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3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这也正是庄青的厉害之处,他处处靠拢向统治者,用统治者作为大石压在众人臣身上,可谓是处处占据制高点,让出来反驳的那些人无法在惹来吕哲厌恶的前提下无法放开手脚说话。
“呵呵呵呵……”
庄青面对先后几个站出来与之对话的人一阵长长的冷笑,别说是一些军方的将领,哪怕是同为文理一脉的各百家,甚至是史家,儒家在其它方面或许不如,但是要知道当代的儒家学子都是能言善道的人,从不缺三寸不烂之舌。
“无论你们怎么说,武人善于以武乱国是事实!”庄青面对杀气腾腾的众武人没有一点点的恐惧:“勿谈赵氏如何无辜,世界上就没有无辜之人。若是讲史,请不要无视《史记》!”
站出来与庄青呛声的武将立刻就愣住了。
《史记?晋世家》和《史记?赵世家》有记载:“早先在晋献公时大臣赵衰辅佐公子重耳,历千辛万苦十九年,对重耳返国成为晋文公功劳甚大。
晋文公去世后赵衰又辅佐晋襄公。赵衰去世后他的儿子赵盾成为首辅大臣。晋襄公早早去世,太子尚是幼儿。
从国事考虑,赵盾想迎晋文公的另一个儿子、晋襄公的弟弟为君。可太子的母亲日夜啼哭、下跪追问:先君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要抛弃他的嫡子而另找国君呢?
此情此景下,赵衰就又改变主意,立了太子为晋灵公。
到了晋灵公长大成人,与赵盾的关系也越来越僵。言不听、计不用,后来更想杀掉赵盾。赵盾赶忙逃跑,还没跑出晋国国境的时候,赵盾的弟弟赵穿杀掉了灵公。襄公的弟弟黑臀继位成为晋成公。赵盾返回来又当了首辅大臣。
晋国的太史董狐据此写道:赵盾杀了自己的国君。
赵盾说:杀国君的是赵穿,不是我啊?
董狐说:你是首辅,你逃不出境,归不讨贼,不是你是谁呢?
赵氏的祸根也就此埋下。”
庄青开始变得咄咄逼人了,拿着眼睛一个又一个地瞪向在场的武将:“身为臣子犯上。国君杀臣子,有何不对?有道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在前,这便是公礼、这便是公论!”
开始了,又开始了,看来是想要死抱君王大腿。占据制高点,用这样的方式来使对论者投鼠忌器。
“好一个武人善于以武乱国。”共尉首次出声:“儒何尝不善于以文乱法?”
庄青向着说话的共尉行礼,表现得像是谦谦君子,可是语气却是依然犀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共将军认可否?”
“自然认可!”共尉庄重地点着头,然后目光转向吕哲处,恭恭敬敬地行礼致意完毕之后,他重新将视线移动到庄青身上:“我辈武人持戈开疆拓土。在陛下的率领下建立帝国今日伟业。征战途中我辈武人几人战死几人伤残,正因为有我武人持戈驰骋疆场,换来足下今日能够高谈阔论。”
“共将军,武人能够驰骋疆场,可少的了我辈文人治理地方?若是没有我等文人治理地方,庶民谁来牧守,国家可有赋税,武人身上的衣甲。武人吃的粮秣,一针一线、一卖一稻。莫不是我辈文人代天子牧守庶民的成果?”庄青顿了顿,深吸了一口气:“战事并非日日有、月月有、年年有,地方治理却是每时每刻皆在进行。但闻有马上得天下者,未成听闻马上可治天下者。”
共尉呼吸一窒,手也下意识紧握了一下,哑然片刻。之后笑了笑没再说话。
“圣天子!”庄青面向吕哲,庄重地再次行跪拜大礼,脑袋壳贴着地面,声音洪亮:“武人值得敬佩,亦是帝国之矛和之盾。武人征战使得帝国疆土前所未有之大。武人功勋天下有目共睹,微臣敬佩为圣天子、为帝国尽心尽责的每一人,他们都是圣天子御下不可或缺的豪杰。”
吕哲的眼瞳其实是有些涣散的,他的思绪其实已经不知道飘到哪去。
庄青久久没有得到来自统治者的回应,脑袋壳贴着地面没动,又是轻轻呼唤了一声:“圣天子?”
