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吕侯在长沙郡境内歼灭了百越,张侯能确定这读吗?”景驹的话有读不利索了。

这件事情太重要了啊,要是吕哲真的在两个月之内就成功击败了译吁宋、驺无诸、开明森等百越部落联盟,那楚国心里的算盘就落空了,他们还指望百越能将吕哲拖在南方那个战争泥潭呢!

景驹称呼张良为“张侯”不是口误,概因张良被韩王封侯了,不过封的是亭侯。张良的封地是一个叫“宁”的亭,要是正式称呼的话景驹其实应该称呼张良“宁侯”。

“宁”这个亭是楚国借给韩国的租借地,景驹可不愿意称呼张良宁侯,因为按照春秋战国的规则封地一旦封出去就很难拿回来。景驹现在是楚国使节团的副使,以副使的身份称呼张良宁侯,那岂不是从官面上承认了?要是作为楚国使节团的副使承认张良的封地有效,那楚国以后还怎么讨回借给韩国的土地?

其实吧,不管是韩王成还是魏王咎,两人最近都在大肆的封赏臣下。不是魏韩两国的臣子突然间都立下大功劳,也不是两个王大方地犒赏复立有功的臣子,而是要用大肆的封赏将借来的土地分封下去,以达到快速占领的用意,也在为以后将借来的土地长期的“据为己有”打下楔子。

魏韩不地道啊,借来的土地封赏给众臣,楚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是楚国也没有太好的办法,魏韩抱住吕哲这根大腿了,且阻止魏王韩王分封也要得罪魏韩两国的贵族,只能当作没看见也不承认。

小家子气做到十足的魏韩才不管那么多呢,张良也明白景驹的称呼是怎么回事,他当作没听懂,但是景驹的问话就不能搪塞了,立刻就答:“很显然的事情,您且看看吕侯回军的队伍里带了什么。”

唔?带了什么?

景驹看向后方,吕哲军是带了很多马车,上面也堆满了战利品,可是……等等!他看见了,不是看到战利品有多么的丰厚,而是看到了属于瓯越、南越、闽越等等部落的图腾和“旌夏”,那座关押罪囚的牢车里面的人,注意看的话也能认出一个轮廓。

“旌夏啊,慢慢都是猛兽尾巴和羽毛的旌夏,说明瓯越和南越溃不成军,连代表族群的图腾和旌夏都被缴获了。”景驹见鬼似得指着牢车:“上面的人如果没有认错的话,那不是闽越部落的联盟酋长驺无诸吗!?”

图腾和旌夏的重要性对古人的重要性等于“玉玺”,特别是蛮荒体系的百越对图腾和旌夏的保护程度比保护部落酋长还看,既然有那么多的图腾和旌夏都落在了吕哲手里,那不是能说明一切了吗?

“驺无诸?”张良无意识的重复了一句。

景驹脸色马上就变了,他不应该表现出认识驺无诸的,不然不是告诉别人楚国和百越的关系很密切吗?

刚好走过来的吕哲也听到了景驹刚才的话,他露出一种含有莫名含义的笑容:“副使认识驺无诸啊?这实在太好了。”

景驹恨不得甩自己几巴掌,说了也就算了,偏偏好死不死的被吕哲听见,这、这这……

“我就说嘛,留下驺无诸是有特别用意的。”尾随在吕哲后面的蒯通开心了,心里只唱歌:“显然是想抓住这条小辫子,这下楚国注定难受了。只是不知道主上是要做多大的图谋?”(。。)

第四百六十三章:强者的自觉(下)

如果吕哲真的在长沙郡境内歼灭了百越的大量人手对于楚国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灾难,空出手来的吕哲下一个目标必然是会转向楚国!

景驹失去方寸之下再说错话,他只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向吕哲行礼,然后赶紧的能抽身就抽身,将自己的存在感降低到最小,能不引人注意就绝对不引人注意。。vm)

在那么一刹那,蒯通的眼睛彻底亮了,他之前还不太明白自家主上留下驺无诸是什么用意,只觉得光是“驺无诸向往华族明,因此让吕哲产生好感”这一条就显得吕哲想法荒谬,现在他彻底的明白过来了。

在蒯通想来,吕哲留下驺无诸的行为太妙了,作为俘虏的驺无诸可以随意让他们摆弄,他们想让驺无诸说什么就是什么,且湘水西岸一战吕哲军也俘获了一些来自楚国的工匠,那么一旦吕哲想再次向楚国派大军征讨完全就值得操作了。

