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2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田假那边在接触田广的时候就表示出抗拒姿态,根据锦衣卫暗探的回禀也证实田假将汉军的情况通报了匈奴单于头曼,很明显是靠不住。至于田假为什么没有将卫满有可能被汉军收买的消息上报给头曼,到目前为止汉国这边还没有搞清楚。

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田假充分表现出“三心二意”这个成语里面的典故,简直就是三心二意的一种重演。

什么意思?田假抱匈奴的大腿不成,后面又与卫满联系,说是愿意归附汉国,可那是建立在田假被胡人“抛弃”的前提之下。反反复复地改变主意和做出一些背叛来背叛去的事情,这样的人用三心二意来形容简直就是轻了。

“……抗拒我们对齐军的接管,显然田假并不是真心归附我王。”何怿严肃地说:“所以情况有点复杂,王上的意思是暂时装作相信田假的归附。以保证卫满那边能够继续将计划进行下去。”

这一下该明白的都明白了,也就是说不能将齐军视为自己人,对于田假那边的情报更是要打很大的折扣。

“田假通过锦衣卫上报王上,说是胡人向北撤的那支部队其实是被抛弃的。真正的主力移动方向是在北地郡,”何怿说到这停下来:“关于北地郡的情况与我们第五骑兵军团无关,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是留在这里。计划没有出现变动。我们将会是歼灭北上胡人的主力。计划出现变化的话,我们则需要马不停蹄地赶往先锋军团所在的区域,”他又换了一张图,这张地图是河朔地带,指着沃野:“赶往这里与第一骑兵军团和王将军所部会合,在这个狭隘的非沙漠地带抵挡或是消灭胡人主力。”

地图绘画得很粗糙,只是大概地表明哪里是哪里,上面一大片被标注为沙漠的黑斑点范围很广,何怿所说的狭隘地带是在黄河的上游,那片地方有一个两片沙漠的空格带,宽度绝对不超过二十里。

“所以,我们除了备战之余,随时都要做好紧急开拔的准备。”何怿脸色放松下来,突然笑着看向申屠嘉:“听说你们来的第一天就大量放纵地**?”

申屠嘉立刻就愣了,他很确定汉国无论是从军律还是律法都没有限制谁不能**来着?很奇怪怎么何怿为什么要问这个,只有老老实实地承认下来。

“这就对了,”何怿说:“你们也算是‘先驱’了,王上已经颁布新的行政指令,让出征在外的将士们有条件就多玩玩胡种女人……”比较神秘地笑了笑:“王上把这个称呼为种群融合,我们有义务改良胡人的人种。”

有些将领听后“哈哈”大笑,更多则是露出怪怪的表情。

“咱们(族群)比较重视后代,那样做要是胡种女人怀孕,怎么分清是谁的种?”不知道谁低声嘀咕了一句。

关于第六百一十章:战匈奴(十四)复制错章节

悲剧啊……本来是发对的,后面修改第六百零九章错别字的时候看错章节进行修改,结果给弄错章节数目改错了。现在章节内容已经改回来,请看到重复内容的乡亲刷新一下。

ps:已经订阅的乡亲,请注意是不需要重复订阅的。

第六百一十一章:战匈奴(十五)

华夏族群的男人可以不在意一个女人被多少人睡过……当然,是指成婚之前不在意哪个女人服侍过多少男人,不是某个女人成婚后依然胡搞瞎搞。

男人可以不在意女人的“那层膜”,但是华夏族群对于自己的子孙后代总是有着一种很强烈的注重性,只要是自己的种,那么就会全心全意地抚养和培养。所以吧,何怿说多睡睡胡种女人谁都乐意,但是说睡到胡种女人有了身孕,谁都会纳闷孩子还是谁的了。

“咳咳!”何怿似乎也意识到自己说错话,补救道:“军中将士若是看上了哪个胡种女人,王上有命,可以不分爵位将胡种女人纳为姬妾。”

