示意刘邦和陈余可以坐下喝茶,然后自己站了起来,招呼韩信:“你随我来。”

第九百一十八章:有此殊荣

徐志招呼韩信一块出了中军大帐,一出来就笑着问:“看到了吧?”

“看到了。”韩信知道徐志说的是什么,只是略略有些疑惑:“他们已经能够上战场了吗?”

“训练周期三个月,三个月火器部队就应该能够作战,这一次带过来是建校训练成果,这是陛下的意思。”徐志本来不用特意解释,但他还是解释:“许多将校都在看着,想看看火器兵是不是真的能够在三个月之内成军。如果三个月的训练周期无法让火器兵成军……”

火器兵的出现在一些高级将领那里不是什么秘密,他们其实也对火器兵不抱太大的好感,一切只因为建设一支火器兵远要比建设一支普通的部队耗资多得多。另外,火器兵还没有经过实战检验,无论火器兵在演习中表现再怎么突出,仍然是有人认为那不过是一支看上去作战动静很大,表演性质多过于实战用处的部队。

“他们排斥的不是火炮,任何一个见识过火炮发射的军人,没有人会排斥火炮。”徐志脸上的笑容有点玩味,嘴角勾了勾,笑说:“他们排斥的是燧发枪兵,认为只是一些排队轮流放一团团烟雾的……杂兵?”

韩信呐呐地问:“为什么?”

“燧发枪无法打穿重甲。”徐志说的是好几次的演习,他简略挑一些说:“几次演习,燧发枪的对手将持盾重步兵安排在前,利用吃盾重步兵的强悍防御力缓缓靠近,等待推进到一定距离,轻兵掩杀而上,燧发枪兵一旦发生近战就会难以招架。”

的的确确是的,燧发枪的威力并不像是现代枪械,哪怕是现代步枪发射的子弹都不好打穿钢板,帝国重步兵身上的甲胄就是铁甲,甲胄部分要害位置是钢片,他们的盾牌是铁盾。金属弹丸尚且很难击穿,燧发枪发射出去的铅弹就更难穿透了。

“演习的时候,没有搭配骑兵吗?”韩信问了一个关键。

“毫无意外,燧发枪兵搭配骑兵的时候胜得比较艰难。没有搭配骑兵只是胜了二场,是惨胜。”徐志脸上有着一种骄傲,那是骑兵出身的将领,对骑兵为战场之王的一种骄傲。他看着韩信,说道:“每一个新兵种的出现总是会受到排斥。就好像骑兵刚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传统步兵将领不信任骑兵的战斗力。我说的,你明白吗?”

韩信完全明白,那是一些保守派的保守思想在作祟,他们不了解燧发枪兵,多次的演习中燧发枪兵也发挥得不尽人意,然后就产生了排斥心理。那种排斥心理大概就是觉得,既然现有兵种并不落后,为什么还要研究出燧发枪兵这种极度耗钱和极度依赖后勤的兵种。

“陛下想用事实来告诉那些思想陈旧的将校,但是他不能直接出面。一旦由陛下出现指挥。我们都知道没人敢在任何场合与之交锋。”徐志相当认真地看着韩信,语气也相对严肃地说道:“太尉向陛下建议,这一次除了八万骑兵会与你们随行之外,应该再加上一校火器部队。”

现任的太尉已经不是蒯通,是本来南征军团的最高指挥官骆摇,蒯通卸任太尉的职位后被调到倭列岛当总督去了。

骆摇是帝国七大侯爵之一的三等侯爵,他一直指挥南征军团在西南作战,为帝国开拓了无比辽阔的疆土,军功评定下来作为一名三等侯爵没人有任何的意见。

太尉在帝国是武官第一人,但得说一句实话。太尉在帝国并没有太多的实权,与身为一支军团的中郎将军团长相比只是身份变得殊荣、地位变高,但是太尉更像是后世的总参谋长,没有直接指挥一支军队的实权。

“一校五千人?是三千五百燧发枪兵和一千五百炮兵?火器部队的建制。依然是三千五百燧发枪兵搭配五十门不同口径的火炮?”

