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2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扣子自然又是出自吕哲的手笔,要是没有吕哲这个穿越客,扣子还要一直到明末或是“我大清”那一阶段才会出现,是一种舶来品。此前也就是腰带这种能够收身体现身形的存在。
吕哲目光看向门外的那些侍女,该些侍女手里拿的东西可不算少,像是外在的衣物和收拾头发的长状冠,必要的皮带和小巧的剑,装着零食的小背囊。
上古先秦的习惯没有被吕哲废弃,在这么个年头稍微有一点身份自然是要佩剑,因为吕哲定下尚武的国策,疆域之内除了禁止民间拥有弩之外,其它的兵器并不禁止。当然了。规格上面也必然有限定,不过一般是在外观上面,例如黔首就不能佩戴士族(非单指文士)款式的兵器。也就是剑鞘外壳的区分。
事实上吧,强大的国度也真的不禁止民间拥有兵器,像是两汉和隋唐也就是禁止远程兵器的弓弩,短兵上面是鼓励购置。不进行禁止是对国家武力的自信,另外也是让国家的黔首能够熟练地使用兵器进行锻炼,好在进行征召的时候黔首成为士卒之后立刻就能杀敌。一些禁止民间拥有兵器的时代。要么就是少数的异族统治大多数民族,要么是觉得自己的国祚不是正朔。打从心里面害怕统治的对象推翻自己,要么就是对待内部远要比对待外部来得狠,怕引起反弹失去统治地位。
禁止一个民族从根本上的尚武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有太多的例子来说明这么一个国度在国家发生战争的时候面对的窘境,吕哲当然害怕自己治下发生“革命”的事情,可是他更怕的是一个族群因为禁止而失去尚武精神,发生那种当异族入侵的时候空有几倍数十倍的人口优势而无力抵抗,之类糟糕透顶的事情。所以,必要的放纵和鼓励需要,配套的平稳自然也不能缺少,出现武力过剩或是文治过剩都不可取。
武力过剩需要有可以发泄的对象,现在华夏周边却是不缺这样的对象,吕哲立国的根本也是进行无休止的扩张,在扩张中进行掠夺又持续地扩张。
文治过剩的后果在有宋一朝已经发生过,所以吕哲不会学有商一代来个“刀枪入库,铸剑为犁;马放南山,卸甲归田”,结果嘛……
因为是奔着统一“世界岛”的这一目标在努力着,吕哲不清楚再自己的有生之年能扩张到哪里,对于下一代的培养自然也是无比的重视。
吕哲停止思考,盯着两个小家伙:“春秋学到哪里了?”
吕启动了动嘴唇没有说话,他看向了自己的弟弟,也就是身为嫡长子的吕议。
吕议歪着脑袋想了想:“已经学到鲁君任命孔丘为掌政,对三恒进行压制,先后压迫三恒拆去封邑的城墙。”
孔丘自然就是儒家圣人孔子,当时的鲁君是鲁哀公,光是从“哀”这个谥号来看就知道那一代的鲁君是多么悲惨的存在。鲁哀公是任命过孔丘,不过却不是什么高官,其实也就是一个城邑的城守之类的人物,不过孔丘的另一个身份是鲁哀公信赖的臣子。
三恒也就是鲁恒公后裔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孔丘在那么一段时间里一直不留余力压制鲁国三恒,原因是鲁国国君的权力被三恒分散许多,鲁君自然是要感到心里极度不平衡,也就提拔孔丘这么一个“忠君派”上来给三恒找不痛快,后面也确实是达到了一些目的,可是带来的后果却是鲁国所无法承受的。
孔丘不留余地打压三恒,对此感到满意的除了鲁国的国君之外还有齐国,一切只因为作为封臣的三恒是比国君强大,可是三恒也是鲁国抵抗齐国攻打鲁国的障碍。三恒的封地有一些是在与齐国的对抗中获得,并在占领地建造了完善的城防设施,孔丘打压三恒并成功地逼迫三恒拆除城墙,乐是让当时的鲁国国君乐了,可是最为愉快的当属齐国。
