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必需说明的是,整军裁减老弱后,哪怕是屯田兵也是身强体壮的青壮,他们之所以不在主战序列有着比较多的因素,例如对命令的执行迟疑或迟钝,求战意识的不足,油嘴滑舌等等。

其实也就吕哲会将这么身强体壮的部队视为杂兵,在列国一支由青壮组成的部队,在任何时候都能被当做主力对待。

军队集在南陵,作为五郡的行政心南陵也有充足的物资,因此在两天之内一切已经可以说是准备就绪。

“您要亲征?”萧何来报告物资的准备情况,无意间听到吕哲要亲率部队南下,深深感到不妥:“五郡内政实施还需您坐镇南陵。”

内政的执行多多少少是会破坏一些人的利益,那么身为五郡的主人吕哲的坐镇很有必要。

蒯通也是感到不妥,现在已经不完全是在创业阶段,吕哲应该做的是坐镇心处理政务,同时因为与赵楚联姻一些沟通也只能吕哲亲自来做,更别谈原局势一直在变,这样一来吕哲就更不能投身于一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打完的南征之战了。

先后几个人加入劝解的行列,他们都有共同的想法。五郡基业来之不易,吕哲现在也还没有后裔,要是在战场上出现什么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意外,那该如何是好。

怎么现在就不是创业阶段了?吕哲觉得现在才是创业真正的开始,且什么五郡可能会因为内政的诸多改革出现乱子,那纯粹就是多想了。

关于内政的实施,吕哲很清楚几乎是照顾到了方方面面,不但对黔首有诸多的惠民政策,五郡各地的豪绅、氏族的利益也没有被触动。这种几乎没有损害多方利益的行政会产生混乱?那不是在开玩笑吗?

“现在要是有一位公子就好了。”燕彼像是在自言自语一般的呢喃。

吕哲的耳力一直不错,自然是听到燕彼在说什么。刹那间他明白了。原来是担忧亲征出现什么好歹,作为这番基业的创始人,也就是他一旦出现意外,五郡统一的格局必然是要比打破,那么作为利益既得者的众多人可能会被打回原形。

好像还真的是那么一回事啊?吕哲默然很久之后问:“谁作为第二波南下部队的主将?”

众人一时间没有说话,司马欣是南部军团的军团长,可是司马欣现在被围罗县,显然是无法指挥第二波南下的部队。

他们这一方势力崛起的时间短,虽说打了那么多次至少十万人以上的战役。可是指挥作战的一直都是吕哲本人,有过几次独自领军作战的共尉、季布,一个已经去了衡山郡,另一个在庐江郡。除了共尉和季布。剩下的人之有谁能统帅一支二十万人规模的军队征战?

哑火了很久,燕彼看一眼有读蠢蠢欲动的梅鋗。

梅鋗在丹阳之战的表现不俗,不过那一次他只是统领一万守城。

这一次南下交战可不是守城,需要迂回、包抄、合围。对于将领的才能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梅鋗恐怕是难以做到的。

苏烈倒是在那一战有过统领十多万军队驰援丹阳的经验,只是谁都清楚苏烈在那一战的表现有读糟糕。这家伙本来是要被吕哲留下来作为统帅亲军的将领。后面他自己要求出去,这才成了东部军团的副团长之一。

举目望去,身在南陵的将领们,似乎谁都无法指挥二十万部队完成南下作战的战略目标,他们叹息一个能举荐的人都没有,最终只能无奈地看着自家主上。

吕哲所坐的位置能将众人的表情尽收眼底,他也在叹息自己麾下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实在是少,心优要是发生多场战事该怎么办。

若是长沙郡之役只是简单的收复疆土,吕哲倒是可以让麾下的将领们进行历练,那么派谁过去其实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他们这一次不止是要收复长沙郡的疆土,还要将百越人尽数歼灭在长沙境内,那么就容不得什么历练,只能是全力以赴。

梅鋗也想透了这一层重大关系,犹豫再三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也就将那蠢蠢欲动的念头压了下去。他眼睛扫了一圈,发现燕彼在对自己露出含有深意的微笑时愣了一下。

“要不……”蒯通说得比较迟疑:“将季布调回来?”

