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2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剩下的不用多说了,吕哲稍微一想也就想出了究竟。

张耳给出那个建议有很多的含义,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要测试吕哲会不会在天下稳定之后收拾异姓王。

本来给不给赵歇新建一座城池很难进行抉择,让没有多想一口答应下来的吕哲怀疑自己答应得那么爽快会不会造成什么误会。

“大王既然已经答应下来,不如就再优厚一些,可以按照邯郸的规模来进行建造。也答应赵王可以尽迁邯郸黔首前去新城。”后面才过来的张良给出这样的建议。

吕哲听完张良的话略微迟疑也就颔首认同,只是这件事情还要与赵歇多多沟通,不能在目前这个阶段闹出什么不必要的误会。

“那么汉王认为新城建立在哪里好呢?”赵歇一听要迁移邯郸的黔首前去新城。似乎神态也就变得轻松,没有之前的那种紧张。

一旁的张耳、陈余等人看到吕哲拿出的方案也都露出笑颜,他们不再怀疑吕哲的诚意。

很简单的试探嘛!若是吕哲只建城池而没有考虑市民,那就代表吕哲必然会在天下真正定鼎之后收拾赵歇;若是吕哲反悔不再建城,那也就说明是在诓骗,一切的一切都是虚假。

司马欣命人拿来山川舆图。在吕哲的点头示意下,说道:“诸位。请阅览。”

那张羊皮纸的山川舆图包含了整个邯郸郡,里面标注着各个城池的位置,河流、山脉等地势也都被清楚的标注出来。

赵歇对于山川地理很明显不懂,他很想抓住这个机会选个好地段,所以不断对信赖的张耳和陈余打眼色。

陈余和张耳都是名士,可是任何时代都极度讲究术业有专攻。陈余主修的是纵横,也有涉及到一些黄老和杂家;张耳主修的是名家,学了一些儒家和黄老。这样一来纵横学科或许是有一些关于山川的知识,但是绝对只能是“假、大、空”的进行命题,不能算是“专业”,其它如黄老、杂家、名家、儒家,这些学科就完全与山川地理不挂钩了,他俩面对赵歇的求助只能是苦笑。

“要是司马昂没有出征就好了。”赵歇面对张耳和陈余露出有心相助却没有能力的表情有些失望和着急。

司马昂就是司马懿的祖先,这个家族累世皆为武将,按照两汉之后的说法就是将门世家。能够称得上是将门世家必然是要有其家族传承,至少是拥有一部兵书。除开拥有兵书之外,统兵的将军怎么能对山川地形不了解呢?那么必然也是要学习关于地形和地势的知识,不然不懂山川地势的将军该怎么行军作战?

司马昂是四个多月前率军北上,出雁门之后直插云中,随后又走九原一线前往沃野,目前是协同王贲、徐志、卫翰等中郎将在针对胡人作战。

赵歇的目光在赵国一帮文武之中来回扫视,看了有那么一会实在是不知道该向谁寻求帮助,最后将目光停在最近名声鹊起的武臣身上,不过似乎对武臣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本来就是嘛,谁都清楚武臣是起于微末,说得更直白点就是武臣没有好一点的祖宗,是到了武臣这一代才因缘际会获得高位,那么就别奢望武臣能够获得什么知识传承。这年头知识并不好获取,没有家族传承想要出人头地远比想象中来得困难,武臣是打了几次漂亮仗了没错,那只能说武臣是运气好也有带兵的天赋,然而不管是运气好还是天赋不错都不能弥补没有知识的短板。

武臣当然发觉赵歇求助的目光,他是很想站出来,可是……还是那句话,他是微末崛起的人,能够认识几个字已经算是不错,并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教育和专业培养,很难能给出正确的建议。

最后,赵歇将目光看向吕哲。

作为一个从现代穿越到上古先秦的人,刚开始的时候吕哲会像很多穿越客那样观念和理解上存在很多的误会,比如按照自己的思想来猜度他人,要么是觉得“古人”无比愚蠢,要么是觉得“古人”无比聪明,来一个极端化。