是的,在华夏的各个国家中,什么样的身份能娶多少个女人从来都是有限制的,像是所谓的三妻六妾一直到西东两汉没有灭亡之前都是贵族才有的特权,而民间哪怕是再富有都不能娶超过一个女人,不然就是触碰到律法。

现在是什么时候?被吕哲那么一“踹”历史早就“变形”了,不会存在什么西东两汉,从上古就延续下来的法律,限定非贵族不能娶超过一个女子是一直存在的。新的行政命令下达了将士除了娶一名本族的女人之外,还能不限制的纳更多的胡种女人为姬妾。

其实吕哲的行政命令用的正式名称是“异族女人”,也就是说在军中服役的将士,他们只要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能无限制纳异族女人为姬妾,那当然是吕哲为了达到所谓民族融合的意图。同时,吕哲目前也只是针对军人有这样的宽容,非军中将士则还没有开放,也算是给予将士们一个平民所没有的特权,从这一区别上来近一步的提高军人的地位。

各个听到何怿那么一说的将领,他们总算是露出了振奋的表情。

吕哲不会知道一件事情。因为他的这一道行政指令,在未来成了将周边异族女人抢光的导火索,直接或是间接灭掉的异族种群往少了说也起码有数十个,到帝国向西边开扩到白种人生活区域的时候,更是因为现在那么一条行政指令让军人推动帝国向那些白种人部落或是国家开战。

在后续的历史发展中,因为初代皇帝吕哲鼓励人口多生育,也因为华夏族群过于重视男性子孙,更加是因为军队的轮换制度,一批又一批的军人从本土之外抢回女人,导致为了争夺女性人口持续性扩张至少延续了二百来年。最后是帝**队一路向西,直至推进到了后世的西班牙区域,打到西边的海岸线没有新的异族能够征服才算是得到消停。

就目前为止,不管是从规划每个军团的占领区,还是用行政指令规定士卒能够多纳异族女人,吕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增加军队的好战性。而增加军队的好战性自然是为了达到开疆扩土的目标,也是吕哲想在有生之年清空“本土”周边的异族,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创造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有利环境。

必须说明的是,妻子才算是娶。而妾是纳,美姬、侍女之类算是购,用词的不同也能代表女性在一个家庭的地位。现在也没有平妻之说,那是到了宋朝才出现的事情。另外吕哲的行政命令意思表达得无比清楚。军中将士并不一定是要纳异族女人为妾,也能够进行购买,至于买了是要干什么,官府不会做任何的干涉。

自齐燕被灭。齐鲁和燕地已经纳入汉国的疆域,汉国周边的异族也就增加了东胡、夫余、慎、沮、沃等十来个族群,其中东胡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异族种群。接下来是夫余人最多,然后才是慎、沮、沃、三韩那些人种。

根据燕地那边传来的信息,东胡人种之中是黄白人种并存,不过白色人种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其余的各个异族也是黄白人种混杂,相对来说则是黄色人种占了多数。当然了,因为是黄色人种和白色人种的混居,混血儿之类的人自然是少不了。

若是按照吕哲的审美观,不管是白色人种还是混血儿,看上去是有不少的美男美女,但是在现在的华夏族群看来,白色人种和混血儿都算是长相奇丑的人种。一些非华夏本土的黄色人种因为五官上的差异,华夏族群看上去也是觉得那些人“像个人样”,但是绝对不会觉得好看。

拿知道可以无限纳胡种女人的草原将士来举例子,他们看待草原上的女人是什么样的目光呢?除非是审美观与众不同的士卒,不然就没有一个士卒觉得草原女人好看,结果就是明明花钱小钱就买上好几个,但是真正行动的却是没有多少,至多至多就是花钱嫖那么一下。

身在恒山郡的吕哲,他原本是在与禁军序列的将校门商议军情,接到来自草原上的汇报,得知将士们对于胡种女人热情不高,一时间真的是愣了。

“王上,我族男子确实不喜欢异族女人,毕竟异族的长相真的有点奇怪。”蒯通是这么解释的。

吕哲一听立刻就明白了,原来是审美观的差异出现问题,现在可不是“地球村”年代,什么样的人种见多了也就从审美上接受。现在是三十里不同音和百里不相见的封闭社会,从来没有接触多少异族,又怎么会觉得异族漂亮?

