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3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波段射击阻断一般是被使用在野战的战场,用于针对冲锋的敌军,放过前端敌军采用波段性横向性质的箭阵攻击敌军后续,迫使敌军的前端兵力与后续兵力脱节。不得不说的是这种箭阵比较阴险,敌军前锋还在进攻会给人造成假象,认为攻势相对顺利,只要后续兵力可以突破阻断箭阵就能获得胜利。那么除开被特意放过的敌军前端,敌军后续兵力想要越过阻断箭阵通常付出的代价很难估算,不过伤亡绝对不会轻就是了。
“射程比之弓都短,只有不到一百五十米。”共尉有些迷惑地看向了看得趣味勃勃的吕哲,没忍住,说道:“王上,我们的弓最远射程可以达到二百四十米,普通的弩射程也有二百八十米以上。劲弩射程接近三百七十米,经验丰富的弓手和弩手最远射程的精确度也能够保证。那种叫燧发枪的兵器射程只有一百五十米到一百七十米,不过似乎很难保证精确射击?”
吕哲知道共尉想要表达的意思,无法就是认为冷兵器的弓和弩射程上要比燧发枪远。甚至是精确度上燧发枪也远不及弓或是弩,是不理解为什么要耗费那么的精力和资源来研发射程和精度落后的玩意。
事实上枪械普一出现真的比不上弓或是弩,可是其中的意义根本就不能比。
所谓的意义并不是在说科技发展上的意义,指的是弓和弩的掌握要比燧发枪困难,一名装备燧发枪的士兵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训练出来。装备燧发枪的士兵只需要掌握端枪、持平、射击也就是了,燧发枪也不是要求精准的产物,是一种阵列式的覆盖射击。
吕哲只说了一句:“弓和弩虽然想要懂得射击并不困难,但是有多少弓手或是弩手能够在百米之外射中目标?”
共尉听完呐呐无言,其余几个本来要说什么的将领也是陷入了长思。
按照通常的普选,能够百发百中的弓手或是弩手,千人中估计只会出现一名。并且不要忘记一点,弓手是依靠臂力,发射二十次左右的时候体力就该消耗殆尽,再强行张弓射箭必然会拉上筋骨或是肌肉组织。
再来说弩。弩是不需要依靠臂力,燧发枪为前装款式的时候弩的射击速度也相对快,但是弩的造价一般不菲,除开弩的造价和周期之外,弩箭其实才是耗费最大的产物,一枝弩箭等于至少十枝普通弓箭,可以抵得上燧发枪所发射的弹丸超过百枚。
“调动弓兵和弩兵,每个兵种调动三队……不,调动四队。”吕哲觉得必须让将领们好好瞧瞧,只有亲眼去看才会明白其中的差异。
君主吩咐自然会有人去照办。东城郊外的试射场地有驻军,其实哪怕是没有驻军吕哲这不是来了吗?周边肯定是会安排禁军布防,从禁军那边调动弓手和弩手也就是了。
吕哲看向匠阔:“这里的枪手数量是一千吧?”
匠阔立刻躬身答道:“是的,王上。”
没得说。吕哲又下令统领枪手的军侯调来四队的二百人手,然后才问匠阔:“枪械够吗?”