吕哲在这片土地上已经生活了快十个年头,思想和价值观基本很难再出现误差,也能理解现在的人们到底是个怎么回事,那可真的是极端到了每边,大把大把目不识丁的人存在,也有因为家族传承的精英。

现场的赵国那边有什么精英吗?作为名士的张耳、陈余或许能算精英,但是“专业”很明显不对口。武臣也能算是精英,可惜的是缺乏底蕴。

吕哲能看出赵歇的尴尬,用着商量的语气问道:“翁丈对新城池有什么要求吗?”

赵歇很努力在思考,他刚要说话,旁边的张耳率先开口了。

“大王,新城占地若是与邯郸一同大小,可否选择依靠河流?”张耳很明显就是参考南陵的条件,说了一些特别点明一座满是花园和喷水池的城池很赏心悦目,然后又说:“王上(赵歇)日后只有一城一地,族中口众较多,能不能选择一块汇通的地方?”

张耳目前称呼赵歇为王上无比正确,毕竟赵国现在还是一个**王国,要是赵国成为吕哲统治下的一个封国,那时候除非张耳依然是赵歇的臣子,也就是所谓的臣下臣,不然“王上”这个称呼只能是对吕哲。当然,吕哲日后称帝是必然的,所以……

“汇通之地?”吕哲不由自主地看向山川舆图。

所谓汇通之地不是指什么,其实就是一块道路四通八达的区域,也包含着必然是商贾的必经之路。

张良等待张耳说出要求立刻就将目光移动到赵歇身上,他看到赵歇不断点头显然很符合要求的样子,眉头挑了挑也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

吕哲寻思了半天将手指向邯郸西南方向,那里符合要求有一条漳水,虽然比不加上长江,可是在中原已经算是不错的水系。漳水再向南大约二十里还有一条洹水,那边在地图的标注上是平坦地形,水系发达再加上地势平坦,是建城的好所在。

“这里有一个小县叫邺,屡次战火中已经成为废墟。”吕哲的手指头点着舆图:“有水系,地势平坦,又链接上党、河内、河东,算是一个交通枢纽。在这里建城,如何?”

……………………

章节名本来是想叫“每个举动都是在创造历史”,结果太长了,囧。

另外很对不起大家,最近实在是很不在状态,另外电脑刚配没多久竟然动不动一直蓝屏,写一半蓝屏的感觉……难以形容,比撕逼大战还郁闷。

第七百四十七章:后方

十一月份的南陵没有下雪,经过秋季的连绵雨季倒是显得空气有些湿润。

现在华夏本土会下雪的地方并不是太多,辽东、辽西靠近极寒也就不提,北地和西疆也已经有三年没有降雪,今年中原大部分地区亦是没有出现降雪的情况。

南陵一年四季的温度偏差并不是太大,春季时常是二十三度左右,夏季最高温也不会超过三十度,秋季因为是下雨时节则是在十八度到二十四度之间,冬季最冷也不会低于十五度。

这样的气候与全球处于温暖季节有关,又与环绕太阳转的地球所处位置关联,直接的现象就是全球各地天气趋于暖和。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地球在太阳系的轨道处于温暖区域,直接导致华夏本土的北方草原几年没有降雪,让草原胡人享受了几年的水草丰美生活,胡人的人口和牧畜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在原版的历史上,冒顿抓住了上天赐予的机会,努力增加匈奴群落人口的同时向西进击,只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就将大月氏赶到中亚区域,直至是到了现代天山区域遇上了比较彪悍的乌孙人才停止向西继续扩张的脚步;冒顿停止西扩之后掉头往东,依靠百年不遇的暖和季节将盘踞在辽东以北的东胡击败,吞并了一部分的东胡人。冒顿左突右击一路征讨,开扩疆土在游牧民族看来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增加人口,一度让冒顿手里掌握的控弦之士突破五十万,匈奴的总人口也达到历史最高峰的五百余万。此后匈奴历代人口再也没有突破五百万。