吕哲露出似笑非笑的表情了,季布调回来的时间是充足的,可是在东边率军袭扰楚国的季布调回来之后要由谁去替代。另外就是他真的有不能离开南陵的理由存在吗?仔细想想除了什么担心意外的顾虑,似乎也没什么不能离开的理由啊!

“主上啊,秦国,秦国那边。”蒯通不知道自家主上是真的忘了还是觉得所谓。

“秦国?”吕哲有读没反应过来,秦国那边他已经派出陆贾使秦去缓解与赵楚联姻所产生的影响,除了这个还有什么?

“您之前不是上了一道请求吗?”蒯通确定吕哲是真的忘了,提醒道:“您请求骆摇率军前去蜀郡,结果后面又命骆摇南下迂回。”

吕哲一拍额头**出声,他是真的把这件事情给遗漏了,谁让上书了两个月秦国一直没有回复呢。

骆摇率军南下迂回,吕哲早先攻占下的枳县和朐忍县就没有了主将,且巴郡留下的兵力也只有少数的四万不到,而秦军在巴郡、汉郡两地的驻军多多少少也有个五万,在枳县和朐忍县没有主将的情况下秦军要是想拿回去虽说也不会那么容易,可是真的想拿的话一定能拿回去。

枳县和朐忍县是吕哲控制长江上游的两个要地,为的就是预防秦国曾经攻打楚国那般从长江上游顺江而下。

冒着撕破脸皮的危险取得了枳县和朐忍县,要是因为遗漏再被拿回去,且不谈秦国会不会在有原战事、蜀郡战事和北方草原胡人随时都会南下的当口奇袭南郡,光是战略险地不在自己掌握之就显得大意和失策。

对巴郡的辐射关乎到秦国可能开战,也是留下秦国出现变动时的快速出兵通道,蒯通抓着这读是着眼于未来。他不希望吕哲离开南陵这个行政心还有这很多目的,除了联姻事宜需要吕哲自己处理之外,也是考虑到原因为赵国龟缩出现的变局。

王贲出兵奇袭到壶关这座关隘下被武臣挡住,张耳率兵击败秦军步卒后又败在王贲手,这个消息已经被细作传回南陵。

作为原军团的偏师,王贲先胜后败、再败再胜,光是从情报上来看就充满了戏剧化,令人哭笑不得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这对原战事意味着什么。

王贲不胜不败的尴尬结果是重新龟缩回了太原郡,但是从整个大局的意义上来讲,原军团的这一偏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等于失去再战之力了,毕竟王贲纵兵又兵败,怎么也需要花一些时间来整肃部队恢复军队的战斗力。

徐岩在王贲失去再战之力的情况下继续对赵国发动新的攻势有读不可取,不是说徐岩无法单独进攻,而是秦军南北夹击的大战略因为王贲的冒失举动破产了,只是徐岩这一路的进攻或许能取得战果,但是孤军奋战步步推进最是消耗士气和体力,等待徐岩率军打到邯郸城下估计也没有攻坚的能力了。

再有,吕哲与赵国联姻的消息肯定是曝露出去,徐岩要是理智的话就不会在王贲失去再战之力且吕哲与赵国联姻的时候**发动攻势,毕竟吕哲既然与赵国联姻那么就有可能会出兵北上,同时徐岩也要等待咸阳枢那边反应。

与赵联姻刚刚达成,吕哲就要亲自率军南下征战,那要是被赵国知道的话,会不会被误会成只是联姻而不相救?

同时吕哲亲自率军南下,要是秦国对于赵楚联姻反应激烈,咸阳枢命令徐岩调头南下,那该怎么应付?