主动去融合,且是从异族的女人开始融合,那是吕哲思考中的千年大计,可不能发生一些如华夏族群看不上异族女子的事情,那样实在是太尴尬了。

“怎么来解决这样的尴尬?”吕哲是无比认真地在问。

蒯通心中早有腹稿,他笑呵呵说:“王上可以进行安排,一些将校和官员先安置一些异族女子在身边。”

其实最好的效果是吕哲直接在身边安置一些异族女人,以达到“上有所好,下必效仿”的策略,先让统治者带头,那么贵族和官员肯定是要效仿,一旦统治阶层**好了一些什么,民间的富户就会趋之若莺,平民也会将那种现象视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进而跟随。不过吧,蒯通可不敢直接那么说,毕竟吕哲可是一国之主,要是犹豫蒯通给出那么个建议后面出现什么意外,那蒯通被砍头是轻的,全族被夷都是正常。

可是有一个问题,吕哲所想要的是先“踏出国门”的军队有这样的特权,毕竟军队付出了那么多的牺牲和努力,总是要给予平民所没有的待遇,以达到“有付出才有收获”的一贯原则,该是到最后这项“福利”才会轮到民间来着。

“那就私下和前线将校说说,让他们起到一个带头作用。”吕哲可不会以命令形式去做让部下强制纳妾或者购买女人的事情。

蒯通应了一声就说起了其它的事情:“第四混编军团前往燕地,他们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辽西郡的阳乐城(现代锦州市以北),后续主力距离阳乐城有三十里。根据燕地原本的燕军汇报,东胡目前没有什么动静,该是还不知道五万东胡军已经覆灭在齐地。”

事实上所谓的五万东胡人在齐地覆灭所指的是失去自由,汉军连同燕军、陈胜军击败了东胡,作战时杀死的胡人不会超过一万五千人,余下的胡人有些是当场投降,有些则是四散逃奔。

在济北战线四散逃奔的东胡人该是有一万到一万三千人,其中几个重要的部落首领,如胥纰逼落和祁连服匿就是逃奔的东胡人之一。

后面,汉军的骑兵和步军都加入到追击东胡的行列,胥纰逼落是在巨鹿郡的南皮附近被追到并被俘虏。

直至汉军抓住胥纰逼落之前,其他四散而逃的东胡也大部分被追击到,被汉军杀死和俘虏的东胡人该是占了逃奔的七成左右。

一直是汉军追到广阳郡边界祁连服匿也才被逮住,这时还在四散而逃的东胡人绝对不会超过一千人。追击东胡的一部分汉军骑兵在那边与齐军发生交战,也是汉军追击到广阳郡才知道齐国的宗室田健在广阳郡自号齐王并重新建立齐国。

在发现田健自号为齐王且又建立齐国之后,吕哲其实是感到一丝丝的小意外,他所知道的情况是临淄没有被围,也就是齐王田儋还活得好好的,田健就在广阳郡的涿县号称齐王。那么是不是可以解释为,汉军向临淄运动的过程中田健就觉得临淄会陷落,没等临淄陷落和齐王田儋死掉,田健就另开炉灶?