“够的,够的,我们先行制造了两千杆燧发枪,”匠阔有那么点自豪:“这是一个作坊一个月的产量。”
吕哲只是点点头没有理会欲言又止的匠阔,然后招呼着一帮人走向不远处的遮荫棚。
目前能够生产燧发枪的作坊有三个。要是加班加点每月至少能造出五千杆左右的燧发枪,只是吕哲现在并不需要大量的燧发枪,生产出一万杆燧发枪之后就停止生产了,改为着重生产步枪弹丸和火炮弹丸。
说到底吧,只要掌握技术,燧发枪的生产并不是多么困难,从某些方面来讲生产燧发枪甚至要比一些弩工期短。
别忘记帝国有着成熟的流水线生产技术,零件都是分开按照统一规格制造,燧发枪所需的零件比弩多不了多少,组合起来甚至比弩快速,且不需要像弩一样针对弦千挑万选,制造工期和过程是不同的两种方式。
弓兵和弩兵是在枪手到来之后才分别过来,他们列成阵列泾渭分明地各地待在一边。
得说实话,君王和那么多军方高级将领在场让过来的士兵们都感到兴奋,帝国的高级将领很少有长待南陵的机会,想一次看到这么多高级将领并不容易,至于显得“势单力孤”的执政官萧何是被士兵无视了。另外必须说的是,哪怕是高级将领可以随意凑堆,普通士兵也不是想要看就能看到,别说是君主与将领们都一脸严肃在等待着什么。
“弓兵、弩兵、枪兵各自排列波段式射击阵列!”吕哲没有额外通知什么,也不需要由他去进行通知,只需下令也便是了。
听到命令的军官开始大声呼喝口令,按照要求排列成为五十人为一横线直排的队列。五十人为一个横向队列,那么二百人就是四排横线队列,弓兵、弩兵、枪兵的前后间隔都不一样,例如弓兵的横线前后间隔是一米五。弩兵为一米,枪兵只有大概五十厘米。
“标靶设置为一百米和一百五十米两种。”吕哲再次下令。
试射场地有专门的辅兵,得到指示立刻就是一片忙碌,他们搬动人形的由木桩支撑的稻草标靶。分别放置到一百米和一百五十米的位置,摆放的方式是形成横向直线。
辅兵显然是没有领会意图,只是设置出一排靶子,吕哲需要的却是三排靶子,让弓兵、弩兵和手持燧发枪的士兵各自有各自的目标。
吕哲没有追究什么。试验场的主官听到需要三排摆在却只是弄了一排靶子,这个年纪三十来岁的中年男人,他的额头上立刻就是冒出冷汗,随即跑过去更改,至于他私下是怎么训斥干活的辅兵,其实不止是吕哲不会关注,许许多多的人都不会去特意关注。
三排靶子摆好,任何射界内的人全部离开,已经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士兵,他们看上去略微有些紧张。紧张之余互相之间似乎也有了敌视。当然了,这种敌视是一种竞技对手之间的那种气氛,也就是想要在竞争中获胜,可不是要除之后快的那种仇恨。
“不限时间,”吕哲看向了周文:“你来统计发射次数,”说着看向了桓楚,“你来统计每次射击上靶率,”扭头看的时候看到季布有些雀雀欲试,笑了一下,“你观察队形变化。”
三个将领先后应“诺!”。然后分开跑向应该去的位置。
“王上看上去好像在酝酿什么啊?”吴芮偷偷低声地对着周殷说。
周殷轻微地点头,他可不敢说吕哲在憋着坏,一看就还有后续。
一众武将凑成了堆在一旁窃窃私语,唯一在场的文官萧何只能是凑向吕哲。
“王上。您似乎并没有安排下降箭矢生产量的事情?”萧何怎么能不知道吕哲对燧发枪的重视?他心里已经有些谱,一直在等待吕哲下达相关行政命令,可是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明确的指示。
吕哲倒是有些奇怪了:“下降箭矢生产量?”脸上看上去有些不解:“为什么要下降?”
萧何被反问得有些噎住了,他一直都以为燧发枪和火炮会大肆装备军方,逐渐取代现有的远程攻击部队,那么现有的远程攻击部队需要的军需物资自然是要逐渐向新的军工倾斜啊?
