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结盟是建立在双方身份平等的基础上。若魏韩成为吕哲的保护国,那么藩属一般的身份只能是当跟班,身份首先就是不平等的,怎么去结盟呢?

魏韩太弱了。失去一个强国的保护必然是要灭亡,蒯通并不认为魏韩看不出这点,那么关于不愿意成为被保护国的可能性虽然有但是十分小。

“魏韩有这样的心思不难猜测。他们不会希望自己永远弱小,必然是要创造机会使自己变得强大。主上现在已经派出将领帮魏韩练兵,他们已经有变强的机会。一旦齐国入侵魏韩,主上为了北方有一块缓冲区,除了派军参战之外必然是要加大援助力度。”蒯通沉吟了一下,又继续说:“一旦齐军入侵,局势必然是会有变化的。而这也就是魏韩图强的机会。”

吕哲认为蒯通说的不对,魏韩的存在是为了成为一块缓冲区,那么缓冲区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呢?不就是为了隔开与中原当然也包括齐国才存在的么!同时,缓冲区很大一部分也是为了减少相应的行政投入和物资倾斜,一旦魏韩不能起到缓冲区该有的作用,吕哲为什么还要继续帮助魏韩?

“……”蒯通说到底还是古人,思想的局限性并不是依靠高智商就能弥补的。

“魏韩想要图强无可厚非,但是拿我们的东西又无法起到应有的义务,为什么就认定我们会白白的投入,我们是冤大头吗?”吕哲的理论不稀奇,还是得到与付出那一个概念。

很明白的事情,一旦魏韩不能起到缓冲区的效果,吕哲绝对会立刻放弃。再如果投入与收获不成正比,扶持魏韩的代价高于直接与齐国比邻,坏的结果也就是现在魏韩两国的疆土被齐国夺了去,吕哲的邻居换成了齐国罢了。

蒯通当然知道付出与收获的概念,他得知自家主上并不是一定要保住魏韩立刻就笑道:“自然是这样子的。”

难道不是?吕哲又不是魏咎或韩成的爹,没有平白无故付出的义务,如果魏韩吃定吕哲会无条件的扶持那绝对是大错特错了。

“魏韩的智者在玩火,他们也是在赌您的决心。很显然,他们赌错了,主上确实不是他们的爹,投入是讲求回报,既然他们没有被利用的价值,确实没有存在的必要。”蒯通对自家主上保证本方利益感到万分开心。

事实上吕哲也就是对自己的臣民负责,应该有的态度就是保证这一集团的利益,若是拿本方利益作为筹码,不管是不是实际需要总是不那么恰当,有付出自然是讲求有所回报,不然根本不配成为首脑。

“今次前去会盟,职认为带上五万精兵就足以。”蒯通的话显然是没有说完,他口中的五万精兵就是所谓的禁军序列,其中有一万已经完成换装,装备被铁器。他掐着指头:“五万精兵中,骑兵两万、重步兵一万、弓弩手一万、各类甲士一万,这些为陪伴主上左右的劲旅,后面可再安排北部军团和东部军团作为策应。”

会盟的地点是类似于交通枢纽的地方,距离衡山郡不超过二十里,衡山郡是北部军团的治所,同时九江郡与会盟地点也不超过三十里,九江郡算是东部军团的军区之一。

北部军团可以集结起三万战兵、四万辅兵,东部军团可以集结五万战兵、八万辅兵,那么总共就是二十万军队作为吕哲的后盾。一旦发生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五万禁军保护吕哲,二十万后续部队都可以在一天之内赶到,到时候无论是齐国一方,还是与盟各国翻脸,合起来二十五万的部队哪怕再怎么不利都能将吕哲保护回到境内。

“秦国那边……”吕哲显然是有些头疼的。

吕哲已经收到来自赵高的确认,始皇帝确确实实是在挑选公主,初步挑选出来的是九公主阳滋,只差最后一步正式下诏。同时,秦国冯劫是回咸阳了,董翳这个人却是留在了南陵,他要说的正是关于董翳正式会知的事情。