吕哲知道那样的消息也就只是感叹一句“乱七八糟的齐国宗室啊!”,然后没有改变西进军团的意思,只是将第四混编军团的一部分回调,再让后续组建的第八混编军团和第九骑兵军团开拔过来,另一个新组建的第十混编军团被勒令停在薛郡作为预备队。

目前汉军并不止有十个军团,除开已经离开“本土”的军团,从辅兵中挑选出来组建的新军团已经达到十五个,除开第一骑兵军团、第五骑兵军团、第九骑兵军团之外,余下都是混编军团的编制。

天晓得战争会打多久,在不影响本土建设的同时多一些兵力总是有好处,另外吕哲也要保持足够的兵力才能稳住秦国和赵国,来组建所谓的帝国。

第六百一十二章:战匈奴(十六)

是的,就是组建新的帝国,绝对没有听错,就是“帝国”二字,前面没有任何的前缀。说得更加明白一点,吕哲本来是要用中华帝国或者华夏帝国,可是不但秦国那边不满意,连带赵国那边也觉得迷糊,两个备用国号还没正式出现在公众视野就“消失”掉。

另外,吕哲本来是想要延续国号为“汉”,也就是汉帝国,但是秦国和赵国那边难得强硬了一把,说是合并组建的国家还是不以显存的国号。

按照汉国其他人的意见,汉军完全有能力以暴力的形式灭掉不服者,既然秦国和赵国唧唧歪歪,那就干脆用军队打到他们同意,或者是直接把秦国和赵国灭掉算了。

吕哲却是有自己的想法,要想是使用军队灭掉秦国和赵国,一开始就不需要进行什么合并,不就是想要保存一些元气好在未来能够保持实力向外开扩,不然哪来的那么多麻烦。

什么国号都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搞到最后吕哲干脆就开玩笑地说那就叫帝国好了,若是按照现代一些人的话来说就是“狂拽酷霸吊炸天”,出奇地汉国内部一致认为“帝”这个国号很好,秦国的扶苏和赵国的赵歇也同意使用“帝”这个国号,结果就初步这么定下来了。

作为始作俑者的吕哲,他本来就是恼火得不行才会随口胡说,没想竟是得到一致的认可,这下可是傻眼了。

要知道使用什么口号在华夏文明中是很有讲究的,也就是需要一个延续性和正统性。所谓的延续性是指祖上的姓氏,或者是政权崛起于哪一个区域。而正统性是统治者属于哪个上古国都的继承人,上古可以是春秋战国也能是夏商周期间的封国。

严格的计算下来,吕哲能将国号设定为“吕”,这是按照姓氏的延续。他也能将国号设定为崛起区域,甚至能直接取国号“秦”。毕竟他是秦地人。

问题是吕哲哪怕愿意借鉴“田氏代齐”来个“吕氏代秦”,正牌秦国的赵氏赢姓倒是表示隐晦的欢迎和热切,问题是吕哲的那些部下压根就不愿意,连带赵国也表示不能接受。

“帝”国这么个由玩笑产生的国号反而是被广泛接受,汉国这边大多数人是属于那种“不学无术”的人,吕哲自己也是一个取国号没有研究的人之一。而叔孙通、陆贾那些儒士或者其它学派的文士倒是“懂史”,问题是他们没有多少话语权。

种种因素之下,如果没有出现意外,“帝国”极为可能成为他们日后的国号,对此吕哲只能表示无奈也没有再改口。毕竟再荒谬的国号也是从他这里先说出来的。他似乎觉得叫帝国也不错,听上去有那么点“高大上”的味道,至于是不是太恶搞,历史上恶搞的事情比这个多了去了。

大体上都比较顺利,只是一些事情上出现小小的意外,例如广阳郡和恒山郡出现了一个“新齐国”,还有南下的胡人嗅觉也比较敏感。

吕哲并没有把“新齐国”当一回事,曾经占地辽阔的田儋齐国都在半年之内解决掉,那么只有大概二十万总兵力的田健齐国又能蹦跶到哪里去?

