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3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臧荼颔首,提点道:“路途上不可刻意刁难。”

校尉愣了愣,没有解释什么。只是应“诺!”,然后招呼甲士将韩广等二三十人分批押上船。

“臧荼!你要小心,也要坚守本心!”韩广死死盯着臧荼:“我的家人……”

“不要多担心了,只要他们没有触犯律法,他们不会有什么事。”臧荼安慰的言下之意是。如果他们自行找死,哪怕他是帝国三等子爵,是帝国一支军团的中郎将,也保不住韩广的家人。

船来船往的长江水道,负责押解某些人的船只,它们只是少部分,相对起商船,军方在长江水道上的船只非常非常的少。

帝都南陵坐落在长江边上,帝国对水道运输的利用已经达到一种高度,每日每夜经由水道运送物资前来南陵的船只只能用络绎不绝四字来概括。

一国帝都本就会是全国内最为繁荣的所在。好不夸张的说,天下财货无论是有意或是无意,出于需要基本上都是会汇集向一国的首都。

每一国的首都必然有其行政上的地位,带来的是达官贵人基本上是安家落户在首都。另外,一些豪商和富商,他们哪怕本来是不在帝都安家,也必然会迁移过去,就是不进行迁移也必然需要在帝都设有别馆或是分号。

南陵是建立十来年的城池,从本来只有驻军到现在拥有一百八十多万的人口,发展之迅速只能用膛目结舌来形容。其实十年之间能够从没有一个居民到现如今拥有流动人口在内的一百八十多万人。坐落在长江这条水道旁正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并不全然因为南陵是帝国首都的关系。

臧荼送别韩广,这样的场景只是正在发生很多幕中的一个,许许多多获得赐封的贵族。要么是他们送别人,要么就是别人送他们,离别时时刻刻存在着。

今次获得封爵的新晋贵族不少,相对起吕哲前几次的册封只有四五十人,这一次获得受封的人数足有五百八十九人。

帝国人口,将丫丫幼儿和老年人算进去。全国在册人口已经突破五千万。五千万听上去真的不算多,但是秦一统天下时期也就是一千八百万,经过战乱人口锐减的时候有迹可查的人口直接下降到不足一千两百万,可以说目前在册人口五千万,对于刚刚经历战乱平复下来不到四年,能够达到五千万人口实际上已经是非常夸张了。

五千万人口,实际上十三岁以上的人只有不到一千七百万,那么也就是说有至少三千三百万十三岁以下的孩子。会出现这种现象是跟吕哲制定的国策有关,那道国策正是鼓励生育的战略布局。

“陛下,太多太多新生儿了!”萧何嘴唇在哆嗦,拿着名册的手也在抖动:“多生育奖励,新生儿相关辅助和养育,国家每年投入到这方面的国帑经过计算,不会少于三千万贯。”

吕哲称帝了,萧何也是公爵了,该得到册封的功臣基本上一个没拉,算得上是吕哲最为大方的一次。

有些勋贵因为职责的关系各归岗位,像是即将爆发的草原战事就牵扯到不少人力。有些没有职责的人则是留在帝都,他们忙着庆祝自己成为帝国贵族的一员,大大小小的喜庆宴会就没有断过。

作为新晋的帝国两位公爵之一,萧何没有时间举办什么宴会,他最近可谓是忙着脚不着地,根本就没有时间平复自己喜悦的心,然后脑袋里被一大堆数据给堆满,甚至是因为太多太多的事情压着,原本因为成为公爵应该欢喜得蹦起来的心情,附带上一些沉重。

“三千万贯啊,这还只是推测,也仅是相关辅助国策的条目,”萧何不得不哆嗦嘴唇,帝国的税收情况是很良好,可是花钱的地方也多,甚至可以说处处需要花钱,帝国大管家真不是那么好当。他抖着手,名册也跟着不断地抖:“医疗保健和日后的教学基础,更有那么多母亲暂时失去劳动力……,陛下,是不是暂停生育辅助啊?”