吕哲的样子看上去是在思考什么,他从一开始没有展露出什么态度出来,现在又是一副陷入沉思的模样,让一些人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也让一些人看到了危机。
要是吕哲的记忆没有出现偏差,儒家整整趋于成熟是两汉时期,真正让儒家把持朝政是在
最为先驱的改革者董仲舒抓到了机会,看出君王想要高度集权以应付草原上日益增大的威胁,乃至是彻底地解决草原上的危害,因此想要集中国家所有的力量倾力与匈奴血战,那么就出现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收拢民心。
自古以来的百家学派中,若说谁最能操弄舆论当属儒家莫属,儒家的底蕴已经有了,缺的只不过是来自于君王的欣赏乃至于是独爱,刘彻有过两位儒家出身的老师,因为自小受到两位儒家老师的影响对儒家有着天然上的好感,可惜的是窦老太后独爱黄老学说对儒家异常敌视。
刘彻有意重用儒家,但是因为窦老太后的存在难以执行,儒家学派和黄老学派也先后发力争夺,钟爱儒家学派的刘彻敌不过窦老太后,最后在斗争中只能忍着悲痛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儒家学派出身的王藏、卫绾下狱。
随着王藏和卫绾的下狱,刘彻登基之后的第一次雄心勃勃也被浇灭了,此后干脆也没怎么管理朝政,哪怕是身临大小朝会也是充当木偶。
刘彻的第二次奋起还是等待窦老太后宾天,他先是用高超……或者说叫强硬的手段清理掉中枢的黄老学派官员,但是对儒家却是没有像人们猜测的那样采取重用,反而儒家在朝为官的人数屈指可数,中枢更是几近没有儒家之人,乃至于是董仲舒也终身没有得到重用,而是被刘彻安排到一些诸侯封国担任国相。
儒家真正的全面抬头是在汉明帝时期,不过那已经是到了东汉年间。
汉明帝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名为刘阳,他十分地喜爱和崇尚儒术,登基之后慢慢将除开儒家之外的官员罢黜换上了儒家学派的人,一时间造成满朝皆是儒生的现象。
在汉明帝想来,儒家的学问太好了,要是按照儒家的思想来治国,国家必然会无比的强大,然而事实是什么?是儒家全面把持朝政之后,原本从战乱中走出来的东汉帝国,她历经光武帝刘秀的治理本来已经有再次强盛到直逼汉宣帝刘询(刘病已)的现象,可是自从儒生全面把持朝政,这一下可算是真正看到儒家治国是怎么样了。
儒家的一些思想和治国理念从文字上看去非常不错,乃至于用一些人的话来说甚至可以用“完美”两字来形容。但是,无数个但是,全面把持朝政的儒家真的将汉明帝刘阳的天下治理到完美了吗?没有,不但没有,国政完全掌握于儒生手中,这些儒生掌握权力之后在干什么?他们先是互相之间因为学派思想的不同倾轧,整天为了到底该用儒家中的哪一些思想治国吵个没完没了,除了吵架他们……一件什么具体的事情都没有干……
好吧,要是儒生继续吵,永无休止的吵下去,没有向地方颁布什么政令,国家或许依靠之前的惯性发展下去也没有什么妨碍,可惜的是中枢的儒生总有吵完的一天,然后他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治国了。
不是抹黑,也不是胡说八道,当时执政的儒生干的事情只能用莫名其妙来形容,他们左一句“那个那个不好,不按照那样干”,推翻了之前已经执行或者执行到一半的建设或是法度,然后“我们应该来这么干,这么干准没错”的新法令下达地方。
不谈国政在没有任何缓冲期的准备下大举变动会给一个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只要知道地方官员在接收到来自中枢命令的时候人人傻眼,甚至是连身为儒家的地方官都发愣,就该知道是怎么回事。
“理想”很多时候就只是理想,离现实还不知道几多远,来自中枢那些脱离实际的行政指令让无数人的傻眼,他们手中没有蛋,但是偏偏中枢下令必须从蛋里直接孵出鸡来,这算什么指令嘛!