“秦国有意掺和会盟,不过不是与盟,是观盟。”吕哲没搞懂秦国到底想干什么。

会盟是正式的盟约者,与盟是参与或作为见证者,观盟就是纯粹不按照国家规格私人性质的观看。

蒯通倒是“呵呵“笑了:“也不错,至少是一个好现象。

确实吧,对于列国来说秦国派人以非正式的身份观礼是一个好现象,代表秦国那边已经出现某种可能的软化,不再是那么的咄咄逼人。

吕哲的意思没那么简单,他想表达的意思是,秦国估计是遭遇到什么大麻烦了,不然不会采取这种姿态来让列国放松警惕。

“您是说草原胡人今秋便会南下?”蒯通很快就反应过来了。

只有这么解释才能解释得通,不然始皇帝那么刚强的人,在面对吕哲这么个秦国叛将怎么会下嫁公主来稳住,同时又怎么会做出明显对列国软化的暗示?

吕哲脸色阴沉地点了点头:“不会有其它的可能性。”顿了一下,也不知道是该叹息还是喜悦:“另外,始皇帝的身体也在不断恶化。从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季,陛下已经昏厥了三次,每一次昏厥的时间都在变长。”

关于始皇帝的身体吕哲不是从赵高那里得知的,而是徐阳来到南陵时带来的消息。

蒯通很明显愣住了,他保持僵硬的表情很长时间,呐呐地说:“真不是时候啊!”

第五百一十二章:有可能吗?

历史上任何一个相信吃丹药或者什么东西就能长生不死的家伙,他们就没一个是命长的。

所谓的仙丹是个什么玩意现代人应该没有不知晓的吧?仙丹说白了就是一帮术士搞出来含有铅、汞、砒霜、硝石等玩意的东西,一个再健康的人一直吃这种能使人慢性中毒的所谓仙丹,纯粹就是嫌弃自己活得命长。

问题是现在的人不知道啊,一直到明朝乃至于是“我大清”时期,明知道铅、硝石等玩意会致人中毒都还有人在炼丹吃。

炼丹为什么会是一种圆形颗粒或者椭圆形颗粒,不就一套化学治炼嘛,没有那些使人中毒的元素在,怎么能够练出看起来金光闪闪或者五颜六色的“仙丹”。

始皇帝不是华夏历史上追求长生的第一人,但绝对是成为皇帝后追求长生的首位。似乎是自灭赵,秦已经打下一统天下的基础之后,始皇帝就开始在追求长生,先后吃下所谓的“仙丹”有多少?七八年长期服食能使人慢性中毒的玩意,也该是身体垮下来的时候了,更添加天下大乱的局面,那肯定是雪上加霜。

始皇帝的生与死关于到大秦帝国的国运,有嬴政存在的秦国哪怕是历经“分封”与“郡县制”的风波,再怎么也还有再次一统天下的可能性,但要是嬴政不在了,秦国的未来就真的堪忧了。

“……数十年来没有立后,太子的位置也一直空闲,若是陛下不在秦国必然动荡。”蒯通脸上满是迷惑,估计他也搞不清楚那么贤明的一位皇帝为什么会不立后也不设立太子,使一国后位悬空,连带没有储君之下朝臣也不知道下一任该效忠于谁。

吕哲大概知道始皇帝为什么不立后和册立储君,不过他所知道的不一定正确。

始皇帝之所以不立后不是深**着某个女子,是因为嬴政继位以来经历不少动荡。其中伤害最大便是楚系连同成蛟叛乱那一次。嬴政后宫中有着太多国家的公主,大概是担心立了某国公主为皇后会引起什么不良后果。至于不册立太子则是比较玄乎了,似乎是认为长公子扶苏“不类己”,扶苏性格太软弱深怕会葬送大秦基业,另外一些公子中也没有一个是嬴政看得上的。

“主上的说法有可能,但是……”蒯通当然是不能直直白白的反驳,只能委婉道:“成蛟叛乱是十九年前的事情了。扶苏性格仁慈,大秦一统天下正是需要仁慈君主治国的时候,怎么会因为这个就断定不是一名合格的储君人选呢?”

