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贞观攻略(御炎)-第3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巧此时倭国覆灭,倭州建立,李二陛下寻求年轻力壮精力充沛且有丰富经验的刺史人选,魏叔玉从五十多个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据说魏征很高兴,为此还大醉了一场。

此番魏叔玉来此,不仅要担任倭州建设之重任,还有倭州驻防军六万人的调兵之权,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可谓是职责重大,要防止倭人复叛,要防止官员贪污渎职等等,李二陛下看起来很看好魏叔玉。

东征诸将也齐聚一堂,商量着全功之后回师的事情,此番东征有陆军有海军,所以就商量着先以海军运送陆军抵达新罗高句丽故地,再来一次巡防以巩固大唐军队的权威,查看各地的建设和稳定程度等等,接着绕一个远道,从来时去,回味一下一路打过来的艰辛。

至于海军,则在运送陆军抵达对岸陆地之后回到北海港口,有功之臣前往长安,其他的各回各自的港口,张亮的东海海军也要回去港口待命,等到陆军抵达之后,一起前往长安城受赏。

八百八十七阿拉伯的反击

自从阿拉伯帝国东线军团被大唐帝国的远征军团打的全军覆没之后,尤其是阿拉伯帝国著名大将哈立德之死,对于整个阿拉伯帝国而言都是极为震撼且恐惧的,第二任哈里发奥马尔。伊本。哈塔卜几乎是在听到这个消息的一瞬间就晕厥过去,醒来以后流泪不止,为十几万的军队的损失和那位骁勇的战将的阵亡而感到极为痛心。

痛心之余,奥马尔并没有忘记对战争的了解和细节的分析,这是他的长处,从他听到这个消息以来就一直不相信波斯人会有这样的力量把哈立德打败并且杀死了他,哈立德之前不久才刚刚把波斯人的三十万军队打的狼狈逃窜,甚至干掉了波斯人的主将,怎么会在一转眼间就被波斯人打的这样凄惨,全军覆没不说,还被杀死了,丢掉了生命。

现在波斯人正在节节反攻,失去了哈立德这样一个重要的运筹帷幄的统帅的指挥,阿拉伯帝国东线军团连连败退,被波斯人夺回了大量领土,甚至于把领土推进到了双方开展没有多久的地步才被刚刚从西线调回来的精锐部队所阻拦,那是装备了罗马帝国装备的精锐军队,人数不多,四五万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阻止了波斯重骑兵的进攻。

之前由于和东罗马帝国的军队在叙利亚大战,把阿拉伯的精锐力量调动了太多,奥马尔自己也十分相信哈立德的能力,所以除了哈立德本部的数万精锐军队之外。其余的不是老弱病残就是新兵,没什么太强的战斗力,除了狂热的信仰就没有别的,饶是如此,哈立德超强的能力还是使得他连连取胜,甚至于快要攻破波斯人的首都。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出事了,哈立德战死,十几万军队除了零零散散逃走的不到一万人的残军之外全军覆没,问他们敌人是谁。他们说是来自于东方的大帝国的军队。非常强大,可以使用喷出大铁球的大铁管攻击他们,还可以使用妖术让大火球在天空中飞舞,接着坠落到他们中间。一旦沾染上这样的火焰。很难扑灭。几乎是一瞬间就被烧死了。

还有粗大的如同大腿一样的箭支,真是不知道那是什么样巨大神力的人才可以将这样大的箭支射出来,还有他们的骑兵。他们的步兵,完全不是波斯人的那个样子,波斯人没有步兵,只有骑兵,而且只战斗,很少冲锋,可是东方帝国的军队却更加强大,可以冲锋,可以厮杀,甚至可以在马上使用一种奇怪的兵器射箭,这让他们几乎在一瞬间就崩溃了。

哈立德将军三次组织起行将崩溃的阿拉伯军团进行反击,三次都被东方帝国的军队打败了,东方帝国实在是太强大了,他的军队也非常强大,几乎是他们无力反抗的,有很精良的铠甲和非常尖锐的武器,还有一些从头到脚都是披着铠甲的铁人,挥舞着寒光闪闪的大剑,阿拉伯军团的主力,有好几万人都是死在他们手下的。