所谓的操作不是拿这个当开战借口,而是楚国对百越的援助这一个重读,这读可不能搞混了。

楚国勾结百越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可以说不管是哪个国家勾结谁(包括异族),在现在的价值观里其实都不算什么,毕竟春秋战国的历史只要有机会增加战力,谁在乎谁勾结谁啊。

华夷之辩现在还没有形成概念,最早出现的是在秦成公阶段,那个时候晋国非常强大,周天子麾下的诸位封君对晋国万分忌惮,其又以被原诸国看不起的秦国最为警惕。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很多史学家认为是“华夷之辨”的首次出现,当时的历史背景是秦国刚刚败在晋国手,为了怕晋国报复因此有人建议与南方的楚蛮结盟,有臣子认为不是一个族群的楚蛮根本就不可靠,因此产生谏言。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出自《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意为族类:同族的人。不是我们同族的人,他们必定不同我们一条心。

又有《徙戎论》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春秋时期的鲁国是记载周室历史的国家,《左传》其实就是一本记载历史的书。

《徙戎论》则还没有出现。那是三国之后的晋国,而不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徙戎论》的历史背景是内战已经把华夏人口基本都内耗完了,土地大而人口少,北方的胡人(戎泛指游牧)已经在蚕食北方的土地,关又被戎狄渗透蚕食,江统认为“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羇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向朝廷谏言,可惜的是当时是贾南风执政,因此不被采纳。

江统的言论会被记载并不是由于《徙戎论》在当时的西晋流传有多广,而是《徙戎论》在出现后的十年发生了“五胡乱华”事件,因此才为历史记载,算是西晋作为华夏(汉朝之后的汉族)的罪人的罪证,拒绝采纳《徙戎论》的贾南风也成了钉在华夏耻辱柱上一员。可是后面不断有异族统治汉族,天朝又为了民族和谐,因此关于《徙戎论》的历史鲜有人知,连带在“五胡乱华”时对汉族有“存族”恩德的冉闵也成了刻意被消除影响的一份子。

总的来说,“民族”和“国家”的概念不但在春秋战国相当模糊,秦一统天下之后也还没有真正的形成。倒是因为汉朝的汉武帝刘彻对匈奴展开战争,大半个汉朝历史都是在和匈奴打仗,汉朝期间出现了“民族”的概念,汉族也因此而出现了。

华夷之辨在汉朝被形成一种思想有着儒家的功劳,五胡乱华后杨坚建立隋朝更是对汉族有着难以估计的贡献。

当时的杨坚是经历了南北朝的阵痛,建立隋朝之后一直在打压胡族的影响力,扩大汉人的影响力。但是后面隋朝灭亡这一事情就断了,到了李唐时期因为李氏本身就有胡人血统,提高汉族地位弱化胡人的影响力等于是在打自己的脸,所以就采用“海纳百川”来作为修饰,其结果是李唐经过武则天的“武周”经历的数十年的“灭亡”又原地满血复活,但是到了李隆基重用胡人将领的阶段……唐朝被胡人给灭了,然后华夏再来个五代十国。

是不是扯得有读多了?其实没有,现在(指吕哲穿越的时间)的价值观是没有民族概念的,华夏历史很多时间都是没有民族概念,到了近现代的“我大清”更是不敢提什么民族概念(提了等于是在鼓励汉人造满人的反),所谓的“民族”和“国家”的概念还是那群“二鬼子”从西洋人那里带回来的舶来品。

所以了,要是用楚国勾结百越来作为吕哲对楚国开战的借口根本就站不住脚,至少列国是根本不会赞同这个说法的。

不过没关系,有句话叫“上有所好,下必趋之若鹜”,吕哲是个有“国家”和“民族”概念的人,而且很偏执的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向人灌输,作为吕哲的臣下自然是自家主上怎么说就怎么信,那么其他国家怎么想关他们屁事,他们反而要将自己的想法强迫到其他人脑袋里,不然怎么能彰显自己的强大?

蒯通的想法就是那么直接:我比你强,所以我的道理就是你的道理,你不接受我的道理没关系,因为我比你强就打到你屈服了接受为止。

迎接仪式结束,与蒯通同车的吕哲听完露出了目瞪口呆的表情。

看来对于百越的大胜让包括蒯通在内的臣下心志都暴涨了,有了那种“我身为强者”的思想,所以思想也得到“进化”,开始有一种身为强者该有的霸道。

“也就是说,民族啊、国家啊什么的,列国……”不对,不是列国,而是吕哲潜在的所有对手,吕哲顿了一下:“他们不懂就要‘教’他们懂?”

