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贞观攻略(御炎)-第3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最后一句是苏宁没有说的,大唐的官民之间还是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民是斗不过官的,以民告官,就是以下犯上,不论是否可以打赢官司。都要吃板子,然后流放。李二陛下别的不看重,这一点特别看重,他所着眼的反腐是他所主导之下的反腐,而不是民众的自发行为,如果是民众的反腐,打击官员。那不就是造反吗?

李二陛下不能接受。

李承乾的想法比之他的父亲似乎要开明一点儿,他认为民和官之间虽然应该有着明确的分割线,但是科举制度确立以来,官员都是从百姓而来,换言之。官员也是百姓中的一份子,不能说你做了官就是大老爷,就要让所有百姓敬畏你,害怕你,处处忍让,官逼民反的事情可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史书上历历在目。

所以李承乾允许民间的领袖,也就是德高望重的三老之类的人员,他们可以拥有弹劾官员,检举官员的权利,只要一地官员闹得民怨沸腾,三老之类德高望重的老者就可以检举官员,一经查实,首先就是罢官,带回长安受审,然后再说其他的。

这条命令颁布以后,民间对于李承乾的仁政又是一片赞美之声,都说国朝多年征战,虽然屡战屡胜,国朝因此获利良多,但是军队的损失和物资的损耗是有目共睹的,虽然我们得到的更多,但是损失的人命是无可替代的,征战十数年,民间思定,官兵也想要修养,新帝登基,与民休息,施以仁政,乃是大唐之福。

承和初期,大唐出现一个比之贞观大革新时代更加政通人和的时代,开创者就是李承乾,这一时期,虽然没有显赫的军功,没有足以名留青史的大事件,但是却是大唐建立以来民众幸福感最高的时期,官员们都在老老实实的做事情,没有牛鬼蛇神在折腾,地方军政分开之后,军政制约,三老权利确立之后,民官制约,地方官员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办事情,丝毫不敢逾越。

大唐安定下来,全力发展,全力恢复,不断的舔舐着之前的小小创口,疗养院制度更加完善,一些无依无靠的孤女成为了疗养院的主要服务人员,伤兵疗养的时候,也正好促成了伤兵和这些孤女的感情培养,无形之间解决了一大批光棍官兵的个人问题。

军人的地位更加崇高,李承乾竭力宣扬军人的荣耀和担当,提高军人的待遇,尤其是常备战斗军和常备守卫军,至于府兵,似乎并没有被多少提及,战斗在祖国边疆的常备战斗军和守卫在祖国各地的常备守卫军才是百姓们崇拜的对象,他们是职业军人,只有一个任务,保家卫国。

从此时开始,不知不觉间,府兵制度渐渐被人所遗忘,常备军成为了大唐军队的主流,参谋总部所统辖的军队渐渐转变成了常备军为主,府兵为辅,府兵基本上成了真正的辅兵,李承乾虽然没有明言现在就废除府兵制度,但是也明里暗里的暗示,鼓励府兵加入常备军队,成为职业军人,当然了,如果你不愿意,回家种田也没人拦着你,农为国之本嘛!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面,一直到李承乾承和末年,府兵制度名存实亡,后世人们都认为,正是承和皇帝这样的举措,使得府兵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常备军制度成为军队主体,也为更加后面的义务兵役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唐政通人和,正在稳定的发展着,但是其他的国家却没有这样的运气了,比如波斯帝国,自从阿拉伯之役结束之后,波斯帝国就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所谓内忧,就是立下大功的军方集团和把持政权的顾问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还有随之如来的军方内部骑兵和步兵之争以及顾问内部的政权之争,还有民间的起义反抗斗争。

至于外患,当然就是罗马帝国的步步紧逼,战争结束之后。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重新进入了对峙状态,若不是大唐军队的介入,要求双方保持最后的理智,估计两国真的要不计生死的决一死战,虽然在那之后两国也爆发了数次十万人以上的会战,但是都没有发生过皇帝御驾亲征的战斗了。

罗马帝国自己也不安稳,国内的反战情绪相当高涨,民众不堪重负,不堪严苛的赋税和繁重的徭役。还有更加惨无人道的兵役,被逼无奈从而揭竿而起者不在少数,渐渐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双方都没有精力和对方决战,没有经历和对方扯皮,于是秘密签下停战协定,掉头都在那儿忙着镇压国内起事,后院起火的事情可不能做。