哈立德将军战斗到了最后一刻,连身边的卫兵都全部战死之后才被一个东方将军给打败了,生擒了,这是一个在最后一刻还潜藏在大唐军队包围圈之外的士兵目击到的,他要把将军最后的时光复述一遍,让所有人知道,然后,他就被狂怒的哈里发执行火刑烧死,理由是不随着哈立德将军一起去死。

奥马尔觉得怒火中烧,却也更加谨慎,阿拉伯帝国刚刚取得了对东罗马帝国的胜利,夺取了美丽而富饶的叙利亚,国力大大增强,但是军队的损失很严重,尤其是东方战线的连连溃败,前前后后起码有十五万人战死,还有不少人被生擒,这些都是阿拉伯帝国的兵马,奥马尔原本还打算是乘胜追击,拿下东罗马帝国最富庶的行省,但是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奥马尔决定暂停西线的进攻,而把目光转向东线,那个士兵口中的东方帝国让他很感兴趣,因为他也听过先知的遗言,说东方有个强大的国家,生活着一群很有智慧的人,他们的智慧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所以,学问虽然远在中国,但是也要去求学,也要去学习,要不惧一切艰难险阻,去学习中国的知识。

所以阿拉伯帝国对波斯萨珊王朝开战了。

但是现在中国人来了,不需要通过波斯人再去中国了,中国人直接就来了,带着死亡和恐惧,消灭了阿拉伯人的求知心和善意,中国人来了,成为了敌人!奥马尔紧紧皱着眉头,接着就下达了属于哈里发的命令,把西线的军团全部调集到东线,集中全力消灭波斯人,打败中国人,然后直接打到中国人的本土去!

奥马尔一声令下,阿拉伯帝国刚刚战败了东罗马帝国,驱逐了东罗马帝国的皇帝,现在一切都安顿下来了,西线已经稳固了,那么就把主力调集到东线,开始和波斯人还有中国人的战争,中国人就算再强大,面对我整个国家和先知的追随者们的进攻,他们能赢吗?他们有胆子和我们开战吗?

柴绍当然没有办法得知奥马尔的疯狂想法,他现在正处于烦恼中,大唐军队打了大胜仗,一下子成为了整个波斯帝国的英雄,他们的皇帝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招待柴绍,精美的食物吃得柴绍最近觉得自己的铠甲都有些紧身了,于是不得不靠着天天练武来健身,防止身体进一步增肥,而那些士兵们也有同样的担忧,吃的都是肉食和各种精美的食物。

这种食物吃得虽然好,但是吃多了反而觉得不舒服,容易上火,幸好波斯人有水果供应,所以不至于上火致病,波斯人还很体贴的安排了不少波斯女子来给大唐士兵们泄泄火。虽然这些胡姬都很妖冶,身材很好,但是柴绍很担心这些胡姬是否有病,所以在安排军医给这些胡姬检查身体之后才允许了士兵们的行为。

柴绍自己也分到了几个胡姬来侍奉,和一般的胡姬不一样,给柴绍侍寝的胡姬都是很漂亮很妖冶,各方面都过硬的优质胡姬,柴绍也忍不住的老夫聊发少年狂,放松了几日之后,觉得腰板有些疼。这才意识到自己失态了。那么大年纪的人了,居然还会被胡姬所迷惑,温柔乡即英雄冢,阿史那泥孰的下场让柴绍一身冷汗。

于是他立刻把这几个胡姬给送回了原地。然后下令军中胡姬全部离开。召集所有将军训话。痛斥了他们的做法,包括自己也作了深刻检讨,要求他们以阿史那泥孰作为前车之鉴。绝对不可以犯一样的错误!诸将深为羞愧,从第二日开始,中断了数日的大练兵重新开始,柴绍的心情才稍微好了一些。

