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贞观攻略(御炎)-第2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事大学成为世外桃源,并无一人感染瘟疫,然瘟疫期间课程暂时停止。所有学生全部呆在宿舍中,除了吃饭解手和看书,或者做一些体育运动外,绝对不允许走出军事大学校门,军事大学校门外来了一队五百人的士兵,牢牢的看守着军事大学,这些宝贝打仗丢了四十多个已经心疼的要死了,要是再被瘟疫感染了,老将们数年的心血就白费了。
尚书省,参谋总部。六部。全部停止了正常运转,李二陛下在自己的书房旁边开辟了一个议事厅,每日召集相关大臣前来处理特殊时期的政务,议事厅每日都要以酒消毒。每日打扫清洗。绝不允许有任何疏漏。但是说来也奇怪,皇宫里面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人感染此次瘟疫。
苏宁带着四万军队在长安城内安顿秩序,按照紧急条例每日发放口粮。同时检查饮用水是否为开水,若是还有人喝生水,则将被处以一日没有粮食吃的惩罚,正常的商业贸易中止之后,百姓们都没有办法获得外部的粮食,而家中储粮吃完以后,只能依靠朝廷的口粮度日,期待可以渡过此次灾祸。
长安总院在研制出了解药,治好了一百多个病人之后就对外宣布,此次瘟疫并不是天灾,实为**,主要缘由就是百姓多不饮开水,而多饮生水,脏水,阴沟水,那些水中带有的大量脏东西,瘟疫就是这些脏东西引发的,所以喝开水的人没有多少得病,传染数量也少,而那些没有喝开水习惯的人,大多数都得了病。
事情解决之后,苏宁进宫见驾,交割兵符,上交兵权,而后得到李二陛下亲自接见。
“苏宁啊,你做的很好,做得非常好,不负朕对你的期望,四万军队管理的仅仅有条,两月瘟疫未曾闹出混乱,且为治疗瘟疫立下大功,但是,你把功劳都让给了孙先生,却是欲意何为啊?”李二陛下把玩着手中兵符,饶有兴趣地看着苏宁,瘟疫一解决,李二陛下就放松了,而苏宁不去参与外面欢天喜地的庆祝活动,却在这个时候进宫见自己,是成熟了吗?
苏宁面容宁静的说道:“臣只是觉得这是医者应该做的事情,孙先生淡泊名利,这些功劳他受得起,臣受不起这样的功劳,再者而言,主要的功劳还是在于孙先生和长安总院的数百医者,没有他们,这场瘟疫臣对付不了。”
李二陛下笑道:“没有你发现病源,怕是药物也不好配置吧?”
苏宁说道:“正是因为此,臣不该居功,反而有罪。”
李二陛下眉头一皱,而后松开,嘴角带着笑容,来了兴趣:“有罪?哪里有罪?你是又杀人乐还是又放火了?”
苏宁说道:“臣只顾向陛下上表,推行各项革新,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或者说,此次瘟疫之所以会来势凶猛,也有臣只顾革新,不顾巩固成果的原因在里面,臣有罪,不敢居功。”
李二陛下奇怪的问道:“此话怎讲?”
苏宁说道:“大唐之改革由上而下,先从朝廷进行改变,而后慢慢向下渗透,最后抵达到每一个百姓身上,产生显著的效果,这几年改革措施层出不穷,朝廷改革之项目多如牛毛,实施起来难度不小,但是带来的改变肉眼可辨,此乃大唐之福泽,陛下之福泽,臣为大唐贺,为陛下贺。”
李二陛下微微点点头,他所主导的贞观革新是在开创一个前年未有的大变局,他敏锐地察觉到,这场大变局几乎可以和春秋战国的大变法时代相提并论,不同的是,春秋战国中国分裂,而此时,中国一统,对此,他颇为自得。
苏宁接着又说道:“但是臣忽略了一个问题,陛下也忽略了,满朝文武都忽略了这个问题。”
李二陛下好奇道:“什么问题?”