“我的公爵,我的执政啊!”吕哲眨了眨眼睛,缓慢说道:“生育是关乎帝国千秋万世,朕无需再次重复重要性。”,说着顿了顿,停了一小会才继续说:“辅助政策,相关的配套设施,那都是迟早要干的,不如就先期铺开,是不是?”

“花钱的地方太多了,”萧何揖礼,满脸的苦涩:“每年三千万贯只是奖励和辅助哺育,没算卫生保健的投入。”,苦笑了很久,继续哆嗦着嘴唇,说道:“还有己方建设,还有战事,好多好多地方都要钱……”

今年的帝国赋税成绩是全国是四千八百六七十万贯,花出去的钱确实惊人的八千多万贯,等于是亏空了三千多万贯,赤字实际上是有些惊人了。

要是按照布置的国策,没有战事爆发的话,光是基础建设和生育相关国策的配套,未来每年往少了说都还要至少亏进去一千万贯以上,要是有战事财政赤字肯定更加惊人。

“咱们要打草原战争的,陛下。”萧何是真的怕,怕到一定的程度:“虽说未来帝国的赋税增加,可是增加多少真的没谱。臣……臣和几位同僚算过了,帝国的财政赤字,情况至少要维持十年,是十年。每年亏空一千万贯,那十年就是一亿贯,还没有计算因为战事的财政需要。不知道战事会有多少收入,是亏空多少,陛下,真的应当温和,再温和一些?”

“执政啊,财政赤字其实没什么好担心的,又不是发行纸币,不管是铜钱,或是即将发行的银币和金币,那是贵重金属,不会构成泡沫经济。”吕哲还有些没说呢,不过说了萧何也听不懂。他“呵呵呵”笑着,笑得让萧何有些莫名其妙。

第九百一十一章:理解不能

有时候花钱能够图强就是一种幸福,更多的时候就不是光靠花钱就能图强,有钱而不能花则是悲哀了。

“我们改革货币,发行五铢钱,总量只有四十亿贯,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每人持有是八十贯。”吕哲掐着手指在算:“然而不可能人人手上都有八十贯,实际上有些人连一贯都没有,财富虽然没有过度集中到某些人的手里,但是拥有万贯家财在帝国并不是太过稀少的现象。”

四十亿贯的发行量真心不高,也就是等于四万亿个五铢钱,要知道到了两汉时期,一般豪门家中藏着数十亿个钱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大一点的豪门家中谁没有藏着超过百亿钱。

帝国建国十二年,吕哲从一开始就注重地方建设,撒钱就跟流水似得,是流向了民间的普通人,涵盖面非常广。帝国也重视商业,十来年的时间有无数商贾稳固了自己的产业,有新的商贾得到崛起,他们用交易的手段汇集了大量的钱财,但是相比起东汉末年的巨富却是远远不如。

“现在的人很喜欢将钱藏起来,”吕哲脸上带着不知道是好笑还是郁闷的表情:“实际上市面流通的五铢钱远不如想象中来得那么多。四十亿贯真正流通在市面上的,大概只有一半不到?”

萧何竟然无法进行反驳,他也有点理解吕哲的意思了,略略迟疑地问道:“陛下是想要从库庄取出新钱投入民间?”

就是取出新钱从民间进行采购,要是印刷纸币这样的行为跟抢劫没什么两样,毕竟纸币除了是“钱”之外就是一张纸,要是没有“钱”的功能除了能燃烧之外,纸币当厕纸都还嫌弃太硬。

金属货币本身就具备“钱”之外的功能,它能够当成货币使用,也能融了制作铜器等物,另外千万不要忘记青铜时代还没有完全过去,民间更是还有不少使用木质农具的人,至不济也能将铜钱融掉打造农具。另外。其实当前阶段的一些装饰物,皿具、器具等等其实也是主要以铜器为主。