这一刻孔丘俨然就是一位既忠君也是伟大的“国际斗士”,这位斗士帮了齐国很大的忙,不留余地将三恒的实力压缩到最弱之后受到反扑,斗士也被“革命对象”反击下致使流亡,可是鲁国在这位斗士流亡之后彻底到了霉,之前从齐国那边攻打下来的土地因为城防自行拆除没有防御工事,鲁国的军队和战斗力也比不过齐国,结果自然是被齐国重新夺了回去。
鲁国失去从齐国那里夺来的土地是一个连锁效应,两国的战争中三恒再一次遭到重大的打击,鲁国国君希望三恒虚弱的目标实现了,鲁国可作耕种的土地也遭到压缩,国力跌了一大截不说,战争的损员上也让鲁国再也没有力量与齐国对抗,后续一连串的齐鲁战争中,鲁国先是被一再蚕食,直至最后灭亡。
吕哲是为了教育孩子才看的《春秋》,他所看的《春秋》版本也不是经过儒家党徒美化的“作品”,其实就是上古先秦时期的一些史书。他将历史讲解完毕,笑呵呵地问:“有从中学到什么了吗?”
吕议眨了眨眼睛,最后看向兄长吕启:“弟弟刚才已经答过了,这次由哥哥来回答。”
吕启的生母是卫姬(卫雯),他比吕议早出生一年,不过吕议的生母是王妃赵婉,卫雯却是妃子之一,所以他是一名庶长子。
“鲁君能力不足,三恒作为封臣发展自己的封地良好,封臣效忠国君因此隐忍致使孔丘打压成功,可是也因为国君的打压让国家整体实力衰弱下去,让国家在对外的抗衡中失去力量,最后吃到恶果的是国君和国家。”吕启说话的时候口齿清晰,说着却是看一眼吕哲,最后将目光停在弟弟吕议身上。
“所以咯,”吕议小脸蛋上满是严肃:“国君要正视自己的能力,国之干城也不能欺凌。”
吕哲不知道这些道理是两个小家伙自己领悟,或者是谁教的,但是他仍然感到满意。
第七百五十二章:当代
儒家学派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为了取悦于人,带着极强的针对性的同时,令人纳闷的就是没有一贯立场。任何学派都存在自相矛盾的学说,儒家自然也不例外,可是从未有过一个学派自行变通是为了更加取悦于人,不是说在增加自己学派的知识。
纵观历史千百年,一些关于儒学的知识大多是在研究怎么做官,可以说这个学派的诞生就是奔着做官而去,那么一些闪光点存在的同时,更多的是对自己怎么有利就做什么的人物,其结果就是大多数出身于儒家的人不存在节操,投降叛变有如喝水吃饭,也就是那么少数几个拥有德操的人才被大书特写,作为典范和榜样的存在。
说句实在话,就是因为太少了才需要提倡,若真的都是那样的人物又何必宣传呢?想想天朝时代一些做了好事的人都要被刻意宣传就能想象出来,那该是怎么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不就是因为那样的人太少了么。
就是到现在吕哲都还不适合如今所处的社会环境,以至于他总是会用“天朝思想”来猜度周边的人群,为此并不是没有出现错误,索性也是他懂得纳谏,因此及时的扭转想法才没有造成更大的影响。
为人父母者总是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够受到最好的教育,可是吕哲琢磨了半天真没有想出谁适合作为孩子的老师,因此选定王子师也就一直耽误了下来。
对于王子老师的位置有太多人窥探了。最为急迫想要获得这个位置的人却是非叔孙通莫属,他想获得王子师的理由也十分的明确,是想要影响众王子。
上古先秦时代。那种征战不休的大争之世没有儒家发展壮大的土壤,眼见天下马上就要形成大一统,作为统治者的吕哲似乎对儒家的学说也兴致缺缺,叔孙通是多么希望能够教育出一帮对儒家学派有好感的王子,最好是能让下一任的统治继承者重视儒家,使得儒家迎来发展的春天。
嫡长子吕议今年已经五岁,庶长子吕启已经六岁。要是条件所能及,当代启蒙教育一般是从四岁就开始。吕哲到了现在还没有选定众王子的老师其实并不符合该时代的习惯。