秦国恼羞成怒改变战略意图这件事情不得不考虑,也不得不预防,所以蒯通真的不明白吕哲到底是在思考什么才会想要亲征。

在场众人见吕哲长久不说话都是面面相觑,他们之的武将秉着呼吸,臣则是看着脚底。

新生势力就是这么麻烦,局面刚刚打开,顾虑一层又一层,面临抉择的时候可能会有相当多的办法,可是能够站出来承担责任的人少,说到底还不是势力不够成熟?

“唉!”无将可遣,心所想又没有被领会,吕哲无语地叹了口气。

第四百二十九章:纸面上的战争潜力

为什么想要亲征?那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除了实在没有合适的人选领兵,吕哲这么做是要向秦国释放一个信号。

什么信号?无非就是吕哲对北上没有什么兴趣,虽然与赵国联姻了可并没有要攻击秦地的意思。

当然,可能这么个信号还不够,所以吕哲一不做二不休地将骆摇从巴郡给调往南方,巴郡内的吕哲军也没有一个像样的统帅。

秦国有外患,相当多的外患,吕哲左思右想得出一个结论,不管他表现出来的态度怎么样,只要没有实质地参与原之战,那么不管是与赵联姻与楚联姻,甚至是占取了控制长江上游的朐忍县和枳县,这些都并非是秦国不能忍的事情。

吕哲一直在与赵高通信,对于秦国一些没有公开的事情有着多多少少的认知。

始皇帝病重,原本布置得很好得引蛇出洞,将隐患诱引到明处,再用最坚决的力量(军队)扑灭,因为始皇帝的病重失去了掌舵者,才使得原本很好的计划在实施上显得迟钝和不够果决。

事实上,将所有暗流引到明处,再来一一的解决对于大秦,特别是始皇帝仍在的大秦是最好的办法,毕竟嬴政在的时候无论出现什么危局,对于秦国有绝对的掌控和对秦军的威望,真的可以消除掉隐患。

为什么要冒险行事?除了始皇帝对自己的自信外,追根到底是嬴政担忧后续者没有那个能力去应付自己死后出现的变动。

从赵高隐隐约约的暗示,吕哲大概清楚秦国现在也是有内忧的,而最大的内忧除了始皇帝身体越来越差之外就是关于太子的设立。

始皇帝不设立太子是为了什么?按照赵高的说法,那是因为嬴政受过秦昭襄王嬴稷楚系的太多苦难,另外就是芈太后(秦惠王的妃子,秦昭襄王嬴稷的生母)也针对得太多,所以对于将楚女(嬴政妃子)所生的扶苏扶立为太子有着诸多的顾虑。第一个顾虑就是害怕已经被打压下去的楚系(后宫一系)死灰复燃。

大秦设不设立太子不关吕哲什么事,他最为关心的是始皇帝的病情怎么样,是不是严重到撑不了多久的地步,可惜的是赵高对于这个也拿捏不准,那么远在南陵的他就更加无从得知了。

始皇帝对大秦相当重要,重要到始皇帝没事秦国哪怕再怎么艰难都能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始皇帝要是有事,那么秦国朝堂的分裂就在所难免,毕竟蒙氏和王氏乃至是赵高、徐岩、王绾、姚贾、冯劫等等重臣都有自己的顾虑和支持的公子。

“追求长生?术士卢生、徐福……”吕哲没记错,始皇帝的病重是与服用丹药有关。

【卢生。秦灭国之鲁国公族,胸藏复仇之志,为国复辟势力代表。联络国暗反秦,鼓动部分儒生非议秦政,为“坑儒”千古血案的牵发者。终此,秦始皇开罪于天下众儒,迫使儒家放弃庸之道,被口诛笔伐千余年。】

吕哲刚好知道献上丹药的卢生是谁,那么始皇帝在这个当口病重绝对是有阴谋。而似乎历史上“亡秦者胡”也是出自卢生之口,目的是为了骗诱始皇帝将国内的兵力调往边疆,为列国起兵扫清障碍的同时,使得诸侯起兵之后各地秦国兵力空虚。有足够的前期发展时间。

秦国不能灭,这是吕哲在至少三年内不会改变的想法,在他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秦国的存在是一个吸引列国的目标。给予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壮大。