“陛下的意思是……民间有人融掉铜钱?”萧何看上去没有多少吃惊。

吕哲才不相信萧何不知道民间会将铜钱融掉打造器具,只是萧何没想要追究,他也不想过问。

帝国发行的五铢钱。是七成的铜、二成的铅、一成的锡,其实这已经是相当厚道的铜含量,有许多朝代通信货币的铜含量甚至只有三成或是四成。

铅笔会含锡和铅并不单纯是为了“利润”或是“钱息,主要还是跟硬度有关,毕竟铜是一种软金属。不加入相应的锡和铅很容易就折弯了,但是锡和铅加多了色泽差的同时又极易掰断。

国家发行货币,无论是哪一种的货币,实际上只要发行的货币在市面上流通,那就等于占有利润。金属货币相对起纸币不止是厚不厚道的关系,而是金属货币还有另外的用途,哪怕是有所贬值也不会贬值到比厕纸还不如。

铜币融掉可以打造其它的东西,如农具、灯台、床具等等;银币融掉可以打造首饰、餐具等等;金币融掉的用途也不会少到哪里去;纸币融掉……那就是烧了!

“朕有意思在未来的三年增加市场货币投放。”吕哲其实是有点不好意思的,抿了抿嘴,说道:“向一些大商贾大肆进行采购。”

萧何是个什么表情?要是能翻白眼。他真的要翻一番。不过呢,他是一本正经地赞同道:“诚如陛下所言,民间市面的货币因为某些原因流通性不广,那肯定是因为货币的投放量低了,是该加大投放量。”

至于为什么只针对大商贾采购?官方拿出大量制造的货币必然是要有针对性,倒不是惨无人道的掠夺,针对大商贾是因为他们经营的东西多,预示着采购的东西也多,投放向大商股的货币会被他们在各方各面的采购中辐射到更多的人群。

“陛下认为投放多少合适呢?”萧何问的有些小心翼翼。

“朕觉得六十亿贯这个数字不错,执政认为呢?”吕哲说着。看到萧何有些目瞪口呆,不由“呵呵”笑了起来:“军方在沙莹(既是交趾,或者叫越南)发现了超大型的铜矿。朕知道南洋发现的那些岛屿地下也深埋了难以想象的铜矿,所以……”

萧何不得不目瞪口呆啊!十来年的时间里。官方投放到民间的货币也就是四十亿贯,帝国的统治者却想着在未来三年再投放六十亿贯,真的是有些吓人!

“陛下……会不会太急?”萧何努力构思着词语,一再斟酌,又说:“三年使用六十亿贯来向商贾采购……会不会涸泽而鱼啊?”

还是那句话,货币本身的价值就在于购买力。这也是货币本身最具价值的地方。货币拥有购买力,可以买到几乎所有能购买到的东西,等于是在以物易物的基础上有了“媒介”或是“桥梁”。

目前帝国的五铢钱购买力很强,至少是要远比任何朝代都要强,经过衡量度的一再改革,重量单位已经是使用现代的计数方式,市面上的一斤稻米也不过是八个五铢钱,那么一贯钱的一千个五铢钱就是能购买一百二十五斤的稻米。

现在的人们相对比较大肚皮,成年男子一天大概是吃掉差不多一斤的米,一家通常是四个人以上,最多的一家子超过三十人也不是什么夸张的事情。

按照四个男女又分年龄来计算,一家一天就是平均吃掉三斤左右的米,如果不是自己耕种就需要花掉至少三十二个五铢钱。而这还没有将除了米之外的食物算进去,要是再加上菜类、肉食、或是其它,花费肯定要增加一些。

“……南陵一家四口每日的花费大概是在四十个五铢钱左右。”萧何显然是有做过调查:“南陵是一个个例,每个地区的生活水平也并不一致,越是偏远的地方,每日花费更少,越是发达的地方消费就更多。”

对于这种现象吕哲一点都不会感到奇怪,发达地区的物价肯定是要偏高一些,但是发达地区的人经济收入也肯定是相对多,毕竟越是发达的地方工作机会越多。对吧?