说一句很不客气的话,要是汉明帝刘阳的老爹光武帝刘秀知道这个儿子会全面任用儒生,将国家搞得乱七八糟,估计根本就不会选择这么个儿子继位。
很久很久,吕哲总算是有点回过神来。他回过神来才发现所有人都是眼巴巴地瞧着自己,有人期盼,有人忧虑,都在等着至少吱个声回应一下……
第九百零持三章:持续的交锋
对于统治者来说,除开自己的称帝仪式,任何仪式都不是那么绝对的重要,很多时候甚至会没事找事让诸多臣子互掐,反正重臣斗得越是厉害,统治者就越是感到自己的统治稳固,毕竟众臣若都和睦如亲,团结一致的文武众臣对统治者来说并不是好事,该觉得地位不稳的就是统治者了。
可是什么?现在的统治者是吕哲,他的想法从来都与传统的独裁统治者不是那么一样。
不是说吕哲没有行使独裁或是不喜欢事实掌权,是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不足,国家也不是依靠一名统治者就能治理得好。事实上哪怕是统治者有足够的实力能够事事亲躬,对大小事情做出判断拿主意,那也只不过是让自己更为操劳,想要死得更早罢了。
什么事都要自己干,那老板请员工干什么,道理不是一样的嘛。
“执政,”吕哲低声呼唤了一声,将萧何唤得近了一些:“你觉得儒学怎么样?”
萧何还以为吕哲是要吩咐什么,没想是问对儒学的看法,心里一怔,脸上总算是克制着没有露出异样表情,略略迟疑了一下,说道:“任何一个学说总有好的和坏的一面,陛下重视百家的任何一派,总是能够看到百家好的一面,然后重用好的那一面。”
说了等于没说,可是在这个场合,气氛又是那个样子,萧何哪敢去出口独断一个学派啊?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该该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恰恰目前这个时代的价值观正在受到新旧理论的冲击。所谓新理论是吕哲传播出去的一些思想,旧理论自然就是有史以来的一些思想。
道德却是人类自由灵智以来就有,用来区分善恶,但并不是人人都有道德,也不是每个人时时刻刻保持着善或是恶。人的思想飘忽不定,任何事情任何场合都会影响一个人当时的思想,好人有作恶的时候。恶人也有做好事的时候,这便是人性的复杂。
一个人的认知有限,道德也不是一层不变,萧何不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哪怕他是帝国执政官,也不敢去以个人的看法和认知来断定一个学派到底怎么样,想要断定一个学派需要了解该学派的所有知识,不是依靠官职大小来论断一个学派。
“是啊,人有分好坏,一个学派之中又怎么可能没有好的学问和坏的学问呢。”吕哲说的话。让人无法判断在现在发生的这么一件事情里,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态度。
“陛下!”司马欣身上穿着甲胄,或许是因为甲胄的重量还是因为心情,脚下踩着的步伐看去有些沉重。他走到吕哲前方,举起右手在甲胄前胸“砰”的一声碰了下:“陛下,请让执勤甲士执行法度,将此些人等拿下?”
跪在地上的庄青等人猛地将头抬起,人人注视司马欣。
“圣天子,武将跋扈如实。帝国并未禁止人臣、庶民向天子呈请,亦是没有堵塞向天子谏议的路子,”庄青缓缓地直立起腰杆:“我等得到圣天子允许来到这里,并没有触犯任何律法。骠骑将军以人臣身份。不顾文武炯炯目光,不顾现场百万黎民,竟是如此作为,您可是亲眼所见!可见武官因为军功卓越。已经展现出峥嵘的一面!”