“田健最好是聪明一些。不要做无谓的抵抗,不然孤不介意拿他们当‘鸡’杀给地方上那些蠢蠢欲动的‘猴’看。”吕哲使用极为平淡的语气说出那话。

事实上吕哲有点“本末倒置”,田健可是有二十万的军队,地方上那些蠢蠢欲动的家伙最多也就纠结一两万乌合之众。

那些乌合之众与陈胜有点关系。他们是一些原本追随于陈胜的人,在陈胜归降汉国之后,那些人纷纷自立山头,或许是想要建立一番基业。也极为可能是想学陈胜发展壮大之后让汉国招安。

吕哲没兴趣学宋朝一点有谁占山为王就进行招安,给那些贼寇一官半职什么的,那是一种变相鼓励民间造反的行为。他更喜欢让匪众无条件投降,匪众投降就按照律法处置匪头,不投降全面剿灭也费不了多大的劲,还能名正言顺地将战俘送往塞外进行移民。

作为汉国的统治者吕哲没将田健的新齐国当回事,他的部下们也就重视不起来,像是蒯通也就简短地介绍一下广阳郡和恒山郡的情况,话题马上就转往南下的胡人身上去。

“胡人北上的那批人已经抵达肤施,那里有他们从秦地的劫掠和掳掠的人口,也是北上胡人在秦地上郡的最后一个安置点,继续往北再也没有城池。”蒯通说话的时候不断点着挂起来的舆图:“我们预计这一批胡人最迟会在明年春季才会继续向北开拔,太尉(司马欣)认为可以将在云中的第五骑兵军团先行调配往沃野,以加强沃野区域我军的兵力,让第二混编军团和第三混编军团进行阻击北上胡人的任务。”

关于塞外的一些区域,那些地方华夏族群其实并不知道叫什么,汉国官方使用的称呼有些是来自吕哲的命名,有些则是前线将领一再称呼之下被官方认可。

“第二混编军团和第三混编军团是能骑马,可是他们也仅仅是能骑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无法骑跨战马作战,单单用混编军团去与胡人作战有把握吗?”吕哲不是在说汉军打不过胡人,是在询问一旦胡人想要跑,汉军能不能追得上。

其实混编军团也是有骑兵编制的,不过五万战兵里面骑兵只占到二千人的编制,他们也不是拿来正面厮杀的兵种,是作为军队的眼睛,也就是斥候而存在。

每一支军队的斥候都至关重要,除非是到了最危机和迫不得已的时刻,不然没有哪个指挥官会拿斥候去与敌军正面交战。要知道斥候可是一种特殊兵种,一名合格的斥候要比一个百人队重要得多,一名优秀的斥候甚至比一个千人曲来得更加珍贵。

“太尉署认为,大致能够猜测出敌军北撤的方向,第二混编军团和第三混编军团所需要的是在敌军撤退的方向建立一到阻击线,”蒯通其实也认为那些参谋的构思不靠谱,干脆就用转述的模式:“众多赞画依照地形和卫满送来的情报判定,北上的胡人行走的会是旧长城段,一直沿着旧长城段抵达黄河沿岸,第二混编军团和第三混编军团不需要每个河段都留下重兵,只需要在黄河各个河段布置小队关注。”

胡人要北上必须要从南岸渡过黄河才能抵达北岸的草原,这是一项可以确认的事情。那么安排小队在黄河各个河段放哨,从这个出发点上来说确实是会在敌军渡河期间了解动向。

按照目前的科技实力和生产力,无论是文明比较现今的华夏这边,或者是几乎没有文明的胡人那边,除非是黄河结冰,不然渡河压根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看军队的数量来判断。

以十万人为数,哪怕是华夏军队在黄河两岸搭上浮桥也要用上至少十来天,对于只会砍木头做木筏慢慢飘的胡人来说,用上个一两个月可能还不够,除非是胡人找到浅到能乘马渡过的河段。而现在是秋季末尾,压根就不存在夏季那种比较浅的河段。

“所以太尉署认为那批胡人很有可能不会那么早渡河,该是想要等到秋季,让黄河的河面结冰,介时在踏冰过河。”蒯通说得煞有其事,似乎他也认可这个判断。

黄河结冰才踏冰过河?胡人还真真是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观看历史上胡人南下的时间表,历朝历代只要是胡人杀到黄河南岸,极少是搭建浮桥和行舟船,那是因为胡人的创造力不行,生产力也着实太差了。