“六十亿贯的采购额度需要执政府进行分配,要考虑相关的生产能力。”吕哲在暗示,其实不用全面向民间采购,官方不也是有各种作坊和工厂。他似乎是担忧萧何没听出话中的意思。比较明显地补充了一句:“官方的资源虽然大部分是采集于国有资产,但是有许多还是需要向民间进行购买补充。”

帝国的国有资产非常多,但目前是一种混肴不清的现状,也就是说国家的资产等于是吕哲的财产,从某些方面来讲吕哲可以任意进行安置或者抽取。所幸的是官办作坊或工厂依然是要缴纳赋税,不然帝国每年的税收绝无可能那么多。

“执政啊?”吕哲似乎是在思考措词?停顿了一小会,像是漫不经心一样的问:“文武官员、勋贵等等,他们也是有经商,或是置办产业吧?”

萧何内心思考什么只有他自己清楚,作为回应是点头应了声“是”,然后没有其他话。

“这样好,非常不错。朕也希望他们能够为帝国的经济起到该有的贡献。”吕哲一些话不必讲,只要是有缴纳赋税,也不触犯律法。官员和勋贵有自己的经营产业谁也无法阻止,总不能让一个人做官之后就什么都不能干了吧?他笑着说:“所以朕还是有先见之明的,设立监察部,就是在考虑这一点。执政说呢?”

萧何听出吕哲并没有阻止官员经商或是营造经济来源的意思,心里大大地松了口气。

“只要不触犯法律,朕很鼓励勋贵有自己的产业,产业越大越好。”吕哲说的是勋贵,意思就是官员经营产业要适可而止。

萧何当然听懂了吕哲的言下之意,他也理解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区分。

只要是官员参与经济上的经营,哪怕是官员自己没有主观意识地去做。但是碍于官员的身份或人脉,肯定是会有诸多的便利。但是不让官员经营某些产业?明令禁止的话,官员就真的不会暗地里经营吗?所以吕哲的意思很明显,不禁止但也不鼓励。反正别查出什么以权谋私的事情,不然就等着处置。

事实嘛,做了官,虽然说帝国关于官员的俸禄很优厚,可每个月的薪水是固定的。作为官员总是需要这样那样的应酬,目前宗族社会的条件下。官员的个人家庭和所在家族的人员数量也相对多,做官之后就禁止经商,难道要让官员全去做地主?又或者是要让官员靠着那点固定薪水来养活一大帮人?这一定是在开玩笑!

“朕跟执政说实话,朕很明白一些东西靠禁止是禁不掉的,只是要有相关的监督制度。”吕哲说的是帝国监察部,他很认真地看着萧何,又说:“认为勋贵的产业越大越好,相信执政也能明白用意。”

萧何哪怕是不明白,当着吕哲的面也只能说“明白”,然后再私下去一字一字解读吕哲说那些话的含义。

“勋贵与帝国是一体,他们为帝国付出多少,帝国就回报多少。不但是勋贵,其实帝国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朕无法代天行使权力,真真做到‘天道酬勤’的那一个地步,但是朕会保证公正。”吕哲没提什么公平,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其实绝对的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公平。他说到后面像是在自言自语:“勋贵与帝国一体,本土产业越多,只要不是为了积累起来作乱,产业越大牵绊就越多,有多大的财产就会有多大的决心来拥护帝国。”

萧何可没傻到应声,他也不会傻乎乎的去问“如果勋贵势力强过皇室呢?”这么一些话。他甚至庆幸能够遇到一个希望“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明君,世界上不缺少野心家,但并不是人人都是野心家,明君就是在不吃独食的同时团结更多的人,让一些野心家哪怕是有再大的野心也不敢轻举妄动。

“朕还有一个想法,想要问问执政。”吕哲脸上的表情看上去很肃穆。

萧何不得不揖礼,道:“陛下,请说。”