天地良心,司马欣刚才用的是询问句,对君王的态度也是很恭敬。
“你等众人。可知道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司马欣看上去态度还算平和,并没有因为庄青那些的话就显得怒气蓬勃。
还是跪在地上的庄青先是对司马欣行了一礼,这一礼让司马欣闪身避开。
“那儒生跪姿向骠骑将军行礼,真的是太他妈阴险了啊!”季布咬牙切齿:“幸好骠骑将军理智避开了。”
季布身边的一众武官有人点头表示明白,可也不是没人一脸茫然。
司马欣的闪身避让不接受致礼让庄青心里非常遗憾和失望,庄青怎么都是身穿帝国的官袍,做跪姿行礼除开是身份为罪臣,不然不是人人能受的下来。
看到这一幕的吕哲眼睛令人不可察觉地眯了眯,眉头也是皱了皱,不过很快就又恢复正常。
说起来真的是无比的搞笑,之前不是发生过始皇帝中央集权的事情吗?当时在秦国为官的儒家士子,他们可是用无数的理由的来阻止始皇帝行使中央集权制,推崇的是分封制。
近期……或者说吕哲创建帝国之后的几年,儒家却似乎是“开窍”了,先是有些儒生提出自己的主张,然后有儒生跟上,他们转为认为中央集权制很不错,变成了分封制会成为祸害,态度和言论转变之快也不过是距离儒生强烈反对始皇帝执行中央集权制三五个年头。
前面儒家的一些人认为中央集权是在破坏古法,也是为秦帝国埋下亡国的祸害。后面儒家的另一些人认为帝国的统治者应该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利,所谓有利是借鉴周王室分封的例子。
周王室分封的早期时期三千多诸侯还是听从周天子的号令,中期却是陷入各诸侯国摩擦不断和战乱不绝,后期更是各诸侯国频繁发动兼并灭国战争导致民不聊生。一部分的儒生认为,帝国中央应该有绝对的权力,不再走周王室曾经走过的“错路”,不进行分封使人臣有封地自治权,会避免封臣领主壮大,直至强大到将天子一脉撇到一边,乃至于是最后强大到取代天子一脉。
其实还不是那么一回事,同一句话在不同的人讲来……哪怕是出自同一人的口,因为时间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论调。
认真地分辨,哪有什么样的制度有绝对的好,或者是绝对的坏?其实还不是因为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变革的诉求。
吕哲没有实行绝对的皇帝集权有自己的考虑,不是选择中央绝对集权而实行分封,是因为他们这个集团内部,也是因为扩张方式有那么点不同。
“国家的道路完全畅通之前,或者是出现能够高速赶到某处的交通工具之前。想要永无止境地进行疆土上的扩张,看的不是军队到底能不能打到哪里,是军队打下之后能不能有效地掌控那一块疆土。”吕哲的话声不算低,靠得比较近的萧何和司马欣听了个仔细,周边的一些人,包括庄青等儒生和一些离得相对近的文武都听到了。
因为吕哲话说得有些突然,词语里的字眼似乎也跟现场在发生的事情没有直接的关联,听到吕哲那一段话的人基本是茫然状态。
吕哲对着庄青一众儒生招呼道:“你等,还是先起来吧。”
庄青等人面面相觑了一下,顺从地站了起来。
“圣天子……”庄青站起来之后波不急待地想要说什么。但是被吕哲抬起的手截断了后面的话。
中央集权制?分封诸侯制?儒家想要依靠这个找到突破口,也是想要用相关话题延伸出来的一些舆论来针对某些人,吕哲认为儒家若是真的那样干真的很愚蠢。
可以说一句很现实的话,吕哲若走的是完全独裁的策略,他绝对不可能在十年之内攻占“天下”,更不可能在攻占“天下”之后向外用兵。