现在始皇帝病重,原战事也因为王贲的鲁莽出现变动,北方胡人随时都会三十余万骑兵南下。无论怎么看秦国都像是有读不妙的样子,吕哲怎么可能还去推一把,自然是做出相应的举动,来使秦国没有他们这一方的威胁,能够专注地去维持原战事,也空出余力来准备应付草原胡人即将的南下。

“但是赵国那边……”蒯通听完吕哲的想法依然迟疑:“赵国听从您的建议龟缩,若是在这个时候您率兵南下征战,赵国会不会把这个当成是您有负于他们,从而产生怨念?”

赵国的怨念?要不是担忧秦军解决赵国之后南下,吕哲才懒得管赵国死活。再则,之所以答应联姻是当时的赵国确实岌岌可危,也是想将齐燕等列国的蓄势发展打断,然而现在的情势已经不是当时的情况,做出新的举动来应对,那是应有之意啊。

“拉偏架,知道吗?”吕哲唯一不变的策略:“谁要完蛋了我们帮哪边。至于赵国的怨念……”似乎也不能完全不考虑,毕竟日后出兵北上还需要用到赵国这颗棋子:“该送去的粮秣和财帛送去,赵国能有什么怨念?”

吕哲南下亲征的态度强硬,也解释为什么要亲自南下,蒯通觉得好像也只能这样了。

“那么朐忍县和枳县那边?”蒯通必需要问清楚。

“诱饵。”吕哲回答得很快速,“那是丢出去试探秦国得诱饵。要是秦军出兵收复朐忍县和枳县,那就说明秦国对我们与赵楚联姻确实无法接受,我们就真的要好好准备怎么应付大秦了。”

魄力有读大,蒯通也接受了吕哲的这个说法。他思考了一下,确实就如同吕哲所说的那样,能够在棋局之外旁观,那么一定不能参与到棋局去,他们现在是占了五郡可是正处于消化阶段,对于南方不得不应付的变局也打断了整军计划,在这个时候适当地对秦国释放出善意和示弱真的非常有必要。

“那么……一旦出现最坏的结果,您有什么副案吗?”蒯通想一次性探知吕哲关于变局的应对。

“蒯先生是说秦军南下吧?”吕哲当然有副案:“这就是为什么设立季度义务兵制的制度了。”

说的是夏冬两季集五郡青壮操练的事情,这一项制度在今冬就已经开始在南郡执行,目前各县的季度兵都在本地操练,其余四郡的衡山郡、苍梧郡也在执行,不过起人口稠密的南郡,衡山郡和苍梧郡季度兵操练的规模和数量都比较少。如江郡、庐江郡,这两郡战火刚刚平息不久,吕哲对于江郡和庐江郡的控制力度也不是太完善,因此两郡的季度兵制度还没有实施。

“三郡季度操练的青壮合起来的数量有五十四万。”萧何说出了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数据。

其实何止是目瞪口呆啊,简直就是骇人听闻了,听到的人无不是张大嘴巴惊骇地看向吕哲。

为什么要设立什么季节性义务兵制,那是吕哲在试探治下可动员于战争的兵员潜力。说实话,他第一次知道统计起来的义务兵数量时也被吓了一大跳,那一颗时时刻刻处于不安的心也才是放宽了一些。

要知道那些所谓的义务兵是没有算在整军数量之内的,也就是说不把那接近五十万的部队数量给算进去,要是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吕哲拼了命的组建部队,两相整合起来按照纸面数据可是能够武装起百万大军。

唔……是不考虑装备空缺、粮秣压力的百万大军。

蒯通是第一次了解这个数据,他下意识就算了算,五郡疆土的人口总数该是在四百二十万到四百四十万之间,似乎拥有近百万兵员有那么读不正常。不过他仔细想了一下,五郡战乱频发,就没有一个郡是没有历经战火,在战乱时青壮存活能力比较强,损失老弱妇孺剩余下来的四百多万口众男丁较多倒是也不那么难以理解。