相比起来。阿拉伯特区之内的安定和和平却是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所没有的,这也不能说不是一种辛辣的讽刺。

当然了。波斯帝国比起罗马帝国的底蕴深厚,要更加麻烦一些,不仅仅有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斗,还有一重更重要的忧患——民众的潜逃。

如果说中国汉族是世界上最温顺的种族,那肯定是不正确的,人都是一样的不管经过了多少文化的熏陶。本性不会变,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这一点大家都一样,头上的政府只要做的不是太过分,大家只要还有饭吃。就不会起来闹事,除非被逼到了绝境,才会出现起义,但是既是如此,起义的还是少部分,想方设法活下去的,才是绝大多数。

换言之,不到最后不反抗,说的是绝大多数人类。

所以相对于波斯人离大唐比较近,罗马人只有反抗一条路可以走,而距离大唐比较近且有先天优势的波斯人有更多的道路可以选择,他们不会反抗政府,他们害怕;但是之前,大唐军队和军人给了他们很好的感觉,所以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无法承受国内的高压之后,选择了逃向大唐寻求庇护——那些大唐来往的商人告诉他们,大唐的生活很好,而且人民除了缴纳一部分赋税之外,不需要承担徭役。

他们战战兢兢的逃向大唐,一开始还比较拘谨,他们不知道那些威武强大的大唐军人会不会接受他们,他们派了几个代表悄悄的来到大唐边界,缩头缩脑的和大唐军人进行交涉,表示他们很饥饿,希望得到食物,希望有安稳的生活,并且已经无法承受波斯政府的高压政策了,他们渴望和平。

大唐军人没有驱逐他们,也没有对他们拔出刀剑,而是找来了军官,军官不能决定,就去找将军,找到了边军统领大将焦长河之后,焦长河表示不论别的什么,他们已经很饥饿了,还有很多的妇孺老人,出于我们的良知,我们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饿死,我们远征阿拉伯的时候,是他们提供给我们的粮食,我们应该让他们有食物可以吃。

于是第一批波斯难民从大唐军队这里的到了大唐的食物——大米和肉食,他们吃得很香,那一批难民都得到了食物,他们对大唐感激不尽,大部分人带了一些没有吃完的粮食回到波斯给他们的亲人吃,而有一小部分,大概几百人,跪在焦长河身边,说他们不愿意回到那里,他们希望可以成为大唐的子民,交纳赋税,遵纪守法,哪怕比一般的大唐人缴纳更高的赋税也可以。

焦长河和边军将士觉得很震惊,究竟是什么样的政府和统治政策,才会让波斯人放弃他们的祖国,投奔大唐而来?那时已经是贞观后期,大唐已经强盛很久,朝廷政策也温和了很久,大家已经习惯了富足安逸没有徭役的生活,正是因为亲人有这样的生活,他们才会选择从军报答朝廷,所以他们一时间并不能接受波斯政府还在进行着惨无人道的统治。

正义感泛滥的焦长河开启了一个先河,总计五百二十七名波斯难民在没有得到安西都护府大都护同意的前提下,进入了大唐的领土中,首先安置在边军军营里面庇护着,焦长河派人快马报告安西都护府,希望可以接纳被压迫的濒临死亡的波斯难民进入大唐境内避难,他们愿意成为大唐子民。

这个先河一开,后面就一发不可收拾,第三天,总计三千一百二十六名波斯难民一起来到了波斯大唐边境,男女老幼一个不缺,甚至还有在襁褓中号哭不已的婴儿,焦长河面对这种架势也震惊了,不敢擅自做决定把这样多的波斯难民放入大唐边境,他也预料到了,一旦他允许这些人进入大唐边境,下一次来这里的,估计就是三万人了。

在人口决定一切的时代,人口就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波斯政府会如何反应?

焦长河坐不住了,他把指挥权交给副将,命令副将暂时不要让他们进入大唐国境,只是供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在外面等待,他决定亲自赶往安西都护府请求大都护决断,不,不是大都护,是皇帝陛下的决断。

然而就在焦长河赶到安西都护府的当天,在波唐边境发生了波斯官员和军人追击而来砍杀波斯难民的事情,那名副将比焦长河还要正义感泛滥,当场就忍不住了,事实上,经过多年熏陶,大唐军队普遍认同一个道理——把刀剑对着本国子民,是一种耻辱,除非他们叛国。

波斯人肆无忌惮的残杀本国子民,乃至于一个波斯官员毫不犹豫的把一个襁褓中的婴儿狠狠摔在地上,一个时辰之前,副将还专门从别的军营要来了一桶煮过的牛乳,喂养这个因为母亲饥饿没有乳汁而饿得奄奄一息的婴儿,看着婴儿恢复了活力,一群士兵们笑得很开心,但是转瞬之间,这个婴儿死于非命,在他生命刚要开始的时候……(我的小说《贞观攻略》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d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

九百六十七承和之治(四)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dd”并加关注,给《贞观攻略》更多支持!