“哦。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吕哲先是有些恍然,然后是哭笑不得:“他们说得对,弓弩还适应现在的战场需求,帝国也远远没有到了需要全民动员的地步,燧发枪也不是理想的枪械,短时间内部队只会逐渐列装火炮,燧发枪嘛……”
萧何有点半懂不懂,他听出了吕哲对燧发枪并不感到满意,有想要研发更好枪械的意愿,在吕哲认为合格的枪械被研发出来之前,弓和弩还会是军方的单体远程攻击武器。
“至少是后装枪械出来之前并无大批列装的必要,”吕哲怎么可能满足于前装的燧发枪:“现在是一个累积过程,装备燧发枪的部队也是一种实验性质,数量不会超过五千。”
那边各支部队已经准备完毕,正在等待吕哲下达近一步的指令。
没什么好说的,吕哲立刻下达射击的命令,然后各种弓弦声和枪声立刻就是响成了一片,空气里飞射着箭矢和弹丸,使用燧发枪的那片阵列更是冒出浓烈的烟雾。
放置标靶的区域,落下的箭矢发出各种奇怪的声响,长杆的箭矢是射出,短杆的弩箭是弩兵发射,两种箭矢在一瞬间布满了标靶所在的区域,稻草做成的靶子上插着不少,地上也是密密麻麻钉着不少。燧发枪的标靶,它们在枪响的一刹那就是一片稻草横飞,地面更是不断发出沉闷的破土声,标靶区域一时间成了稻草和泥土四溅的场地。
不管是燧发枪兵还是弓兵和弩兵,他们进行的队列更换动作其实是相同的,前排发射完毕向后退到最后一排,次一排向前接替,反复地交替着进行射击。
耳边听着像是爆竹连串的响声,眼睛看着雾蒙蒙的一片,吕哲说道:“列装燧发枪的兵种是一种实验型的兵种,他们还需要至少三个月的训练,然后会被派往草原战场进行实战试验。”
萧何没有说什么,他知道事情不会那么简单。
“仅是正式列装一校士兵,但是接下来针对性的训练并不会少,相反学习怎么开枪、怎么列队、怎么进行波段射的士兵会越来越多。”吕哲目光扫视周边的将领,发现他们有些不满燧发枪那边雾蒙蒙看不清楚,示意他们想靠近大可靠近,然后才又继续对着萧何说:“训练所需的火药肯定会非常多,炮兵部队需要火药也不会少,执政要关注各个火药生产基地。”
萧何重重地点头:“生产基地没有问题,只是……”,他迟疑着还是讲明:“硝和硫磺本土并没有天然产地,目前大部分的硝和硫磺是来自于海军从硫磺岛采集。只要海军能够稳定和定量的提供原材料,不会耽误生产的产量和速度。”
其实华夏本土有硝的产地,并且还不算少,长江以南既有现成的硝石出产,但是质量上嘛……有点差,至少是与海军提供的没法比,而海军的硝石基本是来自于倭列岛。
硫磺在华夏本土也有产地,不过是琉球(台湾)、四川、甘肃、青海,琉球不用说了,想要得到琉球的硫磺还是需要依靠海军,四川蜀地因为交通问题运输成本太高,甘肃也就是秦地还在探索,青海此前并不属于帝国掌握才到手没有多久。
“很好。”只要本土兵工厂的产力没有问题,海军那边吕哲自然是会敦促。
说实在话,吕哲真心是没有想要大规模进行军事改革,一是没有必要,二是燧发枪真的不是什么好枪械。
“怎么着也该有滑膛枪、线膛枪之类的,还应该是可激发型的弹壳子弹,”吕哲说着脸上泛出期待的微笑:“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已经确定,除开后装形态,研究弹壳类型的子弹也是重中之重。”
萧何得承认自己听不懂,但是他能够明白重要性,很肯定自己效忠的君主正在改变世界战争的进行方式。
第八百七十二章:怪事
“什么状况?”刘邦一脸的纳闷与着急:“撤走了吗?”
事情是这样的,近期以来……错了,应该说是近两天刘邦发现自己出府总会有一些陌生人跟着自己,起先他并没有在意,可是府邸外出现一些一看就是有目的性的人就显得相当不对劲了。
刘邦认为自己并没有触犯帝国律法,似乎也没有想干什么违反帝国律法的事情,不应该被暗地跟踪也不该受到监视。他察觉之后的第一反应是不安,第二反应还是不安,第三……反正就是不安,毕竟谁遭遇这样的事情还会当成没什么事啊!