没有降雪是一个好现象,几乎全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旦降雪对于黔首来说是个灾难,对于一个族群来说将会是个难以形容的悲剧。就是因为一时间段老天还算给面子,原版历史上刘邦重新一统天下才能还有将近一千五百万。

在吕哲的这个版本里,老天依然非常给面子连续给了几年的暖和天气,吕哲强势崛起迅速平定南方又插足中原用半年灭亡齐国和燕国。华夏大地总共还有多少人不好算,但是处于吕哲统治区域的人口经过初步的统计有将近一千四百万。而这还没有算上秦地、赵地和中原的局部区域。若是将之前始皇帝一统天下之后的人口统计计算,秦地是有口众三百三十余万,赵地的人口总数是有四百六十余万,吕哲与秦国、赵国合并后。纸面人口总数将会超过二千万,而这个几乎没有可能,毕竟在吕哲的这个版本里面赵地受到的兵灾最多。

汉国统计人口的手段比较简单,依靠的是以工代赈期间的登记,另外就是对于土地的重新核实。

天朝是依靠重新丈量土地用最迅捷的速度达到统计人口的目的,吕哲当然是没有忘记,只不过与天朝相比吕哲并没有做所有土地全部归于国有,然后再重新完全分配的事情。一旦牵扯到土地,认人头确认土地拥有量。无人认领将收回土地归于国有,逃逸人口和隐藏人口会被降到最低,毕竟土地对于农耕民族的个体意味着什么很明显。

汉国有义务兵制。每年的夏季和冬季各乡里青壮(含健妇)都会集结操练,国家进入战争状态之后义务兵则不再训练而是武装起来作为二线部队使用,大多数的二线部队是被用以参与粮秣等物资的运输,小部分是作为一地的警戒或是绥靖驻军。

进入到一年又一季度的义务兵制时间,本来缺乏人力的萧何很是松了口气。

每年两季集中青壮进行操练很明确的来说就是一种军国主义才会有的情况,不过这种制度并不是吕哲首创。首先建立这套制度的国家是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晋国也因为这套制度成为当时的最强国。

农耕民族为之环绕的其实也就是播种和收获季节。其它的时节里基本是处在一种清闲的状态,吕哲设立夏季和冬季集中青壮对于夏冬两季无所事事的人来说是种福音,一切只因为受到征召可以吃饷,比之闲着没事干总要好上许多。

随着吕哲重视商业与工业,汉国也就出现一种必然的情况,越是靠近南陵区域的黔首单纯依赖田亩出产过日子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拜吕哲一开始全民动员编制藤甲制作战袍所赐,有着太多人在这一项动员中吃到红利,间接达成的是初步的开启民智。当然,这里的“民智”是以利诱之的“利”,教会人们除了土地里刨食还有另外的进项手段。后面又因为开发黔中(目前的苍梧郡)大批招募民伕参与土地整治,和对长江沿岸和河流的治理,一项又一项的国家工程下来,铜钱如流水一般的洒出去,黔首手中有钱也就变相的刺激到了消费,有消费需求必然带动商业,商业的发展又需要到工业的生产,一整套的循环下来经济链完成的同时工业增产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执政,王上发来公文。”

萧何目光注视在木犊,手已经伸出去。

给萧何呈上公文的人叫吕泽,吕泽是吕雉的兄长,目前是执政府内的一名从侍。

从侍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要是按照三公九卿制,从侍是一个月俸十六斛……也就是一年一百九十二石的佐官。九品中正制度中,从侍相当于一名小吏,连官都算不上。

不过吧,吕哲统治下的汉国相当怪胎,在吕哲和叔孙通等人的商议下,汉国既不是三公九卿制也不是九品中正制,保存了三公九卿制一些制度的同时又糅合了一些九品中正制的制度进去,例如有太尉又有一些尚书侍郎,没有其中的大将军也不存在丞相,更为诡异的是设立了贵族等级,如一、二、三、四、五等的进阶爵位,但是官职上片片不存在几品的等级。