“北上胡人为诱饵,太尉署甚至认为留下一个军团就足够,”蒯通点着沃野方向的位置:“目前冒顿还在阳周边上游动,头曼也带着胡人的主力向该方向移动,根据我们向秦国紧急确定,再结合胡人主力近来的作为,得出他们极可能是想向上郡方向移动的判断。”

秦国旧地,也就是上郡和北地郡,两地内都是有沙漠区域,若是按照现代的定位,横跨上郡和北地郡的沙漠地带就是鄂托克旗附近,这个沙漠的范围不算广,长度越是二百二十里、宽度最大是一百来里最小为四十里。

匈奴等胡人主力是向北地郡方向移动,他们显然就是想要走秦国的富平一线,然后再沿着一条宽阔无比的内河向北撤退,那里基本上都是平坦地形,对骑兵来说相当有利。最重要的是什么?是那里的地势太宽太广了,并且是不缺水源。

“大概是在宁夏一带?”吕哲在脑海里面回忆了一下现代的新疆,印象中那里还真的是太辽阔了一些,不由说道:“若是头曼率领大军北上也就罢了,要是他们待在那里地方的某个区域不动弹,想要找到他们很有难度。”

蒯通才不会去问吕哲没有去过北地郡为什么对那边的地形那么了解,他说:“这个就是太尉署和将军府所苦恼的。”

能不苦恼吗?胡人不继续北上,汉军就必须派军进入宁夏那片区域,可是一旦汉军放弃堵在沃野,胡人要是穿插过去,来一个逃出生天,那可就没指望能在内地消灭胡人的主力了。

第七百一十三章:战匈奴(十七)

历来华族军队与草原游牧民族在草原上作战其实并没有太夸张的劣势,所苦恼的是一般是机动性上面的差距和无法找到敌军。

机动性就不必多说了,无法找到敌军跟机动性有关,更纳闷的是草原太过广袤,没有机动性又因为太过广阔,结果是华族军队哪怕发现了游牧民族的踪迹,等待华族军队疲于奔命地跑过去游牧民族的那些人早就跑没影了。

现代的宁夏地区有多大?吕哲心里其实没有太明确的概念,印象当中是无比的广袤,且那边除了大片的平坦地形也不缺戈壁山谷之类的地势,更加令人无奈的是那边还有会移动的“沙漠舟”。

所谓的“沙漠舟”其实应该叫沙漠洲,是一种会被风吹着乱跑的大片沙尘爆,不过那是现代因为无限制地利用草原导致植被破坏得太厉害了,环境过于恶劣才会出现的情况,吕哲不就目前的时代而言有没有那种现象。

“司马欣……”吕哲只说了三个字就停了下来,思考了一阵子:“远水救不了近火,还是发出一道指令,让共尉与秦国那边进行沟通,派入斥候探索匈奴主力可能会停驻的区域。”

吕哲本来是想喊来司马欣,亲自过问宁夏那片区域的情况,毕竟司马欣有在秦国北境当过长史,可是后面转念一想哪怕司马欣了解那边的情况,以现在的通讯手段除非是司马欣亲自前往北地郡,不然来来回回的派快马互通信息也没什么效果。

司马欣能去秦地吗?已经是汉国太尉的司马欣显然不适合去秦地,至少是现在不适合,他再一次踏及秦地就该是汉国与秦国合并之后了,在此前他出现在秦地不过是让汉秦两边徒增尴尬罢了。

“王上,共中郎(将)近期传回的信息……”蒯通说着停顿了下来,概因他看见吕哲皱眉了。

共尉传回的都是秦国中枢的情报,情报上显示扶苏不断在对秦国失去掌控能力。同时蒙恬手里的军队因为种种原因出现很多变化。

陇西郡那边的老秦人先一步归附汉国,王贲在后面更是带着麾下的部队投靠吕哲,另外就是蒙恬是以空间换时间又存在诱敌深入的战术,秦军出现变化是比较正常的事情。特别是王贲的部队被改编之后吃上了吕哲的军饷,连带中原军团那边也在接受汉军的整编马上就能每月拥有军饷,还属于秦国中枢的士卒可没有军饷那么一说,他们怎么能平静得下来?