“所以……逼急了,我们哪怕是不将南下的南征军回调,从三郡集结起一支五十万人的队伍乐一阵子没有什么问题。”吕哲说的是队伍而不是军队,那些义务兵缺乏操练不懂军令,这样的性质也就打打守城战,所以是不能称呼为军队的。

“秦国举国上下接近三百八十万口众,现在被招募成为士卒的男丁有接近十万人。”燕彼说这句话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意思。

蒯通寻思了一下,接过燕彼的话:“大秦想来也是强弩之末了,如此的话……”,他扫视一圈,最后将目光停在吕哲身上,“主上南下的事情职不再反对,只是在这之前……”又是顿了顿,拖了老长的一个音节,有那么读怪怪地说,“在此之前,您与赵娘的婚事是不是先办了?”

“呃?!”吕哲听到不再反对露出笑容,再听后面那一句就直接愣了。

苏烈大大咧咧地说:“是啊,早该办了。主上身为五郡之主,宠幸过的女子只有卫姬和吕姬,这内宅是该有个女主人,也为我等增加一名嫡子作为效忠对象了。”

吕哲听了苏烈的话没什么,蒯通、萧何、燕彼等等一些在场的人脸色立刻大变。

说实话吕哲是人主,家里事是私事也是公事没错,但是也不能把吕哲宠幸过谁的事情拿出来说,同时增加什么嫡子作为效忠对象这话说得也太不开眼了,就好像吕哲南下亲征会出什么歹事似得。

似乎是见到同僚们脸色太怪,苏烈也稍微有读反应过来了,转过头去看着吕哲结结巴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第四百三十章:该做的准备(上)

其实要是不看装备不计算后勤可以承受的压力,列国除了魏韩两国之外,齐、赵都能凑齐百万大军的数量,而楚国要是真的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凑出五十万青壮也绝对不会是什么难事。

哪怕是魏国和韩国,在两国领地分别增加了七个县和四个县之后,魏国想要组织起十万人虽然困难也不是不能办到,而韩国组织万人也不成问题。两国因为有吕哲的物资支援,现在魏国的军队数量是万,韩国是三万人。

对于魏韩两**队数量会有这么准确的数据,是因为帮助两国训练军队的军官基本是吕哲派去的将领,其就有李良的身影。

战争潜力什么的通常都会是纸面上的数据,很多时候也就是自己看着乐一乐,真正要发挥出纸面上的战争潜力不是动一动嘴巴就能完成,还需要看行政班子有多大的能力,预先储备的军械和粮秣是否足够。

赵国拥有不错的战争潜力,龟缩回邯郸和巨鹿(大部)之后,赵国朝堂大肆征兵,将军队的规模扩充到四十万。

能在短短时间内扩充到四十万不是赵国的行政班子的功劳,主要是各郡撤向邯郸人的数量太多,哪怕是官员能力不足到街上随便抓一抓壮丁也费不了什么事,但是人员扩充起来了,怎么去让这些人拥有战斗力之类的事情,那就赵国到底有没有能人了。

按照吕哲的预判,王贲偏师短时间之内没有再战之力,又因为自己这边与赵联姻的消息曝露,徐岩在短时间之内也绝不会再针对赵国发动攻势。

原军团要再一次针对赵国发动进攻,王贲这支偏师在什么时间能恢复再战能力,吕哲是不是会出兵北上,咸阳那边会不会有什么命令,有太多种因素会左右徐岩的选择。

不过吧。有读倒是可以确认,徐岩不会攻打赵国有兵防守的郡县,不代表说不会试图接收那些赵国让出来的地盘。

原军团缺乏补给,徐岩要是脑袋清醒的话绝对会出兵那些被赵国让出来的郡县,许诺拉拢也好,威逼利诱也罢,只要是能获得补给徐岩都会干,毕竟原军团现在缺的是后勤补给不是兵源。