吕哲也迷糊啊,不是当事人。谁又能真正理解始皇帝到底在想什么。

估摸着吧,楚系叛乱要是有影响,过了将近二十年也早该淡化了,连带仁慈的扶苏再怎么不类似嬴政也是亲儿子并且是嫡长子,不会单单因为一个性格仁慈或者软弱就认为不适合继承大统。

乱猜的事情只会越猜离答案越远,始皇帝为什么不立后和册立储君与现在的态势也没有太大的关联,他们应该去思考的是秦国在接下来会采取什么策略。

“职认为这一次派人观盟是一个迷惑性的计谋。”蒯通没有用任何迟疑的字眼:“是想要麻痹列国,试图让列国放松警惕,在草原胡人南下之前进行最后也是最猛烈的一次尝试。若是能一举击垮列国,秦国也就有更多的地盘个人口来增强国力,那么抗击草原胡人南侵也就不会显得那么吃力。”

秦国现在的疆土只保留下陇西郡、上郡、内史郡、北地郡、汉中郡、蜀郡、巴郡,治下的人口大概是六百来万。以这样的疆土和人口抗击机动性相当强的草原胡人,说实话真的会比较困难。特别是秦国不但要应付草原胡人,还要面临列国的反扑,以那些地盘和人口。要做那么多事,真的是极不容易。

“匈奴的挛鞮头曼能纠集起码三十万骑兵南下,一次不成还有邀约东胡人。再次纠集三十来万胡人骑兵第二次南侵。”蒯通要感谢吕哲对草原情报的重视,他是趋于草原上的格局和牧人数量来计算的:“这一次胡人之所以会南下,是因为某些中原人去蛊惑,那么胡人与某些中原国家结成暂时性的同盟,一共对付秦国是显而易见的事情,秦国自然是会最大程度的削弱中原列国的实力,不然到时候北疆战事爆发,中原列国反扑,秦国哪怕是想退守函谷关保持老秦地都会十分艰辛。”

早不是那种龟缩回函谷关内就万无一失的年代了,毕竟现在不是秦孝公也不是秦惠文王时代,随着时代的变迁能够进入老秦地的道路不再只有函谷关那么一条。再则,之前龟缩回函谷关内能保证安全,不止是因为有函谷关这么一座雄关存在,更因为秦国有足够的军队、国力、人力和万众一心。

现在的秦国基本谈不上什么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之类的,毕竟搞那个什么一切都属于皇帝的法律,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要没那么一回事的话,虎狼秦军的好战性肯定还在,秦国的情况也不至于变得这么艰难。

“这么说,如果秦国没能一举削弱中原列国,等到草原胡人南下,秦国两边被夹击真的危险了?”吕哲想了想,用着不太确定的语气问:“还建立在我们也会发兵攻入秦地的基础上吧?”

“正是因为这样,职才说陛下现在病重真的不是时候。”蒯通在颔首,他有些忧虑:“我们崛起的时间毕竟太短太短了,内政出于梳理期,军队虽然能打可是建制还不完全。”

是啊,吕哲或许能在南方百战百胜,那是建立在对手太弱和补给线不长的基础上。

这么说吧,打百越换做任何一个中原国家,哪怕是曾经战国时期最弱的韩国,只要百越敢进行会战,韩军也能把石器时代的百越人打得满地找牙。吕哲能一再战胜百越,到目前歼灭百越的那么多有生力量,也是因为崛起时间短,让百越人为一个新生势力再强也有限,若是不是因为这样,百越才不会傻乎乎地打什么会战,就该是流窜在深山老林玩阴的了。

打赢楚国?吕哲真正算是与楚国交战也就是那么一次,而且是建立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哪怕是准备充分,庐江郡的正面会战,八万多吕哲军有地理优势对上项梁的楚军也是处在劣势,若不是吕哲闪击会章郡成功,又冒险勾引楚国的后续军队在丹阳进行一场有补给优势的会战,胜负真的非常难说。