大唐对波斯政策的改变,或许就要从那个婴儿生命的结束开始算起。

副将一怒拔刀,大唐军队剑拔弩张,迅速进攻波斯军人,将他们全部驱逐,那个摔死婴儿的波斯官员被那名副将生擒,亲手交给了失去孩子的波斯母亲,波斯母亲尖叫着用指甲报仇,尖叫声持续了小半个时辰,那名官员早已死去,波斯母亲的也不再尖叫,大唐士兵上前查看,那名波斯母亲已经气绝身亡。

焦长河带着允许波斯难民进入大唐国境避难的消息高兴的回到军营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座座的坟墓和伤心哭泣的波斯难民,问清楚消息之后,焦长河很冷静,很冷静的下达了一旦在军队视线范围内出现波斯军队就格杀勿论的命令。

之后,大唐和波斯之间因为波斯难民求生之路的问题爆发了数次消磨才,波斯军队因此损失了数百人的兵力,边境将军和官府已经无法处理这件事情,于是把消息报告给了政府和皇帝,波斯皇帝向大唐皇帝传递国书,要求大唐政府不要接纳那些难民,将他们全部遣返交给波斯政府。

似乎因为刚刚取得了和罗马人的一场局部战争的胜利,

李二陛下很不屑的撕碎了波斯小皇帝的国书,让人把波斯使臣拖下去打了十五大板,驱逐出长安城,限期一个月离开大唐国境,并且指着那使者的鼻子怒骂,朕要做什么事情还轮不到你们那小皇帝指手画脚。给朕弄清楚你们到底是什么身份,惹毛了朕朕就用十万大军灭了你们!还有一百门火炮!

波斯使者被吓得屁滚尿流,回去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波斯小皇帝,小皇帝被吓得屁滚尿流,赶快向顾问团问计,顾问团也吓得屁滚尿流。把担子丢给了军方,军方中的两派势力,步兵势力是幸灾乐祸,骑兵们被吓得屁滚尿流,于是军方也没有坚挺起来,整个波斯帝国就不敢再往大唐边境派遣军队。

之后李二陛下下旨斥责了焦长河和他的副将以及整个波唐边境守备军,不过暗地里给了他们不少补偿,虽然明面上斥责他们但那是做给波斯人看的,大唐没有准备好全面接管波斯人的土地。虽然我们的军队可以消灭他们,但是那么广大的土地我们实在是消化不了,现有的土地就让我们消化不良,我们要是继续暴饮暴食,胃就要坏了。

波斯人也是要给点面子的。

大唐明面上也宣布尊重波斯帝国的正当权益,在大唐边境处大唐军队目力可以观察到的地方,只要没有出现波斯难民和波斯军队,大唐军队就不管。大概就是大唐边境往西十里左右的一片区域,如果波斯难民进入了这个区域。大唐军队就要负责保护,如果没有,波斯军队可以自行处理,但是已经进入大唐的三千多波斯人已经是大唐子民,不能归还。

波斯小皇帝已经被吓尿了,突然间听到了大唐的交涉。对此感到不能更加满意了,所以没有丝毫折扣的接受了这个条件,波斯小皇帝下令在边境那个范围内设置重兵守卫,绝对不让任何一个波斯人越过那里进入唐国边境,但是军队内部都知道。一旦那些难民突破了边防,他们不能追击,否则大唐军队可以使用武力保护那些难民。

那些难民已经和大唐串联在一起了,已经有三千多人加入了唐国国籍,听说已经被分配了土地和城池,还有人被授予了官职,免除三年赋税,让他们自己发展,过日子去,不少士兵都暗自羡慕,可是那些人是拖家带口过去的,已经了无牵挂,不像他们,还有家有口的,都在内地住着,想要离开这里,难上加难。