“一百零四毫米炮三十门,一百一十五毫米火炮二十门,全部都是步兵炮。”

其实就是九磅炮和十二磅炮,一门九磅炮需要六人操作,一门十二磅炮需要十人操作,除开操作火炮的三百八十名炮兵。另外的一千一百二十个人则是后勤性质。这一千一百二十人不但要运输火炮的弹丸,还要负责运输火药和燧发枪兵的步枪弹丸。

“火器部队没有辅兵,那么有搭配与之协同作战的兵种吗?”

“两个千人队的步卒,一校的骑兵。”

“信明白了,国防军不会进行搭配,需要职从使节团来进行合理调配。”

“就是这样。”

使节团的护卫队成员是来自于禁军,建制就是两千步兵和五千骑兵,韩信可以认为会有这样的配置,那是在出发前中枢已经决定会将火器部队调过来进行实战实验,使节团的护卫队才会进行这样的安排。

徐志在前面走着,看着像是有目的性地在朝着某个地方走去,事实也证明是有针对性的来到一个地方。

“打开。”

“诺!”

不是让韩信打开,是来到一个特意被安排在空旷处的帐篷,进去后徐志指着一大堆整齐摆放的箱子,让随行的亲兵小心抬下来一个,然后打开。

木箱子是长形状,用铆钉固定着木板,上面的木板被撬开之后,露出来的是一堆稻草,稻草的空隙能够看见一些像是木棍一般长条状的东西。

“陛下称呼这个叫‘木柄手榴弹’,全长二十二厘米,木柄结构是十七厘米,前段的装置是五厘米。看见没有?这东西的身子是呈现滚圆模样,木柄也易于抓握。在木柄的一端,拧一拧会拧下一个盖子……”

徐志拿起一颗木柄手榴弹拧下盖子,一条白色的线垂了下来,摆了一个投掷的姿势。

“拉下这条线,木柄里面的硝和硫磺会燃烧,引燃火药引信,所以木柄的后端会冒烟。从拉线到引信燃烧到手榴弹的爆发装置,过程大概是七秒到九秒,一旦手榴弹在冒烟,就需要将手榴弹投掷出去。然后它就会‘轰隆’一声,前端的金属部位会爆炸,向四周激射弹丸。”

韩信其实不笨,他在脑海里面想象着木柄手榴弹的内部构造。能理解木柄其实就是中空构造,里面有拉扯式的点头装置,然后一条火药引信连接着前段的爆炸结构。

利用硝和硫磺来制造摩擦起火是化学知识的其中一部分,韩信可是在皇宫生活过的人,他不止一次见过火柴摩擦起火。对稍微拉扯一下就能引燃某些东西并不感到难以理解。

事实上是什么?成品火柴的出现远要早于军用火药,要是韩信没有记错,四五年前宫城就在使用火柴,随后的一两年之内南陵最先普及火柴,然后向全国各地蔓延开来,现在只有极为偏僻的地方,才会还是在使用火折子和火镰(就是打火石)来生火。

徐志指着帐篷内的箱子:“每箱五十枚木柄手榴弹,一共有一百箱。我会安排十名老手,你要准备一下,五天之内让你麾下的五百人熟悉这种新式武器。”

韩信在重重地点头。他说:“我会挑选出臂力好的士卒。”

“是的。”徐志笑了,说道:“陛下称呼投掷手榴弹的兵种叫掷弹兵。陛下说西方也有掷弹兵这一兵种存在,不过他们是用皮筋来甩动石块。掷弹兵是一种很古老的兵种,而这个兵种将会由我们来革新,并震撼整个世界!”