司马欣率领十五万秦军南下那次交战就更别说了,吕哲对上的是一支失去作战目标的秦军,秦军再闹那么一场疫病,能赢也不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短短两年之内扩土万里,又在大战中没有输过,这样的“历史”确实是蛮辉煌的,可是水分着实也多了一点,外人不清楚吕哲他们这些人还不清楚吗?所以说什么天兵一到天下无敌,吕哲一出谁与争锋,等等之类的话是骗人骗己。

现在对于吕哲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消化胜利果实,处理好内政的同时在南征岭南的时候用实战来锻炼出一批经验的军官,也用实战来锻炼军队。

说白了吧,吕哲一直死盯着百越狠揍除了百越真的是个麻烦种族之外,是想要用百越人的血来喂饱军队,等待岭南打下来了,部队一再轮换之下,应该也有三、四十万士卒是见过血的老兵了。

有三、四十万有宰过人的士卒,再用几年的时间完善军械,那时候内政也该见到一点成效,这才算是真的稳定下来,也才是时候与那些老牌的列国叫板,就算是真的要攻打秦地也会有点把握。

在此之前,吕哲为什么从来没有否认过那个什么能纠集起一百八十万士卒,甚至还有这么荒谬的谣言在推波助澜,纯粹就是想要让别人摸不清楚情况吓唬人的。

事实上一个势力崛起速度迅猛,历场战争中也没有失败,肯定是会慢慢产生一种威慑力,哪怕是有人觉得不会像传言中那么强悍,可是该有的顾虑依然会有,谁都不会想做那个第一个前去试试能耐的人。

吕哲这一势力一直在交战从来没输过,最弱的百越已经被干得生活不能自理,最能打的秦军也沉戟折沙,不服气的楚国也被干翻了,还有谁傻乎乎地去试啊!

自己的情况只有自己清楚,现在要是秦国真的在两面夹击之下要完蛋,那对于还没沉淀好实力的吕哲来说绝对是件最为糟糕的事情。

“要说列国对我们是完全善意,我是不信的。这一次的情报反馈让我想到一个可能性,”吕哲的脸色是越来越阴沉:“他们一直的示好是不是对我们的一种麻痹策略,是在逗着我们玩?连带这一次会盟也是经过长久时间的布置,有什么陷阱在等着我们?”

“……”蒯通是彻底的目瞪口呆了,他仔细想了想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毕竟政治从来都是尔弥我诈的。再则胡人这个列国争取的外援,也是最大的奥援,就快要南下了啊!

第五百一十三章:捉摸不透啊

春季末尾,第一批轮换的部队从南陵行走苍梧郡路线,南下与之先期攻伐岭南的部队进行轮换。。。23WX。

十万大军出南郡之际,齐燕那边也正式传来消息,齐王儋与燕王昌将会共襄盛会,将于一个月后抵达泗水郡,等待吕哲出发,他们就会启程前往慎。

魏韩那边也传来消息,用于会盟的高台已经在建造当中,必定会在正式举行会盟之前将誓盟台建造完毕。

所谓誓盟台很有讲究,在春秋战国时期“台”并不是谁都能造,要看建誓盟台的人是什么身份,由什么样的身份又能造几阶梯的誓盟台,分为王级、霸主级、一序列强国、二序列中等国家、三序列小国家。

不过嘛,现在早就没人将誓盟台的等级约束当回事,只要是需要建造誓盟台的时候都是按照王级的规模来建。

为了在前去会盟时能拉上更多装备铁器的军队,吕哲下发行政指令,命各越城暂时停下其它的活,专门集中人力物力制造铁兵和铁甲,务必在一个半月之内赶出至少六千的军械出来。

南郡越城有五十六个,这是建立在矿业发达的情况下。同时,因为对苍梧郡矿业的开发,吕哲又在武陵那片矿产集中地新增了三十个越城。越城的规模有大有小,规模最大的自然是靠近南陵的这边,目前能够月产千件铁兵的越城在南陵边上有两个,一个是在苍梧郡新设立的武陵县。