苏宁说道:“大唐人数最多者乃是百姓,所有政策,所有革新,若是不能应用到百姓身上,得到百姓的支持,那么这些措施就寸步难行,若是得到了全体百姓的支持,哪怕革新者已死,革新照样可以继续下去,臣也发现,历史中所有成功革新,无不使天下百姓支持,翘首以盼,而所有失败之革新,除却主导者自己之失误,还有天下百姓漠不关心。并不参与的情况在里面。
商鞅变法,大变秦国格局,将秦国格局来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可以通过功劳一步登天,而贵族若是没有功劳也只能混吃等死,商鞅触动秦国贵族之根本,深为之恨,欲杀之而后快,孝公病逝之后,商鞅失去最大支柱。落得车裂而死之下场。但是,商鞅变法却未曾停止,一直继续下去,最终大秦强盛无匹。以一国之力扫平山东六国。
商鞅既死。按道理来说。他的改革措施将悉数被废除,人亡政息,历代改革大多落得这样的下场。但是,商鞅变法却一直坚持下去,无人动摇,原因就在于,商鞅变法从一开始就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支持和理解,并且商鞅变法中很多条例使得全国百姓成为获利者,贵族势强,但百姓人多。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商鞅死时,变法深入人心,大获成功,贵族即使重新掌权,也没有胆量触动全国五百万百姓之利益,更不用提大量通过二十级军功制登上军中实权之位的军官虎视眈眈,百万秦军实际上的掌控者,就是那些通过二十级军功制登上高位的中层军官,他们毫无疑问是维护商鞅变法的。
如此就算贵族重新掌权,面对百万秦军的虎视眈眈,他们也没有胆量和兵马敢和百万秦军对抗,也没有胆量和全国百姓翻脸,是以商鞅一人死,而全国皆以商鞅变法为信条,百姓支持,变法遂不可改。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也是变法,管仲相齐也是变法,韩国也有申不害变法,或成功,或失败,但是可以找到的规律便是,成功者有全国百姓为后盾,无人可以撼动,而失败者忽视百姓力量,忽视舆论力量,单枪匹马与守旧之人争斗,除去当真实力雄厚,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方能胜利,若是余者,焉能不败?
商鞅变法最大的亮点不在于二十级军功制,也不在于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编制户口、“什伍连坐”,而是在于从一开始就深入人心,得到百姓的理解与支持,陛下应该也记得商鞅变法之前立木为信,以五十两金换取了全国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并且花费大量心思讲解变法内容,让百姓了解变法,接受变法,成为变法的最大受益群体。
再说汉武帝建元革新,主导者就是汉武帝自己,联合身边亲信,欲图进行改革,但是这些改革,天下百姓根本不知道,根本不了解,改革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被窦太后终结,改革者死的死贬的贬,他们一无所知,汉武帝忽视了百姓的力量,没有吸取商鞅的成功经验,就此失去主导权,非要等窦太后身亡之后才能掌权。
臣反思大唐自贞观四年以来之变法,深深感到不妥,虽然大量变法革新内容得到百姓支持,但是朝廷并未向百姓解释变法内容与具体措施,没有得到百姓的理解与信任,此次瘟疫,看似天灾,实为**,朝廷变法日新月异,而百姓依旧按照过往模式度日,如何改革,怎样改革,他们一概不知,只知道接受,而不是理解与支持。
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环通商,与北边蛮族通商,长安城成为中转之城,大量商人货物牛马都在长安城聚集,所待时日不长,但是胜在人多,人牛马都要吃要喝,也要排泄,也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远远超过以往长安本地百姓的产出,但是商人和牛马走了,却没有把垃圾和粪尿一起带走,而是留在了长安。
以往的做法已经无法适应这样大的垃圾产出,以至于垃圾堆积如山,难以整理,冬日还好,天气寒冷,不易**,而伴随开春,气候渐暖,垃圾开始**,臣这些日子视察长安一百零八坊,除去有功臣勋贵和东西两市等二十坊意外,其余八十八坊皆是垃圾堆积如山,气味刺鼻难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清理完毕。
人尸**会引发瘟疫,而物品**也会带来瘟疫,没吃完的食物**后是什么样子,相信陛下会发现,百姓却不在乎,这些东西堆积之处大多临水,这些谁就是长安百姓喝水的来源,冬日还喝热水,日子一热,就开始喝冷水,被**之物浸染之后的水,喝下去,会如何?此番瘟疫,便是如此,喝下受污之水,邪气入体,大病遂成。
大唐在变,朝廷在变,陛下在变,官员在变,功勋重臣在变,然,百姓未变!商鞅变法之成功与延续,建元革新之失败,其中关键就在于,百姓是否跟上变法脚步!百姓不变,革新必将失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亦或是未来!”