韩信比较想知道的是为什么要专门划分出掷弹兵这一兵种,他认为只要学会怎么来使用手榴弹,任何人都能够使用这项新武器,似乎并不需要专门划拨出一个新式兵种出来。

“任何新的兵器出现,总是需要一批先驱者来摸索它们的使用方法,总结出一套经验。然后再进行全面的普及。”徐志似乎是能看出韩信在思考什么,继续说:“而你,将会是第一个统率燧发枪兵和掷弹兵的军官,你的责任很大。”

韩信感受到了一种压力。他深呼吸一口气,重重地说道:“我会的,会用事实来证明,新武器、新战法是未来的潮流,不会辜负陛下!”

“很好!”徐志吩咐亲兵将木柄手榴弹放回箱子,并重新钉死铆钉。一边迈步走出帐篷,一边说道:“牢记一点,不要将任何与火药有关的东西,它们的储藏点太过靠近营盘,三号火药作坊是前车之鉴。另外,不要让火药潮湿,一旦火药不能用,火器兵等于是废掉。”

韩信精神恍惚了一下,位于长江南岸的三号火药作坊发生事故的时候,他并不在南陵,只是后面听人描述,说是震天的轰隆巨响中,南陵都能感受到明显的震动。事后他也专门到南岸看了一下,事故发生现场那些巨大的坑洼十分触目惊心,可以想象当时爆炸的威力有多大。

“你可以回去了。”徐志停顿下来,转身看着还是一脸思考的韩信,说道:“尽快挑选五百人过来,他们只有五天的时间。”

韩信本来是想要问,说是要不要将装有木柄手榴弹的箱子派人来搬回去,也想问是不是让那一校火器兵移动营盘。现在他不用问了,很显然的事情,一直到出发之前,包括木柄手榴弹和火器兵都不会离开国防军的营盘。

沃野并不是徐志的最后一站,他之所以来到沃野,估计是专门带着新式兵器和火器兵过来,要交到韩信手里。

河套的国防军主大营是在朔方,那里是沙戈壁边沿又临近黄河的一处平原,位于黄河的南岸,周边除了范围很广的戈壁地带之外,过到北岸就是一片沙漠。

那片沙漠在现代有一个叫乌梁素海的名字,现在它没有被取名,远在公元前二零八年的现在,它的面积也远没有后世占地范围那么大。

朔方的主大营那边驻扎着五个军团,分别是三支骑兵军团和一支混编军团,再加上相应的辅兵、二线部队、民伕,整个朔方大概有四十万人。

“那边在建城,是建立在黄河北岸,南岸也会建立屯堡,然后利用铁索建立浮空桥连接两岸。”

“嗯。”

“除了朔方那边,靠近云中郡的位置也会建立城池,官方将那个座命名为九原。”

“嗯。”

“云中郡那边也会建造云中城……,你在想什么?”

韩信抬头看向余樊君,拿起自己在看的册子递了过去。

“什么东西?”余樊君翻了翻,看到的是用炭笔书写的文字和图案:“作战守则,波段式射击平面图……”

那本册子并不是韩信写的,是吕哲给韩信的课本,上面是一些关于火器兵的指挥知识。也是出于吕哲的手笔才会是用炭笔来书写,也会出现写实类的图画。那是因为吕哲用不惯毛笔,更别谈用毛笔来画画了。

“陛下赐的?”余樊君虽然是在问,但口气很确定。他眼睛死死盯着册子,呼吸也有些急促:“陛下亲笔写的兵书!?”

能算是兵书吗?应该能算吧。册子里面没有涉及其它兵种,只是写了一些燧发枪兵的阵列方式,然后罗列了一些战法,配上插图看上去倒是显得十分易懂。

“嗯,是师傅给的。你也应该看看。”韩信能看出余樊君十分激动,也理解余樊君为什么会那么激动:“接下来我们的护卫队里面会增加一校火器兵,你身为护卫队的副指挥,需要了解相关的知识。”

“火器兵?”余樊君多多少少听到一些消息,讶异道:“就是陛下下令新编练的火枪兵?”