汉国的丞相其实就是执政,也就是萧何萧执政,不过在汉国担任执政并没有任何指挥军队的权力,很像是现代天朝的总理,按照“我大清”的官职理解则是民政总理大臣。

萧何调动二线部队给前线军队运输辎重需要透过太尉署,而太尉署想要调动部队又要经过君王……也就是吕哲的盖印允许,其中的将军府又是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这种一环套一环的行政制度是一种平衡……好吧,其实就是制衡。

目前离开本土执行任务的汉军总数量已经突破一百四十万。出塞与胡人交战的军队是三十二万,其中的战兵达到十四万,其余皆为辅兵性质,要是算上那些需要来回往返的运输队,其实出塞的人数足有七十万以上。没有出塞作战的部队,有将近三十万是在齐地和燕地维持治安和必要的绥靖,另外的四十万自然就是刚刚改换旗帜的徐岩原秦国中原军团,这支部队目前是接到命令停在三川。

吕哲给萧何发送的公文与徐岩所部有关,咸阳那边已经完全停止向四十余万刚刚改换旗帜的原秦军输送辎重,那么这份压力自然是担在了汉国身上。

萧何对于数字有着极好的记忆力,对能够抽调出多少人手更是心中有数,看到吕哲发来公文要求运送足够四十万人吃上三个月的粮秣前往三川郡徐岩所部,萧何立刻就是苦笑。

吕泽长相老实斯文,性格上也是属于那种温顺的人。他见萧何没有让其退下就一直静静地站在原地,看到萧何皱眉苦笑尽管稍微转移一下视线就能看清公文,可是他并没有瞄过去,更加没有仗着是吕哲小舅子的关系就出口问缘由。

过了一段时间,萧何从思考中回过神来才发现吕泽没有离去,放下手中的公文后,说道:“还能习惯吗?”

吕泽双手不立方寸(就是双手老老实实地成握状依着小腹),答道:“同僚都很照顾。”

萧何笑了笑,说:“释之入了南陵戍卫军,你进了执政府,一文一武正好合适。”

吕泽不太懂萧何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他的弟弟吕释之是进了军队,但是并没有受到什么优待,都快一年了也还是一个什长,他自己进入文官系统也快二年了才获得一个从侍的职位。

“输送粮秣需要执政府出一名官员前往签押,”萧何说到这里停下来注视着吕泽:“你可愿意前往?”

吕泽抬起手稽首,只是简单应“诺!”。

萧何笑笑示意吕泽可以退下了,眼睛也一直注视着吕泽的背影,疲惫的眼神里闪动着深邃。

吕泽和吕释之两兄弟选择一文一武有着一段故事,是吕雉问过萧何之后,萧何给予的建议。而萧何会给吕雉“出谋”,那是因为吕雉在去年又诞下一名男孩,同时也是吕雉一再暗示同是从沛县出来,应当互相照应。

吕雉要不要谋求后宫之主的位置目前萧何并没有看到端倪,萧何给出吕氏兄弟一文一武的建议出发点也十分的单纯,那是萧何清楚吕哲的子嗣在日后都会进行分封,提前让吕氏兄弟属于文武领域,好在日后能够帮到侄子。

当然了,萧何其实也是想要与吕雉保持良好关系,毕竟吕哲从某一些方面来说比较宠爱吕雉……

第七百四十八章:莫名

一家人知道一家事,从某些方面来说,吕雉隐约察觉到自己受到的关注比较多,可是她从不觉得吕哲对自己有什么独爱,至于宠什么的那更是无从谈起。

吕哲为什么在治理国家又率军征战的同时留出精力关注吕雉?这不是明摆着的事情嘛,还不是因为历史上吕雉留下“毒后”的名声,似乎“最毒妇人心”这个典故也是出自吕雉,吕哲能不多留意点吗?