“皇室为帝国的统治家族,国家是不是属于皇室?”吕哲没有奢望萧何能回答,看萧何一脸僵硬的表情,也知道哪怕萧何心中有答案也不敢说。他缓声道:“朕以为,皇室统治国家,但并不能将天下万物归于皇室。”

萧何有些发怵了,要是可以的话,他真的想拔腿就跑。

“朕窃以为,皇室的责任是统治国家,保证国家的统一和强盛,但不是能对所有人予取予求。”吕哲一脸的深思,语气越加缓慢:“朕一直在强调两点,责任和义务。担负什么样的责任,完成该有的责任。肩负什么样的义务,履行什么样的义务。”

萧何已经有点懵了。

“对于朕来说,朕的责任就是让帝国变得无比强大,我们的民族空间一再一再地扩展,直至脚下的这颗星球成为我们的栖息地,让每一个帝国的人可以不为生存空间而苦恼。”吕哲没说太过惊世骇俗的理念,要是他说心里所想,肯定是要把萧何给吓瘫了。

其实吕哲真的没有奢望自己创建的帝国能够千秋万世,也没有什么国家会恒久不灭,他所希望的就是终有一天自己的族群可以遍布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地区的居民都是华夏苗裔,至不济华夏苗裔也该是主体。至于什么千秋万世不灭的帝国?吕哲不敢想也不敢奢望,他还有好几十年能活,死之前能做多少算多少,也算是为子孙后代打下一个尽可能好的基础。

一阵从远到近的脚步声正在接近,有宫女禀告,说是几位王子过来了。

吕哲像是先叹息了一声,然后对萧何说道:“今天就到这吧,执政且先去忙碌。”

萧何是下意识地应“诺”,脑子浑浑噩噩出去,一直是快要抵达自己的办公场所才拍着脑袋,有那么些茫然地想:“陛下到底是要表达什么意思?”

第九百一十二章:出使中亚

“这么一个看着强盛的帝国,为什么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却是铜质的?我们那边,哪怕是没有开化的野蛮人,他们交易用的金属,不是银就是金,哪里看得到用铜来作为流通货币的国家或是势力存在啊?”

“是没有铜币,但是有铁币。”

“呃,我的意思是,一个这么强盛的国家,用铜作为流通货币,实在是有一点不可思议。”

是的,是的,来自中亚或者西方更遥远的一些人,他们真的不理解帝国的流通货币为什么会是铜币。在他们生活的那片区域里,强大一点的国家基本上是使用金币,中等国家会是使用银币居多,其实这跟所占疆域有关系,疆域越大得到的资源更多,金币是彰显强国身份的表示,就好像华夏族群的春秋时期,强国一定会建造很大的一个鼎来彰显国力那样。

华夏的春秋时期,诸侯国造鼎很有讲究,鼎不但要有大量的铜,还要一些额外的资源来进行加工,例如锡、铅、蜂蜡等等。而蜂蜡的收集是相对困难的一种,疆土不够大根本就收集不到足够的蜂蜜,也要有足够的人手才能收集更多的材料,因此能够造出越大的鼎也预示着领土广袤,代表着国力强盛。

中亚和欧罗巴等国家用来彰显国力的做法则是在货币上,使用金币作为流通货币的国家为一个档次,使用银币作为流通货币的国家又是另一个档次,甚至是有用铁来制作货币的国家。

在中亚和更遥远西方的人眼中,一个国家强不强大看这个国家的货币,想要开战是根据这个国家流通的国币来进行估算。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方式是,货币是多大的体积、成色、手工等等,并不完全是看货币的金属是什么。

可以理解,制作货币的金属越是贵重,那么国家肯定是比较强大;货币的制作面积、成色、手工越是精良,代表该国家的富裕程度,也代表该国家有着成熟的工艺体系或是人力庞大。

“东方帝国的货币。你们看看,正面是剑,后面是盾牌,说明他们是一个崇尚武力的国家。另外。货币有着防刮的据齿轮,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来制作出据齿轮,但是很能说明他们的技术实力也异常强大。”