“府邸外的暗哨,我们所能发现心中的已经撤走,暗地里是不是还有暗哨不清楚。”李封看上去倒是显得无比平静:“主上,您在担忧什么,有什么事情是我应该知道的吗?”
问出的话很有学问,李封是刘邦的家臣,还是首席谋士,如果刘邦要暗地倒腾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情不应该将李封排斥于外,不然刘邦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家主。
什么叫家臣?家臣的命运就是与主家连在一块,所谓的一荣俱荣易损俱莫过于此,要是主家犯事家臣哪怕什么都没有干也不知情,不管是被私人报复还是官府针对,主家该是什么样的下场家臣就会是什么下场。
“问题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啊!”刘邦真的是纳闷和无辜:“不就是想着和几个人套交情嘛!刘肥邀请一帮小伙伴一块游玩还是你出的主意,咱们除了正常的游玩和结识,没干其它事情吧?”
“没,绝对没有其它的布置。”李封说得斩金截铁,他早就了解刘邦的性情,遭受怀疑之后心里还是不免感到一丝丝的无奈。
刘邦这人嘛。有用人的气度,也有用人的胆量,可是可能是因为出身的关系。很多时候会显得有些小鸡肚肠,显得没有足够的气势。
“那就好、那就好。呼……”刘邦似乎是大大松了一口气,他咧着嘴:“没有就好!”
说起来这一次刘邦也是够倒霉的了,要是没有发生三号作坊意外爆炸的事故,他虽然还是会受到关注,可是所遭遇到的结果绝对不会是一样的。
之所以敢做,那是刘邦心里真的没想干什么犯忌的事情,也很清楚刘肥邀请一种勋贵小伙伴游玩会遭到重视,王子王女们加入游玩队伍也必然会有人严密监视。不过吧。这么一种事情在没有什么歹意的前提下,不能说是有什么错对不对?毕竟帝国律法没有说不让同是勋贵家的孩子邀请小伙伴一块快乐的玩耍啊。
刘邦唯一的错误就是没有猜测出吕哲对自己子嗣的重视程度,也小看了一些事情。他正在大肆运作出去分封的事情,在这么个背景下受到一些监视也是理所当然的,牵扯到王子王女被监视的力度就更大了。
“所以说一切都是那场事故惹的祸!”刘邦有气恼的理由,绝对有。
李封倒是有不同的看法:“主上,或许我们还要感谢那次事故。”
“啊?”刘邦正有火没地方发呢,听到李封那么讲立刻炸毛:“说,说清楚,怎么要感谢了?如果没有那次事故。没有那么敏感的事情,没有全城半戒严,我至于一直待在府中吗?府外会有那么多人监视嘛!”
运作外封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帝国律法允许之下还得拉到赞助,那么获取更多的人支持就显得重要了,不然光是有贵族头衔有获得封地的资格有什么用,难道就是出去小打小闹?
想干点什么事情肯定都离不开资金,有了资金还得能买到紧缺的物资,一切都离不开人脉上的支持。人脉是怎么来的?无非就是多走动,交到更多的朋友,认识了才好进行沟通,想要干点什么总不能来个“意会神交”的吧!
“至少我们知道王上确确实实有进行布置。今次遭受围剿和清洗的人可不少,而我们仅仅是受到监视。没有甲士破门而入。”李封表面上说得很轻松,内心里其实是有些害怕的。他稍微笑了笑。尽量用平和的语气:“王上制定了一个规则,是一个明面的游戏规则,事实也证明只要不脱离规则框架就不会惹来祸事。这个对我们太重要了!”