那是为什么?是因为吕哲的出身问题,要知道上古先秦时代讲求的是家族出身,用血统是判定一个人是不是“贵人”,王族有王族的血统。贵族有贵族的血统,庶民有庶民的血统,什么样的血统一出生就绝大部分注定了一个人的一声是什么模样。
在血统论横行的年代,血统远比想象中来得重要。那不但是影响人一生的社会价值观,更注定了一个什么样血统的人,他的一生中到底能做多少事情,血统的级别不到那个份上。有再大的才能也只能是混迹底层,付出千倍万倍的努力也只是一些高级血统的附庸。
庶民可以依靠努力成为贵族,虽然说庶民想要成为贵族将会无比的艰辛。但是庶民总还是有机会成为贵族,哪怕是一万个奋斗的庶民只有一个人能成为贵族,那也是机会。贵族的孩子一出生肯定是占据着有利的家族背景,从天生上就在一些竞争中具有“先天优势”,
另外得说实话,上古先秦末期受限于生产力和国家机器不是那么完善的因素,怎么都是从两千多年后穿越过来,吕哲哪里不清楚在生产力……或者叫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中央高度集权下的政~府压根就无法统治太过广阔的领土?
是的,每一个政~府所统治的疆域大小都有其受限程度,看的是该政~府对疆域内的行政单位能不能有效利用或是监督。通俗点的解释,中央触觉可以伸到何等地步,封建时代的国家疆域就会有多大,能够有效控制和无法控制,也将决定某一块疆域是“地图上的地图”还是“真正能够利用的地图。”。
中央集权的制度下,注定了每一块疆域都要能在政~府的可控制下,哪怕是无法完全地掌控也不能让那一块不可控的疆域成为动荡的“摇篮”,很多时候在不可控的前提下。政~府放弃掉一块疆域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作为例子就是历朝历代一直失而复得或者是得而复失的西域,甚至是相当多位处边界的领土也一直是在失去和得回的状态。
“圣天子,微臣有话要说。”
站在庄青一侧的一名年轻士子,他似乎在极力地控制自己的身躯,想要让自己的因为某些情绪而不断颤动的身躯稳下来。
“啧啧,那个家伙莫不是羊癫疯犯了?”季布压根就没有压低声音:“看他抖得,都快震塌城楼了。要是真的震塌了城楼,不止我们要遭殃,陛下嘛……”
那话说得实在是有些损人,季布也惹来了吕哲目光注视。
庄青看到吕哲用眼神在警告季布,嘴角一勾,心中想着:“呵呵,最好像季布这样的武官更多一些!殊不知刚才说得那些话,从某些方面来说已经冒犯了天子,竟然说城楼会塌,那岂不是在诅咒天子?”
季布就是心情极度不爽,估计压根就没有想那么多?
一直在颤动身躯的士子听到季布的话差点身躯软到躺在地上,他愤怒地看向季布,季布给予的回应是凶神恶煞的表情。他看完了季布,目光转到吕哲身上时身躯抖得更加的厉害,口吃也变得不是那么流利,有那么些结巴:“圣……圣天子,小、小民有话……有话呈请圣天子、天子。”
吕哲只当是年轻士子是太紧张了,作为统治者好歹是要有点样子,尽量用着温和的语气,问道:“慢慢说,不着急。你在哪里读书,可有姓名?”
年轻士子脑袋是一直低垂着,或许是因为太紧张了没有听到吕哲的问话,只顾着身躯哆嗦,没有去回答吕哲的问话,是按照之前的思绪,径直断断续续往下说:“天下板荡、板荡……不安,有幸出……出圣、圣天子终止战乱……战乱……”
“哎哟妈呀,谁听懂说的什么?”季布已经被吕哲用眼神警告了一次,不敢那么肆无忌惮大声说话,可是还在低声耻笑:“儒家想跟咱们叫板,除了那个庄青,难道就没有一个说话利索的人了?怎么让这么个有口吃的人上阵啊?”
