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十字-第4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可以办到,但真要靠原子弹打登陆战,似乎还不太理想,别的不说,这中间时机就很难把握。
至于原子弹通过潜艇投放实现水下爆炸,德国倒是想试验一下,可惜一来没有多余的原子弹,二来没有足够的军舰来实地试验,现在德国主力战舰不多,脑子有毛病才会把战列舰送去充当核试验的道具,所以只能放出消息骗骗日本人和美国人,至于真实情况,想必他们也不懂。
这一手还真把世界各国给唬住了,现在大家拼了命地在打探原子弹的消息,实力强的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都在筹划着自己建造,实力弱一点的也在考虑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英法并不是对核武器一无所知,恰恰相反,英国当初是有核武器开发计划的,而法国虽然因为战争缘故中断了计划,但现在法国经济形势不错,又在谋划独立国防,所以对这件事也很上心。
没错,法国人在全面谋划恢复国防体系,虽然总兵力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达到欧洲第一陆军的地步,但至少在装备研发上是不甘落后的,除了火箭为了赶进度从德国引入外,其余重型坦克、喷气飞机、直升飞机乃至突击步枪都在从头开始研制,倒不是说法国现在就有东山再起、与德国再唱反调的用意,而是军工在法国工业内占比也不小,德国军工订单结束后,法国军工必须找到其他适合自己的产品才能生存下去,研发更好的产品势在必然,再说德国也说了,今后欧洲防务是统一招标,哪个公司的产品好就采纳哪个公司产品为欧洲标准产品,法国经济界、军工界人士自然也要跃跃欲试——能拿到欧洲分享的蛋糕可不容易。
至于原子弹,贝当和达尔朗连学术带头人都选好了,由著名和物理学家居里夫妇的女婿——让·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挂帅,(这是非常难得的一幕,夫妻结婚后保留了双方共同的姓氏,主要是居里这个姓氏太有名),然后准备开始建造重水反应堆。为试探德国的态度,贝当还故意向德国发出信件,希望能得到挪威重水工厂的重水。
对这个要求,霍夫曼感到非常棘手,因为如果他不阻止,那么法国最终会成为核大国;如果他予以阻止,则法德关系直接就会下降,现在正好是欧盟的关键时刻,他不能冒这个险。而且历史也告诉他,法国人无论如何是要独立发展核武器的,别说和德国捆绑在一起,就是原历史时空与美国绑在一起,法国还是独立发展了核武器,因为最终是阻止不了的。
最后他只能一方面表达德国愿意提供核保护伞,一方面又同意法国拿到重水去搞“实验研究”——鬼都知道这些研究是用来干嘛的。所以霍夫曼非常急迫想要把德国核武器的威力迅速提上去,5万吨级是一个里程碑,他给苏尔计划下了命令,到1946年3月份前,必须有3颗用于实战状态的原子弹,同时要求博特等炸弹派推进下一个项目——核聚变炸弹。
现在炸弹派也明白了,用一个小型原子弹充当核聚变炸弹的引爆器非常合适,二级核反应之后迸发出的威力能直接将核聚变炸弹的威力提升到百万吨级当量这个门槛上。
除了威力扩大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小型化,4吨实在是太重了,超过了现有所有火箭的运载能力,霍夫曼急切地希望他们能尽快将弹头缩小到2吨以内,这样除了飞机,他精心准备的6位一体核打击力量就能派上用场——提前跑了这么久,不就是为了抢占一个好身位么?
至于日本、英国发展原子弹的决心,他也认为可以理解,所以同意日本购买离心机、发电机组的请求——反正遏制不住,不如先发点财也好,事实上就连经济非常困难,人民连解决肚子问题还有一些困难的斯大林同志不也在筹划着研制原子弹么?
当然现在这些国家除美国之外,很明显都低估了研究原子弹的难度和耗费资源的数量,大家还是以原来的目光在看德国,认为德国花了几年时间就搞出了原子弹,他们花同样时间或者花略多一些的时间也能摆平,却完全不知道德国是因为有了霍夫曼这个穿越般的存在再加上对橡树岭的惊天打击才最终抢跑成功,他们要重头再起,难度依然不小,所以霍夫曼对保持目前的核优势还是很有信心的。
在霍夫曼眼里,让德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有核国家或许办不到,但让德国成为核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他认为可以实现。
第4章 通向铁幕之路(4)
“这是德国人提出的最后议和条款,据里宾特洛甫说已经过希特勒过目,原则上初步认可……”杜勒斯叹了口气,在白宫和杜威汇报道,“虽然这不算正式同意和批准,但起码德国人还算是有了一点认可的态度,大的反悔和调整是不会了,接下来就看我们的态度,当然,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德国人不会有大调整,同样也不允许我们有大的调整。”
“算是最后通牒?”