所谓的越城其实就是治金城郭,会有“越城”这个称呼是延续战国时期楚国的叫法。

新生的制铁技术才诞生没有多久,吕哲还没来得及对各个越城的职能进行整顿,目前很多越城还是在生产青铜兵器,对于铁质兵器的产量自然是不会高的。

吕哲预计用一年的时间来将治下总数一百四十三个越城进行有计划的改造,南郡的越城进行整合,整合为十个专门制造铁质兵器的越城。三十个中型的越城,小型的越城则没必要继续存在下去。

除了南郡之外,其余各郡也看实际情况,如苍梧郡的武陵那边被证实铁矿较多且矿石质量上优,预定置办的大型越城也会有五个,中型越城会建造二十个。余下各县若是有铁矿出产也会置办相应产能的越城。

在矿产地建造越城能节约很多运输成本,毕竟吕哲开始正规化在治理了,会分出专门对矿石进行处理的越城来炼出铁锭,再有专门的生产成品的越城加以配合,职能分清之后再运用秦国那边的流水线制造工艺。产能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当然,因为是战乱之秋,吕哲比较重视的方向只会是针对兵器的生产,关于农具等等的铁质工具则是需要为服务军事进行让步了。

对于越城的规划只是内政的一部分,其它还有田亩的划分,水利和道路等基础其实是占了大头,而这些也是一时间难以建设起来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打下厚实的基础。

说到田亩,吕哲治下现在已经是一个半中原的大小。又因为各郡都是在经过战乱之后被军队攻下,官府目前手里握着的土地真的难以计算。他虽然一直厚待军队,可是士卒获利军功得赏田地只是分出五万多顷,按照萧何命各县初步丈量。属于官府的熟田和生田还在一百五十万顷左右。

一百五十万顷就是两亿五千万亩,而所谓的熟田就是已经开发得当的,生田则是新近开发的田地。

说实话吧,一个半中原的疆域。哪怕南方并没有开发完善,但是田地拥有量起码是二亿亩,现在会有三分之二还多的田亩落在官府手中那是因为原本的持有人死或失踪了。任何一次动荡。田亩被官府大量掌握已经是一个常例,不是官府蛮横霸道没收什么的,只因为战火抹除了一切。

吕哲麾下的屯田兵还在不断开辟生田,可以预计若是再继续开发下去田亩数量肯定还会增加。而南方从来都是多水系的状态,只要是平原地带都很适合于开辟农田。若是经营妥当的话,他们想来是不会缺少粮食,更别谈正在试验中的两季稻米能不能适应气候,要是两季稻米真的能在各郡县栽种,那么养活整个华夏也不是太困难的事情,毕竟现在整个华夏的总人口也才三千万,历经战火之后的人口肯定是要大规模下降。

有军饷支撑,再有因功授田制度,更加上吕哲一直刻意在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当兵就成了人人羡慕的职业。从某些方面来说,要是吕哲的财帛能够顶得住,想要纠集起一支百万人规模的军队还真的不怕没人参军,只不过是吕哲很明白抽空了民间劳动力是一件不可取的事情,因此一直在控制军队数量而已。

“……全面着甲的军队在当今世上也只有我们才有这样的条件,像是秦国或其它列国只有精锐才配以甲胄,甲胄也基本为皮甲,金属甲是精锐中的精锐才会配置。”说话的人是徐阳,他现在已经正式加入吕哲军序列,因为没什么功劳被安插在禁军建制,是百将职位。