吕哲除了有吕启、吕议之外还有不少子嗣,如吕雉第一胎的庶长女和第二胎的庶四子,阳滋(始皇帝九公主)所生的庶二子,熊女(熊心之女)所生的庶三子。赵欣(赵歇之女)所生的庶二女,田琳(齐王儋之女)所生的庶三女,韩艳(韩成之女)的庶五子和庶四女。至于魏爽和姬单则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众多的子嗣中,韩国王室公主的孩子目前最小,最年长的吕启已经有六岁,十个王室子女年龄间隔不是太大,按照习惯王室子女在二三岁的时候已经要开始识字,最为年长的子嗣怎么也该开始学习文治或者韬略。之前选定王子师是因为北伐迫在眉睫被耽误了,随着吕哲率军越来越接近国都南陵。这么一件事情又被重新提了出来。
“先生和太尉有合适的人选吗?”
“这……”面对吕哲的提问,结伴前来的蒯通和司马欣直接就迟疑了。
因为拼音的出现,启蒙学字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困难。在拼音没有出现之前。启蒙的书籍并不固定,而现在也没有《三字经》和《千字文》的存在,以至于启蒙成了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学习识字的过程也就是死记硬背,还会因为老师的口音教导出一帮口音被固定了的学生。
吕哲对于《三字经》也仅限于知道“人之初,性本善”。之后就没有之后了,对《千字文》倒是多记得了几个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也就忘了后面。其实也就是因为吕哲不记得《三字经》和《千字文》,不然估计刚开始也会是像其它的穿越小说一样,“创作”出这两部惊天地泣鬼神的巨作出来,不会直接去搞什么拼音这种特立独行的玩意。
启蒙学字因为拼音存在简单了许多,可是该教导王室子女一些什么东西并不好选择,历来王室子女应该学习什么知识也不是臣下所能决定,面对吕哲的提问,又怎么让两个倚重的重臣回答?
吕哲也不会去说什么孩子还小,是快乐玩耍的年纪之类的话,很多时候特立独行没有关系,但是在培养继承者上面若是他表现出这样的态度,必然是会被视为对子嗣教育的不重视,会产生出诸多的后续连锁反应。
不是吗?统治者对继承者的教育不重视,一帮臣工又该来怎么进行联想,估计就是觉得君王极度不靠谱,也会产生君王不重视教育下一代继承者素质堪忧的想法,甚至是认为君王并不认为现有的子嗣有可以继承事业的人,徒然是让臣工悱恻。所以吧,什么事情都能开玩笑和不重视,对于王室子女的教育却是马虎不得,更不是可以玩任性的时候。
“王上,王子现在是在学《春秋》?”愣神了一小会,蒯通终于是出声了。
《春秋》不是什么好的启蒙书籍,它压根就是一连串的历史传记,里面所记载的是周室分封之后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历史,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尔虞我诈,更多的是关于战争的记载。
其实从吕哲选择让年纪稍长一些的吕启和吕议读《春秋》也多少能看出一点端倪。当然了,现在还没有“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么一句话,可是意思多多少少是能明白的。不但是蒯通,很多人都能看出吕哲对年长的二位王子有着比较高的期盼。识字之后的第一步就是让二位王子借鉴历史,也在了解战争,显然就是在当成必然统治一地的方式在培养。
对于吕哲培养子嗣的态度。众臣有理由感到欢欣鼓舞,也足以证明吕哲不是要走始皇帝的绝对集权道路,会将延续了多年的分封制度继续执行下去,不然也就没有必要教导每一个子嗣治理国家和知晓战争。