“算……也不算……因为这几乎是德国人把明牌告诉了我们。”杜勒斯沉吟道,“德国人的态度很奇怪,我甚至感觉有些捉摸不透,在某些时候让我感觉德国有些急躁,希望小的条件就不要再纠结了,一致通过就好——这算是快速议和的想法;在某些时候又顽固得可怕,仿佛一点也不着急,甚至还在琢磨各种各样的新手段将我们彻底摧毁,这种相互矛盾的观点很容易就从里宾特洛甫这个人的谈判作风看出来,说句实话我不愿意诋毁一位外国的外交部长,但他在谈判中有些时候真的是非常业余……和德国老牌外交谈判专家和专业人士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比如牛赖特?”
“对,论专业谈判技巧肯定不如牛赖特先生,但偏偏是里宾特洛甫牢牢占据了外交部长这个位置,而且在国社党内还有很高的地位,四巨头排不上,五巨头总归有,据说希特勒对他还信任有加……虽然偶尔会说几句香槟酒贩子之类的俏皮话。”杜勒斯也表示非常迷惑不解,“不过,与传统欧洲政治家相比,我们习惯性常用的手段可能用不着,比如施加压力、虚张声势或者咬文嚼字这一套……他完全不吃这一套。”
“这恰恰说明他能当这个外交部长的原因,他的外交路线不是基于外交部的策略和德国面临的形势,他是服从于希特勒的指挥棒……这可能是老资格外交家看不起前波西米亚下士的原因所在,他们总以为只有他们才懂外交,没想到元首是个不按常理和套路出牌的国家领袖。”杜威沉默中说了一句,“我们以前对德国外交关注太少,总以为是私人和裙带,或者是令人厌恶的党内决定,恰恰相反,德国的外交是很灵活的——他们前一秒能和斯大林签署互不侵犯合约,过几天就能打过去,这种固有的思维惯性恰恰是正统派政治家们做不到的。”
“张伯伦就吃亏在这个上面。”
“好吧,明面条件我都看完了……”杜威叹了口气,“老实说没什么惊喜也没什么特别过分,基本都在我们的预料中,关于另外一件事,谈得怎么样?”
“这件事有一定的变化,里宾特洛甫向我转达了希特勒的意见。”
“他怎么说。”
“加200亿,我帮你摆平!——这是他的原话。”
“笑话,他哪来这么大自信,他以为这是德国,他被人顶礼膜拜,说出来的话一条都不能改?”
“不,他真有自信,而且我认为他能办到。”
杜威的脸色忽然变得精彩起来:“他不会要派德国人帮我们维护治安吧?”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杜勒斯苦笑着说道,“他不同意调马修的军队,第一认为不一定可靠,第二认为这些部队他要扣着,他给我们提供另外一支军队——人数将近25万的党卫军亚美利加集团军。”
“上帝!”杜威脸色终于变了。
“给他们200亿,这支部队将完全服从您的指挥,由少部分德国教官团带队,经过全套国家社会主义教育洗脑的前合众国军人们……他们在东线和斯大林的军队打了2年仗,用德国人的说法,美国人不是不会打仗,是美国将军不会打仗!”
“嘿……这句话真新鲜。”杜威的脸色忽然变得精彩起来,“让参联会这帮窝囊废听到了会怎么想?”
“但这是个很残酷、很黑暗的话题,第一,您今后打算怎么做;第二,美国今后怎么看这支部队;第三,我们怎么和德国相处。”杜勒斯耸耸肩,“其实我能理解希特勒的想法,他也不想看到美国被赤化,这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一旦拥有世界第一工业的美利坚变成红色美利坚,同时在未来还可能掌握原子弹、火箭等尖端武器,只怕他连觉都要睡不好的。”
“美国人民会愿意变红么?”
“不知道,人在极端情况下会做出一些发疯的选择……您忘了斯普鲁恩斯将军说的话么,在那次南太平洋战役中,我们的小伙子们拼疯了,连自杀式战斗都使用了出来……我们之前以为只有日本人才这么干!”