五百七十售书为信
变!变的是百姓,百姓是人数最多的群体,是大唐的根,只有百姓变了,大唐才是真的变了,百姓不变,大唐永远无法变!
李二陛下再一次被震撼,震撼于自己读史多年,读出了善待功臣保全功勋的道理,所以获得英明名声,却没有读出商鞅变法之成功早在一开始就确定了,其他诸多改革之失败或无疾而终也是从一开始就确定了。
革新,变法,自己可以推行,自己是皇帝,只要活着,就能推行,只要活得够长,照样可以成功,就好像汉武帝活的够长,建元革新失败了,掌权之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依然成功,可是谁知道天寿几何?谁知道自己的寿命是多少?改革正起劲儿,结果最重要的人病死了,政息人亡,自己的后代,自己的继任者,是否会按照自己的方法继续改革?
没人知道。
但是商鞅变法就做到了后世诸多改革都做不到的一点,大力推行变法的商鞅和秦孝公都死了,但是商鞅变法依旧维持下去,对商鞅恨得牙痒痒的惠文王照样要按照商鞅的做法继续做下去,因为这已经是天下大势,商鞅变法已经和秦国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无法分割,所以商鞅变法无论如何都要持续下去!
惠文王因此成为秦国第一王,武功大盛,特别是扫平了蜀地,为秦国扫平山东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而大唐呢?贞观革新是否已经和大唐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哪怕自己明日就离开人世,贞观革新也会继续下去,不会改变?
李二陛下无奈的意识到,没有,这是不现实的,虽然劳动改造得到了百姓的大力支持,菜篮子计划也得到了大力支持,军事大学也被大力支持,但是不是整个贞观革新计划都被支持甚至相当一部分,百姓根本不知道。百姓们会支持劳动改造。会支持菜篮子计划和军事大学,也会继续支持纵横司,但是,贞观革新呢?