历史早早已经发生改变,每个人会因为不同的经历而有着不一样的思想和性格。在吕哲的这个版本中,吕雉没有经受过多少白眼,丈夫亦不是好吃懒做的痞子混混,更没有发生被抛弃的事情,亲生骨肉也没有在丈夫逃命的时候被踹下车。吕雉自被从吕哲从沛县接到南陵,她享受的是富足生活,哪里来的那么多怨气,也就谈不上心理扭曲什么的。不过,她骨子里的好强却是没有什么不同,所以……

“见完执政了?”

“见过了。执政命泽随军前往三川,押送粮秣给予王上新正编的集团军。”

“嗯,那是执政在栽培,知道吗?”

“知晓。”

这是一个五楼的阁楼阳台,从该处往东眺望是一大片类似于庄园的所在,之所以说是庄园那是因为有围墙的存在,而每一圈围墙里面都是坐落着建筑、花园、池塘之类的布局。

南陵成的东面自然就是达官贵人生活的区域。古时候是以左为贵,按照宫城的布置南陵东面恰恰就是左方。

作为达官贵人的生活区域,任何一座府邸占地都不会少于三顷。占地大小也会出现布局上的不同,例如占地小一些的会是池塘,占地大一些的却是有条件挖出一个人工湖。有一点相同的是,任何一个府邸的建筑都会是三层以上的建筑物,并且只要有花园的地方必然是要有人工雕像喷水池存在。

宫城有很多是超过六层的建筑,按照现在的称呼习惯,二层到四层的建筑物为阁。超过四层以上则称呼为塔,实际上现在是没有“楼”这个名称。不过因为吕哲这个人的存在。汉国凡是二层以上的建筑物都改叫“楼”了。

吕雉喜欢爬上高楼眺望远方的习惯是受到来自于吕哲那边的影响,只要是吕哲身在南陵几乎每天都会爬上最高楼,很多时候是在发呆,更多的时候是在观看自己一手主导建设起来的城市。

当然。吕雉有这个习惯是因为吕哲曾经在无意中说过一句话,说是站在最高处使人头脑空灵,便于更好的思考。

也就是南陵所在的地域属于暖和的区域,要不然在那种寒风刺骨的地方爬上高楼吹风纯粹就是找罪受。

爬上高处能够看得更远,按照吕雉的理解,吕哲是想要享受那种眺望天下、掌控天下的感觉,她目前没有生出过什么展望天下、操控天下的心思,不过在高处尽览风光的感觉真的非常不错。

吕雉的目光一直是看着萧何的府邸,作为执政萧何的府邸占地并不小。里面有着目前所流行的景色布局,连带那座喷水池的雕像也要比别人更大也更加加不一样。

“那个有一对翅膀用*喷水的雕像叫什么天使,是王上特意为执政构思。”

“……”

虽然是妹妹。可是嘴巴里出现“*”这个词让吕泽听上去也感觉怪怪的。不过吧,吕泽能听懂自家妹妹想要表达的意思,无非是重复在提醒吕哲对萧何的看重罢了。

“汉国的官员中只有四个人家中拥有那个叫天使的喷水雕像,他们是萧执政、司马太尉、燕主管、叔孙博士。听闻萧执政在王上归回南陵便会进爵,为三等侯爵;司马太尉也将进爵为四等侯爵;燕主官是首次封爵,一封便是五等侯爵。”

吕泽没有说及叔孙通。按理说属于儒家学派的叔孙通因为参与汉律商定和对朝班进行规定,该是享受高官厚禄才是?可是叔孙通一直就是个博士。爵位上也没有获得什么收获。

曾经那么一段时期,汉国儒家学派十分活跃。一度因为大批儒生参与国政商议,让人以为汉王是重视儒家,想要栽培儒家学子,然而现实却是儒家并没有如同人们猜测那般充斥朝堂,很多人将这一现象视作极为奇怪的事情,也令本来想要大展拳脚的儒家有点不知所措。