“但这不是常态。”
“是的,我就怕美国人民在冲动之下选择了一个他们事后会永远后悔的选择,就像俄国人民当初对沙皇失望透顶,没想到后来的选择……”
“算了,不纠结这件事了,抛开200亿美元不说,你觉得这支美国军团能完成德国人所说的那种使命么?”
“我觉得……应该可以。我们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这支军队,既然德国人都能接受,说明他们的表现至少是达到平均标准了,而且他们没有在战俘营里无所事事,他们在东线杀戮、战斗了1年多,这对于国内连正常枪炮都没有听够的后备兵力来说,完全是两个概念——他们原来被俘前是我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又被德国人调教了一番,还去打了斯大林,我感觉,感觉很可能会非常可怕。”杜勒斯想了想,“现在最大的挑战在于您,您会不会接受这种条款,以及打算怎么使用。”
“我也没想好……你说,德国人该不是指望我成为他们的傀儡吧?”杜威忽然鬼使神差地冒出一句。
“这不可能,他们连近在咫尺的法国都没有安插傀儡,在美国就更不可能,但通过这种行动,这种安排改变国内的政治力量对比是有可能的,现在英国内部、法国内部的政治气候不就开始变化了么……”
“那么,这支部队回美国以后,会不会表面上服从我,实际只接受德国人的指挥?”
“这个……我想也不会,只要兵员补充是我们控制、后勤是我们控制,迟早我们能纳入麾下的……当然,我们自己也会发生改变。”
“比如?”
“更加集中化的处理原则和行政主导……民主乃至自由可能需要暂时休息。”杜勒斯又插了一句,“不要以为只有我们在变,日本也在变,以前谁敢想日本会变成这样?谁敢想堀悌吉会做出这种举动?国务院负责远东事务的专家在声称——堀悌吉在日本的行动是没有布尔什维克党的赤化!我敢说德国不会看不到、看不懂这一切。”
“这个世界真乱!”杜威摇了摇头,“让我想想,这件事太重大了,我得仔细琢磨,干得好也许力挽狂澜,干得不好估计我得下地狱!”
“那先让参联会讨论我带回来的条件?”
“理应如此,他们也要感受一些压力才行。”
第5章 通向铁幕之路(5)
“诸位,我知道你们截获了一些关于德国进攻北美大陆的作战计划,国务院目前对于这种计划的真实性是持有不同意见的,我本人也处于将信将疑之间,但不管怎么说,这份计划还是很有针对性、很有威胁性的,我们不能完全当其为空穴来风,特别是德国人不断进行演习,进行针对性计划修改,我认为真假还很难断定。”杜勒斯开头一段话让众人有些迷糊,负责外交的国务卿为什么突然说起《高堡奇人》计划来了?
等过了三分钟,杜勒斯才透露谜底:“我从德国回来,谈妥了双方达成大致认同的备忘录,本着对美国人民、美国军队负责的态度,打算先在参联会内部讨论一番,我想,到现在为止,诸位对战争与和平的选项不应该再模糊了吧?”
参联会众人都保持了沉默,确实如杜勒斯所说,现在美国情况非常尴尬,倒不是说实在无法继续作战,而是从政治、经济和社会风向来看,继续再进行这场战争对他们来说已完全无利可图,最初是希望能打几个挽回面子的战役重新商定一下条件,现在则变成尽快结束战争保持元气——争取下次战争再扳回来。
“先生们……”杜威艰难地开了口,“这些条款我已先行阅览过了,老实说心情非常沉重,如果我一个人能够拒绝,我哪怕上绞刑架也不会签署,但涉及到1。5亿美国人民现在和未来的前途,我不能鲁莽地决断,所以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不知道你们怎么看这些条款,有意见都可以提,即便你们不提,国会那些议员也会提,所以什么难听的话、耿直的话就不要再藏着掖着了,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
众人又一阵沉默,仗打到现在,恐怕战后风向一改,在座众人都有遭受清算的风险,谁敢拍着胸脯说:“我没错!”、“我没责任?”