无论是劳动改造还是菜篮子计划。无论是军事大学还是纵横司。都只是贞观革新的一部分。贞观革新是一整套计划,不是一座军校一个纵横司就能体现出来的,许许多多的政策。许许多多的条令,李二陛下突然发现,没有百姓的支持和理解,他并没有底气。
所以苏宁说完之后,李二陛下正了正衣冠,将苏宁扶起,又一次进行了君臣之间最正式的奏对,着人记录,将来付诸史册,尤其是商鞅变法最大亮点,一定要牢牢记下去,贞观革新若是成功,这也将是贞观革新的最大亮点,是一切变法革新成功之基准,一定要付诸史册,让后人得知。
一番讨论之后,已是三个时辰,夜幕降临,李二陛下却丝毫未曾感到困倦,苏宁受不了了,李二陛下就让苏宁在宫中睡上一晚,自己一直挑灯夜战,将今晚的全部所得记录下来,拟定了大量条陈,第二日,恢复上朝后的第一天,贞观革新重新启动,李二陛下下达了一系列旨意,立即颁布天下予以实施。
首先,长安总院以政府机构之名与大唐刑部联名布告天下,从今往后,大唐子民无论身处何方,无论过往习惯如何,无论当地风俗如何,除却活水与可以饮用之井水,尽量饮用开水,当然一概如此不太现实,所以不允许饮死水,只能饮活水,没有源头没有流向之水是为死水,断断不可饮,哪怕是开水也不能饮用。
沟中水,地面雨水,脏水,带有异味之水,皆为死水,皆不可饮,刑部授权各地官府大力监督,一旦发现此类人,皆以不服朝廷教化为罪名予以二十钱罚款,二次三次发现者予以鞭笞二十之处罚,屡教不改者收押监牢,处以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羁押之刑。
另长安总院布告天下,随地吐痰,随地丢弃废弃物,随地解手,随地丢弃牲畜尸体,皆为违法行为,大唐乃礼仪之邦,大唐子民自当是礼仪之民,政府会以最快速度圈定丢弃垃圾集中地点,并且招募人手予以焚烧解决,万民无需惊慌。
其次,李二陛下下令招募全大唐无业者,只要愿意,都可以去当地官府报名,无论男女都可以,专门管理收垃圾和焚烧垃圾,组成一个政府的特殊部门,发给工钱,统一管理,这些人称之为环卫,经过培训之后,就相当于是吏,政府的工作人员。
再次,李二陛下向天下宣布,大唐经过不懈之努力,已经成功改进造纸之术,并且改进刻印之书,百倍于之前,大唐已经拥有充分的书本和纸张,即日起大量发售刻印线装书本和纸张,并且将花费数十年时间在各地建立官办学校,培养人才,势将做到适龄童子悉数入学,天下无一人不识字,无一人不知书!
如果说,长安总院和刑部的布告只是地雷爆炸,招募大唐无业游民予以工作,政府发给工钱算是石油井喷,那么第三个消息就是十级大地震,能把整个大唐都给震个底朝天的消息,开什么玩笑?改进了造纸术和刻印之术,不再缺少纸张?也不再缺少书本?还要在各地设立官学?适龄童子入学?无一人不识字?无一人不知书?
现代人无法想象在唐代,这样一个消息会给大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是苏宁就处于大唐,生活在大唐,耳闻眼见,大唐的百姓们和寒门士子们是什么样的动静,还有太原王氏和两支李氏是什么样的动作和反应,苏宁意识到,商鞅立木为信的作法给了李二陛下极大地灵感,贞观革新势必要比商鞅变法强上一千倍一万倍,所以。李二陛下用来取信于人的东西就是书本和纸张。
商鞅立木为信,李二陛下售卖书本为信,毕竟这样的消息实在是太过于震撼人心,以至于这个消息布告天下之后的一个时辰以后,朱雀门大广场就已经人山人海,寒门士子,和那些视文化书本为生命的草根百姓,纷纷站在朱雀门大广场,看着朱雀门森严的守卫,看着皇城。那消息的来源地。浑身发抖,心脏噗通噗通的跳着,根本停不下来。
这样的消息,震古烁今。若是没有皇帝的亲自说明。他们无法相信。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哪怕是白纸黑字和口耳相传,都无法相信。