在那之后的几年里面,一直到李承乾登基之前,波唐边境都保持着一种莫名的默契,只要波斯东逃的难民进入了大唐边境往西十里的区域范围里面,就等于是进入了大唐的保护区域,大唐的巡逻队可以保护他们进入大唐的国土,送到波斯人聚居的城池里面安居,分给土地等等,但是如果进不了那个区域,就算还有一厘米,就算大唐军人就在那条线边上站着,也不能越界拯救那些波斯东逃难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流言在波斯东部边界区域悄悄流传起来,波斯那些东逃成功的难民已经在唐国安居乐业,并且生活的还不错,唐国政府专门给他们安排了一座城池,安排了一些老师,教导他们学习汉话,写汉字,穿汉人的衣服,用汉人的头饰,学习汉人的一切,用来融入大唐的社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唐人,以后还可以参加一个什么考试,然后可以当官!

波斯帝国并没有因为大唐的警告就收手,和罗马的战争时不时的来上一场,整个国家不断的征兆壮丁进入军队,然后送上战场做炮灰,和精锐的罗马军团拼命战斗,为了支持战争,不断的增加赋税,不断的增加收缴内容,让波斯人本就困苦的生活更加难以为继,更兼流言都传播,越来越多的波斯人打算冒着生命危险穿过那条边界,奔向自由的彼岸。

因为梦想的唐国在东边,所以,他们把这样的行为称之为东逃。

东逃的行为从贞观十七年开始经常发生,到了三年后的贞观二十年,已经累计有一万三千五百六十七个东逃者成功越过波唐边界进入大唐的国土,然后被送到专门为波斯东逃者建立的城池居住,生活,然后开坑周围的荒地,种植粮食和水果等农作物,当然也有更多人种植经济作物等等。

做太子的时候,李承乾就通过李二陛下给他审阅的奏折里面了解到了波斯东逃者的存在,但是他就很感兴趣,因为苏宁说过。波斯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到时候那么大一片土地那么多的人口,如果我们不拿下,难道就要便宜了罗马人吗?不可能的事情,大唐必须要做好吞并波斯和治理波斯人的准备,波斯人聚居的城池就是一个实验基地。从那里获得治理波斯人和同化波斯人的经验,运用到日后的治理中。

李承乾查阅了很多资料,一方面对波斯东逃者有些同情,一方面也对此感到有兴趣,觉得这一点稍微有些棘手,因为在大唐内部,尤其是在安西军内部,对于当初李二陛下和波斯皇帝签订的这个条约觉得有些不理解,为什么要设立一个这样的区域。让波斯军队把边界封锁,不让那些可怜人来大唐这里,而要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杀死,或者是被饿死,冻死……

当初的那个副将在一年之后被人发现服毒自杀在军营里面,震惊了整个安西都护府,也在整个军队里面产生了很严重的影响,军人们尤其是边防军。虽然是一轮一轮的轮换对调,可是这正好给了几乎所有安西军了解波唐边境发生的那些事情的机会。几乎整个安西军,包括安西都护府和那些地方政府都对这个条约颇有微辞。

李二陛下退位了,去三原县过舒服日子了,但是却把这样一个烂摊子留给了自己,李承乾心慕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开皇之治,包括被文人们颂扬为贞观之治的他父亲的贞观时代,他暗自发誓,一定要让自己的年号也成为历史上的一个闪光点,承和之治。或者是承和盛世,一定要这样才可以。

波斯和大唐边境发生的事情,就是一片昂扬向上的大唐身上的一个小瑕疵,忍受不了良心煎熬的军人经常有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发生,这一点,安西都护府大都护杜荷不止一次的上书给李承乾,从承和元年四月李承乾登基伊始的庆贺奏折里面,包括现在九月的述职奏折里面,已经连续好几次提到了军队内部人心浮动的消息。

更重要的是那些成功脱逃波斯的东逃者对于那些害死他们亲人朋友的波斯军队和官员有彻骨的仇恨,经常找到大唐的军队一阵哭诉,声泪俱下,甚至还有一些逃跑的时候还有亲属在波斯国内的东逃者,他们担心自己的亲人会被牵连,所以请求大唐对波斯施加压力,释放他们的家人。

这根本就是很困难的,很有政治考量的问题,但是在那些波斯东逃者说来,根本就是纯粹的亲情,军人们也是这样认为的,经常会有巡逻队的将士和那些波斯东逃者一起哭,也不管听不听的懂他们的话,反正就是同样的意思,同样的遭遇,这些波斯人遭受的苦难都是大唐已经避免的,徭役,抓壮丁等等。

大唐已经废除了徭役,就难以想象还有人在服徭役,民间反感波斯就是难免的;大唐军队已经基本上都是志愿参军的常备军,所以难以想象强抓壮丁入伍参军做炮灰,军人是荣誉的象征,而不是炮灰的代名词,军人也很反感波斯就是难免的;官员被严格监督,不能肆意妄为,对于可以肆意妄为的波斯官员就是羡慕嫉妒……咳咳……斥责!对,斥责!