现实的情况是汉王注重儒家,只不过是让儒家士子成为蒙学教师,汉国各个郡县在开办学堂的时候总会调集一批儒生过去。当然,汉王的决策又令人不太懂,学堂启蒙教的不是什么儒家的王牌书籍《春秋》,是一种叫做《拼音》的东西,以至于每名教师在上岗之前还要进行培训。

对了,现在儒家还真的只有一本《春秋》拿得出手,那是孔丘在担任如果图书馆管理员的时候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进行编录,也就是说孔丘只是针对春秋历史进行整理,不是撰写。更加明白的说……儒家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书是一本没有付版权费的书籍。像是《论语》现在可不归儒家所有,理所当然的就是所谓的儒家十三经也没有出现,毕竟现在百家还“健在”,轮不到儒家“消灭”百家之后再据为己有。

要说吕哲对哪个百家学派最为重视是无从谈起的,他重视商业被认为倾向于杂家,关注工业却又是逼得墨家变革,农家自然也是极为关注,毕竟民以食为天嘛。

说到“食”,汉军从百越那里抢劫来的稻种已是在三年前被试种成功。为什么要实验?还不是因为稻种会因为天气的不同产生变化,并不是说在某地可以两季、三季收割在任何一个地区都能做到。

根据吕哲的猜测,汉军从百越那里抢劫到的稻种该是隋唐时期的占城稻(前身),抢劫稻种之后分别在每一个郡都选出地点实验,巴郡、黔中(苍梧)郡、长沙郡、南海郡的效果最好,其余郡却是比之以前的稻种出产量低,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无法存活的现象。

很怪异?一点都不存在怪异,人有水土不服的说法,难道就不允许植物也出现类似的现象?

总的来说,蜀郡归于吕哲统治下之后,两季稻在蜀中的耕作作为成功,次之的黔中平原,目前汉国最大的粮仓就是蜀郡和苍梧郡,吕泽要押送粮草前往三川并不是直接从南陵调动,他需要拿着手令带人前往蜀中进行调配。

南陵是天下总汇,什么物资都是优先集中前往南陵,然后再由南陵向需要物资的地方进行输送。可是这次很明显不是按照套路来,至于是为什么就不是吕泽这个级别所能知道的事情了。

“是大王在提醒官员关于建立蜀郡、巴郡、汉中郡、内史郡、南郡直通水道的重要性。”吕雉也只知道这么多。

吕泽沉默了很久,他是执政府的从侍,有那么一段时间就受命整理关于几个郡县水系的任务。他的同僚有许多是受命走长江上游一线观察巫东一代,近期有一批人似乎也受命前往蜀中待命,似乎是要等一个叫史禄的人?

“大王重视水系,兄长这次受命前往蜀郡,不妨多多了解蜀中水系。”

吕泽还能多说什么呢?轻声的应“诺”之后又保持安静的模样。

空气中传来了婴儿哭泣的声音,吕雉想要说什么没说出来,她双手撑地从屈膝跪坐的姿势中解放,也没有做什么交代就直接走向楼梯,很快身影就消失了。

吕雉离去,高楼阳台上只剩下吕泽一人,他站立起身环顾一圈,视野所及的地方除非是被高山挡住,不然能够看到大地的尽头。

南陵的南方是长江,从吕泽所在位置看去却是看不到滚滚长江,视线是被高大雄伟的城墙所遮挡。他视线收回来看向东面,一眼看去入目的自然是达官贵人们的府邸,目光很特意地停在吕雉刚才目不转睛注视的位置。

“那似乎是三等男爵刘邦的府邸?”

刘邦才归降汉国没有多久,是在齐燕相续完蛋之前投奔,因为起到一个带头作用又让汉军避免强攻建城彭城,吕哲给刘邦封了一个三等男爵又赐予不少的财帛等物。

目前汉国的贵族不算多,哪怕是连勋爵这种不正式的爵位算上,也绝对不会超过五十人。而五十人之中男爵以上的贵族才十八人,太尉司马欣是其中爵位最高的人,不过也才是五等伯爵。

这一次汉国轻松扫平齐国和燕国,又马上要与秦、赵、魏、韩进行合并,等待吕哲回到南陵必然是有一大批人要进爵。

吕泽对于谁将会进爵知道不少,他奇怪的是刘邦不在南陵,是谁在帮刘邦修建府邸,而他的妹妹吕雉又为什么会那么关注刘邦正在修建的府邸?