人都有盼头,由盼头产生目标,谁不希望能有一块自己能够做主发展和处理的土地呢?作为王子的王室男子可以获得一个封国,臣工们也能按照功劳大小获得一块封地。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比这个更加理想的事情了。
离南陵越是近,随行北上的众多臣工就越感到激动。一切只因为吕哲回到国都之后就要按照功劳大小进行封赏。而从多多少少的消息来推测,吕哲这一次的封赏远要比之前的任何一次丰厚,除开合并之后的秦王、赵王、韩王、魏王等安慰奖似得封王,光是五等侯爵以上的贵族就会诞生至少十人。其余如伯、子、男数量应该也不会低于百人。
汉国立国多久了?已经有九个年头,在这九年期间也就是诞生十四个勋爵以上的贵族,包含勋爵在内也就是三十二名贵族,其实这种贵族出现的数量怎么看都是不合理的,为此也不是没有人进行过抱怨。
按照吕哲想法,贵族当然是要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可是历史的进程已经让他对贵族数量的控制难以维持,各国合并成为帝国之后会出现四个封王,一同创建事业的臣工却是一个封王都没有。再不在侯、伯、子、男、勋、士的阶层上进行丰厚封赏,刻薄寡恩的名头估计是要立刻扣在吕哲脑袋上了,也不排除会有一些人因为不满干出一些什么蠢事。
合并成为一个帝国的时间表临近。目前也还有数十万的汉军在塞外与草原胡人酣战,再有就是新归纳入吕哲统治下的中原和北地还不是那么安稳,在这一种局面之下怎么能够出现内部混乱,因此吕哲哪怕是再怎么吝啬爵位封赏也不该是在这个时候。
一名合格的统治者不但要懂得利益取舍,也要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期盼,那就是吕哲询问倚重之臣。王室子女该进行什么教育的原因。至于让年长子嗣读《春秋》,有一部分是他希望自己的子嗣能从历史上得到借鉴。更多是因为在当今时代能教的东西真心是不多。
“除开《春秋》,《商君书》和《吕氏春秋》也在观看。”吕哲用的是观看的字眼,就像是现代的儿童看童话故事那般,不是纯粹在进行学习。
话又说回来,史书本来就能当作一部小说巨作来看,里面的每一段历史进程都是一段精彩的故事,差别就是里面没有绝对的主角能够产生代入感。
“长大一些,孤希望他们还能看看《道德经》、《庄子》、《列子》,《韩非子》和其它诸子百家的著作。”吕哲没有提《论语》、《孟子》、《荀子》,不是因为这三部作品目前不存在,而是它们现在根本不是主流,算是比杂科还多余的书籍,什么一部《论语》治天下这种说法更是不存在。
哦,目前的《论语》也绝不是两汉之后的版本,现在这个版本的《论语》是由孔丘首先整理,孟轲(孟子)和荀况(荀子)也先后进行过整理和撰写。
两汉之后隋、唐、宋、明的《论语》之所以与上古先秦的《论语》版本不同,那是因为东汉末年战乱,又因为两晋时期的五胡乱华。真正版本的《论语》早就毁于战火,遗留的也不过是一些残篇,对儒家不重视甚至排斥的杨隋和李唐没去管儒家的一些书籍,还是到了赵宋文艺复兴的时候有一些大儒重新进行整理,必然也是要掺杂一些“私货”进去,又延伸出什么朱程理学之类的学术出来。
历史因为吕哲的出现而改变,放火狂人项羽没能一路烧杀抢掠杀进关中,秦一统天下之后收集的书籍目前还在咸阳西边的中山(秦国收集典籍的所在)好好陈列着。吕哲已经与将闾进行过沟通,合并成帝国之后那些典籍赵氏赢姓王室将会把那些典籍献出来,与列国献出来的一些典籍共同被放进南陵的帝国图书馆,该进行保养的保养,复制印刷什么的那更是必需的事情。