“游戏的规则框架?”刘邦不知道李封是从哪学来的新词,听上去感到非常的有道理:“这个说法很贴切,游戏规则。”
凡事都有一个规则,身为人臣最怕的是什么,是君王定下的规则没人知道,一个愿意将游戏规则标在明面的君王并不是那么难以相处,最怕的就是遇到一个有一套规则却没有标明的君王,事事都要依靠猜,猜对了有时候有好处也有坏处,猜错了却是要付出身家性命的代价。
“那么就是说,我该出去还是出去,不用特意地避免什么?”刘邦显得有些急不可耐。
这一下李封有些拿捏不准了,他从一系列的事情判断出吕哲并不乐意刘邦与魏王搅合到一块的信息,可是得到的封地从地图上又离魏王封地只距离两百余里,这样就产生一种迷惑感,没有更详细或确切的信息难以进行判断。
刘邦并不是什么大家族出身,祖上也没有出现过什么值得一书的伟人。说白了吧,他没有什么底蕴,一切的一切都是风云际会之下才有的资本,跟随在他身边的一帮人也是在战乱时节网罗的人,实力上肯定是与老牌的家族没法比的。
没有底蕴,没有足够的资本,又想要获得发展,那该怎么办呢?就是竭尽所能的增加实力了呗!那又扯到人脉上的事情,想要有人脉又得有交际,刘邦与舒道、甏本辽等一些家族是达成了一些协议,可是聚拢起来的资本还是无法干出大事,干出刘邦真正想要干的大事,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
想要干多大的事情就需要多大的资本。在某种巧合下刘邦与魏豹是王八看绿豆瞧对了眼,总总的现象都在显示刘邦能够从魏豹那里获得需要得到想要的助力,那刘邦肯定是立刻就靠上去。
“最近魏豹这小子与舒道和甏本辽走得太近了!”刘邦有自己的担忧。也必须担忧:“我只是一个三等男爵,魏豹的兄长却是魏王。我很担忧舒道和甏本辽。甚至是另外一些人,他们会转投魏王那边。”
李封知道刘邦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舒道和甏本辽那一帮人是不满足于在帝国内取到的身份和地位,肯定也不满足于现有的待遇,但是不管是再怎么不满足,那一帮人无法看到自己在帝国的价值。或者应该说,他们很清楚自己本身的价值难以在帝国获取想要得到的一切,因此才会生出外出打拼的心思出来。
“魏王是封王。是帝国承认的封王,会从帝国得到更多的资助,”李封并没有否认:“我们这边得到的资源肯定是要比封王小。”
“我要是能够再提高身份就好了。”刘邦苦笑着:“可是难啊,我的本事不在行军打仗,最能够快速获得爵位提升的途径没有了。地方行政也不是我所擅长,再则就是作为地方官想要有所作为时间耗费太长了。”
“您有用人之能、用人之才。”李封也不忌讳什么:“您的才能适合于**的一方人主。而看现状,您的才能没有可能在帝国内部发挥。”
“就是这样啊!”刘邦对自己的家臣没什么好隐瞒的:“所以这不是在运作出去打拼的事情嘛!我很坚信一点,我是能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不该待在帝国内部一辈子混吃等死!”
刘邦的话有另一套隐晦的说法,就是。吕哲统治下的土地难以再乱起来了,想要浑水摸鱼是想都别想,至少是在吕哲死之前就不用奢望。他呢?今年已经四十四岁。过了十月份就该是四十五岁,以现在的平均寿命来看,能活到六十岁都算是高寿了,那也才能继续活上个十来年。
吕哲今年才多大的岁数?说实话从面貌苍老程度,吕哲怎么看都不像是快三十岁的人,看上去压根就是永远的二十岁。刘邦比吕哲大上十九岁,一个身体机能和长相都显得无比年轻,另一个身体机能怎么样先不谈,但是四十四岁长得就和六七十岁那样。要是想要比谁活得久一些,根本就没法比嘛!
没开玩笑。吕哲穿越过来的时候是二十岁,十几年过去了。早先因为风吹日晒只是皮肤变得黝黑了一些,但是近期没怎么长途跋涉的行军打仗皮肤又恢复正常的颜色。如果有照相机的话并当时有牌照,拿十几年前和现在一比可以发现一点,吕哲现在的长相面貌和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压根就没有任何变化。
“始皇帝有求过长生不老之药,不止一次造船出海,你说……”刘邦想到了什么似得,神神秘秘:“是不是真的有长生不老之药?要不王上怎么那么重视出海?”