独自在高楼待了一会,吕泽出了宫城立刻打听消息。他之所以打听消息的出发点比较诡异,就是想要搞清楚吕雉为什么会去关注刘邦,若是吕雉纯粹好奇也就罢了,若是其它的原因……

第七百四十九章:黑历史

帮助刘邦的人竟是执政萧何,吕泽稍微一想也就释然,毕竟萧何是沛县人,萧何在担任沛县县丞的时候也多有与刘邦接触。不过,担任刘邦家老的却是一个三大五粗,名字叫樊哙的人,这点就让吕泽有点纳闷了。

樊哙是什么人?在此之前压根就没有人知道,自樊哙来到南陵重开狗肉铺子,因为多次与客户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经常被抓进牢房,出来之后仍然动不动就动粗,还是在南陵戍卫军的卢绾和周勃多次担保,也就在北市那边算是出了名。

吕泽想不明白一个三大五粗的人怎么担任一座府邸的家老,那完全是不适合的存在。家老应该是一名睿智且有眼色的人,可是樊哙到南陵后的举动根本让人看不到丝毫的睿智,至于眼色看连南陵的治安人员都敢打压根就不存在。

北市是零售市场,南陵上从贵族下到庶民都需要从那里采购物品,贵族自然是有商铺的伙计送货上门,庶民则是需要自己前往。当然,要是舍得给一趟脚力费用,商铺对贵贱并没有歧视,一切还是看经济效益说了算。

刘邦是汉王哲新封的三等男爵,在汉国勋爵以上的贵族少之又少,虽然是战阵归降,可怎么也该算得上是一号人物。汉王哲对待臣属从不吝啬,各级官员逢年过节必然会得到丰厚赏赐,贵族虽然没有太多夸张的特权。可是在经济上的获得也从来不缺,但是刘(邦)府采购东西从来都是樊哙亲自前去,每次也是带着仆人亲自将东西运回府中。这种行为怎么说呢?显得很是与众不同。

汉国降将非常多。也因为降将多,又因为司马欣这个降将是汉国贵族第一人且是堂堂太尉,因此汉国并没有对降将有任何的歧视,那么就不存在商铺歧视而不送货的情况吧?

吕泽用了一段时间将刘邦的资料查了一下,可能并不完全但也不会出现什么出入。资料上的刘邦显然很复杂:刘邦,沛郡丰邑中阳里人,生于秦昭襄王赢稷五十一年乙巳。父刘煓,大哥刘伯。二哥刘仲,弟刘交。

上面那个是刘邦最基础的资料,也是汉国官方在户籍上最为正式的陈列条目。关于刘邦的平生也有记录,为泗水亭长做了十来年。刘邦在任期间尚算称职。污点是与多个亭因为争夺水源带头组织乡民打过几次斗殴。

吕泽看着很公式化的资料自然是看不出什么东西,一种想要搞明白自家妹妹吕雉为什么会关注刘邦的念头,让他从另一方面入手。

刘邦是在彭城归降,在此前刘邦是在服劳役期间加入陈胜、吴广为首的一帮地方叛军,刘邦加入叛军之后依靠超绝的交际手段很快收拢了一批人,随后在叛军内部迅速崛起。

“交际手段?”吕泽后面去找了不少人,其中有一些原本是刘邦的部下。

刘邦归降之后,许多原本在刘邦麾下效力的头目都有不同的选择,像是樊哙就留在刘邦府邸之中。另外的一些人有的是解甲归田,更多的是选择加入到汉军之中。

吕泽用同是出自沛县的理由找到了一名叫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