此刻,听完吕哲一些想法的蒯通和司马欣只感到咋舌,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听错了,吕哲俨然是要让自己的子嗣“全面开花”,似乎是什么都要学一些,然后再根据兴趣和爱好进行专业的攻读。
“当然了,王子成年之后进入军中这一项不会有任何改变,”吕哲脸上在笑,语气却是十分坚定:“我们在战火之中建立这么一个国家,希望后代不要忘记自己立身的根本是什么。”
对于吕哲的这项决定,蒯通、司马欣等臣工自然是极力赞成,掌握武力才能保证统治地位,吕哲所定下的基本国策也是不断地进行扩张。可以想象在国策没有改变之前军队的地位该是什么样,那么与军方没有任何关系的臣工也必然是没有发展空间,只有积极地参与扩张的家族才能在帝国长盛久兴下去。
吕哲并不奢望在自己这一代可以完成征服“世界岛”的理想,那么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就真的是重中之重了。若是在他们这一代的手里没有办法完成,他希望后世的子孙能够秉承先辈的愿望,坚定意志一直扩张下去,直接掌握整个“世界岛”,而在他们这一代必然是要为征服“世界岛”建立一个厚实的基础,因此也一直是在摸索和探讨之中。
“叔孙博士求见。”
一道轻缓的声音插了进来。
蒯通和司马欣立刻就是一阵对视,他俩可是十分清楚叔孙通一直在窥视王子师的位置,叔孙通也不是没有找他俩进行游说。这一次他俩过来寻找吕哲也是在探探口风,若是吕哲露出一些倾向,他们也不是没想过可以卖叔孙通一个人情。
叔孙通进来时看见蒯通和司马欣在场似乎是愣了一下,见礼之后说:“禀王上,塞外发来紧急战报。”
第七百五十三章:西北
“紧急”这个字眼让吕哲眉头挑了挑,自汉军出塞之后,塞外战事已经持续了四个多月,在这四个月里一些战报都有回馈到行营,此前的战事相对来说趋于平稳,不过就是一些来回的拉锯和堵截,现在发来的是紧急的战报,那么塞外战事肯定是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
目前在塞外的汉军数量已经突破百万,因为齐地那边发生瘟疫蔓延,后勤的维持上正陷入一种困难的趋势,吕哲之前已经有向塞外发去指令,粮道的运力没有恢复之前,塞外汉军的策略是保持平稳的堵截,决战什么的应该在粮秣能够得到保证的时候进行。
所谓的塞外百万汉军当然不全是直接参战的部队,百万人之中超过六十万其实是来回运量的民伕,直接参战的是二十余万的战兵和辅兵。而这个当然是稍前的数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除开必须留在齐地保持对瘟疫发生区域进行封锁的军队,和留在燕地对东胡进行警戒堤防的驻军,北上的汉军以及那些靠近塞外收编的新编军,这些部队已经有一部分投入到塞外与胡人的作战中。这样一来,出塞的军队性质也必然一直在出现变化,像是现在塞外的百万汉军中,参战部队其实已经接近三十万。
三十万的参战部队需要用到的物资是一个天文数字,所带来的变化就是在后方保障后勤的民伕数量成几何式的增长。索性的是现在正是汉国体制下的义务兵季节,萧何也才有足够的人手来进行调配。
“参与后勤运输的人手已经接近三百万,有三成是来自本土的征召兵。七成是在中原各地聘请的民伕。”
“对于各条水系的运用也达到上限,若是二个月之内还没有恢复海运,等待义务兵季节过去,对于征召时间的延期就要做出部署,只是这样一来财政的投入必然加以十数倍,对本土的生产也会造成影响。”
能够招募到三百万的人手是在特殊时期,那是因为中原各地刚刚历经战火和混乱。有太多的人失去了谋生手段,国家的聘请是以工代赈的行为。让经受战火和混乱的黔首能有口饭吃的同时,其实也是进行治安维稳的一种手段。