接下来还有麻烦事儿,一开始柴绍打完仗安排完了一些事情之后就准备离开波斯率军回国的,大唐远征军不是波斯军队,没有义务长期帮他们打仗,所以他准备离开,不过被波斯的小皇帝还有伊萨姆苦苦哀求着留了下来,说什么以防万一,柴绍甚是想念大唐的米饭,总是吃肉是会很腻人的。

军中的思乡之情也渐渐的浓烈了,没了胡姬的陪伴,恢复到了以往的大练兵时期,对于家乡的思念愈加浓重,而且柴绍近几日接到了不少关于有莫名其妙的黑影窥伺炮兵营和各大军械营的报告,心中亮起了红灯,知道自己是时候要离开了,若是再不离开,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于是柴绍坚决的推辞了波斯小皇帝还有伊萨姆的挽留,暗骂这些人都是狐狸,着手整顿军队,准备拔营归乡,反正该得到的都得到了,钱也到手了,东西也到手了,金银珠宝也到手了,大唐的商队很快就会抵达,血滴子也会遍地撒网,柴绍帮助大唐打响了名声,大唐人一旦出现在波斯,一定会受到热烈的欢迎。

于是在小皇帝的失落和伊萨姆的遗憾之下,柴绍于贞观十一年五月二十九日下令全军撤回大唐,结束战争,回家,全军欢欣鼓舞,热火朝天的整顿行装,拔营归乡,结果天有不测风云,刚刚走了一个时辰,后军还没有离开原先驻扎的军营的时候,伊萨姆追了上来,满脸惊恐,气喘吁吁,柴绍大感惊奇,连忙询问这是怎么了。

伊萨姆的回答让柴绍差点儿吐血,原来在贞观十一年五月二十七日,阿拉伯军团重整旗鼓,对波斯人的重骑兵团发动了大肆反击,二十万人的军团分割歼灭了波斯人的十几万重骑兵团,波斯人再一次狼狈败逃,阿拉伯人紧追不舍,三天以来,阿拉伯人进攻的非常猛烈,把波斯人反攻许久夺回来的领土又给夺走了不少,波斯军队全线溃退,战局岌岌可危。

我们需要大唐军队!

千言万语汇做一句话。

柴绍觉得两腿之间有种莫名的淡淡的疼痛。

现在回去与不回去已经成为了他人生中的重要抉择,他必须要做出这个抉择,而对于这个抉择的最终答案,他必须要和诸将乃至于全体将士们商议,虽然自己是至高无上的大帅,可是军心更加重要,好不容易要回去了,人人都归心似箭,他自己也是归心似箭,结果现在波斯人又要完蛋了,他们又要出动了,而且还是更多的阿拉伯人,二十万!

这一下柴绍没有信心可以和他们单独对战了,这二十万人显然是有准备的,若是还按照之前的方法,就算可以获胜,也是惨胜之局,对于他而言,惨胜如败,还不如从来就没有,而现在这个问题就摆在他面前,他是选也不行,不选也不行,心中之纠结可想而知。

到底该怎么办?究竟该如何选择,如何决定?

柴绍召集诸将,诸将一听说这个事情,都愣了,杜荷啊王玄策啊孟雨啊程处默啊他们都是很想念家乡的,尤其是这一次远出国门作战,更加思乡,现在马上就要回去了,却又面临这样的事情,诸将可谓是难以做出抉择。

这更要考虑军心的问题。

也要考虑之前的战果是否可以留存,现在的确可以走,但是大唐的商队还可以完成那个使命吗?还可以完成大唐经略中亚的使命吗?这个使命要是无法完成,那么之前的弟兄们的阵亡还有什么意义?