所以大家还是很注重有关议和方式与条款,听杜勒斯一条条讲完后,众人脸色都很难看,但没有人开口,都在急速思考着未来。
眼看无人开口,杜威开始点名:“克拉克将军,您是军人中比较擅长处理外交关系的,您先说说看。”
“其他我没什么意见……谈到现在基本是实力和战争情况的反映,国务卿阁下已尽可能为国家争取了利益,不过有几条我感觉比较不妥……也不是说谈得不妥,而是我感觉议员们会揪住不放。”
“您说。”
“第一,是关于加勒比海岛屿问题,拿3个还是拿2个我个人都无所谓,但允许德国在这个区域保持2万兵力我觉得是非常危险的,诸位想必也清楚,合众国在战前只有不到30万军队,在加勒比海地区兵力也就是3…5万,如果有2万德军,再加上还有其他数千甚至过万的欧洲部队,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意味着美国柔软的下腹部将时时刻刻面临一把尖刀;
第二,同样的道理关于纽芬兰,纽芬兰归加拿大还是归大不列颠我无所谓,但如果允许欧洲部队驻军,等于就允许德国驻军,虽然有不部署原子弹的声明,但这个声明我认为是很脆弱的,德国人只要愿意,只要一星期就可以把他们的原子弹部署上来,而纽芬兰靠近我们传统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换句话说,我们很不安全;
第三,1500亿美元的赔款单纯从数字上还是可以接受,但民众可能不会理解为什么要赔款这么多,这差不多相当于1000美元每人的负担,而我们目前国内一个三口之家家庭纯税收平均收入还不到3000美元,这会引发群情激奋……”
克拉克开口之后,其他几个人也都纷纷开腔,大体都抱有差不多的意见,只有特纳的意见最少:“我的意思是,这些条件我能接受,德国会在靠近我们的地方部署原子弹?我相信,但等我们也有原子弹后,这个威胁没有那么致命,反倒是我更加担心火箭和其他喷气飞机……”
克拉克开口后,大家都表了态,意见大同小异,克拉克这几点都是众人比较关心的重点和难点,唯独麦克阿瑟一直皱眉没说话,于是杜勒斯问道:“道格拉斯将军,您也说说您的想法……”
“我考虑的问题和他们完全不一样,我在想国内怎么办?”麦克阿瑟皱起眉头,“目前军队很不稳定,左翼分子和赤色势力非常活跃,据说俄国教官团在这其中起到了难以的作用,我现在担心的问题是,如果国会山干脆利落地拒绝了这份报告,要求我们继续和德国人打,而部队组织度已完全涣散应该怎么办?又或者说,国会接受了这个条件,而民众表示反对,左派分子上街抗议甚至闹事,我们还能指望军队维持稳定么?”
众人都点点头,认为这个顾虑是完全有道理、有历史前车之鉴的。
1918年德国最后时期的混乱大家都知道,实际上德国在停战前夕还保留了500多万军队,还有一支堪称世界第二的海军舰队,如果全部抵抗到底,协约国的尸体从巴黎铺满到柏林都不够,但就是因为和平计划的实施以及德国内部的混乱,使得这支军队最后自行瓦解,而瓦解之后的德国也失去了继续抗争的本钱——只能接受原比事先预估恶劣得多的条件,如果一开始就把这些条件放出来,德国人原本说不定不会投降。
“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国不打算重复我们在1918年使用过的外交政策——先使用较优惠的条件诱使我们放下武器,然后再提出更加苛刻,更加难以接受,这是好事情,坏事情是,一切丑化都说了,大家心里接受不了而崩了怎么办?”
众人都摇头,谁也没经历过这个时刻,谁知道怎么办?如果现在就动手镇压,那将来怎么和德国人谈条件呢?
内忧外患一起来的时候是很可怕的,两者会形成一种互相加剧、互相促进的连锁反馈。
杜勒斯手里倒是有“亚美利加集团军”这个法宝,不过杜威还没考虑好,他也不能摊开来讲——万一捅到外面变成总统和国务卿勾结叛军,那明天就该民众占领白宫了了。
最后大家只能说再考虑考虑,想几天再给明确意见,然后再提交国会审议。
参联会散会后,杜威问道:“你对这次会议怎么看?”
“这次开会大家还是说出了比较担心的事实,我认为应该准备一个解释稿,这对您在国会山阐述有利。”
“好的,那就先这样!”
第6章 通向铁幕之路(6)
“先生们,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一次特殊的军事会议。”麦克阿瑟标志性的大嗓门在会议室里响了起来,“这是一次纯粹军人间的会议,尽可能减少政治势力的渗透与行政力量的袭扰,所以我邀请了诸位,大家不会怪我唐突吧?”
众人摇摇头。
“这次我们以讨论为主,不要服务人员,也不要会议记录,更不会签署什么备忘录这种容易授人以柄的玩意……”麦克阿瑟扫视了会场一眼,“如果大家没有意见的话,我宣布会议开始?”