大肆招募人手确确实实能够起到一种维稳作用,也因为国家的聘请行为可以起到一种由国家大肆“投利”的花钱方式,钱自然是到了黔首手中。黔首有钱就会产生购买*。从某些方面来说也能刺激到消费,更好也是更快的刺激各地经济的复苏。
必须说明的是,上古先秦时代哪怕是出现货币,可是民间的买卖交易普遍还是以“以物易物”的方式在进行。导致产生“以物易物”的缘由很简单,无非就是制作出来的货币并不足够,对于货币的价值也存在比较模糊的定义。
冲压手段的出现,让制作钱币变得更加的简单,吕哲对南方矿产的开发也获得巨量的铜,所以说金属货币在吕哲统治下的国度其实是不缺的。然而就是在目前为止,吕哲经过多番的努力依然无法使全部的人对货币进行有效认知,除开“以物易物”之外。布匹也是“硬通货币”的一种,其余如食盐更是占据着很重要的货币地位。
吕哲从未对国家的财政有什么担忧,现在可不是一些富豪动不动就动辄拥有数亿、数十亿钱的时代,目前哪怕是再富有也不过是数十万镒金(铜块)。他不是缺少货币,是社会的生产力跟不上购买需求。
经济链需要一个过程进行缓冲,吕哲也没敢肆无忌惮不经过调控向民间投入太多的货币。毕竟钱币之所以有价值那是因为珍贵,要是泛滥那就不存在什么价值了。按照现代的术语其实就是通货膨胀的产生。无限量地向民间投入货币,生产的产品跟不上需求,又或者是购买力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迫切,到时候就不是刺激经济,是在对社会稳定和生产力进行摧残。
作为首席谋士,蒯通对经济从一窍不通到现在的稍有掌握,他提出那些担忧并不是害怕没有足够的财政招募人手,也是在担忧民间的财富增加之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
吕哲已经看完战报,他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看来……延长服役期限已经没有什么疑问。”
司马欣接过吕哲递上的战报逐字阅读,脸上的表情也随着观看的内容变得越加严肃:“战线越拉越长了。
蒯通看完战报后似乎是想叹息,不过忍住了。
出塞的汉军因为后勤的制约无法进行决战,那么也就只能用最大的努力进行堵截,几个军团先后分成几个战区构建防御工事,索性的是草原胡人向北突围除非是进入沙漠地带,不然肯定是要途径沃野,也就让汉军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军事目标。
汉军曾经有发动决战的机会,那一次是汉军发现了草原胡人主力所在的位置,可惜的是当时在兵力上汉军要少于草原胡人一倍,汉军在后勤上也没有准备完毕,结果不得不放弃决战。
无法决战又发现敌军主力,有那么一段时间里双方是在进行对峙,按理说占据兵力优势的头曼应该主动发起进攻,可是胡人那边也有着自己的麻烦。
匈奴目前不是最为强盛的时期,草原上的胡人可不全是匈奴,南下的胡人来自不同的族群。因为有一些小部落被抛弃之后干脆就敌视头曼,作为匈奴大单于的头曼也没有手软,胡人有经过厮杀,头曼没能消灭那些有敌意的部落,胡人内部的分裂自然也就成了必然。
厮杀会造成仇恨。草原部落之间的联姻会让仇恨得到蔓延,再有汉军插一脚的情况下,有十来个部落得到承诺之后就干脆站到汉军这一边。匈奴为首的势力得到削弱,可惜的是依然无法改变大势,对峙也就持续下去。
在那么一两个月里汉军与胡人的厮杀并不是太频繁,双方都是投入小股部队进行试探,都在熟悉和摸索对方的战法。
战局的变动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身边团结了不少的部落,连带不属于匈奴。但是在草原上算是强大族群的休屠和浑邪也站到了他的那边。这个人自然就是头曼很不喜欢的冒顿。