会谈到这个话题是因为徐阳来到吕哲这边后发现军中将士几乎全部着甲,他不太清楚吕哲军的状况,以为吕哲已经富裕到可以大量装备甲胄。

对于徐阳这个过来投靠的结拜大哥,吕哲还是非常欢迎的。徐阳前来投靠不是用真名,娶了一个叫阳朔的化名,会这么干当然是不想徐氏在秦国那边出现什么不好的状况。

吕哲能意识到秦国真的有点不妙了,不然徐岩也不会让族中比较有前途的徐阳投靠过来,而似乎不光是徐氏,大秦中一些跟徐氏有联系的人也借由徐阳的口在试探派遣族中俊才过来效力的可能性。

这算是氏族的一种开枝散叶吗?那是到了世家、门阀形成的年代,世家和门阀最**干的事情,也叫多头下注。

最让吕哲感到意外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王氏竟然也有意派遣族中子弟过来。王氏那可是老秦人,不是蒙氏、徐氏这些祖籍山东的性质。话说,秦国这到底是什么个情况?

“甲胄?”吕哲有点心不在焉:“兄长,这个情况特殊,一时半会很难说的清楚。”

不是不愿意详解,是吕哲被秦国那一帮子人给搞糊涂了,不然徐阳都掏心掏肺的介绍秦国那边的情况,也对有接触过的中原列国情报不做隐瞒,吕哲有什么好避讳的?

吕哲军的甲胄普及力度确确实实是华夏列国中最高的,那是建立在对疆域内野兽的大规模捕杀,另外也是以工代赈的一个“副产品”,再则与百越的交战缴获最多的是皮毛,不制造成甲胄难道就放着发霉?

徐阳也不以为意,他被问及这一次前去慎观盟的人真的是蒙毅这个话题的时候,很确定的点头:“是内谋蒙毅。”

蒙毅是蒙恬的同胞弟弟,似乎也是始皇帝最为倚重的左右手?

徐阳又道:“除了蒙毅之外,还有王离也率两千虎贲精锐随行。”

王离?这不是王翦的孙子、王贲的嫡长子吗?

不管是从徐阳口中知道的秦国,还是赵高那边透露的情报,甚至是吕哲自己派出的探子收集来的信息,秦国并没有风雨飘渺到这一份上吧?

与徐阳再聊一会,吕哲见徐阳马上到了当值的时间也就起身相送了。

几乎是徐阳刚走,蒯通和燕彼后脚就来。他们站在原地远远看着虎背熊腰的徐阳离去,然后才转头看向一脸迷惑的自家主上。

关于徐阳带来秦国那边的情况两人都全程听了,他们其实心里也挺纳闷秦国到底是什么个情况,不过相对于吕哲琢磨不透秦国那帮氏族是不是在两头下注,他们更倾向于那是一种渗透。

“……硬的显然是不可能了,毕竟秦国马上要发动中原大战,秋季来临之前也要准备好应对草原胡人的南下。”蒯通眼睛里在闪烁智慧的光芒:“秦国或许很难度过这个难关,可是若说秦国上下离心离德那是不至于的。有大批的氏族子弟南下,从某些方面来说是想扭转主上麾下秦人不多的现状。”

大概吧?吕哲对于那些南下的秦人氏族子弟总不能亏待了,毕竟对于他们这一势力来说,接纳一批秦人也能为以后进入秦地提供方便,操作得好了说不定这次秦国在多面夹击下支撑不住能够兵不血刃的取得一些秦地。

吕哲不排斥麾下到底是哪一国出身,更不会忌惮那批秦人来南方后会搞出什么,毕竟行政和军队操控在手,秦人在南方也没有根基能闹出什么太大的幺蛾子?

“氏族子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一批即将南下的氏族子弟又是各家按照将军的苗子在培养,主上应当妥善运用。”蒯通见自家主上点头,这才继续笑呵呵的说:“运用妥当,我们缺少中低层军官的漏洞就能快速补上。”

后面的话是不需要再多说的,吕哲军的构造与列国不一样,军饷能够掌握军队的忠诚度,再有南方的授田支撑,不是哪个军官想煽动军队反叛可以轻易成功的,更别谈军中除了军法官之外还有政委一般的典校存在。