“就是火枪兵。接下来我们的行程中会增加新式兵种,目前还不确定是跟随我们前往遥远的地中海,还是只抵达乌孙那边。”韩信更加倾向于只跟到乌孙地界,他太清楚火器兵种对后勤的需要了,相对起冷兵器部队只要有足够的食物就能作战,火器部队一旦没有火药和弹丸就失去作战能力。

余樊君眼睛就没有从册子上离开过,后面也没有再说话,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

第九百一十九章:近忧和远虑

徐志说五天,那就是不多不少的五天。

第四天,计划中要与使节团一同向西的骑兵部队到来,率军主将的是卫翰,副将是周文,他们由徐志牵头与使节团的正副使见面。

随后,徐志带着一部分国防军离开了沃野,他们是渡过了黄河,沿着黄河北岸转道向东,料想该是要前往朔方的主大营。

八万即将一同向西的骑兵大部分来自于第五骑兵军团,有三万是来自改编后的第二骑兵军团,但实际数量不止八万,八万所指的战兵,另外还有将近五万的辅兵将会一起向西。合起来国防军出动的人有十三万。

新到来的国防军用了一天的时间进行准备,他们也没有与使节团合营而驻,倒也深夜时还能看到他们驻扎的营地一片火光,马嘶声也是一阵阵没有停歇。

“东方帝国的骑兵真是多啊!”

“光是我们看到的数量已经超过四十万,你应该说东方帝国在他们的北方边境的军队非常多。”

来自远方的异乡人,他们估计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的军队,不过他们似乎并不明白战兵和辅兵的区别,将所有身穿军装的人都一视同仁。

帝国正在准备新一轮的草原战争,调兵遣将十分频繁,另外各种物资也从内地运输向北方,一般是先集中到秦地的咸阳,然后经由咸阳走直达九原郡的直道。

使节团在路途上碰到的军队和运输队非常多,始皇帝下令建造的直道没有被秦军用在北击匈奴的用途上,但并没有白费直道的建立,秦军用不到,帝**不是正在使用吗?

“还记得我们沿途的发现吗?”

“你说的是每一座城市都有大量的军队吧?”

“嗯,说的就是那个。”

“太令人印象深刻了!他们的成年人每个都需要学习搏杀技巧,整个土地上像是一座军营多过于像是一个国家。”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孩子也要参与训练。”

“知道斯巴达吗?”

“知道,那是一个全民以战为生的王国,希腊众王国中战斗力最强的一个民族。”

“斯巴达的战士就是从小孩的时候开始训练杀人技巧,斯巴达的战士也是整个希腊联盟中最为善战的那群人。可是现在斯巴达已经彻底没落了,不再成为一个**的王国,甚至已经没有多少斯巴达人。”

“是啊,被认为不健康的小孩全部扼杀在孩童时期。斯巴达的人口一直不多,这还是他们没落的关键原因之一。另外,斯巴达人也用事实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专注于杀人技巧并不能造就辉煌,当忘记怎么进行生产。或者是历经几次惨败,专注杀人的民族终将是要被淘汰。”

“东方帝国的可怕就在于,他们人口众多,生产力和创造力都极为强大。”

“人口众多,也不缺生产力,又极力在培养战士,谁要是招惹到这么一个敌人,简直就是噩梦。”

“那个叫作匈奴的游牧部落,他们就身处在噩梦当中。听说,东方帝国集结大军就是要进行新一轮针对匈奴人的战争。与我们一块前去西域的那批军队。是要支援乌孙人的首次援军,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更多的援军。乌孙人真是幸运,他们与一个强大无比的帝国成了同盟。”

一群异乡人聚在一块,他们是在远望国防军大营的动静,大多数异乡人的脸上满满都是羡慕,羡慕东方帝国有强大的军队。不少人脸上却是深思,他们看国防军营盘的时候,眼眸里也满满都是担忧。