参加这次会议的人基本是参联会成员,不过缺少几个人,首先是没有杜威和杜勒斯,其次是没有已经退休,但经常继续前来开会的马歇尔和金上将,再次是没有重病住院、奄奄一息的阿诺德,也没有麦克阿瑟理论上的第一副手克拉克和海军方面比较活跃的特纳,但却多了不常在的布莱德利、英格拉姆、哈尔西和乔治·丘吉尔·肯尼——麦克阿瑟在太平洋战区的得力助手,现任空军第二副司令,位次排在斯帕茨之后,但根据知情人士透露,一旦阿诺德的职务需要更替,麦克阿瑟更支持肯尼而不是斯帕茨成为继任者。
“昨天,总统和国务卿先生讲述了他们准备结束战争、寻求停战的观点,这种意愿我已经听明白了,也基本明白各位将军们的想法,所以我今天特意没有邀请持赞同观点的人物……”麦克阿瑟扫视了会场一眼,“我不是反对这个观点,更不想搞什么阴谋,我只是希望把纯粹能打仗的将军们召集在一起开会商讨一下。”
众人这才明白为什么不叫克拉克和特纳——这两位是明白无误地赞同派,所以他们不用来了。至于马歇尔和金上将,麦克阿瑟大概嫌弃他们碍手碍脚,所以干脆也不请。
由于杜威的参联会一直没有指定谁是总统参谋长,因此和上一届参联会由李海担任这个职务不同,实际上缺乏一个真正能够协调各方的人物,文职的陆军部长又不被麦克阿瑟放在眼里,所以他干脆不请。倒是哈尔西的出席有些出乎众人预料:虽然哈尔西从级别上是够格的,但一个光杆司令而已,居然受到麦克阿瑟的重视,这就有些耐人寻味。
“我们最初是准备在百慕大发动反击的,从6月推7月,7月推8月,8月又推到10月,现在10月的日子也到了,我想问一个问题,抛开原子弹这个武器不说,我们能不能在百慕大和德国人打一仗?如果打,有没有胜利的把握?”
“恐怕很难。”掌管大西洋舰队,实际统管着美国海军目前剩余力量的英格拉姆上将皱眉道,“我们几次推迟本质上都是因为力量对比不利、海军未做好准备而推迟的,但目前这个情况没有根本性好转。根据现有兵力对比,我们目前拥有可以投入作战的舰队航空母舰(全部为埃塞克斯级)一共10艘,下周伊利亚诺号战列舰基本可以服役,但骨干实力也仅限于此了,而德国人据侦查发现拥有8艘舰队航母级军舰,如果再加上百慕大陆基航空兵力的支援,我军基本没有数量优势,至于质量……我们新服役的飞行员和德国飞行员的差距依然十分大……”
“也就是说,打不过?”
“最多能拼个两败俱伤,比如我们沉掉6…7艘,他们沉掉4…5艘这样的战果。”
麦克阿瑟点点头,没有生气,海军情况他还是比较清楚的,由于东海岸各船厂受到火箭袭扰,原定2艘埃塞克斯级/月的下水速度受到了影响,而德国人的造舰速度又比原来快,最初预计到10月份时双方主力航母是12:6的,结果美国少了2艘,德国多了2艘,对比变成10:8,这种此消彼长之下完全是两种概念的兵力对比。
“而且,即便时间推移,我们也未必能占据足够的数量优势……到本年年底,大西洋舰队主力航母将达到14艘可用,而德国人预计有10…11艘可用,这个差距还不足以保证我们获得胜利——进攻需要的兵力总是要比防守多得多。”
“那看来继续对付德国短时期内恐怕是不行了……”麦克阿瑟摇摇头,“如果去对付日本呢?不考虑德国的威胁,将大西洋舰队全部调过去的话……”
“这个……您问问哈尔西将军吧,对日本的动态都是他负责的。”
哈尔西虽然挂着太平洋舰队司令的职务,但由于他手下的船全部在大西洋效力,所以他本人也在大西洋舰队服务,休伊特跟着英格拉姆当参谋长,哈尔西跟着英格拉姆当高参。
米切尔和哈尔西关系很一般,不过英格拉姆和哈尔西关系处得还可以,实际上英格拉姆和所有人的关系都处得还可以,以至于杜威一度希望由他担任总统参谋长发挥协调职能,实在是因为米切尔阵亡后大西洋舰队需要一个威望高的舰队司令,哈尔西和斯普鲁恩斯是累败之将不能用,尼米茨要分管整个海军,最终只能由英格拉姆挑大梁,从目前的情况看,英格拉姆任务完成得还是不错的,成功稳定了大西洋舰队的局面,让美国保存了一定实力,同时又时不时配合运输部队给累西腓成功输送给养——否则李奇微那24万人早就饿死在那里了。