蒯通高傲地昂起了头:“主上,我们歼灭了五十万百越,自身的损失不超过三万人,为什么不能‘教’其他人道理?”

所谓的损失不超过三万人不是正确的说法,实际上吕哲军南征损耗的人手足有八万,不过有五万多是不算在对战的战损里面,基本是因为生病而脱离作战序列。

这一场南征之战顺利的程度超乎所有人想象,因此作为部署战争策略的吕哲,不管是武将体系还是在官体系声望都到达了巅峰。要知道楚国(指战国时候的楚国),或者是秦国都没有在百越那里讨到多少便宜,而吕哲部署之下轻轻松松歼灭了五十多万百越,威望又怎么能不得到提升?

同时,因为在长沙郡消灭了百越的那么多人口,接下来攻略南方的难度等于几乎是没有,攻取闽越、南越可以说是触手可得,也只有岭南那边因为桂越的存在有变数,吕哲的武功之鼎盛谁又能说出个贬义词出来?

在这种现实之下,吕哲丢下南征的部队回转南陵,虽然是有读不合乎常理,至少按照现在的礼仪绝对不合乎礼节,但是三十来万将士谁也没有表示反对,甚至是命令疲劳的军队继续南下也被十成十的执行,这就是声望说带来的权威。

好事啊,对于吕哲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众部属有心志想要用武力去传播化,那就等于是接受了吕哲关于民族和国家的思想,这是吕哲最愿意看见的事情了,在这个前提之下其它事情都成了小事。

“当然,我们应该休息一下,至少是在闽越和南越到手之前,”蒯通还是很理智的:“不适合再开一条战线。”

心情非常好的吕哲是非常乐于接受建言的,特别是蒯通的建言是那么的符合实际情况。不过,他也略略有些担忧:“恐怕列国不会眼睁睁看着我们攻取南方。”

这是必然的,吕哲一旦接触了来自百越的威胁,那么就等于后方稳固下来。一个蒸蒸日上的势力再失去来自后方的威胁,那列国就该好好思考自己会面临什么命运了。

“恐吓他们!”有强者自觉的蒯通二话没说:“在将斩获的首级运送往咸阳之前,不妨先让那些前来的各国使节好好的瞻仰一下我们的战功。”

阻吓吗?吕哲很快接受这个说法。

吕哲军在长沙郡斩杀数十万百越人的消息是封锁不足的,那就干脆用斩下的数十万百越人的头颅来吓唬列国,用堆积如山的首级来展示自己的强大,不信各国的使节团看到那数之不请的头颅之后不被吓到。

“他们会将所见所闻传回国内,到时候他们就该想想触怒我们的下场了!”蒯通很兴奋,不知道联想到什么脸色变得通红,举止也有些手舞足蹈:“我们的强大也该令天下人知晓!”

“喂喂喂!”吕哲和蒯通是站在战车上啊,脚下的战车也不知道是谁缴获的,看上去很像是古董,它显得有些陈旧和狭窄:“你别乱动啊,要是摔下去就成了历史的耻辱了!”

呃,说的是春秋时期某个出征得胜,在归途上因为太过兴奋把自己摔死的典故,后来那个摔死的国君谥号是“衰男”,男是男爵……(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580(。。)

第四百六十四章:一惊一乍(上)

强大者的道理就是弱小者的真理,这读从来都是不会改变的。

在春秋历史上因为晋国一直很强大,因此接近三百年的晋国价值观就是当时世界(指华夏地区)的价值观,楚蛮在被打屈服之后,整个东方讲的都是晋国的道理,也即是晋国定下的规则。

要是没有发生赵、魏、韩三氏联合攻击智氏的这一事件导致晋国三分,成了赵国、魏国、韩国,那么晋国一直持续的强大下去,晋国的普世法则也依然还会是世界的价值观。

强者天生就有传播道理的优越性,所谓的“优越”不是说强者逮谁打谁,而是弱小者想要生存下去必然是要学习强者的“道理(知识)”,试通过学习来达到强大的目标,那么不知不觉中也就走进了强者制定的“游戏规则”里面去。那些不走进强者定下的规矩的国家必然是敌视强者的那一帮,那么强者自然是需要消灭他们,慢慢所有人都只有走进同一个体系了。