“我们那边的货币啊,每个国家的货币都是国王或是神袛的图案。”

“嗯,说明国家的统治者的理念和思想不一样。我们那边是在全面维护国王的权威。货币上面制作国王的头像,是在公示统治者是谁,人们应该效忠于谁。他们这边的货币上的图案是在鼓励用剑为犁开拓疆域,用盾为墙展现守护决心。”

“我们离开之前,我打听到一些消息,东方帝国也会发行银币和金币,他们的货币体系将会改革成为铜、银、金,三个进位。”

行走在大道,这支由使节团组成的队伍,他们来时是三万左右。踏上归乡路途的时候却是只有一万四千多人。

三万人少了那么多可不是全在冲突中被干掉了,其实在民间冲突中被干掉的也就数百人,其余的人是自愿留下来,或是被安排留下来。

除开一万四千多要返回中亚的使节团,帝国这边也有一支队伍踏上了前往中亚的队伍,该支队五是由刘邦作为时节团团长,陈余作为使节团副团长,韩信作为武装指挥,总数为二万七千人的一支队伍。

事实上二万七千人中,官方的人员也就是八千人。余下是民间随行的商贾势力队伍。商贾队伍中,商人是一部分,余下则是商人聘请的护卫武装。护卫武装是商人出资聘请,但是一直到抵达目的地之前。护卫人员的指挥权是交给了官方。

“三进位货币体系?怎么说?”

“大概就是铜币作为面额或价值最小的货币,银币是第二进位货币,金币为价值最大的货币。”

“哇!很是不错的体系。那么,进位是个怎么回事?”

“似乎是一枚大概二十五克的银币可以置换五百枚他们的五铢钱,二十五克的金币可以置换五枚银币。”

“啊?是五进位,不是十进位?”

“谁又能搞懂东方人的想法呢?估计是一两的货币太重。他们折中,然后才搞出五进位的货币价值体系。”

“那……我们之前用银币或金币置换,置换到的五铢钱怎么数量不等?”

“哈哈!我们带去的货币金属含量不固定,他们有自己的办法来确定含金量。含金量高一些,置换的时候就多一些,含金量低,理所当然的是置换到的东方帝国货币就少。”

“对,对,对,我置换的时候,他们似乎是用什么水泡了一下,含金量低的银币或是金币,银币直接变黑且被腐蚀掉,金币也是这种情况。”

“唔!他们这里有一百家学派,用来甄别含金量的是一个叫化学家还是什么学派的成果。”

一百家学派?其实就是诸子百家,可是异族人压根就没搞懂那不是一百家学派,“百家”不过是一个泛称。

其实用来鉴定含金量的水也不是什么水,是一种酸性极强的溶液,专门用来测试铅含量,毕竟任何一种金属货币制作过程肯定是会加入铅,那是为了保证货币的硬度。含铅量越多,货币泡起来的色泽变化越大。

“他们这是在叽里呱啦说些什么玩意?”刘邦骑跨高头大马,身上穿着一身三等男爵的贵族装,已经听那些人异族人说了有一会。

包括刘邦在内的很多人都不会说异族话,帝国派出的使节团肯定是有安排翻译。

负责翻译的文员,他为难地答道:“好多种语言,有波斯语、希腊语,更多的是听不懂的语言。职大概听懂了一两种,他们是在讨论我们的货币体系。”

当然啦,中亚那边来帝国的使节团可不是一国两国的成员,是来自十数个不同的国家或是部族,帝国派遣的使节团中,翻译也不止是一个,是分为数十个掌握不同语言的文员。

“货币?就是钱咯!”刘邦十分的好奇:“他们为什么谈我们的钱?有什么用意吗?”