情势从一开始就对胡人一方不利,冒顿也没有傻到在这么一种现状下与头曼进行直接的对抗。或是干掉头曼进行夺权。
草原崇尚弱肉强食的法则,冒顿身边团结起一批人之后,哪怕是头曼再怎么不喜欢这个儿子也要给予相对的尊重,因此冒顿在胡人集团中也渐渐掌握了话语权。
对峙中的厮杀。尽管交战的规模不大,可是胡人在与汉军的厮杀中已经显现出很明显的趋势,胡人在面对装备优良且有严格纪律的汉军是处于弱势,要不是胡人在这一阶段还处在绝对的兵力优势,汉军那边也出现后勤上面的制约,双方还会不会继续对峙下去还是两说。
胡人的目的是回到草原,不是说与华夏族群的军队拼个你死我活,此前冒顿一直在寻找绕过汉军回归草原的道路,目的不还是为了不发生没必要的厮杀吗?他带着一万余骑是在西北方向活动。
如今这个时代的宁夏西北是什么样。它又叫什么名称呢?目前自然是不叫新疆,正式的名字没有,不过有一个泛称叫作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在上古先秦时代属于戎狄生活的区域。到了秦一统之初这里是属于戎人。现在河西走廊的戎人可不是被秦人融合的那个族群,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戎人在后面遭到匈奴的攻击,一部分归附了匈奴,另一部分则是逃到了高原。逃到高原的那批戎人有一部分在随后的历史里变成了羌人,又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成了吐鲁番人。
目前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戎人其实不多了,寻找突围回到草原道路的冒顿在活动的时候收服了一些。他遭遇到更多的是从更西方迁移过来的族群。这些从西方迁移过来的族群基本上都是白色人种,他们有些是来自西域三十六国。甚至还有从波斯帝国那边来的波斯人(也就是大流士治下人种),至于阿拉伯人……“山里人”先知默罕默德现在都还没有呢,又哪里来的阿拉伯。阿拉伯的崛起该是在大唐中叶,真正成为中亚的雄主是在大唐晚期,那个时候也刚好是大唐和拜占庭先后衰弱和灭亡期间。
其实历史在这里已经发生改变,按照原版的历史,冒顿应该是在几年后才会遭遇到从西方迁移而来的族群,也才知道原来西面还有那么多的国家。冒顿与大月氏有仇,在追杀月氏人的时候摧毁了月氏人建立的塞国(不是大夏),将月氏人驱赶到更为西方的位置,然后逼迫月氏人翻越昆仑山脉,最后是达罗毗荼人(印度的一部分先民)彻底倒了霉,成了月氏人建立新帝国(大夏)的牺牲品。
西面的族群可以迁移到河西走廊,那么是不是说河西走廊有着通往西北的道路,不然那些族群又是怎么过来的呢?
冒顿派人一再巡查,结果真的发现西北方向可以通往草原,派出去的人带回的消息远不止那些。
西方(其实是中亚)那边在爆发浩大的战争,波及到的地方最远的为欧罗巴(欧洲)那边,那里有一个叫波斯的帝国正在与一个叫希腊的联盟开战,波斯的大流士似乎是在与希腊的交战中吃亏,波斯帝国也就派出军队侵略东方,大流士试图在东方掠夺,以弥补波斯在希腊联盟的损失。
波斯帝国?波斯是个什么玩意冒顿没有任何概念,甚至说他压根就懒得去了解,一切只因为摆在匈奴眼前的有更大的威胁,那就是在东方大陆新晋崛起的大汉王国。
匈奴完全没有必要在华夏大地上与汉军死磕,目前的匈奴无论怎么看也不是汉军的对手,而冒顿得出这个结论是从人口、文化、军事等方面来权衡的。说白了吧,匈奴目前只是草原上的族群之一,广袤的草原上除了匈奴这个族群还有很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