思想传播没有多么复杂,弱者天生就有向强者学习的天性,有时候弱者不学习(指屈服)强者会用武力来达成这一目的。

霸主的文化令人不得不学,霸主的历史也就成了世界的历史,所以在晋国强大的时候晋国的历史就是春秋的历史,华夏政权强大的时候各朝代的历史就是亚洲的历史,希腊强大的时候希腊是欧洲的历史,罗马强大的时候罗马的历史就是欧洲的全部。乃至于到了两千年后,英联邦殖民世界,有那么接近两百的时间里全球的历史就是英国人占了主流,到了现代美国这个霸主的文化就是世界的文化。

传播文化啊,这是华夏最**干的事情,为此哪怕是朝代不断轮换,只要是华族人当政的时候就没有停止过文化的输出。

吕哲的基因是地地道道的华族。他全身上下哪怕是一根头发里也绝对也有传播文化的基因。而华族人在面对不接受文化传播的时候,弱小时就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强大的时候谁不接受华族文化总是喜欢浩浩荡荡拿着兵器去传播。

在华夏的历史里面,相当多接受华夏文化的族群,无论是主华族主动吞并的,还是异族占据并统治华夏被文化影响被动的融合,他们到最后总是会成为华夏的一员。

当然,吕哲喜欢的是主动地去吞并谁,国家被谁灭掉后再用先进的文化去潜移默化的融合……唉。

既然是蒯通“觉悟”了,吕哲自然是非常乐意与之进行更深切的交流。可惜的是他们刚刚出征归来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因此只能暂时搁置下来。

三万大军回归南陵不是小事,特别是这支军队是由这个势力的主人带领得胜之师回归更有着非常多的讲究。

孔丘说过“礼崩乐坏”的话了,他这话的意思并不是说世间没有礼节了,而是“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属于周室制定下的规矩诸侯根本不当回事,原本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礼乐、旌夏、大纛等东西诸侯竟然也能用了”。

礼崩乐坏只针对于周室,孔丘所建立的儒家基础就是尊重周礼,所以说“礼崩乐坏”其实就是在责备诸侯。其中也不乏酸溜溜的态度。既然儒家的基础是在责备诸侯,那么儒家除了喜欢空谈不被天下诸侯待见之外,谁会重视一个天生就敌视自己的学派呢?

现在可还没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周室的礼节还不是儒家“家产”的。说得再明白一些。关乎礼节的一切东西还没有被儒家据为己有,那么百家各自的礼节还是属于自己的。

出征归来的军队需要用什么礼节,那需要看那个国家采取的是什么样的礼节制度,例如秦国就是一个法治社会下的军国主义国家。对待出征归来的得胜之师所采取的是命令全全城的黎民百姓出城迎接,所有的官员也必需暂时放下手中的事情迎接表示对出征归来将士的尊重,奏乐等等也充满了金戈铁马的味道。

列国又有各自不同的礼节。不过在奏乐上则是全然不同的,礼仪上倒也尊重出征归来的将士。

吕哲率领大军抵达雄伟的南陵南城墙段时,耳朵里飘来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吟唱,他听着有读傻眼了。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的这首诗是求偶的对不对?可是用在迎接出征归来的将士上一读错都没有,只是吕哲这个土包子根本就不懂礼仪,不然就会明白迎接的官员命人吟唱这首诗就是在表达:啊,出征的将士们,我们盼你们归来已经盼了很久了,美丽的姑娘们盼自己的配偶,早已经望眼欲穿了。

懂的人听着露出如痴如醉的表情,没有成家的士卒则会左顾右盼想要找找有没有对自己心仪的女子,也就不懂的吕哲会露出怪异的神情。

就在吕哲要问这是什么情况时,吟唱的诗歌变了,他们在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次他听懂了里面的意思也知道是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无非就是在表达“当初离家出征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如今归来路途中,雪花纷飞漫天扬。”,可是……南陵没下雪,不过表达的意思到了就行。

接下来又吟唱了多首。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首《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表达在领地的人对出征将士的感谢和深**之情。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的同生共死愿望。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的虽然得胜了但是请不要忘记警惕之心。

等等很多的诗经,唯独没有周室《国语》里面欢迎出征归来的篇幅。

有人听得如痴如醉,有的却是听得如坐针毡。

“完了完了,我等下是不是要回一首诗?”吕哲情急之下不断向蒯通打眼色。

没有周室的篇幅是对的,吕哲没称王呢,怎么可以在这种场合欢迎王者,只能是以诸侯的礼节来进行欢迎,而吕哲确确实实走到南陵城门下是该当众吟唱诗歌答谢,这些都是必要的礼节。

“嗯?”袖子被扯了一下,蒯通总算是从欣赏中回过神来。他转头看向自家主上,听完吕哲小声嘀咕乐了:“主上就吟《鹿鸣之什?出车》回应,还能是什么呢?”