就是上阵,在一个不适合的日子和场合里,儒家直接挑战诸多人群,那些人群不止是武官,还有法家等等学派,甚至是连儒家自身的一些人群都在被挑战之列,一切只因为等一下要封爵的人群受众非常广。
“……战乱,”很像是有口吃的年轻士子深吸了一口气,接下来的话总算是不那么断断续续:“圣天子终止战乱,阻止胡人入侵,于民族……”
没人出来打断年轻士子的话了,后面年轻士子越说越顺,总算是慢慢表达出想说的意思,然而无非是说吕哲是多么多么伟大,没有吕哲的率领军方根本不可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然后,话锋一转,转到应该重视文治上面来,更是谈到文武平衡上来……
第九百零四章:疯子!他X的疯子!
荣誉很纳闷,有些时候思绪低迷是有灌水嫌疑,但也是在为之后的情节构思。这几章写到儒家,是在酝酿收尾之前的一些国局变动,为渐渐临近全书的收尾铺垫,真心是没想要灌水啊。众位看官,咱们耐心一点点好不好?
以上——不计算四千字收费章节之内。
另:求票子!
再另:下一章在之外,说一些或许是彩蛋的事情。
……………………
“平时事事针对我等,今天这样的日子也跳出来,长编大论说得全是一家偏执的话。真不懂陛下为什么要姑息他们。”季布脸色已经完全铁青了,好几次伸手按向了腰间的佩剑:“真恨不能持剑杀光这些腐儒,实在是太讨厌了!”
“呵呵。”共尉心里也是怒极了,极力忍耐的时候反而劝季布,说道:“冷静,今天的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那些腐儒只是开始。”顿了顿,看向了说话的那个年轻士子,看了几眼才继续说:“再则,杀?怎么杀?他们是在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干了想做的事情,并没有触犯律法,若是凡事不遵循法律,只凭借自己的好恶和心情,是不是所有看不顺眼的人都杀?那要律法做什么?”
“他们不会是第一批,也不会是最后一批发出不同声音的人。”一直不怎么活跃的骆摇也开口说话,脸上表情却能看出极力忍耐的怒气。
“不要轻举妄动,陛下自有主意。”共尉盯着季布:“也该修身养性一下了。对内和对外不一样。对外杀光不服是我等武人的责任,对内却不是靠杀人能够解决。若是遇事付之武力,那么是不是要杀光天下人?”
季布呼吸一直都比较急促,那是被气的。他被共尉说得有些哑口无言:“这个道理我懂,只是真的太气人了。”
“他们选择今天,是要当着满朝文武,也是要当着百万黎民。”骆摇说了一个大家心里有数的关键答案:“正是今天日子特殊,他们才会选择今天。今天来做,比普通日子更能造成轰动。所以无论他们向陛下劝谏有没有效果,都会完成自己的目的。”
是的,日子特殊,但是得到的关注也越大,儒家从来都不是害怕惹上大事的一家学派,甚至可以说儒家的抗压能力非常强。他们屡次趁着特殊的场合发动劝谏,也因此次次出了名头。虽然说,有很多儒生因为时机不恰当摊上大事被刑法论处。可还是依然有儒生会前仆后继的去做。
“他们惹到的不止是我们武人。”共尉目光锐利:“惹到的是所有即将成为帝国贵族的封臣。”
“等着瞧吧,一次性得罪那么多人,只要陛下不被蛊惑,不去刻意保住他们,有的是人会事后找他们算账。”显然骆摇也会是找那些儒生算账的人之一。
“嘿嘿嘿!”季布没有掩饰自己的狰狞和杀气:“最好别被发现这帮腐儒与那些乱党有什么牵连!”