军队,官员,民间舆论普遍比较同情波斯东逃者,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波斯人,民间的舆论是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尤其是在民智渐开的的如今,民间读书人越来越多,识字的人也越来越多,对于舆论的导向和舆论本身你的质量问题就有很严重的改变。

一直到苏宁也听到长安街头出现了有关波斯人苦难生活的消息,这才知道,原来太平洋警察之所以会出现,固然和国家战略有关系,更多的却是国家强大人民富强之后,吃饱饭没事干,面对着苦难国家的人们的天然优越感催生出的同情所营造而成的特殊感情。

我们富强,我们安定,我们有钱,我们就有义务让你们和我们一样,享受人生的美好,或许本意是这样的,但是,经过国家战略的染指和篡改之后,总会带着些本国利益的色彩,被断章取义之后,经常会遭到别人的反感也就是难以避免的。

正如同苏宁听说的来自于血滴子内部的波斯政府秘密传扬大唐惨无人道、东逃者生活悲惨的谣言是一样的道理,大唐,李承乾,也未尝没有这个心思在里面。

他已经打算好要吞并波斯,为他的承和之治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了吗?他已经不满足于做汉景帝,而要朝着汉武帝和汉景帝的联合体努力了吗?

你的承和之治,到底可以走到哪一步?让我拭目以待吧!(我的小说《贞观攻略》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d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

六百六十八东逃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dd”并加关注,给《贞观攻略》更多支持!

“又是一个……这是第十七个了吧?”一名唐军军官看着一具尸体,叹息着询问身边的士兵。

士兵点点头,蹲下身子,将那尸体的眼睛合上,那是一个女孩子,大概十七八岁的模样,有一双很漂亮的眼睛。

“最近那些波斯人越来越放肆了,这里明明已经是我们的寻巡防区了,这孩子明明已经跑过来了,他们居然还不放过她!”军官蹲下身子,把插在那女孩儿背上的箭矢拔出,紧紧的握着箭杆,怒视着波斯军营的方向。

“将军,我们该怎么办?要不要警告一下那些波斯人?”士兵犹豫着询问道。

军官咬咬牙,闭上眼睛叹了口气:“大帅已经向都护府提出请求了,都护府难以处理,已经报告给了朝廷,请陛下决断,我们还要等消息,在此之前,不可以妄动,陛下早先已经下令,停止征战,与民休息,我等若是开启战端,万死难辞其咎。”

士兵哀伤的看着少女的尸体,眼中充满了不甘:“将军,那些波斯人,为什么宁愿死都要冲过来呢?”

军官看了看一脸稚气的士兵,询问道:“你今年多大了?”

士兵答道:“十九,才参军一年。”

军官点点头:“贞观二年出生的吧?那已经是大唐一统寰宇之后了,太上皇都登基了,本将已经三十九了,你没有经历过的前隋大乱本将幼年经历过,你没有体会过没东西吃是什么样的感受,那是可以易子相食的感觉啊……”

士兵用不可置信的眼神看着军官。军官苦笑一下,说道:“若不是遇到好心人给了家中粮食,本将就要被吃掉了,就是如此,饥饿到了那种程度,他们做出这样的举动。也就是不难理解的了,吃不饱肚子,没东西吃,还不如直接被杀了,好过慢慢的饿死……人可以战死,病死,摔死,怎么死都可以,就是不能饿死!”军官一拳捶在地上。恶狠狠地看着波斯方向:“终有一日,本将定要率军荡平波斯,将那些灭绝人性之徒千刀万剐!”