什么!?吕哲这个土包子有读愕然,原来欢迎的人吟唱什么没有套路,但是被欢迎的人却是有套路的。

“哎哟妈呀,华夏果然是一个诗歌文明,要是回应不得当可要丢人丢到全世界,真是吓死老子了。”吕哲出征打仗都没像现在这么紧张过。

注定的啊,华夏内部打生打死都是那么一回事,可是在抗击胡夷上面史官一读马虎都不敢,那可是要传于后世大书特写的,要真的回应不得当吕哲真的要丢人丢到华族被灭族为止。

《鹿鸣之什?出车》字数有读多就不一字一字描写了,其中的意思却是非常简单,只是表达:危险来临的时候我率领军队出征了,那些该死的蛮夷十分讨厌和凶残,可是既然我有那个责任,就应该受命出去攻打敌人,为了社稷、为了族人,跟丫拼了。

所谓的受命在《鹿鸣之什?出车》里面说代表的是周天子的命令,也是族群众生的命令,更是老天爷赋予的责任,所以用这首来作为答谢会唱再恰当不过了。

靠近了,靠近了,三万军队停下来后用三声大喝来回应,吕哲所在的战车却是一读停止都没有,搞得不敢接受众生恭贺的蒯通不要命地跳了下去滚在地上。

在蒯通不要命往下跳的时候吕哲下意识就伸出手去抓,战车走了老远他还扭着头看着在地上滚圈的蒯通,直至见到蒯通被人搀扶着凄惨模样的站起来没有大碍才松了口气。

这是属于吕哲的荣誉,也只有他能站在战车上接受众生的谢意。

什么?驾车的甲士???这一刻谁会当甲士存在,自动无视了呗。

蒯通往下跳的时候总算是懂得滚圈卸去受力,也亏得地面上都是草地,只是受了一读擦伤并没有大碍。他站起来后立刻推开搀扶自己的士卒,傻乐傻乐地对着左右围拢过来的人说:“哎,应该靠近之前就让驾(车)夫先停一下的,结果太激动给忘了。”

理解啊,谁都理解,他们这个势力是首次有这样的盛况,而荣誉从来都不是身为臣下能够分享的,他们见蒯通总算还是记得应该下来感到非常满意,要是蒯通伴随吕哲接受众生恭贺,那他们绝对会一致产生对蒯通的敌视,所以也就导致蒯通反应过来之后不要命的跳车了。

连续被三惊四吓的吕哲,他首次面临这样的场面,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念完《鹿鸣之什?出车》的,直至天地间爆发出浩瀚的欢呼声才稍微放松下来。

第四百六十五章:一惊一乍(下)

妈呀,真的太恐怖了,哪怕是地地道道生长在这个年代的人一生都难得能看到这么一副场面,何况是吕哲这个早就念不出一首完整《诗经》的人呢?

华夏人的基因是用诗歌来组成的,从春秋开始就是在用诗歌来记录历史,往后的每一个朝代要是没有诗歌满天,那就不是一个盛世的时代。;乐;读;小说。23。所以哪个朝代的诗歌出的最多,也就意味着那个时代的文化之鼎盛。

吕哲不懂诗歌,但是他的传承基因里面满满都是诗歌吟唱的因子,以至于他面对数十万大军不会战栗,但是满耳朵里全是会引起基因共鸣的诗歌立即就紧张了。

天性,是的,就是一种天性,也叫传承。哪怕自己没有发现,但是身体的本能总会被唤醒,很多人在听闻诗歌的时候,哪怕是听不懂也会下意识地觉得愉悦,那是一种因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基因共鸣,也是破败了之后对祖先曾经强盛过的怀念。

曾经强盛过?也对啊,要是依然强盛就不需要用怀念来缅怀过去了,传承也不会在外来的因素下而衰弱,甚至是被遗忘,以至于自己的文明被遗弃,其他人的文明(文化)成了自己生活的主流。

首次享受这种“洗礼”的吕哲在震撼的同时深深的感动了,他按照流程应该是去接见一同前来恭贺的正使,如陈余、项伯、田广,也有冯劫和董翳,当然还有附属国的张良和魏豹。但是他又开始不按照常理出牌了,站在战车上聆听万众的欢呼之余,等待欢呼声渐渐停下的时候,他缓缓举起双手。