哪怕颁布文书的就是朝廷书吏,这是一定不会错的事情,这年头你拿皇帝开玩笑,只要皇帝不知道,你就不会死,但是你要拿文化开玩笑,不好意思,你将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没有一个人敢于在文化方面动手动脚欺骗人心,那样的话百姓们一怒之下冲击朱雀门攻打皇宫都未可知,他们被压迫的太久,而识字读书做官就是他们翻身的希望所在,识字的人和不识字的人,在现代看来就像有钱人和穷鬼的差别一样,天壤之别,真正的天壤之别,两者名称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是社会地位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年头,读书识字的千里挑一,能读书识字的人都是宝贝,家里面出一个读书人那是祖坟冒青烟保佑的,祖宗显灵了!那是何等的荣光?而他们现在突然听到消息,朝廷说要让他们每个人都能识字,要让他们每个人都能读书,每个人都能做读书人,都能达到曾经作梦也想不到的地步。
这个消息实在是太过震撼,以至于他们迅速忘记了瘟疫带来的伤痛和前两条布告的内容,只顾想要证实这第三条消息到底是不是真的,皇帝是不是在骗他们,是不是在欺瞒他们……
面对这个情况,李二陛下早有准备,自从军事大学招生以来,宽阔的朱雀门大广场就成了朝廷发布消息的不二场所,此时此刻,就在防卫森严的朱雀门之后,仅仅几米的地方,绵延数十米的大车一辆跟着一辆,那上面装着的,都是书本,都是纸张,都是要以一文钱十张纸和十文钱一本书的价格半卖半送立威信的重要工具。
护送这些大车的是大唐最精锐的玄甲军,皇帝陛下亲自命令玄甲军将这些书本和纸张全部运送到朱雀门大广场上,一字儿排开,然后当着百姓的面将书本和纸张取出,就地贩卖,从明日起,就在东西二市各开放一个书本纸张专卖店,然后就在各个坊中开办这样的小店面,同时也要往长安城周边蔓延。
早就到手的印刷术和改良的造纸术终于在这个时候发挥出了巨大的力量,这股力量所带来的毁天灭地的影响冲击着百姓们和寒门士子的心,他们迫切的想要知道这一切到底是不是真的,到底是不是在做梦……
朱雀门大门缓缓打开,一队精悍的玄甲军骑着高头大马冲了出来,然后成一个长方形不断地将人群往后驱离,一边去里一边喊着后退后退,陛下施恩,书本与纸张即刻在此贩卖,但是数量有限,今日只是试售,每人限五十张纸和五本书,售完为止,若是售完了还没有买到的,可以明日开始去东西二市专卖店购买,价格不变。
不一会儿,大车排着队缓缓从朱雀大门驶出,一辆接着一辆,好像没有终结一样,百姓们和寒门士子已经知道这车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但是不到最后一刻,他们依然不能相信,玄甲军加大兵力维护秩序,但是渐渐的有些无法承受百姓们越来越多的人数和越来越难以控制的情绪,领兵将军们担心一旦将书本与纸张亮出将会引发大的骚动!
事实上,他们第一眼看到这样多的书本和纸张,不也是吓的一屁股坐在地上半天缓不过神儿来?一想到以后家里面就要有读书人,就能识字,那感觉,啊!这酸爽,不敢相信!真的不敢相信!
命令迅速传达,更多的军队从朱雀大门涌出,然后不少嗓门大的人抬着喇叭大声喊着“保持秩序,不得喧哗,否则不售”的话,现在也只有这样的话才能让百姓们和寒门士子们强制自己冷静下来,当然最危险的时刻还没有到来,最危险的时刻是将所有的书本和纸张全部亮出来的那一刻,要是有人被狂热的情绪占据了身体,那么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恐怖的事情。
李二陛下带着几乎所有的大臣登上了朱雀城墙,看着外面黑压压一片望不到头的人流,为之深深震撼,比之方才看到这样多的书籍和纸张的时候更为震撼,不少大臣看到书本和纸张的时候直接昏了过去,而如今看到长安百姓这样的疯狂,几乎是满城出动的情况,一个个眼睛瞪得快要蹦出眼眶,嘴巴长得都能塞下电灯泡。
饶是苏宁有了心理准备,一眼看到城楼下面黑压压一片看不到边际的人流,也深深为之震撼……
五百七十一保密法令
古有商鞅立木为信,今有李二售书为信。
无论过了多久,每当苏宁想到那一日那一刻朱雀门大广场外的景象,就禁不住激动的涕泗横流,差点儿大小便失禁……
曾几何时,读书识字是世家子弟的专有权利,平民百姓想都别想,少数寒门士子因为因缘际会而获得了读书识字的机会从而成为读书人,那是多少人做梦都梦不到的事情,读书需要书本,更需要老师教育,可是读书人本来就少,更多的要去做官,哪有时间做老师?名师都是世家出身,要教也是教世家子弟,哪里轮得到平民百姓?