第五百一十四章不得不防

秦之内谋蒙毅带着以王离为首两千精锐想去慎观盟自然是不能贸贸然就过去,他们肯定是要得到会盟缔约者的同意。

秦国与魏国韩国皆有灭国大仇,那么自然是不会去找魏韩。其他的与盟者别说没有决定谁来观盟的权力,就算是有也肯定不乐意在会盟场合上看到秦国那边人物的存在。这样一来秦国想要观盟能找的对象只能剩下一方,那边是吕哲这里。

吕哲一直都没搞清楚秦国最近是怎么了,对于秦国观盟是持反对态度。同时,他也越来越觉得列国一直的示好存在问题,怎么想都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对于这一次前去会盟也开始持迟疑态度。

是啊,列国为什么一直对吕哲保持友善态度,难道就只因为拉拢吕哲就能有一个势力在攻秦的时候在后腰上捅秦国一刀?特别是楚国的态度转变也着实太快太离奇了一些,竟是一场大战后彻底的软了,这不符合在亡国时喊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楚人的性格啊!

实际上,吕哲自立之后已经是自绝于秦国,除非是发生什么离奇的事情,秦国与吕哲已经是必然会交战的双方,列国无论拉不拉拢吕哲意义并不是多么重大,无非就是一种合作状态与非合作状态的攻秦,毕竟要是列国攻秦顺利吕哲根本不可能眼睁睁看着不抢肉。

另外,续赵楚提议联姻之后。魏、韩、齐、燕也表示出联姻的意愿,这些事情看上去也太莫名其妙了一些。

“列国从来都有联姻的惯例,毕竟王室不与平常人家结亲是一种礼仪制度。”叔孙通说的是华夏贵族之间的姻亲规则。

是有这么一回事。列国之间的互相婚嫁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是吕哲不是王族,身上没有流传悠久的尊贵血脉,似乎也不符合列国择亲的规则。

叔孙通被吕哲那么一套给说愣了,呆了半响只能期期艾艾地说:“现在是比之春秋时期更加残酷的乱世。”

不明白?就是说是到了实力决定一切的年代了,一些规则已经被打破。

吕哲愣了一下,叔孙通说的与后世的历史学家不是一个论调。后世的历史学家是将陈胜称王论断为打破贵族血统论的启示,自陈胜称王开始华夏依靠血统才能成为王者(皇帝)才成为“过去式”。华夏的历史开始了只要有足够实力就能成为王者(皇帝)的年代。

所谓的血统论不是听上去那么简单,所包含的意义非常重大,那是关乎到平民百姓对某个人祖上的认可,某人因为其祖上的辉煌事迹或者成就有天然的优势。其实就是“天命”的最原始理解。

历史上陈胜称王给予了“血统论”的第一击,项羽在灭掉秦国之后对十八诸侯封王是第二次致命打击,刘邦成为汉朝开国皇帝才是最后一击。

吕哲对于叔孙通的说法持认可态度,毕竟有实力才有一切是最原始的“道理”,那么他有现在的成就,列国进行拉拢就说得过去了。

问题是还有什么事情没理通,比如楚国的态度前后转换也太快了,楚人从来就不是一个容易软化的族群,他们是出了名的无组织、无纪律、不安分的一类人。吕哲可是夺取了大片大片的楚地。按照楚人的“天性”绝对是不会善罢甘休,结果现在不但寻求停战,还拿出了一套什么嫡子双继承法之类的方案出来。

“主上的意思是事有蹊跷?”蒯通不明白自家主上是在忧虑什么。列国有私心是必然的,压根就不用进行猜测。可是对于列国来说最大的敌人是秦国,只要对于反秦或者灭秦有助力,列国是求之不得的。

吕哲只是点点头不再多说,问起了别的话题:“治下闹事的楚人多吗?”

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些刺头,战乱之时更缺不了这些人。吕哲地盘扩充的速度不算慢。不可能在短期之内就梳理完疆域内的治安,除了南郡是梳理力度最大保持相对稳定的治安之外。其余各郡若说想浑水摸鱼的全部被消灭干净是不可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