乱扯什么鸡~巴~蛋,吕哲重视航海也才是近几年的事情,派人出海寻仙,哪怕真的是找到神仙,也真的有长生不老之药,那也是近两年才能吃,但他的面貌是十来年都没有什么变化。
李封知道刘邦是想要改变话题,但是事实上这个话题很不好,非常之的不好,任何时候议论君王,特别是谈论君王岁数都是特别犯忌的事情,只差直接诅咒君王赶紧驾崩了。他正要往其它话题上转移,一阵仓促的脚步声由远而近,樊哙连门都没有敲直接闯进来。
“刘哥,宫城派来了人!”樊哙是个大嗓门,夸张点的描述说法就是吼得屋顶的灰尘都快往下掉。
“什么!?”刘邦先是一呆,然后有些不知所措外加惶恐。
李封也是脸色一变,不过看上去要镇定得多,问出关键:“有没有甲士,来了多少人?”
樊哙也呆住了,他有些茫然地看着先后脸色大变的两人,不理解他们表现出来的惶恐是为了什么,再次被李封一催促才说:“甲士?没有甲士啊。来了两个人,穿着是侍从,但是看着是军士,不过没有着甲。”
“你这个憨货!”刘邦跳脚:“吓死老子了!”,一阵破骂之后,几乎是抓的抓起茶壶“咕噜、咕噜”灌一肚子水,放下茶壶后才问:“人走了没有?说的是什么?”
“呵呵、呵呵……”樊哙老早就被刘邦骂习惯了,先是笑了几声,才说:“人走了,说是让刘哥去宫城。”想了想,又说:“留下进出宫城的腰牌,其它没有说什么就走了。”
刘邦懒得理樊哙,径直问李封:“想想,赶紧想想,会是什么事。”
“这个……情报不足,没法猜啊?”李封说着被刘邦拿眼一瞪,仔细思考后:“琢磨着不是什么坏事,要是坏事来的会是检察署或是大批甲士。”,停下来来回渡步,见刘邦等不及,君王召见之下也确确实实是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应该会是什么好事。”
刘邦似乎很信任李封,对李封的判断第一时间就信了:“那就好!”,说了一句也没有多余的话,甚至是一点招呼都不打直接小跑着离开,他是要进宫城,总不能是穿一白色丝绸休闲袍,怎么也该换身行头。
对了,吕哲非常喜爱穿着丝绸休闲长袍,不是一次两次被臣工看到穿着类似的衣着溜达,上有所好下必效仿的效应下,凡是有那么点身份地位的人都置办那么几套,也就流行开了。不过呢,实际上吕哲并不是真的喜欢丝绸长袍,只不过是穿着背心外加大裤衩子实在是有碍观瞻才没有那么干,不然流行的就该是穿着背心和大裤衩子了。
刘邦并不清楚吕哲召见是为了什么,但是绝不妨碍他用最快的速度赶往宫城。还离得远的时候,因为道路笔直的情况,他远远地就看见宫城外广场有那么点不对劲,说不对劲是因为那边人实在是多了点。等待靠近了就看得更不对劲了,他看到的人充满了域外风情。
“什么人啊这是?”
“回男爵,是帕提亚、巴克特里亚、克什米尔……”
“行行,名字这么怪,人又长得那么怪,是外国人肯定没错!”