不过英格拉姆也没有点石成金的本事,他没法打出酣畅淋漓的大胜来,只能靠拼消耗一点点磨掉德国人——本来按计划就是这个打法,但现在德国有了原子弹,有了火箭,磨这个战术一点都不适合了,他们现在还不知道小泽已回了日本,现在德国方面也不会轻易再决战了。拼来拼去把舰队拼完了,剩下只能让日本人得利。
哈尔西斟酌了一番:“虽然我现在极度渴望找日本报仇,我不得不承认,目前我们可能暂时还不是联合舰队的对手。根据我掌握的情况,日本主力航母大约有13…14艘,战列舰方面也占有压倒性优势,飞行员素质更不必说,再加上夏威夷还有大量的日本陆军航空兵,非常难打,别说10月不行,12月都不见得行。”
“另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约束,巴拿马运河目前还是受阻的,哪怕德国放行,我们也要绕过合恩角才能调度兵力,这是件非常麻烦的事。”哈尔西苦笑道,“也幸亏巴拿马运河目前不通,否则如果被德国人掌握在手里,联合舰队往东海岸一摆,组建轴心联合舰队,那别说今年,明年都打不过!”
两位海军将军这么一说,会议气氛就沉闷下来,美国虽然国土面积很大,但却是一个两洋国家,海军才是最重要、摆在第一位的兵种,如果海军失去威慑力和进攻性,美国就会失去威慑力和支配力。
麦克阿瑟点点头:果然在闭门会议上,大家讲话都要坦诚多了,这时候没必要放空炮和唱高调,一切虚假行为都会导致吃败仗。
第7章 通向铁幕之路(7)
“听了诸位的话,我感觉心里踏实多了,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陆军不用准备国土防御战了?”
“这个……”大家又是一阵沉默,理论上实现与德国和平后,欧洲入侵北美的威胁基本就消逝了,有也是将来的事,但这又是一个很难下决心的结论,万一德国人不依不饶呢?万一日本人发了疯要进攻加利福尼亚或者别的地方呢?将来的事谁说得好?
斯普鲁恩斯皱眉道:“陆军这是什么意思?你们打算裁军了?”
“是的,确实在考虑裁军的事,不过只裁陆军,海军、空军暂时不要动。”
麦克阿瑟这么一说大家都糊涂了:作为一位陆军总参谋长,陆军裁军难道不应该是希望先裁撤海空军么?怎么忽然会有这种想法?
“陆军现在动员的零零散散各种兵力已将近700万了……老实说,这700万中能打的军队恐怕连170万都不到,能达到南美部队水平的兵力恐怕最多只有70万——这还要算上在累西腓被包围的24万,从澳新被人缴了械灰溜溜退回来但还没到的10多万,从夏威夷赎身回来的6、7万,以及部署在中美、加勒比海的那10多万。”麦克阿瑟列举了一串数字后道,“也就是说,国内目前能打仗的部队不过15、6万,7…8个师的兵力!而不能打仗的军队占了90%!甚至95%!”
“这是极端浪费资源的行为,这些不能打仗的部队同样要配备一样的武器,消耗一样的给养,支付一样的薪水,在短时期内,他们抵抗外敌的能力是零,而发生内乱、祸害国家的能力可能是50乃至70!”
大家觉得他有些危言耸听:这500多万陆军即便打不过德国人,难道还会起来叛变国家?
这时候布莱德利插话了:“道格拉斯将军说的很有道理,他委托部下悄悄做了一些调查和统计,发现被左翼和赤色思想渗透的部队超过了半数,虽然大多数只是一些同情者或者支持者,但美共目前的活跃、社会气氛的严峻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最初我和你们一样,总想着军队越多越好,后来才明白过来,有用的军队越多才对国家越有利……”
麦克阿瑟缓缓说道:“现在大家都说打不下去要和谈,和平条件又比较苛刻,军队的想法会怎么样?大家敢保证么?会不会被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