八百八十八第二次卡迪西亚会战(上)

柴绍到底还是没有率军离开,而是在伊萨姆的狂喜之下率军重新开回了之前的营地,并且在那之后给安西都护府大都护郭孝恪修书一封,也向李二陛下送去了奏折,请求增兵至十万抵达波斯,也就是说请求再度征调起码三万兵马进入波斯增援,还有各类弹药和补给等等,那都是十分需要的。

火炮的威力需要增强,开花弹需要加快研究进程,各类武器的修复和军资补充都很重要,之前的那些搞小动作的家伙在这个时候就会偃旗息鼓了,他们也不敢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弄出什么事情来,所以柴绍也不担心武器的泄漏等等问题,而且这一次,根据柴绍的判断,大唐军队的军营至少要推进到卡迪西亚城的外面,那里是波斯人的首都的屏障,地势险要,没有理由不利用起来,而便宜了阿拉伯人。

波斯人的无能和溃退的速度超过了柴绍的想象,在柴绍刚刚率军抵达卡迪西亚城内安营扎寨的时候,第一批波斯溃军就已经冲了过来,火急火燎的冲入了卡迪西亚城,接着是第二批,第三批,这些失去了战斗意志的波斯兵还是不要出战的好,尽快离开,他们出战反而会使得大唐军队束手束脚。

卡迪西亚的防务已经被波斯皇帝全权委托给了柴绍,柴绍有权利调动卡迪西亚城的一切,包括波斯军队,作为重要的翻译,伊萨姆也被派了过来协助柴绍的工作,好让那些波斯军队听从柴绍的指挥。

除了和柴绍一起抵达的三万波斯重骑兵和两万波斯步军以外。柴绍就没有其他的增援了,渴望的增援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来,或者来的是一纸撤退命令而不是三万军队,柴绍没有怨言,这是他必须要做的,他第一个掉头走回了波斯,是他带着军队一起回去的,来到这里,来到这个危险的地方,这个即将面对二十万阿拉伯士兵进攻的城池。

卡迪西亚城不能说多么的破旧。但是和大唐的一些重镇是无法相比的。所以柴绍首先的一个任务就是加固城防,使得这座城池不至于一点儿防卫力量都没有,然后把火炮推上城墙,把投石机队安排在了城墙后面不远处随时可以发射。一批又一批的弓弩手被安排起来。大唐在兵力上处于劣势。要想对抗三倍于己的阿拉伯士兵,只有依靠远程打击尽可能的消灭阿拉伯士兵的有生力量。

至于那五万波斯兵,说实话。在阿拉伯人被打败之后欺负弱小他们是一把好手,要是真的面对面,柴绍恐怕又要看到骑兵停下来和步兵缠斗的愚蠢战术了,所以柴绍在这些日子告诉伊萨姆,让这些重骑兵把身上的盔甲都卸下来,只要一层薄甲就可以了,把大斧头扔掉,只要长矛和刀剑就可以了,战场上不要让马匹停下来,要一直冲锋,一直冲锋,直到战死为止!

这些波斯重骑兵的战斗方式实在是让柴绍想要吐血。

就是这样的说法,还是有波斯人不愿意,波斯步兵倒是很愿意配合,因为柴绍对待他们让他们觉得非常亲切,主要是波斯人过于迷信重骑兵,从而忽略了步兵乃至于轻骑兵,步兵在波斯军队里面的地位极为低下,柴绍让孟雨指挥这两万愿意配合的波斯步军,让他们按照大唐军队的战术,以战刀和长毛还有铁盾牌为主要武器,结成军阵,开始训练战术。

至于重骑兵们,相当的骄傲,即使是杀死了哈立德那个可怕的对手的唐军他们也非常不服气,对于皇帝信任重用外国人而不信任他们的做法觉得相当气愤,对于杜荷还有程处默等人的骑兵战术教习非常不配合,最后让杜疯子发作了,杜疯子一发疯,七八十个波斯重骑兵军官被打倒在地上爬不起来,最悲惨的莫过于一个将官被杜荷生生打死,血流了一地,没人敢管。

从那以后只要一看到杜荷,波斯的重骑兵们就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尤其是那七八十个军官,为杜荷马首是瞻,生怕被打死,在杜荷的威逼利诱下,波斯重骑兵们终于放弃了重甲,改变为轻甲,马鞍这个东西在波斯帝国乃至于阿拉伯帝国和罗马帝国都不是什么罕见的东西,没必要隐藏,只有马蹄铁,这个大唐战马数量一直居高不下的制胜法宝被严密保存,也没有波斯兵无聊到掀起大唐战马的马蹄子查看究竟。