翻译哧哧笑了一下。像是在憋着笑,嘴上却也没停:“回男爵,他们认为货币的制作工艺是否精美跟国力扯得上关系,然后在奇怪吾皇陛下为什么不将自己的头像作为货币的背景。选择的是剑和盾。”

“这帮蛮夷,货币是被使用的,要是陛下的头像印在上面,谁敢乱放乱动,谁有敢让货币出现污渍!”刘邦咧着嘴骂了一小会。然后纳闷问:“那些异族,他们的皇帝将自己的头像设置在货币上?”

翻译“嘿嘿嘿”笑得有些猥琐,答:“是的,所以职也在奇怪,要是印着国王头像的货币掉进粪坑,那算怎么回事嘛。”

唔……翻译没有纠正刘邦的是,异族那边可没有“皇帝”这个职位,大多是国王,然后最强大的国王被称为“万王之王”。另外,大多数异族也没有国王。是什么议长,或是执政官,又或者是神殿祭师来总掌国政。

“不知道乱扯个什么鸡~巴~玩意啊?”陈余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凑了过来:“他们那边除了将国王作为货币图案,还会选择自己信奉的神袛。另外,既然是被印在货币上,也就没人会去在意是不是被冒犯了。”

翻译文员眨了眨眼睛,想了想退到一边去,两个大佬眼看又要斗嘴,他搀和个什么劲?

刘邦翻了翻白眼,撇着嘴:“陈老家伙。我好像才是这支队伍的老大吧?你说话别在老子面前带脏字,懂得了?”

“以为是混在市井呢?还老大!”陈余像是瞧刘邦很不顺眼,不过也没有多么过激,而是耻笑道:“没搞懂状况的家伙。他们那边才没有皇帝,不学无术的……”,后面的话没有说太大声,但就是“痞子、无赖”之类的字眼。

“老子就是不学无术了,怎么地了?啊!”刘邦身上的贵族服装十分的得体和华丽,他特意摸着丝绸布料。“嘿嘿嘿”笑着说:“老子是帝国三等男爵,你不服气?”

陈余现在还是白身呢,就因为他认为自己满腹经纶又有才干,但就是一个白身,而刘邦出身市井,似乎也没有什么知识,但是一个帝国三等男爵,他就是看着不爽。

“啊呸!也不想想自己的贵族身份是怎么来的?还有脸张狂!”陈余像是被惹毛了,抬起手指着刘邦:“老夫就是不服你!”

“哈哈!再怎么不服,老子还是帝国男爵,还是你现在的顶头上司,你再多嘴,信不信老子叫甲士将你掀翻下马?”刘邦一脸的挑衅。

“刘哥,不用甲士动手,老樊就能帮刘哥干这件事情。”樊哙可是一直紧紧跟在刘邦身侧,立刻就说。

要是甲士动手,陈余还有苦说不清楚,毕竟甲士是帝国官方的武力。但要是由樊哙动手,陈余巴不得樊哙上来动手,因为樊哙只能是属于刘邦的私人家臣。因此,他立刻是瞪向了樊哙,嘲弄着说:“来来来,老夫等着你掀翻下马,不那么干就不是人养的,是狗养的。”

樊哙就要策马过去,但是被刘邦阻止了。

“一个靠着老老少少保住小命的老东西,要是没有那些老老少少保你,你是该被斩首弃尸,还是该去南洋那些岛屿上喂蚊子?”刘邦一脸的不屑,看上去要有多嚣张就有多嚣张。

“你!”陈余被气得额头上冒出了青筋,咬牙切齿道:“老夫与你是死敌,死敌,死敌!”

这个时候察觉到情况火爆的韩信过来了,随同一起来的是使节团护卫队军官之一的余樊君。

“这里……发生了什么事?”韩信为了一句是似乎是废话的言辞,脸上也是一脸的茫然。

不管是被气得额头冒出青筋的陈余,还是一脸得意洋洋的刘邦,两人皆是异口同声道:“没事!”

“哦……?”韩信歪着脑袋,好奇地看了看两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