显然,先行一步投奔到汉国这边的那些人,他们的待遇在刺激着跟随扶苏那些将士的心灵,是个人就会有思想。而过上更好的生活,享受更好的待遇,这些都是人生存着就会追求的美好事物。在汉国那边当兵能够拥有军饷,立功也是照样获赏和有望成为贵族,可以想象同样是作为一名士卒,一样需要拿命去搏,谁不想获得更好的待遇呢?

若是按照共尉传回来的情报,汉国的将领已经认为没有必要迁就秦国,完全可以更加强硬地指派秦国去做事。不是凡事都商量着来。另外,关于吕哲将要留下秦王的决定最近也有人提出修改的意见,认为大可不必留下秦王称号,哪怕是要留下秦王称号也不是给赵氏赢姓。该是给予吕哲的子嗣才对。

什么意思?就是秦国虚弱到这个份上了,不用再去迁就,更甚者是将秦中枢最后的武力争取过来,然后想将赵氏赢姓捏圆就捏圆捏扁就捏扁。

最先传出那种论调的是原本楚国的官僚。然后影响到了一部分军中的将领,若不是吕哲及时的进行制止也该传到民间去了。

吕哲再一次看到秦国是那么的不受待见,也因为秦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无所不用其极。导致别人对待秦国一旦有机会也想反其人之道。

不过话又说回来,秦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是无所不用其极和屡次不守信用,但是曾经的列国又能好到哪里去呢?不也是一旦能抵赖就绝对不会放过,真正信守承诺的国家老早就被消灭了。

对于那些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吕哲已经命执政府进行调查,暗中也让燕彼的锦衣卫镇守府进行调查,若是那些人仅是出于为汉国考虑也就罢了,要是那些人是别有目的才搞东搞西,吕哲并不介意再一次教他们做人。

汉国的立国方式与老牌列国不同,吕哲的立身根本也就与那些依靠血缘的君王不同,立国才将近八年的吕氏汉国需要建立信用,不管是对民间还是对各国都需要有可被信赖的信用。

吕哲已经说出合并之后会留下秦王的称号,并且是由赵氏赢姓的人来担任秦王,哪怕真的是与时俱变之后情况不同了,但是身为一名君王说出去的话就不能进行更改。他很清楚什么叫“君无戏言”,不然今天他可以推翻册立赵氏赢姓的人成为秦王的决定,很多人就该想想在未来他会不会推翻其它决定。

册立赵氏赢姓的人成为秦王在吕哲看来是安抚秦地黔首,也是减少一些提前归附了的老秦人、秦国氏族、大族的负罪感,那些叫嚣秦国虚弱不用严守信用的家伙懂个屁。

“与扶苏商议一下,为稳重军心,为两国合并,询问他是否愿意让蒙恬麾下的部队先行接受汉军的整编。若是扶苏愿意的话,军饷制度就运用到那些秦人士卒上去。”吕哲的用词根本就不存在任何与商议有关的用句,根本就像是在下达行政指令。

蒯通立刻就领会吕哲的意思,那么做无非就是安抚国内激进的某些将领,另外也是为了保持蒙恬麾下那些将士的军心士气,毕竟一样是当兵,一样是拼死拼活,友军有军饷而秦军没有,再则就是秦国的状况那么糟糕,要是数十万士卒中有人挑事,发现兵变之类的事情就不好了。

“王上,扶苏会同意秦军改编为汉军吗?”蒯通比较怀疑这个。

“会的。”至于为什么扶苏会同意,吕哲不需要向蒯通解释一名统治者的心态。

窘境已经不足以形容以扶苏为核心的秦国中枢,天下大势变换到如今的程度,扶苏发出的命令出了咸阳城也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