接着,杜荷带着这三万波斯骑兵以大唐骑兵的战术开始训练,在阿拉伯人没有抵达的时候,在六七万唐军和十万被征发的卡迪西亚居民建造城池的时候,这支五万人的波斯军队在悄悄的发生变化,伊萨姆看见眼里,喜在心里,他一直都很想知道大唐军队是如何做到战斗力如此强盛的,那些高级武器他接触不到,也不知道那是如何制作的,但是军队的战法是可以看会的。

第七波第八**斯溃兵们仓皇逃到了卡迪西亚城外,与此同时,阿拉伯军队出现了,柴绍在第一时间登上城楼查看这些阿拉伯士兵,果然,身穿铠甲的比例远远超过了上一次的十几万阿拉伯士兵,伊萨姆对此发表专业看法,说这应该是和罗马人战斗并且战胜他们夺取了叙利亚的那支阿拉伯精锐,阿拉伯穷,没有钱财和铁矿还有工匠自行生产军需物资,那么就是用缴获的。

这些铠甲很明显是罗马军队的铠甲,他们是使用了罗马军队的装备来和大唐军队交战的,这让柴绍很有兴趣,早就听说了这个“大秦”有多么多么的强大,领土多么多么的广袤,还有即使分裂了却依然强大的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

他们的装甲,他们的武器。还有他们的装备给了士兵穿上之后的行动力,柴绍观察得很仔细,这只是一支很大胆狂妄的阿拉伯小分队,居然追击到了卡迪西亚城外面,而后面还有很多波斯兵正在窜逃,所以柴绍果断下令给这些狂妄的阿拉伯士兵一点教训,弓弩队瞄准,点射!

一阵箭雨,一百多个阿拉伯士兵被击杀在了卡迪西亚城外面,剩下的波斯士兵狼狈地窜逃入卡迪西亚城。柴绍连连点头。然后告知伊萨姆:“要是等到了战斗的时候还有你们的士兵没有进入城池,我可就要下令关城门,不管他们的死活了,你给我记清楚了。不要怪我。我是为了大局考虑!”

伊萨姆点点头:“这些溃败的士兵本来就是有罪的。死了就死了,怎么可能为了他们放弃一座城池呢?”

柴绍没有了任何束缚,继续下令加固城池。设置各种防备的武器,以防止阿拉伯军队攻城,在他看来,阿拉伯军队可能也只有一些比较低端的攻城武器,因为上一次交战的时候并没有发现有攻城武器,只有一些云梯,除此之外投石机之类的武器他并没有见到过,所以柴绍判断阿拉伯人的攻城武器很简陋,就算是从罗马人那里得到了攻城武器,类似于投石机一样的武器也断然不会是加固之后的城墙的对手。

除了大唐的火炮,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可以横行于所有城池面前的攻城武器了,只有大唐的火炮有这样的威力。

战争在那之后的第七天全面爆发了,这场被称为第二次卡迪西亚会战的战役,打的极为惨烈。

柴绍知道阿拉伯军队会有很多人来,会有比起上次来说更加精良的装备,但他真的看到了二十万人的军队组成的军阵的时候,他也稍微有些震撼了,至于伊萨姆早就被吓得离开了城楼,这二十万军队的威慑力不是一般的大,对于伊萨姆来说,区区数万军队就足够可怕了,更别说是那么多的精锐军队。

军校高材生孟雨估算了一下,认为这支阿拉伯军队的着甲率达到了百分之三十,远远超过哦之前那只阿拉伯军队的着甲率,并且正规铁制武器装备率超过了百分之八十,也远远超乎了之前的那支阿拉伯军队,骑兵大约有两万之数,弓弩队等等远程打击军队超过了两万人,乃至于柴绍看到了十几架巨大的类似于投石机的重武器。

综合判断一下,就不难得出结论,这支阿拉伯军队的战斗力和精锐程度远远超过了之前的那一支,怎么说呢,不愧是打败了罗马军队的精锐军队吗?使用罗马装备装备起来的阿拉伯军队在精锐程度上更胜一筹,让柴绍都微微有些皱眉,这场守城战不好打,之前柴绍敢于和他们面对面的交战,这一次要是面对面,除非柴绍自己疯了。