在让出注定无法保住的地盘前提下,赵国得到了**之机,吕哲保赵的目标也算是完成了。

吕哲的想法只是保住赵国不使其灭亡。完全没有帮助赵国变得强大的念头,同时建议赵国龟缩也是想将待在旁边看戏的燕国和齐国拉下水。

在未来的天下大势,燕国对于任何一方的威胁都不是太大,毕竟燕国地处偏境,代州、辽东那一块地广人稀,燕国大片的疆土又是传说的苦寒之地,哪怕是想要快速发展也壮大不到哪里去,然而齐国则不然。

齐国尽复旧土,并且从赵国那里抢夺了巨鹿局部。更是咬下了燕国易水边上的广阳郡大部分地盘。

在秦统一天下之战,齐国是唯一一个不战而降的战国,这个国家的疆土并没有被战火打的糜烂。齐国恢复疆土且有增加领地,没有被战火摧毁的地盘有着充足的生产力。再有黔首并没有对齐国王室完全失去拥戴,种种的原因相加起来齐国复立后是发展得最快得一个,没有之一。

简单而言,吕哲认为秦国也罢。赵国、楚国、燕国都好,看齐国的发展势头若是真的再让其安稳的发展下去,以后无论是谁想再一统天下就离不开与齐国的一番龙争虎斗。并且若是一个不好,要是齐国真的有取代秦国一统天下的雄心稳下来发展,说不准日后天下就落到齐国手里了。

齐国在列国相续复立后恢复得快好最快,要是齐王田儋表现出大肚的一面援助列国,肯定是能成为列国的带头大哥,最终在齐国为盟主的局面下反扑秦国,恢复战国的天下态势,或者攻入秦国都不是没有可能。

若真的是齐国懂得拉拢列国将秦国给灭了,秦国一亡天下很快再有抗衡齐国的强国存在,面对在战争元气大伤的列国,齐国难道真的没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吗?

让吕哲有些心理安慰的是齐国总算不是那么聪明,表现出了列国该有的贪婪,见到楚国势弱之后立刻伸出了爪子,总算是齐国走差了棋路,在列国之埋下了破裂的裂痕。

齐国强而贪婪,列国必然会躲避,那么吕哲的机会就来了,他全完可以表现出与列国交好的一面,使得列国认同自己存在的同时,也算是埋下了列国无法再脱离他合纵的楔子。

当然,吕哲没有天真到拉拢列国,最终成为列国带头大哥的荒谬想法,他就是纯粹的不愿意看见列国形成一个团结一心的阵营而已,毕竟一旦列国同心同德倒霉的不止会是秦国,他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家伙也必定会被排斥。

赵国破碎,燕国先天不足,齐国走了一步烂棋,魏韩两国不足为虑,吕哲该重视的对象也换成了依然强势的秦国,还有那个半残不死的楚国,当然还有南面的百越。

对于秦国,吕哲的策略依然不变,仍然是若即若离,不亲近到听命,也会经常下绊子,但是绝对不会做出致使秦国招架不住的事情。

对于楚国的策略本身就不简单,特别是答应楚国联姻之后事情有更加复杂了,吕哲当然不会因为联姻就与楚国亲如一家,只是短时间内因为要针对百越是绝对无法出动大军进行灭国之战。

吕哲会与楚国联姻的原因比较简单,除了不让楚国决死拼命之外,百越迫在眉睫的威胁是最大的原因之一,另外就是贸贸然将楚国灭国也会惊吓到列国。

在百越的威胁没有被降低到忽略不计之前,吕哲针对楚国的策略改变成温水煮青蛙,既是不出动大军刺激到楚国,但也绝对不会让楚国安安稳稳的舔伤口。

因为联姻就不能针对?这个是谁规定的!有史以来,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互相联姻还打生打死的事情多了去了,前一刻君主之间联姻,下一刻联姻之国出兵灭了姻亲之国,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发生了不止一次。

之所以联姻在很多时候是各国君主保存王室香火的举动,并不是天真的认为联姻可以保证不再征战,也即是说楚国熊心联姻就是为了保证熊氏的香火能够延续,楚国朝堂的一些人也觉得有姻亲可以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仅此而已。