“您说得是。”
刘邦开始有点懵了,看着是外国使节团面见的场面,他很不理解自己被召唤过来是要干什么。
第八百七十三章:使节团
来自中亚的各个国家的使节团是今天才抵达南陵,按照正常的顺序他们该是先往鸿儒馆进行登记,由鸿儒馆进行安排,得到吕哲的首肯之后才有先后觐见的机会。
不是什么大状况,但是鸿儒馆安排各个国家使节团的时候出了一点意外,几个国家倒是十分配合鸿儒馆在登记上的步骤,也跟着鸿儒馆那边的人将行李安置到驿馆,可是放好了行李之后就乱了套了。
各国都有各自的风情,长相和装扮上也不尽相同,说实在话就是帝国这边很难分清谁都是谁,鸿儒馆在安排上也就相对混乱。
鸿儒馆比较了解的是帕提亚和巴克特里亚,不过也谈不上有多么了解,说了解只是因为两国前面有一次来访,在记录上有一些资料可以借鉴。像是克什米尔、阿特洛帕特内、阿拉科西亚、斯基泰人、阿兰人、北萨迦人等等一些新出现的国家和部族则是两眼摸瞎。
斯基泰人其实也能称呼为西萨迦人,这一点中亚那些国家或者部族清楚,可是鸿儒馆的人可不清楚,因此鸿儒馆将斯基泰人和北萨迦人安排到了临近的房舍,等待鸿儒馆的安排人员离去,没多大的功夫斯基泰人和北萨迦人就干了起来。
使节团最小规模也有将近五百以上,两帮人打了起来就是一千人以上的干架场面,等待鸿儒馆那边知道使节团互相打了起来,跑过去一看彻底傻了眼,只能慌慌张张向上禀告,然后由鸿儒馆的高级官员跑去请求城防军过来。
索性的是斯基泰人和北萨迦人身在异国还懂得收敛,干架的时候没有用上兵器,等待城防军开过来并将两帮人分开的时候,两帮人虽然已经打了将近十来分钟,可是并没有人员死亡,伤势严重一些的也就是近百人重伤。
“西萨迦人和北萨迦人有矛盾,很大的矛盾。”舍阿这一次也跟着再次来到南陵。他对着紧急赶过来的景驹摇着脑袋:“他们本是同一个族群,先辈产生分歧分裂。近期以来,北萨迦人和月氏人正在争夺生存空间,斯基泰人也掺合了一脚和月氏人站在同一阵线攻击北萨迦人。”
景驹是九卿之一的典客。典客是鸿儒馆的最高官职,先前就是由他来出面接待各国使节团,一套礼仪和沟通进行完毕也就离去。要是没有出现什么大状况,他的再次出现就该是等待吕哲定下觐见的时间的顺序。
斯泰基人和北萨迦人有矛盾,那么分开安置是肯定的了。景驹又问了舍阿一些事情:“其他的人,他们之中还有什么矛盾吗?”
舍阿有点哑然失笑的模样?他摸着自己的绕腮大胡子:“有的,肯定有的。像是阿拉科西亚和克什米尔、巴克特里亚都有矛盾,我们和阿兰人、斯基泰人有矛盾。那帮亚美尼亚人和阿兰人、斯基泰人、我们都有矛盾,但是阿特洛帕特内又与巴克特里亚关系良好。”
景驹开始头疼了,这都什么和什么,犬牙交错也莫过于此了吧?
“放心好了,也只有斯泰基人和北萨迦人都不识大体,不顾场合就打了起来。”舍阿有那么点鄙视的说完,换上了慎重的表情:“其余的使节团不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毕竟我们是在您的帝国。”
换句话说,各个使节团都有自己的一套规格,尊重规则的一般都是相对意义上的强国,毕竟也就强国之道次序的重要性,越是次序混乱的国家才会不将规则当一回事。而不守规则的国家绝对难以强大,哪怕是强大也会像是昙花一现那般,瞬间绽放光芒然后消失在历史长河。
事实也就是那样,有次序也就代表着有一套合理的行政管理班子,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将潜力挖掘出来。历史上有自己大王的部族,他们都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不管是本国都是其他国家都会留下记载,这个记载还会是相对的详细,没有大王的部族哪怕是在历史上有记载,估计也只会是简单的某某蛮族之类模糊的记载。
吕哲的帝国强大吗?生活在帝国本土腹地的平民估计很难说什么。他们只知道吕哲崛起并将所在区域纳入统治之后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边塞的平民感受会更加清晰一些,能亲眼见证到之前多多少少会遭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