乱党?刚刚共尉也说过,今天腐儒的事件也不是唯一,还会有一些什么事情会发生,显然今天的热闹会有许多。
仪式因为众多儒生突然发动劝谏已经中断了有一小会,城楼之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下面的人只能是依靠猜测。
等着观看仪式的人非常多,能够围在宫城城楼附近的人其实没有百万那么夸张,因为场合的限制最多也就是二三十万人。这二三十万人也被分隔好多的位置,要是从天空往下鸟瞰。能够发现大概是一千人或者人数更少,被城防军安排成为一个又一个小的矩阵。
离宫城最近的矩阵大概有四十个,分别是广场特意空出来的位置每边各有二十个,一个矩阵至少都有一千人。那么也就是两边各自最少也会有二万人。
其余的矩阵是按照现场格局来进行安排,广场之外的空旷处是矩阵最多的地方。
南陵城平时有十万的城防军,今天除开十万的城防军全部出动之外。禁军也调动了十万步卒维持次序。此外,还有南陵的三万余公安。
除了明面上的二十万军队和三万公安维持次序,要是有人能够看到到宫城的第二道城墙后的景象,看到这里足有五万余歩骑禁军列队等待,那么肯定是会小小惊讶一下。
但是,要有人知道南陵城内的很多个隐秘位置也分别暗中屯兵,估计就不是小小惊讶,而是会联想到今天会有大事发生。
其实不用去特意观察还有什么地方拥有藏兵,只要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几个重要的武将压根就不在城楼之上。这些武将大多是禁军序列的将领,甚至有一些是刚刚回到南陵的将校也不在场。刚刚回到南陵的武将之中,有不少刚刚还参加了游街的荣耀一刻。
“或许那些腐儒跳出来不是一个意外?”季布脸上的表情实在是有些阴测测了,他阴沉地看着还在长编大论的那些儒生:“他们也许是那些乱党安排来搅乱我们注意力的呢!?”
“嗯?”共尉知道了,脾气本来就不好的季布以后肯定是要和儒家彻底杠上了。他说:“只有少数人知道,你话说得那么大声,是想要弄得人尽皆知?”
“我心中有猛虎,实在是要按捺不住了!”季布说着也不顾共尉和旁边几个交好武将的阻止,直接迈步走向吕哲那边,靠过去打断了本来还在说话的儒生:“陛下,末将想要近身和您说几句话。”
吕哲看着明显杀气腾腾的季布,又看了看显得错愕的一些人,虽然不知道季布想要干什么,但是武将一旦无法忍受怒气变得杀气腾腾总归不会干出什么好事。
“嗯?”吕哲没有迟疑,眼睛盯着季布,声音不大却是充满了威严:“不准!”
季布再次行了军礼:“只是几句话,真的,就几句。”
“不准!”吕哲不是怕身上佩剑的季布对自己不利,是担忧季布要近身请求当场斩杀儒生。
现场的人不少,除非是交头接耳,不然能说什么悄悄话?而现在的场合要是发生君臣交头接耳。那算什么事嘛!
说实话,有一些事情别人有顾虑,可是季布要是倔强起来可顾不得那么多。季布不会没有经过请示干一些事情,但要是得到吕哲的同意,季布哪怕是天都敢去捅个窟窿。
季布身上的杀气都快成“实质化”了,那一脸的铁青也充分说明正在暴走的边缘。
共尉深怕季布犯浑以至于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害怕连续两次被拒绝,十分担忧季布去顶撞君王,赶紧走出来想要拉季布回去。
庄青看到这幅场景眼睛里闪过一丝的喜意,他悄悄地触碰了旁边的儒生。像是在暗示什么。
被暗示的儒生刚要有所行动,他却是看到吕哲正在看着这边,君王的目光十分逼人,那锐利的眼神像是他敢有什么动作,在下一刻就会灰飞烟灭,一时间被吓得全身僵硬。
“季爱卿,共爱卿,拉拉扯扯很不好。”吕哲面无表情:“若是觉得城楼有些闷,可以下去透透气。”
共尉满脸的苦笑。他是看出吕哲也有点怒了,行礼应了声“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