帝国让来自中亚的人群看到的东西并不是太多,可是他们看到的东西已经足够了解到帝国的强大,若说人口众多是其一。那么孔雀王朝的人口也不算少,但是绝大多数人并不觉得孔雀王朝有多么强大。

他们已经知道帝国人口非常多,一路看到的更是帝国对基础建设的重视。这从大部分地方战乱只平息不到三四年,然而已经无法再看到战争的痕迹。看到的是道路上的建设和民间的繁荣和康泰,很难想象仅仅是三年的时间怎么能够从战争的创伤中走出来,然后又热情十足地投入到新的建设中去。

“我去过孔雀王朝,那里到处充满着密林,想要找到一条好走一些的道路并不容易。”

“是啊,我也去过孔雀王朝。甚至是在华氏城待了五年多,他们是一个安于现状的民族,对建设也不抱太大的热情。他们的贵族相对起建设,更喜欢享受来自于奴隶创造的美酒佳肴。他们的勇士训练搏杀技巧,不是希望踏上战场获取荣耀,是想要在与猛兽的搏斗中得到掌声和美女的青睐。”

塔普拉提和安格列并没有与其他人待在一块,他们是两人远远地离开人群。

“塞琉古的勇士,他们不也是喜欢在斗兽场获得掌声更甚于在战场获取荣耀吗?”

“每一个没落的国家,从一些细节上总能看出一些端倪。当勇士们不再向往战场上获得荣誉,更喜欢被人围观着杀死猛兽或是人,该国家的军队已经走向腐朽。不就是因为塞琉古开始变得腐朽,才有我们的独~立吗?”

“塞琉古是这样,埃及是这样,曾经无比强盛的希腊也是这样。我听一下商人讲,世界尽头的西边正在崛起一个叫罗马的共和国,罗马人从高地抓捕高卢人,是用来训练成为斗角士,让奴隶们在竞技场厮杀,用来娱乐。”

“罗马共和国?是那个与迦太基正在进行战争的国家吗?”

“他们不止在与迦太基人作战,也有派遣军队东侵,听说已经杀进了黑山区域,有部分的军队甚至入侵到了马其顿。马其顿人正在不断游说希腊各城邦,要组建联军与罗马人交战,可是大部分的希腊城邦正在醉生梦死,只有马其顿东边的色雷斯响应。”

“希腊?哼,希腊!他们已经被众神抛弃了。他们的议会制也被证实落后于国王制度,一帮需要讨论半天才能做出决定的人,一件事情通常需要扯皮很久。等待有决议,大多数的时候不是村庄已经敌军洗劫,就是敌军已经兵临城下。国家还是需要国王,一切事情由国王下令。然后众贵族起兵响应。”

“没有绝对美好的政体,议会制度让希腊强大,希腊也是随着议会制度的腐朽变得羸弱不堪。塞琉古是国王制度,她也在走向没落。所以只有负不负责的人群。”

“你说得没错,但是铁腕人物才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像是东方帝国,这个国家的人民在一位铁腕君王的带领下,他们正踩踏着征服世界的脚步。”

帝国的进攻性十分强,那并不是安格列在信口雌黄,他研究了东方帝国的近阶段历史,发现不到十五年的时间,从吕哲崛起到现如今广袤的疆域,除开中原地区和南方局部是华夏族群的固有领土,像是岭南向南的疆域,或是辽东以北的半岛。甚至是草原上的绝大多数区域,更有海上多处岛屿,都是在十五年之内纳入帝国的版图。

“他们用十五年的时间扩展了本身差不多两倍的疆土。他们的南方曾经栖息着数百万的百越人,现在已经没有‘百越’这个族群,东方帝国有将近八十万的百越人作为奴隶,那些奴隶只有极少数能干轻活,大部分是负责挖矿。挖矿啊,你知道那是多么危险的事情。”

“你没有将草原上的游牧族群算进去,东方帝国扩张到草原上,仅仅是第一次扩张就占领了草原人靠近南方的所有土地。他们的官方有统计。出塞之后的作战中,杀死了至少二十万的草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