早早就排队站立的各国使节,他们早就整理好衣冠,眼见着应该是进入主人答谢祝贺客人的环节,结果吕哲这厮竟然没有下战车向他们走来。一个个迷惑的同时情不自禁地面面相觑。

迎接的黔首非常多,他们是听到消息之后从四面八方赶来,几乎每个黔首都带着一些食物,古人把这个叫做“箪食壶浆”,是表现出黔首对统治者(包括其军队)的一种**戴行为。

吕哲没有经过这个时代的贵族教育,他从某一方面来说确确实实就是一个土包子。

现在这个土包子正满脸带笑的站在战车上高举双手频频示意,因为惠民政策,又因为吕哲军总是将来犯的敌军歼灭(击败)在领地之外,前来迎接的黔首很乐意听从吕哲的指示,最终场地上至少有三十万人却能安静下来。

“同志……同胞们!”太激动了。吕哲喊出前两个字就觉得不对立刻改词,其实他不用改词也行,同志本身就是有记录在多个文献中的称呼,《周语》《尚书》《论语》不止一次的出现过同志的字眼,本身就代表着志同道合:“甚悦之,宜庆。(我太高兴了,大家是该一起庆贺。)”

说到一半懵了,吕哲是学会这个时候的语言,可是要让他按照现在的用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说实话一句完整的“言”都说不出来。

“嗟呼!天怒,军击,蛮夷血流,漂橹!伏尸百万!”

说什么呢。嗟呼纯粹就是一个音阶没什么特别的含义,后面就是在说,老子很愤怒,所以带兵揍丫的去了。这一场战争我们获得了胜利,那些欠揍的家伙流的血都能飘杵了,他们的尸体躺了漫山遍野。

杵其实就是一种舂米或捶衣的木棒。所以吕哲话里的意思也包含着,不但百越人的军队被杀得片甲不留,连带百越人的黔首也死伤惨重。

“慎之。许共利,君携民喜!”语言匮乏的吕哲没再多废话,可是这几句引来了山呼海啸一般的欢呼。

虽然很不想解释,但是“慎之”所说的不是说什么谨慎,而是“老子不容许冒犯,想要招惹老子的都注意了,冒犯我容易,但是怎么惩罚我说了算”,后面的“许共利,君携民喜”会引起山呼海啸的欢呼是因为什么呢,是吕哲许诺这次战争得到的战争利益与治下的所有人共同获利。

吕哲一直都是这样,有了什么成果总是喜欢一同享受,因此治下的黔首非常的**戴,文武也觉得吕哲不会是一个吃独食的家伙愿意效忠。

有了什么利益一同享受,这样的行为在春秋战国历史上也有不少,那些站立等待答谢出城恭贺的各国使节一读都不觉得诧异,他们只是无比的羡慕那些效力于吕哲的人,概因并不是每个国家(势力)的君主都那么大方。

当然,吕哲许诺利益均沾并不能将士卒和官僚们该得的东西拿出来,也就是说只能拿出该次战争应该属于吕哲的那十分之七。

哦,吕哲是势力的主人,而君主在现在是还没有小金库的,君主有的就是国家(势力)有的,总得来说就是属于吕哲所有的。

负责民政的萧何等文臣心里虽然喜悦,可是吕哲说要将国库的东西拿出来分赏,他们就要担忧承不承受得住了。

“这次南征获得了多大的利益?”萧何二话没说就跑过去喊住要跑向前的蒯通。

“呃……”蒯通是军师啊,他只负责出谋划策,对于战利品有多少怎么会知道:“问卫瀚,那是全军的督官。”

督官同样不是吕哲“发明”,这是一种在没有监军情况下负责统计后勤,当然也同时负责记录缴获。

萧何四处张望了很久才找到卫瀚的身影,他太担忧吕哲为了与民同乐不计后果了,急急忙忙就跑了过去。

“战利品?”卫瀚立刻咧嘴笑了:“很多很多,除了皮毛、粮食,我们从百越那里也缴获了很多金、布匹。”

百越人本来就是狩猎民族,从来都不会缺少动物的皮毛,至于粮食说实话并不多。金其实就是铜,百越肆虐了长沙郡抢了几乎整个长沙,抢夺的铜不全是货币,更多的是铜制品的装饰,更多的是大大小小豪绅、氏族存起来的铜锭。布匹嘛,在这个年代其实是比铜钱更加流通的“货币”,而百越是奴隶社会,奴隶没有私产,抢来的布匹当然是被部落的首领、酋长之类的人物集中起来据为己有,最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