陌刀队还是不要上了,老老实实的在后面保存体力,除非战况极为紧急,比如城墙损毁需要陌刀队上前成为移动城墙的情况,一般来说,柴绍不打算动用陌刀队,城墙被极大的加固加高了,放置了二十门火炮和五十多家八牛弩,后方的投石机队也按照瞭望兵给出的距离调整准度和劲度,随时准备以燃烧罐这种超强火器对抗阿拉伯人。

波斯人很富有,富的流油,所以大唐军队如今拥有的几万个燃烧罐里面的油水都是波斯人提供的,波斯人还以为大唐人非常喜欢吃油,把油当水喝,所以毫不吝啬地给予大唐军队足够的油和肉,大唐军队便大量的储备燃烧罐这种大消耗量的火器,以备不时只需,结果现在就用上了。

柴绍看着阿拉伯军队严整的军容,依然挺立于城墙之上,大将风度一览无遗,至于阿拉伯军队这一方面,也出来了一个骑着战马身穿华丽战甲之人,柴绍不知道这是谁,又怕这家伙说话自己听不懂,于是就让人把伊萨姆给揪了回来,让他翻译,果不其然,这家伙的话柴绍还是一句都听不懂,伊萨姆听的懂,就给柴绍翻译。

柴绍听了勃然大怒,原来底下这个人是此次阿拉伯军队的主将,他让东方帝国的军队立马投降,还可以饶他们一命,否则要是继续和邪恶的异教徒狼狈为奸,先知和真主一定会让他们不得好死,他们也会遭受轮回之苦,永世不得翻身。

柴绍真的生气了,你们是什么教徒我不管,你信什么我也不管,他娘的中途的佛教和道家谁敢那样对老子说话?你他娘的居然敢这样对老子说话?老子的不得好死轮不到你管!

柴绍大怒之下弯弓搭箭一箭射向了那个华丽战甲的大将,大将后退三步,箭支稳稳的插在了他刚才所在的地方,他抬头望城楼上一看,柴绍依然傲然挺立,两人对视良久,各自直到战争不可避免!

八百八十九第二次卡迪西亚会战(中)

从战争的一开始,柴绍就知道这一战大唐军队必须要竭尽全力,因为军队上的人数差距,士气上的不利,作战精神的不利,在这场战争里面,大唐军队不是在保家卫国,没有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这对于把荣誉视作生命的大唐军人是非常不利的,为了让这种不利因素不至于影响到军队的战斗,从一开始就要尽全力,一旦被压制,军中定然会出现“为何要打这一战”的声音,而这个理由,是柴绍必须要保密的。

阿拉伯帝国也是一个很麻烦的对手,陛下所想的是要在波斯帝国建立一个足够让大唐人在未来的行动中有充分的优势的前哨站,将波斯帝国打造成大唐对西方影响力的辐射标杆,让大唐帝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并且对整个西方拥有足够的了解,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对整个天下的形势有所了解。

大唐的扩张之路不会停止,从世界地图在李二陛下的卧房中挂起来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这条道路不会停止,到底要走到什么时候,没人说的清楚,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帝王将相,在这场大扩张战役中,都可以得到利益,只要有利益,战争就不会停止,只要有利益,纷争就不会消失,这是一切的根源。

而这场卡迪西亚会战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在整个大扩张时代里面,这是微不足道的一场战役。但是其影响力却在数千年之后也足以为世人所知,这是汉民族和大唐帝国走向巅峰之路的一块垫脚石,或许,也是一切的开始,是大唐帝国和波斯帝国联盟对阿拉伯帝国全面开战的开始,也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对这块陌生土地进军的开始。

第二次卡迪西亚会战在大唐贞观十一年六月十三日正式开始了,阿拉伯军团整整二十万军队对波斯帝国首都的屏障,易守难攻的卡迪西亚地区发动了全面进攻,而防守方则是以大唐远征军团六万军队为主要战力的十一万大唐波斯联军,五万波斯军队也接受大唐远征军团主将柴绍的指挥。整合全部的军力。在卡迪西亚城筑起了坚固的防线,迎战强大的阿拉伯军团。