教育资源被垄断,只有世家子弟和官宦子弟可以得到读书识字的机会,广大百姓中识字读书的万中无一,原本立志教化万民使民心向善的儒家学派失去了最初的理想,转而跟随董仲舒的儒家霸术迅猛前进,迅速将春秋战国时期的低贱阶层士,变为了最高等的国家掌控者。
但是这群国家掌控者却自绝生路,将他们自己拔高了好几个层次以后,却又堵住了下层人民往上走的路途,魏晋南北朝,是世家大族的极盛时期,却是大汉民族和中央王朝的衰落时期,是以他们的衰亡,是势在必行,是历史的抉择。
政治打击,军事铲除,都不足以彻底消灭世家大族的力量,唯有从文化上打破垄断,将文化遍布四海,这才能彻底将世家大族打入无底深渊。使之再也没有死灰复燃的机会,不出十年,大唐再也不需要这些掌握了文化霸权的世家大族的存在,再也不用向他们妥协,向他们赋予权力。
原本依靠唐末军阀割据和宋代科技发展才最终胜利的世家大族剿灭战争,提前到了公元七世纪的唐朝初年完成,伴随着山东讨逆的结束,以及李二陛下朱雀门售书的壮举,世家大族终于结束了它们的历史使命,朱雀门售书将成为一个里程碑的事件。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整整一百辆大车。五十辆大车装着纸,五十辆大车装着书本,一辆大车大约有五百本书,五十辆大车就是两万五千本书。主要是儒家经典。还有史书和一些别的书籍。类似于兵书和科技书籍这一类的书籍被视为国家机密,不允许外穿,只有国家学校里的人才能得到并且学习。不对外出售。
而且还有一点,这些书籍绝对不向外族人出售,可以得到这些书籍的只有大唐汉人,任何外族人都无法得到这些出售的书籍,官方主持的售书机构不会允许外族人获得这些书籍,更别提核心技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那是大唐最高等级机密,技术图纸被李二陛下亲自掌握。
大唐人也就算了,让外族人也得到这些的话,就会使他们也在短时间内获得与大唐相匹敌的文明力量,游牧民族不在乎这些,也不通行大唐的汉字与汉语,但是一些已经建立了政权的国家,比如东北的高句丽和新罗,乃至于倭国,让他们的得到这些,是一种灾难,因为他们都使用汉字,说汉语,之前李二陛下不在意,但是被苏宁激烈反对之后,李二陛下开始注意以往不甚关注的技术了。
比如墨家子弟献给大唐的技术,给大唐带来了多少改变,为大唐的改革付出了多少,李二陛下再清楚不过,有了这些技术,大唐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成功,而若是让那些一心一意跟着大唐的脚步无偿的得到了,那可真是太不划算了,那些国家将来可都是要消灭的!
尤其是高句丽新罗那块地儿,那是四海一统的最后一步!前汉故地,中国之地!