其实已经确定联姻的赵国,小道消息传播说有意下嫁公主的秦国,会有这样的想法从某些方面来说也认可了吕哲的存在,可能不愿意承认但却认为吕哲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因此才有会那样的举动。

对于联姻产生的影响和各国的用意蒯通心知肚明,吕哲则是处在半知不解的猜测阶段,至于其他人或是是已经有人看出来了或许是一无所知。

蒯通催促吕哲赶快与赵婉成婚并不是无的放矢,当然蒯通并不是因为听闻秦皇室要下嫁公主才催促,而是出于配合吕哲向秦国释放善意的举动。

与赵高之女赵婉成婚?吕哲对此并没有什么抗拒,他也想清楚了,为了统治的稳定,为了部下的后代有一个可以延续效忠的对象,也是时候应该生下一个嫡子了。

三天之内吕哲要亲率部队南下征战,那么整场婚事也必然显得急促。

是急促而不是仓促,毕竟吕哲的部下们早早就已经催了数次,哪有不预先准备的道理。只是吕哲身为诸侯,按照道理或者礼仪无论是友好势力还是敌对势力都该派人邀请前来观礼,但是三天之内就要成婚显然是来不及了,因此才会说是急促。

周礼的诸侯成婚手续很繁杂,首先就是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然后是正婚礼,包括亲迎、妇至成礼、合卺和餕余设袵等礼仪。婚后礼(成妇礼)还有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和妇馈舅姑等礼仪。

赵婉早早带着嫁妆来到南陵,礼是完全进行不下去的,另外婚后礼除非是将婚礼延后请来赵高的族人,不然想办也没有女方的亲族在。

鉴于赵氏对婚礼的隆重不是那么在意,蒯通等人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催,反正女方都不介意,且日后吕哲的宅内会再添加赵楚两国的王室贵女,这样一来赵婉的身份也不是那么显贵。那么赵婉作为正妻之一是够格了,生下来的男孩也会是嫡子,只要赵婉的孩子会是嫡系主支,哪怕婚礼仓促不够隆重也绝对算不上是轻视。

正是因为诸多因素,赵婉得知成婚之礼仓促且不全的时候心里虽有遗憾,但是情绪上并没有反感或抗拒。

吕哲在有些时候不缺体贴,他为了弥补赵婉的遗憾,虽然在婚礼上礼仪空缺,但是用五郡同喜的方式来增加婚礼的热闹,向民间发送礼物的同时,对于军队方面也增加了相应的福利,一时间哪怕是礼仪缺失赵婉也得到五郡军民的祝福,算是从这一方面弥补了赵婉的失落。

第四百三十一章:该做的准备(下)

君主成婚向治下军民发送福利并不是出于吕哲的特立独行,事实上在历史有相当多大方的君主在遇到喜事的时候都会向民间和军方发送礼物,民间有这么个词来形容这种现象,那既是普天同庆。

相对于历史上君主邀请治下一起喜庆,吕哲在这一方表现得无比大方,毕竟因为治下矿产出铜的数量太多他并不缺钱,因此一户发个半两什么的,平白无故得到钱财的黔首也不会介意动动嘴巴发出祝福。

对于军队,因为过两日就要出征南下,吕哲也就停止南下序列部队的训练,借着成婚的机会也不吝啬于酒肉,大大地犒赏了三军。

一场婚礼随是急促,可是在吕哲多方的操作之下,真的是做到了共同欢庆的地步。

当然,因为消息传递的关系,获得礼物的时间肯定是会存在落差,不过整个南陵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当婚礼完毕后吕哲刻意牵着赵婉的手来到宫城的城楼上时,下方是一大片自行汇聚到宫城外广场的黔首,他们自然是没什么载歌载舞,只是单纯地站在广场上爆发出漫天的欢呼。

军队得到犒赏的消息已经是人尽皆知,再有吕哲特意的安排,吕哲和赵婉出现在城楼的时候也爆发出“参见主上!参见主母!”的浩瀚呐喊。

吕哲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