战争一开始,阿拉伯军团就以整整五万人的集团兵力发动了对卡迪西亚城的进攻,进攻势头非常猛烈。士气非常高昂。凭借着强大的坚定的信念对大唐军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步兵聚合在一起,以盾牌保护着自己,远程打击部队也藏身于步兵军阵之中。试图接近城墙,以手中的远程打击武器对城墙上的唐军进行射击。

刚刚从罗马军团手中夺来的强大的远程攻击武器投石机也在这里发挥了作用,全部接近到可以进攻卡迪西亚城墙的地方,准备对卡迪西亚城墙发起射击,摧毁城墙,以击破城墙防御,再以绝对优势兵力对唐军造成绝对的压制和打击。

柴绍愣愣地看着这一切,注视着阿拉伯军团的各种动作,心中闪过千万念头,最终汇合在一起,那就是阿拉伯军队进步了,从一开始的猛冲猛打没有章法没有盔甲没有制式武器没有合理的战术安排,到如今的军阵、盾牌、装甲、冲锋、远程打击样样具备,阿拉伯军队已经不是之前的那支阿拉伯军队了,他们已经拥有了那个叫做罗马帝国的军队的装备。

波斯军队连那支近乎于乞丐军队的阿拉伯军团都无法战胜,就更别说这支经历了残酷战争洗礼的阿拉伯军团的绝对精锐主力,柴绍几乎可以预见如果没有大唐军队死守卡迪西亚城,那么波斯帝国会面临什么样的溃败和恐慌,首都是必然无法坚守的,所以他们只能逃亡,而将富庶的领土和资源和在各种意义上都不属于大唐的技术拱手相让给阿拉伯人。

柴绍可以理解这一切的进程,一开始,阿拉伯军队只是一般的农民军或者是牧民军,没有战争规划,没有战斗技巧和战法章程,每一次打仗都是自由发挥,凭着他们那股悍不畏死的精神和莫名其妙的坚定的信仰,他们战胜了强大却腐朽的波斯人,获得了发家起事的第一桶金,随后,在那些毫无战斗意志的波斯人身上获得了大量的资源和战术战法。

阿拉伯军队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取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强大,因为信仰而团聚在一起的人们越来越多,这个民族越来越强大,获取了立身之地和资金,获取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接着,他们趁着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打的两败俱伤的档口,迅猛发展起来,同时发动了对疲惫至极的波斯帝国主力和罗马帝国主力的进攻。

对波斯帝国获取了巨大胜利之后,对罗马帝国的战争也获得了胜利,腐朽而老迈的波斯帝国除了金钱和资源并不能给阿拉伯帝国太大的帮助,只有更加强大的罗马帝**队才可以在军事上给阿拉伯帝国足够的帮助,建立骑兵并不容易,但是建立步军就要容易一些,所以这支二十万军队的阿拉伯军团,只有两万骑兵,剩下的全是步军。

杜荷在一旁凝视着阿拉伯军团的动作,对柴绍说道:“大帅,阿拉伯**队已经今非昔比,彼军经过数次大战,从罗马**队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与其说我们是在和阿拉伯人作战,倒不如说我们在和更加强大的罗马**队作战,若不是我们有火炮,恐怕这一战会非常的艰难,我们全军覆没都是有可能的。”

柴绍冷笑了一下,说道:“全军覆没?从贞观四年开始这个词就不再属于我大唐军队了,杜副帅,如果让你来打这一仗,你会如何打?”

杜荷深思了一会儿。说道:“待其军阵接近,投石机接近,便以火炮击之,火炮炮弹乃实心铁弹,对军队杀伤力有限,但是对这些死的东西杀伤力很大,只要打中了,那些投石机必然毁坏,阿拉伯人会失去最有力之攻城武器,而军阵接在一起。恰恰好可以让火炮达到最大杀伤。燃烧罐和我军投石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