让人把少女的尸体带回军营,军官看着满满当当排列了一大片土地的尸体,谁的心里都不好受,那些闻讯而来找寻自己亲人的波斯东逃者见到满满当当的尸体就跪下来号哭不止,据大唐官方估算,承和元年四月开始。一直到如今的十月,仅仅六个月。仅是大唐收敛的东逃者尸体就有超过八百之数,成功越过边界而来的东逃者数目不到五百。

据他们所说,在越过边界之前就被杀掉的波斯东逃者比起大唐收敛的尸体,要多差不多二十倍,这个数目都是保守估算的,波斯内部对于东逃者非常残酷。一个人东逃,不管是成功了还是死了,家属都要被牵连,发配去做苦力,所以波斯人现在都达成共识了。要么全家一起走,要么就不走。

大唐军人们听了倒吸一口冷气,二十倍不止,那就是六个月有一千六百多人试图越过边界进入大唐,到底是什么样的残酷对待,才能让波斯人不计生死的往大唐这里逃窜?大唐官员也统计了那些成功越界的一万多波斯人的家庭情况,他们留在波斯国内的亲属加在一起也不到一千人,也就是说,出于投奔亲戚而来的东逃者只是里面的很小一部分,而且根据那些东逃者的口述,东逃者的亲属都被发配了,要么充军,要么做苦力,没有活路可以走。

这样的人口流失速度,足以让人感到震撼。

军官眉头紧皱,不过此时,一阵呼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赵将军,大帅派人送信来了!”一名传令兵拿着一份信件递到了赵将军面前,赵将军接过信件,打开一看,面色一变,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继而舒展,放下信件,他立刻召集了当地军营旅帅以上大小军官全部进入他的军帐开会。

“诸位,本将已经接到了大帅的信件,皇帝陛下亲自下令给安西都护府,命令安西都护府下辖波斯大唐边境边防军从今日开始转变对待波斯人的态度,往西十里区域要设置更多的巡逻队,尤其是波斯人设立的封锁线之外,大唐军队的巡逻队要可以直接观察到那里的情况,一旦发现有波斯难民越过界限,就要立刻上前予以保护,不能再像之前那样任由波斯弓兵射杀之!”赵将军举起信件,一脸激动地说道。

军营中的军官们面面相觑,一个军官开口问道:“陛下?答应我们了?”

赵将军点头:“没错,陛下答应我们了!现在本将命令!诸位立刻回去整兵,备战,增加巡逻队数目,我们不能明目张胆的把军营搬过去,但是我们的军队是可以过去的,我们要可以日夜监视波斯人设立的封锁线,一旦有波斯难民成功越界,我们就要立刻出手相助,必不使一人遭受如此苦难!”

诸军官齐声应诺:“诺!”

赵将军目送诸军官离开军营,稍微的松了一口气,从贞观十九年他调任到此地开始,他就不停的向边军统帅焦长河请求可以这样做,焦大帅似乎也很想这样做,安西都护府大都护杜荷似乎也很想这样做,但是当时的皇帝,现在的太上皇李二陛下那里一直压制着军队的请求。

今年四月份,太上皇禅位给皇太子李承乾,李承乾登基为帝,改元承和,他立刻又请求焦长河允许他这样做,焦长河继续请求安西大都护杜荷,杜荷上表请求新皇帝李承乾,李承乾那里一开始没有答复,几个月以后,答复来了——允许。

消息渐渐传开了,整个安西军都有些莫名的激动。尤其是那些把荣誉看得比命还重要的军校学子军官们,早就被压制的痛不欲生,新任皇帝新任校长李承乾允许了他们的请求,一下子让他们觉得舒缓了许多,对于新皇帝新校长的观感顿时好了很多。

当然了,李承乾的要求是在不触动波斯人底线的前提下进行。波斯如果真的要和大唐开战,大唐虽然可以胜利,但是却是得不偿失,根本没有更多的力量去治理波斯故土和波斯人,所以,暂时不可以过度的刺激波斯人,让波斯人接着和罗马人鏖战,消耗他们剩余不多的生命力吧!

波斯人并不知道大唐这里政策的改动,所以对待东逃者一如既往的残酷。渐渐的有些让大唐军队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了。

说起来那些波斯边防军原先也挺同情那些东逃者的,但是呢,同情归同情,谁也不会和自己的肚子过不去,波斯常年打仗,生产力损毁严重,上层腐化,生活奢侈。统治阶级的下层也就一起受罪,军队里面的两极分化也很严重了。正巧东逃者的现象十分严重,一开始甚至出现过军人暗地里协助东逃者逃跑,只要东逃者给他们财物就可以的现象。

这个现象也不知怎的被顾问团里面的某个人知道了,这还得了,这不就等于是减少了他们享受的机会吗?少一个人就少一分生产力,他们就要少奢侈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