李二陛下随之制定了保密法令,主要针对的就是外族人,但是因为没有颁布的理由,贸贸然颁布这些条令会让外族感到不安和不愉快,影响了国家邦交,也会影响他天下共主的地位,这让爱面子的李二陛下难以做出抉择,但是就在这个关口,苏宁的道了鸿胪寺的报告,大唐瘟疫期间,一共有十七次飞鸽传书和暗中交头接耳的事件被发现,涉案者占据了所有鸿胪寺外族外交人员的三分之一。
大唐在瘟疫,而他们向他们自己的国家传递消息,这是要做什么?纵横司的探子将这些人悉数逮捕,然后严加拷问,终于拷问出了他们的“不臣之心”,这就是一个理由,不管真实情况是如何的,只需要一个理由,一个促使大唐堂堂正正颁布制裁条令的理由,有了这个理由,专门针对外族的保密法令就可以颁布了。
李二陛下听到了这个消息,大怒之后大喜过望,连夜召集那些犯事的未犯事的外族外交人员,大声斥责他们,并且惩罚了那些私自向国内传递消息的居心不良之人,下令斩首两人,下令边境驻军向这两处犯事小国移动,准备战斗。
此一举动吓得不少国家纷纷上书表示对大唐没有二心,此二国更是将被斩首的外交人员之家族夷灭,以表示绝无二心,恳请大唐退兵,并许诺朝贡倍之。
可信吗?
没关系,你不相信我,我也不相信你,我只是需要一个借口而已,保密法令正式颁布,大量国家为此还松了一口气,只是不让我们学一些东西而已,这些都是没有成熟政权的国家,而一些国家使者则开始四处动弹,这里面就包括了高句丽和倭国的使者,此二国使者最为活跃。
带着大量钱财礼物拜访大唐的重要官员,当然也拜访过苏宁,被苏宁毫不留情面的拒之门外,大唐官员出乎他们意料的完全拒绝与他们会面,这让此二国使者大为担忧,李二陛下开始关注高句丽和倭国,下令给杜如晦。杜如晦下令纵横司血滴子大量出动,向东北方向移动,加紧渗透高句丽和新罗等国,同时也派遣相当人员严密监视倭国使者,若有必要,则派遣探子东渡倭国,混入倭国。
李二陛下更关注的是高句丽,而不是倭国,说实在的,凭如今大唐的国力。一个小小的倭国真的不在话下。三下五除二就收拾掉了,但是高句丽,不隐瞒的说,他是具备和大唐争夺东亚霸权的潜在实力的大国!此事的高句丽绝对不是现代的朝鲜和韩国。而是一个三次打败中原霸主隋王朝的大国!
隋王朝大举东征高句丽。虽然狠狠的削弱了高句丽的实力。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国朝覆灭,天下大乱,高句丽获得了喘息之机。等到大唐立国,高句丽又被经营的和铁桶一样难以应对,前隋付出的大量人员伤亡就等于是打了水漂,而且有了抗击前隋入侵的经验,一些必经之地被修筑的相当雄壮,攻打起来难度数倍于前隋。
高句丽此时虽然不敢大举进攻大唐,东突厥之役和灵州之役以后,大唐军队的强悍与暴虐深深刺激了高句丽,使之对大唐甚为忌惮,恐惧之心甚至超过前隋,所以主打防御策略,更将国土经营成了钢铁防线,高句丽打不过来,无法和屯驻在幽州的大唐重军对抗,同样的,屯驻幽州营建北平城的大唐驻军也无力进攻高句丽。
进取不足,自保有余,吸收了汉文化营养的高句丽,在政权的成熟程度和文化的先进程度上,并不输于大唐,所以另一个时空中李二陛下三次征伐高句丽也都未能得手,一直到高宗时代才终于完成了这个使命,这可以说是一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李二陛下一个永远的痛。
所以,在大唐国内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高句丽是最为担忧的,遣使节考察追寻问题的来源,却根本找不到源头,好不容易从内部打探到了一些关于始作俑者苏宁的消息,却又在最关键的时刻被李二陛下下达了保密法令,今后一切有关国计民生的关键技术与军工技术将不允外族学习,当然,若想学习儒家经典,明白礼义廉耻,这还是可以的,孔颖达先生双手赞成。
他们自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向来慷慨大方的大唐居然做出了这样的决策,先是终止了公主外嫁,让外族失去了成为暴发户的机会,而后又颁布保密法令,不允许外族正大光明的学习类似于农业技术和工业技术的重要技术,只能学习仁义礼智信……这些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